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图南太极拳松功论

2023-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吴图南太极拳松功论

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宗气论》

太极拳在锻炼过程中,欲达到高级精湛之目的,必须练太极功,以促进其精进。 予曾先后创作“着功”若干则,“劲功”若干则,“松功”若干则。通过学者练习,确认其确实能收到裨益。

兹将太极拳内景,编著太极拳“气功“若干则,以示学者,先由宗气入手,因作《宗气论》。

太极拳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之谓也。易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材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

是知气功所尚者,静定也。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一理,即太极之妙也。

一感于物,遂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苟静定之时,谨其所顾,则一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

故静定工夫纯熟恻有不期然而然者,自然到此无极真机之境,于是乎太极拳之妙应既明,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也。 天地万物,非气不运,非理不宰,理气相合,而不相离者也。

盖阴阳者,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也。

理者,太极也。本然之妙也。所以纪纲造化,根柢人物,流行古今,不言之蕴也。

是故在造化则有消息盈虚,在人则有虚实顺逆,有消息盈虚,则有范围之道,有虚实顺逆,则有调剂之宜。斯理也,实难言之。故包羲氏画之,文王彖之,姬公爻之。仲尼赞而翼之,黄帝问而妓伯陈之,越人难而诂释之一也。但经包、文、姬、孔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辨难,于越人则为难经,书虽不同,而理则一也。知理一则知易以说阴阳,而素问而灵枢而难经,旨本阴阳而阐论也。易理明则可以范围天地,曲成民物,调燮扎瘥疵疠而登太各。故精于太极拳者,必深于易而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太极拳,而收不药而医之疗效,太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其洞彻理合气之旨,会理之精,立论之确,即乎太极拳体疗之义,比之拘方之学,一隅之见者,刚有至简至易之体疗作用,其太极拳之特征欤?质之身受太极拳之效益者,必以予言为然也。

故太极拳之妙用,在能运用天地大气鼓鞲,人身非此气鼓鞲,则津液不得行,呼吸不得息,血脉不得流通,糟粕不得传送。《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日:“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鱼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是以天人一致辞之理,不外阴阳五行。盖人之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处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这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名日动气,以日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两肾静物出。表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五行,其命门之谓乎?《素问》日:“肾藏骨髓之气。”《难经》日:“男子以藏精,非此中可尽藏精也。”盖脑者髓之海,肾窍贯通脑,故云如此钦!黄庭经日:“肾气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中和集》日:“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自息也。”黄庭经日:“两部肾水对生门。”越人日:“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

于斯可见,太极拳养肾间之动气,意义之宏伟也。是故两肾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非有形质之物,学者宜深思之。

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此气搏于胸中,混混沌沌,人莫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明,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胸中即膻中。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三焦为气之父,故宗气出于上焦。

营气者,为言营连谷气,入于经隧,达于脏腑,昼夜营周不休,始于肺脏而终于肺脏,以应该数,故事日营出中集也。又日:“营是营于中。”又日:“营有脉中。”

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从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始于膀胱而终于膀胱,故日卫出下焦火。又日卫是卫于外,又日卫在脉外。夫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盖一气之流行尔。是气也,具于身中,名日之言也。后人只知有营卫,而不知营卫无宗气曷能独循于经随三焦上、中、下,皆此气而为之统宗也。《灵枢,经五味篇》日:“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两焦(中、下焦也),以灌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博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大气即宗气,气海即膻中)。”又《邪客篇》日“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下焦)、津液(中焦)、宗气(上焦)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此出上焦为一隧也。

营气者,沁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该数。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膘(这个字的“月”字旁原为“忄”旁,但是我用五笔打不出来)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肾脏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营卫生会篇黄帝》日:“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日:“营出于中焦,卫生于下焦。”《卫气篇》日:“其浮空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讲明此三气者,自秦越人之后,惟四明马玄堂难经正义考究极工,于宗气则日:“自春饮食入胃,其精微之气积于有中,谓之宗气。宗气会于上焦,即八会之气,会于膻中也。惟此宗气主呼吸,而行脉道,于营气则日营气者,乃阴精这气也。即宗气之所统,犹太极之分而为阴也。此气始于肺脏而复会于肺脏,而行昼行夜,十二经之阴阳皆历焉。所谓太阴主内者此也。亦宗气之所统,犹太极之分为阳也。此气始于膀胱,而复会于膀胱。引《灵枢,岁露篇》日:“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风府者,中太阳督脉阳惟之会,所谓太阳主外者此也,盖营气之行于昼者,阳经中有阴气则昼必上行于阳。夜必止行于阴,是阴阳不指昼夜言也。”又谓《灵枢,五十营》篇:“言气脉流行,自肺而始,至肝脏而终,循循不已,凡此非精究经旨,融会脉络,苦心积累不能也。学者须深体会之,方可明其究竟也。”

至於太极拳太极功中之气功,端赖呼吸以行之,若不明呼吸之所以然,则运用行功之时,无所适从,故深论之。呼吸者,即先天太极之动静,人一身之原气(即两肾间动气)也。有生之初,即有此气,默运於中,流动不息,然後脏腑行所司而行焉!难经曰:肾间动气者,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经谓,肺出气出此也,肾纳气纳此也。谓呼在肺而吸在肾者,盖肺高肾下,犹天地。故滑伯仁曰:肺主呼吸天道也(此呼吸乃口鼻之呼吸,指谷气而言也)。肾司阖辟地道也(此阖辟乃真息,指原气而言也)。灵枢经曰: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分为三隧,故宗气积於胸中,出於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行犹承行)。此指後天谷气而言,谓呼吸资宗气以行饮,谓呼吸属宗气也。何者?人一离母腹时,便有此呼吸,不待於谷气而後有也。虽然,原气使无宗气积而养之,则日馁而瘁,呼吸何赖以行,故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乃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以是,知呼吸者,根於原气,不可须臾离也。宗气如难经一难之义,原气如难经八难之义,原气言体,谷气言用也。滑伯仁曰:三焦始於原气,用於中焦,散於膻中,上焦主内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内,其内其出皆系中焦之腐熟,用於中焦之为义,其可见矣。

由是可知,宗气者,先天真一之气,流行百脉,贯穿脏腑,所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者,即此气也。

太极拳之气功之所以能气分阴阳,机先动静者,端赖宗气之锻炼,故宗气既明,内景洞辄,人体一气流行,顺而行之,则百病不生,延年益寿不期然而然,故宗气尚焉。

再就呼吸言之,不论其为胸呼吸、腹呼吸、外呼吸、内呼吸、正呼吸、逆呼吸以及皮肤呼吸等,欲其流惕不窒,舍宗气之充足,无以完成其任务,故宗气之为用亦大矣哉!学者可不加之意乎?

在太极拳气功中,以宗气为主,气能随我所运,渐而达到听我使用之效,故能运能使,方为太极功之目的,否则气功何须锻炼哉?常初练太极拳气功时,并无若何感觉,只觉练习後,身体略感轻快耳。

练至相当之时日,则腹内肠胃略有肠鸣,渐至有如龙吟虎啸之势,此时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则能阴阳分,顺逆明,盈虚消长,渐能掌握,所谓气分阴阳者此也。

然後,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闭其邪气,勿伤於气,勿逆於气,勿忧思悲怒,以颓其气,开其清气,降其浊气,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怯,则膜舆筋齐坚固矣。

然後,自然气由内脏到分肉,由分肉到腠理,由腠理到皮肤,由皮肤到毛细孔,营皮肤呼吸,则能减少肺脏之劳动,所谓太极拳之气能全体发之於毛者,即指此也。然後再能延长出来,通过体表之等电离子层和生物电离子层,能便这种气,达到对方之身体(推手时),而且使这种气跟对方之气结合到一起,来指挥对方之呼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极拳的气功。

如能加意陶冶,融合贯通,则能内实脏腑,外坚腠理,精满、气充、神全,周流於人体之内外,内维脏腑之平衡,外防六气之侵袭,故能增强体质,推迟衰老,健康长寿。学者果能细心研究之,又能持之以恒,则获益之处,岂浅鲜哉!是为论。

第2篇:吴氏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的武术观点

吴氏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的武术观点(推荐此文章) 2009-09-09 17:20 吴图南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他自幼习武。精太极,后又涉猎各家。他不但博学多才。思想豁达,而且技艺精湛。理论造诣也很高。他的武术思想涉及范围极广。1937年。仅一本十余万字的《国术概论》,就从国术之特征、提倡国术之意义、方针、目的、方法、国术原理(包括当时风行一时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少林拳、通臂拳、摔跤这六门拳术的原理、技法、史略,优长)的研究方法途径和国术的行政组织、管理,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旁及器械考证等等。

嗣后。1984年又有以吴老讲授,其弟子马有清编著之方式出版《太极拳之研究》一书问世。更把吴老大半个世纪以来为太极拳科学化所作的努力。诸如太极拳的源流,特征、技法、体疗。太极拳与健康长寿。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太极拳运动今后之发展。吴老拳论精选以及秘不外传的杨氏小架等方方面面和盘托出。他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倡导者(参:《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第225页),也是我国早期撰写《科学化国术太极拳》专著的人。七十多年前,他在《国术概论》的“国术教学法”中,就明确主张“武术教育要从儿童作起,利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是国术的前途发展之所在”,这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吴老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科学化、实用化,大众化的研究,并以年逾百岁之高龄,现身说法,印证了太极拳益寿延年之功效,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后天对先天的能动作用,作了生动有力的注脚。

中华武术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吴老认为“天下从没有第一的拳法,更没有武功第一的人。各家拳术能传下来的,就必有优长,否则传不下来。因此,各门各派理应相互尊重,团结共进”。他对太极拳情有独钟,认为太极拳这种锻炼形式是一种最完善的医疗体育项目。在他早期的太极拳专著中,曾从西医的角度谈到经常锻炼太极拳,能对人的肌体各方面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到1984年,他着手研究太极拳与健康长寿学说时,并没有停留在以往的认识上,不久就在《武当》第四期发表了《太极拳气功——宗气论》一文,又侧重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及气功养生理论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中,广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盖一气之流行耳。是气也,居于身中,名曰宗气”。此宗气在人体内“流行百脉,贯串脏腑”,“乃气之宗主”,它能“支配全身,上至头顶下至脚,四肢百体无微不至”。吴老认为“后人只知营卫而不知此宗气当与营卫并称,以见三焦上中下皆此气而为之统宗也”。在这个阶段,应该说吴老从医疗保健,健康长寿等方面,把太极拳锻炼的研究工作扩展了一步。

吴老对太极拳的锻炼,主张首先是强身健体,同时也不能忽略技击的应用,否则就不成为“拳”了。对太极拳的界定,他曾作了如下的概述:“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拳术,从外形上,约略有以下四点:第一,太极拳不使拙力,重意不重力,不跳跳蹦蹦,始终是体气平和的;第二,太极拳以静制动,练拳时一直处于身心松静的状态,应变时也保持以静制动的状态;第三,太极拳要以柔克刚,就是柔柔韧韧的不用力就能战胜力气很大的对方;第四,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在年龄体质条件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弱者可以战胜强者。无论是单练、推手还是练器械,凡合乎这些条件的就是太极拳,否则是其它的拳,而不是太极拳。”

对于太极拳今后之发展,吴老很早就主张,“太极拳源于中国,应当精益求精。无论在原理方面、套路方面、技击方面都应该走在前头。推陈出新是好事,但不要硬把别的东西拉到武术中来,弄成非驴非马,失去它的真面目”。他还认为,“打手(太极推手),研究懂劲之法也”,是太极拳训练过程中培养听劲、懂劲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不是一种打法。“应世界潮流和社会之需要,在推动套路的同时,也要推动技击,搞搞推手和散打比赛,职业武术家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去研究也有必要。而况如果组织得好,有好的规章制度和比赛规则,加之技术发挥得好,采取推而不打的方法,甚至连护具都不需要。当然对广大业余爱好者来说,还是以养生长寿为主”。

对于太极拳的源流这一重大的武术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其说不一,莫衷一是。吴老本着“对待历史既不冤枉古人,又不欺骗今人,更不贻害后世”的治学铭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查阅了大量的武术资料,又涉足武当山、少林寺、陈家沟等许多地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考证了有关杨露禅、陈长兴、宋远桥、俞连舟,王宗岳和张三丰等人的资料、佚闻,大致确定了从南北朝开始,经由程灵洗、许宣平、陈希夷、贾得升、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等人的承传而形成的源流发展的理论。

吴老太极拳技艺的传承,是吴图南武术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他秉承吴、杨两家之学,九岁拜吴鉴泉为师,学习太极拳练架(定势、连势)、器械、太极推手等,八年后,又拜杨少侯为师,学习太极拳用架(亦称快架、小架子)、太极功和打手等,深得吴、杨两家之精髓。早先,从三四十年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太极拳不分这式那式,统称“太极拳”。发展到后来,国家有关部门才从广为流传的太极拳中,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统一确定了陈、杨、吴、武、孙这五大流派,向全国以至世界进行推广。

吴老所传的太极拳,囿于自身师承的特殊情况,既有吴家的东西,又有杨家的东西,难以划归为哪式、哪家。所以,他仍一如既往按传统称为“太极拳”。有人曾说吴老学了杨少侯的小架子(即快架、用架)后,就再也不提吴式拳和不教吴式拳了,这是无视历史,不负责任的说法。此外,与一般公认的各式太极拳不同的是,他吸取了吴、杨两家之长,并糅进自己的体悟后,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特点,此特点即不偏重哪一方面,是一种“既柔且刚又善发人”的太极拳。吴老的大弟子马有清先生早期曾跟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习拳有年,1962年就是为学吴老传授的这种“既柔且刚又善发人”的太极拳,经其师同意和螳螂拳名家、原建工部副部长程云涛的介绍才拜在吴老门下的。

通常,太极拳就其中任何一项特长:劲刚、柔化或善发,练到致境都是很难的,而要三者俱备,还其本来面目(杨露禅当年习拳、授拳时,并没有偏重哪一方面),谈何容易。要不吴老怎么会说“要把太极拳练好,除了有真传外,你必须有万夫不当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脱胎换骨的精神,否则将功败垂成”?又说“而其要,则在乎练,绝无其它捷径可走,不像登泰山,可以坐缆车登上山顶到达南天门,这得一步一步,步履维艰拾级而上”,也就是说,只有扎扎实实、用心去练,功夫才能上身。

在长期教拳的过程中,吴老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并根据自己的师承,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传授方法。先教定势,再教连势,而后是刀、剑、太极推手(实际上就是吴家当年传授的那些东西)等,只有对具备相当功底和夙慧并想习武深造者,才授以杨少候传授的太极拳用架和太极功等。

所谓定势。是把每个式子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每个动作不但要求姿势正确,中规中矩,而且动作到位后,姿势不变,停顿一至六个呼吸,如同站桩,名之曰“耗”。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下去,直至整趟架子练完。经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吴老认为,所谓“开展”,起初指的是动作的开展,从外形上看要舒伸到极限,不能像病患者比划太极拳疲疲软软、松松垮垮的样子。

因此开始习练吴老传授的太极拳定式,看上去一式一式方方正正,有楞有角,身手动作似乎都紧绷绷的。但久而久之,“重阳必阴”,竟能“紧而不僵”,会感到肌肉、筋骨十分轻松。吴老讲“若身,手舒伸到极限都能放松,还有什么状态下不能放松的呢”?这就是从开展中求松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套架子共三百多个动作,然其相同的姿势在不同的阶段,由里到外又要有不同的注意要点。很多人开始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总觉得这样练进展太慢,太费劲了。不如一上来就划道道,那样学起来痛快。殊不知定势乃太极拳传统的练法之一,是吴家练习太极拳基本功的功架。吴老曾笑谈“宁愿把人练跑了,也要按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教”。随着习练者对定势一板一眼的练习,日复一日,体气逐渐增强,素质、悟性日益显露,吴老方酌情进一步授以“太极拳的守一术”和静态中的“蓄外意”,以及从轻松到蓬松等内功心法。其目的是使练习者在加强体气修炼的同时为逐步掌握太极内功打下基础。

连势是将定势各式中每个动作连接起来,势势送到家,处处不走样,要求抹掉棱角,连绵不断,如同行云流水。它不单单是外表上的连贯和动作上的有开有合,更主要的是要求习练者在连绵不断的动态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太极状态,从而做到动中有静,体悟到各式着法内意气的进退抽添和动作变化中的往复折叠(详参吴老嫡传徒孙李琏著《太极拳练架真诠》)。

太极拳用架与练架是不尽相同的拳法,因姿势短小,动作快捷,发劲轻脆故又称小架或快架。习练者不但要具备较好的腰腿基本功和深厚的太极内功,更需要注重着熟和拳架套路与太极功单操的结合。太极功即着功、劲功、松功、气功。此四种功并非互不关联,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特别是,由于“松”是练太极拳的必要条件,它不是一种招法,是习练者通过刻苦锻炼后形成的一种状态,一种能让太极拳着、劲、气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状态,所以,吴老强调“以松功作为练功的入手之阶,然后再及其它”。其练习的具体步骤是上肢、躯干、下肢、全体由里往外分层松,松骨、松筋、松肌肉、松腠理,直至毛孔,汗毛。既分层次,又有阶段。

吴老曾用三种不同的树临风状态作比喻:起初,如风吹柳树,枝条摇摆而根不拔;进而,如风吹白杨,枝叶作响而本不动;发展到高级阶段,如风吹松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体气平和,应物自然。所谓“根不拔”“本不动”“寂然不动,应物自然”都是指中定而言。

众所周知,太极十三式以中定为主,其他十二式为辅。有中定就有一切,失去中定则失去一切。故吴老认为,脱离中定去谈松和脱离松去谈中定都是毫无意义的。实践证明,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如能练到松的高层次,周身将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穿,丝毫无间。在应用对敌之时,犹如条件反射,无形无象,应物自然,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在传授太极拳用架时,吴老特别强调要把太极功融于拳法的套路中,只有随着太极功不断操练、不断升华,用架也才能名副其实得以完善。1984年4月,吴老所作《关于太极拳四种功》的学术报告,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教育奖。国家有关部门对吴老上述思想、观点、方法的认同和赞赏,可见一斑。有人认为“太极拳用架除了架子低和速度快之外,其它要求与练架相同”。这种说法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吴老传承的太极功和太极拳用架内里的劲路、意气、呼吸与练架有着极严格不同的缘故。

总之,吴老所传的太极拳技艺,是一个十分完备的大体系。它不但进级有阶,而且先后有序。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有条理。先练什么,后练什么,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顺序渐进,以至练到蜕变之时,练着舍着,练劲舍劲,舍劲求意,舍意求气,求神,最后达到浑身透空,应物自然的神明之境。

作者:沧海一粟

上一篇:关于宿舍兄弟情演讲稿下一篇:工厂车间班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