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培训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培训

实施煤矿风险预控管理

为了促进煤炭企业隐患整改,强化煤炭企业风险控制,切实推进煤炭企业不断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2005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共同组织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展了以实现煤矿本质安全为目标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科研攻关,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煤矿特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2007年,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神华集团神东分公司上湾矿成功试点。目前,该管理体系正在神华集团所属50多个生产矿井全面推广实施,并在全国其他煤炭企业试点。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对煤矿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析,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减少、控制风险。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机环管(即人、机械、环境、管理)的最佳匹配,实现本质安全化。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一)采用工作任务法

危险源辨识是指对生产系统和生产活动中可能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危害因素)的识别。在实际工作中,危险源辨识方法很多,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采用了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法是针对每项工作任务和工序,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内容综合在统一的表中,形成的一种应用简单而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如表1所示。

图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表1 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

方法要求,首先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辨识出每项任务、每道工序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其次,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为:特别重大、重大、中等、一般、低风险5个等级),评估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最后,为预防风险转化为事故,要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评估的风险等级,从技术和管理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标准,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源。

通过危险源辨识,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风险预控的标准和措施,明确生产管理的要求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为便于员工学习掌握,还可将企业各项任务和工序的风险管理标准及措施制成安全工作程序卡片,当员工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时,只需掌握本项任务和工序的标准及措施。例如,液压支架工只要学习掌握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上的内容并认真执行,就可以保证作业的安全。表2为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

(二)借助信息系统

监测是现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生产是动态的,生产条件和状况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现场危险源和有关人机环管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监测,采集动态信息,并及时传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监测,一方面监督标准和措施是否得到正确落实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准确掌握生产条件和状况的变化,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三是当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是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按照系统预先设定的风险等级,风险管理部门要按照流程进行动态评价,当出现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发出危害预警。相关部门按照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处理,根据反馈信息再进行评价,判断是否需要解除警情或降低、升级风险等级。通过进行危险源的升、降级管理,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如表3上湾煤矿危险源监测预警表所示。

(三)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审核评价

现场风险预控管理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审核,包括企业内部审核和上级管理部门外部审核。通过审核,发现存在的隐患、漏洞,明确当前安全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查找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

在此过程中,制定审核标准和评分方法是做好评审的重要条件。为审核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煤矿是否达到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总体要求,企业应建立综合性评价标准,按照四级指标进行考核。第一级指标分为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生产系统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5个部分,二级指标包括28个系统,三级指标包括214个元素,第四级指标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表2 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各种安全管理方法的优点,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的全面、系统、可持续改进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比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预控

这套体系注重从生产现场做起,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事故机理分析法,全面、具体地辨识各项工作任务、各道工序中存在的人机环管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从而明确了管理对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评估,确定了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危险等级,从而明确各生产环节安全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上湾矿试点期间,对全矿234项任务全部进行了风险辨识,辨识出的危险源共有1万8711个。其中,人员方面的危险源1422个,机器设备方面的危险源267个,环境方面的危险源102个,管理方面的危险源80个。通过对234项任务进行的风险评估,共确定重大风险任务32项,中等风险任务159项,一般风险任务43项。通过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评估,从源头上有效地解决了隐患排查不彻底、管控对象和管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实现了关口前移、超前预控。

(二)解决了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

体系注重要求每个员工将自己本岗位的工作做好,从而实现个体保证整体的目的。体系涉及到的各类管理条款尽管达70多万字,但按照工作任务和岗位进行分类后,针对每个岗位人员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则简洁明了,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具体作业人员只要把工作卡上属于自己的工作要求和措施掌握了,就可以规范作业,因此,现场的针对性特别强。

上湾矿试点中制定了47个管理程序、36项管理制度,以及全矿的岗位标准和考核标准,使每个危险源都有对应的安全措施,具体操作人员对自己岗位的具体要求一目了然,大大增强了体系的可操作性。再加上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自始至终参与了危险源的辨识、管理流程的设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既是管理体系的设计者,又是管理体系的实践者,所以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管控措施等应知应会的要求,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这样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场培训针对性不强和安全管理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

(三)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煤矿的安全管理

体系总结出一整套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密切结合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系统评价等管理要求,更清晰、更具体地明确了管理对象、管理程序、管理重点、管理措施和管理目标,形成了一套以风险预控为基础的闭环管理模式,所以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条件下的矿井。

对于不同矿井来讲,隐患的类型、数量和风险等级虽然不同,但是辨识风险的方法和管理理念完全相同。条件好的矿井隐患可能少一些,危险等级可能低一些,风险预控管理也就相对容易一些;条件差的矿井隐患多、危险等级高,采取的预防技术复杂,而只要全面实施这套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就能够解决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四)深化了安全质量标准化

体系是在继承我国现有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与当前煤炭行业深入开展的质量标准化建设紧密相关又有所不同。

煤矿质量标准化通过量化的标准,系统地概括了煤矿安全生产对各环节各专业的工作要求,强调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目标化,是加强煤矿基层和基础工作的有效手段,对于改变事故多发、管理粗放、工作标准低下、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推动煤矿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则提供了一套适应我国煤矿特点的管理方法,其在吸收质量标准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辨识,强化流程管理、过程控制,突出了管理的超前性,使标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更利于落实, 因此是对质量标准化的深化与提升,能推动质量标准化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五)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为考核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评价煤矿是否达到了体系总体要求,体系还建立了综合性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一是注重过程考核,不仅考核措施落实的效果,还考核是否建立了措施落实的流程和制度,确保危险源防控落到实处;二是注重动态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持续改进;三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管理软件在评分时克服了人打分时的主观偏差,使评分更加客观公正;四是具有预警功能,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自动形成预警信息,发出危险警告,直到有效处理为止。

实践证明,风险预控管理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直至最终的管理目标,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煤炭企业通过实施风险预控管理,能够集中解决隐患排查不彻底、责任落实不到位、操作程序不清晰、管控重点不突出、管控措施不得力、现场培训不扎实等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途径和长效管理机制。(图片由国汉君提供)

表3 上湾煤矿危险源监测预警表

编辑余茂君

作者:国汉君 罗建军

第2篇:立法引导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的方针之一是“预防为主”,神华集团安监局副局长陈维民建议在《安全生产法》层面引导企业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增强企业在实际安全管理中的可操作性。

“《安全生产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总体改得比较全面,职责划分比较明确,企业执行起来操作性增强。”谈到他对《安全生产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的看法时,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监局副局长陈维民坦率地说道。

虽然《安全生产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但陈维民表示并没有太大压力,“神华集团向来都是这么做的,煤矿开采作为高危行业,安全是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个以煤矿为基础产业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神华集团一直非常重视安全管理。除执行国家明确要求的安全管理措施外,神华集团自2005年开始,还组织国内许多知名专家,专题研究煤矿安全管理问题,探索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完善。2011年神华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1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根据神华的经验,陈维民建议在《安全生产法》中增加“企业应该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条款。

风险预控 针对性管控

风险预控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风险预控就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一方面促进企业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防范事故发生。” 陈维民介绍说,这主要是从安全风险管理角度来说。

其实风险管理有很多种,像财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企业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等,安全风险管理跟这些方面都有很大关系。比如,假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扩张,那么过多地兼并一些生产条件比较差、生产设施比较落后的矿井,安全生产就没有保障。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不准,对安全管理会产生不利影响。

风险预控如何操作呢?陈维民概括地说,先进行危险源辨识,看看存在哪些危险因素,会引发哪些事件,之所以说“事件”而不是“事故”,是因为这些危险因素不一定发展成事故,会受到人员、设备、环境的共同影响。如果操作人员没有相应的安全素养或安全技能而进行作业,这就是风险(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后,进行风险评估,就是给危险源排排队,哪些是大的危险源,企业安全发展中要优先控制。”陈维民继续说,针对这些危险源,按照优先控制的顺序,企业需采取哪些措施,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风险是不是就降低了呢?如果风险确实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就不用采取新的措施了。但如果没有降低,就需重新再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像存在职业危害的场所给员工配备个体防护装备。实际上这些管理措施都可以算是风险控制措施。而风险一旦控制不住,发生失控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应急管理。

可以说,风险预控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安全管理流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要求,结合煤矿生产中各系统、各工作岗位存在的人、机、环、管等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标准和措施,明确安全管理的依据和手段;通过落实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保证管控标准和措施执行到位。

陈维民举例说,煤矿井下工作面巷道出口可能出现宽度过小或一端过大、一端过小以及高度不够的情况,对于这类风险,神华集团的煤矿进行风险评估后,明确风险管理的主要负责人(班长)、直接管理人员(带班队长)、主要监管人员(安监员、采掘专检人员)及主要监管部门(安监处、生产调度中心),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当班带班队长检查发现安全出口宽度小于0.7m或有小于0.7m的趋势时,必须安排当班加刀或甩刀,调整工作面,保证安全出口宽度不小于0.7m;发现安全出口高度小于1.8m,立即进行起底爆破。” 陈维民介绍说。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系统整合

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比较分散,各项规章制度也比较分散。陈维民认为,如果《安全生产法》提议企业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就可以将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系统地整合成一体,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应急预案等都整合在一块,形成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方法。

陈维民接着介绍了神华集团按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设置安全目标的过程。他说,先是由生产部、经营部等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计划;安全监管部门根据这些目标和计划,制定安全管理以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目标和计划;人力资源部汇总各部门的目标和工作计划,呈报给安委会讨论、审核、调整;总经理负责安全目标、指标的审批工作;最后仍由人力资源部对各单位的安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陈维民认为,这样一个操作流程,体现了职责的具体分配,企业执行起来操作性更强一些。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其实包含了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陈维民介绍说,它建立了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直至管理目标的一整套自动循环、闭环管理的机制。比如职工违章作业,首先要检查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有没有做到位,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定规章后有没有对职工进行培训,让职工了解这个规章;培训后有没有对职工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看职工是否按照规章要求操作,以及职工有没有反馈意见;再结合实际情况判断规章制定得合不合理,需不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如此,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既能实现超前预防管理,又促进闭环管理的持续改进。

引导企业转变观念

“总体来讲,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性、规范性的安全管理方法。”陈维民介绍说,咱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标准规范,像澳大利亚、美国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比较成熟,已经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国外的企业在符合国家规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再制定企业自己的风险管理规定。

陈维民建议说,在《安全生产法》中提出让企业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后,国家再配套出台一些规范标准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的要求进行规定,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陈维民分析说,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并没有多复杂,它是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是从预先控制的方面抓安全管理,企业目前的难题是观念还没转过来。如果从《安全生产法》法律层面引导企业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具体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那么风险预控和隐患排查有什么区别呢?陈维民解释说,风险和隐患是两码事。风险预控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管理上的风险、人员的风险、行为的风险、设备设施的风险、生产系统的风险等。隐患一般指现场存在的不符合安全规程的、不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因素,比较具体,范围相对窄些。

所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可贵之处在于“落实了一个思想,提供了一套方案,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即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落到实处,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解决因规定不具体而“严不起来”、因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实现岗位自主管理和风险超前防范。

编辑 郑 君

作者:郑君

第3篇: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重要性及安全生产面临形势,接着分析了煤化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煤化工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企业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在增加,煤化工企业进行风险预控管理迫在眉睫,煤化工企业要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煤化工企业必须强化风险预控管理,才能够保障员工的人生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

1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重要性及安全生产面临形势

1.1安全管理重要性

煤化工企业生产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其安全操作一直以来都是被重点强调的内容,能够安全生产,关系着企业运营以及阶段性经济效益。在煤化工生产中,其使用的化工原料,无论是原料自身还是加工半成品都具有一定危险性,如果生产中缺乏防护措施,则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还会危害到生态环境。同时很多情况下,煤化工生产中使用的生产方式都比较严苛,需要规律的生产方式下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执行,操作人员依据安全标准操作,才能进一步提升生产安全系数。当今科技更新与经济发展下,煤化工生产中更新换代较快,企业需要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生产装置,才能满足实际需求,通过降低耗能、提升工作效率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1.2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面临形势

首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下,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加大。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煤化工生产中技术准备、人员素质和生产管理出现与之不相适应的情况。大量能源工程投产,对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也提出了新要求。煤化工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也持续加大化学品储运安全风险。而长期严峻的经营形式下,企业各级领导注意力分散,在安全投入方面存在限制。最后,煤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下,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市场化程度加深,煤化工企业发展局面呈现集团化与高速化,要求领导人能够坚持科学发展观,其中实现又好又快安全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就是保障安全生产。

2煤化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做好生产工艺风险的预控管理工作

首先,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参数。煤化工企业应当要基于生产工艺风险以及危险源的辨识来采取工艺卡片的方式来管理生产设备与装置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高发部位。并将工艺运行的实际参数以及控制标准清楚标识于工艺卡片上,为后续设备以及装置的操作提供便利。其次,有效管控工艺纪律。煤化工企业应当要做好生产工艺纪律以及指标的规范工作,确定技术例会的有效管控方式,一一细化考核指标以及月度、季度以及年度检查内容,要求每个部门以及员工都能够切实根据该标准来实施监查作业,最大限度减小生产工艺管理风险的几率,确保整体生产工作得以有效高效开展。再者,积极创新变更控制以及生产工艺。煤化工企业能够结合各年生产工艺设备的具体状况以及相关参数来判断可能会对工艺生产带来风险的隐患,并预测其带来的风险等级,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如果情况需要,还可聘请具有良好资质以及丰富经验的单位来一同进行设计,并且客观判断计划与措施的落实情况,将设备与装置的运行不足进行有效解决,最大限度控制生产工艺风险。

2.2落实生产操作期间风险的预控管理

首先,做好调度活动的风险预控。在煤化工企业而言,生产调度关系到了各项生产活动,并且亦是企业生产安全以及风险预控的关键阶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体生产活动的开展。所以煤化工企业应当要注重做好调度活动的风险预控,根据实际状况来制定《生产调度活动管理办法》、《调度活动安全管理手册》等,实现调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其次,企业还可合理设置重要生产活动风险管控标准,在进行重要风险活动前,需要做好预判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施风险管控。不过值得一提是务必通过内部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能予以落实与执行。

2.3明确岗位工作责任

如果煤化工企业不对各个岗位进行明确分工,企业员工对于自身的职能不了解,这样不但会出现部门分工不明确,边界模糊的任务没有部门愿意认领的现象,如果出现安全事故也会互相推诿,不愿承担责任。所以企业在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时,要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责任。管理层要对各部门进行明确分工,把每个部门的职责和岗位职责列入相关工作规定中。以往权责不明确的工作任务也要及时分配到相关部门中。如果有部门对任务分工有意见,合理范围内可以进行分工修改,意见不采纳的必须说明不采纳的理由,防止企业内部出现不满情绪。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不但可以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升工作效率,也为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2.4隐患治理

以往传统的解决安全隐患的方法是面对问题逐一解决,主要就是根据排查的安全问题使用对应的措施进行解决,着重考虑是否能够及时解决问题,但是忽略了安全隐患中存在的其他问题。问题被忽略了,没有追查问题的来源,以后这方面问题由哪个部门负责管理,权责该如何划分,更没有进行事后研讨要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再发生。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整体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提升企业员工对内部命令的执行能力,才能够从工作环节开始解决安全隐患。第一步,企业员工要学会以身作则,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被动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要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去面对安全问题,生产小组的组长主动组织会议讨论如何解决安全隐患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对安全风险进行把控,除此之外,提高企業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生产设备正常运行都能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分析[J].陈旺东.化工管理.2020(35)

作者:杨永康

第4篇:河南省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培训会记要

时间:2012.08.09 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背景:2012年7月19日,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在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召开。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要求,煤矿行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认真学习借鉴神华集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做法,切实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精神,深入学习神华集团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切实提高我省煤炭企业的安全水平,特组织这次培训班。 参会单位和人员:河南省安监、省工业厅计划厅、省发改委能源局、河南煤监局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河南省各骨干煤炭企业及区域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省骨干煤矿矿长、地方主体煤炭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矿长、技术负责人等。 记录整理:李邵卫

题目:《实施风险预控管理,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主讲: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郝贵博士

根据大会安排,郝总介绍了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并介绍了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内容。

一、神华集团安全管理基本情况及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系统

神华集团是以能源为主业,集煤矿、煤制油化工、电厂、铁路、港口、航运为一体,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居世界500强企业第237位。2005年以来,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02,今年为上半年控制在0.009。其旗下子公司——神华宁夏煤业,甚至创造2009~2011连续三年煤炭生产“零死亡”的惊人佳绩。

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概括为“五个一”,即:树立一个理念;构建一套体系;探索一条途径;打造一支队伍;培育一种文化。

1

1、树立一个先进的安全理念。

即“煤矿做到不死人”,“生产时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等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理念指导行动,以思想约束行为;树立一个安全发展目标:从零开始,向零奋进;坚持做到:技术工作零缺陷,工程质量零次品,机电设备零故障,标准化工作零差距,现场生产零隐患,检查零死角,员工工作零“三违”,成绩面前零自满,最终实现零伤亡;安全定位:建成安全产业;劳动组织:人是不安全的主要因素;靠设备、技术、制度支持,科技投入,信息化、制度化支持;安全投入、安全投资能产生巨大效益;只有感悟不到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

2、构造一套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为安全发展提供系统性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五个一”里的核心,它为贯彻煤矿可以做到“不死人”的理念提供了平台;为开辟新型工作化道路,保障了方向,提供了支持;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法;为培育以人为本安全文化,统一了价值观,创造了氛围。

3、探索一条现代化矿井建设途径,推进生产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现代化矿井的目标:“四化”、“五高”。“四化”指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管理信息化;“五高”指高效益,高效率,高质量,高技术,高起点。

采用先进设计理念,实现系统优化和集约生产,引进新设备,新技艺,新工艺。神华实现21处老矿井技改,全面推行“一井一面”的综合机械化开采;舍得投入,推进生产装备现代化(保障方面),实行带压移架技术,体现设备保障能力对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专业化服务,助推安全生产。

4、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为安全发展构筑人才保障。

提倡人才选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突出班组建设,强化一线员工的安全技能;突出矿长作用发挥,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煤炭高端管理人才。

5、培育一种特色安全文化,为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幸福矿工”为核心,丰富安全文化内容,传承与创新并重,增强专业安全文化的感召力,建立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顾大局的

2 生产和管理队伍。

二、神华集团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背景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表现为安全责任制不能完全落实到位;隐患排查整改不闭环,存在“老检查、老整改、老反复”等问题;安全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推动、会议布置、集中整治”等。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虽略有下降,但煤矿重特大事故却呈多发势头。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及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分别上升34.9%和66.6%,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及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分别上升37.5%和83 .7%。

而神华集团2005年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2,煤炭安全生产不仅位居国内煤炭行业榜首,而且在全世界煤炭行业也名列前茅。

在此背景下,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要求:由神华集团牵头对煤矿安全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创新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煤矿特点、管用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以此促进全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2005年开始,神华集团组织国内六家科研院校,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同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对煤矿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基本理论、风险预控管理方法、体系必备元素及构成等展开系统研究,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浮出水面。

三、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神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流程、两个理论、五个部分。所谓一个流程即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是实现煤矿“人、机、环、管”四类危险源管控一致性、程序化的方法;两个理论是指海因里希法则和内外因事故致因理论;五个部分包括风险辨识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和预控保障机制等内容。

(一) 一个流程

即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是实现煤矿“人、机、环、管”四类危险源管控一致性、程序化的方法。该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1、危险源辨识。发动全员对自己工作场所和责任区域内的危险源进行逐一排查和登记,找出煤矿面临的各类不安全因素到底有哪些。

3

2、风险评估。对煤矿辨识出来的几千条甚至上万条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搞清哪些是重大风险,哪些是中等、一般的风险,进而明确安全管控的重点。

3、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依法制定危险源管理标准,确定危险源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不出事故,解决每个管控重点“如何管”和“如何管得有效”的问题。

4、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煤矿需要通过监测危险源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检验管控标准和措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动态排查事故隐患。

5、危险源预警。对于监测中发现危险源未有效控制的情况,及时分级预警,促进现场迅速落实整改和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二)两个理论

1、海因里希法则。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海因里希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根据该法则明确了我们安全工作基本原则,即防范大事故必须从消除小事故和隐患做起,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查处为风险预控。

2、内外因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阐明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能量意外释放的结果,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事故的内因,排除诱发事故发生的外因,为煤矿实现切断煤矿事故因果链、建立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奠定了基础。

4 基于这两个基本理论,设计了这套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三)五个部分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按照系统化原则进行设计的,由风险辨识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和预控保障机制五个部分构成。这五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了以风险辨识与管理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为重点,以预控保障机制为支撑的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辨识与管理部分设计了5个元素,即上面“一个流程”中的5个元素。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神华多年来事故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占到了事故致因的90%以上。因此,在设计这套体系时,将不安全行为管控作为体系中的独立部分。这部分从人员准入开始,从源头上排查不安全行为人,到过程中强化人员安全培训,加强不安全行为梳理,矫正不安全行为,实施安全激励政策,提高人员自主防范能力,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率,用7个元素规定了煤矿开展不安全行为控制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生产系统控制。这部分主要针对煤矿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等生产系统中工艺、设备和有害物等危险源的安全控制,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了管控标准和要求。整个生产系统控制部分分为15个子系统,包含了112个元素。

综合要素管理。这部分设计了6个子系统23个元素,对“生产系统控制”之外的地面辅助作业、应急救援、职业卫生和健康服务、环境管理、承包商管理等,做了详细规定,是煤矿实现全面、全方位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预控保障机制。为保障这一整套体系的有效运行,充分调动各级人员落实体系的积极性,用5个子系统14个元素,分别规定煤矿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考核与奖惩机制和安全文化建设等,确保体系各项要求的有效落地。

神华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五部分包含28个子系统、160个元素,基本覆盖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了提高体系的运行效率,神华还配套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平台。

四、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作用

5 体系推行初期,由于大家对体系了解不够,重视不够,推行工作困难重重,阻力很大。为此,集团公司多次举办了各个层次的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并建立了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机制。采用了子分公司月度、季度考核和集团公司年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核办法。年终公布各矿排名,重奖重罚,并且培养和建立了一支近千人的体系培训老师队伍和一支600余人的体系审核员队伍,有效地推动了体系的实施,目前体系已在神华煤矿全部落地。

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我们总结体系的作用,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推动了全员参与,将安全责任落到了实处。以前我们的煤矿虽然都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由于责任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推行体系后,各矿依据体系设计的一系列考核指标,将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了矿领导、各业务部门和岗位员工头上,每项安全工作“谁主管、谁主抓、谁负责”分工清楚,每个领导负责几个元素,每个员工负责几项工作,责任非常明确。

(二)提供了一套好的办法,实现了危险源的全面管控。这套体系将危险源分为两类,实行分级管理。一类是系统性危险源管控。以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为主体,开展系统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并落实整改措施,防范较大以上事故。另一类是岗位危险源管控。以区队、班组和一线员工为主体,开展岗位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并严格执行,防范一般事故的发生。我们通过危险源的辨识确定安全管理的对象;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管理标准的引入确定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尺度;通过管理措施的制定确定达到标准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达到员工自主管理的目的,切实解决了煤矿安全管理“管什么”和“如何管”的根本问题。

(三)实现了隐患治理的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这套体系以PDCA为运行模式,风险辨识与管理在PDCA循环运行中不断重复完善,通过危险源监测及时排查隐患,落实整改责任,形成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使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和常态化,切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体系自身也在体系策划、体系运行、体系考核评审和体系改进的PDCA循环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四)注重过程控制,做到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我们以前的管理是以结

6 果为主,查出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安全工作跟着问题跑。推行体系后,安全管理是以过程控制为主,通过风险评估提前想到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通过过程控制尽量让其少发生或者不发生。这套体系从煤矿设计开始,覆盖了矿井建设、生产直到矿井报废的全过程。体系746项考核指标中,过程性指标有482项,占到64.6%,依靠严格的过程控制来提升煤矿安全绩效。

(五)简便实用,便于员工掌握。煤矿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多达几千甚至上万条,但就某一个具体岗位而言,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需要管控的危险源只有十几条,需要重点管控的也就几条,而且都是工人每天要干的事情,工人比较容易掌握,安全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只要每个员工知道了本岗位的危险源,并严格按标准做到了,就能确保安全。例如,采煤司机在完成“割煤”任务时,需要按照7条标准规范操作,管理人员按照8项措施去管,确保标准执行到位。其他各个工作岗位也是如此,真正做到了工人学有重点、干有标准,管理人员责任明确、管有措施。

(六)体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针对煤矿行业特点的一套安全管理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条件、不同规模的煤矿。只不过对于条件复杂的煤矿,危险源的数量要多一些,管控的难度要大一些,但理论和方法是相同的。实践证明,对于风险多的煤矿,推行体系更有必要,效果也更显著。

神华集团公司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后,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一是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持续提高。2007到2011年,连续五年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在0.03以下,今年上半年全集团百万吨死亡率为0.009;二是煤矿现场安全状况持续改善。如原来基础条件较差、管理相对薄弱的乌海能源公司所属8个煤矿,在2011年度有7家达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国家级;三是各子分公司安全管理业绩明显趋好,特别是神宁公司取得2009-2011连续三年实现煤炭生产零死亡的成绩;四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神东公司近3年平均每年下降近30%。神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践时间还不算长,体系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以后体系实施工作中,继续努力改进和完善等。

7 最后,针对全省各煤炭企业如何学习神华经验,与会省领导发表总结讲话,并提出如下要求:

1、要深入学习,心领神会。学习神华经验仅停留在今天的培训和原来的了解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各个煤矿、各个集团公司要认真、反复学习,并讨论学习,对神华的经验一定要深入,做到心领神会,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2、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求把神华的经验,特别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各自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际相对照、相结合,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地安全管理体系。

4、要下工夫,强力推行。神华经验“五个一”,包括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仅要让领导知道,更要让员工知道、做到;强调“要避免万一,就要从一万上下功夫”,在执行力上下功夫,要做到“说到、知道、做到”。

5、要举一反三,广泛借鉴。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仅适用于煤矿企业,在危险化工、道路安全、非煤矿山等行业同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注:神华集团备有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培训教材)

主题词:煤矿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报:

报:矿长、各副矿长

抄 送:矿副总、各科室 学习 留存

共印15份

8

第5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近年来,神华集团积极探索并推行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安全发展。

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施背景

大家知道,近十年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神华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我们并购组建了宁煤集团、神新公司、神宝公司和北电胜利公司等。神华企业规模快速扩大,煤矿数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40个变为现在的64个(含基建矿井)。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就是在神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安全生产压力骤然增大、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进行的。促使神华做出决定,下大力气研究和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华迫切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快速夯实新并购煤矿的安全管理基础,提高其安全生产水平。并购工作打破了神华原有的以神东公司这样煤层地质条件好、建设起点高的矿区为主的安全管理格局。新并购煤矿大多建设起点低,设计落后,人员多、装备差、煤层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灾害俱全,百万吨死亡率也远远高于神华原有煤矿。特别是这些煤矿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与神华安全管理模式差异较大。神华亟需一个办法,将新并购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快速提升上来。

(二)实践证明继续依靠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不能彻底解决神华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数年来,我们在推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先后引进了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南非的NOSA综合五星管理体系等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基础不同、文化差异和译文晦涩,这些体系难理解、难结合、难应用,导致最终推行不下去。但这些尝试和探索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煤矿安全管理必须体系化,必须将国际标准本国化、将国家标准行业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自主创新,研究一套针对我国煤矿特点的管理体系。

(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期望,坚定了神华研究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决心。2005年前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高度关注。当时神华安全生产处在我国煤炭行业先进水平,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希望神华集团带头对煤矿安全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创新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一套适合煤矿特点、管用的现代安全方法,以此促进全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的指导支持下,神华集团于2005年立项组织国内六家科研院校,历时两年对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基本理论、风险预控管理方法、体系必备元素及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这套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2007年国家煤监局在神华召开了推进会,并组织在全国百家煤矿试点推行这套体系,神华集团在全集团52个生产煤矿全面推行。2011年该体系作为一项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予以发布。同年8月,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发文在全国推行。

二、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神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流程、两个理论、五个部分。

(一)一个流程。即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是实现煤矿“人、机、环、管”四类危险源管控一致性、程序化的方法。该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危险源辨识。发动全员对自己工作场所和责任区域内的危险源进行逐一排查和登记,找出煤矿面临的各类不安全因素到底有哪些。

风险评估。对煤矿辨识出来的几千条甚至上万条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搞清哪些是重大风险,哪些是中等、一般的风险,进而明确安全管控的重点。

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依法制定危险源管理标准,确定危险源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不出事故,解决每个管控重点“如何管”和“如何管得有效”的问题。

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煤矿需要通过监测危险源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检验管控标准和措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动态排查事故隐患。

危险源预警。对于监测中发现危险源未有效控制的情况,及时分级预警,促进现场迅速落实整改和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二)两个理论。一是海因里希法则。根据该法则明确了我们安全工作基本原则,即防范大事故必须从消除小事故和隐患做起,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查处为风险预控。二是内外因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阐明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能量意外释放的结果,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事故的内因,排除诱发事故发生的外因,为煤矿实现切断煤矿事故因果链、建立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这两个基本理论,我们设计了这套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三)五个部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按照系统化原则进行设计的,由风险辨识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和预控保障机制五个部分构成。这五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了以风险辨识与管理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为重点,以预控保障机制为支撑的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辨识与管理。这部分我们设计了5个元素,其主要内容在“一个流程”部分已经做了说明,不再赘述。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神华多年来事故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占到了事故致因的90%以上。因此,我们在设计这套体系时,将不安全行为管控作为体系中的独立部分。这部分从人员准入开始,从源头上排查不安全行为人,到过程中强化人员安全培训,加强不安全行为梳理,矫正不安全行为,实施安全激励政策,提高人员自主防范能力,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几率,用7个元素规定了煤矿开展不安全行为控制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生产系统控制。这部分主要针对煤矿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等生产系统中工艺、设备和有害物等危险源的安全控制,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了管控标准和要求。整个生产系统控制部分分为15个子系统,包含了112个元素。

综合要素管理。这部分我们设计了6个子系统23个元素,对“生产系统控制”之外的地面辅助作业、应急救援、职业卫生和健康服务、环境管理、承包商管理等,做了详细规定,是煤矿实现全面、全方位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预控保障机制。为保障这一整套体系的有效运行,充分调动各级人员落实体系的积极性,我们用5个子系统14个元素,分别规定煤矿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考核与奖惩机制和安全文化建设等,确保体系各项要求的有效落地。

神华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五部分包含28个子系统、160个元素,基本覆盖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了提高体系的运行效率,我们还配套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平台。

三、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体系推行初期,由于大家对体系了解不够,重视不够,推行工作困难重重,阻力很大。为此,集团公司多次举办了各个层次的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并建立了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机制。采用了子分公司月度、季度考核和集团公司年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核办法。年终公布各矿排名,重奖重罚,并且培养和建立了一支近千人的体系培训老师队伍和一支600余人的体系审核员队伍,有效地推动了体系的实施,目前体系已在神华煤矿全部落地。

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我们总结体系的作用,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推动了全员参与,将安全责任落到了实处。以前我们的煤矿虽然都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由于责任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推行体系后,各矿依据体系设计的一系列考核指标,将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了矿领导、各业务部门和岗位员工头上,每项安全工作“谁主管、谁主抓、谁负责”分工清楚,每个领导负责几个元素,每个员工负责几项工作,责任非常明确。

(二)提供了一套好的办法,实现了危险源的全面管控。这套体系将危险源分为两类,实行分级管理。一类是系统性危险源管控。以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为主体,开展系统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并落实整改措施,防范较大以上事故。另一类是岗位危险源管控。以区队、班组和一线员工为主体,开展岗位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并严格执行,防范一般事故的发生。我们通过危险源的辨识确定安全管理的对象;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管理标准的引入确定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尺度;通过管理措施的制定确定达到标准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达到员工自主管理的目的,切实解决了煤矿安全管理“管什么”和“如何管”的根本问题。

(三)实现了隐患治理的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这套体系以PDCA为运行模式,风险辨识与管理在PDCA循环运行中不断重复完善,通过危险源监测及时排查隐患,落实整改责任,形成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使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和常态化,

切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体系自身也在体系策划、体系运行、体系考核评审和体系改进的PDCA循环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四)注重过程控制,做到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我们以前的管理是以结果为主,查出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安全工作跟着问题跑。推行体系后,安全管理是以过程控制为主,通过风险评估提前想到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通过过程控制尽量让其少发生或者不发生。这套体系从煤矿设计开始,覆盖了矿井建设、生产直到矿井报废的全过程。体系746项考核指标中,过程性指标有482项,占到64.6%,依靠严格的过程控制来提升煤矿安全绩效。

(五)简便实用,便于员工掌握。煤矿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多达几千甚至上万条,但就某一个具体岗位而言,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需要管控的危险源只有十几条,需要重点管控的也就几条,而且都是工人每天要干的事情,工人比较容易掌握,安全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只要每个员工知道了本岗位的危险源,并严格按标准做到了,就能确保安全。例如,采煤司机在完成“割煤”任务时,需要按照7条标准规范操作,管理人员按照8项措施去管,确保标准执行到位。其他各个工作岗位也是如此,真正做到了工人学有重点、干有标准,管理人员责任明确、管有措施。

(六)体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针对煤矿行业特点的一套安全管理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条件、不同规模的煤矿。只不过对于条件复杂的煤矿,危险源的数量要多一些,管控的难度要大一些,但理论和方法是相同的。实践证明,对于风险多的煤矿,推行体系更有必要,效果也更显著。

神华集团公司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后,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一是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持续提高。2007到2011年,连续五年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在0.03以下,今年上半年全集团百万吨死亡率为0.009;二是煤矿现场安全状况持续改善。如原来基础条件较差、管理相对薄弱的乌海能源公司所属8个煤矿,在2011年度有7家达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国家级;三是各子分公司安全管理业绩明显趋好,特别是神宁公司取得2009-2011连续三年实现煤炭生产零死亡的成绩;四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神东公司近3年平均每年下降近30%。神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践时间还不算长,体系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以后体系实施工作中,继续努力改

第6篇:风险预控顶板管理

顶板事故分析

一、顶板事故隐患分析

构造带自身围岩强度低、采掘面遇到的较小构造在精查报告和补勘资料不能提供及时性预测、 过构造带时支护不及时,顶帮暴露时间长、支护参数不合理、工人违章漏支或少支、开采地质条件多变 ,造成矿压显现相差较大,掌握规律不够等造成掘进和回采过程中顶板冒落。冒顶灾害事故多发生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失修巷道等地点。在地质构造复杂顶板管理困难地区,如断层带、冲刷带、裂隙发育带附近是顶板事故易发生地点。

1、地质条件等因素

掘进工作面影响顶板事故因素主要是工作面在过断层、过应力集中区、过老巷、过顶板破碎带、过巷道交岔点,在以上情况下地质条件较差是顶板事故的主要因素。

2、其它主观因素

(1)工作面的支护参数是否能满足巷道变形需要是造成顶板冒落的主要原因,是酿成矿井恶性重大事故的危险源之一,也是我矿重点防范的危险源。

(2)掘进工作面是否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提前预测顶板事故是矿井顶板事故因素之一,例如在工作面安装矿压监测仪监测顶板变化,为预防顶板(冒顶)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数据,在采煤工作面支架上安装测压表,监测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在掘进工作面安装顶板离层仪,监测顶板下沉等。

(3)在工作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也是矿井顶板事故的因素之一,例如采取打点柱、联锁棚子等方式加强支护,工作面过断层等情况时是否编写专项安全措施等。

(4)加强员工培训,增强员工预防顶板事故的安全意识,员工是否能熟悉掌握和判断采掘工作面顶板冒落的预兆是矿井顶板事故另一因素,如煤壁片帮、放煤炮、顶板裂隙加深、加宽、顶板掉渣、漏顶、岩层发出响声、顶板离层(敲帮问顶时发出“空空”的响声),顶板淋水加大、巷道及支护变形等现象。

二、矿井顶板事故分类:

顶板事故是指在采掘过程中,顶板意外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事故。可分为局部冒顶和大型冒顶两类。

1、局部冒顶是指冒顶范围不大,伤亡1—2人的冒顶。多发生在地质破坏带附近、掘进工作面迎头及交岔点。

(1)地质破碎带附近的局部冒顶:地质破碎带及附近的顶板裂隙发育、破碎,断层面间多充以粉状或泥状物,断层面都比较尖滑,使上、下盘之间的岩石无粘结力,极易造成局部冒顶。

(2)掘进巷道交岔处的冒顶:由于巷道在开岔口的时候,巷道面积较大,开岔处巷道容易形成煤岩分层,分层后就形成顶板离层,如不及时支护,就形成大面积的离层,导致冒顶。

2、大型冒顶:大型冒顶是指冒顶范围较大,伤亡3人以上的冒顶。多发生于局部冒顶附近及地质破碎带附近。

(1)地质破碎带(断层、褶曲)附近。在这些地点顶板下部直接顶岩层破断后易形成大块岩体并下滑。

(2)倾角大的地段。这些地段由于重力的作用,岩石倾斜下滑加大。

(3)顶板岩层含水地段,这些地段摩擦系数降低,阻力大大减小。

(4)局部冒顶区附近也有可能导致大冒顶。

3、顶板事故预兆:在矿山压力作用下,掘进工作面顶板经常有压力显现现象,一般在来压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预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响声:顶板下沉,矿山压力剧增,掘进头支护材料变形、断裂、弯曲,并伴有响声。

(2)掉渣:顶板严重断裂时,顶板出现掉渣

(3)片帮:巷壁受压加大,巷壁片帮比平时严重,露网片,网片严重变形。

(4)裂缝:岩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隙,巷道扭曲变形,浆皮脱落。

(5)离层:采用敲帮问顶的方法,如顶板发出“空空”声说明浆皮与岩体脱离,易冒顶。

(6)瓦斯涌出量增大。 (7)有淋水。

三、矿井可能发生的主要顶板事故及威胁程度、范围分析

1、冒顶事故存在地点:掘进工作面多发生在过断层、过应力集中区、过老巷、过顶板破碎带、过巷道交岔点。

2、风险分析:矿井顶板(冒顶)是我矿造成危害严重的危险源之一,矿井顶板(冒顶)与支护强度是因果关系的,支护参数不能满足巷道变形需要是造成顶板冒落的原因,是酿成矿井恶性重大事故的危险源之一,是我矿重点防范的危险源。

3、矿井顶板事故威胁程度分析

矿井顶板事故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是局部冒顶还是大型冒顶,事故发生后,一般都会推倒支架、埋压设备、造成停电、停风,给安全管理带来困难,对安全生产不利。

(2)如果是地质构造带附近的冒顶事故,不仅给生产造成麻烦,而且有时会引起透水事故的发生。

(3)在有瓦斯涌出区域附近发生顶板事故将伴有瓦斯的突出易造成瓦斯事故。

(4)如果是掘进工作面发生顶板事故,人员被堵或被埋,将造成人员伤亡。

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

1、掘进工作面的冒顶事故一般规律 (1)过地质构造带。 (2)开窝、贯通、过老巷时。 (3)直接顶较厚的锚网(索)巷道。 (4)复合顶板。

(5)受采动等因素影响的工作面。

2、在通常情况下冒顶有以下预兆:压力大,爆破或截割后常出现放煤炮、片帮、掉顶、漏顶;支架变形,棚腿蹬出,背板折断;点柱开裂或折断;螺纹(钢筋)锚杆托板变形折裂、锚杆、锚索拉断;片帮、底鼓;喷浆体开裂掉渣;顶板出现裂缝,甚至有断裂声,顶板离层指示刻度值超过警戒线;锚杆拉力计压力指针刻度值超过锚杆设计锚固力。

3、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预防措施

(1)综掘工作面煤、岩性质,矿压规律及周围巷道关系等相关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支护设计。

(2)根据掘进工作面煤、岩性质,严格控制空顶距。 (3)过老空及破碎带应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支护措施。 (4)劳动组织科学合理并严格组织施工,当班作业当班支护至迎头。

(5)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现场管理,护帮和护顶锚网锚索按作业要求同时跟进,杜绝盲目生产的思想观念。

(6)要坚持做锚杆拉拔试验和锚索的锁紧力试验,并做好锚杆(索)矿压监测记录。抽查锚杆(索)锚固质量。锚杆必须垂直于顶板,各种技术参数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并作好记录,发现隐患时,立即停止掘进,撤出人员,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

(7)超宽超高巷道要根据情况采取增补锚索加强支护加强支护措施。或采用加长钢筋托梁或锚索进行补强。顶板铺网时,要拉直接紧,网间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8)严格工程施工标准化作业,并有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 (9)掘进工作面巷道开口和巷道贯通期间,组织相应领导小组,现场跟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10)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等有关规定。 锚网喷巷道必须按作业规程施工,各种技术参数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必要时增加锚索之护。

(11)加强巷道维修工作,修复旧巷道必须制定措施,严格执行由外向里、先加固后处理的原则,冒顶地带必须留有安全通道,严防冒落伤人、堵人。

(12)安监员加强三班检查工作,重点头要有专人把关,破碎顶板应严禁放炮或控制装药量,必须使用超前临时支护。

(13)必须积极进行支护改革,在高压区或破碎带中回采巷道维护困难,采用新型支护。

(14)强化干部现场跟班管理,提高跟班质量。 (15)坚持一次成巷,缩短围岩暴露时间和暴露面积。

四、巷道交岔点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 (1)岔口应避开原来巷道冒落的区域。 (2)开岔口应避开软岩、破碎带及地质构造带。 (3)定科学合理的支护设计及施工措施。 (4)执行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预防措施。

五、支设锚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锚杆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的间排距施工,锚杆至工作面迎头的间距必须小于锚杆的设计排距。

(2)打眼前必经敲帮问顶,撬掉活矸,必须先支设临时支护再钻眼,钻眼时应按事先确定的眼位标志钻进,钻完后应将眼内的岩粉和积水吹净。 (3)锚杆眼应做到当班眼当班锚,施工一个眼锚一个眼。 (4)锚杆眼必须按规定角度施工,不得沿顺层面、裂缝施工眼。 (5)使用树脂锚杆应用防护手套,未固化的树脂药包和固化剂具有毒性和腐蚀性,避免与皮肤接触。破损的药包,应及时处理,严禁树脂药包接触明火。

第7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

风险预控管理办公室在集团领导的要求下,重点了解各煤矿单位体系建设的进度和开展情况,坚持日常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及纠偏,探讨体系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与各单位体系建设人员进行交流,对体系建设滞后单位进行督促。通过不断查找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推广好的经验、方法,采用示范带动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办公室通过对试点单位和其他单位的督导和探讨,现将在督导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和要求归纳如下,以便体系建设单位汲取和借鉴:

一.矿级领导和中层领导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矿级领导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对体系建设作用和用途不理解,不知道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对此工作开展不积极;

(2)中层领导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不知道体系建设的基本知识,想开展但不知道从何入手,更不能指导职工;

(3)有等待、观望、临时思想,认为是搞形式主义,可有可无,应付对待等;

(4)战线领导不重视,没有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所分管战线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不知也不过问,给体系建设带来消极负面影响。

二.三级培训没有落实;无培训计划,无培训效果考核;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有的培训不到位,笼统培训无针对性,干部不理解,职工不清楚,工作无法开展。体系建设期间应让职工知道的:

(1)什么是危险源?什么是隐患?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危险源辨识?什么是隐患排查?

(3)怎样去辨识危险源,从哪些方面去辨识危险源? (4)危险源的风险怎样准确描述? (5)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6)科队级领导及风险小组人员还应掌握危险源分类、整理、补充、完善;以及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并能指导本单位职工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范围确定不准,前期准备不充分,基础工作调查统计不认真,缺失相关单元及元素;

(1)单元划分要全面、准确,战线(专业)、区队(劳动组织)、班组(工作空间);

(2)工作场所、活动区域(包括井上和井下); (3)所辖设备、设施、材料物质、工具及器具; (4)工艺流程、职业健康、环境因素、危险场所; (5)工作任务及工序; (6)岗位、工种、所有员工;

(7)对矿井还有生产系统、生产工艺流程等。

四.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不结合基础调查统计进行,随心所欲,危险源辨识五化把门;

(1)全员危险源辨识没有结合员工自己的岗位、工种、工作及工序、操作的设备、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所处的环境;

(2)没有结合“人、机、环、管”四个方面; (3)没有考虑“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4)没有考虑危险源辨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5)没有统计本单位及其他相关的事故案例,无法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和找出导致事故的危险源;

(6)没有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而是以班组或找几个人在一起商议填卡;

(7)班组、区队汇总时,缺失内容没有得到补充和完善。 五.区队干部及职工对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有应付差事的思想,不管全面与否,准确与否,交了完事,不能保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准确及全面;

(1)干部职工没有学明白,不明白怎么做(也是培训问题); (2)危险源辨识不认真,填辨识卡应付3—5条; (3)没有让职工有充分时间去讨论和探讨,没有充分去认真思考;

(4)危险源辨识卡填的是隐患而非危险源;

(5)危险源辨识卡填写相互抄袭,一人填完全组抄,没有真实反映职工对岗位及过程中的危险源的认识,交完就忘;

(6)个别管理人员让技术员或职工代填,给职工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该单位工作被动、滞后。

六.基础调查统计中,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相互交叉、条理不清;

(1)工作任务中划分的工序与工作任务不对应; (2)一项工作任务的工序划分顺序颠倒;

(3)条理不清,让你看不明白那道工序与哪项工作任务相对应,像记流水账式的。

七.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概念模糊,交叉使用;

(1)措施中有标准,标准中有措施;(管理标准是一种标尺,是把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措施是指达到管理标准的具体方法、手段。)

(2)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没有对应管理对象;

(3)管理对象不同,但出现管理标准和管理对象却一样。 八.矿未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不能调动全矿干部职工对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重视,好坏一个样,工作无法开展;

(1)预控办的同志督办不力,不及时下基层去区队督导和指导,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使基层做无用功,而影响进度;

(2)矿级对区、队、科室及相关人员的没有考核和责任追究; (3)区队、科室对职工没有考核及追究。

(4)风险预控办公室人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不清。

九.不结合本单位实际,比葫芦画瓢抄袭神华宁煤资料,一味追求进度,而忽视基础工作和实际效果,最后形成“两张皮”,无法向职工贯彻和实施,写非所干。

十.注重了井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而忽视了地面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

(1)地面办公场所、工厂、材料库; (2)交通运输;

(3)两堂一舍,地面环境;

(4)地面灌浆站及偏远地点,特别是人员不常去,而人员又少,易被忽略的地方和工作;

(5)地面供电、通讯线路,高空作业及悬空设施等。 十一.忽视了员工档案建立的全面性; (1)所有在岗员工档案不齐全; (2)档案信息不完整,缺内容;

(3)没对档案分析,未确定重点管控对象; (4)没有档案管理保密制度,员工信息外泄。

十二.文件、资料汇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条例、规范等)方面;

(1)没有层次、主次不分;

(2)胡乱收集,有用没用,适合不适合的都收集; (3)不适合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应保留有用的。 十三.与其他试点单位沟通交流少,没有汲取先进工作方法

和经验,只闭门工作,多走了弯路,影响了进度和质量;

(1)矿与矿之间缺乏交流和相互学习;(安全矿长不带队去学习交流,效果欠佳)

(2)矿内部战线之间,队与队之间缺乏交流和相互学习;战线领导未组织战线专业会议,没督促体系建设工作;

(3)不能自以为是,要知山外有山;

(4)交流沟通前,要自查不足和差距,带着问题去交流、学习,才能提高,然后全面了解。

十四.战线对所辖区、队体系建设不指导,放任行事,对专业内容、基层上报资料审核不认真;

(1)汇总不认真,不细致,没有分类、分级、归类; (2)汇总后没有按程序去进行补充、完善和纠错; (3)没有组织战线、区队两级风险小组成员审核,而是由内审员一人完成;

要求:各专业战线是初稿、审稿的完成者,也是最终定稿完成者,并由战线领导、参与人员签字,对终审稿负责。

十五.可试点先行,重点带动,完善体系,全面运行;有的单位人多、面广、战线长,基层单位多,可找出试点单位先行,探索经验,掌握方法,正确引导,其他单位跟进;但存在后续单位多,工作量大,体系建设任务后翘;但是,只要试点单位做好,后续单位少走弯路,也会迎头赶上;“时间服从质量”,但不是无限期推后,各单位应制定详细、切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

和计划安排,并有科学的考核,认真落实,稳步推进。

十六.理清各部门职责,做到“干什么写什么”,“写你要干的,干你所写的”;

(1)危险源辨识目的是让每个职工真正了解自己的岗位有多少危险源,每个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是什么,并熟记,变不知为先知;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最终达到所有危险源是可控的,采取措施、达到标准,杜绝危险源处于失控状态,以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3)避免单位部门之间管理交叉,任务重叠,考核重复,政出多门,文件打架等。

十七.“时间服从质量”,但不是没有时间要求;

(1)各单位(含基层区队)要根据自己的计划,逐月、逐周去落实,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2)按照省政府、集团公司的要求,按时间节点抓落实; (3)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遵循:边培训,边创建,边运行,边完善;

(4)省政府、集团公司将按照要求进行考核,奖惩兑现。 十八.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 (1)全员分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有针对性培训;

(2)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尽可能力求全面、完

善、准确、术语标准;

(3)风险管理对象提取,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4)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5)其他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逐步进行,逐步完善。 十九.省政府、集团公司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全面建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时间是2015年以前。这就要求集团公司所有单位必须全面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是可建不可建的问题,而是必须建成体系、结合本单位实际去建体系并常态运行。

二十.基本知识: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

@危险源辨识:是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或:危险源可能导致的损失、伤害或其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估: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风险预控:指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分为:事先控制措施、接触控制措施、事后控制措施)。

@不安全行为:指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3)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按风险预控管理流程,顺序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对象确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和控制);

@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 @以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为基础; @以PDCA循环方法为运行模式;

@依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体系有效运行。

领导重视,培训全面;思路清晰,方案可行;方法适宜,试点先行;切合实际,按标实施;保障有力,全面推进;体系建设,按期完成;抓手选准,考评到位;反复贯标,注重实效;全员学习,素质提高;落实现场,安全可靠。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办公室

张永灿

13903750788

2014年2月28日

第8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

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风电场安全管理工作,提高风电场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控制,以预防事故的发生,结合风电场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等设备的风险预控管理。

3、引用标准

3.1 《电气安全术语》GB/T 4776 3.2 《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 19517-2004 3.3 《电气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GB/T 22696-2008 3.5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国华河北分公司2011版)

4、风险预控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程序,以全面辨识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存在的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4.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风电场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4.1.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4.1.2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4.1.3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4.1.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4.1.3.2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4.1.3.3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4.1.3.4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1.4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4.1.5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4.2 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4.2.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4.2.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风电场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4.2.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2.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4.2.5风电场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4.3 危险源监测

风电场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4.3.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4.3.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4.3.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4.4 风险预警

风电场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4.4.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4.4.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4.5 风险控制

风电场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4.5.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4.5.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4.5.3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5.4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4.5.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4.6 信息与沟通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风电场应确保:

4.6.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4.6.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4.6.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6.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 4.7 风险财政管理

风电场应实施风险财政管理,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应:

4.7.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应包含保险理赔相关分析;

4.7.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4.7.3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进行投保;

4.7.4有风电投保险种的记录和理赔费用的统计和赔付资料。 4.8 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风电场应了解和掌握员工工余安全健康状况,对员工工余安全健康进行管理,并应:

4.8.1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有关工余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员工业余活动集中区域张贴工余安全健康的宣传资料;

4.8.2组织员工对工余安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 4.8.3鼓励员工汇报工余安全健康事故,并形成制度。

5、保障管理 风电场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风电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5.1 组织保障

5.1.1风电场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5.1.1.1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5.1.1.2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5.1.2风电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风电场最高管理者承担。

5.1.3风电场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5.2 制度保障

5.2.1风电场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5.2.1.1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5.2.1.2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5.2.2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5.2.2.1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5.2.2.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5.2.2.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5.2.2.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5.2.3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5.2.3.1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5.2.3.2文件收发、归档要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5.2.3.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5.2.3.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2.3.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5.3 安全文化保障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5.3.1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5.3.2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5.3.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风电场的各项管理。

6、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6.1 人员准入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 6.1.1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6.1.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6.2 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风电场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

6.2.1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 6.2.2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6.3 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风电场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6.3.1种类齐全;

6.3.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6.3.3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6.3.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6.3.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6.3.6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6.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风电场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6.4.1结合风电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6.4.2涵盖影响风电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6.4.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6.5 员工培训教育

风电场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6.5.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6.5.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6.5.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6.5.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6.5.5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5.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6.5.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6.5.8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6.5.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6.5.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5.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6.5.12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6.5.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6.5.14新入矿员工要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6.6 员工行为监督

风电场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6.6.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6.6.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6.6.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6.7 员工档案

风电场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6.7.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6.7.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6.7.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7、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7.1 风电机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实施风电机检修、维护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7.1.1天气情况应符合检修维护要求;

7.1.2与主控联系确认故障性质及历史档案;

7.1.3检修维护人员身体状况良好,个人防护用品佩戴齐全; 7.1.4检修维护中选用合适的工具;

7.1.5检修维护前对检修部位进行危险评估; 7.1.6确保风电机周围无人或物,防止高空坠物。 7.2 变电站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变电站控制程序,确保变电站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并确保: 7.2.1检修相关规程制度齐全; 7.2.2设备资料齐全;

7.2.3严格规范设备巡视制度;

7.2.4对运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8、综合管理

风电场应规范风电场准入、应急与事故、消防、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手工工具、计量器具、登高作业、起重作业、标识标志、施工单位等方面管理,使风电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覆盖风电场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8.1 风电场准入管理

风电场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风电场设计应:

8.1.1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8.1.2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8.1.3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8.1.4确保风电场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 8.1.5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 8.1.6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8.2 应急与事故管理

风电场应制订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 8.2.1风电场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8.2.1.1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8.2.1.2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8.2.1.3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及《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培训; 8.2.1.4确保风电场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

8.2.1.5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8.2.1.6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

8.2.1.7每一班组至少任命1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安全员,安全员名单要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8.2.1.8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8.2.1.9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 8.2.1.10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8.2.1.11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8.2.1.12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 8.2.2风电场应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8.2.2.1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8.2.2.2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8.2.2.3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8.2.2.4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8.2.2.5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8.3 消防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8.3.1各风电场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8.3.1.1依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与标准相符;

8.3.1.2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得它用;

8.3.1.3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8.3.1.4消火栓的设置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8.3.1.5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 8.3.1.6对所有的消防器材进行编号; 8.3.1.7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8.3.1.8灭火器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8.3.1.9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 8.3.1.10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8.3.1.11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 8.3.2风电场应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并应: 8.3.2.1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8.3.2.2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要张贴公布;

8.3.2.3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都按《消防管理条理》规定进行培训和训练。 8.3.3风电场应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并应: 8.3.3.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8.3.3.2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8.3.3.3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8.4 职业健康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员工职业健康控制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职业健康方面的有害因素,保障员工职业健康。

8.4.1风电场应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并应确保: 8.4.1.1作业人员周围环境(温度、噪声、尘埃等)满足健康要求; 8.4.1.2各作业环境及餐饮、运动等公共场所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8.4.1.3员工个体防护及各作业场所健康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提示标志醒目; 8.4.2风电场应建立员工健康检查监护制度,及时掌握员工安全健康状况,做好员工职业病预防工作,并应:

8.4.2.1对在岗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护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

8.4.2.2有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并按计划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8.4.2.3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8.4.2.4每次体检结束后,对员工提供预防疾病和职业病的医学建议;

8.4.2.5对发现患有职业病的员工,立即通知并提供治疗及康复条件并妥善安置; 8.4.2.6员工上岗、转岗、离岗前,进行健康检查; 8.4.2.7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宣传、培训。 8.5 环境保护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事故,保持风电场环境良好。环境保护应:

8.5.1制订完备的环境综合治理计划和目标,有专门机构检查;

8.5.2规范风电场废油脂的回收管理,设置防止油脂泄漏和废油回收的设施或装置,并对废弃油品进行标识;

8.5.3确保风电场噪声防护完善,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监测,噪音超标地点应有降噪措施;

8.6 登高作业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登高作业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要求: 8.6.1登高或高空作业防护设施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8.6.2高空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 8.7 标识标志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标识标志管理程序,以规范标识标志的使用、设置、检查与维护。标识标志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8.7.1对全体员工培训标识标志的含义,并建立标识标志公示牌板; 8.7.2工作和作业场所标识标志的设置应便于作业人员观看; 8.7.3消防器材和急救设施存放点有明显的指示标志; 8.8 施工单位管理

8.8.1风电场应对施工单位进行管理,规范施工单位准入,预防施工单位生产事故,并应:

8.8.1.1制订施工单位管理制度和办法;

8.8.1.2在选择和确定施工单位时,须确认其符合安全健康管理要求,具备相关施工资质;

8.8.1.3要求施工单位对可能发生的赔偿责任进行投保,并实行风险抵押; 8.8.1.4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条款;

8.8.1.5确保施工单位有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8.8.1.6确保施工单位有内部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并有针对具体项目的作业规程; 8.8.1.7保证开工前所有施工人员接受安全健康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8.8.1.8每年至少对施工单位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8.8.2风电场应对施工单位现场施工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并应:

8.8.2.1对施工单位进场人员、材料、施工机具、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8.8.2.2确保现场有具备安全资质的管理人员跟班作业; 8.8.2.3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单位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8.8.2.4确保施工单位每班召开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

9、检查、审核与评审 9.1 检查

9.1.1风电场应制定反映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 9.1.1.1涵盖并满足本规范的要求; 9.1.1.2结合风电自身特点;

9.1.1.3符合促进风险预控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9.1.2风电场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应: 9.1.2.1系统、全面;

9.1.2.2重点关注可能产生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 9.1.2.3记录真实、准确、可追溯;

9.1.3风电场应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 9.1.3.1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9.1.3.2按照不符合的处理程序予以纠正;

9.1.3.3重新审核或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9.2 审核

风电场应制定并保持体系审核程序,定期开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以审核实施情况与体系的符合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满足风电场的方针和目标。体系审核应:

9.2.1覆盖体系范围内的所有运行活动; 9.2.2由能够胜任审核工作的人员进行;

9.2.3对审核结果进行记录,并定期向管理者报告,管理者应对审核结果进行评审,必要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9.2.4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所有相关方,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9.2.5对已批准的纠正措施制定行动计划,并作出跟踪监测安排,以确保各项建议的有效落实。

9.2.6如果可能,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 9.3 管理评审

风电场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应:

9.3.1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

9.3.2根据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它要素; 9.3.3评审结果应予公布,并应跟踪监测其改进情况; 9.3.4将评审结果形成文件。

10、附则

第9篇: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神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流程、两个理论、五个部分。

(一)一个流程

一个流程即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是实现煤矿“人、机、环、管”四类危险源管控一致性、程序化的方法。该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危险源辨识。发动全员对自己工作场所和责任区域内的危险源进行逐一排查和登记,找出煤矿面临的各类不安全因素有哪些。

风险评估。对煤矿辨识出来的几千条甚至上万条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搞清哪些是重大风险,哪些是中等、一般的风险,进而明确安全管控的重点。

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依法制定危险源管理标准,确定危险源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不出事故,解决每个管控重点“如何管”和“如何管得有效”的问题。

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煤矿需要通过监测危险源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检验管控标准和措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动态排查事故隐患。

危险源预警。对于监测中发现危险源未有效控制的情况,及时分级预警,促进现场迅速落实整改和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二)两个理论 一是海因里希法则。根据该法则明确了我们安全工作基本原则,即防范大事故必须从消除小事故和隐患做起,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查处为风险预控。

二是内外因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阐明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能量意外释放的结果,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事故的内因,排除诱发事故发生的外因,为煤矿实现切断煤矿事故因果链、建立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这两个基本理论,我们设计了这套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三)五个部分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按照系统化原则进行设计的,由风险辨识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和预控保障机制五个部分构成。这五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了以风险辨识与管理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为重点,以预控保障机制为支撑的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辨识与管理。这部分我们设计了5个元素,其主要内容在“一个流程”部分已经作了说明,不再赘述。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神华多年来事故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占到了事故致因的90%以上。因此,我们在设计这套体系时,将不安全行为管控作为体系中的独立部分。这部分从人员准入开始,从源头上排查不安全行为人,到过程中强化人员安全培训,加强不安全行为梳理,矫正不安全行为,实施安全激励政策,提高人员自主防范能力,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几率,用7个元素规定了煤矿开展不安全行为控制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生产系统控制。这部分主要针对煤矿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等生产系统中工艺、设备和有害物等危险源的安全控制,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了管控标准和要求。整个生产系统控制部分分为15个子系统,包含了112个元素。

综合要素管理。这部分我们设计了6个子系统23个元素,对生产系统控制之外的地面辅助作业、应急救援、职业卫生和健康服务、环境管理、承包商管理等,做了详细规定,是煤矿实现全面、全方位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预控保障机制。为保障这一整套体系的有效运行,充分调动各级人员落实体系的积极性,我们用5个子系统14个元素,分别规定煤矿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考核与奖惩机制和安全文化建设等,确保体系各项要求的有效落地。

神华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五部分包含28个子系统、160个元素,基本覆盖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了提高体系的6运行效率,我们还配套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平台。

上一篇:98财政总预算会计习题下一篇:县委办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