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摩崖石刻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泰山摩崖石刻

从安宁温泉摩崖石刻分析明清气候变化特点

摘 要: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较大,总体处于气候相对寒冷期。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气候都比较偏向寒冷,在物候、气温、降水、植被等方面都有巨大体现。云南安宁温泉地区在同一时期内有较多文人墨客所著石刻,而其中对于当时本地气候的反映也较为具体,从中探讨其可利用性从而可以反映明清大时期内的气候变化。

关键词:明清气候;温泉摩崖石刻;局部反映

气候的变迁在历史时期内是一个常见现象,通过对于某一历史时期内降水、气温、物候等条件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于气候的变迁有所了解并且尝试掌握其规律,从而更好地在未来气候变迁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而气候影响的不仅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政治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将在下文中有所提及。

在古代社会时期,生产力条件和科技有限的情况下,自然气候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巨大,因此根据自然气候等的变迁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规律也就拥有独特优势。而自然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最终结果都与政治活动密不可分,研究气候变迁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是当时全球的小冰期的一个缩影,作为离现代社会最近的古代社会时期,研究其气候变迁以及社会变革等都对现在拥有重要意义。从离我们最近的小冰期寒冷期来分析今日以及未来气候变迁,我们将获得更好的应对对策以及发展方向。

云南安宁温泉摩崖石刻是云南地区较为著名的摩崖石刻群,其与温泉水、曹溪寺等共同支撑了安宁地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县。而其部分内容不仅具有书法、艺术等研究价值,在历史研究上也可作为重要的史料,通过考古进行剖析和研究是极具价值与意义的。从艺术以及书法史的角度对历史环境展开分析是一种结合各科优势的分析方法。

1 明清时期的寒冷气候总体特征

明清时期我国气候在大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一个相对寒冷期,这在当时不仅有许多方面的体现,同时也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及影响。

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在全球气候相较寒冷,气温比现代低1~2℃。因此,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①在这一时期内,各地区常常出现各种极端天气现象,这些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长时段的。1560—1890年是明清小冰期的鼎盛时期,期间气候波动剧烈。其中,在1620—1690年、1830—1890年期间气候最为寒冷;满清入关、明朝灭亡、道光萧条、光绪衰落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小冰期鼎盛期。①由此可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受小冰期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巨大,而透过其影响去了解本质及相关规律,推动日后农业等探究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在这一时期内,气候急剧地变化不仅影响北方地区。随着总体气温下降一至两摄氏度,诸如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农牧分界线等等的南移,对于部分植物的次生影响也同样巨大。在古代社会生产技术和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农作物的种植范围能够很好地推敲和论证气候的变迁。例如,清代时期茶叶种植的北界是山东省登州府,即现今山東省蓬莱市,其纬度为北纬36.65度,而对比中国历史时期相对较温暖的隋唐时期,晚唐茶叶种植盛行时期我国茶叶种植北界可达到今陕西中北部,纬度约北纬38度。由此可见气候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些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方面,在政治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19世纪印度尼西亚火山的爆发对我国云南境内造成的影响,不久便发生了回民起义;崇祯年间的大旱所带来的饥荒以及社会暴动,以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典型。由此可见,气候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基础的社会生产,到上层的政治活动都可见其端倪。因此,我们在剖析任何历史问题时,都不能忽略气候及自然所带来的影响。

2 云南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的发展

云南省安宁市是一所拥有近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在汉代汉武帝时期设连然县,后来经历不断发展成为今日云南省一座优秀历史文化名县,其最负盛名的便是温泉。温泉在东汉时期就已得到开发,明代又被诗人杨升庵题曰:“天下第一汤”。新中国成立后也受到来自朱德、董必武等同志的深切赞美,其影响力以及持久度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温泉摩崖石刻群作为安宁温泉当地最为重要的史学史料以及艺术品,不管是对于其历史回顾、名家赏析、艺术价值、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分布在安宁温泉东西两侧的龙山和凤山岩壁上,现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共一百八十五处摩崖石刻。其中以清代所作最多,而其涉及的相关题句、诗文、绘画等对相关领域也极具参考价值及意义,明代、民国时期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珍贵的文物所在,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遗址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以及维护,各时期采取较好的维护措施是其能够得以保存完好的关键因素。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①如今安宁温泉摩崖石刻保存完好,来此游人络绎不绝,都归功于严密的防护措施以及人们的保护意识。

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的知名度一方面来自温泉本身,如知名的碧玉泉、珍珠泉等;另一方面是曹溪寺对其知名度的影响。曹溪寺是一座宋代建成的古寺庙,影响力一直很大,古今中外往来众多文人墨客及高僧到曹溪寺进行拜佛求经,还有到曹溪寺归隐入佛之人,另外还有研究古建筑结构和各种壁画的人。螳螂川作为滇池唯一的外泄通道,在保护滇池水质的同时,也滋润了安宁水土,螳螂川顺流而下在温泉山谷流过,增添温泉当地特有的柔美和静谧。

3 摩崖石刻中对气候变迁的局部反映

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在前文中进行简要叙述,以总体年均温下降了1至2摄氏度为主要方面。气候的变迁不仅仅在气候交界处有所体现,在完整气候区中的部分区域同样能够寻觅气候变迁的相关表现。

最寒冷的阶段是17世纪下半叶,在此期间,以南方的汉江、太湖、鄱阳湖等在这些年间经历过两到三次结冰,而在热带地区,冰雪现象也极为频繁。②明清时期广东地区虽然处于亚热带、热带交界处,但依然受气候变化影响巨大,其中以多地的降雪最为明显,如:1614年长乐县、兴宁县“冬大雪”;1786年,潮阳县“冬寒,牛羊冻死”;1832年,南海县“冬寒有雪”,仁化县“十一月初旬大雪,下旬又大雪,城中积至四、五尺”。③

上述为部分地区明清时期对于气候变化的当地体现,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亚热带、热带地区,比较具有说服力,但仍需要根据具体地方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据此以偏概全。上述地区在明清时期开发已较为完善,人为活动及社会活动较多,这也意味着这些地区可以参考和应用的史料较多,因此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现象也较有说服力。

相对于上述地区而言,云南地区在元明时期才开始得到官府较为完善的开发,相关社会发展也较为落后。因此,云南地区所具有的相关史料相较于上述地区也略显不足,对于当时云南的气候变迁进行研究也较为困难。在当时社会发展落后、史料偏少的云南地区,要开展对于气候的研究就要从更多的方面去发掘相关材料从而进行分析和论证。如果要分析当时大气候相对寒冷情况下的云南局部气候就更需要发掘更多史料从其独特性中揭示整体性。

作为当时少有的原始材料,温泉摩崖石刻是极其重要的研究材料,众多文人墨客以及当地官员来此游览后所作石刻无疑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如上文所述明代诗人杨升庵所题“不可不饮”及“愚碑”,清康熙十二年云南布政史王继文所题“十洲分胜”等。另从《徐霞客游记》中道:“又其侧有‘此处不可不饮’,为升庵笔,而刻不佳。”④此为大文豪杨慎所著。⑤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温泉摩崖石刻已经得到众多开发,且说服力和真实性较高,以其为参考进行论证比较适宜。

在众多石刻遗址中,有少数可以用于反映当时之气象气候。由晋陵陆弘煜在1829己亥年长至后一日所题七言律诗(图1)中提道:“着霜红叶寒仍在,积鲜苍山翠更新。”①而长至日当天即为夏至日,在夏至日时节能够看到红叶及寒霜,由此可见当时之气候条件。参考当今安宁市6月份日均最低气温为18摄氏度,而当时情况则有霜的出现,在夏至时节出现霜冻天气,不排除因为降水或天阴导致极端低温的出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总体气候较为寒冷的状况。另外,从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有:“温暖冬季是在公元1550—1600年和1770—1830年间。”②上文所记录的己亥年即1829年处于这个暖冬期间内,而处于小冰期中的相对较为温暖的年度内仍然能在夏至日看到霜的现象,那么在其他相对较冷的年度内则更加寒冷。

另外通过诗句的后半句同样可以反映,通过翠更新可以反映出万物繁殖更替以及植物的兴盛,而在夏至时节仍然能感受春天植物繁衍更替的感觉,则说明当时的植物生长期较正常推迟,正常植物繁盛更替时节应该处于春季,而在当时情况下到了初夏仍有此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当时气候较为寒冷。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以得知,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物候条件就相对其他时代不同,如:“谈迁所记北京物候与今日北京物候相比,也要迟一、二星期”。再如“春初,在温带大陆东部,纬度差一度或高度差10米则物候差四天。这样就可从等温线图中标出北京在十七世纪中叶冬季要比现在冷2℃之谱”。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午后同样是分析气候变迁变化的要素之一,而以此推断当时的安宁温泉植物生长同样可以遵循这种规律,反映当时云南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相同,也可以作为相关的参考条件。

同时拥有一个重要的论证条件便是温泉当地本身具有的地热条件。温泉地区在今日依然是安宁境内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不仅赖于其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地形同样影响重大。作为南北走向的山谷地区,东西两侧高大的凤山和龙山阻挡了寒冷的气流,气流越过山峰后又会形成焚风效应,这样使得当地的水热条件更加丰沛。当地摩崖石刻中就有所体现,清代山阴叶奉漫题:“暖气蒸山腹,柔草铺重茵。”③在如此水热条件下,当地的植物全年茂盛,即使今日冬季也很少出现当时的落霜现象,除非少数极端天气条件下,而绝不可能在夏季夏至时节出现落霜。由此也可以论证当时之气候较今日确实严寒。

4 总结

明清时期气候的变迁在历史上所带来的影响巨大。虽然以安宁温泉摩崖石刻无法完全概括和判定当时总体的气候变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的反映。伴随研究的深入,从更加细小的方面切入并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以小见大。从云南安宁摩崖石刻处的部分石刻得知当时气候整体变冷确实存在,而从中国每个具体区域的具体气候关系中分析整体的大气候变迁就能很好地论证与分析。

摩崖石刻作为一种艺术的、书法的历史,一方面有助于现代艺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们同样作为历史而存在,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考虑历史的发展趋势,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更好地将其进行结合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更有意义的。从更小的切入点去探究、考古就能结合各科目优势从而达到研究目的,也更能从其他方面看待学术问题,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有效的答案。

【作者简介】韩云龙,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历史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通讯作者】吴曜宇,男,汉族,云南昆明人,武夷学院物流管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通讯作者】陈泓宇,男,汉族,云南昆明人,泉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通讯作者】梁运过,男,壮族,云南河口人,云南大学历史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①肖杰,郑国璋,郭政昇,等.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氣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6):79-84.

①安宁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安宁市文物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09.

②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81-182.

③刘伟,钟巍,薛积彬,等.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气候变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34-141.

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⑤刘梦烨.滇中摩崖石刻综述[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6.

①邬振宇.安宁温泉摩崖石刻古碑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47.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

③邬振宇.安宁温泉摩崖石刻古碑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78.

作者:韩云龙 梁运过 吴曜宇 陈泓宇

第2篇: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摩崖石刻分类研究初探

摘要: 摩崖石刻是国内外常见的石刻艺术形式,从广义上讲,在天然岩壁上进行的人工艺术创作均可以归属于此,如石窟造像、岩画、石刻文字等。但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摩崖石刻均指“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纪事的石刻”[1]。此类摩崖石刻在我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与景观,并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历来为文人学者所推崇重视。本文探讨的西泠印社的摩崖石刻为狭义的定义。对于一定范围内摩崖石刻的研究均是从景观效果、艺术效果、史学价值三方面展开,对于其中类型及联系的研究较少,西泠印社园林内摩崖石刻研究也不脱此窠臼,长期以来,西泠印社社址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研究有之,释文解读印证有之,景观效果营造有之,而西泠印社作为金石社团和摩崖石刻这一艺术形式之间紧密联系,营造过程中摩崖石刻类型选择与划分的研究却鲜少可见,实为一大憾事,故于此抛砖引玉,望能有所启益。

关键词: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分类

一、西泠印社摩崖石刻概况

西泠印社社成立于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和兼及书画”为宗旨,其社址营建始终秉承创社宗旨,从而使印社的园林景观具有丰富的金石文化内涵,其中摩崖石刻是彰显印社这一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西泠印社的园林是通过不同时期的扩建或来自捐赠、或来自划拨,并不是由面到点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刻意设计谋划,是不同组团或是院落的二次拼盘无意合体而成的一种浑然天成的组合式园林,这就决定了印社的建筑、园林景观等既有早于印社成立之时,又有后期新建、添建、改建的部分,于摩崖石刻也是如此。现今西泠印社内有摩崖石刻近40处,上迄清光绪7年,下至百年社庆2003年,其内容类型涵盖有点景、纪事、标识造景、引导、佛教等几大类大类,其中又多有交错综合,为文为史,为景为经,既有实际功能,又体现西泠印社金石传承特色。如果从广义上来说石刻,西泠印社內数量更多的是嵌于墙上或立于地上的大量石碑,这些石碑与摩崖石刻一起勾构筑了印社金石文化符号。

二、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分类

1.原有遗迹类

西泠印社小盘谷内的“芋禅”和山顶“文泉”两处摩崖为西泠印社成立之前就已存在,均与清朝著名学者俞曲园有关。前者为光绪七年七月俞曲园书,用唐代“芋禅”典故即李泌食芋得相的故事来形容小盘谷的主人李黼堂和诗僧笠云之间的交游;“文泉”二字为次年俞曲园考证山顶水池边旧有赵人张奇逢所提“斯文在兹”四字后所提,“文泉”二字下方有题跋,记载文泉得名由来。

2.印社成立后逐步凿刻

西泠印社自1904成立后,走上了一条与别的社团运作不同的道路,即一开始就积极谋划营建印社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的场所,从1905年建造仰贤亭开始,通过自身拓地营建、接受政要名流捐助土地以及创始人捐赠,渐次把印社范围从前山山脚拓展到山顶和西侧山腰,到1933年左右,经民国地方政府测量土地面积达到了5.678亩,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印社内的摩崖石刻95%左右就是在这段时间内丰富和完善。根据其功能和特征,可以划分为点景题名类、综合纪事类、标识造景类、引导总结类、诗文诵读类以及复合类。

2.1点景题名类

点景题名类是名山大川最常见的一类摩崖石刻,而且其字体具有醒目庞大的特点,西泠印社作为西湖边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亦有许多点景题名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就像简洁明了的说明牌,一眼观而得之。但不同于那些名山大川的高大崖壁,西泠印社整个园林以典雅精致小巧秀丽为特点,印社内岩壁也较小,故摩崖石刻也相应变小。

西泠印社园内,作为整个园林称谓的“西泠印社”四字在摩崖和碑刻建筑上反复出现,在天然石壁上出现的有两处,一处在登山起点区域的路旁低矮岩石上,一处在山顶文泉北侧崖壁上。这两处摩崖,一处秀气,和其他石刻在小范围内大量出现构造了一个渐入佳境的观感体验,另一处则大气磅礴,和崖壁北侧的华严经塔建筑一起构成了整个印社的代表性和标志性景观。

除“西泠印社”四字外,“印泉”、“锦带桥”、“规印崖”、“闲泉”、“潜泉”、“小龙泓洞”、“莲池”、“岁青岩”、“印藏”等均是景观的名字。大部分景观题名类通常和纪事类石刻同时出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点说明信息。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印泉”和“锦带桥”,前者是20世纪早期中日两国印人之间友好往来的见证,由印社早期海外社员长尾甲所提,因为风化严重,字体已残缺不清,需借助说明牌才能明白此中来历。后者是被誉为世界上最短的桥梁,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石刻,游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这是一座桥梁,只有在平台上远观时见到这三个字你才会后知后觉发现。

2.2综合纪事类

古人摩崖石刻纪事印证为其所长,也最为多见,如贵州锦屏县南宋末期《戒谕文》,就反映的宋代"夷"汉盟誓之治,引申出对湘黔桂边地的治理。西泠印社内也是如此,如还朴精庐之后潜泉之上《潜泉记》和闲泉之畔的《闲泉记》,这两处石刻叙事详细、字体优美、篇幅巨大,是典型的两处纪事类石刻,不仅记录了潜泉、闲泉由来,还记有当时西泠印社部分建筑格局、园林布置,对考证印社早期建筑景观格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潜泉旁的“水国长春”和《淡水母记》、“壬子雅集题名石刻”、“辛酉社员题名石刻”、《缶庐造像记》、《岁青岩记》、《小龙泓洞记》等均属于纪事类石刻。

“壬子雅集题名石刻”和“辛酉社员题名石刻”作为印社内少见的两处记录印社早期社员活动的石刻,是研究早期社员名录及活动第一手资料。“壬子雅集题名”内容是“壬子秋,贵池刘世衍,石埭徐正钧…王寿琪同题名于此”,“辛酉社员题名”内容是“辛酉花朝先一日,同人集饮于西泠印社,在座者大兴戴书龄…安吉吴昌硕书,子涵、迈,孙志洪、志源侍”。壬子年对应的是1912年,辛酉年是1921年,两者相差了9年,前者记录的是参加壬子秋季雅集的社员名单,也是印社成立后第9年的一次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社员齐聚孤山,饮茶品茗,把玩印石,交流创作研究心得,热闹而不失风雅,这种每年两次的雅集习俗传续至今。而且从题名来看,这个时候吴昌硕尚未成为印社首任社长,但和西泠中人已经交往颇深。后者是记录1921年农历二月十一(花朝节前一日)的一次非正式雅集活动,参加集饮活动的社员一共有27人,另有吴昌硕子及孙4人。从两份名单来看,其中人员变化不大,创社的四位中坚分子丁仁、叶铭、王褆、吴隐均在其中,且当时的社员应该以江浙沪籍同好为主。另外,像《缶庐造像记》、《岁青岩记》、《小龙泓洞记》等均说明了该处胜迹的来龙去脉。

2.3标识造景类

摩崖石刻是西泠印社景观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标识造景类中有部分摩崖石刻是来自于点景题名一类的,比如文泉北侧的“西泠印社及辛酉社员题名”石刻,与华严经塔构成的景观极具艺术效果和标识性。而其他所说的造景类石刻通常是刻在人工采选的石头上,其本身就是一个颇有特色的景观小品,与石刻结合以后,就具有标识型景观的特点。

因为西泠印社天然崖壁具有有限性,不宜在有限的石壁上凿刻太多的文字,易对园林景观造成破坏,于是西泠印社在后来的逢五逢十的周年庆上,会选择一些合适的石材进行凿刻并添置于园林景观的合适之处。如在入门之处,就有“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社员题名刻石”印章,柏堂之后,有“龟钮印”踞于石上;石交亭右前,则是“桥钮印”立于路旁,这些放大了的石质印章,印纽别致,造型生动,其体量巧妙融于印社园林,构成了一处处极具印社特色的文化景观小品,而且他们都立于建社85周年之际,其中龟钮印因为其上的乌龟具有吉祥象征之意,经游人反复摩挲之后有了包浆,而且在此合影的游客也颇多,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此外,西泠印社百年社庆之时和115周年社庆之际,印社管理者亦分别在后山石坊旁和山川雨露图书室墙壁上增加了“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巨型刻石和截止115周年时所有社员名录,这两处石刻前者的标识景观性更明显,后者则更多是具有资料标识意义。

2.4引导总结类

西泠印社园内还有一类石刻是对游人有引导和提示效果的。主要有“渐入佳境”、“静观”、“湖山最胜”、“人间何处有此境”、“印传东汉”等五处石刻。

西泠印社建筑散落全山,初来乍到之人往往入山而迷,而此时,摩崖石刻就起到了指路引导之效。以游览路线为例,由前山石坊之“渐入佳境”,于石交亭前“静观”片刻,过仰贤亭见长尾甲之“印泉”,识李叔同之“印藏”,拾级而上,岳武穆题诗于墙,金农写经于塔,孤山之顶,“西泠印社”与雷峰塔遥相呼应,湖山盛景,正应康南海“湖山最胜”之语,全山石刻融情入境,有史有诗。康有为人所题“湖山最胜”在孤山社址之上实有两处,一为鹤庐石窟门门额,一在汉三老石室下方石壁之上,前后呼應,也是难得妙处。

2.5综合类

西泠印社内还有一处景观是综合多种类型的又是具有独特性景观特征,这一景观就是筑龛为亭的缶亭。缶亭以吴昌硕号缶庐命名,龛内陈设有吴昌硕半身坐像,龛门两侧有石刻对联“石室遁形,金仙阅世”,龛下侧崖壁又有《缶庐造像记》长文,龛门上侧崖壁又有石刻“缶亭”二字。

此处景观融合了点景题名、综合纪事、石刻造像、石刻楹联等多种类型,成为整个山顶园林区的一处标志性景观。

三、结语

西泠印社作为江南山地园林的典范代表,以浓厚的金石文化特征区别于西湖其他园林。作为印社金石韵味的体现,摩崖石刻高度浓缩了这份韵味精华。它对研究印社建筑景观布局、营造年份、方式和早期社员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各种名人书体又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作为印社保护的后来者,我们有责任义务做好摩崖石刻的风化保护工作,同时做好摩崖石刻的文化研究,使其在宣传传统印学文化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概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作者:洪兵站

第3篇:“互联网+”模式下摩崖石刻与旅游业深入结合与发展研究

摘要:现存中国境内的摩崖石刻,因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元素,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使摩崖石刻与其他传统旅游资源一样,面临着被现代旅游业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命运。鉴于此,深入研究互联网模式下摩崖石刻与旅游业的结合与发展便显得尤为必要,而浚县大伾山摩崖石刻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摩崖石刻发展旅游业面对的问题以及怎样在互联网浪潮下发展旅游业的研究是两者结合与发展研究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摩崖石刻;互联网+;旅游业;浚县大伾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通常是指在在大型的悬崖、石壁、山体上进行刻字、刻画、浮雕等雕刻工艺的统称。中国古代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历经宋元,直至明清仍然连绵不断。现存的摩崖石刻大都蕴藏着丰富的旅游价值,然而却同大部分传统旅游景点一样面临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本文将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以浚县大伾山摩崖石刻为例,将摩崖石刻与互联网下的旅游业进一步结合与发展进行研究。

一、大伾山景区摩崖石刻旅游业发展优势

大伾山摩崖石刻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自身具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首先,大伾山摩崖石刻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内的大伾山风景区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大伾山风景区目前完好无缺的保存460余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从书法形式上看,草书、隶书、篆书、行书,无所不有;从文字种类上看,除汉文外,还有巴思巴文以及梵文等。这些石刻充分体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不仅透露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当今感受古韵、发展旅游的绝佳资源。

其次,大伾山摩崖石刻景区所处的社会环境正为其旅游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它受到国家重视,运行良好,就浚县而言,浚县与郑州市一起,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于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4A级旅游景区的大伾山,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卫河浚县段和黎阳仓遗址,有历经沧桑的明代古城墙,有与大伾山相望的浮丘山……一系列的旅游景观形成旅游聚集带,吸引力强。同时,它与城区连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诗与远方”的亲密接触,大伾山景区摩崖石刻历史悠久,这里有历代名人的题咏和文人墨客的挥毫题壁,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珍品,文化氛围浓厚,提升了大伾山景区旅游观赏的文化含量,有助于游客获取广博知识、悠远体验和浓厚关怀,进而提高该地游客的旅游文化品质。

二、大伾山景区摩崖石刻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大伾山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然而旅游业发展却迟迟不见起色,经过考察,发现仍然有一些问题在阻碍着其旅游业的发展,我将其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景区本身保护及管理措施不到位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勘察,我们发现景区内部分摩崖石刻暴露在外,经受风吹日晒,受到损害。同时,景区未对人流数量进行限制,盲目追求利益,而景区只采取了简陋的保护措施,这显然远远不够。除此之外,景区内管理措施也不到位,商贩随意安置摊位,存在强买强卖行为,这使景区内秩序较为混乱,导致部分游客对景区敬而远之。

(二)文化景区与商业旅游脱节

大伾山摩崖石刻文化资源丰厚,虽然小有名气,但没有将文化类景区发展与商业化旅游相結合。大伾山景区地处县级地区,人力财力较为匮乏,没有吸引到足够的资金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中,导致景区发展疲软。另外,大伾山摩崖石刻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对于文化景区宣传的重要性,虽然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本,却没有利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始终在大范围内默默无闻。

(三)文化旅游形式单一,体验感差

经过调查发现,部分游客参观大伾山摩崖石刻后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浚县大伾山缺乏现代化旅游设备,部分设施陈旧老化,专业人员配备也存在缺口,比如部分讲解员不专业,使游客无法深入了解摩崖石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摩崖石刻仅被作为一种展品供游客参观,参观形式落后,未利用当代先进技术改变单一的、枯燥乏味的参观形式,导致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摩崖石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三、“互联网+”模式下摩崖石刻与旅游业进一步结合与发展研究

目前,社会上对摩崖石刻的内容研究和价值探析已经有一定基础且比较统一的认为推动摩崖石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聚焦于分析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以及怎样保护面临损坏的摩崖石刻,对于摩崖石刻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与发展,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其发展:

第一,完善相关保护与管理措施。在保护方面,利用三维扫描立体成像技术,通过3D打印,修复摩崖石刻上模糊不清的字迹,最大程度保护历史遗迹;利用新型激光技术,使用红外线激光束和紫外线激光束,清洁摩崖石刻上的黑色附着层污垢,复原并保存文化细节。在管理方面,相关政府及企业应合理完善景区内的游乐设施及餐饮设施,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深入挖掘景区的经济价值,增强吸引力;游客在参观各类展品时,要提高警惕,防范非法思想,也要注意个人行为,做到文明旅游。

第二,多方共同参与。吸引相关企业进驻景区,扩大融资,获得资金支持,推动文化景区逐步走向商业化、正规化。同时,在宣传方面,制作有关摩崖石刻的APP,将有关浚县摩崖石刻的景区简介、图片文章、研究成果、开放时间等上传至此,并将有关二维码放在景点附近,扩充游客了解摩崖石刻的途径;利用专业的影视团队,制作有关摩崖石刻的宣传片和纪录片,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摩崖石刻。

第三,多种方式拓宽旅游形式,增强游客体验。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才优待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到来,为摩崖石刻的保护和讲解等配备专业人员。从参观形式上来讲,利用VR技术,让游客近距离接触摩崖石刻,并采取线上线下相配合的策略,建设数字展厅,培养专业解说员团队,对游客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既保护了文物遗迹,又增强了游客体验感;也可以根据摩崖石刻所记载的历史故事,编写话剧、舞台剧,淋漓尽致的展现摩崖石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大地上数量众多的摩崖石刻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面貌,展现了各朝各代的文化丰韵,不该在现代逐渐无人问津。将摩崖石刻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研究其发展前景,既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浪潮,又使摩崖石刻焕发出新的生机,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

蔡传旺,1999.11-,男,汉,籍贯:山东省青州市,学历:本科,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

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年省级立项,“互联网+”时代下摩崖石刻的价值研究及其应用前景探析—以浚县大伾山摩崖石刻为例(项目编号:S202010445118)

作者:蔡传旺

第4篇:中华泰山碑文石刻资料库

冯玉祥诗配画四十八首诗碑

浇 园

种蔬一二亩,白菜和葱韭。

1 茎叶枯欲死,只因干旱久。

简陋草亭下,赖有井一口。

使劲摇轳辘,酸痛腰与肘。

千摇与万摇,井水很少有。

蔬菜不得长,脸苦皮亦皱。

一家生活费,全望园中收。

靠天来吃饭,苦恼无止休。 切要靠自己,快将科学求。 多掘蓄水池,机器把水抽。 欧美人造雨,亦已有成就。 如此雨不落,大可不发愁。 冯玉祥。二

五、十

一、二四。

冯玉祥题“我”诗碑

2 我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冯玉祥。一九四零年五月卅日作。

【说明】此诗刻于泰山西溪大众桥畔的冯玉祥先生的墓碑上。墓碑高110厘米,宽l90厘米。诗文l0行,满行8字,字径8×8厘米,隶书体。这首诗写于1940年5月30日。诗以通俗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不计个人生活得失,只求为国为民积极抗日的决心,显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给予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影响,成为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诗篇。

经石峪看红叶诗碑

中天门外梵仙乡,枫叶初经九月霜。

3 独倚乔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 孤红奠恨荣华晚,众缘都成惨澹光。 休上危桥云步逈,更高寒处更凄凉。

经石峪看红叶诗。光绪辛丑九月既望,吴门石祖芬题。

【说明】此碑镶刻于泰山红门飞云阁门洞东侧。碑高46厘米,宽72厘米。为清代光绪辛丑年(公元l901年)九月既望,吴门石祖芬题书。诗文共12行,满行6字,字径5×5厘米。行草体。碑保存完好。

乾隆登岱题诗六十八首诗碑

4 乾隆恭颂皇祖勒崖云峰诗刻

骊珠双颗勒云峰,占断岩岩景万重。 不似磨崖千许字,开元惟用诩东封。

【说明】此诗摩勒于岱顶大观峰的‚云峰‛题刻西面。诗刻高l65厘米,宽l6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戊辰年(公元l748年)御题。诗文共5行,满行8字,字径l2×9厘米,行书体。

乾隆夜宿岱顶诗刻

攀跻凌岳顶,仆役亦已劳。 行宫恰数宇,旧筑山之土幻。 迥与天为邻,滃然云作巢。 依栏俯岱松,凭窗眄齐郊。 于焉此休息,意外得所遭。 恭颂对月诗,徘徊惜清宵。 傍晚云雾收,近霄星斗朗。

萧启筑桥碑记诗碑

筑桥碑记 垫桥会记

南北一通衢,三流潆回区。 □□鸣雨毕,天根见木郁。 徒桠年年立,舆梁岁岁输。 功德眸两大,遐迩□□术。 万历乙未年岱下生萧启题书。

【说明】此碑现位于岱庙碑廊内。原在肥城安驾庄肖店村东岳圣母殿壁上。1980年移臵岱庙保存。碑高150厘米,宽75厘米。系明万历乙未年(公元1595年),萧启题书。碑额篆筑桥碑记。诗文共6行,满行l0字,字径6厘米×6厘米,七叠篆书体

6

“万笏朝天”题刻

万笏朝天。丙子菊月,历邑萧式铭书。

【说明】此题刻位于斗母宫北路旁。摩崖高55厘米,宽190厘米,系丙子菊月,萧式铭题书。楷书体。

“峰迴路转”题刻

峰迥路转。乙酉姑洗月上澣,历邑刁文元书。

【说明】此题刻位于药王殿南,摩崖高42厘米,宽128厘米,大字径23×20厘米,系乙酉姑洗月上澣,历邑刁文元题书。楷书体。

7 “造化钟神秀”题刻

造化钟神秀。银夏赵之均。

【说明】此题刻位于云步桥旁。摩崖高105厘米,宽150厘米,大字径40×35厘米。系银夏赵之均题书。楷书体

“青未了”题刻

青未了。三韩长赓。

【说明】此题刻位于高老桥北。摩崖高36厘米,宽106厘米,大字径30×25厘米,系三韩长庚题书。楷书体

8

“笅云天衢”题刻

笅云天衢。民国二十二年秋,绍兴邵元冲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云步桥头。摩崖高174厘米,宽78厘米,大字径45×35厘米。系民国二十二年(公元l933年)秋,邵元冲题书,楷书体。

“名言莫罄”题刻

9

名言莫罄。少将宪章邱君,上校瑞轩湛君,邑绅刘君松岩、吴君子馨、张君书安同饮斗母殿下。北则峰峦千仞,南则烟火万家,西岭晚霞布锦,东山新月上钩。似蓬岛风光,仿天台胜境,□赞莫□,书此以留鸿爪。 民国甲子,邑民苑梦九谨志。

【说明】此题刻位于万仙楼北。摩崖高120厘米,宽143厘米。系民国甲子年(公元l924年),苑梦九题书。刻文共8行,满行26字,大字径30×27厘米,楷书体。

“鲁邦所瞻”题刻

鲁邦所瞻。张易吾使君司直鲁邦,以尊德宗。大夫人寿日来游泰岱,刊造佛像。余贺刊工竟,书此誌□□之恩也。民国十年双十节后三日,蜀南朱英敬识。

【说明】此题刻位于云步桥旁。摩崖高74厘米,宽202厘米,系民国十年(公元l921年)十月十三日,蜀南朱英题书。大字径43×40厘米,跋语凡56字。隶书体。

康有为等登岱题刻

11

丙辰八月,偕郑浩、王觉任、邝南嵩游泰山,登绝顶。康有为。

【说明】此题刻位于岱顶玉皇庙南,摩崖高95厘米,宽70厘米,系康有为于丙辰年(公元1916年)八月登岱时题书。刻文共4行,满行6字。字径l0×10厘米。楷书体。

“冠盖五岳”题刻

冠盖五岳。光绪三十一年清和中浣,济东泰武临道丁达意暨泰安府知府吴筠孙、泰安县知县李于锴游此泐石。

【说明】此题刻位于五松亭外路旁,摩崖高135厘米,宽450厘米。系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和中浣题镌。刻文共9行,满行8字,大字径75×72厘米,楷书体。

“渐人佳境”题刻

入佳境。 庚子闰八月,岱宗权守石祖芬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斗母宫北。摩崖高123厘米,宽60厘米,大字径23×23厘米。系清光绪庚子年(公元l900)闰八月,岱宗权守石祖芬题书,楷书体。

刘廷桂“洞天福地”题刻

13

洞天福地。光绪己亥秋月,历下刘廷桂立。

【说明】此题刻位于纪念碑西北,摩崖高46厘米,宽140厘米,大字径l8×20厘米,系清光绪己亥年(公元l899年)秋,历下刘廷桂立。隶书体。

“听泉”题刻

听泉。戊戌秋,齐云浦、赵培生、徐斡卿、王俭堂、吴文卿、王子墉、施致远、金荩臣同游。八人至此小憩,忽闻泉声,因以誌之。

【说明】此题刻位于烈士纪念碑西,摩崖高76厘米,宽146厘米,大字径42×36厘米。跋语6行,满行9字。系戊戌秋(公元l898年)齐云浦等游山题镌。楷书体。

“昂头天外”题刻

昂头天外。光绪戊申五月,顺德辛跃文书。

【说明】此题刻位于玉皇顶东南,摩崖高95厘米,宽30厘米,大字径l2×18厘米。系清光绪戊申年(公元l908年)五月,辛跃文题书,楷书体。

“蔚然深秀”题刻

蔚然深秀。光绪癸巳荷月,历下张传如、李祺纪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纪念碑西北,摩崖高50厘米,宽172厘米,大字径47×33厘米,行书体,系清光绪癸巳年(公元l893年)荷月,历下张传如、李祺纪题镌。

“步玉清”题刻

步玉清。光绪辛已仲夏,历邑杨逢霖敬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万仙楼北,摩崖高118厘米,宽53厘米,大字径35×20厘米,系清光绪辛巳年(公元l881年)仲夏,杨逢霖题

16 书,行书体。

“揽翠”题刻

揽翠。道光癸卯,萧亭张祥河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朝阳洞北侧,摩崖高l80厘米,宽85厘米,大字径77×60厘米,系清道光癸卯(公元1843年)年,张祥河题书。行书体。

吴大溦“虎”字题刻

虎。 吴大溦

【说明】此题刻位于泰山中天门北登山盘道东侧,系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和文学家吴大溦题书。摩崖高107厘米,宽66厘米,字径105×50厘米。篆书体。

“只有天在上”题刻

只有天在上。光绪肆年九月,楚北屠敬仁偕王亮采登岱,嘱题此五字。

【说明】此题刻位于玉皇顶东南,摩崖高l00厘米,宽40厘米,大字径l5×13厘米,系清光绪四年(公元l878年)九月题镌,楷书体。

“龙门”题刻

龙门。历下魏祥识。

【说明】此题刻位于升仙坊南。摩崖高124厘米,宽87厘米,大字径58×45厘米,草书体,系历下魏祥题书。

“惟天在上”碑刻

惟天在上。顺治捌年捌月中秋伍日吉旦,钦差巡按长卢等处监察御史杨义立。

【说明】此碑位于岱顶玉皇庙院内。碑高l05厘米,宽60厘米,

20 大字径25×25厘米,系清顺治八年(公元l651年)八月,杨义立。楷书体。

“神州磊落”题刻

神州磊落。天启三年癸亥孟冬。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斗母宫南登山路旁的岩壁上。摩崖高54厘米,宽l35厘米,大字径31×22厘米,系明天启三年(公元l623年)孟冬镌刻,行书体。

“天下奇观”碑刻

21 天下奇观。隆庆壬申仲春吉旦,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沁阳杨可大书。

【说明】此碑位于红门一天门坊前。碑高200厘米,宽93厘米。大字径50×40厘米。楷书体。系明隆庆壬申(公元l572年)年仲春吉旦,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杨可大书。

“第一山”碑刻

第一山。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偕参政吴章、张臬,副使张意、吴道南,佥事崔三畏登岱岳之巅书。

【说明】此碑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高300厘米,宽ll0厘米。字径65×60厘米,楷书体。系明嘉靖年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书。碑阴有‚入云有路‛四大字,字径70×55厘米,系明隆庆四年(公元l570年)张继红书,篆书体。

22

“登高必自”碑刻

登高必自。嘉靖甲子仲春之吉,古相弘斋翟涛题,青社载玺顿首书。

【说明】此碑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高246厘米,宽82厘米,字径60×47厘米,楷书体。系明嘉靖甲子年(公元l564年)仲春之吉日,古相弘斋翟涛题,青社载玺书。

“振衣千仞”题刻

振衣千仞。万历戊午春吉旦,新安吕维祺,字介孺,游此。

23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对松亭对面的崖壁上。摩崖高l30厘米,宽400厘米。大字径l00×80厘米,系明万历戊午年(公元l618年)春吉旦,新安吕维祺题书,楷书体。

“观海”碑刻

观海。山东左布政使、顺天府通州心斋张钦书。 昔颜柳以善书鸣,唐至今称之必日:‚颜筋柳骨‛。然鲁以忠烈显,公权以正谏著,炳琅宇宙,岂徒以其书邪!心斋张公,曩为御史守关,武皇北狩,抗疏回鑾。风采凝然,匹休彳生哲。平生究心字学,尤善大书。当其濡毫伸纸,气定神闲,得心应手,端严遒劲,盖有出于颜柳筋骨之外者。然世方以茂节高勋占公大受,而游情楮墨,公固以为艺成而下矣。顷者,公书‚观海‛二大字,镌诸泰山之崖,其字画之妙,如吾前所云。噫!字,心画也。公宏中肆外,惟变所适,克所至焉。海岱争崇深,可也,然亦有岩岩气象而难于为水

24 者邪。

嘉靖乙未岁夏五月,新安叶份跋。

【说明】此碑位于岱庙汉柏院内,碑高257厘米,宽138厘米。系明嘉靖乙未年(公元l535年)夏五月,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新安叶份跋。‚观海‛两大字,字径110×50厘米,行书体。

政和乙未题刻

自恭观元康兄留字。政和乙未孟冬二十日。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泰山西溪白龙池玄圭石上。摩崖高35厘米,宽30厘米,系宋政和乙未年(公元1115年)孟冬题镌。刻文共4行,满行4字,字径6×4厘米,楷书体,左读。

25

“风涛云壑”题刻

风涛云壑。嘉靖癸亥仲夏吉旦,松鹤山人伊介夫题。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对松亭东的岩壁上。摩崖高390厘米,宽l36厘米,字径90×85厘米,行书体。系松鹤山人伊介夫于明嘉靖癸亥年(公元l563年)仲夏吉旦题书。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26 显庆六年六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兴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

【说明】此碑原立泰山老君堂院内,‚文革‛期间移岱庙保存,现存岱庙碑廊。碑立于唐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为唐高宗以后六帝一后来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座方形,高40厘米。碑身由二石并成,高皆236厘米,厚皆22厘米,左石宽50厘米,右石宽49厘米。顶覆高50厘米的屋脊形石盖,将二碑身束在一起,故称鸳鸯碑或双束碑。铭文刻于碑身四周,每面刻四五层,每层刻l首或2首不等,共刻文30首。其中唐代6帝1后计刻文26首,宋代题名刻辞4首,皆正书。武后则天在位期间共刻6首,其铭文中的‚天‛作‚‛,‚地‛作‚‛,‚人‛作‚‛,‚圣‛作‚‛,‚年‛作‚‛,‚月‛作‚‛或‚‛,‚日‛作‚乙‛,‚授‛作‚‛,‚初‛作‚‛,凡数字作壹贰叁肆捌玖等。铭文多清词醮章,作功德,言符应,非大雅之作,书法亦非名笔。但其形制特殊,造型别致,所记6帝1后前后130余年建醮造像的情节比较详细,且正史礼志很少记载,实为难得的史料。兹将其余29首刻辞著录于下。

比丘尼惠等造像记

大齐乾明元年,岁在庚辰,□月辛巳朔二十五日,比丘尼惠、比丘尼静游、□迎□义姜率□诸邑同建洪业,□敬造弥勒像一躯。上为皇帝陛下、群臣宰守、诸师父母含生之类,

27 愿□□转冥,眠三空现灵法界,共修□正觉。

邑义士比丘尼□究,邑义主比丘尼僧炎,□大像主张□主弟苛,邑义□兴,像主栾伏□,□□□由,像主徐明弁,像主徐六□,像主芯苌受。

【说明】此石刻于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70年),为比丘尼惠等所造弥勒像的底座。石呈正六面体,高l9厘米。文刻于石之侧面,以顺时针方向为序,四侧面宽皆60厘米。第一侧面存字21行,计109字;第二侧面存字3行,计15字;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无字。皆正书,字径2厘米。其书法为典型的魏碑体。

此石为1966年文物工作者在长清县石窝村访得之,并运至岱庙保存。查现存志书不见著录。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至今。石像早佚,今不知所在。

28

张子初等造像记

大隋开皇十一年,岁次丁亥,二月癸未朔十九日辛丑,观音菩萨主张子初共义人等,同修大观音菩萨像一躯。以此善因,上愿皇帝陛下祚延无穷,化等金轮皇帝;又愿父母师僧法界含识邑义人等,生生世世常□净土,善愿从心。

大都维那张法显,大都维那冯玄静,大都维那张盘龙,维那王洪,维那过嗣伯,维那王子诞,维那柏业,维那王羽,维那张世玛,维那张弥义,邑义人张继伯,邑义人张显义,邑义人张宜公,邑义人任子恭,邑义人张买婢,维那比丘僧成,维那张煞鬼,维那张善义,维那王子儒,维那牛智乾母,

29 柏罗,邑人于□□,邑人卢体,维那牛郎宠,维那牛洪略,维那张定汉,维那张文昂,比丘道兴,比丘道威,邑义人张士安,邑义人王子略,邑义人赵道业,邑义人任子建,邑义人柏法贵,邑义人张益德,邑义人张绍达,邑义人冯贰兴,邑义人任恭妻张,邑义人张士安妻吴,邑义人任建妻秦,邑义人孟旭。

【说明】此石刻于隋开皇十一年三月(公元591年),为像主张子初等所造观音菩萨像之底座。石呈正六面体,高l9厘米。铭文刻于四个侧面,皆正书,以顺时针方向为序。第一侧面宽53厘米,刻文16行89字,字径2厘米;,第二侧面宽48厘米,刻文15行82字,字径2厘米;第三侧面宽53厘米,刻文12行57字,字径3厘米;第四侧面宽48厘米,刻文15行89字,字径2厘米。铭文称‚大隋开皇十一年岁次丁亥‛,查隋纪年表,开皇十一年当为‚辛亥‛。隋开国共三十年,无丁亥纪年,可能是刻石者将‚辛亥‛误刻为‚丁亥‛。

此石为1957年在长春观旧址(即今市政府院)出土,史志对其无记载,是泰山现存唯一的隋代刻石。l966年臵岱庙炳灵门内陈列,1978年移岱庙后寝宫陈列,l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至今。其石像早佚,今不知所在。

王盖周等造像记 魏武定五年,岁次丁卯,七月丙申朔四日己亥,邑仪一百三十四人等,敬造石像一躯。上为国祚永隆,后愿七世父

30 母居家眷属一切昆裔,咸同斯福。钟盖世。

像主王盖周,菩萨主钟令、钟道明,菩萨主钟助、李尼陀,起像主王念、邹文喜,光明主僧休、王贵,宝塔主马庆林,都维那王承祖、王怀,都维那钟文渊、尹世,都维那徐普勇、沐贵,维那邹晚兴、王回洛,维那王思贤、徐萨宝,维那王思贵、藏惠匠,维那王腊生、王双晖,□□□荣族、钟方,□□□□□、钟□,□命过王元吉,比丘僧贵,比丘僧篡,比丘僧云,比丘保侍,比丘惠闰,比丘道灵,比丘明宣,比丘僧敬,比丘惠思,比丘法藏,比丘僧晖,比丘惠银,比丘惠宝,比丘惠遵,维那开记,维那僧转、王僧辩,维那惠凝,维那惠生。

31

【说明】此石刻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七月四日,为像主王盖周等134人敬造石像的底座。石呈正六面体,高23厘米。铭文刻于四个侧面上,以顺时针方向为序。第一侧面宽85厘米,刻文23行,计161字;第二侧面宽71厘米,现存文3行6字;第三侧面宽85厘米,无字;第四侧面宽71厘米,刻文19行,计80字,并线刻菩萨像一尊。皆正书,字径2厘米。其书法为典型的魏碑体。其石像早佚,不知所在。

此石为1966年文物工作者在长清县黑峪村首次访得之,并运至岱庙保存。查现存志书均无记载,今存岱庙碑廊。

幽栖寺陀罗尼经幢

幽栖寺陀罗尼经幢。

【说明】此经幢刻于唐广明二年(公元881年)。现存部分通高259厘米。座为仰莲,莲瓣三层,平面作圆形,高35厘米。幢身平面作八角形,高l92厘米,八侧面宽皆35厘米。经文刻于八个侧面上,计62行,满行93字,字径2.5厘米,正书。沙门无垢撰文,紫盖虔禅正书。幢身之上臵宝盖,高32厘米,平面亦作八角形,每面悬璎珞一束,八角出狮头,□衔璎珞。宝盖之上原有八角形矮墩,现佚,仅存其下的卯□。此幢原立肥城县幽栖寺故址,l979年移岱庙,1983年10月移臵岱庙碑廊。

此幢刻文约5000余字。首刻赞语,次刻施主63人姓名,最后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惜经文部分残

32 缺过半,无法著录,现仅著录‚赞语‛、‚题名‛和‚经序‛三部分。

周恩来贺冯玉祥六十寿辰碑寿冯焕璋先生六十大庆

焕璋先生六十岁,中华民国三十年。单就这三十年说,先生的丰功伟业已举世闻名。自滦州起义起,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郁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持御侮,在在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其中,尤以杀李彦清,赶走溥义,骂汪精卫,反对投降,呼吁团结,致力联苏,更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正是先生的

33 伟大处,也正是先生的成功处。

先生善练兵,至今谈兵的人多推崇先生。五原誓师后,又加以政治训练,西北军遂成为当时之雄。先生好读书,不仅泰山隐居时如此,即在治军作战之时,亦多手不释卷,在现在,更是好学不倦,永值得我们效法。丘八诗体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先生长于演说,凡集会,有先生到,必满座,有先生讲话,没有不终场而去的。对朋友,对同事,尤其对领袖,先生肯作诤言,这是人所难能的。先生生活,一向习于勤俭,有人以为过,我以为果能人人如此,官场中何至于今日之奢靡不振?!先生最喜接近大兵和老百姓,故能深知士兵生活、民间疾苦,也最懂得军民合作之利,这是今日抗战所必须。先生在不得志时,从未灰过心,丧过志,在困难时,也从未失去过前途,所以先生能始终献身于民族团结事业,奋斗不懈,屹然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先生的德功,决不仅此,我只就现时所感到的写出。先生今届六十,犹自称小伙子,而先生的体魄,亦实称得起老少年。国家今日,尚需要先生宏济艰难,为民请命,为国效劳,以先生的革命精神,定能成此伟大事业,不负天下之望。趁此良辰,谨祝先生坚持抗战成功,前途进步无量! 周恩来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十日重庆。、

34

【说明】此碑在泰山普照寺西院,系l985年5月,由中央统战部直接拨款建立。碑身高l70厘米,宽260厘米,厚25厘米。须弥座,高130厘米。碑阳刻文29行,满行22字,凡579字,字径5厘米,行书。铭文系周恩来总理1941年为冯玉祥先生60寿辰撰书的祝寿词,文词敦朴雅丽,书法流畅秀整。原件存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此系用原件考贝放大后摹勒上石。由姜丰荣设计并监刻,董国强摹勒,泰安东岳花岗岩厂镌刻。

35 郑振堂烈士被难记碑

郑振堂烈士之碑

郑公振堂,于民国十六年革命军北伐之役,以第八方面军副总指挥出师鲁西,旋为姜明玉所卖,执而献于张宗昌。宗昌欲公出降也,百计以说之。公则怒骂宗昌,誓死不为不义屈,卒从容就义以全大节。冯焕璋与公为生死交,自辛亥滦州起义以来,即尝戮力于历次革命战役。自公之殉难,冯公尝痛哭而言日:‚今而后少一血性男子,且失吾左右手矣。‛

36 公殁后五年,其嗣君继成得击杀张宗昌于济南以复仇。又明年,冯公□居泰山,为公建祠于泰山之麓,将使忠义英烈之迹传之百世而无穷,且寓激励人民□□也。哲元尝与公同患难,深慕公之为人。兹当祠宇落成,谨献诗以纪之,并志向往之意焉耳。

在昔清末叶,百政日益偷,公独负大志,尝怀千载忧。忽闻民军起,传檄贼同仇,公亦投袂起,仗义驱戈茅。中道遭挫败,斯志不得酬,清室既已屋,累战多鸿猷。桓桓北伐□,赫赫临中州,公愿当前敌,出师齐鲁陬。大小数十战,士气如貔貅,振臂叱风云,所向惊龙虬。日为蔽其□,□为逆其流,岂屑功与利,乃为苍生谋。父老望旌旗,指顾擒渠酋,变生肘腋间,一旦为俘囚。贼为亲解缚,礼遇殊隆优,公乃厉声起,骂贼不肯休。昔□□卿舌,又有花云头,义烈同古今,斯人堪匹俦。况有嗣君坚,一手刃仇仇,忠孝卒一门,史乘罕于侔。公死□有后,公死复何求!岱岳长峨峨,河水长悠悠。山河永不改,正气兴千秋。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 宋哲元谨志。

【说明】此碑在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东享堂内,立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l933年)十二月。碑高l50厘米,宽80厘米,无题额。碑阳文l4行,满行38字,凡508字,字径2厘米,隶书。

37 郑金声将军被难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东享堂内,立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十一月,是冯玉祥将军为郑金声烈士撰写的被难记。碑高196厘米,宽90厘米,方首而无题额。碑阳、碑阴各刻文l3行,满行34字,凡823字,字径5厘米,杨绍麟隶书。

此碑对辛亥滦州起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和参加北伐等历史事件均有所涉及,尤其对郑金声烈士被难经过记载颇详,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碑

38 泰安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中享堂内,民国二十二年(公元l933年)立,是冯玉祥将军第二次退居泰山时,为烈士祠落成而撰写的碑记。碑高l96厘米,宽90厘米,方首无题额。碑阳、碑阴各刻文20行,满行50字,凡1933字,字径3厘米,王易门隶书。铭文详细记载了辛亥滦州起义始末,是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宝贵资料。

冯汝骥铁像记碑

冯汝骥铁像记

民国

三、四年间,河南冯汝骥为泰安县长,贪酷无所不至。及去后,由王衡斋倡议,人出钱一文为铸铁像,六年夏立于遥参亭前。适曹光楷莅任,怒扑王,王愤死,督吏埋铁像。十二年,邑人搜出立之,后冯汝骥又贿人埋之,十七年邑人又觅得立原处。二十年秋,韩主席以奖廉惩贪,倡导群僚重修包公祠,袝祀清官傅、张二公,一仍旧贯,乃公议移

39 臵铁像于祠门外,流芳遗臭,后之来者视此。

新儒赵正印撰记

邑人 梅村韩玉田敬书

【说明】此碑刻于民国二十年(公元l931年)。碑高34厘米,宽65厘米。刻文18行,满行l0字,凡刻l71字,字径2.5厘米,正书。碑本文所称冯汝骥,河南人,任泰安县长期间,贪鄙无耻,人民苦之。时定县王铁珊为肃政史,既得其状,严劾之,冯汝骥以此褫职。及去,人民集资为铸铁像,浑身铸满铜钱,使跪于遥参亭前。后几经埋立,于民国二十年移臵包公祠门前,l949年初铁像佚。

此碑原立何处不详,1988年5月在通天街中段觅得,今存岱庙库房。铭文尚完好可读。

冯玉祥誓师碑

40

一、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

二、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

三、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作种种有益的事。

四、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

五、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

六、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 冯玉祥

中华民国十八年四月谷旦 泰安县县长姚冠廷敬立

【说明】此碑立于民国十八年(公元l929年),为冯玉祥将军亲自撰书,并拓发西北各县,一律摹诸于石,树之通衢。碑高148厘米,宽62厘米。碑阳文8行,每行6至12字不等,凡131字,字径6厘米,正书。

此碑原立泰安旧县署院附近,后佚。l988年5月26日,由肥城县汶阳建筑工程公司工人在通天街南首路西出土,现存岱庙院内。

吴大激书汉镜铭摩崖碑上太山,见神仙。食玉英,饮醴泉。驾蜚龙,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寿万年,贵富昌,乐未央。 汉镜铭

光绪丙申十二月 吴大潋书。

41

【说明】此石刻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铭文刻在泰山斗母宫北约50米的自然石上。字面高110厘米,宽65厘米,刻《汉镜铭》文4行,满行9字,凡33字,字径9厘米。末行刻年款和名款。计l0字,字径8厘米。皆吴大潋篆书。吴大潋,字清卿,号恒轩,江苏吴兴人,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和文字学家。曾搜集钟鼎、玺印、陶器、货币等文字,撰成《说文古籀补》,为古文字学的重要著作。

张绍曾将军被难记碑

42

张绍曾将军被难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西享堂内,立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l933年),是冯玉祥将军为张绍曾烈士撰写的被难记。碑高l96厘米,宽88厘米。碑阳、碑阴各刻文16行,满行36字,凡32行1093字,字径3.5厘米,邓长耀正书。铭文所及,无不透露出冯玉祥先生追求真理、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凡读此碑文者,都深深感到这是冯先生用血和泪写成的,叙事翔实,感情真挚,至今读之催人泪下。冯先生撰写的碑文,从各方面衡量皆属绝无仅有。

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

43 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西享堂内,立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l933年),为冯玉祥将军第二次退居泰山时,为郭松龄将军撰写的被难记。碑高l96厘米,宽90厘米。碑阳、碑阴各刻文20行,满行46字,凡40行1776字,字径3.5厘米,王易门隶书。方首而无题额。

此碑对直奉战争和郭松龄将军的生平及其被难经过等记载甚详,能与《张学良在纽约忆谈东北军两三事》一文相印证。

泰山凿泉记碑

44 泰山凿泉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王母池大门内东侧,立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l932年)。碑高193厘米,宽73厘米,方首。碑阴、碑阳各刻文l3行,满行35字,凡877字,字径5厘米,正书。铭文所称‚朝阳泉‛,在王母池山门以南约30米处,其泉及冯玉祥题‚朝阳泉‛3大字,至今尚存,唯泉年久失修,已被泥沙淤塞。

吴大澂临琅琊台刻石摩崖碑

五大夫杨樛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吴大澂临本

【说明】此石刻于泰山斗母宫以北约80米自然石上。石面高90厘米,宽70厘米。刻文12行,满行8字,凡89字,字径6.1厘米。

45 铭文后无年代,可能与《汉镜铭》刻石同刻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

吴大潋在泰山除篆刻《汉镜铭》和此刻石外,还篆刻有‚虎‛字、‚秦松‛和杜甫《望岳诗》等刻石。

五贤祠记碑

五贤祠碑记

泰山凌汉峰下三贤祠,崇祀泰山、徂徕暨安定三先生,始末具载岱乘。迄今登讲书台,抚侍立石,临投书涧,未尝不憬然,想见其为人。第孙子乔寓斯邦,胡子则吾乡人也。以岱岳灵淑之区,徂徕而后莫为之继,人往风微,欷歔曷极!然齐山鲁水间,代有伟人,殁则已焉,抑未表而彰之者之咎也。昔陶山师主讲岱麓于书院三贤祠,敬奉宋绎田、赵仁圃先生于侧,由是学者于孙、石而下得所景从。今兹层层幽谷,

46 林密泉清,为三子所藏修而息游者,即右两先生所瞻依不忍去者也。两先生心源相接之处,即两先生与三子殁后栖神之所,亦即后之学者百世下闻风思淑之地也。己丑秋,重葺试院落成,将余资整治祠宇,属宋君兴帏、赵生育民、乔生钿、徐生择、刘生光典、贾生锡彤董其事,诹吉日,恭奉绎田、仁圃两先生神主于内,改名五贤祠而为之记。

知泰安县事江左徐宗于谨识 戊寅科举人后学卢琳沐手敬书 道光十年庚寅仲秋谷旦

【说明】此碑刻于清道光十年(公元l830年)。碑高54厘米,宽87厘米。刻文24行,满行l5字,凡330字,字径2.5厘米,正书。碑文详细记载了泰山上书院的沿革,是研究泰山书院兴废的可靠资料。碑原立泰山五贤祠,‚文革‛期间五贤祠被毁,碑咸仆地。1984年将此碑移臵普照寺院,并嵌于碑墙内。铭文尚完好可读。

重修泰山顶东岳庙碑

47 重修泰山顶东岳庙碑记

诰授资政大夫、巡抚山东等处提督军门、兼理盐政觉罗崇恩撰文,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赏戴花翎侍读衔、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朱学笃书丹。

皇帝御极之七年,岱顶东岳庙新葺告成。朴斫松柏,丹雘云霞,洵足以妥山灵而祈民福也。庙建最古,代有修葺。我朝典重巡方,礼隆柴望。乾隆三十三年,特发国帑,重新庙貌,迄于今又历年所,风雨剥蚀,半就颓圮。道光丁酉,余来守是士,亟欲整修,顾力未逮而不果。咸丰甲寅,再抚山左,于时粤匪犯顺扰我东土,天威震赫,小丑就歼,士民欣欣,安堵复业,抑山灵之所默为呵护者非浅鲜也。丙辰夏旱,禾苗尽槁,时余以事入兖沂,回轺莅止,斋祓虔祷,牲醴甫陈,甘霖大霈,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天下者,若此其神贶。亟捐廉俸,聿复旧制,同僚乐善,各分俸相济。会将军庆公祺、大宗伯瑞公麟奉命来东,驻节山麓,陟庙展诣,并助兴举,鸠工庀材,克日经始,泰安令童君埏实司其事,阅十三月而工成。夫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岂惟是榱题藻丽,栋宇庄严,谓足答神庥,昭明德哉。所愿居是邦者,敦返朴还淳之俗,尹斯土者,廑爱民勤政之心,日监在兹,聿获多福。是则余之厚望也夫。

咸丰七年岁次丁巳七月朔日

48 【说明】此碑在岱顶东岳庙山门外东侧,立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碑高245厘米,宽70厘米,螭首。碑阳文14行,满行44字,凡425字,字径3厘米,正书。岱顶东岳庙拆除于50年代初,但碑仍立原处。

重修泰安邑廨记碑

庚戌春,延龄自雷泽调任,甫下车进署廨,由门而堂半就倾圮。而公堂尤甚,堂檐穿天,不知几历年所,至旁舍之颓然更不胜指数。时因亲事之初,未暇筹及。今承乏一载有余,幸年谷顺成,民俗相安无事。公余溯查邑廨,旧为前明萧太保宅,创于乾隆四年,邑宰李公松所建。本属旧宇改臵,又历今百一十二年,考诸邑乘,未见续修之举,其为积久荒废可知。延龄薄宦几及十年,苦无私橐,兼且积累盈身,力何堪任?现奉新令,一切工程停止,既难详修,又值通省清查之后,不克筹垫。踵为流摊积弊,倘竟臵之不论。泰邑固

49 山邮冲要,省会咽喉,民事烦多,而旧时堂额犹悬,仰视几虑亲民无所,又何以成治体。况今圣天子建元之初,励精图治,百废具举。官斯邑者,方期举一邑而从新化焉,乃一公堂之不能兴废固存,又何望其远周一邑耶?若以为壮观瞻,抑未矣,是延龄不得不勉力兴修之本心也。工之次序,先盖造亲民堂三间,圈棚三间,东西库房各一间,纵横悉如旧制,而土木工料则革旧全新之。堂后另臵看堂役宅,门役、茶房等所居西屋三间。又更新宅门内含春堂三间。复仍旧料,而增修甬道、公生明牌坊一座及仪门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以西添盖西皂役房三间,守门役房一间。大门以东另臵守门役房一间,白夫房二间。门外东西旧有牌坊二座,东则新建,西则修整。其余捕斑房及照壁、周围垣墙一律修整如旧,并陆续修整房舍,不复眉列。是役也,兴工于辛亥闰秋之朔,成于九月念八日。初不计目前之窘,继而幸免半途之废,抑亦兴废固存之一端,藉以加勉而推行之,何敢有倦于后日,并以告后来诸君子共矢同志于不衰云。若夫泰岳,震方也;山岳,艮象也。雷雨作于上,山水通于下,泽润丰美之象。方将于新是役后,而祝一邑之光昌日臻其盛焉。是为记。

【说明】此碑原在泰安县旧县署院,今存岱庙汉柏院东南墙下,刻于清咸丰元年(公元l851年)。碑高82厘米,宽l59厘米,无题额。刻文34行,满行22字,凡634字,字径2厘米,正书。铭文对泰安县旧县署的沿革兴废记载较详。

50

第5篇:

上一篇:工业设计与创新下一篇:管理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