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肿瘤在我国人口全部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因此,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 它不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破坏其机体的正常功能, 有时还可造成形象改变, 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带来危害, 它不单纯是躯体疾病, 更是一种身心性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在临床的治疗、护理、预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疾病早期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恐惧是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最初的心理反应, 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肿瘤是不治之症, 癌的诊断使人们立即想到死亡, 甚至治愈了的或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一般性的疼痛也常常使之联想到肿瘤的复发, 死亡的威胁。当一个人得知自己被诊断为肿瘤时, 会产生一种突然的精神打击, 可造成“精神休克” (诊断休克) , 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处于震惊的患者, 往往对自己的诊断极为否认, 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是对突然心理打击的缓冲。经多方检查, 在事实面前, 患者才逐渐放弃自己的否认态度。对于失去理智的患者, 护士要多给予理解、同情和照顾, 并注意保护患者,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当患者渐渐意识到自己患肿瘤时, 便会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这时更需要护士的体贴和关怀, 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主诉, 宽容地对待患者, 作出应尽的责任, 开导患者治病是大事, 其余都是小事, 帮助患者摆脱困境, 克制自己的情绪, 和颜悦色地面对患者。

2 疾病治疗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当患者接受了这一客观事实, 进入“患者角色”接受治疗时, 每一位患者都希望疾病治愈, 即使在肿瘤晚期也希望疾病能够好转, 所以要让患者感觉到生活是美好的, 生命是可贵的, 鼓励他们勇敢地、坚强地生活下去。最好的办法是留有充分的余地, 让患者有一个明确的希望, 有一个寄托而生活。在进行各项治疗前, 应认真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需要配合的事项。在治疗全部结束后, 适时恢复部分工作, 可使患者体会到自身价值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从而重新振作起来, 唤起对生活的希望。

3 疾病晚期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当患者病情发展为晚期时, 常出现衰弱、疼痛、厌食等, 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恐惧。随着机体功能逐渐衰退, 患者可能放弃本来的活动, 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时护士应采取交流的方式疏导患者, 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逐渐消除恐惧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病情许可, 应鼓励患者尽可能起床活动, 不要过早地卧床不起, 这样既可延缓机体功能的衰退, 又可使患者从自理中增强信心。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患者进入终末期, 尽管不应使终末期的患者知道其确切的病情发展, 但患者也会感到生命快要终结。因此更需要采取各种支持措施, 解除患者痛苦以缓解其对死亡的恐惧, 并保持患者的尊严。有些患者在死亡的困扰中往往听之任之, 不再抱任何希望, 兴趣与感受也逐渐消失, 还有人从绝望的心灵深渊中爬出来, 对生命发出求生的渴望, 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患者可能并不害怕死亡, 而是害怕在他临终时被医务人员和家属遗弃。所以对临终期的患者不应过多考虑价值观, 应重视患者的微小愿望,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 和家属在一起, 协助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上一篇: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思考论文下一篇:多媒体微课语文教学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