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镇西老师讲座有感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听李镇西老师讲座有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座有感

钟诚

12月20日,有幸参加了2014年全国知名班主任经验交流报告会。在会议中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他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在听完讲座回来这几天,我脑海里一直都浮现出李老师当天的精彩讲解。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对自己班级所做的一切深深的震撼着我。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要赋予一个班级的灵魂。这个灵魂我称之为“爱”。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教育,对教育做了明确的阐述,现我一一道来。

教育,是一种传递。

教育,就是爱的传递——教会学生爱——懂得爱,并散发爱。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所说的,他第一次去给一个班做班主任的时候,送给孩子们的见面礼就是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就是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爱,而不是恨。

教育,是一种尊重。

我听他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对于学生的尊重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现在的老师经常以“我是为你好”或“严师出高徒”之类的理由剥夺学生的尊严。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尊重他们就是要在乎他们的感受。这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要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当李老师讲到教育,是一种博爱时,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我一直都不算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我以前在教孩子时总会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听了李老师的讲话我才明白什么叫“有用”的人。我们如果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怎样的学习成绩,家长们也经常打电话给老师“我的小孩成绩怎么这么差呀?”等等话语。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不是说成绩不重要,是我们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得把孩子们培养成善良、勤劳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李老师出示了这么一段话:“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第一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我这工作的几年来,我到底是把什么放在了第一位。仔细回忆了一下,我还是把孩子的成绩看的比较重,也可能是为了给家长一个交代。虽然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涉及到他们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在培养孩子素质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也就是说在我带的班级还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班级工作中首先工作重心是赋予这个班级一个“灵魂”。

李老师讲课的最后一个话题是如何从一个班主任转变为一个名班主任。他提到几个“不停”。

不停的实践。指的是每一天平凡的教育行为——上课、谈心、带班、处理突发事件。他还说老师们要具有研究与创新精神,把每一个班都当做试验田,把每一节课都当做研究课来上,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完整的宇宙来对待。再想想我自己在带班和教学过程中,真是没有一样做到了啊!

不停地思考,思考一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尤其是对自己错误方面的思考。通过思考把每一种错误变成一笔财富。这里他说的错误我把它理解成教学方面的错误和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如:孩子今天没有带红领巾,没穿校服,没做作业。我们不顾学生面子大声责骂,呵斥等。其实这都是错误我想我在以后带班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不停的阅读,李老师说若不读书----为师看,你无以教;为人看你无以话,再回想我自己,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我们没不读书的动力。我想今后我是得多读书。读李老师推荐的书如:《育人三部曲》《陶行知教育云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等等。

不停的写作。李老师说不停的写作能使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卓越,由平淡走向幸福!是啊。如我们班50多名学生就是50多个故事。如果我每天都能记下今天在我们班发生的故事。那10年,20年以后再翻开今天所记下的故事。那将多令人怀恋。

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在每一个日子里,我们和孩子一起编织生命的故事。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就是幸福的老师。这就是李老师的话。最后他又把问题抛给了我们每一位老师。我们要把怎样的时光留给孩子们未来的记忆。直到此刻我的脑袋里依然环绕着这句话。这句话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思。这句话也将永远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涯。

第2篇:听李镇西老师讲座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在滨州举办的“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感触特别深,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教育者对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对学生的关爱,对同行的真诚引领。下面就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1 .爱是一种依恋,(什么是依恋?孩子们都期盼着上你的课。放假了,孩子们都盼望着早点开学。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孩子们觉得因为有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也就是说班主任要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知道这个班级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每个学生在学校、班级留下一个流传下去的故事,从而让他们产生对学校班级爱的依恋。 2. 爱是一种理解,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学校最最可怕的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在哪里兢兢业业。”话虽然难听,但是可以想想一个班主任要是不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年龄段的兴趣和爱好。你说他能带好这个班级吗?最后告知与会者,一个理解学生的老师是:有儿童般的情感,有儿童般的兴趣,做有童心的教育者。你要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

3.爱是一种尊重,一个学校没有比学生的信任更重要的了。学生们为什么依恋学校,依恋班级,依恋班主任?那是应为他们信任。怎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信任从尊重开始。很多班主任都觉得班主任尊重学生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民主,什么东西都要拿到班上集体讨论。并且很多时候 ,很多事情都是以学生为主这样就是的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其实你错了对学生的尊重是不在于我们的动机,而是真正了解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和感受。

4.爱是一种浪漫。孩子来学校的目的是快乐成长,你让孩子快乐且浪漫的成长了吗?一个孩子,一个日子,就是教育。善待每个日子,呵护每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留给孩子无限的浪漫的会议。(比如,篝火晚会,踏青活动,爬山归来,田野归来,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等等)在社会实践中,孩子的浪漫会议很多。

李老师说“班主任应该有童心、爱心、责任心。” 做有童心的老师,没有爱心的老师如何懂得保护幼稚的心灵,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如何既教书又育人?要说“走进孩子的心灵”,那就是: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摸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只需我们以平等的心态,静心聆听他们的诉说就足够了。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很难想象,李老师曾与学生趴在地上比学狗叫;在雪地里与学生打雪仗、滚雪球„„

李老师的经典理念,不时引来阵阵的掌声。李老师那颗童心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中,爱学生,也让学生学会感恩。从他的报告中我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与欢乐。李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李老师让自己的生命在教育这片沃土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今年我是担任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平时课程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免有些怨气,有时自觉不自觉的迁怒到学生头上。说实话,我自己觉得我的学生并不是讨厌我,但他们也不是真正喜欢我,我觉得是“敬畏”。他们喜欢听我的课,觉得我是较“权威”的语文老师。但学生们都觉得我太严肃,让学生敬而远之,慢慢的,我觉得我离我的学生越来越远了„„

“走了很远,却忘记了我们的起点。”——李镇西 我不由自主的反省:我或许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但决不是让学生打心里喜欢的老师,因为他们都怕我,一见我,有的学生就躲了。以前我还觉得自己很有“威信”,学生在我面前不敢“乱动、乱跳”。李老师那种真正关爱学生的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我:让孩子每天有收获,很快乐,这就是优质教育。李老师现在是校长,作为一名校长,要管理一个学校,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可他却能关爱学生,每天还找学生谈心,聊天,和孩子交朋友,直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正事”。为什么他能做到?答案只有一个:他爱学生,他爱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觉得这样做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啊,我们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未来和希望。难道我们不应该打心里喜欢他们,爱他们吗?爱是双方的,爱是会得到回报的,只有当我们对学生付出了真正的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做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爱我们。

我想大声对我的学生说:孩子们,老师爱你们,让我们做朋友吧。

第3篇:听李镇西教育讲座有感

忽如一夜 春暖花开

——听李镇西讲座有感

望岛小学王晓琳

李镇西——这个如雷贯顶的名字,自我大学起就经常从老师口提及,他对教育的理解及实践让我钦佩不已,但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有幸到烟台切身聆听李镇西的讲座,才真的让我的内心激起千层浪,重新唤起我对教育的那份初衷和对孩子的那份热爱。 第

一、教会做人——善良、正直、勤奋!

李老师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天才学生到哪里都是天才,其天赋和学校教育关系不大——郭沫若不进乐山一中,而进了眉山一中,一样会成为文学大家的;钱学森就读的不是北师大附中,而是南师大附中,一样会成为科学巨匠的。教师对于天才孩子的意义,在于人生导航,教会做人——善良,正直,勤奋!”道出了教师教育的本质,让我豁然开朗。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能力和职责,古话说教书育人,可我们往往只做到了教书,却忘记了育人,或者说我们忘记了育什么样的人:一个听话不违反纪律的人,一个不给班级惹事麻木不仁的人,一个为了应付检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的人„„我们只顾着自己的省事省心,忽略了呵护孩子那颗纯真善良的本性!我好惭愧!因为我从没有认真想过我能给我教过的孩子留下些什么!我们教过的孩子将来未必都是文学家,科学家,而绝大部分都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普通的劳动者,那么我们为何要强求他们每个人都是学习精英,门门检测优秀,但至少我们可以教育他们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平和温暖的人,一个勤劳努力的人,一个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都会寻找快乐、乐观向上的人,一个不论走到哪里大家都“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那时,我该多么的感动与满足„„“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身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的我,不就应该为着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吗?我想,我应该给我教过的孩子留下的应该就是那份善良、正直、勤奋„„ 第

二、用心用情当一个称职的班主任。

班主任当过好几年,学生换了好几批,不能说不用心,因为我好像做到了一个班主任应该做的所有事情,让我班级的孩子们团结向上、遵纪守法,甚至成绩优异、健康平安。但是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才意识到,我这个班主任有多么的失败,因为我为孩子们做的实在太少,没有为他们与我相处的那段美丽的童年留下只言片语„„看着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深情厚谊,我好羡慕!“一封真诚情书”“一本班级史册”“一个微型相机”“一部感人小说”“一份公共财物”“一张陈年照片”都可以证明我和孩子们共处的美好时光,或感动、或悲伤、或快乐、或遗憾„„如果有,当我多年以后有一天翻阅起来,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有,孩子们长大后再次翻阅起来,该有一种多美妙的感受;如果有,那被回忆起的彼此之间的依恋应该就像初恋那般美好吧„„

我要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一个不但用心,更要用情的班主任!

总之,我会记住: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第4篇:听李圣珍老师的讲座有感

关于差生的转变

—听李圣珍老师的讲座有感

面对问题学生,大多数老师肯定是恨铁不成钢,头痛不已。李圣珍老师确是这方面的专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急于一睹专家风范,提前进场挤在前排,细看了手上有关李老师的资料,大量的实例令我瞠目结舌,几百例在家人学习同学眼中不可救药的孩子,在李老师的陪伴下,一个一个回到正常的学习、生 活中,还有许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李圣珍老师,感觉实在不象一位传奇人物,衣着朴素,倒象一位邻居大妈,感觉随和而亲切,听到她讲话的声音,温润中带点沙哑。

李圣珍老师的谈话,并不是条条框框的讲,而是用例子串成文章,我把内容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李圣珍老师认为:世上没有问题孩子,所谓的差生只是在他们的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而老师和家长就是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导航人。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一、要热爱孩子,设身处地的了解他们的成长和心理要求;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储备,是李圣珍对自己也是对所有老师的期望。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的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样,我们把孩子看错了,却总在埋怨孩子越来越不如人意。泰戈尔以一个伟大的灵魂包容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孩子,用心里与他们对话,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呢?

二、耐心、感受和宽容。大多数问题学生心灵都受过创伤,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怪癖。可李老师说“天生不学好的孩子我想没有,缺点只是孩子的特点之一”。她的宽容和母性使我感觉到,作为一个老师,你的学生即使再不好,在老师眼里,都要把真诚和理解毫不吝啬的奉献给他,围绕他左右,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和宽容。老师的耐心将会给孩子带来信心。对待孩子千万不能一味的训诫,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耐心交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要给孩子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泛泛空说,而是要让他看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目标和希望,教师应该是给他希望的人。

三、赏识教育。许多特殊的孩子,经过李圣珍老师手把手的调教后,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希望之星”。这些学生为什么能在她的手中变废为宝?赏识教育,恐怕是最好的答案了。李老师说:“我既然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但她并没有什么绝招,只是真诚的对话,总是给他们希望,真实而坦诚的表扬他们,使他们找到自信。尊重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学习和快乐感会激发出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发掘每个人的潜能。

四、真诚表扬,切实的帮孩子渡过难关。为什么要强调真诚的表扬呢?李老师说,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老师胡乱的表扬,会让他们很反感,觉得老师特虚伪,有孩子就说:“你别捧我,我知道你夸我无非就是想让我好好学习,我才不上你的当呢!”这就是为了表扬而表扬的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发自肺腑地欣赏你的学生,而不是带有某种目的。

五、让孩子大声朗读美文。李圣珍老师强调,一定要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进入他们灵魂的好书,这是让他们迅速成“人”的法宝。她每天都坚持让孩子读一个小时的书,要求他们大声的读,一定不要仅仅只是看一看,而且还要大声的喊出来,因为看书可能仅仅是看热闹、走形式,而没有真正进入到书里的精神世界,而大声的朗读就不同,他需要全神贯注,需要朗读者投入感情,而汉语本身言本身很有韵律感,这样的读书法,不但可以让书籍中的美好因素迅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为他们说话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了李圣珍老师的讲座,细细回想,觉得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华丽的语言,平白而朴实,一个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了一切。就象她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其实这些道理人人都懂,可不一定人人都会坚持。坚持就会有奇迹。

第5篇:听李惠军老师的讲座有感

听李惠军老师《视界和境界——历史教师的发现与教学创意》讲座有感

2014年11月9上午提取了李惠军老师题为《视界和境界——历史教师的发现与教学创意》的讲座。李老师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内容的深度、思维的高度使我非常敬佩。同时,讲座中的很多内容使我深受启发。

李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历史是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记得有人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也就 说明了历史的作用:指导人类今后的行为。所以,即使虚构的历史(或者说大家认为它是虚构的),只要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有存在的价值的,也可以被认为是历史。历史不像物质一样具有持久的、不变的属性,历史是文字的描述,是个人以自我的世界观记录下他认为存在过的东西,而这个存在性却仅仅靠的是记录者的见闻,而他的见闻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还不具有持久性,随着记录者的逝去,这个见闻而随之消失,于是这个记录也就失去了唯一的存在的证据,而且越是久远的历史这个存在性越不可靠,最终流于传说。2014年海南省中学历史教学大赛中张新刚老师的课,讲了故事,欧洲6位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的科学家与教会的残酷斗争,以及达尔文去世后被葬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羊世通老师的课,历史故事更多,有“审判伽利略”、“牛顿的葬礼”、“爱因斯坦之于个人、朋友、社会”。这是两位会讲故事的老师,尤其是羊世通老师,通过故事来说明他们的学术成就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故事说明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这次的比赛效果来看,这两节课是最接地气的。 二是李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坚强的毅力着实让我敬佩。做为一个从教十年多的历史老师,非常惭愧老师在报告中涉及的很多材料是没见过的,有些观点是没听过的,深感自己功夫之浅薄,恨不能有日日忱书而眠的冲动。且李老师总能把分散史实组建成有机的整体和新颖的历史逻辑。在报告中李老师还提到,他在讲南北战争时把整个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用英语背了下来。

三是精彩的口才,无论是讲到“苏联解体时红场镰刀斧头旗”降下时的声情并茂,还是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的慷慨激昂,一切历史都在三寸之下熠熠生辉。这样的课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牢牢吸引你,无法让人抽离。

四是独特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报告中有大量的实例,特别是《鸦片战争》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两个课例,其设计立意高,选材新,角度巧,课件制作精美,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却又理所当然。而对“军机处”的解读,图文并茂,环环相扣,让人折服。

老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者,他是在用生命和灵魂讲课,能成为他学生是如此地幸福。他的话语、观点将激励着一代代历史人的思索和前进。

第6篇: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2015年4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这是我第一次听李镇西老师的报告,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他的朴素,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

整个讲座中,李老师最本质的思想有两点:其一,“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其二,“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他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老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证在学生的记忆里”,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讲“故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这些故事都是李老师从教30年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教室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场的老师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下面我便把自己的学习收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教育,是一种依恋。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依恋和被依恋都是一种温暖的幸福。在时隔多年后,当一位女学生偶然间在大街上遇到李老师,然后激动地把他(李镇西)抱在怀里,不分男女之别,不顾人来人往,不管年龄差异,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依恋啊!而这源自于当初你教育他时作为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依恋。

李老师在报告中说到: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最终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阿莫纳什维利)对孩子的爱不是你想为他做什么,而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欢。他说每天走在校园里,听的最多的便是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的唧唧喳喳声,逐渐习惯了有这样一群闹哄哄的孩子跑过来拉我的衣角、牵我的手,跟我嚷嚷:李老师,我的水杯不见了;李老师,我今天不会哭脸了;李老师,还有多久可以回家?„„ 有了感情做基础,教育才能有效的进行。

二、教育,是一种理解。

童心是师爱之源,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儿童般的情感,要做有童心的教育者。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

陶行知告诉我们,不要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李老师出示一张“小孩与鱼嘴对嘴”的照片引发思考,小孩也许想用人工呼吸救活鱼,但是鱼永远也救不活了。因为小孩不知道鱼需要什么。就像我们老师,如果不理解孩子们的情感、兴趣、喜好和追求,就无法真正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三、教育,是一种尊重。

教育之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爱,核心是尊重与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情

1 感、思想、个性、差异、人权、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感,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尊重是底线,你可以不爱你的学生,但必须尊重。

爱,要给每一个孩子尊严!无论成绩的优劣,都应该给予平等和尊重,因为你的尊重,哪怕是一个极其细微的问候和鼓励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信每个老师都愿意给孩子一种爱的教育,为孩子付出爱。但很多老师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却忘记给孩子尊重。尊重孩子要给每个孩子尊严,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可爱的地方。是否尊重学生,也不在于我们的动机,而在于学生的感受。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体现在尊重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的脸面,尊重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不可以让孩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脸面,失去了人格!

四、爱,是一种智慧

李镇西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小经验:他每期跟新同学见面前,总会准备好一封信送给每一位学生;还会为新生们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上一届孩子们的纪念册;他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会和大家一起照一张全家福„„他组织的班会不仅有意义,又有意思。一次“告别童年,永葆童心”的主题班会,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岁月在无声无息地流淌,生命却在有滋有味地成长。

在讲座中,李镇西老师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去体味如何做一个富有灵魂的班主任。一张张照片呈现着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火车站送别,孩子们追着火车依依不舍;师生将课堂由教师转到花海中,阅读写作,兴趣盎然。可以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在讲述这些的时候,也是在进行着甜蜜的回忆。现场许多人眼眶一直蓄满泪水——这是感动的结晶!作为老师,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并且在情感上依恋你、尊重你、理解你,这无疑是幸福的。李老师说要让教育充满浪漫的气息。他说追求教育的浪漫,不只是为了寓教于乐,不只是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教育境界,是师生双方生命的和谐共振与交相辉映。李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他多届“未来班”的图片音像资料,欣赏了“未来班”自创的班歌以及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的故事,介绍了学生聚会带来的感动和跨越三四十年的师生依恋。我深切感受到了,李老师与他的学生的确是心心相印,彼此依恋!

这次聆听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师生的心儿才能贴得更近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爱学生的班主任,让我们的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一生。

接下来,李老师给了我们四条建议: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一)不停地实践。

李老师认为教师要注意(1)创新与研究(否则会倦怠);(2)不断超越 自己。李老师非常强调:问问自己还能优秀多久,还能优秀到什么程度?他列举了他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成长足迹:(班主任工作方面)未来班—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班级民主教育—公民教育;(语文教育教学方面)训练—生命教育—创新意识—人文素养—民主教育。

李老师朴素的教育教学观,丰富详尽的第一手材料,确实让我们与会者听得

2 既激情澎湃又感慨不已:即使沿着李老师的步子走下去,我们都未必能达到他的境界,更何况他现在还在不停地超越与创新呢?

(二)不停地思考。李老师鼓励我们要用常识识破所谓的“理论”,要有自己独立地思考。

如: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他就认为这句话欠妥。他认为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下,当前的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下,就是要有“学不好的学生”。如果大家都学好了,那还怎么选拔人才呢?从考试的角度,这句话就站不住。

(三)不停地阅读。李老师将阅读分为三类:

1、教育类;

2、教学类;

3、人文类。他鼓励我们要博采众长,广泛阅读。他列举了今年暑假他们学校要求老师阅读的书如下:

人文:《蒋勋说宋词》《人文的水位》《中国当代八种人文思潮》《北洋大时代》; 专业:《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重读)《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注:当时李老师列举了许多,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抄得完整)。

(四)不停地写作。李老师还告诉我们即使时间不够,也可以先写几句话以作备忘,等到以后有空再补回来。李老师还要求我们多写写教学随笔、教育故事、课堂实录以及教育实录。

报告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李老师的教育之爱,用他的爱心谱写着教育的诗篇。他不仅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教育自己的女儿,也用这样的信念教育学生和学校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深深的感染别人,作为做人的信念。在这样的理念熏染下,让学生的一举一动处处体现出替别人着想,对他人的尊重,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拥有一生的幸福。这是李老师学生给她的来信片段:我清楚地记得第一节课的第一分钟,就在这节课,这一分钟,您把“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写在了黑板上。我像接到圣旨一样把它工整地写在了语文书封二的空白处,高

二、高三,我的语文书封二的空白处都是同样的一句话,甚至大一的教材上也是。后来,我不再傻傻地写,因为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的心里, 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一直努力着想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一种教育理想,我想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实现它。

3

上一篇:党风廉政反腐败党课稿下一篇:党风廉政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