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洁老师讲座有感

2023-03-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听于洁老师讲座有感

听于洁老师讲座有感

心的教育------为他人着想

于洁老师,一个亭亭玉立的看似柔弱的女子却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她用这颗强大的心保护着,包容着无数颗幼小的心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疼爱别人的孩子就是神圣。于洁老师全身心的爱着每一个学生,真可堪称为“师者圣母”!

通过听她的讲座,我看到了她的用心,她用心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细节,想方设法为学生着想;我看到了她的爱心,她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我看到了她的贴心,贴心到了学生的一日三餐;我看到了她的心境,恬静淡然,一切为了学生。

“20年的光阴、27万字的家书、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因材施教、知心人„„”在字里行间,于洁老师那伟大的形象便展现在我的眼前,22年坚守教育一线,陪伴学生成长;孩子的点点滴滴无一不记挂在心;她是天使,在守护之余还点亮了学生的心灯,学生们都爱称她为“天使老师”。讲座中她讲到为了让一个经常不来上课的孩子慢慢回归课堂,她特意在班上为她专门办了一个小超市,让这个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重拾自信。于洁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这个孩子,可谓“润物细无声”。

于洁老师用书信架起了与学生之间,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在她的笔下,孩子们的变化有目共睹,她鼓励孩子们的成长,理解孩子们的困惑。“初中的孩子正值叛逆期,苍白的说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疾风暴雨的责骂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我找到了最适合的教育方式,用书信、用字条悄无声息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说起为何要用书信与学生沟通,于洁这样解释。有一次,于洁要在班里增设语文课代表,一位成绩不是很好的男生举手报名了。当时,于洁指定他做了课代表。“我猛地睁开眼睛,见你静静地冲我微笑。那一刻,你的微笑触动了我的心灵。”男生在信中写道。于洁则回信:“你有属于自己的优秀品质。千万不要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卑,男孩子,就要腰板挺直了,声音洪亮地说话,雷厉风行地做事。”慢慢地,男生把自卑踏在了脚底,课代表的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 .她是一个善于抓住教育机会的有心人,她传递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濡染着学生,她坚信每一棵草儿都会开花!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不忘鼓励他们“你注定辗转却终究不死,就算遍体鳞伤,也要赢得漂亮!”她坚信一切存在都有原因,找到原因,方能解决问题。她关注学生的未来,她创立自己的班级管理特色,通过一系列的班会活动,她变着法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快乐!

我们常常为学生违纪而大发雷霆,对学生缺乏了解和耐心,于老师却坚信一切皆有原因,没有厉声呵斥,也没有激烈的师生抗争,而是从各个角度寻找原因。一年之后学生遮过眉眼的刘海终于消失,露出了帅气、阳光的面庞。试问我们有几人有如此耐心等待学生的改变?我们的训斥与批评往往是不了解事情原由就开始的,学生没有任何话语权,我们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辩解的机会,如此方才造成学生的抗争。这让我明白教育应该从对学生的尊重开始,师生的平等才能造就成功的教育。

于老师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即使入学只考到9分的孩子也不曾放弃,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动员所有学生帮助他,为他提供诸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对孩子的任何一点进步予以奖励。家长都为老师的这种关心而感动。于老师始终认为性格没有对错之分,学会尊重学生的性格,教会学生坦然面对自己的性格,让内心孤独的学生不再孤军奋战,让他们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老师的爱。所以说师爱不是简单的说辞,师爱不是一句口号,师爱是发自内心的始终为学生着想。也就是于老师讲座里说的:“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担任任课老师,都要有为他人着想的思维习惯。”

报告中于老师展示了四种育人境界:

1、 把水仙看成大蒜。

2、 把大蒜看成大蒜。

3、 把水仙看成水仙。

4、把大蒜看成水仙。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都采用了哪种境界呢?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成为教师,扳指算来已经有18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走出校门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是从事其他工作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回想这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做好一名教师,需要很多素质和能力,如过硬的知识储备,不断探索的创新能力,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一颗充满爱的心和足够的耐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为本,以教为乐,以教为荣。“长路奉献给远方,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这是小学时便会唱的歌曲《奉献》。那时候眼中所有的教师都是亲切又不失严厉的,对我们学生而言,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如同圣旨,甚至于比父母的话都管用。从那时候起,心中就有了一个坚定的认识:教师是一个光荣神圣的职业!如今,我也身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这块圣土上耕耘, “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肩上挑的是千斤重担,要尽力,更要尽心,不能有丝毫松懈。中学阶段虽然只是学生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而这一小段正是长觉悟、长知识、长能力、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会影响一辈子的生活道路。教师要把心贴在工作上,培育学生健康成长,不辜负家长的嘱托和期望。教师的工作和家家户户紧密相连,和孩子的现在与将来紧密相连,因此我深感当一名中学教师神圣而自豪。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将牢记于老师的四句话:最好的教育是充满温暖的,最好的教育是充满智慧的, 最好的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最好的教育是充满希望的。做了十八年教师的我,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完善,现在的我,已经能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很自然地,能把满腔热情满腔爱,撒给每一个个性迥异,各有特色的学生。课堂内外,我要以微笑面对学生,把乐观和自信,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教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2篇:听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中小学生人格教育》有感

听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有感

今天通过书林大会我看了有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真是十分有感触。在此也谢谢书林大会推荐的视频及书籍。

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更是责任重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网站等途径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耐人深思呀!

第3篇:听于丹讲座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作业,听于丹教授的讲座。于是,星期六早上我早早地起床,打开电视等待收看讲座。

于丹教授讲座的主题是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孩子要学会如何做人。在她的讲座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孩和大树》的故事。小孩来到大树面前,伤心地对大树说:“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只有我没钱上学。”大树说:“把我的果子摘下来卖了钱去做你想做的事吧。”小孩把果子都摘下来,卖了钱上了学。过了几年,小孩又回到大树跟前,说:“我的同学都已经漂洋过海了,只有我还留在家。”大树说:”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吧。“小孩砍下了树枝,做了个独木舟走了......我觉得这个大树太伟大了,它为这个孩子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它的无私让我敬佩,这棵大树就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为了自已的孩子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是从来没从孩子那索取过一丝一毫。我相信我的父母也会对我这样,所以我长大以后也一定会孝顺我的父母。

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责任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

第4篇:听于永正老师课有感

本次周末万校、我、张燕、陈霞、欧阳宝、袁萍、汤晓等人参加了宜春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艺展示会。

周六上午听的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课《爱如茉莉》。课堂部分实录和感受如下:

师:我们一起上课。一块儿学习(生齐说:“爱如茉莉”)。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导课略过)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生小声齐读)

师:喜欢于老师的字吗?

喜欢哪一点?

生:喜欢老师的字大方、工整。

师:凡是写给别人看的字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听课感受: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字写好,让孩子的心理装着他人,以身作则,有榜样,有要求。优秀的孩子会自觉模仿。写字不好的孩子会受到感染。春风化雨。)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三遍

师:有没有不止三遍的?

生:我读了五遍。

师:我读了七八遍。

生:预习了。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板书“嗔怪”)读什么?

生:嗔(chēn)怪

师:找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句子里?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责怪。

生:责备。

生:很生气。

师:你查字典了吗?

生:没查。

师:你没查。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谁再来说?

生:责怪。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美国的飞机把中国的战斗机撞到海中,中国的外交官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生气了,能说嗔怪美国人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这个词不能乱用,不能用在与敌人的谈判上。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

师:再检查一个:(板书)眸子

生:眸子

师:“眸子”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

师:眸子是眼睛,那于老师又考试了“眸”的本意是什么?(于老师边说边在眸字下面点了个点)

生:眼珠

师:眼珠里面是什么?

生:瞳人。

师:瞳人的“人”字怎么写?

生:瞳仁

师:这两个,人和仁都对。

请上两位同学,面对面对视。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人。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也有个人。所以用“瞳人”也对。

师:好好学语文,语文很有意思。看书多了,就知道很多知识。在预习时要使用工具书。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种意思,所以,要学会使用工具书。用“眸”组词。(听课感受:教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习。学习用工具书,是学语文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但平时我们都没有利用机会教孩子、培养孩子使用工具书。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引导了。)

生:双眸。

生:回眸一笑

师:“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

生: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

师:你真不错,看了很多课外书。“回眸一笑”出自《长恨歌》,描写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课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生笑。

师:不要笑,应该支持他。

师:读的正确。在同学读的时候,我们不要笑,要给他支持。(再找一生读第2自然段)

师:我很欣赏你的语气,语气比较自然。指导读——赶忙把“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师:加了引号,里面的句子要强调。

生读

3、4自然段。

师:我断定你是一个爱看课外书的孩子,我断定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差。因为你读书读得好!

师:我是认真地听你们朗读。读书是很难的,我读了七八遍也不满意。现在你们仔细听,注意听老师的停顿,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停顿是为了转换语气,自己酝酿感情。还要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出人物的内心,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要读谁像谁。妈妈就要用妈妈的声音,爸爸就要用爸爸的声音,小孩就要像小孩,要演什么像什么。

教师范读,读到结尾,读出了泪花。

(听课感受:教孩子读书一直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教的,现在被于老师一点:读什么像什么,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停顿。感到指导朗读也没有那么难,只要用心体会课文情感,沉进去即可。)

下面就不再一一详述。

师:1—4自然段主要写母女的对话,下面光练对话,看看怎样读。

指名一生找出本班读的最好,而且表演最好的同学。

师生表演情景剧,指导学生读对话时要“读谁像谁”。

练读女儿进病房门看到的一幕。

师:读第一部分清楚明白;第二部分要轻声、慢。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爸妈睡着了。

于老师范读本部分,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

师:有进步!掌声送给她。

师:不仅写了爸妈睡的样子,还写了阳光,为什么?

生:是衬托。

师:爸妈感人的一幕,连阳光都被感动了。一定要学会写景衬托。好好读书,多读书,就会写作文!

(第二课时)

师:书读到这份上,这个爱是谁和谁之间的爱,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像茉莉呢,咱们先研究一下茉莉有什么特点,静心读书,默读,朗读可以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而默读可以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一定要默读不要出声,仔细地,从头到尾遇到写茉莉花的关键词标出来,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默读,默读要有速度,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生:平淡无奇

师:画出平淡无奇这个词语的举手?(于老师竖起大拇指)

师:在文中找出含有平淡无奇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还画了那些词语?

生:第二个是清香。

师:还有么?清香前面还有一个写香味的词语叫什么来着?

生:缕缕幽香。

师:(板书)缕缕幽香

师:齐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师:还有写茉莉花的一个词

生:洁白纯净。

师:洁白纯净,把这句话读一读。(板书)洁白纯净

师:这叫会读书,会抓关键词。

师:把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句子画下来。默读做上记号就深入了。

生:默读句子。

师:按顺序读读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你还没忘记自己是个病人。(学生和听课老师笑)

师:(学生边读,教师板书)买吃完没直奔坐握伏

师:爸爸怎么做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悄悄地进行着,悄悄地传递着。谁来读读病房内感人的一幕。

生读。

师:联系茉莉,爸爸妈妈相互关爱,说说为什么爱如茉莉。

生答。

师:引导小结

师:下面我们写字,(提要求)

1、首先认真观察,慢慢描,把红色全部盖住。

2、注意头正肩平。

3、注意起笔和收笔

生写字描红。

师:已经描完的同学不要罢工,本节课只写四个字

生写字,学生推荐四个优秀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师:评价,指出优缺点。

师:写的不好的我给它整容。

生再次到黑板上写“幽”。

师:好,下课之前送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读好书,第二句做好文,第三,写好字。

(下课)

于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无论是教学设计层面,还是在处理关键词、关键段落、重点句子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巧妙理解字词。《爱如茉莉》,出示“嗔怪”,“嗔”字典上怎么解释?往往不经意间从一个字词,从一句话提起,但课堂往往起到出奇效果。学生生成也较快。于老师匠心独运抓住妈妈一个一个动作,“嗔怪”。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嗔”之意,现身说法,于老师和学生配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博得在场师生开怀大笑,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氛围中很快理解词意。这要比苍白的说教、死记硬背,不知要强多少倍。相信,扎根在学生心里的不只是几个简单词语而已。接着考查词语“眸子”,什么是眸子?放手学生自己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于老师的耐心点拨,几个学生学生配合表演,自己找出了答案。从而正确理解“瞳仁”,也记作“瞳人”。词语的处理,看似随口一说,随手一写,实质是于老师匠心独运,巧妙抓住有关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嗔怪”、“眸子”、“袅袅”,抓住了母女之间、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线,抓住了文本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实质。于老师处理方法轻松自然,没有“强买强卖”,学生学得有趣。关键词的提纲挈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给在座的听课老师处理文本不同角度出发,就可能达到事半功效的效果。几个苦涩、生硬的词语,在于永正老师的演绎下变得如此有内涵活力,有人情味。不让人折服哪行?正是:爱在细微处,读到情感中。

二、读字当头。检查学生读书环节,于老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错音,力争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接下来于老师范读课文,爸爸、妈妈和莺儿的三个不同人物角色定位,在于老师的声情并茂地读书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妈妈的虚弱,妈妈的嗔怪、爸爸的体贴入微及莺儿的聪明善解人意,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关爱,淡淡的、纯洁的、散发出缕缕幽香,犹如茉莉。指导学生读对话,也正是学生所期盼的环节,现实指导读女儿和妈妈的对话。强调读谁像谁,师生配合,学生之间配合。指导文中其他对话,独处病人的虚弱,体会当时的情景。做到入情入境。理解为什么“爱如茉莉"?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一下接触到文本的实质。茉莉花的特点,父母之间感情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板书“直奔、握、副、坐”。是啊,爱就是这样悄悄地、平淡地、无奇地传递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情真爱留美名。

总之,名师的课,听一节,有滴水见苍海的感觉。有大道至简的感觉。有榜样的感觉。于老师就是我们教学的榜样。

第5篇: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定稿]

语文教学的魅力

——听于永正老师教学有感

罗城县东门镇二小 黄 群

我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亲自执教的《梅兰芳学艺》一课。于老师全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我仿佛也置身于学生行列,在知识的神圣殿堂自主探索,任意畅游。我觉得,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两堂课,而是师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激情演绎过程,是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实现知识与能力及至生命同步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导而弗演。

优秀的导演,对“戏”总是有透彻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总能将“戏”还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体味、创造,只是在之前作一些关键性的指导,在其中给予必要及时的点拨与帮助,在之后作总结与提升。至于具体的一举手、一投足,并不作硬性规定。于老师完全配称教学领域的“优秀导演”。他已全窥了导中之“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闪光点,创设更多的发展机会,来激趣、导疑、引思、促创。例如:在分析梅兰芳学艺的投入神态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入戏”:假如你是梅兰芳,你是怎样学艺的?在于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寓思于“动”,发挥自己的创意,以细腻而传神的动作,再现了梅兰芳学艺过程。继而“出戏”,深入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真正涵义。真正凸现了“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主体。”我想,这样的教学,远比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的效果要好得多。疑趣相依,以“动”促思,“学”识兼得。

二、润物无痕。

于老师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枝笔”,几乎不用什么外设辅助,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课后,有老师问于老师为什么他总能把课上的激情无限,于老师透露说:我唯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当然,这是谦虚之词,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于老师对这些“高帽子”的重视度。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那么吝啬,无视这些“动力资源”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把极有价值的 1 “高帽子”冷置一边。

人性中都有一种被人理解、肯定、赞扬的欲望,儿童更为外显。“高帽子”效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只是毫不费力地动了一下嘴皮子,但对学生而言,这种激进的动力是多么巨大啊!”于老师在课堂中,总是选择最佳时机,轻附于学生耳边,把这顶“高帽子”不露痕迹地送出去:“你总是坐得那么端正!”“老师发现你读得最棒!”„„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这不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所最需要的精神支柱与前进动力吗?得到老师的鼓励,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学生当然是坐得更正,读得更棒,学得更好„„“一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又何必一定要留恋以文字的形式,圈死自己,而去苦苦强求,苦苦追问。学生在主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学必有获,学必“能”获。此情此景,已是“无义”胜有义,“无言”胜多言。

三、师以“媒”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课本交往有时也需要“媒人”,这个“媒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成为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即使的作用是帮助,不是代替。于老师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始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隐到幕后,以学习课文内容的直接参与者身份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明理、悟情”的朗读比赛,从而把学习推向高潮。这种看似没有要求却精心安排的的师生朗读比赛深深打动了学生。不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后学生有理有据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是学的认真,悟的深刻。“老师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但最好不要以指导者、教育者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于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于老师说:“当我的教学理念已经阻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会毫不犹豫地退出这个历史舞台。”那么,到时,我们将作何抉择呢?“只要你在教学中能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那你还是走在前列的。”

第6篇: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

2013年3月

19、20日,我们学校有幸邀请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泰斗人物于永正先生来指导教学。早在去年5月,我已在东莞体育馆欣赏过于先生的《祖父的园子》现场教学,当时就被他简洁、清新、高效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而现在,我竟然能与这位“偶像”级人物近距离接触,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更是不言而喻。

这两天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号上午于老师在阶梯教室讲授的《珊瑚》作文课。《珊瑚》一文本是语文书上的课文,于老却能把一篇平时只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活用为作文课的生动教材,真让人佩服。记得上课伊始,于老出示了很多珊瑚的图片。色彩斑斓而又形状各异的珊瑚,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个个孩子瞪着大眼睛仔细地看着,偶尔还发出惊叹。看着看着,于老试着让孩子们给珊瑚取名字。一开始,不少孩子对这个问题都感到有些难度,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于老一点都不慌,他慢慢地对孩子们进行点拨。于老说,你们觉得这个珊瑚像什么?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孩子们随着于老给的思考方向,不一会儿就把珊瑚的名字想出来了。按照同样的方法,于老让孩子们给许多珊瑚都取了名字,而且于老还会给孩子们介绍每种珊瑚的特点,加深了孩子们对各种珊瑚的认识。就这样,于老把许多许多的珊瑚带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说实话,当我不断的听着于老用同样的方式教会孩子认识珊瑚的时候,我不禁在想:鼎鼎大名的于老,教学方法怎么会如此单调?这样不怕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吗?带着疑问,我耐心地听下去„„随着课堂的渐渐深入,于老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根据每种珊瑚的不同外形,给它取个适合的名字,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珊瑚的不同特点,想象珊瑚活动的情形,把自己想到的话串起来,变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话。于老先让孩子们把想到的内容在班上跟其他同学作交流,孩子们也纷纷地作出评价。随后,于老还让孩子们把他们想到的话写下来,再加以适当的评价,这样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于老之前重复了很多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是用来潜移默化地交给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孩子在这种不断反复的教学中把老师的方法内化了,才能收到这么多的课堂生成的优秀成果啊!

于老的这节课,让我至今还不断回想,获益良多。最让我敬佩的,是于老用自己那最简单、朴实的教学风格,去感染学生,感染在场的所有老师。于老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方法,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语文课永恒的真谛。于老在上《珊瑚》的时候,他的ppt绝不像我们公开课那样精美,这里插一个动画,那里插一段背景音乐。于老紧紧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珊瑚的特点写珊瑚。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于老用了大量能体现出珊瑚各种形态、特点的图片,力求把珊瑚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很多青年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尽办法都得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亮点,尽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安排各类环节,用上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打造出来的课堂,也许能让人心里留下些许精彩的镜头,可是课后却缺少让人回味和深思的地方。于老的课堂教学简洁而高效,实在而精彩。

还让我深深敬佩的是于老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代名师,于老对待学生以及平时的待人接物是那样的亲切友善、平易近人。早就听闻于老跟学生的关系相当亲近,这大概就是跟于老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犯的错误,还有哪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孩子,于老从不会破口大骂,只会给他们善意的提醒和耐心的教育。在我身边,我偶尔会看到有的老师经常批评学生,甚至会用一些比较过分的言语,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还让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多多深入学生的内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的一句狠狠批评,可能会让学生更加无地自容,心里更加难过,也伤害了师生间的关系。如果在这时给学生多一点包容、理解和改正的机会,学生就会认为,你就是那个最懂我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

听于老这节课,还有一点小小的得意之处,因为这天的晚上,正值我出阁之喜!能在我人生如此重要的一天,有于老作伴,真是增添了无限光彩。带着于老给我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宗旨和“与人为善”的为人之道,我相信我会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客房部创意技能比赛下一篇:送教下乡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