土家族特点

2022-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土家族特点

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摘要本文立足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和谐生态环境的研究,从质朴和实用居住、就地取材、经济节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朴素的审美观方面,探讨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为土家族的民俗学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 建筑艺术 文化内涵

土家族是居住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川、黔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吊脚楼是土家族人的栖息场所。

吊脚楼是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土家族特色建筑艺术。由于历史原因,处在濒危阶段的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传承方式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抢救与保护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和谐生态环境的研究,探讨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为土家族的民俗学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依据。

一 以质朴、实用居住为特点的建筑艺术

在建筑类型上,吊脚楼建筑嫡属于中国的杆栏式建筑。因而,实用居住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它的形成还与土家族居住在武陵地区的环境有关,气候潮湿、雨量充沛、河流众多、大面积的湖泊和沼泽地,恶化的环境催生了杆栏式建筑的产生。

杆栏式吊脚楼建筑的产生,改善了居住环境,土家人不再为居住问题而四处迁徙,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狩猎和从事农业以及其它活动,为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需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首先,质朴实用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特点。吊脚楼成撮箕口式的布局,正屋三间两边厢房,两边的厢房有三列两间,有一列与正屋地面平行;其余两列的柱头脚掉下地平线一层楼高,楼台悬空,飞檐上翘,独有绕着楼上的回廊的一排柱子悬于空中,这就是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以居住实用为主的土家吊脚楼以木质结构材料,没有豪华和奢侈。“梁柱式建筑的构架式结构”,其中有三柱二骑大约4米宽度,也有五柱二骑,大约6.5米宽度,立柱和梁枋起承重的作用。顺着中柱分成两间小房间,中间大的一间为正屋,土家人习惯称为“堂屋”。它的使用面积比其它房间的面积要大得多,是家庭成员的公共集会及重要事件的处理场所和理想空间。客人很多的时候,可以用来就餐。

有重要客人来访,必须打开大门迎接,客人必须先从大门进入堂屋,然后再到其它的房间。如果是“红、白喜事”,堂屋是举行庆典以及祭祀仪式的主要活动场所,即“主会场”。堂屋在整个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承载家庭的喜怒哀乐的中心地位。

顺着中柱分成两间小房间,房间用木板分隔开,没有过多的装饰,十分的简洁和朴素,主要是居住的卧室。一般左边是父母居住,右边是儿子和媳妇居住,女孩居住在吊脚楼上。若人口较多的家庭,按照土家族的风俗习惯,老大居住在左边,老二居住在右边,父母居住在吊脚楼上。如果祖父母在世,父母居住在偏房,来了客人一般居住在吊脚楼。吊脚楼的回廊上,可以悬挂没有晒干的粮食以及衣物,吊脚楼下多是关养猪或者养牛,以及堆放杂物的地方,一举多用,体现出土家族以质朴和实用为主的审美观。

其次,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土家人喜欢依山势而建吊脚楼,吊脚的部分悬空,比正屋要突出。房前屋后均开窗,采光面大,室内自然光照射条件好。同时,土家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树木,夏天绿树成荫,遮挡炎炎烈日;冬天叶落稀疏,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下来,通风和采光条件好。因此,人为的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和在一起,自然环境成为一个随着季节变化的“调温器”,使吊脚楼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再次,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具有防水防潮的特点。武陵地区均为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空气的湿度大,导致地面潮湿,家具和衣物等容易发霉,甚至腐烂,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如果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疾病。于是土家族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结合杆栏式的建筑特点,创造性地把吊脚楼的楼层与地面间隔一定的空间距离。在潮湿的时候,有楼板的隔离,自然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这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土家人的一种发明和创造,对于减少疾病、增强体魄以及延年益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还具有抵御毒蛇猛兽的特点。没有受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没有人为的破坏,森林保护和覆盖率高。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毒蛇猛兽的繁衍栖息之地。毒蛇猛兽经常出没,严重地影响了土家族的居住环境和生命安全。因此,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与地面隔离的空间,正好发挥出它的作用,自然而然抵御毒蛇猛兽的袭击。

因而,“所有的建筑物,如果你认为它很好的话,都产生于‘需要’(Necessity),受‘实用’(Convenience)调养,被‘功效’(Use)润色,‘赏心悦目’(Pleasure)在最后考虑。”以居住为目的修建的土家族吊脚楼,产生于实际的居住需要,为满足在当时的环境中能够抗拒一般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护自己而不受到任何伤害和损失的功能,体现出一种质朴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二 就地取材、经济节俭的土家族建筑艺术

中国席居制度的形成,以“建筑是‘定居’的物化”为标志,人类能够定居,就意味着文明的开始。因为,只有在定居以后,人类才能更好地生活和赢得时间,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大量的原始森林,天然的物质条件,是形成本民族特点的建筑艺术——吊脚楼的基础。

首先,原始森林的覆盖,为土家人提供了建筑条件。依山傍水,森林密布,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土家族的居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因此,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样式的前提条件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就地取材减少经济上的开支,节省了一部分资金。提供天然的物质基础,以建造适应土家人需要的吊脚楼建筑应运而生。

其次,土家族居住地区经济贫困,土地贫瘠。山壑纵横,交通不便,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骡马。要想请骡马驮运,也只是家庭条件好有钱的大富人家,用骡马驮生活必需物品,而大部分人家主要是肩挑背扛,生活十分不便。商品贸易交往稀少,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加上土地贫瘠,农作物的收成不十分理想,节约家庭支出费用,是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勤劳节俭的本色。因此,就地取材,修建吊脚楼成为土家人节约经费开支的重要方式。

此外,合理分配吊脚楼的建筑功用。吊脚楼的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猪和耕牛,可以保护楼下的家禽和耕牛不被野兽和土匪强盗的袭击。世世代代沿袭的土家族人的居住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改变,土家人把楼下变成了家庭加工厂和堆放农具杂物的地方,更加合理地分配使用吊脚楼建筑空间,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特点。

三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内涵和特点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种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融合了这两种因素特点,将两种因素特点体现在实际的建筑艺术中,成为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典型代表。

首先,“以人为本”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和谐观。自人类从穴居进入建筑,他们就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开始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历程。正如张良皋老先生所说:“建筑的门槛就是文明的门槛,”土家族吊脚楼的构造特点,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是土家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中国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土家族吊脚楼,以人的感受为主,充分考虑到人居住、使用是否舒适、是否实用。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充分寻找和发挥它的物理功能,为人的居住服务,给人以平和、自然的感觉,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建筑功能,发挥建筑材料和建筑环境的功能以及美的特质。以自然为尺度,充分利用自然和享受自然融和一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一种和谐观。

其次,“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环境。土家人讲究风俗与风水,注重吊脚楼的布局。一般选择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地势开阔的地方修建吊脚楼。古朴实用的吊脚楼点缀在山寨中,形成了土家族人不可缺少的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内陆腹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景观。

以追求实用为目的,充分借助地理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发挥优势,改造劣势,使之与自然更舒适、更自然、更和谐。建筑物前后亮柱,当头挑檐,三面围成一米多宽的走廊,檐柱上刻有冬瓜的造型,挑柱上画有凤鸟图案,白脊青瓦,檐角上翘,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飞檐造型特征,精美的建筑工艺与自然融合。

建筑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属于环境,环境教人建筑,或者甚至是环境逼人建筑。”因此,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的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和结构的转换上,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追求含蓄的意境及和谐统一。以一种亲善自然,适应自然环境,合理协调建筑与人、生物、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既是土家族文化内涵的呈现,同时也反映出土家族建筑艺术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土家族建筑艺术的物质存在形式。

再次,“借景”也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特点。土家族吊脚楼的“借景”,体现在房前屋后所开的“窗户”。“窗户”的功能一方面是采光,另一方面,是“借景”。通过窗户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画意与建筑艺术结合。讲求“诗情画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情趣,同时也反映出丰富的自然情愫。

利用建筑的“借景”,反映出土家人不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美、追求精神功能方面的一种诉求。这既是土家人在修造房屋的一种朴素的“回归自然”建筑思想的体现,也是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环境教人建筑,中国的环境形态丰富,不同的环境‘教’出不同形态的建筑。”不同的环境、丰富形态,养育了不同形态的建筑。从土家族建筑中,可以追溯到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源头。因此,土家族建筑利用最好的表达形式,既反映出土家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审美理想,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同宗、同源的思想。

四 结语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既是生态环境教会了土家人修建房屋的一个典型例证,也是生态环境与建筑艺术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形成中国南方杆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以质朴和实用、就地取材、节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特点出发,立足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研究,既有利于土家族建筑艺术——吊脚楼的抢救与保护,也有利于该地区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发掘文化的“品牌”效应和提升经济价值,以及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而服务。

注:本文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8年科研立项课题《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研究》,课题编号:08HB08;2007年湖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清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与民族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07B178。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论建筑》,《外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版。

[2] 张良皋:《巴史别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 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5] 黄丹麾:《生态建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6]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7]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8] 张发懋:《湖北传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金晖,男,1967—,湖北恩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创作与理论,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金 晖

第2篇:医疗器械家族企业的特点、问题和相应对策

[摘 要] 我国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家族制企业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如:外源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常成为发展的瓶颈;技术人 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造成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人治”为主,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管理水平较低;“家文化” 的排他性将高技术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等等。为此,须采取有效对策:首先,应深化改革、开拓进 取,主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努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其次,必须正视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从优势出发,集中搞好核 心产品,尽快从模仿、代理过渡到自主生产;再次,利用决策快的特点,着力开拓新市场。

[关键词] 医疗器械;家族企业;特点;问题;对策

[

[作者简介] 姚圣娟,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上海 200237)

医疗器械行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一个工业门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医疗器械逐步进入高科技工业企业行列。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特别是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目前,在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中,家族制企业约占国内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它的发展将会对国内整个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行业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

一、特点

1.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

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医疗、机械、电子、材料、信息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成为各技术大国、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制高点。尽管竞争激烈,各跨国公司仍不断地投入巨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也就应运而生,排名前5位的骨科植入物公司占领了约80%的世界市场份额。

2.发展迅速,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20年来,世界医疗器械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即使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医疗器械产品行情仍然看好。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率基本为零,而医疗器械工业却增长了6%~7%;西欧整个经济增长形势亦举步维艰,但欧盟的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却保持在3%以上;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5%,而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达到8%。

我国目前在医疗器械费用支出方面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如:北美只占全球人口5%,却享用全球总增量40%以上的医疗器械费用,而占全球人口50%以上的亚洲国家却只享用全球年增量不足10%的医疗器械费用。中国占全球人口22%,只消耗了世界2%-3%的医疗器械费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这必然要加大对医疗器械费用的支出,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也必将面临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达到76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15%,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9.4%,利润同比增加62.5%。有人预测,到2015年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消费国,而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国。

3.股份制和家族制企业比重逐渐增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的产权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单一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被打破,涌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据了解,在骨科医疗器械领域,除钛金属、钴合金和不锈钢等一些原材料生产企业仍保留国有体制外,贯穿整个产业链的从型材和半成品制造、特殊工艺和过程处理、分销到售后服务的企业,其产权以股份制和家族制为主。其中实际上完全为家族制的企业,京津地区有亚华、力达康、蒙太因、春立、昌航、理贝尔和威曼等公司,它们主要从事人工关节、创伤和脊柱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苏南地区最大的骨科制造企业是创生和奥斯迈,年营业额逾1亿人民币;而上海运通公司则是全中国最大的骨科植入产品营销企业,年销售收入达数亿人民币。就总体而言,它们占境内骨科植入性产品50%左右的市场份额。此外,家族控股和家族为第一大股东的骨科股份制生产和营销企业也不在少数。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起家创业是生产医疗器械家族企业的共同特征。一些以技术见长的上海老工程师80年代中期退休后,到苏南张家港和常州的创业,催生了国内第一批家族型骨科医疗器械企业。它们多数获得了连续10年以上年均两位数的增长,有些企业达到了数千万到数亿人民币的年经营规模,在骨科产品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二、问题

目前,我国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家族制企业存在以下困难与问题:

1.外源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常成为发展的瓶颈

融资途径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就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的存款,外源包括债务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筹资。从企业规模类型来看,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来源是不一样的。处于金字塔最底端的规模小历史短的企业,其融资来源非常有限,主要靠内源融资,一开始创业主要靠亲友和家人父母接济;但是过了一定的发展期限,企业到了比较稳定的金字塔中部的时候,融资来源也随之扩大,这时候有可能获得来自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来源的资金,但国内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较多;如果到了金字塔顶端、融资问题困难相对较小。所以国内中小骨科医疗器械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先天和发展期两个阶段的不足,其资金实力远不如跨国大型医疗器械企业。

2.技术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造成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研发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医疗器械产品尤其如此。一个全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的推出需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包括:医学机理性研究、工程学实现机制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技术性能)测试验证或评估,以及经济效益分析,向政府药监部门申领产品注册证等,才能将产品最终推向市场,因而其研发周期特别长。由于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在资金实力上的限制,加之企业领导者一般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资金大多分配到生产、销售等见效相对比较快的部门,其投入到研发上的费用较少,也有的小型器械企业根据自身实力不作研发,只做新产品的代理和分销。另一方面,研发需要企业内部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人员承担,目前国内企业研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足。中小企业研发能力的薄弱决定了企业自有产品的单一化,产品以模仿为主,同时也代理国内其他公司或国外公司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大型企业在研发力量和资金规模上的优势决定了企业有可能从模仿和代理型向自主、生产型企业转变,在产品多元化和品牌建设上取得较大优势。

3.“人治”为主,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管理水平比较低

目前,家族管理的职业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方面家族企业在聘用职业经理人方面本来就没有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创始人缺乏现代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管理者容易受到面子的影响,受亲情的影响,受元老的影响,受观念的影响。这种“人治”使得家族企业不能按照既定或公认的规章制度办事,无法做到奖罚分明,使管理陷入混乱,使制度流于形式。此外,家族企业习惯上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自上而下单向控制的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理性的战略思考,不利于企业管理社会化、职业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然而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现有管理资源所能达到的企业扩张极限,吸纳新管理能力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Penrose,1959)。缺乏管理资源就成了企业扩张的主要约束力量(Richardson,1964)。管理资源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我国相当多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储小平,2002)。家族企业主往往兼具家长、企业所有人及主要经营者三种角色(郑伯埙,1995),他们通常采用三个指标-关系、能力及信任度,来区分自己人与外人,视为自己人的员工,除了家族成员以外,就是能力强、信任度高的家族外员工。家族企业主对自己人与外人给予区别对待,表现在决策的参与、对待的方式,对部属的控制、利益的分配四个方面(郑伯埙,1991)。储小平(2002)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瓶颈的实质是信任资源的约束,并指出中国的企业主和经理人普遍缺乏良好职业道德。因此,中国家族企业主首先将机密程度较低的生产技术部门和例行公事管理(办公室)的经理岗位对外人开放;营销、财务、人事、采购的岗位机密程度高,一般是到最后才安排给值得信赖的外人。综上所述,中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典型的根据关系远近、能力高低、信任度大小或忠诚度大小,按照岗位的重要性和机密性程度进行“人治”色彩浓厚的管理。

4.“家文化”的“排他性”将高新技术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汪丁丁(1995)指出,从那个最深厚的文化层次中流传下来,至今仍是中国人行为核心的,是“家”的概念。Fukuyama(1995)将文化区分为低信任度文化和高信任度文化;前者是指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上的社会;而中国目前就属于低信任度文化,人们更容易相信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信“家族”圈子内的人。因此,在创办、经营企业时他们也就自觉不自觉地与家族内部的人共同进行,而不愿意从家族外聘请所谓的职业经理人。杨国枢(1998)提出,中国人把家文化规则,包括家族伦理观念、家族成员行为角色关系、家族制度的框架、家族的心理认同与接纳等习惯性地泛化扩大到家族以外的人际关系和组织中。因此,中西方学者达成共识:家文化是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的内核。但正由于家族与非家族成员内外有别的价值判断标准,而家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比较模糊和肤浅的,即使有些家族企业推行了企业文化管理,但也不能建立真正的企业文化,现在许多家族企业都是“家长”治理模式,信奉“排他”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将高新技术拒之门外,企业产品落后于时代;将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失去人力资源优势;将外部大量资金拒之门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家族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对策

1.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主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变劣势为优势,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骨科医疗器械企业不论是保留家族制,还是改为股份制,都应适应世界潮流,克服“排他性”,主动地从外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把原家族制企业的劣势变为优势,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可能情况下,寻找国际合作伙伴,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制造商或寻找分工的合伙人。世界500强企业的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这既包括大量以家庭或家族所有并自己经营的大量中小企业,也包括许多由家族控制的大型企业。许多声名显赫的大公司如杜邦、福特、柯达、安利、摩托罗拉等都是或曾经是家族企业。就美国而言,90%的企业可以被界定为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创造了50%-60%的GDP,提供了近80%的新增就业岗位(Delavan,Wisconsin,1999),而且其业绩也比其他企业要好。在欧洲,超过70%的企业为家族所有或家族控制(Mark A.A.M Leeders and Eric Waarts,2001)。可见,家族企业在整个世界企业界中占有很大比例。与这些世界著名的家族企业相比,国内家族企业的管理资源非常贫乏,成为企业再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内家族企业有必要在家族企业的董事会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进行反思和突破,并借鉴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2.正视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从优势出发,在集中搞好核心产品的基础上,尽快地从模仿、代理过渡到自主生产

骨科医疗器械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创业阶段,应切忌分散资金。

3.利用决策快的特点,着力开拓新市场

目前,耗材类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产业仍具有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同时,可以将产品推向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市场。

参考文献:

[1]Birley,S. 1986. Succession in the family firm: The inheritor'sview.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4(3):36-43.

[2]Kets de Vries,M. 1993. The dynamics of family controlled firms: The good news and the bad new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1(3): 59-68.

[3]Morris,M. H.,Williams,R. O.,Jeffrey,A.,& Avila,R. A. 1997.Correlates of success in family business transi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2: 385- 401.

[4]Beckhard ,R.,& Dyer,W. G.,Jr. 1983. Managing continuity in 664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October the family-owned busines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12(1): 5-12.

[5]Chu,T.C.,& MacMurray,T. 1993. The road ahead for Asia's leading conglomerates. McKinsey Quarterly,3: 117 -126.

[6]张瑞,徐明.中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传承模式的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8).

[7]张美文.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6,(10).

[责任编辑:徐国庆]

作者:姚圣娟

第3篇:土家族母语音乐艺术研究系列之七:土家族打溜子艺术的当代人文价值研究

【摘要】土家族打溜子,土家语称之为“jia55 xuo53 xa21”,是深受土家民众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打击乐。至今仍然活态存续的打溜子音乐以其稀有的艺术韵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包含了土家民众群体记忆、文化认同、和谐观念、族群性格以及民族精神文化维系在内的土家族原生音乐文化的集中观照之处。

【关键词】土家族打溜子;艺术特征;人文价值

在当今多元的文化环境当中,土家族打溜子以其久远的历史、丰富的曲牌内容以及独特的演奏技巧,成为包含了土家人群体记忆、和谐观念、族群性格和文化维系在内的族群文化内涵的集中观照之处。

一、打溜子中的“群体记忆”

“群体记忆”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土家三大乐:家伙、哭嫁、摆手歌”。众所周知,“哭嫁”这一习俗所折射出来的是人类婚俗文化和文明的演进。土家族女性在哭嫁时所唱的哭嫁歌则是土家族婚俗和族群历史的集中观照之处。而摆手歌则更被誉为土家族的民族史诗。从这句俗语可以发现,“家伙”与“哭嫁”和“摆手歌”作为土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对土家人民的情感和心理的浸润是由于历史的积淀而根深蒂固的,其表演和传承都以群体的、语境的方式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当中传递着独特的文化意图,这当中所蕴含的正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包含了土家人的群体记忆和家园归属感在内的土家族文化自觉与认同!因为“文化自觉只有通过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表现出来。”①也正是这种群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成了千百年来沉淀在土家民族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基石。在打溜子的演奏技巧特征当中,对传统念谱的反复操演即有对过去的师徒生活和情感的追忆,又饱含着乐手们对土家族社会历史变迁的理解和独到的诠释;对反映土家族过去生活场景如《大纺车》《弹棉花》《铁匠打铁》《闹年关》等曲牌的演绎又足以唤起土家民众对过去生活的追思和对当今生活的关联;土家先民曾经生存过的环境加以描绘的曲牌如《尖不里》(土家语:冒尖的地方)等又是土家民众对先祖赖以栖生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再次追寻和探索,如此等等。在如今的土家族山寨,只要是溜子音乐响起,附近的土家民众依然会循声而来围拢在一起,与乐手们一起倾听、共同激越、喜乐融融、兴味盎然!这当中或许有久违了的儿时记忆,也可能有趋附热闹的新鲜猎奇,但无论源自何种心理,土家儿女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坚守是共同的,他们对打溜子是喜爱的。因为,这里有土家民族曾经有过的、显著的、历史性和根本性的文化底蕴!

二、打溜子中的“三维和谐观念”

土家族打溜子所蕴含的和谐观念,可以从溜子曲牌的名称内容、表演的场合以及表演形态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其一,土家族打溜子具有标题音乐的意义。每一首溜子曲牌的名称和内容都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土家人对自然、人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如“喜鹊闹梅”、“鲤魚飚滩”、“画眉跳杠”、“八哥洗澡”、“野鹿衔花”等曲牌就生动地描绘了土家人所赖以生存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充满山野情趣的和谐自然;其二,打溜子遵循的“打喜不打悲”的习俗,多用于独特的民俗节庆“se53 pa21 ri55”和婚嫁迎娶、起屋上梁等喜庆场合,是土家人和谐社会生活的艺术呈现。“三落梅”、“四门进” 、“大纺车”、“小弹棉花”、“铁匠打铁”等则是土家社会生活当中和谐的生产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其三,打溜子的表演形态主要体现出乐器之间的音色协调、音声相和,演奏动作上的起伏交替、错落有致,体态和方位上的适时变换、动静相宜。如演奏传统念谱所采用的换音、加花变奏、首尾叠音、跳钹等技巧即以动态的、和谐的样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和而不同,继承与创新是这种动态和谐观念的精髓和集中体现。

以上这三个方面折射出来的是土家人心目中的三维和谐观念。即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土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重含义。土家人将溜子音乐打得出神入化、热闹非凡,这其中所传递出来的是在土家人心底沉淀了数千年的“娱神——娱人——人神皆娱”的心理演化过程。因为,土家语“se53 pa21 ri55”即“做给你们看”之意。这其中的“你们”即指土家人心目中的祖先神灵。我们在这里如此虔诚热烈的打溜子也正是对这种族群原始文化心理的追问和延续。这正如林华先生所说的“音乐之所以使人们行动统一,之所以具有魅力,乃是因为神的力量附会,达到人神和谐的缘故”。②

三、打溜子中的“族群性格”

族群性格也是观照族群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族群性格特点的形成与族群的原生音乐艺术的演变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族群性格会影响其原生音乐艺术的形成与演变,而原生音乐艺术又会反过来彰显和强化族群的性格特征。二者在其特定的族源历史和生态特性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渗融。湘西土家民族生息地域无论是其先民所居的远古甘青高原,还是现今栖息地所处的中国原始文化信息的沉积地域都是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森林密布、气候温和湿润。武陵山脉绵延千里,清澈的酉水蜿蜒其间,有着数不尽的大小兽禽和采摘不尽的山菜野果,给湘西土家先民们提供了丰盛的生存繁衍的资源。因而,打猎捕鱼兼采集,便成了先民们主要的生产和生存方式。据考证,迟至唐代,这一地区还是“射禽兽”、“不尚农”的。先民们渔猎习惯至今仍在湘西土家族地区保存着。特定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土家人特定的族群性格和生存信念。性情豪放、慷慨热情、处事达观向上,性格坚毅柔韧,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土家人愿意用勤劳朴实、乐观豁达的生存态度来对待生活。因此,喜悦和率真就成为族群性格与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如“喜鹊闹梅”、 “野鹿衔花”、“龙王下海”、“凤点头”、 “三落梅”、“四门进”等诸多溜子曲牌都以独特特的标题音乐的形式,集中表达了土家人对美好事物和愉悦生活的心理追求。打溜子也因此成为土家人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的集中体现,更是土家人族群性格与传统音乐之间身心联动的艺术表达和生动诠释。

四、打溜子中的“族群文化维系”

打溜子作为土家民族重要的原生文化事象之一,在当今多元文化环境当中“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具备原创时的本真意义,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这种“相对的稳定性”是其文化维系价值得以实现和继承的根本动因。这种民族原生音乐的文化维系价值突出地体现在其展示和操作过程当中对族人的情感、思想、语言、行为等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它直接涉及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文化功能。民族音乐学家扬民康先生将民间歌舞音乐的文化功能分为三大类,其中“从制度文化——社会文化角度反映出来的调适功能又可分为教育功能、礼仪功能和习俗功能”④。由此可见,土家族打溜子作为一种土家民众集体创作和演绎的文化事像伴随着本族群的生息繁衍而代代相传,因此也必然保持着良好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土家民众从打溜子音乐文化环境中受到教化,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通过原生音乐文化所形成和强化的共同的族群文化心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规范土家人的言行,调适族群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土家民众积累和传承文化并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土家族打溜子作为土家人民不断积累、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活态文化,不仅仅承载着土家族丰厚的文化事象,更重要的是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规范族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这种规范和维系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涤荡至今仍然潜移默化着土家人的心理。打溜子展现出来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操演场景和氛围所折射的是土家人民和睦、尚美、向善的心理追求。正是这样的文化趋同心理使得土家族群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心理追求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相吻合的,对土家族族群关系的调适以及土家社会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的和谐与发展仍然具有积极地意义。

土家族作为唯一一个生息在祖国内陆腹地的少数民族,必然经历了不少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但不论是汉唐以后中原文化的输入,还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所造成的社会变革,都无法打磨掉这个民族原始文化艺术的刻痕。正如丹纳所言:“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与精神实质,在最后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这便是原始的花岗石,寿命与民族一样长久,那是一個底层,让以后的时代把以后的岩层铺上去……”⑤土家族原生音乐艺术的生命力正是如此。原始的文化因子,始终保留在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永不停歇的原生艺术当中,给当今文明社会时隐时现地闪烁着一道道远古的文化幽光,与这个民族的原始文化心理形成了亘古不变的内化和外现的关系,使人感到神秘而又韵味悠长。

注释:

①金齐,童萍.论文化自觉的实践品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4):43-46.

②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9):

154.

③傅安辉.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3-18.

④扬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4):59.

⑤(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154.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2]田发奎主编.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锦[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7(11).

[3]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1).

[4]叶舒宪.山海经的文化寻踪(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

[5]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

[6]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极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陈东(1975—),男,土家族,博士,现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审美文化学研究;谢艳群(1983—),女,湖南娄底人,现为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教师,中教二级,主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陈珺(1977—),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现为广东顺德大良实验中学教师,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作者:陈东 谢艳群 陈珺

第4篇:土家族婚俗

一、定婚前的礼仪:官府文告规定“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约,通知明白,……一有不愿,即止。”民间也演渐成俗。男方托媒人,提亲讨口气;女方放话看人家。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在双方父母主持下进行。

二、行聘订婚。女方“看人家”允许之后,男方择期备台盒,即备绢帛,簪环,果酒等物,书写有第几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书生,礼物男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男某顿首拜。请媒人随同到女家。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写好女子庚书,中帖红签上写“领谢”二字,交付媒人回复男家。举行定婚仪式之后,男方所送聘礼称之为打发。此后,男女双方即可走动,但主要是逢年过节时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奁。择期的讲究是按照男女双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许约,即行定期,定期之后,由男家用名帖开具婚礼单,另以红全开明迎亲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后,男家开始制备衣饰,布帛,果饼等物,果饼称“茶食”,严格按照女家亲族辈分准备,不得差错。早期,男家置办的礼物和女家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对方,以后演变为迎亲出嫁的当天随带,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庆色彩,而且双方都可以在亲朋族友面前显示体面。

四、喜期。有的地方称“过期”。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其间有:

1、上头:女了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儿出嫁前一日晚上,设素宴,请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姊妹”,又谓之“带花酒”。由两个陪姑娘先围席作四十八个揖之后,请新娘坐席中间,牵亲者挨其左右而坐,其余按长幼而坐,由歌师傅或新娘自已开台“陪十姊妹歌”。

3、哭嫁。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自哭于室,其内容大多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也有哭骂媒人的。哭嫁的形式有多种,有一人独哭 ,也有母女、姐妹、哥嫂、亲友同哭的;有低声哭诉,也有放声嚎哭 的,诉说自己不幸遭遇和离别之情。临嫁日母嫂同哭,妇女陪哭 ,谓之哭嫁礼。哭嫁,近已不见。

4、背新娘上花轿。发亲时,新娘更衣,脱下娘家衣,穿上婆家衣和露水衣,轿门向内,由兄或叔将新娘从闺房中背上花轿。新娘登轿,即撤食箸。俗谓箸为筷子,取其字音,寓快生子之意。由两 个送亲人(一男一女)相送,送亲人称“上亲”或“高亲”,富户女上亲坐轿,贫户女上亲坐滑竿,男上亲骑马。男上亲在花轿前,女上亲尾随花轿后面,沿路六乐合奏,非常热闹。

5、铺床。男家请两个夫妻圆满的妇女铺床,女家嫁奁到后,将男方原置铺上的被盖搬走,换上女方的被盖、枕头、谓之铺床。边铺床边说祝词。前乡为“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贵子,后生姑娘。”后乡为“一步踏进新郎房,新郎请我来铺床,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儿子进学堂,手拿笔杆写文章,后得姑娘进绣房,拿起花针绣鸳鸯。”

6、拜堂。花轿进门,由两个搀拜娘(又称圆亲人)搀新娘。由主婚人唱拜喜词引导,新娘新郎面对神龛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等。

7、抢房。拜堂完毕,新郎新娘争先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坐落床湛风吹草动,应以中心为界,男左、女右,各占一首。有心计的姑娘越界而坐,向新郎示意,你今后欺负不了我。新郎则用力把新娘挤过界,双方暗中用力,互不相让,最后相视一笑而了之。

8、喝交杯酒。洞房设案,备酒燃烛。新郎 新娘行合卺礼,俗称“喝交杯酒”,前乡称“接纳”。表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9、闹房。对新郎新娘的新婚祝福。夜晚,无论男女老少,聚于新人房中,祝贺新人或戏闹,肆意调笑,摆布新人取乐,皆无禁忌。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有的让新人同时吃用细绳吊起的水果,等两人同时咬去时赶紧将水果向上一提:有的让新人介绍自己的恋爱过程。客人的调笑,新人不能拒绝,任凭他(她)们摆布。

10、回门。新娘偕新郎归宁,谓之回门。后乡在新婚第三日或一月回门,在女家住宿一夜,次日,由父母或兄弟送回。前乡在婚后三日 (今为二日)回门,当天去当天回,去时女走在前男走在后。有“新房三日不离人”之忌。

改土归流前,还有两种婚俗很特别。

一是女子婚期前三天,土王享有“初夜权”,后来除了与土王同姓的人户成亲可以免除初夜权外,凡与土王同住三宿后,方能与新郎结婚,这种习俗,开始带有一种宗教色彩,以后演变成土王的无道。土官、土司制度被中原的王朝废除后,土王的初夜权就不再存在。

二是“抢亲”。当某一土家寨子青年男子爱上另一土家寨子青年女子以后,事先约定婚期,新郎邀约本寨青年男子按期去女方寨子抢亲,在去女方寨子的路上,敲芒锣,擂大鼓,举着灯笼火把,喧闹地奔向女方寨子。到了女家,女家也事先约好一批人来阻拦,男女双方都用“四言八句”理论一番,吵吵闹闹,男方就动手去抢新娘,抢得新娘后,就把她塞进花轿,用锁把轿门关好锁上,抬起就往男寨奔跑,新娘兄弟和寨内亲戚故意去追赶,好像要把新娘夺回来。男方抢亲的人,给些钱财求情,妇方追赶的兄弟才放路让行,男女青年才得以在男方家庭举行婚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已改变了以往那种大操大办,程序复杂的礼习俗。人们有的在宾馆设宴招待亲朋,军样既省事、省钱,又有排场,不落俗套;有的干脆举办集体婚礼或公益婚礼,旅游结婚等。这样即有现实意义,又留给人永久的怀念。

一点关于土家族婚俗的名词

冠婚:冠,男子成人。冠婚,这里概指土家族原始婚俗。

姑表婚:指兄弟姊妹子女间通婚,俗称"对开亲",或"扁担亲",这是原始族婚所遗的落后婚俗。旧社会在土家族乃至少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中均有,解放后,姑表婚已基本消失。

交换婚:是两家互换姊妹为妻,或互换女儿为媳的婚姻。为一平等的议婚形式,也有包办,节财的因素在内。

转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的残留形式。兄亡已后,如其弟尚未婚,愿意和有权与其寡嫂结婚。俗称"弟坐兄床",又作"转茶"。弟去后寡媳,若其兄愿意,也有权收弟媳为妻,谓;兄坐弟床"。若兄弟皆不愿,寡嫂媳方可外嫁,但必须守孝三年;婆家要索"赎身钱","满堂酒",除娘家送的东西外,其它的财物不能带走;若有儿女,一般带女不带儿。这类婚姻现已罕见。实质是视妇女为一般私人财产的封建习俗。

招郎上门:女方父母无子,招女婿上门成业,为女方养老接代。放话:即指"议婚"。包括"指腹议","童子议","订婚议"。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胎儿婚姻","童子婚姻"极少,多为适龄订婚。但有一套俗规履行,放话前女到男方"踩屋场",作一番考察,满意后方订婚。订婚要破费,由男方备好猪肉,酒,鱼和衣服,鞋袜,雨伞之类由媒人引路,率一些至亲上女方家。女方则大办酒席,内外至戚齐距,认识接待未来女婿。女婿逐一认亲,再据男女生庚日期画八字配鸾书,完成订婚手续。此后,每于年节必多备酒礼,送女家亲戚,谓;朝年"。将娶前数月报吉,谓之"求吉"或"报日"。如女方同意,男方必于正月内择一吉日,先请媒人订婚期,然后往来回访,谓之"亲家过路"。其后,女方请木匠打嫁妆,男方给木匠送酒,肉,粮及"利市钱",新娘给男方父母亲族长辈做鞋子。女方陪嫁棉絮数床,男方备香等包单。婚前数目男方要向女方纳采,叫"过礼",抬盒上写着"礼成奠雁",盒内放一份礼单。女子于归前一日,择族戚中有德行妇女为之修眉,以线勒住去鬓边短发,谓;开脸",也叫"上头",梳头有讲究,做闺女时。兴分梳扎长辩,叫"分头";出嫁时挽成高髻,称"满头"。妇人为新娘修眉开脸梳头。要与新娘一起哭嫁(即唱嫁歌)。女子出嫁,必筵请相好或同村青年女子九人合新娘而十,围坐闺楼"哭嫁"叫"陪十姊妹"。

命字:俗谓取号,男子多用朱漆木匾金字迎亲,前一日戚友鼓乐送至。冠者父率新郎拜领,谓之之拜号匾,拜毕悬挂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择童子九人合新郎而十,日"陪十兄弟",且称十人中新郎,谓;状元郎"。 接亲:即翌日新郎偕媒人及一干男女新友至女家迎新娘。迎亲将到门。须于门前设一方桌。上列香烛,酒,帛,鸡各一,或蛋一个,米一升,茶一杯,有执事者拱手作揖,祝回女家宝神。祝毕,手抓米抛向新娘轿上。谓"拦车马"。土家族亦兴"拦门礼"。男女家各选一伶牙利齿者为礼生,一问一答,天上地下,间间万事万物,一真到女方礼生"理屈词穷",撤去方桌,迎亲人才能进堂屋成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如"妆郎","送亲","圆亲","见大小","回门",等等。十分繁杂。媒人来贺必设果酒筵于门外,立饮,谓"接风;。婚后怀孕,称有喜"。分娩后,女婿提着鸡和染红的鸡蛋给岳父,谓;报喜"。第三天,岳母携礼到男家给外甥洗澡叫"洗三",又称"三朝礼",满月那天还有长命钱。这点讲究。俗礼行施时庄重而神秘,繁琐而富于喜剧色彩。

第5篇: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王。可见巴人不屈的节操。

五代天福四年(939),溪州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率领土家等族人民反抗楚王马希范的统治和掠夺,即著名的“马彭大战”。最后双方订立盟约,并铭誓于铜柱之上。

明代嘉靖年间,东南沿海遭倭寇侵害,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战中,永顺、保靖、容美、酉阳等土司土兵共计五万余人参加了战斗。特别是在王江泾战役中,同苗兵一起,歼杀倭寇1900余人,被称为“东南战功第一”。成为抗倭劲旅。

鸦片战争中,土家族人民参加了抗击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争斗。土家族将领陈连升多次杀敌立功,在九龙宫涌山率领清军粉碎了英军连续六次的武装进攻,又在磨刀洋击败英军,在沙角战役中,他面对英舰挑衅不顾皇帝的命令下令炮击英国船舰,使英国的舰逃走,1841年,英军偷袭沙角,陈连升腹背受敌英勇牺牲,陈连升和他父亲因为杀敌最多,英军对其恨之入骨,他们死后被英军破腹刮肠,挫割尸首。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以条约为护符,以炮舰为后盾,以传教和办文化“慈善“为招牌,深入土家族居住地区为所欲为,激起了土家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先后掀起了两次“酉阳教案”以及黔江教案和施宜教案等,在中国近代反教会侵略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1917至1945年,土家族地区爆发了数十次反抗军阀、土豪劣绅及国民党反动政府压迫的神兵起义。后来,不少神兵加入红军,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家族的政治制度:

秦朝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由此中可见,巴人与中原几乎是同步进入的阶级社会。在武王伐纣之后,封了姬姓氏族统治土家族先人——巴人生活的地区。

秦国出兵灭亡了蜀国,接着又灭亡了苴国和巴国,秦国在这些地区强制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在今天土家族地区建立了巴郡、南郡黔中郡。“自相君长”的土著部落先后纳入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域内。秦国依旧十分重视这一地区,对其部族首领进行笼络,例如,将秦女嫁给巴族首领,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的施行力度较中原地区要轻了很多。

汉时,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保留了秦代的南郡,改秦的南郡为武陵郡。三国之后,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与朝代更替,这一地区建立了不同的郡。由于郡县制的影响,以首领之号为部落名称的土著在史书上的记载越来越少,而用区域性的称呼替代了,但是,各部首领在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委任后,由于世代世袭,形成了地方上的强大宗姓。

唐宋年间的羁縻政策主要是对土家族首领进行笼络。在承认其原有势力范围和地位的基

础上,加以封官加爵,使之世袭其领主的地位。武德三年,唐将李靖斩“开州蛮”冉肇则,设立峡州刺史,。并在武德四年,设立黔州都督府,设立了“领”或“督”六县十五州,其中土家族地区有黔江和洪杜、酉阳等州。

宋代,由于北方辽国、金国等的侵略,北方领土被不断割让,继续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以稳定后方。在今天这一地区地区设立了八十七个羁縻州,三个抚司。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土司制度就全国而言是从元代开始的,就土家族地区而言,应该是开始的更早的,大约起于五代,宋时得以延续,元代得以完善,明代土家族地区的土司最强盛。土家族的土司分布与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四大自然区域。共有八个宣慰司,四个宣抚司,十二个安抚司,四十三个长官司。

清代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终结。改土归流并非偶然,有着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根源。其一,土司对人民的残酷的政治统治和经经济剥削,激起了广大的土家族地区人民的不满;其二,土司制度与中央王朝的日益尖锐的矛盾;其三,地主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条件。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清廷政府根据土司的表现和态度,加以区别的对待。凡是对抗改土归流者,一律严惩,例如对容美土司田晏如,开馆戮尸,并将他的妻子、儿女解交陕西安置。对于恭顺的“自请”改土的土司,采取优厚的政策,给予其世袭的官职,赏赐金钱、田产和房舍等。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地区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政治机构,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以及一些汉族农民受政府的鼓励,迁入土家族地区进行开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的开发。

建国以后,政府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政策。1956年10月,公布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享有与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进一步落实了民族政策,恢复了部分居住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区土家族居民的民族成分。现在,土家族人口的集中聚居地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八个自治县。

土家族现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特别是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靠近中原地区的,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较多,因而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几乎在所有的土家族聚居地区,都存在土家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八百三十多万人,占全国少数

民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

土家族的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从事相应的林业、牧业、渔业、手工业生产的民族,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例如“赶仗”(也叫“赶肉”或“赶山”,农闲时节,土家族集体围山打猎的方式)、“薅草锣鼓”、“采茶情歌”和“船工号子”,还有跳丧、摆手舞和茅古斯等等。土家族是一个重农的民族,他们鄙视经商者。

土家族语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族语言系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现除少数地区外,现在已经通用汉文了。

土家族书面文学是借助汉语进行创造的。早在八国时期,土家族先民便与中原地区发生了密切联系。巴国灭亡后,中原地区的统治阶级不断以汉族文化影响土家族。东汉建武年间,宋均降服“五溪蛮”后“立学校”,以改变“少学而信巫鬼”的习俗。和帝永兴年间,武陵太守应奉“兴学校,举测陋”,积极推广汉族文化。隋唐时,中央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广设学校。宋元时期,招收土童,并在沿河土司修建銮塘书院。土家族中出现了进士、状元、教授等。元时,出现了安福人彭丝等有名的著述家。明朝在各个宣慰司设立司学,各州县设立县学,还迫使土司子弟入学读书,如果不入学者就不承袭。清代土家族地区读书蔚然成风,出现了彭秋潭、田泰斗、彭勇行等颇有名气的著述家和诗人。土家族的《竹枝词》,极大地丰富了全唐诗库。

土家族的神话、传说、故事生动丰富。神话传说有《张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开天辟地与伏羲兄妹》《巴务相》,《虎儿娃》等等。传说有《田好汉》《彭公爵主》《梵净山》《张家界》《酉水传说》《向老官人》等等。故事有《玩火龙》《鸡脚哪里去了》《咚咚喹》《梅山姑娘》等等。

土家人往往即兴编唱,创作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多种歌谣,有“神歌”“锣鼓歌”“插秧歌”“哭嫁歌”等。在很早以前,土家族保持着“以歌为媒”或者“木叶定情”的原始是自由的习俗,《木叶情歌》有“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何时吹的木叶叫哎,只用木叶不用媒”。土家族的舞蹈一世独具特色,大、小摆手舞以及茅古斯,粗犷而彪悍,显示出土家族淳朴的民风。

土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披荆斩棘,开发了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重庆接壤的广大地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考书目

彭英明著:《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

阳盛海著:《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常噱:《华阳国志》

蓝锡麟著:《巴渝历史沿革》,重庆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宋仕平著:《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 彭官章著:《土家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承尧、罗午著 :《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年7月 董其祥著:《巴史新考》,重庆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

刘孝瑜著:《土家族》,民族出版社 1989年1月第一版

第6篇:土家族风情

中山大学附属四季花城外国语学校

六年级(1)班李慧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民族歌舞的胜地。在所属的八个县市中,流传着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利川市的“肉连响”宣恩县的“耍耍”来凤县的“摆手舞”及巴东县的“撒叶儿嗬”等。

舞蹈作品《丧弄》是根据巴东县民间歌舞形式——“跳丧”创作的。在逝去的亲人好友的葬礼上,纵情歌唱舞蹈的风俗,在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吉普赛人的葬礼,大家会跳起自己民族的代表性舞蹈,琴师为人们伴奏,还有食物供人们取用。而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人民则有把丧事当做喜事办的独特丧葬习俗,即男人们通宵达旦在葬礼上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跳丧”。

土家族“跳丧”,即“跳撒叶嗬”。无论是民间的发展状态,还是传承的景象,都显得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它代表着土家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专家称撒叶儿嗬表达了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

土家族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的美味可以令你垂涎欲滴,最著名的非油粑粑莫属。将大米、黄豆按一定比例和好,用水浸泡一个晚上,次日用石磨磨成糊状放入桶中,再用特制的铁勺盛装,一般加上肉丝、土豆丝、洋葱、大蒜、花椒等佐料在锅中煎炸而成(内馅可随客人口味而变化)。油粑粑呈圆状,深红色,清香可口,有“中国汉堡包”之美称。

土家族的民族风情别有一番风味,你一定要来土家族做客哦!

第7篇:土家族婚嫁礼俗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土家族婚嫁礼俗

——不一样的自由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谭珊 08051023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孙东方

完成日期

2009年8月15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土家族婚姻礼俗调查

摘 要:较详细的介绍了,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的婚嫁礼俗。其中将相亲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分为“相亲、定亲、订婚、迎亲、拜堂”五个环节进行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土家族的独特婚嫁习俗——哭嫁。 关键词:四方村 土家族 婚嫁礼俗 哭嫁

一、 调查地的文化生态

四方村属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的石柱县三河乡。依山傍水,仍保留小农经济模式,但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四方村原名远和村,因渝利高速公路的修建,政府对此地进行了重新规划,改名为四方村。

此地仍保留了土家族的婚嫁礼俗。在婚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打腰鼓”、“吹唢呐”、“唱哭嫁歌”等文化活动。

二、 调查地的婚姻习俗调查

土家族的婚嫁礼仪很多,他们注重过程,希望气氛热烈。

土家人婚嫁多安排在寒冬腊月举行。因为入冬后是农闲时节,家里藏有五谷,财物充足。人们会在丰收喜悦的气氛中吹起唢呐、放响鞭炮、贴上对联、发出请帖,招来各地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在婚礼当日,他们会在新房前垒起土灶,燃气炉火,架上铁锅,在往来宾客的注视下烹制出一道道味道鲜美的精美菜肴。土家人的婚宴有个很特别的地方——酒席不是在屋内,而是在院坝内一长溜地摆开,并且配上土家咂酒,力求让参加喜宴的人充分感受到婚嫁的喜庆气氛。

土家族的婚娶很注重过程和礼数,十分有趣。

从相亲到结婚,整个过程包括:相亲、定亲、订婚、,五个环节。若其中许多细节未处理好,就会被认为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 相亲

相亲,土家人又叫‘看人’。一般是先男后女,这样不会使女方失面子。 一般男儿到了十五六岁,父母就为儿子相媳妇了。(也有更早的十岁左右算是娃娃亲。)这时亲戚、朋友也有找上门来推荐对象,父母亲会推拒一下。实际上,父母亲已将一些姑娘排队选择了。一旦选谁,就找媒婆去提亲。

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糖果一斤,面条一把,称为“开口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意思是“我家女儿是你家请媒人来多次求的,不是自己走上门的”。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

之后就会安排两人见上一面。一般来说,是由双方的嫂子或婶娘带着去同一个地方赶集或赶会头(红白喜事)。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现在为了避免尴尬,男女双方还不能直接见面,

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只能再特定地点偷看下对方,看看合不合意。如果都中意,就可以提出去男方家“看人户”。这时可说是大功告成,媒人可向男方家报喜。

二、 定亲

定亲,土家人又叫‘看人户’。 首先,会由媒婆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带给算命先生卜上一卦,一般情况都是“合则谈,不合则散”,但也有人会舍财让算命先生帮忙化解一下。但当女方比男方大时,算命先生却是无法化解的。其中有这样的说法:“男大是株花,女大是冤家”、“只准男大十,不准女大一”。这里体现出土家族的一个观点,女子找的是依靠,所以男子需比自己大。

女方去男方家叫做“出脚”。但在这之前,媒婆要将女方对定亲彩礼的要求传达给男方,一般为衣服几套。

到了出脚那天,女方就有嫂子或婶娘带着去男方家吃午饭。饭后,由媒婆出面查看之前要求的彩礼如何,之后将情况告诉陪同女方的来人。一般说来,布料和做工越好,说明男方家庭越好,越看重这门亲事。除了看之前定的彩礼,女方还会一并看男方的住房,有话说:“土墙房子你莫探(谈),木板房子转两转,砖瓦房子正式探”。这是为了给女方找个好婆家,不要嫁过去受苦。

之后女方就要回家了,如果带走之前定的彩礼,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男方母亲要给女方打发钱(红包)。如果不带彩礼,则说明不同意这门亲事,婚事到此打住。

三、 订婚

订婚,土家人又叫‘取同意’。

订婚的日子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按“六甲”推算的,以不犯冲,不犯煞为是。 这次依旧是女方去男方家,不过跟看人户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人数很多,只要是女方的三亲六戚都可以去,但仍有要求,女方的父母、男长辈、兄长不能去。

二、男方的排场很大,接待女方亲朋的是比婚宴更好的席面。因为是丈母娘家的人,婚事的成与否还得看他们的意见。

大家在男方家吃过午饭,就要在男方家的堂屋“敲钉锤”了,相当于正式的订婚仪式。 先将吃饭用的方桌向屋门成一竖排开,支客师(相当于婚礼主持人)坐席长,男女双方亲友分别以支客师为中心,以男左女右为原则,按辈分大小依次入座。

首先,由支客师讲话,说明这次的订婚是为哪两个人举办的;再由媒婆对男女双方的个人及家庭情况进行介绍;接下来是女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然后是男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最后是由男女双方自己表明自己对这场订婚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没有人对这次订婚发表反对意见,那么就进行订婚的下一个环节——送收彩礼。

先是男女双方互赠定情信物。接着女方带着男方,按照辈分高低,依次给男方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介绍的过程中,男方要将自带的烟敬给女方长辈。再由男方带着女方,给她介绍自己的亲友。但女方除了敬烟外,还可以给男方最亲近的亲人赠送准备好的礼物。还有一点跟男方敬烟时有差别,女方敬烟时,男方长辈要给女方打发钱。这个时候,支客师会安排人在一旁进行记账,这是为了预防女方悔婚。因为一旦悔婚,女方必须按照清单上的记载,将男方亲友给的财务还给男方。但如果是男方悔婚,则不用还与男方。

在敲钉锤的当天,跟女方一同来的所有亲属,必须在男方家休息一晚。这时才表明正式联姻。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才可以单独约会,之前见面,必须有旁人在场。

从取同意到正式结婚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少则一两个月,多的则达十年以上。这个时间主要是依男女双方取同意时的年龄而定。

四、 迎亲

迎亲,土家人又叫‘娶亲’。

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在土家族,正式结婚需用两天,暗喻好事成双。而迎亲是在结婚的第二天,迎亲队伍在男方家吃过早饭,就带着聘礼去女方家接新娘。

这里,迎亲队伍的人员是有特别规定的: 一个总管,负责招呼所有区迎亲的人及安排搬运东西的人手,还要同女方负责人进行交涉,清点物品,确定行程时间。

两对证婚人,一对为长辈,一对为同辈(多为兄嫂)。表明男方对这段婚姻的重视。 一些帮忙的人,为男方亲朋,自愿来帮忙,并自带搬运工具。这些人

还有一部分是男方的长辈、同辈与小辈,不用做任何事,只是陪同,表明男方家族人丁兴旺。

一对开锣,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一对唢呐,紧随其后。行进过程中,两种乐器交替演奏。

在迎亲队伍里,必须准备四个抬盒。一个放钱,为了防止掉落,会按照一定的规定贴于抬盒上。一个用于装鸭,一个放鲜肉。还有一个放新娘的礼服,从头到脚,一应俱全。

迎亲队伍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到了新娘家,必须先交“进门礼”,才能进门。一旦进门女方便有人为迎亲队伍装烟倒茶。歇息片刻,女方便会安排迎亲队伍的人入席就餐。吃完饭,男女双方的婚礼负责人进行交涉后,便让帮忙的人去搬运之前确定的物件,女方会按照帮忙搬运物件的人数,给帮忙人打发钱或小礼品。预定时间一到,便“发亲”离开。

此时回男方家的排队顺序也有要求。正娶打头,随后是新娘与新郎,由于男女双方家之间多数为乡间小路,不方便抬轿和行车,所以新娘是与新郎一起步行的。后面接着正送,女方最亲的送亲人,要一同去男方家。再后面是唢呐和开锣,这个时候就是合奏了。最后面是帮忙抬嫁妆的人。

五、 拜堂

拜堂,土家人又叫‘圆亲’。

新娘新郎在堂屋“天地君亲师位”香火牌位前并排站立,在施礼者的祝词声中,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对拜。之后是“喊拜”,过门新娘为每位被喊名字的男方亲族逐一奉上礼品,被喊男方亲族要回赠女方一定数额礼金。这个时候同取同意时一样,有人在一旁记礼。

拜堂后,新郎新娘会争先恐后地进入洞房“抢坐床”。因外按土家习俗,谁先抢坐新床,今后谁就当家作主管住对方。

抢完新床,就由男方的婆婆或奶奶将准备好的干果糖果之类的扔到新床上,让男方的小辈在床上“抢喜果”,有祝福多子多孙之意。之后除了新浪的父母叔伯外,其他人不分辈分大小都可以来闹洞房,向新娘索要粑、花生。瓜子等礼品,或要求新人表演节目。

正婚的第二天,新娘不能赖床,要早起给公婆送去从自己带来的礼品,通常为一床被子什么的。表明嫁到婆家,一切都是大家的,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不分彼此。之后还要下厨准备早餐,说明自己贤惠,能够下厨。

新娘拜堂圆房完婚的第三天或第七天,要返回娘家省亲,这就是“回门”。 进过上诉所有环节,整个土家族婚礼仪式过程才算圆满结束。

六、 哭嫁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一讲土家女流传久远的“哭嫁”习俗。这是土家女用哭声表忆母女亲情,诉分别苦痛,谢养育之恩,贺欢乐出嫁,甚至泣婚姻不尽人意。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禀性和文化。

“哭嫁”开始于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姑娘不再出门做活,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称“包席”,右女称“安席”,左女称“收席”。新娘起哭声,“安席”接腔,“收席”帮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姑娘“哭 4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嫁”形式多样,主要有母女哭、姐妹哭、姑嫂哭、姑侄哭等,或新娘个人单独哭,或一个同伴陪哭,或几个同伴陪哭;当男方娶亲队伍到达时是“哭嫁”最高潮——新娘的左邻右舍都来陪哭。

“哭嫁”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或哭爹妈的,或哭兄嫂的,或哭姐妹的,或哭祖先的,或哭媒人的。哭嫁歌一般即席而作,也有固定的哭词,哭有曲调,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艺术。“哭嫁”水平高低,往往是男方衡量土家女聪慧或愚笨的客观尺度,因此姑娘出嫁前都要秘密地向长辈潜心苦学。

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有一首“娘哭女”最为典型: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三、 调查地婚姻习俗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土家族的婚嫁也发生了许多改变。

男女交往,更加直接,不再像从前那样婉约。道路通了,迎亲不再是徒步过去,已经是车去车来,但为了保持土家人的婚嫁风俗,人们还是会选择一段路步行过去。经济发展了,结婚之后都是独立套房,很少有人还和父母同住„„

但对于婚嫁过程的重要礼仪,人们没有遗弃,沿袭至今。

第8篇:土家族赶年

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

一、两天,也有提前

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

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

关于“赶年”的来历,传说不一。有的说明朝时,朝廷调士兵赴沿海抗倭。时值春节前夕,便提前过年,团年后,将士好出征。有的说,客王派兵征打土家,年关已近,土家人便提前过春节,上山躲避。等客兵进寨住下后欢度春节时,土王令土兵鸡鸣时杀回,大获全胜。因鸡报晓有功,故过年不能杀鸡;而财物被掠走,没有食品,春节后便上山围猎野猪。有的说,贫穷的土家人负债累累,财主年关要来讨债,他们便提前过年,上山躲债。这些说法,都与古代的战争和土家族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9篇:土家族舞蹈排练方案

官舟镇初级中学关于开展土家族摆手舞比赛训练的

为了贯彻落实全县中小学“4+2”特色教育工程,全面推进土家族传统体育艺术进校园、进课堂。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活跃我校课余文化生活,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陶冶师生情操。现将方案制定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 长:陈 明

副 组 长: 张永胜 肖 群

成 员: 张 军 杨 云 吴联栋 向 江 刘洪波 杨 刚

冉劲光 肖海波 田 伟 黄廷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肖海波具体办公。

二、指导教师:向 超(组长) 陈光明 冉进刚 田世友 冉艳丽

三、训练内容:第三套广播体操(舞动青春)、土家摆手舞两项。

三、训练时间: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17:30——18:20)

四、训练地点:上操场

五、具体要求:

1、各班主任积极支持配合,上班教师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

2、指导老师负责人员选拔和每天的组织排练工作。(人员要求:男女各25人)

3、安全、纪律由政教处田伟负责。

4、资料收集由教科室向江同志负责

5、宣传广播由团委负责。

6、所需器材、服装、生活由后勤处刘洪波负责。

7、活动于2014年4月7日开始启动

官舟镇初级中学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日

上一篇:学生会检讨书下一篇: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