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心声

摘要: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名称已经从“品德与生活”转变为“道德与法治”,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以期达到三维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得到全面提升。面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缺失,作者以绵阳市为调查范围,了解当前小学学生的心理情况,分析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研究报告;心理教育

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小学一年级思想道德课程名称由“品格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并正式进入小学课堂。然而,新课程实施一年多以来,我发现小学生在心理教育中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一、学生心理教育现状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教育误导发展等因素影响了小学生,趋势问题依然存在。首先,这个概念很薄弱。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一些学校和一些家长正在大力推行“考试教育”。此外,大多数小学都存在严重的教师短缺问题。80%的人非常重视应试课程。这导致小学生缺乏心理教育,一些小学生缺乏民族自尊和爱心。第二是理想的变化。从对情况的了解来看,与以前的同龄人相比,少数小学生改不了理想。十多年前,小学生的大部分理想都是科学家和警察。另一方面,一些小学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星的梦想对小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是精神逃离。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市场经济,错误思维和西方生活发式的影响,这会导致言行上的轻微偏见,甚至态度的根本改变。

二、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或是社会氛围的影响,或是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是低俗影视产品和文化的影响。

一是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一方面,社会多元化是影响小学生心理教育一个主要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封建意识形态依然存在残余。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便捷方式,网络信息中充斥着“拜金”“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使小学心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影响着小学的健康成长。许多电视广告的内容不文明,不健康,无形中给小学生灌输着一些错误的观念。

二是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严重的重智轻心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但由于传统压力,据报道尽管在很多学校里已经建立了这方面的教育机构,但由于各种因为,学校和家长对这一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工作,对心理教育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是心理教师人才储备不多,优秀的心理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受教师资源有限等影响,大部分学校在开设心理课时都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通常以班主任代课为主。然后,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以及担负的课程上可能都很优秀,但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却不一定能够胜任。从调查和了解情况看,小学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中,普遍采用课堂讲道的方式进行小学生心理工作。只教导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讲清、讲透为什么,导致学生在心理教育教育上的缺失。也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失去活力,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是家庭开展心理教育欠缺较大,从调查情况看,家庭教育欠缺问题普遍存在,有的是家长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教育学生就属于学校的事;有的是家庭情况特殊,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这些也导致了学生心理教育的缺失。

三、提升小学生心理教育质量措施

学生良好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家庭、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会对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不利影响。

一是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多需要依靠校园、家庭和社会共同体来解决。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各界要努力给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第一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对于在公共场所、网络平台的不健康的信息进行清除和净化,引导公民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学校要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做好防微杜渐工作,不让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入校园,加大排查和进入校园审核力度。第三家长要做好学生的保护伞。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学生接触不良信息,少带学生去一些杂乱场所,在家里的电脑、收集等网络媒介上装上信息保护程序。家长也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的榜样,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是提高心理教育质量的创新教育方法,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心理教育引入学生生活中,讓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同时要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第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学习。心理教育教学情境应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思维,以解决学生知识与无知之间的矛盾,并引导学生形成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可以使用讲故事、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并创造一种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第二发挥学生民主意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止境的,教师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把相对抽象的知识和戏剧联系起来,增强角色意识,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三是加强校园沟通,提高心理教育质量。面对着家庭存在的众多心理教育问题,单单依靠家庭或者学校任何一方都难以提升效果。当前,我国的心理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着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以前那种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正逐渐被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代替。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论正日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把心理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学校、社会和家庭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心理教育。学生家长如果能够经常与教师沟通和交流,保持与学校的高效合作,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能得到更好的指导,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往往更好、更全面。

参考文献:

[1]琼玛.小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讨[J].品牌(下半月),2014(10).

[2]王明辉.浅谈小学生心理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

(责编 侯芳)

作者:王莉萍

第2篇:倾听孩子,倾听心的声音

教师:庞晶晶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引导,幼儿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而家长和教师就是那些涂画白纸的人,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更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是我们每个教师要做的。只有我们正确科学的引导,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的长大。这周我们会议上学习了关于倾听的内容,我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了。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就像一个指南针,让我在朦胧中找到了方向——犹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找到“救生圈”一样。

现结合学习《倾听》的感悟,谈谈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粗浅认识:

倾听孩子的心声 ,走进孩子的内心,反思自身行为。 学会倾听,是教师的一门技术、一门艺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知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并作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促进孩子进步,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倾听是师幼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倾听是教师对孩子的尊重与接纳,鼓励与赞赏。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还可以反思自身行为,使教师不断发现并纠正教学中错误的态度、行为,采用更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已有感知经验和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促进儿童的发展。金玉芝小朋友平时是一个特别乖巧懂事的孩子,无论是上课还是游戏还是休息都比较守规矩,但是自从开学学校装修了新的卫生间后她开始频繁的上厕所,总是上课上到中途或者睡觉中途就要跑去厕所,而在规定的时间她也去过厕所,于是我想起在早上接待她的时候她奶奶说的一句话:“金玉芝回去跟我说,学校安了新厕所,新厕所好漂亮啊!”我猜测她是不是因为厕所的原因所以感到新奇,可能过两天新鲜劲过了就好了。可是没过几天午睡的时候她突然跑过来哭得很伤心的跟我说:“庞老师,我总是想要上厕所,可是我又害怕老师说我,我不想来学校了。”我看她的样子很伤心不像是撒谎,于是关切的问:“那你每次上厕所都上出来了吗?”“只有一点点。”我于是安慰她说:“没关系,你只要有厕所就去上,老师不会批评你的。等会妈妈就来接你了,我让她带你去医院检查一下就好了。”这个时候她的情绪才有所缓和。然后我和保育员老师交流了她的问题,安抚好了她的情绪等她完全躺下才离开。最后跟她妈妈交流的时候,原来是因为前几天打了消炎针,可能有点不良反应,果然后来过了两天就好了。通过这件事情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对待孩子我们一定不能凭主观臆断,要观察到孩子身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并及时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幼儿心理身体的健康成长。 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好“爱”的钥匙,促进自我成长。

从入园到离园,每天干着同样重复的工作,看似简单而并不简单的工作。我有时惶恐,在教学中,在与幼儿接触时,我感觉到自己对技能和知识理论的缺乏,于是为了充实自己,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不断地钻研教材、探索创新。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和收集资料、游戏,辅助教学活动,尽量把教学活动组织得游戏化、趣味化,让幼儿们更喜欢我的课。在离园时,我起初觉得离园排好队伍安全送到家长手中就可以,学习时的发现又让我掌握了新的组织技巧和方法。学习的同时我也会督促自己及时撰写教育笔记、业务论文、学习心得、体会等。当然,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进步无止境,我仍需要努力,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落实每件事,做到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真正成为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好伙伴,取得更多好成绩。

第3篇: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江南区第一幼儿园

杨春宇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人,他们在听对方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怎样,总是细心、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说者自然也就感觉畅快淋漓,受到重视。我们也曾这样耐心地对待过我们的孩子吗?每当孩子主动要向你倾述,你可曾放下手中的工作,让他畅所欲言,把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有时只是一时想不开,过度地焦虑;有时真希望有人为他分担一些痛苦。这时候,他也许会对父母吐露心事,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鼓励。亲子之间如果能彼此倾诉,经常恳谈,问题会少得多。孩子成长过程是很快的,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对,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不正确的沟通方式,会白白浪费家长的许多精力与时间,让亲子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曾经听到朋友抱怨爱人这样教育6岁多的孩子:要多练习写字,以后长大就会更聪明学习更棒!于是买了好几本描红本来给孩子每天练习,而且一写就是两三页,刚开始孩子还乖乖地完成爸爸的任务,后来就不乐意了,每次一写就皱眉头,才写几个字就开始发呆。他爸爸看到这样就劈头盖脸的指责道:“写这么点字就不想写了?你怎么都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考100分?”“爸爸,好累啊,我不想写这么多!”孩子流着眼泪说。朋友也说小孩子还小,写不了这么多,写多了也没效果。可孩子的爸爸却一意孤行,不听孩子的倾诉,非要儿子按他原来布置的去做,有时甚至还让孩子多写点,觉得这样做是为孩子的将来好。孩子没办法只能听话照做。转眼3年多过去了,我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的儿子正好在写作业,我拿起一本作业本来看,发现作业本上的字不太端正,歪歪扭扭,而且还喜欢涂改。这时朋友的爱人说:“我这孩子挺聪明,成绩也不错,就是字写得乱七八糟,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改不过来,气死我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对儿童的倾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一种倾听,能够反映出成人对孩子的理解。倾听孩子内心的心声,我们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在孩子面前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因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记事父母不停地说,孩子看似在听,但是,孩子仍会犯些父母经常告诫的错误,其实孩子并没有听进父母说的话。这些父母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学会倾听,而是一味的教导!如果朋友的爱人能在儿子不愿写字的时候能停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我想现在的情况会大有不同。

调查发现,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真没出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假思索地把“听话”这种命令试的两个字挂在嘴边;“没出息”这三个带着强烈贬损意味的字不知道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这些话反映了大多数家庭缺乏亲子间的平等沟通。“好好学习”可以看出大多数父母只看到孩子学到的知识,得到的分数,殊不知孩子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有其他的生活内容。作为父母,谁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于是不少家长都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培养孩子,甚至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孩子,总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总以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就是为孩子好,无形中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世界。试问这样做的父母:“你们了解孩子吗,倾听过来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吗?”

那么,家长该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呢?首先父母要听孩子把话说完。有时候,孩子会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想告诉父母自己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可是,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听就发火、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当孩子还没把事情说完,父母就打断孩子,也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就责怪孩子,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也会使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而且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听孩子把事情说完。听孩子说活,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其次,父母适当给予分析和建议想要孩子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父母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在倾听中,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听完孩子的倾诉后,家长还要根据自己的阅历,给予合理的建议。例如,当孩子说起幼儿园里的某个小朋友上活动课的时候推打了自己,你就要和孩子分析,以后要小心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去伤害其他小朋友。

倾听来自孩子真诚的音符,把自己的心灵泊进孩子的港湾,听听来自他们真诚的感受。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第4篇: 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起成长

鲁迅先生《野草•秋夜》是这样开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身为父母,在我们生命的后园里也存在着两株树,一株是孩子“认知发展”的树,还有一株是孩子“情感发展”的树。这两株树伴随孩子生命的开始而扎下根,却由于后天承受的阳光、雨露或者雷暴、冰霜从而呈现出差异极大的生长景观,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结果。

“认知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躯干和枝叶是不是自由地涌动着“创造力”独特的浆液;“情感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果实是不是个个坚实、成熟、饱满,经得起风、雪、雷、电的威胁甚至摧折。越来越多的统计数字表明:一个孩子未来的希望有多大取决于“认知”与“情感”这两株树共同生长的结果。换句话说,没有创造力的深度也就难以推开真正成功的大门。同时,如果没有情感的深度,即使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也还是难以将成功进行到底,长久地拥有幸福、自在的人生。

与国外作父母的相比较,我们中国作父母的似乎太多地把物力、精力和梦想集中在了培养孩子“认知”之树的单一茁壮成长上,忽略甚至蔑视了孩子“情感”之树成长的正当渴望,似乎“奥数”、“过级”、“满分”等等也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世界的全部。

也许,做父母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同样经历过孩子心灵和肉体成长的的所有阶段,然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之后,却断然拒绝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完成再一次的成长。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仰仗自己经验的权威,施展自己顽固不化的意志,面对着清新、蓬勃、有着无限种潜能的生命却强迫它束手无策地就范于我们已经停止生长了的观念、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不加选择的好奇。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布道者”;而孩子则成了无所适从,充满着困惑、压抑和挫折感的孤独的“倾听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此后人生成功希望的破灭大致根源于此。

我想在这里对所有作父母的大声疾呼:培育孩子不同于培育任何其它的生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奥秘其实就是对这一严酷事实进行毫不妥协的颠覆——互换角色,让孩子成为自己“认知”和“情感”发展历程的“布道者”,而作父母的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倾听者”,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平等的,值得孩子信赖的“倾听者”。如果成功的父母无一例外首先必须是成功的“倾听者”,那么我们怎样倾听?倾听些什么?

从孩子出生到跚跚学步(infants, toddlers, 0岁—3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开始奠定基础,孩子的“情感”开始初步整合。这时的倾听意谓着:同尚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内在要求的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也就是,努力“正确”、“及时”地对孩子含糊表达出的“意义”做出积极的回应。容忍孩子模棱两可的行为特征。耐心而明确地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好与坏、肯定与否定等的初步意识。孩子情感的生长此时最需要的是足够的安全感和明确的鼓励。

学前期(preschoolers,3岁—5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和培养标准有了渐渐清晰的意识。孩子对父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行为到情感开始敏感,知道如何讨好或激怒他们的父母。孩子以性别区分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始形成。这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学习用具体而准确的语汇表达他们的情感,尤其是帮助他们仔细分辨特殊的情感。例如,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分辨“快乐”与“忧伤”,但面对“忧伤”和“愤怒”之间的区别却往往困惑不解。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发生兴趣。想像和幻想成为他们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常常会把故事的想像直接等同于现实。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借用优秀的故事作为有力的手段,让他们参与其中,引导他们主动讲述或复述,在一种完全不涉及敏感自我的放松心理状态下,间接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思考、挣扎和期望。

学龄期(school-age children,6岁—12岁):这一阶段伴随着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以及不得不同外部世界沟通的需要。集体性的游戏以及运动等带有“竞争”意味的活动就变得十分重要。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尽量多地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帮助孩子的“自我”初步适应外在的社会环境。

青春期(adolescents,13岁—18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一方面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自身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同时还强烈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微妙变化。“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征。夸张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说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诸如“痛苦”之类的精神挫折感有了强烈的认知。追求行为上的独立,并且随着认知能力的进步开始习惯于摆脱具体的事件或情境而代之以初步的抽象思维。此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行为、情感方面的独立意识,关注他们生理健康的细枝末节,平等地以自己成人的经验帮助他们养成对事物的判断力,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同辈人各式各样的压力。要理性地面对孩子青春期对成人的挑战、对成人观点的争论,引导他们从以前“自由地”(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过渡到“艺术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令他们领悟到要想让人尊重自己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情感成长不再仅仅与“当前”事件或情境有关,而是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的体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然而,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作父母的要用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和孩子再一次经历共同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孩子引向未来真正的幸福。所谓真正的幸福只可能来自孩子自身健康的情感能力和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共同创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以为慷慨的给予。如果说世界上一切都可能被以某种方式给予的话,只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是注定要靠自己才能获得的。

我不由地想起一则意大利的童话故事“幸福者的衬衫”(The Happy Man‟s Shirt)。从前,有一个王子总是很不开心,任何物质的享乐也无法让他露出一丝笑容。他整天坐在窗户边,呆呆地盯着外面的世界,沉默得一言不发。眼看着心爱的儿子愁眉不展,国王四处求救,召见有学问的医生、学者和哲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我该怎样帮帮我的孩子呢?”国王逢人便问。博学之士们占星问卜,有一天终于带来了答案:“陛下,只有一件事可做。找到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然后让您的孩子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国王像捞到了救命稻草,广而告之,普天之下寻找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第一个来到王宫的人是位神父。“你幸福、快乐吗?”国王问。“当然,陛下。”“那你想做我的主教吗?”“如果能做,那当然好啦。”“给我滚开。”国王怒吼道。“我要找的是一个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感到真正幸福、快乐的人,而不是什么“„如果……就……‟的人”。没多久,国王听说一个他国的统治者十分幸福、快乐。他的国家国富民安,妻子美貌倾城,五个孩子漂亮可爱。国王立即派人去想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可信使到了他国,却见这位国王整天哀声叹气,寝食难安。“我拥有了一切。可迟早有一天我会死去,而这一切却带也带不走。” 信使断定这个国王根本不幸福、快乐,于是决定不要他的衬衫,宁可空手而归。

一天天过去。国王开始痛苦地放弃治愈孩子心病的希望。为了缓解忧郁,他出外狩猎散心。有一天,正当他在开阔草野中追逐野兔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引吭高歌。“能这样唱歌的人一定幸福、快乐。”国王心想。他循着歌声来到一个果园。果园里一个小伙子一边从树上采摘果子一边自得其乐地放声歌唱。“早安,陛下。”年青人吃惊地对面前树下的国王说。“早安,年青人。你愿不愿意到我的宫廷来住,和我作朋友?”“多谢,陛下。可我喜欢的就是眼前这个地方。”“呵,总算找到了!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我孩子得救了!”国王一把抱住刚刚跳下来的年青人:“我会给你想要的一切,只要你给我……”国王边说边急不可耐地去脱年青人身上的外套。“这是干什么,陛下?”年青人大惑不解,以为国王发疯了。“只有你能救我的孩子。只要……” 国王突然停下了手,惊呆在那儿。原来,这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外套里面根本没穿什么衬衫

第5篇:倾听孩子1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

实验幼儿园张琴

本学期,我园全体教师在园领导的带领下,共同深入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在学习和研读中不难发现,其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尊重儿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做到倾听、理解、包容和接纳每一位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发展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我想到了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曾说过的一句话:“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是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的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式和处理问题。的确,在我们工作中,幼儿就是在倾听中渐渐的成长起来的,幼儿喜欢表达,是因为他学会了倾听,通过倾听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表达后很想得到老师及家人的鼓励和表扬,所以说,幼儿是在倾听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而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倾听,习惯于让孩子倾听老师的语言指令,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学会倾听孩子是同样的重要,两者缺一不可。那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让自己学会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表达,倾听其所言,倾听其所想呢......?

在指南学习过程中,我结合本班幼儿情况,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及与孩子们的交流方式,从中我也有所感悟:

倾听让教师走进孩子心中

每天早晨,孩子们到班级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我身边,告诉我他们昨晚在家或是早晨在路上看到的事情。如:老师,我爷爷回来了,给我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老师,我爸爸买的新车今天到家了;老师,今天我穿了新鞋子,漂亮吗?老师,我昨天发热,到医院去挂水了,我没哭......。而这时,我总会停下手中的事,认真听他们的叙述,并微笑着及时给与回应。孩子们叽叽喳喳说完,心满意足地跑开了。

由此可见,教师的倾听让孩子们感觉到了重视和关爱,让他们产生了积极愉快的情绪。在一对一的交流中,我为促进孩子们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宽松、积极 1

的环境,激发了孩子们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兴趣。而在学习《指南》之前,我虽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但有时工作很忙时,当有孩子找我聊天时,我有时会以“老师现在很忙,等会儿再说好吗?”为由,把孩子们先打发走。

倾听让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乐乐,他平时不爱与小朋友交往,总是自己一个人玩,课间时与他交流过几次,怎么哄,可他就是一句话不说,后来,有一次午睡时,大家都睡得很香,突然听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哭声,哭得很伤心,寻声走去原来是乐乐在哭,只见他闭着眼睛流着眼泪,边哭边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不要走,我要你,妈妈,你快回来吧”。我和刘老师听到孩子的话语,站在一旁流下了眼泪。乐乐,一直不愿说话原来他有心思,等到起床时,我边给他穿衣边和他谈心:“乐乐,你想妈妈了,对吗?” 乐乐看着我难过地说:“是的,我要妈妈快回来,陪陪我。”我看着乐乐问:“乐乐,妈妈不在家里吗?”这时,乐乐突然抓着我的手说:“妈妈和爸爸又吵架了,妈妈又走了,她不要我了,我要妈妈快回来......,”就这样,乐乐一直拉着我的手说了好多好多的话,我把孩子搂在怀里,轻轻抚摸着她,“老师,我好想妈妈。妈妈不要我了。”这是乐乐入园来,第一次和我说这么多的话。听了乐乐的一番话,突然觉得我这个老师很不称职,我没能细心的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没能细心的去观察孩子,没能主动跟孩子去交流,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我及时与乐乐的奶奶取得了联系,大概了解了乐乐家的情况,原来乐乐的父母已离婚了。后来我说服乐乐妈妈定期回来探望孩子。同时,我会经常和他谈心,听他说说自己开心或难过的事,及时给与鼓励与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前那个沉默不语、心事重重的乐乐不见了,我看到了一个每天都开心、快乐、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乐乐。有时他会自豪地告诉同伴:“老师也是我妈妈!”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的失误和不足。倾听孩子的心声,让教师能更好地纠正失误,弥补不足。

教师学会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教师学会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教师学会倾听,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我们教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6篇:倾听孩子(下篇)

倾听孩子

下篇

听你听我

——建立融洽的倾听伙伴关系

第一章导言

倾听伙伴关系:一种特别的关系

倾听伙伴关系是指两人同意轮流倾听对方而产生的一种约定关系。通过多年与父母们打交道,我们发现,如果他们能定期地相互倾听,每人都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花些时间做相互倾听,以探求新思路,制定目标,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会有助于父母们更有效地照料他们自己和家庭。建立倾听伙伴关系是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人们能够相互给予抚育子女时所需要的帮助。

建立相互倾听伙伴关系的方式很灵活,可以因人而异。你可以与你所希望的任何人建立这种关系,你可以在彼此方便的时候与对方交换倾听一个半到两小时。所谓交换倾听就是一半时间你做听者,倾听对方的诉说,另一半时间由你诉说,对方做倾听者。你们之间应该达成协议,同意为对方在交换倾听中的谈话保密。经过一段时间,你们相互之间会比较了解,会逐渐相互理解对方的努力,并相互赞赏对方的成功。这种倾听伙伴关系可以使父母们更深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可以使他们显示出在生活中占主导的、深挚的爱与追求。

相互倾听的伙伴关系达到最佳效果的条件是倾听者必须信守这样一个原则:每一个人在本质上都是极其可爱和聪明的,每一个人都是处理他(她)自己的问题的专家。在倾听对方时,你的作用是协助对方专注于他自己的思考、目标和感觉。轮到你谈时,对方则应关注你的思考和感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你们相互为对方提供的关注会有助于增强各自的自信心,更成功地应付各种挑战,增长才干。

本篇将首先概述一下如何有效地倾听,如何运用倾听者的注意力,如何建立倾听伙伴关系。然后,你会读到有关有效倾听的更详细的介绍,以及有关培养倾听伙伴关系的重要原则。最后一部分概述了我们在多年的倾听工作中所了解到的父母们遇到的主要问题。希望这里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你建立起作为父亲或母亲所需要的支持。你理应得到别人的关注,正如你的子女从你这儿得到关注一样。请鼓起勇气,去寻找一位也乐于这样做的父亲或母亲,以相互倾听的方式共同建立起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二章建立倾听伙伴关系:倾听与诉说

一、倾听对方

初做倾听者的人需要经过练习才能学会集中注意力。爱插花的习惯会妨碍我们好好地倾听别人。平常聊天时,谁都可以在自认为适当的时候打断别人,也可以随时转移话题。当某个话题已经被说够了,或者有人害羞受窘,人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把球接过来”。其中还会有竞争的因素:谁都愿意在闲聊中出出风头。此外,我们还利用闲聊来达到各种目的:交换思想与意见,收集和发出信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寻求各种关系。但是,与你的倾听伙伴在一起时,这些目的会受到很大限制。

在倾听伙伴关系中,倾听者的目的是协助他的伙伴发挥出全部的才智,仅此而已。由于这种相互关系的目的是明白确定的,这种关系可以有非常大的作用。日常的闲聊使人的思想漫无目标,收集到的信息也是只鳞片爪,杂乱无章。而一个相互倾听的伙伴关系会铺就一条窄窄的,但很可靠的小路使双方都能达到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才智的目的。这条路每次只由一个人来走。

在相互倾听时,一个人听,另一个人谈。听者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另一方在谈话中则循沿她自己的思路。

例如,在一次非正式的五分钟一次的倾听过程中,一位母亲在一个日托幼儿园里得到一个重要的发现。老师告诉她,她的儿子几乎一整天都很焦躁不安。于是这位母亲开始打开了话匣子,老师只是注意听着。她对老师说到,过去这一星期她有多么紧张。她儿子的麻烦简直就是能把她最后压垮的那根稻草!她说到工作中的压力,出差在外的丈夫,她姐姐打来的另人心烦的电话。说到某处,她露出“我简直要垮了“的表情,接着就哭了起来。然后她的心思转到了儿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坐立不安。她说上星期他曾很烦躁,她带他去看过大夫。大夫发现他一只耳朵感染了。他吃过了药,所以不会还有问题。那会是什么呢?然后她突然顿住了。等一下!假如抗生素没治愈那感染呢?离去时她决定至少先解决一个紧迫问题——带儿子再去看大夫。儿子的耳朵果然还有炎症。

由于简单的倾听,这位母亲恢复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人的倾听使她能简略扼要地清理自己成堆的难题,然后注意到儿子的问题。倾听者所给予的关注、尊敬与时间就是对这位母亲有效的帮助。

二、保证有效倾听的四条重要原则

作为倾听者,我们要遵守四条原则(后面还将单独讨论第五条原则)。这些原则简单易懂,但要应用得好,则需要经过思考与练习。如果在相互倾听中你能遵守这些原则,就会发现自己可以更有效地倾听。作为母亲或父亲,妻子或丈夫,雇员,朋友,某团体负责人等等,你也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总之,要做到有效的倾听,你应当:

(1)尊重你的倾听伙伴,相信自己的注意力的效力。

(2)倾听时,专注于对方的问题,不要因自己的问题而分心。

(3)识别倾诉者所谈问题的症结所在。

(4)协助你的倾听伙伴释放紧张情绪。

三、尊重你的倾听伙伴,相信自己的注意力的效力

首先要接受下面这个假设,即,你的倾听伙伴是聪明可爱的,有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生活中遭受过的多种伤害使她不能清楚地思考问题,这不是她自身的过错。那些伤害时时会妨碍她运用自己的学习的能力、爱的能力、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作为倾听者,你要决心给她最好的注意力。要设想你的倾听和关注会对她很有帮助。当你决定要好好地倾听时,你就给她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合,使她能够放松地思考问题。随着你们彼此间信任感的增长,她在诉说中会触及较重要的问题,并释放出有关的紧张情绪。

对于倾听伙伴完全的尊重,意味着你对她的看法应包括如下几点:

(1)认为对方总是在尽力照料好子女,并力求做得正确。

(2)即使她做得不够好,也并不是因为她人“不行”或有“不良”个性,而是因为她在某些方面受过重创。不应该把她遇到的麻烦归咎于她。

(3)认为她的固习(例如,每当孩子们弄乱房间,她总会发火)可能反映出她在小时候是如何受到伤害的。

(4)认为她能够越来越有效地利用你的尊重和注意力。在你作为倾听者的帮助下,她能够摆脱那些与旧创伤有关的行为,从而表现出她的爱、关怀与智慧。

简而言之,要把对方看成是一位善良的、有能力的人,由于旧日的创伤而背负着某些固习。只要你在做倾听者时对她的智慧、爱心以及应付挑战的能力抱有信心,你就不会出大的偏差。

四、倾听时,专注于对方的问题,不要因你自己的问题而分心

这一点对于倾听者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你一定要把自己的问题、体验和反应丢在一边,集中全部注意力倾听对方的问题、体验及情绪表现。你自己的问题当然也很重要,可是按照约定你只该在轮到你谈时才去考虑它们。为了更好地倾听对方,要尽量避免下面的谈话习惯。

1.想谈你自己的经历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经常要把别人的注意力引向我们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下边的例子表明,当一个倾诉者开始一个话题时,倾听者是如何把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话题的:

诉说者:“现在我和女儿的老师的关系很不妙。女儿回家时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说思密斯女士不喜欢她,而且现在全班人都不喜欢她了。我找思密斯女士谈过一次。她看起来还不坏。我没法……”

倾听者:“我知道你谈的这个人!我的朋友的儿子去年的老师就是她。他们也不喜欢她。天哪,如果你的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搞成这样就太糟糕了!……”

在普通闲聊里,这样的反应通常被认为是“友善的同情”。人们往往想表示他们“了解对方的感情”,认为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宽慰。可是作为倾听伙伴,你并不是要安慰谁。你是在协助对方运用自己的智力解决问题。尽管你可能有许多类似的经历,却不必在对方诉说时把你的经历说给她听。不过,为了协助她思考,你也许应当对她有所反应,以促使她进一步思考。例如:

倾诉者:“我已经与思密斯女士谈过一次。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女儿自以为别人不喜欢她,还是老师确实与她过不去。我简直不知怎么办!”

倾听者:“那么你估计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我肯定你能发现到底是什么问题。你想过要怎么做吗?”重要的是不要把你的评论或意见讲出来。当你做诉说者时,有必要提醒对方注意这一点。

2.急于作出反应而打断对方的谈话

我们往往用自己感情色彩很浓的反应打断对方的叙述。我们会以为对方情绪悲伤时,假如我们表示同情,她就会觉得好受一些。实际上对方正利用我们的倾听努力清理自己感情上的一团乱麻。当我们对她表示同情时,实际上就停止了对她的帮助。

例如,对方一开始可能会告诉你,她的孩子上星期做了一个紧急手术。善于倾听的人会简单地说:“唉,真可怜。”同时握住她的手。假如与对方很熟悉,还可以搂住她,继续听她叙述事情的经过及她的感觉。她的倾听者会抑制住想让对方注意自己的反应的冲动。在日常的闲聊中,别人会立刻打断这位母亲,开始讲她自己的经历(“天哪!一定很可怕吧!可怜的小家伙,多可爱的小人啊!你一定累坏了吧!知道么,当年我的孩子进医院的时候,我……”)致使她无法继续清理自己的思绪。

3.人们往往问很多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出于好奇心,我们可能问对方很多问题,从而把注意力从对方的问题拉到自己的问题上。在倾听伙伴关系中,你应当倾听,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做很不容易。但是只有这样,对方才能够边谈边思考。对于对方来说,你给予的注意力是鼓励她充分地谈自己的问题的基本保证。类似这样的问题,如:“哦,你在城北住过?我妻子是那儿的人。你喜欢那地方吗?”或者:“你和孩子在一起度周末——就是说你也有孩子的监护权?“如此这些都会使对方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而打断她自己的思路。即使对方停止叙述,不知道再讲什么好的时候,你也不要出于好奇心去提问题。此时,她可能是还不习惯自己把握思路。因此,你应该尊重她的能力而不必急于救她出“冷场”。你应当热情地鼓励她讲出她头脑中即刻出现的念头,让她知道

她做得很好,在她默默思考时,你也很乐意给她注意力。

遵守了这前两个原则,即尊重对方,并且不让自己的问题干扰对方,可以保证你给予对方有效的倾听。后面的两条原则是你在倾听时要努力费心去做的。

五、识别倾诉者所谈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常常认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她“个性”的一部分。例如,“哦,请别在意!乔治去看望父母之前总是情绪不好!”或者,“塞拉就是那个样子!动不动就对孩子发火。那次孩子们在我家拿了点去了核的橄榄,她差点儿揍了他们的屁股。”作为倾听者,你的作用是要能看出对方的态度、行为和反应可以分为完全不同的两类。一方面,你看到对方聪明、热情、热爱生活、热爱她周围的人。另一方面,看到对方的固习,它们反映出对方的旧日创伤。例如,乔治并不是天生脾气不好。他在探望父母之前爱发脾气是因为他突然被某种郁结的不安情绪所控制,这种情绪是他享受生活的障碍。塞拉动不动就责骂孩子并不是因为她天生对孩子严厉,而是由于不必要的(或许是长期的)紧张情绪损坏了她判断什么游戏对孩子有益的能力。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你学会识别对方在倾诉时表现出的紧张情绪。

1.对方要谈的旧日创伤会显露出来

人们对一个好的倾听者诉说时会利用其热切关注。他们或者直接说出,或者间接地显示给听者,总会让自己的旧日创伤显露得越来越清晰。你会注意到倾听的对方很热切地开始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然后你会听到她的谈话中重复出现一个有关受到伤害或感到困惑的话题。不过对方此时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已经把这个话题讲出来了。人们由于太习惯于这些伤害,他们会以为自己的固习是正常的。这里有两个例子,倾诉者在谈话中显露出某种影响了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的情绪。其中一个直截了当,另一个比较含蓄。诉说者:“我太累了,今晚上甚至不想跟你说什么。我差点儿打电话取消今晚的咨询。不是因为你,是因为我的生活。我的两个男孩子都病了。哈利(她的丈夫)出门了,要到星期二才回来。星期一我会在家,可星期二我必须上班。我母亲真是好心,要来帮我一把,可我不能总靠她。我不愿意让她看到我的生活一团糟。我真觉得自己不行了。我怎么就不能把事情处理得好一些呢?”

另一位不那么直截了当:“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该谈些什么呢?我真没多少好谈的。这个星期一切正常。我开车去了盐城湖,还不坏,用了三天。回到家挺累。我想我的男孩子在学校有麻烦了。他把吃的东西扔到另一个孩子身上,被开除了。现在你能做什么呢?这些男孩子!真弄不明白!等我回到家,事情已经过去两天了。我还能怎么办?”

你能从这两人各自的谈话中,识别出其中所包含的有关旧日伤害的内容吗?两个人的谈话都是刚刚开始,但主要的问题已经摆到桌面上来了。第一位需要调整自己已经精疲力竭的感觉。她可能正在以自己的姿势告诉倾听者说,她不再是从前那个生气勃勃的、快活的自己了。感觉疲倦使她懒于行动。的确,她在体力上是疲倦了。但使她对生活、对自己都丧失了信心的是其他某种伤害。她在要求你协助她对付自己的疲倦感以及隐蔽在其后的沮丧情绪。

在第二个例子中,那位父亲在叙述中重复了很多次,说他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他的谈话中漫延着这种情绪,渗透在他对自己孩子的问题和对年轻人的总的态度上。他让倾听者了解是这种情绪妨碍他在生活中采取主动,但他没有说出,“我从来就觉得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你能帮助我吗?这样下去我会一事无成。”他给倾听者判断他的问题留下了不少线索。可是由于他对这种情绪太习以为常,以至于认为自己有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

2.如果你还不明了什么是关键问题,请注意对方谈话中留下的线索

当你的洞察力磨练得较为敏锐时,你将学会放松地等待对方把问题谈出来,即使不是以直截了当的方式。

有时候对方含有激情的或是带强调意味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能揭示出主要问题。要特别留心对方谈话时再三重复的话题、短语、面部表情、语调及手势等等。带有情绪的或重复出现的语句、手势会帮你顺藤摸瓜,找到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

诉说者:“这个星期我儿子糟透了。他怎么也不肯着手写作业报告。现在他的功课落后了,甚至更糟。他懒懒散散,干不成一件事。每当他这样子我就躲开他。你知道为什么吗?我可以感觉到随时会(做了一个挥手的动作)给他一下!我几乎从来没有打过他。可是当我瞧见他那懒洋洋的劲儿,我……”倾听者以一种友善的、感兴趣的口吻问:“这是什么?”(重复对方刚才的手势)。

诉说者笑了一下,说:“哦,可是你瞧,我实在不想打他。我一直尽力不打他。我只是想想而已。”倾听者依然友善地说:“这么说说并不会伤着他。这个动作什么意思?是这样吗?”(重复挥手动作)。诉说者笑了笑,说:“是。我想是这样。每次我想这样做时我就走开。”

倾听者问:“你挨过打吗?”

诉说者答:“是的,好多次。常常是妈妈打我。每当她受不了我们时,我们就会突然挨一顿打。我们从来也不知道怎么会挨打。喔!一次,我妈妈和我……”

她就这样开始讲小时候她是怎么受到伤害的。

当对方在你的帮助下集中在一个话题上时,她往往会讲起往事。人们常常不能超越当前生活中的障碍,因为他们背负着幼时所受的伤害。所以当对方的谈话回到很久以前所受到的未被治愈的心灵创伤时,也就是你的帮助产生效力的时候。她没有绕开主要问题。她运用了你的注意力去探寻她日常烦恼的根源。 这里有些如何提问题的例子,可能有助于让诉说者不走题:

倾听者:“你能再谈些有关情况吗?”

“请你再说一遍。”(请对方重复他刚强调过和短语等)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的?”

“你还记得头一次发生这种事的情况吗?”

“到底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呢?”

“这让你想起了什么?”

“这让你想起了谁?”

“这让你想做什么或说什么呢?”

“情况有没有过例外呢?”

六、 帮助对方释放由于所爱伤害而引起的紧张情绪

一旦对方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帮助的问题上,就该进到下一个步骤了。你要时刻准备着帮助他宣泄紧张情绪。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宣泄不安情绪。大多数人都以为不良情绪以及它所导致的僵化的反应是我们生活中注定要发生的,以为自己就得长期忍受这些。

事实上,我们原本天生有能力宣泄紧张情绪。我们小时候都曾试图运用这种能力。现在我们仍有可能重新发掘这种能力以逐步摆脱诸如悲伤、恐惧、沮丧、困窘等情绪,使它们不再继续腐蚀我们宝贵的能量与热情。越少有不良情绪,我们就越接近于真实的自己。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会更有信心和耐心。我们会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能够使家庭和社会变得更好。我们对子女的抚育也会更为理智,更能反映出对他们的爱。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理想的环境,使我们重新温习修复情绪的过程。

先解释一下人们是如何受到伤害,又是如何摆脱那些令他们陷入困境的紧张情绪的。

在说明情绪修复过程中,我们先从儿童时期谈起。因为儿童是这方面的专家。很多不良情绪都源于孩提时期。那时人最容易受到伤害。

。人天生能够想念他人、热爱他人、与他人合作、乐于接受挑战

。对于幼童每一次伤害都是一次沉重打击

。儿童常把受到伤害的原因归咎于自己

。孩子会由于遇到困难而责备自己

。未愈合的创伤会使孩子的行为僵化、不理智

。儿童生来就知道该怎样治愈创伤

与孩子一样,当成年人在谈到自己的烦恼时,也会有哭、笑、发抖、也汗、发脾气或打哈欠等行为。 。治愈过程常常被打断

。倾听能够启动治愈过程

你向对方表露出来的友好态度,如爱、尊重、欣喜、信任等,对于他生活中所受伤害留下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冲击。

继续介绍保证有效倾听的第四个原则:协助你的倾听伙伴释放紧张情绪。运用以下方法可以使治愈过程得以持续并生气勃勃。

1、 帮助对方大笑

2、 帮助对方处理惧怕情绪

3、 帮助对方哭泣

4、 协助对方处理隐藏在愤怒之下的悲痛与恐惧

5、 协助对方打哈欠

6、 协助对方发脾气

七、 轮到你做诉说者的时候

轮到你做诉说者时,你有机会审视自己生活的各方面。一开始你很可能感至少些尴尬或不安,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习惯于完全享有另一个人的注意力。尽管最初会感到没有把握,你可以想念自己能够尽可能地运用对方的注意力。你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正在探索一个全新的事物。当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时,你的每一个想法和意愿都是重要的,值得一谈的。

1、 从你一生的经历开始谈起

2、 告诉对方你感到的任何不安

3、 随着你的思路走

4、 注意你的倾听者

5、 请求对方的帮助

6、 让你的倾听者了解什么是他做得好的地方

八、 如何安排相互倾听

1、 时间——建议在开始的几次各方都应有45分钟至1小时的时间,因为建立彼此的信任需要时间。

2、 次数——如果可能,最好是每周一次。

3、 地点——不会被人打扰的地方,相对整洁、愉快的地方。

4、 准备——保持很好的注意力,这样才不会浪费你们的时间和精力。

5、 所需物品——纸巾、计时器

6、 程序安排

(1) 诉说者谈愉快的事

(2) 诉说者回顾轻度的不快

(3) 诉说者致力于主要问题

(4) 倾听者把诉说者的注意力带回到现实中来

(5) 对方互表赞赏

第7篇:倾听孩子,共同成长

最近女儿学了瓷器制作的过程——拉坯、利坯、挖足、仰烧、上釉。那朴实芬芳的泥,清纯贞洁的水,经过人手的揉合,再进入陶窑经受烈火的洗礼,最终冷却、定格,成为了精美陶器,无人不为之倾倒。

我想孩子的培养就是制作瓷器的过程,每一个孩子开始都像这和好的泥,混沌一片,他们能否成为精美的瓷器就看家长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制陶者。一个合格的制陶者,制陶时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丰富的想象,更需要与陶瓷沟通交流,这样才能赋予陶瓷真正的生命,让它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很多家长初为人父、初为人母,会手忙脚乱是正常的,只要能倾听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一定会成为合格的“制陶者”。

孩子还没成瓷器,可他们的心就如同瓷器,经不起太大的挫折和打击,别看他们只是几岁的孩子,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我们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时,都要讲究场合和尺寸,千万不能情绪一来,行动也随之过激,可结果适得其反,他们会闹得越厉害。所以教育孩子要建立在不伤害他们的原则上。 我家女儿现在四周岁,和所有的孩子一样顽皮淘气有时还爱发脾气,挑食爱吃零食还爱哭鼻子;可她也可爱贴心有爱心——她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为了“对付”这个甜蜜蜜的“负担”,我算是使尽了浑身解数。一般以讲道理为主,而且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道理。比如她要吃糖,我就问她:还记得老虎吃糖,最后怎么了吗?她马上回答:长蛀牙了,最后牙齿都拔光了。我接着问;牙齿拔光了还能吃很多好吃的吗?她答:不能。我又问:那你还吃糖吗?她如释重负的说:不吃了。或许这时我该庆幸,我生了一个肯讲道理的宝贝。

讲道理哄不住,那就转移注意力。曾经说的比较多的是“妞妞,你看,天上掉什么下来了”,她的反应是看窗外,因为什么都没看到,好奇心会让她忘了刚刚的不快,转而会问:掉什么了啊?我的回答是:猪八戒或林妹妹。当然接下来就是给她编故事了。故事讲完了,刚刚的不快也被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方法有效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我会忽悠呢,还是孩子天真呢?两者都有吧,只要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不那么娇气,这点忽悠也无可厚非吧?

若讲道理、转移注意力都没用,那就和她一样,她哭,我也哭;她大吼,我也大吼;她坐地上,我也坐地上;她躺地上打滚,我也躺地上打滚。这招叫“以

1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付“无赖”的最好办法就是比她更“无赖”,事实证明这招很管用。

她会一哭二闹三打滚了,说明她长大了,知道无休止的闹可以让大人满足她那些无理的要求(他们可都精着呢,不要小瞧),可当你是跟着她闹,而不是去哄她时,她没辙了,她知道闹不管用了。她看到妈妈这么大的人也会哭,会在地上打滚,反而觉得新鲜好玩,马上就破涕为笑,还会反过来安慰你,然后我们就借此机会,“撒撒娇”,告诉她,我这样完全是因为她无理的要求,并反问她:以后还这样吗?这时她一定会说:不会。在孩子面前,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大人,要有大人样,那种交流不平等,不平等就会有伤害。

鉴于她刚才的表现,我会夸夸她:你真是个体贴的宝贝!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们也天天唱“爱我你就夸夸我” 。

但夸奖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孩子就像苹果树一样,如果把赞赏的目光放在风枝上,不但得不到收获,反倒阻碍孩子的成长,如果把赞赏的目光放在果枝上,孩子则会硕果累累,伴随着赏识的目光桃李芬芳。我们夸一个小孩子漂亮,我们不应该夸奖他长得如何漂亮或者穿的衣服如何漂亮,因为这些并不是经过他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所得到的,这样反而促使了孩子虚荣心地增强,反倒帮了倒忙。不如夸奖她笑起来很迷人,或者他的衣服穿得很干净等等,这样的夸奖同样会使他感到开心,还能意识到对人微笑是一种礼貌,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夸奖;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衣服洁净,也能获得他人的称赞和表扬,而这样的表现也将成为他们今后继续保持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赏识和表扬,才是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孩子做得越来越好。

夸奖宝贝时也不要只用“乖”“听话”“好”来形容,多一些具体形象的词语,如;体贴、勇敢、大方、有礼貌、讲道理、不挑食、爱劳动、讲卫生……可以用到的句式有“你真……”“你是一个……的宝贝,妈妈好喜欢”,这样不仅让她知道自己在各种情况下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可以丰富她的词汇量。我女儿好动,经常摔跤,每一次摔了跤,她都会马上爬起来,然后边拍身上的土边说:看,我摔跤了都没哭,我很勇敢。女儿有时心血来潮抱着你说:妈妈是最温柔的妈妈,我是最贴心的宝贝。面对这样一件“贴心小棉袄”你不想幸福都难啊!

有一次,由于我太累,无法满足女儿想抱着上楼的要求时,女儿显得很不开

心,就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于是,走到女儿的面前,蹲下来轻轻地抱着她,真诚地说道:“我知道,宝贝一定是走累了,所以才想让妈妈抱着,可妈妈太累了,不能抱你上楼,你一定感到很伤心吧!这样好不好,妈妈拉着你一起走,这样你就可以省些力气了,妈妈也不会那么辛苦了,你是最贴心的宝贝了!而且我们边走边说儿歌,怎么样?”女儿听后,顺从的和我一起上楼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她稍微改编过的儿歌: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妈妈去采花,妈妈采了3000朵,我只采了一朵玫瑰花……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真情互动,便博得了孩子大大的好感,当孩子对你有一种亲切和信任感之后,接下来的建议就很容易被接受了。你懂换位思考,孩子也就会换位思考。

说到换位思考,让我想到了我和女儿在家常玩的一个游戏——角色互换,她当妈妈,我当宝宝,我喊她“妈妈”,她喊我“宝宝”。在这个游戏中,女儿很尽责,我说饿,她就给我调奶粉,边喂边说:慢点,别呛到了!我说想睡觉,她就抱着我边拍边唱催眠曲;我说要买玩具,她马上就拿来了。她还会拎着我的包,煞有介事地说:宝宝,妈妈去上班了,在家里听奶奶话啊。……那样子俨然一个温柔贴心的好妈妈。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他们需要在游戏中找到快乐,也许要在游戏中成长,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会在游戏中重新觅回已逝的童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都是天真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浪漫、神奇、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呵护孩子的这份童心。有的时候,我们不妨忘记现实的日常生活,在孩子周围创造一种童话般的氛围,努力与孩子的童心进行诗情画意的交流。陪女儿睡觉时,女儿最爱听的故事有四个:《猴王出世》《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灰姑娘》《白雪公主》。记得又一次,女儿一直守着一个大石头,盯着它左看右看,我觉得很奇怪,就问她在看什么,她说:我是在看孙悟空会不会蹦出来。她马上又问到:妈妈,你说会不会有猴子蹦出来啊?我答道:如果这是花果山的神石就会。女儿肯定地说:这是花果山的神石。于是继续盯着,我当然是奉陪到底啊,直到天黑,她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马上圣诞节了,我已经买好圣诞树了,各位“同病相怜”的家长们你们为你们家的宝贝准备好装进袜子里的礼物了吗?12月2号的时候,就跟女儿提到了圣诞节,女儿听了很激动,欢呼雀跃,后来天天追着问怎么还没到圣诞节。这时

我多了一个心眼,说那个孩子开心、不爱哭(女儿最近很爱哭,让老师家长都头疼)才会得到圣诞老公公的礼物。她记着呢,幼儿园排练亲子操时,一位叫甜甜的同学有些哭闹,女儿很认真地边摇手边说:甜甜,别哭了,要不然圣诞老公公不会送礼物给你哦。

孩子需要想象的童话世界,当然也离不开能触摸到的大自然。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在大自然中玩耍更是一种认识世界、陶冶性情、锻炼身体、增长知识的有益活动。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女儿很爱乡下,她舅曾经问她:妞妞你是哪里人啊?她说:我是乡下人。在乡下可以玩沙玩土,逗猪,抓青蛙(美名其曰带它找妈妈,当然我会让她轻点,告诉她青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让她与大自然接触是要让她学会作为强大者应该要爱护弱小者,而不是欺凌)„„大自然这位老师不仅能丰富孩子的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让孩子的感官得到充分的满足,更给她心灵的快乐。各位“同病相怜”的家长们别把孩子交给ipad或 iphone了, 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吧!

有效的亲子沟通是感情的粘合剂,能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依恋模式”,使父母及时地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和状态,还能给予正确地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和自己被受重视的程度,只要我们多倾听,多鼓励,爱他(她),就多陪陪他(她)、抱抱他(她)、夸夸他(她)、亲亲他(她),我们收获的就不仅有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还有自己的快乐和成长。

上一篇:党务工作会议的讲话稿下一篇:你做好创业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