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进校园

2022-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学进校园

国学经典进校园

我们要着重研究挖掘经典中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的思想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体悟并自觉践行,这才是国学经典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学说为主流,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经典则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这些经典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健康向上的做人原则、处世态度、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传统技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探寻精神、“明礼诚信,至诚至善”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国家,而且也正影响着当今世界。

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是深远无量的。今天学习国学,推广国学,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因循守旧,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推陈出新,去芜存菁。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应以培养道德人格和道德信念为主旨,还要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更重要的是,國学经典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唤起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继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如何更好地传承国学,改变国学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张皮”的现状,关键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在育人体系上下功夫

1.融入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纲要》中明确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因此,国学经典进校园首先要将爱国、处世、修身的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并以此来指导学校各项教育的开展,这样国学教育的目标就非常明晰了。

2.优化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校园环境建设,又包含精神层面的价值宣传引导。这样的育人环境要以办学理念为统领,整体规划,分块布局,要让国学经典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根据“善·正”这一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布置可分设“善”文化区和“正”文化区,并围绕“善”和“正”的主题设立经典诗词故事和人物推介长廊,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又辅以与时俱进的新解读,再配以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另外,教学楼、亭阁、校道、班级等均可从国学经典中挖掘内涵予以命名,校园广播、LED显示屏、班级读书角等平台要有计划地宣传展示国学经典及师生作品,既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氛围,又促进了学习的有效开展。

3.建立评价体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好孩子,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常态化、可持续发展。比如,笔者所在区域有一所小学为了鼓励孩子多阅读经典,设立了国学经典阅读“晋级”制度,每月评出班级“阅读小明星”“阅读小能手”,学期末申报“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级别的学生,先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审核,然后上报学校评审小组审核,通过后颁发证书,并踏上学校的“星光大道”。每学年两次晋级,晋级申报可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可根据实际阅读量有针对性地申报相应级别,可以越级申报,一般有五个步骤,即了解要求、申请晋级、审核材料、建档、表彰。最后为晋级成功者颁发相应的证书,在“星光大道”荣誉墙上展示照片,在活动中介绍读书经验,以影响和带动更多学生善读、乐读,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二、在教材教学上下功夫

1.精选教材内容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如果没有课程为依托,只是漂浮的空中楼阁,终究是一句空话。随着部编教材的推进,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比重增加了不少,而且这部分内容主要还是与考试挂钩,更着重于字词句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讲解。笔者以为,要把国学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需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问题。

《纲要》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来诵读。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对于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现在市面上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教材琳琅满目、良莠不齐,一方面尽可能选择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的国学教材,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陕师大出版的《小学国学读本》、北大出版的《初中国学读本》和北师大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亦可组织实力强的教师开发国学经典校本教材,要选择那些适应时代、对今天社会仍然具有积极作用的国学内容,也可选择当下教育缺少的而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内容,并注意摒弃其中的封建道德内容,同时可适当挖掘补充地方文化特色。

为保障这些内容的落实,学校可将班会或德育课单列一节出来上国学课,同时,还可利用第二课堂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礼仪、字源、书法、象棋、国画、武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提升国学素养。

2.加强教学研究

现在令学校最为困惑的是不知道国学课怎么上,或上成了语文课,或上成了历史课,或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些都不符合国学教育的要求。有学者提出,国学教育中学生可“不求甚解”,有的内容,到一定年龄就会有所感悟,关键要注重思想的传达、精神的传承。那么,如何把握好国学课呢?

一要研究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根据《纲要》要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我们要着重研究挖掘经典中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的思想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体悟并自觉践行,这才是国学经典教育的根本任务。二要把握国学经典的时代元素。如果国学学习只局限于经典产生的那个年代,那对孩子们来说是没有意义和兴趣的。笔者以为,今天之所以强调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哲理以观照当下。因此,国学经典进校园要注重传统观念的转化并注入鲜活的时代元素,既要结合当下挖掘和阐发国学经典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还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让经典的呈现更有趣、更生动、更生活,如辅以古乐、动画、影视等,让孩子们乐学好学、陶冶性情。三要强化国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位对国学经典有着深刻理解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认知注入任何学科的任何课程。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給学生正确的引导。在现有条件下,根据一些地方师资培训方面的探索,学校可按“通识培训—骨干引路—全员推进—集体研讨”顺序逐步推进,并借助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解认知、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

3.重视学科渗透

国学经典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止于专门的国学课,其他学科也应有意识地进行渗透。语文课可以结合经典诗词文的学习,加强诵读,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思品课可结合不同年级思想培养的要求,适当地引入经典中的例子,用“实然”替代“应然”;数学课可结合数学现象产生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同样与国学经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只要找到学科教育与国学经典之间的纽带,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国学教育就能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久而久之,便能根植学生内心,起到塑品达行的教育效果。

三、在经典实践上下功夫

1.开展主题教育

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是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之一,主题教育活动的集中开展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深化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相关的国学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有的小学围绕“学《三字经》,做明礼人”为主题开展了“《三字经》课间操”“《三字经》书法比赛”“《三字经》诵读比赛”等;还有的以“孝文化”为主题开展了“道德大讲堂”“日行一孝”“主题征文”等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还开展“国学节”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学生的“‘感悟经典·品味人生’百人诵读”和“国学篇目接龙背诵”、教师的“最喜欢的一句国学经典及感悟”、家长的“国学读本内容读后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经典、践行国学经典,从而涵养心性,提升道德。当然,主题教育活动一定要结合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需要有序展开。

2.突出传统节日

人们都喜欢过节,尤其是孩子,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热衷“洋节日”,而对我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传统节日教育方面很少作为甚至不作为,除了春节、国庆、中秋之外,其他节日似乎只存在于日历中。“抵制洋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推进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找到孩子们喜欢的过节形式,再逐步进行教育。以端午节为例,除了传统的吃粽子之外,可以策划“屈原宣传短片”,了解屈原其人及端午来历;举办“端午诗歌节”,让学生读诗、写诗,传承爱国精神和传统诗词艺术,缅怀诗人;开展“端午体育嘉年华”活动,如划龙舟、欢乐跑、长跑拉练、角色展示秀等形式,把运动和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小学还可进行“我心中的屈原”绘画比赛、端午踏青、端午游戏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既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将端午文化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另外,清明节可结合生命教育、七夕节可结合爱情观教育、中秋节可结合亲情教育、重阳节可结合尊老爱老教育等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意识到有责任去保护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注重多方协作

《纲要》指出,国学经典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与此同时,能在生活中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深刻地影响教育的效果。对于国学教育而言,应贯穿孩子成长始终,尤其在中小学阶段,更离不开家庭社区的共同引导。

家庭方面,可配合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进行“亲子共读”,为孩子创设国学学习环境,家长还可与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的国学教育实践活动。社区方面,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氛围,有条件的可设立国学经典阅读图书柜,开展家庭国学学习活动,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等。总而言之,国学经典进校园除了学校这一主体的实施,还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大力倡导和配合,只有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经典文化在每个孩子的生命中重生。

有道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学经典进校园,就是要在知识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当代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文素养。学校必须立足于现实,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策略,融会贯通,国学经典才会在现代化的校园焕发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樊璐

作者:方铁民

第2篇:国学经典进校园 以文化润成长

【摘 要】为了弘扬国学文化,润泽生命成长,学校坚持“为生命发展奠基”的育人目标,以传统国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底色,营造书香氛围,提升人文素养。以尝试分层推进,构建有效机制,开展系列活动,注重六个策略,用文化为学校的发展注入鲜活的生机。

【关键词】国学文化;有效机制;系列活动

一、奠定文化底色,直面持续的追求

文化底色的深淺决定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在几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学校始终坚持“为生命发展奠基”的育人目标,以传统国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底色,确立《传承经典,徜徉国学》的国学教育研究课题,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国学教育”活动,将活动分为领导策划、活动展示、教学研讨、监督评比等四个板块,认真将国学教育落在实处。

建立国学文化长廊,开启心灵之窗。为了让所有孩子感受读书的乐趣,学校将国学教育的覆盖面扩大到中华民族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在校园内长廊、过道、教室、花园草地等进行国学文化包装,设计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版画、书法作品和格言启示栏,为师生展示经典文化,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校园中到处可见国学知识,无声的墙壁却能诠释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书香为伴,积极推进课外阅读活动的思想,在校园媒体的积极倡导下形成一股正能量,让学生耳濡目染,开启心灵之窗,徜徉书海,畅享阅读。

打造书香文化教室,激活智慧乐园。班级文化建设传递着最新学习动态,图书角、板报、壁报是学生的发声台,可利用它们来展示古代中外文人的肖像画、古典诗词、经典格言和国学故事,发扬中华民族国学精髓,再加入大量的学生书法艺术作品和国画艺术作品等,让沁人心脾的书香墨韵洋溢教室,使教室更具文化情趣。此外师生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阅读群分享国学经典,发表自己独到的阅读见解,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推荐国学名作,互动交流学习感受,获得新的认识,激活智慧资源库。

二、尝试分层推进,品尝探究的期盼

(一)尝试摸索阶段

这一阶段学校主要让教师引导学生和国学文化自愿相结合,在全校广泛进行关于“读经诵典”的尝试。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奠定基础。各年级和班级主要根据本年级、本班级的特点,自选诵读内容,自订诵读计划,自行开展活动。由于认识层次和教师底蕴不同,各年级和班级国学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低年级热,高年级冷;班主任热、科任教师冷;课内热、课外冷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学校要不断尝试摸索一条改变现状的新路。

(二)自觉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学校主要结合年级、班级和个人进行尝试,理清思路,尝试规划。采取校园文化建设先行,以国学进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为平台,通过师生共读、同伴互助等形式,形成认识国学、亲近国学、感受国学魅力的整体局面。在教师中开展“国学伴我行”阅读活动,提高教师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以争做学习型教师为主题,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长效机制。建立读书协会和博览群书会,以团队的学习精神为引领,逐步形成人人会学习,人人爱学习的阅读磁场。在学生中开展以读书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从而进一步激活读书教育主阵地,创新读书教育活动形式,开辟读书教育活动新领域,构建阅读共同体,倡导读书育人,读书养人,读书成才的新风尚,扎实推进国学教育。

(三)系统探究阶段

学校有了《实验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的指导,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教育实践更有信心。这一阶段主要追求校园环境的国学韵味、国学活动系统有序、国学教育多向结合,国学深究知行结合,进行求真务实的实践,理出经验,推出典型,梯次深入,建构校园文化,努力将国学精神内化成学校的一种文化内涵。

三、建立有效机制,品味诵读的风景

为了推动传统国学文化教育得到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发展,学校要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考核和绩效评估体系,这些国学管理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播撒国学经典诵读的良好种子。共同诵读,品味经典,品味诵读的书香风景,同时也收获了国学教育内化的丰硕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四种赛”的读书鼓舞机制:每个学期组织一次手抄报大赛、国学知识大赛、经典式的阅读征文大赛和古诗词诵读大赛。以赛促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提高语文鉴赏力、语言实践能力和文学修养。

“五个会”的读书主题推动激励机制:每个班一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的语文读书主题交流会、阅读主题故事会、诗歌朗诵研讨会、课堂教学主题研究会、经典语文主题阅读班会。通过国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提升文学修养,养成向上向善的美好品格。

“两种考核”的考评机制:一是设立“书香小学子”考级制,分别为“国学小秀才”“国学小举人”“国学小进士”等;二是建立“国学书香班级”考评制,按“读书氛围”“读书数量”“读书活动”“读书成效”等几个方面考评。以此鼓励、带动师生的阅读热情,使经典诵读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的活动更富有实效性。

“三项制度”的监督促进机制:制定教师读书制度,学校的“阅读吧”全天向教师开放,每位教师每周至少两次到阅读吧打卡,学校每周公布出勤情况。每位教师每周在阅读小组群分享经典文章,小组成员交流心得。广泛阅读专业教育名著和师德修为著作,每年针对所阅读的经典写读书心得,在学校读书汇报和讨论活动中进行分享。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活动,在活动中交流思想,以身示范,做阅读的推广人。完善学生读书制度,要想学生高效走进经典,亲近经典,期初就需要确定好各年级必读书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开设阅读推荐课、推进课和展示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方法的引导和成果的展示,发挥阅读影响力,注重阅读成效的检测,完成必读书目的阅读后在阅读平台检测阅读结果,结合检测情况为他们的阅读指明方向。完善家庭读书制度,开展“向父母推荐好书”的全校性读书活动,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带动作用,努力将家庭成员引入享受阅读、享受经典的行列中来,把主题读书活动内容作为开展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活动主旋律。

四、开展系列活动收获过程的喜悦

(一)国学各个单项活动有条不紊

每学年组织举办古典诗词背诵比赛、古典诗词默写竞赛、硬软笔书法大赛、经典诵读活动、征文表彰活动、国学经典诵读主题班会、古典诗词朗诵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全校开展或者结合班级活动开展。

(二)国学兴趣小组趣味盎然

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分别成立经典诵读团、书法组、国画组、版画组和中华武术队、民乐队、说唱团等多个兴趣小组,定时定位地开展活动,不断完善国学社团,使其成为宣传学校文化的一支生力军。此外学校还要成立师生读书会,每周轮流在微信群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和阅读小视频,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通过背诵经典让师生学会为人做事。定期搜集师生优秀作品并在校刊上发表,形成人人爱国学、个个齐心参与的良好势头。

(三)国学专题研究目标明确

校园文化特色是引领,是旗帜。为了深入发展国学文化教育,学校应结合年级特点进行三个专题研究:一是小学低年级《笠翁对韵》《三字经》的诵读与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中年级《弟子规》《古诗词导读》的国学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三是高年级《孟子的名言警句》《论语精选》的诵读与人格形成教育研究。

五、注重六个策略,感受成长的美丽

学校一直致力于国学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和国学单项活动特色化的研究,通过渗透、演讲、竞赛、考级、评比、奖励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六个操作策略,为师生构建学习与展示的平台,增强文化自信,感受成长的快乐。

“渗”,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渗透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因素。国学经典不仅存在于语文课堂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还应尽量挖掘音乐、美术、数学等各学科的国学经典因素,利用“六一跳蚤书市”“评选十佳少年”等活动契机,对这些“特殊”的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拓展,塑造孩子的心灵。

“讲”,每周指定教师在全校例会前做国学演讲,演讲优秀的教师到临近的学校巡回演讲;定期请专家、名师就国学知识开办讲座。举办的“国学讲坛”活动深受好评,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文学修养。

“赛”,定期举行有关国学的单项知识竞赛。如“古诗词默写比赛”“硬软笔书法竞赛”“国学诵读展演赛”等竞赛活动,为学生播种经典阅读的种子,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浸润书香,收获阅读成果。

“考”,试行“阅读考级制”。学校制定阅读考核等级标准和阅读考级合格证书,每个阅读考级都要明确规定古诗文阅读背诵的重要篇目,课外阅读的重要书目。对优秀诵读者给予“国学小学士”“国学小硕士”“国学小博士”等特殊荣誉称号,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动能,挑战自我,不断沉淀国学文化素养。

“评”,实行“阅读评比制”。阅读评比活动能激励并带动师生、家长大量阅读。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最美阅读者的“书香少年”活动,亲子融洽的“书韵家庭”和班风良好的“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家校多沟通配合,让家长也能主动参与到读书评比活动中,每月提供孩子喜爱阅读的照片和典型事迹,学校进行宣传鼓励,结合阅读之星的评选标准,每月表彰一批阅读小标兵和热爱阅读的榜样家长,家校共同合力,形成和谐的阅读氛围。评比有结果后在全校性活动中颁發奖状、奖品和购书券,从而激励鼓舞学子们。实行读书与评先评优挂钩制,重视“书香班级”的建设情况,学校将其纳入文明班级考核内容,阅读水平等级为举人级别以上的同学才能报名参加三好学生评选;教师所在班级的阅读综合素质评定须合格才可以参加各种评优和评先的活动。以此建构良性机制,推进三维阅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奖”,每学期评选“国学教育特色班”和“最美阅读之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带领学生拓宽阅读面,从课堂走向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不断攀登知识高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国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深深地感受到,经典国学是中华精神生生不息的土壤,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精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册经典益终身,传承学校优良传统,构建阅读共同体,国学教育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生命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慧.国学经典进校园,名理知行助成长[J].素质教育,2016(207).

[2]张乃美.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小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9(01).

[3]刘建梅.让经典诵读全方位高视角传承传统文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2).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构建小学三维阅读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JSZJ21170)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爱英

第3篇: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文化润童心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校园掀起了传统文化学习热潮,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以国学经典课程为抓手,提供了一条持续、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颇具成效,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然而,缺乏文化体验环境、专业师资队伍以及科学的制度保障影响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展。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国学经典课程以“三手准备”增强课程生命力,为持续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国学教育课程资源包含儒家学派的经史子集、传统学术著作,也包括民间文化遗产,如戏剧、琴棋、书画、刺绣等。在内容选择上主要从注重意象和意境营造的古诗文入手,但并不局限于文本类诵读,还包含与国学相关的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内容。在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面,学校日益重视培养拥有较高国学素养的教师、构建国学阅读校本课程体系,但由于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出现“不求甚解”的读经现象。通过对泰州市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调查,我们发现亟须理清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学生的传统文化环境体验感较弱。传统文化教育置于传统文化环境中,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它的魅力。文化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资源。小学在实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时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文化宫等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所,但频率不高,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环境的体验感弱,很難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

其次,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专业性较低。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主要为语文教师,其他活动体验课程由音乐和美术教师担任。由于教师供给不足,课程选修人数较少。担任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的教师表示,常规教学活动耗费精力多,无法精心准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难以保证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后,校本选修与必修课程管理失衡。当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依然是选修课,如何让它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不至沦为“摆设”,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困扰。担任五年级某班经典诵读课的教师提道:“经典诵读课内容多为古诗词,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很多传统文化校本课被主科教师占用,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显然,国学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对其缺乏认真的态度,加上课程实施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三招助力实施国学经典课程

凤凰小学秉承“明体达用”思想,坚持“读国学经典,做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世界公民”的特色办学思路,将国学经典诵读、公民教育实践等专题活动课程化、常态化、序列化。

将书院式国学教育资源作为固定“抓手”。泰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安定书院始建于宋代,传播了传统儒学文化、地方文化,国学教育氛围浓厚。学校以其为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形成半开放式国学特色学习场域。依托安定书院,打造了“儿童国学体验馆”,给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场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化、学习礼仪,摆脱文本教育的单调乏味。同时,将校园作为国学体验馆,设计“凤凰”文化展板,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少年国学堂及立体化诵读国学经典的卓越凤凰校本课程。

将“1+1+X”国学课程立体化模式作为有力“推手”。一是“1+1”诵读课程常态化。推出由必修课“经典特色课”“午间经典诵读”和选修课程“X”构成的“1+1+X”课程模式,让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整合了国学经典内容,设置诵读篇目。课程由语文教师兼任,学生每天开展15分钟的经典诵读,每周设置1节国学经典课堂语文教学,增加学生的国学知识,提升国学素养。二是“X”特色选修课程个性化。“X”为国学经典立体化诵读特色课程,是以有人物、有故事、有冲突、适合表演的选文为蓝本,结合表演建构的活动体验课程,凸显游戏精神。学生能够自选课程,打破班级界限,拥有弹性且灵活的学习空间。

将课程管理制度作为稳固“扶手”。基于“凸显学校个性,运用社会资源”的原则,学校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为课程的持续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国学课程实施分级化,在诵读、课堂教学外,设有体验与表演课程、非文本传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国学课程评价制度化。评价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教师记录课程情况放入业务档案,作为常规教学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第二,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班抽查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情况,将结果纳入教师评价;第三,每学期为一级,学生完成相关内容学习并通过测试,六年完成十二级考核;第四,每学期结束前,学校评选优秀国学经典立体化诵读案例,汇编后交流推广;第五,开展诵读评比,检测和评选校园“诵读之星”“书香班级”。另外,学校整合社会与家庭力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鼓励家长展示家庭学习国学经典的成果,实现课内外国学课堂的联动。

培养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世界公民

其一,“抓”举固定,将地方文化与国学课程相结合。“立体的国学经典”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地方文化挖掘和校园文化建设两方面,学校利用安定书院资源建设国学特色课程,与主题德育课程融合;挖掘地方文化及文物保护地文化,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自主编制《雏凤雅言》等校本读物,实现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建构体系化的校本课程,使“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依托。

其二,“推”陈出新,将国学课程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学校将课后服务作为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拓展,课程设置有经典立体化诵读、古筝、活学活用小古文等,增强国学文化的渗透性和国学教育的常态化。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其三,“扶”稳站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难题在于如何将其运用于生活。学校推进以“做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公民”为理念的公民教育,开展了“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国学经典”的调查活动和社会展示活动。活动中,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结,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和公民意识。

以国学经典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有效开展应有“三手准备”:因利乘便的文化教育场所是“固定的抓手”,因人而异的课程模式是“有力的推手”,因地制宜的课程管理制度是“稳固的扶手”。做好这些准备,才能让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国学经典‘立体化’诵读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18/02/139)

责任编辑:张妍琳

作者:闾琳

第4篇:国学进校园

国学经典进校园,知礼明行伴成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正处在记忆力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传授《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不仅不会加重他们的课业负担,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提升孩子们的个人文化素养。为了进一步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古宋乡堤口小学制定了国学经典诵读进校园计划,学校在初级阶段主要实行的是浸润式教育,利用校园广播每天反复的播放一些《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内容或一些经典的音乐曲目,让学生们在轻松自然毫无负担的情况下感受经典,以取得耳熟能详的效果,在玩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记住,尽管他们现在还不太能完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是先记住,就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以后再反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自然酝酿发酵,孩子们必然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我们知道,“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开始容易实行难,在短时期内肯定不会看到什么明显效果。但事贵在坚持,堤口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坚信,经典诵读会象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一片生机,他会时时唤醒学生们创造的灵性,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激情,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经典诵读打造了充满 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浓浓书香熏陶着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养成一定的儒雅气质,形成更健康的人格!

第5篇:国学进校园

八年级国学进校园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为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使国学经典诵读由个别性的文化自发行为提升为有组织、有指导的科学理性行为,切实提高学生道德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的与意义: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国学”博大精深,国学所蕴涵的关于人本的关怀、人性的向善,关于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凝聚和责任,关于坚忍、刻苦、拼搏和进取等文化精神实质。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国学教育目标: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

四、内容与策略

1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国学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 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蕴味,寓传统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让优美的环境承载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人一走进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会说话的教科书,就能感受到学校古朴雅致又主题鲜明的传统文化氛围。

2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通过开设国学课、精编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构建国学课教学法体系、成立书法、武术等“国学兴趣班”、在各学科中渗透国学教育等来建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3与文化实践活动结合。围绕国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

4与课题研究结合。将文化特色建设列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确定特色建设研究课题,规范课题实施过程,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结合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让特色研究课题真正做到为教师、学生的成长服务。

第6篇:国学经典进校园

诗文翻唱歌曲安排表

宁远小学少队部

中午播放

弟子规我中华礼仪邦人之初如玉璞三字经华夏史似长河好儿女细思量

课外活动时间播放

星期一

儿童歌曲-长歌行儿童歌曲-长相思儿童歌曲-出塞 儿童歌曲-出塞儿童歌曲-村居

星期二

儿童歌曲-读唐诗儿童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儿童歌曲-江南儿童歌曲-静夜思儿童歌曲-悯农 星期三

儿童歌曲-明日歌儿童歌曲-七步诗儿童歌曲-清明 儿童歌曲-相思儿童歌曲-晓窗

星期四

儿童歌曲-寻胡隐君儿童歌曲-登鹤雀楼

儿童歌曲-一字歌儿童歌曲-咏鹅儿童歌曲-游子吟

第7篇: 国学精粹进校园培训讲稿

一、国学精粹教育的现实意义

开展国学精粹进校园活动,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可能会有‚影响教学‛的看法。为此,需要把学习国学的意义略提一下。

(一)国学教育是国家文化建设发展战略之一

‚国学‛一说起源于清末。当时,把西方的文学、历史学、神学、哲学、科学、数学等称为西学,把中国传统的本土学问称之为‚国学‛或‚中学‛,指中华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社会管理,历史,地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这些文化遗产记载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生命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

然而在现实中,物质力量是决定性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西学使西方的工业革命得以成功,让欧美站在了世界前列。当代世界,西方文化仍占据主流地位,‚竞争‛成为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主导性意识和力量。由此也引发了资源枯竭、地球变暖、灾害频繁、环境污染、道德沉沦等很多新问题,但谁也不肯停下发展的脚步。为了生存,发展中国家努力学习西方,发展经济。

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党的十

六、十

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做了部署,国务院也于2008年1月增列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与此相应,自2005年以来,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在全体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省市县也相应的下发了相关文件。2011年1月,县委宣传部制发了《关于开展国学精粹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以上部署,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进一步具体化。

(二)国学精粹教育是促进学校工作的有效手段 1.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内容

开展国学精粹进校园活动,是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 12材外,还可以自行组织编辑教材。

1.小学

一、二年级:熟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5首优秀古诗中的前50首。以及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等。要求:‚不求甚解,但求熟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热爱。

2.小学

三、四年级:诵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5首优秀古诗。完整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要求:能够读准字音,会写会背并理解词义句义,学会适当应用。

3.小学

五、六年级:精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5首优秀古诗。完整精读注释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要求:在巩固中低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通晓其义,能够讲解和适当讨论,并组织背诵、书写和积累。

三、国学精粹进校园活动的途径和方式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以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为原则,国学精粹教育活动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习读成诵→日常活动节点诵背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习读诵背经典,为宣传教育和实践打下基础

1.开设专门国学课程进行讲解和诵背

学校可以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综合实践课的课时,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开设国学教育课。刚开始时还可以在国旗下讲话、校会或其他集会、班会,每天夕会或晨会时间,集中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讲解、诵读,对国学教材做初步的讲解,使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并能达到背诵的程度,以便在其他时间节点开展诵读活动。

国学经典中《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的文字较为浅易。幼儿大班、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凭借机械记忆的天赋优势诵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领会其中意味。

诵读时要读出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机械记忆大大强于理解力。 犹太人谚语说:‚小时读书如刻在石头上,中年读书如刻在泥巴上,老年读书如刻在沙子上‛。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礼记·学记》说‚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说读书要趁早。开始时如读天书不解其意,那就不求甚解,只以诵读为主要学习方式去享受腾云驾雾般的音韵节奏美。诵就是背诵,读是朗读,读出声音来,不断品味、体会。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既能增强记忆、培养语感,还有利于理解欣赏作品内涵。

2. 借助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熟悉经典

将国学经典与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相结合,注重学科整合和渗透。各班要制订诵读计划,在黑板上开辟一小块专栏,安排专人将每周(每天)的诵读内容写在专栏上,语文教师负责检查落实。每天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坚持学习、每天诵读国学经典三十分钟。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由班主任授课,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

小学高年级结合语文课进行。文言文、古诗文既是国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要对国学相关的文言词语进行讲析,使学生基本领会词句意义,既提高了诵背兴趣和效率,又开拓了学生的语文视野,一举两得。结合思想品德等政治教育课程,就国学中的相应内容进行诵背,可以丰富思品课内容,增强思品课趣味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两门课程进一步熟悉经典,为其他节点的诵读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利用一日活动节点进行诵读和实践,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日常活动节点诵背和实践‛是每天或每周都要坚持做的,是重点内容。这些节点包括:

上学时,每周国旗下讲话、校会或其他集会、班会,每天夕会或晨会,课前准备,课间休息,就餐,晚休,放学后及居家。

1.学生到校

学校值班领导、教师、保安要衣着整齐,在校门口列队迎接学生进校园,为学生做好表率;每周升旗仪式上、每天学生上课前朗诵校训(很多学校的校训源自于国学经典,诵读校训可以振奋精神,强化学习目标)。也可以诵读明代文嘉的惜时诗歌《明日歌》等。

2.学习过程

以下列内容要求学生在早读等学习活动中全神贯注,同时要遵循认知规

- 56《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外出或上学时须告诉父母,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父母对在外子女的殷殷牵挂。

6.用品整理和晚休

要教育学生不论是在家还是在校,都要把衣物、学习用品等收拾整齐放在固定位臵,极限的整洁,有不至于要穿用时东拉西扯、丢三落四而耽误时间。

《弟子规》:臵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臵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著眼,小处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臵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臵,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

7.尊敬老师

孔子曾说‚人无礼,无以立‛,关汉卿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谭嗣同‚为学莫重于尊师‛,中国古话‚师同父母‛、‚程门立雪‛故事等等都说的是尊师重教。

当然,教师要正人先正已,以身示范,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礼貌,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们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学生在校期间尊敬老师,对老师恭敬有礼貌,才可能在其他场合尊敬师长。所以感恩图报教育应当从教育和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尊敬老师开始。教师在学校要特别强调孝道、悌道,让学生学会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同学,还要引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强调尊师,才能相辅相成。

尊师重在细节,更在于师生相与的礼仪。如问好、让道等。学生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老师要致谢。等等。

《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这些都是要求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言行要得体、要讲信用等行为规则。平时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光讲尊重父母、热

- 910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加强校园生活礼仪、交往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礼仪之星‛。 三是重视日常养成。加强与家庭合作,开展‚日行一孝‛感恩行动,鼓励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自理能力。

(二)教职工实践

1.汲取经典中的先进教育思想,提高育人水平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组织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汲取先贤们的教育思想精华,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论语》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的范围之中。它阐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要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这说明,爱心是师德之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为‚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孔子奉行终生的信条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里面阐述了快乐学习的重要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对待学生要感同身受等教育理念。

今年,市教育倡导的‚四个四‛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遵循教育规律‛的高标准要求。我们学习《论语》、《老子》、《礼记〃学记》等经典中的关于教育的论述,汲取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大力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效果却不理想的状况。

第8篇:传统国学进校园活动总结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区边缘的民工子弟学校,学生100﹪来自农村。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学困生人数多。学生学习基础差,阅读量少,知识面窄,文化底子薄。

我国道学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厚学校文化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年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以弘扬道学经典、有效育人为核心,以诵读经典、践行经典为载体,让学生在阅读、诵读、故事、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道德人文素质。

1、开展道学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道学进校园的氛围。

2、开展走进道学活动,使师生理解道学思想内涵,了解道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品。

3、组织开展以学易筋经、练易筋经为主要内容的正身教育。

4、开展道学名言诵读活动,初步感受道学思想教益人生的价值。 2013学年,我们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1.营造道学进校园的浓厚氛围。

以道学内容来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学校形成学习、践行道学的浓厚氛围。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黑板报、标语等宣传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以道学内容布教室、走廊、通道,使学生置身于此,无时无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

2.在学习诵读中践行。

师生在学习、诵读道学经典的基础上开展践行活动。

① 师生同读。老师与学生同步诵读道学经典。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师生关系。 ②学生对照经文阅读译文,独自获得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后。组织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经文难解字义和整段含义拥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经文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

③适度讲解。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文意和词句教师可适度讲解。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必要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对经典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即可视为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

④让全班同学对照文中要求,自省以往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帮助,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结合道学名言,在日常生活、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四个教育。 感恩教育:让每位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师长的养育、培养之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养成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礼仪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礼仪素养和文明水平。 诚信教育:通过评选“道德诚信好少年”等形式,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4、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易筋经、练打易筋经活动,外练身体内修品德 总之,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教育内容,而且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我们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以中华传统道学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美德,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花小扎根,让中华传统道学文化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第9篇:“国学教育进校园”工作总结

岳楼小学“国学经典进课堂”自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谯城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及践行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以弘扬国学经典、有效育人为核心,以诵读经典、践行经典为载体,让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现将我校本学期开展活动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工作目标

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及践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的身心在有趣、有益的活动中得到健全的发展,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进一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活动,也可进一步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树立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学生、教师、家长在学校、家庭、社会上的广泛传播,使国学经典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二、工作安排与措施 (一)诵读三字经

1.每日一读:每天安排15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或学习新篇目,或温习旧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2.利用研学课每周一节课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备课,制定教学计划。

第 1 页 共 4 页

3.师生读、亲子同读:要求教师、家长和学生同步诵读相同内容,为学生做表率,达到同读同悟。

(二)践行《弟子规》

广泛在学生中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把《弟子规》内化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老师、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具体措施:

1.营造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浓厚氛围

以弟子规文化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形成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浓厚氛围。利用校内宣传栏、广播站、黑板报、标语等宣传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宣讲《弟子规》。以《弟子规》内容布教室、走廊、通道,使学生置身于此,无时无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

2.在学习研究中践行

学生在读熟、背熟的基础上开展践行活动。

①让学生对照经文阅读译文,独自获得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 ②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经文难解字义和整段含义拥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经文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

③让全班同学对照文中要求,自省以往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帮助,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

上一篇:国培第一阶段感悟下一篇:学术秘书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