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手册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手册

实施煤矿风险预控管理

为了促进煤炭企业隐患整改,强化煤炭企业风险控制,切实推进煤炭企业不断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2005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共同组织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展了以实现煤矿本质安全为目标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科研攻关,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煤矿特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2007年,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神华集团神东分公司上湾矿成功试点。目前,该管理体系正在神华集团所属50多个生产矿井全面推广实施,并在全国其他煤炭企业试点。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对煤矿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析,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减少、控制风险。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机环管(即人、机械、环境、管理)的最佳匹配,实现本质安全化。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一)采用工作任务法

危险源辨识是指对生产系统和生产活动中可能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危害因素)的识别。在实际工作中,危险源辨识方法很多,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采用了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法是针对每项工作任务和工序,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内容综合在统一的表中,形成的一种应用简单而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如表1所示。

图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表1 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

方法要求,首先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辨识出每项任务、每道工序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其次,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为:特别重大、重大、中等、一般、低风险5个等级),评估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最后,为预防风险转化为事故,要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评估的风险等级,从技术和管理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标准,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源。

通过危险源辨识,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风险预控的标准和措施,明确生产管理的要求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为便于员工学习掌握,还可将企业各项任务和工序的风险管理标准及措施制成安全工作程序卡片,当员工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时,只需掌握本项任务和工序的标准及措施。例如,液压支架工只要学习掌握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上的内容并认真执行,就可以保证作业的安全。表2为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

(二)借助信息系统

监测是现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生产是动态的,生产条件和状况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现场危险源和有关人机环管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监测,采集动态信息,并及时传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监测,一方面监督标准和措施是否得到正确落实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准确掌握生产条件和状况的变化,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三是当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是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按照系统预先设定的风险等级,风险管理部门要按照流程进行动态评价,当出现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发出危害预警。相关部门按照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处理,根据反馈信息再进行评价,判断是否需要解除警情或降低、升级风险等级。通过进行危险源的升、降级管理,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如表3上湾煤矿危险源监测预警表所示。

(三)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审核评价

现场风险预控管理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审核,包括企业内部审核和上级管理部门外部审核。通过审核,发现存在的隐患、漏洞,明确当前安全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查找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

在此过程中,制定审核标准和评分方法是做好评审的重要条件。为审核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煤矿是否达到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总体要求,企业应建立综合性评价标准,按照四级指标进行考核。第一级指标分为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生产系统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5个部分,二级指标包括28个系统,三级指标包括214个元素,第四级指标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表2 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各种安全管理方法的优点,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的全面、系统、可持续改进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比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预控

这套体系注重从生产现场做起,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事故机理分析法,全面、具体地辨识各项工作任务、各道工序中存在的人机环管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从而明确了管理对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评估,确定了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危险等级,从而明确各生产环节安全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上湾矿试点期间,对全矿234项任务全部进行了风险辨识,辨识出的危险源共有1万8711个。其中,人员方面的危险源1422个,机器设备方面的危险源267个,环境方面的危险源102个,管理方面的危险源80个。通过对234项任务进行的风险评估,共确定重大风险任务32项,中等风险任务159项,一般风险任务43项。通过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评估,从源头上有效地解决了隐患排查不彻底、管控对象和管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实现了关口前移、超前预控。

(二)解决了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

体系注重要求每个员工将自己本岗位的工作做好,从而实现个体保证整体的目的。体系涉及到的各类管理条款尽管达70多万字,但按照工作任务和岗位进行分类后,针对每个岗位人员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则简洁明了,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具体作业人员只要把工作卡上属于自己的工作要求和措施掌握了,就可以规范作业,因此,现场的针对性特别强。

上湾矿试点中制定了47个管理程序、36项管理制度,以及全矿的岗位标准和考核标准,使每个危险源都有对应的安全措施,具体操作人员对自己岗位的具体要求一目了然,大大增强了体系的可操作性。再加上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自始至终参与了危险源的辨识、管理流程的设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既是管理体系的设计者,又是管理体系的实践者,所以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管控措施等应知应会的要求,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这样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场培训针对性不强和安全管理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

(三)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煤矿的安全管理

体系总结出一整套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密切结合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系统评价等管理要求,更清晰、更具体地明确了管理对象、管理程序、管理重点、管理措施和管理目标,形成了一套以风险预控为基础的闭环管理模式,所以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条件下的矿井。

对于不同矿井来讲,隐患的类型、数量和风险等级虽然不同,但是辨识风险的方法和管理理念完全相同。条件好的矿井隐患可能少一些,危险等级可能低一些,风险预控管理也就相对容易一些;条件差的矿井隐患多、危险等级高,采取的预防技术复杂,而只要全面实施这套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就能够解决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四)深化了安全质量标准化

体系是在继承我国现有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与当前煤炭行业深入开展的质量标准化建设紧密相关又有所不同。

煤矿质量标准化通过量化的标准,系统地概括了煤矿安全生产对各环节各专业的工作要求,强调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目标化,是加强煤矿基层和基础工作的有效手段,对于改变事故多发、管理粗放、工作标准低下、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推动煤矿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则提供了一套适应我国煤矿特点的管理方法,其在吸收质量标准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辨识,强化流程管理、过程控制,突出了管理的超前性,使标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更利于落实, 因此是对质量标准化的深化与提升,能推动质量标准化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五)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为考核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评价煤矿是否达到了体系总体要求,体系还建立了综合性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一是注重过程考核,不仅考核措施落实的效果,还考核是否建立了措施落实的流程和制度,确保危险源防控落到实处;二是注重动态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持续改进;三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管理软件在评分时克服了人打分时的主观偏差,使评分更加客观公正;四是具有预警功能,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自动形成预警信息,发出危险警告,直到有效处理为止。

实践证明,风险预控管理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直至最终的管理目标,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煤炭企业通过实施风险预控管理,能够集中解决隐患排查不彻底、责任落实不到位、操作程序不清晰、管控重点不突出、管控措施不得力、现场培训不扎实等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途径和长效管理机制。(图片由国汉君提供)

表3 上湾煤矿危险源监测预警表

编辑余茂君

作者:国汉君 罗建军

第2篇:浅析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管理理念的不断健全,煤矿安全管理在制度建立、资全投入、安全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使煤矿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但煤矿在的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仍旧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各类安全事故进行预防。文章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探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际运行过程,并且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模式实施的要素进行讨论研究,希望能为相关的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及建议,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中,以此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和正常运行。

关键词:煤矿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 浅析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随时代发展而出现的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能够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由5部分构成:(1)风险管理和风险识别。该部分主要是对生产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对风险源进行识别,并对风险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2)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该部分是对岗位中的不安全因素及行为予以梳理,同时进行相关的机理分析和管控纠正,目的是便于各岗位严格执行安全管控,同时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及伤害。(3)生产系统的控制。该部分是对采集、疏通、挖掘、运输等方面的生产活动进行管控,特别是对防瓦斯、防灭火的系统进行严格管控,目的是将质量安全的量化标准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是生产运行的动态要求达到安全生产的标准。(4)对综合要素进行管理。该部分是对生产系统以外的辅助系统进行安全管控,目的是将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加以落实。(5)该部分是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目标、运行组织、安全责任等进行管控,目的是确保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煤矿企业需重视并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以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1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

煤矿中安全生产管理以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过程化的管理方式,该管理模式按照煤矿不同的特点,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的调整。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即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能够对职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能够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来源;煤矿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险源,危险源在煤矿企业的建设、生产、改造等环节中均存在。因此,在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中,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时,要对煤矿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同时做好危险源的分类工作,并且参照危险源的特点,依靠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因素的支持对危险源进行检测[1]。

1.2 安全风险的评估

完成风险源的辨别工作后,就需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的可发生性及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定,并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到管理对象及风险等级,可将管理的措施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进而完成风险管理的规划。煤矿企业需将编制完成的管理规划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上报,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的操作人员对管理规划进行改进、补充及完善,以双向反馈、审核、修改的方式对管理规划进行查缺补漏。需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一些生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变化,因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调整,以此保证管理工作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并将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2]。

1.3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之后,就能很好的确定管理对象,之后根据管理对象和的特征,对相关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进行规划,以此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进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制定管理标准的过程当中,需以国家及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基础,根据不同煤矿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满足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需求。

2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素

2.1 提升设备水平,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矿企业需对传统的采煤方式进行改革更新,积极推广高档普采、轻型综采等先进采煤方式,尽量选择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较高的设备来进行煤矿的采集和生产,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落实责任制度,优化组织结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监管部门需对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强化组织结构建设及监管,建立健全煤矿企业的运输、采集、挖掘等部门,同时配置相关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有效落实责任制度,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不到位的情况,相关的监督部门需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予以充分的考虑,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煤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员工培训体系,有效落实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以此有针对性的避免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煤矿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加入产量的计量系统、安全监测及监控系统、员工定位系统等具有针对性的先进信息系统,以此实现信息间的查询、调用、支持,进而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的管理效率。

3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具有提前预防、整体治理、层级管理、综合提升等优势和特点。煤矿企业需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实施该管理体系时需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安全风险的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同时,提升设备水平,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落实责任制度,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培训,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以此对煤矿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根源上消除煤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确保煤矿生产长久、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马改焕,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2014,6(9):138.

[2] 杨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研究[J].煤矿开采,2012,12(6):86.

[3] 仵亚男,刘晓蕾.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煤矿安全,2014,7(5):133-134.

作者:台洪斌

第3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探析

摘要:一直以来,煤矿企业都关心安全生产的问题。随着煤炭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各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出现。就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而言,随着逐渐的改善,吸收了诸多安全管理以及相关制度的先进理念,直接呈现出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所以,为了解决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思想、手段以及方法,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煤矿的实际要求。因此,本文就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也可以将其看成为过程性的管理,也就是在发生事故之前,通过监测辨识、危险源的判别、监控,削弱或者是直接消除危险源,从而杜绝煤矿事故的出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有利于煤矿企业识别危险源,同时也可以掌握生产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源,从而将危险源的相关信息加以明确,并且也可以了解到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其本身属于预防性的管理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利于煤矿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

2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的原则

2.1闭环性原则

煤矿企业生产系统的风险预控应该是一个闭环过程,只有实现闭环原则,才可能达到根除重大事故的目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煤矿企业往往是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比较全面,而信息反馈和预控控制措施较弱,不能达到降低生产系统风险的目的。

2.2动态性原则

煤矿生产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在实际生产中,时间、工作地点、工作人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及设备的位置、地质条件、生产条件都处于时刻变化中,随时可能产生新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适时正确地进行预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3系统性原则

煤矿企业的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划分为瓦斯防治系统、支护系统、通风系统、防尘系统、防灭火系统和矿山救护等子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的不同特点和事故的发生规律,采取及时正确的预警方式和不同的控制措施,实现生产系统的安全可靠。

2.4及时性原则

危险源是事故的源头,一旦生产过程中危险源出现,随时可能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日常监测过程中,检查人员一旦发现危险源存在,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向预控中心汇报。

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的措施

3.1以安全风险评估为基本载体,完善基础管理

煤炭企业要想构建一个合理化的风险预控制度,首要任务就是应该以风险评估作为基本的参考标准,然后从生产设备,环境,员工素质和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与实际评价,下级查评的结果应该对上级负责。其次,对存着的各类危险因素以及事故隐患进行风险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将风险划分成为不同的等级,按照等级的大小来制定一个比较合理化的控制方案。最后组织这些计划,尽量避免安全风险的范围扩大,制定出一些具有实效性的控制方案,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可以落实到实际中。例如,某煤炭企业在制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制度的时候,通过分级管控的方式,建立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实施全员培训,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风险辨识制度。尤其是在隐患排查治理的过程中,对所有的员工都进行了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培训,同时制定了企业隐患排查制度,年度检查计划等,让基层员工根据实际的要求,定期向上级汇报相应的工作。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将危险识别的作用全部都发挥出来,对基层的工作人员以提问、考试的方式,让他们可以加强对岗位危险源的认知程度。

3.2加强预控中心的信息处理工作,构建一个动态化的评估体系

安全控制中心在煤炭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管理者直接行使权力的关键所在。预控中心的领导应该由企业的负责人来管理,负责人也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而预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应该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将监测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预控中心,然后让预控中心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在确定没有任何的危险源之后,才能照常继续后续的工作,如果发现了危险源,就需要立即停止工作。煤炭企业在构建风险预控管理机制的时候,应该参照机构与管理的基本特征,考虑一些综合化的保障体系,然后构建一个网络的结构模式。这样在运行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危险源的管理纳入其中,进而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在这种动态化的监测方式下,就可以对媒体安全生产风险预测管理的实际运行进行一个更为全面且系统化的管理。

3.3积极参与到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中,优化考核体系

预控中心一旦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么相关人员流必须要尽快的分析原因,以此来降低人员的伤亡率,消除风险以及降低危险,在经过评估之后,应该立即执行。同时,煤矿企业的生产工作,安全管理人员应该时刻都保持一个高度的警惕状态,一旦出了危险的问题,就要立即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对危险源进行详细的剖析。作为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适当的扩大的考核的范畴,加大考核管理的执行标准,这样可以解决那些没有录入,或者是录入不够规范的问题,推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例如在某煤炭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该企业的员工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张危险识别卡,企业的负责人结合风险安全预控管理的内容,将安全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上。以PDC为基本的运营模式,以人员不安全的行为管控为重点,从人员、设备、环境和制度等四个方面来进行风险管理。建立这种体系的目的在于可以持续的开展工作,让所有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到这种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中,尽量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没有故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相比煤矿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概念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风险预控管理系统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证人们生产财产的安全性。所以,煤矿企业需要加大对风险的宣传,同时做好管理教育的管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推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垒,杨正齐,李晓雷.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09.100-101.

[2]张立兵.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策略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5.05.294.

[3]薛燕虹,章忠,陈占奎,李东红.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12.

(作者单位:徐矿集团张集煤矿)

作者:张磊 蒋小平

第4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1 管理要素及要求 1.1 总要求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1.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煤矿应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方针应: a) 经煤矿主要负责人批准;

b) 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 包括遵守现行安全法规和对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d) 体现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的要求; e) 针对煤矿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f) 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g) 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到各自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义务、责任; h)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i) 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煤矿的发展相适宜。

1.3 风险预控管理 1.3.1 危险源辨识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 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 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 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危险源辨识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 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e) 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1.3.2 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a) 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b) 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新改扩项目前;

——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 1.3.3 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a) 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b) 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c)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d)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e) 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1.3.4 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a) 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b) 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c) 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1.3.5 风险预警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a) 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b) 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1.3.6 风险控制

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a) 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b)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c) 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d) 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e) 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1.3.7 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a) 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b) 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 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d) 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1.4 保障管理 1.4.1 组织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a) 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b) 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1.4.2 制度保障

a) 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b)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c)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1.4.3 技术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并符合:

a) 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b) 应针对煤矿具体实际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1.4.4 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a) 煤矿应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

b) 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c) 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1.4.5 安全文化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a) 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 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1.5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1.5.1 员工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 a) 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b) 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1.5.2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

a) 具体、有针对性; b) 按照风险等级进行。

1.5.3 员工岗位规范

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 种类齐全;

b) 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c) 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d) 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e) 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1.5.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a) 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b) 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c)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1.5.5 员工培训教育

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a) 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b) 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c) 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d) 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e) 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f) 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g) 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h) 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i) 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j) 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k) 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l) 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m)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5.6 员工行为监督

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a) 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b) 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c) 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1.5.7 员工档案

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a) 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b) 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证、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血型、持证情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c) 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1.6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1.6.1 通风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通风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通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应具备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然发火严重矿井的采区等,应设专用回风巷;

b) 风门、风桥、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保持完好无损;

c) 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和各种供风场所的配风量,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d) 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e) 按规定及时测风、调风,以使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供风地点风量、风速持续均衡,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f) 局部通风机通风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同等能力的备用局扇,保持连续均衡供风;

g) 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能够连续运转,应装有反风设施,各种参数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反风演习。

1.6.2 瓦斯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瓦斯管理程序,通过瓦斯检测,及时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井下各地点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瓦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煤矿应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并应:

——明确瓦斯防治责任,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瓦斯治理的各项措施; ——严格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实行群防群治; b) 煤矿应强化瓦斯检测,并应确保:

——有瓦斯检测专门机构,且人员配备满足要求; ——每年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鉴定;

——相关入井人员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携带便携式或光学甲烷检测仪; ——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瓦斯检查记录做到井下牌板、检查记录手册、瓦斯台帐三对口;

——瓦斯检查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交接班;

——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及检查次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每日按程序规范进行瓦斯情况汇报;

c) 煤矿应制定瓦斯隐患处理措施,并应确保:

——有瓦斯积聚排放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排放瓦斯前应先确认回风系统的人员已撤退完毕,电源已全部切断,并已设置警戒栅栏、警标和停电牌;

——每次排放瓦斯都应做好记录,建册登记;

——临时停风地点,应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 ——长期停风区应在24h内进行封闭;

d) 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应采取隔爆措施,并应:

——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间设置主要隔爆水棚;

——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的其他巷道设置辅助隔爆水棚;

——对隔爆设施实行挂牌管理,定期检查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

e) 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立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瓦斯抽采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AQ 1027-2006规定,并按周期对抽采系统进行测定,确保系统参数合理、运行有效; ——地面抽采与地下抽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应综合采取投产前的预抽采、采动层抽采、边开采边抽采、老空区抽采等措施; ——凡是应当抽采的煤层,都应最大限度地抽采;

——矿井生产计划与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相匹配,采掘生产活动应始终在抽采达标区域内进行;

——掌握瓦斯基础参数,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的瓦斯压力、矿井和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的瓦斯含量,达到AQ 1026-2006规定的要求。

1.6.3 防突管理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应建立并保持防突控制程序,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有效控制突出风险。

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应编制防突专项设计。突出矿井新水平、新采区移交生产前,应经当地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按管理权限组织防突专项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应移交生产。

防突管理应确保:

a) 突出矿井应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确定煤层和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b) 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优先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 区域防突措施; 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 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 工作面防突措施;  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 安全防护措施;

c) 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并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经检验证实措施有效后,即判定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当措施无效时,仍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补充防突措施,并再次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直到措施有效。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应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保留足够的突出预测超前距或防突措施超前距的条件下进行采掘作业;

d) 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揭煤作业前应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e) 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所,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应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风门,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突出煤层的炮掘、炮采工作面应采取远距离爆破安全防护措施,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或压风自救系统。

1.6.4 防尘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防尘系统,有效降低各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并满足: a) 矿井下列巷道应设置防尘洒水管道: ——主要进风大巷; ——主要回风大巷; ——主要运输巷;

——带式运输机斜井与平巷、盘区进、回风巷; ——采掘工作面所属各巷道; ——煤仓与溜煤眼放煤口; ——转载点。 b) 所有水幕灵敏可靠,封闭全断面,使用正常,在下列地点应设置净化水幕:

——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顺槽(水幕距工作面上下出口不大于30m); ——掘进巷道(在距迎头50m-200m范围内);

——多巷掘进在回风巷风流汇合处下风侧200m范围内; ——运输顺槽的转载点、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机处; ——主要进风大巷、主要回风大巷。

c) 下列设备应设置喷雾装置或者除尘器,并确保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正常使用:

——采煤机; ——液压支架;

——综掘机、连采机、掘锚机。 d) 防尘基础管理完善: ——及时清扫巷道洒落的煤矸、浮煤,巷道积尘按冲洗周期定期冲洗; ——按规定的周期测定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采煤工作面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取煤层注水防尘措施; ——炮采、炮掘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等防尘措施; ——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完善;

——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资料齐全。

1.6.5 防灭火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防灭火管理程序,以消除和控制矿井火灾风险,并确保: a) 防灭火设计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b) 新建矿井、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应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每年对所开采煤层最短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c) 内外因发火管理和火区管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d) 防灭火基础管理符合下列规定:

——有防灭火管理制度、矿井防灭火系统图; ——及时对地表塌陷裂隙进行回填;

——有防火密闭管理台帐、火灾预测预报管理台帐、采空区技术管理档案; ——有井上、下防火措施。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材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有灌浆、均压、注氮等防灭火技术措施。

1.6.6 通风安全监控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通风安全监控系统,对矿井各重要场所“一通三防”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变化情况,并可实现对矿井相关设备的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安全监控系统的中心站、分站、传感器等设备齐全,安装设置应符合AQ 1029-2007要求,系统运作不间断、不漏报;

b) 甲烷传感器应按期调校,其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应准确,监控中心能实时反映监控场所瓦斯的真实状态;

c) 当瓦斯超限时,能够及时切断相关工作场所的非本质安全电源,停止采掘等生产活动,人员应撤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按程序进行汇报; d) 定期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势判断; e) 相关记录、报表内容应与实际相符。

1.6.7 采掘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a) 采掘设计应结合系统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并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

b) 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c) 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应制定专项措施; d) 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e) 对采煤工作面和采用锚杆、锚喷等支护的煤层巷道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f) 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g)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

——应编制专门设计,并制定专项防治措施;

——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冲击地压发生后,应做好调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1.6.8 爆破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爆破管理程序,以控制爆破材料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购置渠道正规,有合格证和说明书,并进行入库检验和登记;

——有专门的爆破器材存放地点,存放点周围环境、存放分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存放地点有明显标志; ——发爆器及发爆器的钥匙由放炮员随身携带;

——爆破材料运输方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

——爆破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按照爆破作业说明书的内容选取,按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并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1.6.9 地测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a) 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b) 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c) 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d) 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e) 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1.6.10 防治水管理

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

b) 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c)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d) 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e) 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完好,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f) 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1.6.11 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矿井的两回路电源线路上都不应分接任何负荷;

b) 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采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c) 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d) 煤矿机电设备应具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或行业相关标准要求标志或证件;

e) 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防雷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 f) 大型设备检修应制定专项措施; g) 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h) 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i) 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j) 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1.6.12 运输提升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a) 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斜井挡车装置及跑车防护装置、机车行车保护、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b) 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查或测试;

c) 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d) 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e) 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f) 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g) 运输提升设备检修记录齐全。

1.6.13 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

a) 煤矿压气及输送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并确保: ——压气设备配备齐全,设备数量、能力满足要求;

——定期对压气设备进行检修,安全阀和放水阀动作可靠; ——新安装和检修后进行打压试验;

——输送管路设施布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有空气压缩机操作规程和使用管理办法。 b) 压力容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办法; ——有压力容器完好和存储标准; ——压力容器有出厂检验合格证;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台帐;

——定期对压力容器进行打压试验;

——移动式气罐有便于区分类别的颜色和代码; ——不同气体的气罐分类存放,有防倒装置;

——气瓶有防震胶圈、安全帽和减压器,乙炔发生器有回火防止器。

1.6.14 其它要求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还应同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等相关要求。

1.7 综合管理 1.7.1 煤矿准入管理

1.7.1.1 煤矿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煤矿设计应: a) 符合GB 50215-2005及国家、煤炭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b) 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1.7.1.2 煤矿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应:

a) 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b) 确保煤矿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 c) 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 d) 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1.7.1.3 煤矿投产前应保证有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1.7.2 应急与事故管理

煤矿应制定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 1.7.2.1 煤矿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a) 按照AQ/T 9002-2006的规定和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b) 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c) 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的培训;

d) 确保煤矿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

e) 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f) 确保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

g) 煤矿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 1.7.2.2 煤矿应规范急救管理,并应确保:

a) 每一班组至少任命2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急救员,急救员名单应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b) 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c) 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

d) 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e) 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f) 井下设置的急救箱、隔离式自救器等设置位置有明显的标识;

g) 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 1.7.2.3 煤矿应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b) 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c) 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d) 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e) 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1.7.3 消防管理

1.7.3.1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煤矿应根据实际应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a) 煤矿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

b) 依据GB 50140-2005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应与标准相符;

c) 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应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应挪作它用; d) 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e) 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2006的规定和要求; f) 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 g) 对所有的消防器材应进行编号; h) 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i) 灭火器应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j) 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 k) 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l) 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 1.7.3.2 煤矿应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并应:

a) 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b) 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应张贴公布; c) 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应进行培训和训练。 1.7.3.3 煤矿应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并应:

a)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b) 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c) 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1.7.3.4 煤矿应建立火灾隐患检查机制,完善重点部位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进行整改。

第5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汇报与经验交流

***队按照矿上的整体部署,积极主动落实贯彻相关要求,圆满地完成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现在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下面将我队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1、组织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小组

2、***队具体工作方法

3、风险预控管理在我队发挥的作用

4、存在的不足与针对措施

• 组织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小组

我队按矿要求组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负责队具体风险管理工作。以队长书记为组长,组员由副队长、工会主席、技术员和各班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岗位员工组成,明确目标并制定相应考核条例,保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执行中的有效进行。

***队在册员工141人,共分4个班(1个检修班,3个生产班),全部参加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培训工作,其中12人参加应急急救员、4人参加应急消防员培训、2人参加内审员培训,并全部通过了考试。

我队主要负责矿井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具体共有项工作任务,道工序。通过组织全体员工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排序,共辨识出危险源个,人的方面机(物)方面环境方面个,管理方面其中特别重大风险0 项、重大风险 3项、中等风险 116项、一般风险465 项、低风险0项。

***队 风险预控工作任务与工序.doc

***队 风险预控环境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doc

明确重大风险任务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我队实际及已发生的事故案例,评估出3项重大风险任

务,其中重大危险源有3项。

•首先结合事故案例向大家阐述把这些任务列为重大风险任务的原因,其次阐述

针对重大风险任务中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措施。

重大风险任务

重点管控重大危险源

•针对以上任务中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我们将这些危险源

的管控作为重点,利用每班前班后会在职工中贯彻学习,采用岗前提问,学习日考试等方式,让他们牢记于心。

•班前会上安排此类作业任务时,带班干部把这些危险源作为施工中的主要安全

注意事项重点强调,在井下现场施工时,班组长重点提高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职工在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杜绝违章作业,严防事故的发生

下面我来举例分析下***队由于危险源失控曾经发生过的事故案例以及我们制定的管控措施:

危险源:

1、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2、矿车移动式捡拾轨道附近的杂物。

•2008年4月2日,***队职工宋兴安等五人将风巷片盘外的料车运至风巷,

由于绞车绳短,需人力推车,宋兴安用手去掉车轮下的板皮,然后下令推车,这时发现车轮下还有一个小木棍便伸手去拿,但车已移动,将宋兴安的左手中指挤伤。•针对之一事故,我们制定了管理措施:

•(1)人力推矿车时,各作业人员要精神集中,提高安全意识;

•(2)周边人员做好自保互保,保证作业安全;

•(3)移动的矿车轨道附近严禁伸手捡拾杂物等。

***队具体工作方法:

1工作中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卡和告知牌,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2认真贯彻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

3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工作中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卡和告知牌,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我队按照风险预控办公室及矿相关文件要求,向全队的各岗位职工发放危险源辨识卡,并让职工细读和熟背辨识卡上的内容和标准,提高职工按照标准和措施作业的态度,严防事故的发生。井下职业危害告知牌的悬挂时刻提醒各工种按章作业,及作业时的隐患和预

防的措施。

二、认真贯彻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

(一)风险预控告知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队各值班干部严格按照“2208” 模式(2分钟点名;20分钟教育培训及危险源辨识;8分钟工作安排)进行班前会的召开综采一队 风险预控班前会记录.doc。 另外,我队利用每周

一、

三、五班前、班后会对各干部职工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知识贯彻教育,对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职工予以奖励。

井下带班干部会在下一班班前会前,将工作面的存在的风险汇报到队上,值班人员认真的做好记录,分析下一班工作任务中的风险,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中存在的风险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在班前会上告知跟班队长、班长和员工要清楚自己作业范围内可能在“人机环管”方面存在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预知风险的能力。

(二)规范员工行为。我们通过规范劳动纪律,排队进浴池换衣、排队上岗,集体入井、文明乘座人车和大巷排队行走等行为,避免入井到工作面前发生的各类事故。

(三)持卡上岗。我们对各工种发放《危险源辨识卡》,达到每人一卡,告知员工工作区域的存在的安全风险,使员工班前预想、班中预控,使员工知道重大危险源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是作业前安全风险预控确认管理。在到达工作面后,由跟班干部和班组长结合评估员、瓦检员按照“四人联岗”工作制的原则对班前、班中、班后的安全工作对工作面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查。坚持“三不生产” 和“四不开工”原则,即:不安全不生产、不文明不生产、不标准不生产;危险源辨识不清不开工、管控措施不到位不开工、作业能力达不到不开工、隐患不排除不开工。各岗位工对本岗位内的安全风险进行确认,工作过程中对安全风险随时进行确认,查出隐患及时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风险评估管理。对每一项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评估,对各个危险源进行安

全风险评估、分级,有重点针对性的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工作。

•(二)责任到人,规范风险管理。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照特别重大风险、重大

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进行划分。风险查处后,根据风险的等级,制定危险源的责任人,制定处理风险的措施和标准。

•(三)认真落实隐患整改通知。我们每天有专人负责整理安检科和综采区下发的

《安全风险隐患整改通知单》,按照限期整改日期,由值班人员布置,验收员跟踪落实,升井后及时汇报,上台帐注明隐患整改情况,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实处,对于完不成隐患整改的个人和班组,则进行严厉的考核,在整改期限内继续跟踪落实整改。

•(四)加强生产区域管理。我队要求各下井干部认真排查工作面的各项不安全因素,

排查内容要100%覆盖全工作面,检查做到不留死角、考核不留情面。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我队发挥的作用

1.通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的开展,使每位职工更加清楚了自己的工作任务,知道了每道工序中潜在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控措施,从而实现规范操作、主动防范,有效避免了三违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 通过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使我队班子成员明确了安全管理的重点,干部在井下现场的管理更有针对性,某项作业存在哪些危险源,如何预防等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从体系建立开始至今我队未出现任何安全工伤事故及较严重以上三违行为。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整改措施:

1、个别职工对风险预控的学习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有为难抵触的情绪,甚至认为是纸上谈兵,在参加教育培训时左耳进右耳出,有应付现象存在。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继续加强培训,将风险预控的重要意义宣传贯彻到位。

2、由于部分职工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这部分人对危险源及管控标准与措施管理卡片内容的背诵记忆成为了一大难题。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让本队技术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教,将卡片上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变成通俗的语言,使这部分职工更容易接受。

3、在实际工作当中,作业地点的环境等不安全因素时刻在变化,危险源的数量或相关风险已经发生变化,之前制定的措施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针对以上情况,我队要求各跟班干部加强每天各个工作地点进行认真检查,定期对作业地点周边危险源等进行补充并对风险进行评价,结合现场实际修改不足之处。

***队认真贯彻落实《平煤股份一矿关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试运行的通知》,牢固树立“生命无价、安全至上”理念,围绕“事故防范在于落实预防在先”这一中心,坚持“一切隐患皆可识别,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理念,摸清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以落实现场责任为重点,全面排查安全风险因素,超前治理生产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队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促进综采一队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2013年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预控工作,在员工和班组中得到认可,提高了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辨别安全风险的能力。在工作前先进行风险安全确认,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保证实现安全生产。我们会戒骄戒躁,进一步推进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为一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做出最大的努力。汇报完毕,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6篇:316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梯子的制作及安装应符合《移动式轻金属折梯安全标准》 、《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 行人台阶的设计和施工符合《行人台阶设计要求》规定 爬梯有编号,并有《爬梯使用管理台账》 有登高或高空作业检查制度,并有检查记录

固定梯至少每月检查一次,移动式爬梯 、脚手架除使用前要检查外,至少每旬检查一次

高空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 起重作业

新购或维修的所有起吊机具均经检验,并有出厂合格证 所有起吊机具均需编号,建党登记,明确管理单位和职责 起重机械需按国家相关规定定期检验 所有起吊机具上均标明了最大起重载荷 安全闩有效 、可靠 有《起重设备操作规程》

定期对起重设备及吊具按《起重机具和吊具完好标准》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高空起重作业时,安全通道畅通,无非作业人员进入现场 固定起重作业场所张贴了起重指挥手势示意图 爆破管理(6个元素) 爆炸材料库

永久性地面爆炸材料库建筑结构及各种防护措施,总库区的内外部安全距离等,必须符合《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 50089—2007)、《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库房外必须有防静电、防雷装置和消防器材 地面临时性爆炸材料库周围,必须设围墙或铁刺网距库房的距离不应小于5m。地面临时性爆炸材料库的内外部安全距离、照明、防火和防雷电措施、管理制度与永久性地面爆炸材料库相同

井下爆炸材料库应采用硐室式会壁槽式,其布置、库内硐室设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零

三、三百零四条,照明符合第三百零八条规定。必须砌碹或用非金属不燃性材料支护,不得渗漏水,并应采取防潮措施。爆炸材料库出口两旁的巷道,必须砌碹或用不燃性材料支护,支护长度不得小于5m。库房必须备有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 317页

井下爆破材料库必须高于外部巷道的地面,库房和通道应设置水沟

开凿平硐或利用旧平硐作为爆炸材料库时,必须符合《每款安全规程》第二百九十七条规定,必须有发放爆炸材料的专用套间或单独房间

每个爆炸材料库必须有2个出口,一个出口供发放爆炸材料及行人,出口的一端必须装有能自动关闭的抗冲击波活门;另一个出口布置在爆炸材料库回风侧,可铺设轨道运送爆炸材料,该出口与库房连接处必须装有1道抗冲击波密闭门 警示牌设置位置明显,库区警示牌内容应有防火 、禁止烟火等标志;库房警示牌的内容应有危险等级、最大库存、危险品种名称等 爆炸材料贮存

发爆器必须有合格证和煤矿安全标志证书,统一管理 、统一发放。爆炸材料三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煤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必须齐全

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由物资供应部门购置,入矿检验由供应 、安监 、保安和矿生产管理等部门共同检验

各种爆炸材料的每一品种都应专库储存;受条件限制时,可按国家的有关同库储存规定储存。存放爆炸材料的木架每格只准放1层爆炸材料箱。井下爆炸材料库的炸药和电雷管必须分开储存

地面爆炸材料库储存爆炸材料的总库量:炸药不得超过75t,雷管不得超过25万发。单个库房的炸药最大容量不得超过25t。地面爆炸材料库储存各种爆炸材料的数量,还不得超过由该库所供应的矿井3个月的计划需要量

井下爆炸材料库的最大储存量,不得超过该矿井3天的炸药需要量的10天的电雷管需要量

井上 、下接触爆炸材料的人员必须穿棉布或其他抗静电衣服,不准穿带静电的化纤衣服 爆炸材料运输

电雷管和炸药必须分装运送

不在交接班时间内或人员出入井集中时段运送爆炸材料

爆炸材料的井下(包括井筒)运输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一是

一、三百一十

二、三百一十

三、三百一十四条的相关规定 运输爆炸材料要严格按规定路线和时间行驶 爆破技术要求 318页

爆破作业必须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其内容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安全规程》要求,爆破工必须依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特殊情况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经矿技术负责人批准的专项措施

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电雷管。其选用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二

十、三百二十一条规定

在有瓦斯或煤尘爆炸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应采用毫秒爆破。在掘进工作面应全断面一次起爆,不能全断面一次起爆的,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在采煤工作面,可分组装药,但一组装药必须一次起爆

突出矿井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必须执行停送电制度 爆破作业 爆破作业必须

第7篇: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其核心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神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流程、两个理论、五个部分、六个做法。

(一)一个流程

一个流程即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是实现煤矿“人、机、环、管”四类危险源管控一致性、程序化的方法。该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危险源监测。 危险源预警。

(二)两个理论

一是海因里希法则。 二是内外因事故致因理论。

(三)五个部分

煤矿风险辨识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 综合要素管理。 预控保障机制。

(四)六个做法

以培训促认知转变。以交流促能力提升。开展一系列“风险预控主题年”活动。采取强有力的机制,促进体系全面落地。

形成了一整套神华安全生产风险预控体系

开发了一套信息化软件。现场查出的隐患能够及时录入系统并反馈被检单位,检查人员可按照系统提示及时进行复查,否则系统将会自动预警。

第8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知识30问

1、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5、风险预控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6、危险源监测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检查、测量危险源存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过程。

7、风险预警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信息警示

8、不安全行为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9、风险管理对象可能产生或存在风险的主体

10、风险管理标准针对管理对象所制定的以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准则。

11、风险管理措施是指达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具体方法、手段。

12、持续改进为改进煤矿安全总体绩效,根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过程。

13、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区别: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而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预先控制。

14、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P计划、D实施、C检查和A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模式。

15、危险源辨识子单元划分:

辨识子单元的划分为空间、劳动组织、专业三种划分方式。

我矿按照劳动组织进行划分,如综采四队、掘进二队、皮带队、通风队、通风区等,全矿共划分了131个危险源辨识子单元。

16、危险源辨识子单元划分原则:

(1)独立性。即子单元在危险源辨识范围上尽量独立,不要交叉重叠,不要出现某个对象或某个范围同时属于两个子单元的现象;

(2)全面性。即子单元的全体须是整个煤矿系统,不可出现某个对象没有隶属单元的现象;

(3)科学性。即子单元的划分必须科学合理,便于后期危险源监测及控制等工作的开展

17、我矿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的确定

(岗位)危险源辨识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

(系统)危险源辨识法:事故树分析法

18、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范围的确定

各单位危险源辨识应覆盖本单位所辖区域和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应对所有区域、生产活动、设备、设施、材料物质、工艺流程、环境因素、工具及器具、危险场所等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19、危险源辨识(人、机、环、管):危险源辨识必须从人、机、环、管四方面来考虑,同事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

20、人方面的危险源包括: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4)决策失误; 5)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6)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7)人员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21、机方面的危险源包括: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等;2)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选型不符合实际需求;3)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实际要求;4)机器、设备、装置维护(修)不到位;5)设备保护不齐全有效;6)设施工具不齐全、不完好;7)机器、设备、装置、工具安全标识不齐全或不规范;8)机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22、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包括:1)瓦斯威胁;2)水的威胁;3)火的威胁;4)粉尘威胁;5)顶、底、帮的威胁;6)其他自然灾害威胁;

7)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8)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9)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10)采掘设计缺陷(包括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巷道质量不合格);11)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12)巷道路面质量差,标示不齐全、不正确; 13)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14)作业区域内警示标杆及避灾线路设置不齐全、不合理;15)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23、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包括:1)组织结构不合理;2)组织机构不完备,机构职责不明晰;3) 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4)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5) 文件、各类记录、操作规程不齐全,管理混乱; 6) 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不符合规定,贯彻不到位; 7) 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 8) 岗位设置不齐全、不合理; 9) 岗位职责不明确; 10)岗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11) 职工安全教育、岗位培训不到位; 12) 其他管理的不安去因素。

24、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等级的确定:风险评估的方法为风险矩阵法(见:风险矩阵表1)。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是:

风险值D= p×C

式中,p 表示事故发生可能性;C 表示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25、事故类型依据的煤矿八大事故类型:

(1)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

(2)顶(底)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渣、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露天煤矿边坡滑移跨塌等。

(3)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4)爆破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5)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

(6)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然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瓦斯事故)。

(7)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8)其他事故:指以上七类事故以外的事故。

26、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的目的:是通过让员工自己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提炼管理对象,并编写相应的针对管理对象的控制和消除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明白每一项任务应该如何做,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进而控制和消除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7、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原则: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适用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全过程性原则。

28、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审核:

1、阶段性审核,

2、初稿审核,

3、基层审核,

4、试运行,

5、最终审议、批准,发布实施。

29、不安全行为分类: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30、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目标:达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

第9篇:浅谈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班组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煤矿班组是煤矿企业最鲜活的组织细胞,是煤矿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组织,是员工进行生产作业和日常管理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煤矿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因此,煤矿企业要把班组建设当作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来抓。本文应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理论及规范,从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两方面着手,探讨了如何抓好煤矿班组的管理,从而为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风险预控

煤矿班组

管理

1.煤矿班组的性质、地位及其作用

1.1班组的性质

班组是企业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需要,按照不同工艺或不同产品(劳务)的原则划分的基本作业单位。班组由同工作或性质相近、配套协作的不同工种职工组成,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组织。

煤矿的班组设置正是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企业煤炭生产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1.2班组的地位与作用

班组是煤矿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组织,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前沿阵地。无论矿区各基层连队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多少管理层次,都离不开班组。

1.2.1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煤矿煤炭生产的大量工作都是依靠班组去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所以班组是煤矿组织结构的基础;同时,班组又是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煤矿的生产过程必须在空间上、时间上衔接、协调起来,必须保持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满足均衡生产的要求。一个班组虽然只是一个局部环节,但如果它与企业整体脱节,完不成既定的生产或工作任务,就会破坏企业的均衡生产,会造成生产的中断,所以班组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1.2.2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加强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控制和调节,使生产力三要素得到最科学的结合,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做到“以最小的投入求最大的产出”。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就要通过班组来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消耗,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所以,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离开班组,企业管理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充分发挥班组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相当重要。

1.2.3班组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场所。职工是否精通本职业务,能否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政治水平如何,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不断发展,设备更新,新技术的应用,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广大职工的日常技术培训,主要靠班组结合生产任务在现场进行。如开展班组岗位练兵,老工人传帮带,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等。这些都是在班组这个“小天地”里进行的。

二、班组管理之基础管理 (一)、基础管理

矿根据煤矿特点和自身工作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经过整理汇编并在全矿下发了《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及《安全生产责任制》三个分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企业深化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我们又在“双基”建设上寻求新的安全感,切实提高班组管理的基础工作,特别是矿制订并启动的“八六”的预警机制系统和工作“六步骤”两个模式后使工作程序化,内容规范化,执行制度化,形成了分工负责、上下联运、反应迅速、把脉准确、工作得力、处理得当的安保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1、“八六”预警系统 (1)“八六”预警的内容:

八种时期:①班组长以上干部及班子调整时期。②现场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的特殊时期。③年、季、月交替交接班时期。④重要节假日工资、农忙时期。⑤单位受表扬或批评较多的时期。⑥零星岗点多,巷道修复多,整改检修任务多时期。⑦生产工艺,工效提高时期。⑧事故连续发生时期。

六种人:①缺乏安全知识工作时间较短的新工人。②工作受到批评、表扬、调动后思想波动大的情结人。③性格简单粗暴、安全淡薄的鲁莽人。④懒惰、凑合、马虎、贪图安逸的混世人。⑤不服从管理干几天是几天的过路人。⑥婚丧嫁娶盖房、农忙的疲劳人。

(2)落实几项制度

建立排查制度。各工区各班组要把“八六”预警内容作为工作的第一内容,按照矿下发的“重点管理人员排查登陆记录”对自己辖区管理人员进行排查,摸清底子,拉出单子,找出重点管理对象,纳入重点管理范围,严把八种时期,六种人上岗作业。 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对掌握的重点对象,班组长、单位负责人要不失时机找本人谈话,靠上去工作,弄清情况,深入细致的做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效解决问题。

建立汇报制度。对重点排出的人员班组长要做好工作同时,要把名单及时汇报单位,单位要上报到矿,采取措施,上下互动,形成做工作的强大合力。

建立走访制度。对思想工作一时难以做通且情况较为复杂的人员,以及长期旷班缺勤人员,要调度警惕,班组长和支部要派专人到其家中走访了解情况,找原因、下对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防止矛盾的和不得因素转化。

建立交流制度。班组长、各支部、预警领导小组要召开预警情况交流会,工区内部班组之间、各支部要对此活动一展情况进行汇报会,相互交流做法和经验安排下步工作,推动预警机制工作深入开展。

班组长工作制度。班组长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深入职工中,摸清实情办实事,早预警、早发现、早预防,做到眼勤、嘴勤、腿勤、手勤,筑牢班组这一基层安全防线,增强班组安全管理预见性工作能力。

2、工作“六步骤”

(1)为便于工作于规范工作监督考核,加强值班领导及各班组长的责任心我们在生产、辅助单位采取工作“六步骤”方法(即安全生产领导值班工作流程)。通过此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可以增加当班人员对安全生产情况了解和驾驭能力,更好地把握环节,使动态管理有了依据,使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工作“六步骤”由当班组长(跟班人员)填写,严格填写内容不得缺项,否则按空岗失职论处。同时,把“六步骤”汇报按交接制度的一项内容来考核,班组长把当班六步骤表格交到工区值班领导,由值班领导每天晚十时报送矿调度室,然后调度室依据表中内容进行考核、落实,并把此表归档务存。

三、班组管理之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动、静结合方式优化现场管理工作。班组现场管理的优劣反映着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1、现场管理的内容

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是班组现场管理的关键,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降低生产费用,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浪费,取得最佳效果,现场管理主要内容有10项: (1)制订现场作业计划 我们在制订计划是要采用5W1H思考方法,即明白确定什么时间开始和结束,什么地方作业,哪些人作业,做什么,为何这样做,怎样做。

(2)现场人员管理

要针对现场作业岗位的不同要求,根据作业人员的素质,技能、能力,合理地配置到岗位中;强化人的行为管理,严格作业纪律,劳动纪律,做到指导灵活;抓好班组成员的岗位练兵和知识技能训练。

(3)现场作业管理

运用最优的作业方法是班组长能力的体现,是现场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作为班组长需要注意并掌握以下方面的要求: ①动作的改善:减少基本动作次数,缩短动作时间,使动作简单化,使必需的动作得到改善。

②作业的简易化:使作业理容易,使不熟练的操作者也能正确作业。

③作业时间的缩短:排队作业中的时间浪费,除去不必要的动作,使作业合理化、效率化、确定经济、合理的作业时间。 ④作业方法标准化:劳动者按固定程序、方法、时间作业,可减少作业中的失误,使质量稳定提高作业的效率,同时,用标准方法、标准速度进行作业所需时间、计算出工作量、工时,核算出成本及所需人员、设备。另外,可以指导和训练班组成员。 ⑤不断改善作业方法,寻求更合理的作业方法。 (4)现场工序管理

以人或物为中心进行的工序配置,通过工序分析、工作分析、时间分析,使工序质量、工序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现场作业工序及作业时间合理化。 (5)现场质量管理

要现场贯彻各项质量标准;要采取必要手段和检查措施,把好质量动态关,早发现不合格质量早解决;要针对质量结果,抓好并控制好工作质量、工序质量,特别是不合格质量不得放行下道工序,建立质量控制点。 (6)现场设备管理

主要是掌握正确使用和操作,做好设备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保质设备的完好状态和原有精度,使其发挥最佳效能。 (7)现场成本管理

在现场作业中,通过节约物资、提高材料利用率和设备效率,改进工艺和操作法,节约劳动力、工时等降低成本,开展好目标成本的实际成本的比较。 (8)现场材料管理

现场材料和备品配件是保证工序衔接、均衡生产的重要因素。首先我们要以最低成本,按计划、按标准、按时间将所需材料、物品送到规定场所其次要把现场材料进行定置管理,按工艺标准和管理需要,科学确定现场中物品位置、数量,进行计划实施和有效控制,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9)班组安全管理

班组长抓好并严格贯彻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完善安全技术措施,提高设备本质安全,重点控制关键作业环节,注意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作业环境,并指导、教育班组成员按作业标准实施培训。

(10)设备事故及运行中异常情况处理

发生设备事故或运行中发生异常情况,班组长应明确问题本质,发生了什么异常和故障?在什么部位?会造成什么后果?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分析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对策。

2、改善班组现场管理方法

(1)单纯化:针对在同时进行或处理多样工作时,容易产生浪费、效率低下的现象,尽可能以单纯化手段达到目的,使方法简单、简略。

(2)标准化:尽可能对使用物资材料标准化,使种类、型号、规格、厂家质量统一。对作业制订标准,减少失误,提高效率,稳定质量。

3、开展5S活动:开展5S活动是改善班组管理的基础,就是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保质。整理就是把不用的物品及时清理掉,用过的物品要施原处。整顿就是把使用的物品要定位、定量,并在现场标示出品种、数量、地点、责任人;清扫就是工作现场及设备、工具的灰尘、污垢殷殷清理;清洁就是保质现场良好清洁状态;保质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章守纪。

上一篇:节目爱情是什么样子下一篇:嘉年华活动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