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鱼骨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护理不良事件鱼骨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会

【摘要】本文就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进行探讨,重点从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阐述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网上上报系统;PDA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與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护理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 年轻护士技术差,经验不足:近年来,医院的床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护理人员数量缺编。医院新进大量的年轻护士, 年轻护士比例增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有限, 对疾病观察力不够,不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缺乏护理经验,技术操作不熟练,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家属要求高,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 家属不满意。

1.2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告知义务执行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差,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性。因此,护士在每项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细节,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护士没有对特殊治疗,存在的护理风险让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告知书。例如:跌倒坠床告知不到位,患者跌倒坠床。在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签写告知书。

1.3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按照护理常规执行操作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各种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粗心大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未落实流于形式,不能检查出问题,例如:未让患者或家属说姓名而直接喊患者姓名,导致药物输入错误;发错口服药液; 采错标本;接送病人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转抄医嘱错误;如将时间、剂量看错等。另外,儿科工作繁琐,患儿不配合核对,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1.4 护士害怕处罚,不积极上报:我国医疗差错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3]。本护理单元是2010年5月新扩建的病房,护理人员以新分配为主,她们都想在新医院有个好起点,留下好印象,担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会影响其个人声誉,也担心被人知道会受到处罚,因而多数护士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如果患者不投诉、护士长不知道,往往采取隐瞒不报,导致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不同科室,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发生,同时,事件的当事患者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拖延而导致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管患者安全的主任及护士长、护理骨干30人组成院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及小组护士长、护理骨干10人组成科护理安全委员会, 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4人组成病房护理安全委员会。实行三级负责制,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由护士长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护理部对改进、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实行无惩罚原则,无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4]。鼓励护士对与护理相关的患者不良件的报告,不论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人员的差错。使护士自愿、主动上报,使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安抚。

2.2 健全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逐步制定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输血核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泛水的应急预案、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患者自杀后的应急预案、患者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皮肤压疮应急预案等。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皮肤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应急预案中,建立相应的护理评估表、床头设立相应的提示牌。其次,制定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3 做好年轻护士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多途径培训护理人员专科发展,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做好三基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非注册护士每半年一次,注册护士一年一次。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2年资以上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雾化吸入、鼻饲、导尿、灌肠、翻身叩背、洗头机洗头法;2年资以内的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吸氧、吸痰。病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两次,内容为专科护理知识及网上和杂志最新刊登的护理的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参加护理部每周五中午专科业务讲座6次。带领全体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护士条例》等法律相关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做好告知义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依法施护,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说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5]。定期带领护士学习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警示录,提醒护士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2.4 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应用掌上电脑(PDA) 和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进行各种处置核对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system)的数据资源, PDA带有无线网卡和条形码扫描头病人专用的采用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记录了病人基本信息[6]。患者入院后,打印以住院号编码的条形码腕带,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用PDA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PDA分类显示全科病人的所有用药医嘱信息,如:注射医嘱、输液医嘱、雾化吸入医嘱、灌肠医嘱、化验医嘱等;同时将处置的时间和处置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保存后所有信息即刻回传到HIS系统,医生下达医嘱输入HIS系统后,会即刻自动转移到PDA上, 可实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2.5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我院充分利用HIS系统,建立自愿、非处罚性的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每个护士通过自动化办公网上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层层上报至护理部,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出分析,帮助当事科室、当事人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类似的不安全因素,对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护理不良事件,立即指导、参与、帮助处理,力求将患者的损害减至最小。护理部审阅后实时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公示,事件的过程结果是公开的,但科室、责任者是保密的,只用来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事件中进行学习,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3 讨论

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杜绝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PDA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的查对,用PDA扫描病人腕带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 信息均通过HIS系统相关联,真正做到了“正确的对象、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杜绝了差错。这一优势在新生儿、精神障碍、昏迷或睡眠状态病人的护理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及时纠正了一些遗漏和差错,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多次医嘱转抄、录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 李春梅. 护理安全管理体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9):2623-2624

[3] 袁晓丽,江智霞.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4(24):726-727

[4] 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护理与康复,2009,6(8):523-524

[5] 阐玉英.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5):78-79

[6] 张晓华,吕艳,郭春芳.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护理管理,2008,6(10):2800-2801

作者:刘伟 李莉

第2篇:浅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护理管理的有效对策。方法 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并上报的24例不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次数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 24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执行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为33.3%,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过硬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占33.3%。结论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注重护理的每个细节,加强对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技能,以科学的方式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事件[1],小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由于患儿病情变化快,陪护人员多,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因此常存在着安全隐患,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不仅给患儿家长及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还容易引发护患纠纷,给医院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尤为必要。本文将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整理我院小儿科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上报的24例护理不良事件。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次数及所占比例,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将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1.3不良事件类型 24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执行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为33.3%,其次为输液、用药错误、相关检查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坠床、摔伤。

2原因分析

2.1儿科工作环境复杂(5例,占20.8%) 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患儿病情进展快,重症患儿多,陪护的家属也较多,护士不仅要完成治疗和护理,还要回答多个家属提出的问题和需求[2]。且患儿对住院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并哭闹,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到了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增大,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2.2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3例,占12.5%) 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及介绍病情时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没有将疾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患儿家属,没有叮嘱患儿家属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因此会造成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6例,占25.0%) 由于护理工作的繁忙,有时为了完成本班的工作而简化查对程序,忽略查对细节,没有加强对患儿的巡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及责任心,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转抄及执行医嘱错误、 漏执行医嘱、执行医嘱时间不正确,因此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2.4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过硬(8例,占33.3%)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熟练,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到位,加之个人能力差,很难适应和胜任临床护理工作,这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2.5护理管理存在缺陷(2例,占8.3%)医院缺乏健全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护士长管理不到位、护士长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未严格落实三级质控及查对制度等,缺乏对护理人员护理行为的监管及评价体制。

3对策

3.1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医院及护理部应通过积极的调研学习,根据国家及医院相关规定及相关儿科护理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根据小儿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护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护理安全的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核与督导,增加检查频率,加大检查力度、严格落实一级质控,以确保护理安全。

3.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不同时段根据患儿的数量不同给予弹性调节,减少科室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制,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3.3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病房应保持干净整洁,病区内及病室内多摆放绿色的植物,使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病房探视者的人数,分时段进行探视,以免造成病区的嘈杂环境,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多关心护士的日常生活,对护士进行定期的心理干预,帮助其排解压力,以便更好的胜任护理工作。

3.4加强护患沟通 护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护患沟通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时面带微笑,言语确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儿家属介绍疾病诊疗的相关知识,并及时的向家属汇报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以便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患儿的信息,获得家属更多的理解,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增强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3.5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对护理人员"三基"能力的培训,强化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定期组织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增强其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的特有的道德素质,用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对待每一位患儿。

4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时有发生,使得护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护理不良事件应值得医院及每位护理人员的重视。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莘.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130-132.

[2]毛永霞.50例科护理不 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作者:陈凤霞

第3篇: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体会

【摘要】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分析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25

1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不严格执行医嘱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2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3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4 护士不严于职守 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2 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2.2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 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3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 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

3 讨 论

医院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作为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务必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崇高的责任感,增强防范意识,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本院针对护理人员对差错的认识以及发生差错后的处理、护理人员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统计。调查内容包括十个方面的问题。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通过建立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在护理队伍中广泛宣传,各科室护理人员对于自己和他人出现的差错能积极上报,科室积极进行讨论,对于及时发现重大护理隐患从而避免引起重大护理差错的人员进行物资和精神奖励,全体护理人员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及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毛永霞.5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海南医学,2010年22期.

[2] 薛焕芬.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5期.

[3] 黄丽英.年轻护士护理风险防范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年01期.

[4] 褚爱莲.9例意外压疮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年02期.

[5] 苏萍.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10年05期.

作者:夏艳春

第4篇:二部呼吸二区护理不良事件鱼骨图及整改措施

整改措施:

1、加强导管意外防范措施的宣教;

2、加强巡视,做好班班交接

3、妥善固定导管

4、加强患者的家属对使用约束带的认识,增加依从性

整改措施:

1、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评估和宣教,同时评价宣教效果。

2、对高危患者强调陪护的重要性

3、告知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措施

4、卫生间增设扶手

5、对家属及保洁员进行宣教,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避免湿滑

6、加强巡视

整改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

2、及时做好高危患者的压疮风险评估,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3、按时巡视,每2小时翻身

4、对高危患者使用气垫床

5、加强家属的预防压疮知识宣教

第5篇:护理不良事件的概念与常见的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常见不良事件:

1、坠床: 一侧有床挡,患者翻身时从另一侧坠床。

2、烫伤:患者喝水、理疗时被烫伤。

3、跌倒:下肢术后患者扶拐摔倒,造成肋骨骨折。

4、自杀: 医生给患者拆线时,患者用医用刀片自杀,制止后,患者趁医务人员离开病房后又跳窗户自杀。

5、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

6、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化疗药十倍剂量)、镇静药服药到口(避免药品囤积)。

7、使用过期药物。

8、管路识别错误导致液体输入错误(胃肠营养液)。

9、设备问题常常发生在急症抢救时:包括急救时不会操作医疗设备、错误操作、设备找不到或者维护不良等。

10、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11、侵袭性操作时违反规定程序和步骤。

12、损失或丢失重要标本。

13、护患交流障碍,知情告知不足(检查前后告知)。

1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

15、泄漏患者隐私。

16、抢救患者时,口头医嘱药品剂量错误。

17、医嘱临时续液,未挂治疗单,输液毕拔针返回,发现还有后续治疗。

18、外带药品,需要加入四支,结果掰开了八支药。

19、医嘱开胃复安入壶。

20、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

21、治疗单3组液体,签字只有2组液体后拔针。

22、头孢类药品无皮试阴性或“继用”字样。

23、输液治疗单无滴数。

24、无上级医师签字。

25、外带,NS250ml,头孢唑釫Bid,继用(无剂量)。

26、交接班清点物品,只签字,不清点。如:插线板(有登记,无实物)。

27、治疗单开vitB6入壶,输液袋上vitB6入液。

28、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29、患者站立输液。

30、患者自己上3楼B超。

31、女病人导尿误入阴道。

32、膀胱冲洗夹闭引流袋,冲洗完毕离开时未打开。

33、医嘱开腺苷钴铵1ml肌肉注射(实际1mg),连续注射。

34、静脉留置针输液前未NS冲管。

35、字迹不清,造成治疗单位置放错。

36、医嘱开PN80万单位皮试,按160万配制(无80万单位的PN)。

37、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

38、治疗单涂改含糊不清,剂量有误。

39、静脉液体外渗外漏-多巴胺。

40、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对头孢类过敏,出院带药头孢类口服。

第6篇: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

1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2 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医学|教育网整理,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2.8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9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0 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11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7篇:护理不良事件

------个人分析

2013-9-29,7:45,因本人疏忽大意,草率行为,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没认真做好三查八对,错将急一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组药水错用给了急二床曹令广患者身上,当时可能正处於快交班状态,急二床的中心静脉压值不太准确,想忙着把急二床的中心静脉压测准,好晨会交班。当时家属告知没有药水,我就急忙冲进了治疗室,核对了药物,确没核对瓶签,直接把药水挂上了急二床患者。直到白班责护发现,当时药物已经全部输完了,庆辛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与责护班商量后,立即上报给护士长。给予相应的处理。

其实,事后自己觉得也很害怕,从事医务工作是和生命再打交道,是神圣而又容不得半点差错,可是却在最基本应该做的也疏忽了。我们是医务人员,自己很清楚如果把消炎药用在一名过敏患者身上,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由此事件,自己也深刻反省了自己。责任心欠缺,我心里也敢到十分愧疚。如果能多问一句,多说一句,多想一下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差错了。 三查八对不仔细,没核对姓名,没核对床号,没核对剂量,并且上药水之前没询问患者姓名。 及时再忙也不能乱了分寸,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其实当时如果自己忙不过来,可以寻求P2班协助帮忙。

这次教训是严厉的,沉重的,深刻的,它将伴随我一生的护理工作,也让我自将来的工作中时刻警示自己,不敢半点松懈。同时也感谢护士长没有上报给护理部,我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随时随刻要有分享意识,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每个细节都仔细检查,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并且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第8篇: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本文作者(申茂玲,朱广云,申智慧),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在分级、种类、发生高危人群、高危科室分布的特点,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设计好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病区护士长对本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分析上报,护理部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本月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一般差错最高,占总不良事件的55.56%;责任事故占2.52%。医嘱处理错误、给药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静脉穿刺技术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占16.45%、13.92%、10.13%、10.13%、8.86%。五种护理不良事件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59.49%。护士工作年限以6年以下发生率高,占总发生人次的70.17%,尤以2年以下护士发生率高,占总人次的39.47%,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多发病区是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数占全院总数的68.36%。结论: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应以医嘱处理错误、药物准备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静脉穿刺技术为重点,同时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高危科室和高危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人员的培训工作。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高危环节;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这种命名给护士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命名。安全生产是全社会都在积极倡导的,医院安全问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不容忽视。医疗不良事件不但造成患者及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导致医院社会信誉下降,患者群体的安全感丧失。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交流、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加之护理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如何保证安全,一直是被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院为了能够在最早时间、以最快速度掌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早将不良事件可能诱发的医患纠纷消除,于2009年7月特制订了我院管理体制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得以及时上报、及时分析,制订改进措施,杜绝类似事件重复发生。现将2010年1~11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护理缺陷评定标准,根据我院2010年1~11月上报的79起护理不良事件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114人次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缺点19起,占24.05%。一般差错45起,占55.56%,严重差错6起,占7.59%,其中包括1起骨科输血患者,提血单与供血者、受血者实际血型不符,由于血库工作人员粗心打错输血单,而护理人员在取血及输血时均未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另一起胸外科血糖高患者错将0.9%生理盐水粘贴到5%葡萄糖250 ml液体给患者静脉滴注,虽未引起不良后果,但性质严重故列入严重差错。输液反应8起,其中3起由于儿科年轻护士违反消毒隔离制度引起,另有5起输液反应占6.33%,其中4起发生在儿科,护理人员经过以上3起教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查明5起输液反应非护理因素引起,经医院分析可能与塑装液体有关,及时更换了液体;1起心血管内科医生由于超剂量使用红花30 ml(用药原则20 ml),引起药物反应,护士长均如实上报,杜绝了以后可能再次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

一般差错是指在护理工作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差错,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不良后果严重的为严重差错。缺点是指未按时执行治疗但在2 h内及时纠正,且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1]。责任事故是指护理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及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2]。

1.2 方法

护理部制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求科室及时上报,并制订整改措施。

护理部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本月上报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共同讨论,分析发生的因素,在全院引起重视,杜绝此类事件重复发生。

2 结果

根据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讨论,现将79起事件按分级构成、方式以及发生不良事件的护士的工作年限构成、科室分布构成见表1~3。

2.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情况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情况见表1。

2.2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14人次与护士工作年限构成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14人次与护士工作年限构成见表2。

2.3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按科室分配构成情况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按科室分配构成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方式分类及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中以医嘱处理错误、药物准备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1例为难免压力伤Ⅱ度,其余均为Ⅰ度)、输液穿刺失败发生率高,占所有护理不良事件的59.49%,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环节。控制好这些高危环节就能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得以控制。主要原因:处理医嘱错误主要发生在内科系统,与患者较多,工作较繁杂,执行医嘱后查对和操作前、中、后三查七对不认真有关;对皮肤压力伤患者预见性差及缺乏责任心;对执行导管治疗、护理者看护不到位;输液技术不熟练主要出现在儿科,头皮静脉输液要求技术含量高,个别患儿过度肥胖加之患病更不易穿刺,且孩子娇生惯养,多次穿刺引起患儿哭闹,陪伴者由于心疼孩子免不了多说几句,年轻护理人员认为“我尽力了”,免不了嘟囔几句,由此引发陪伴者不满而争吵。违反劳动纪律和缺乏责任心构成的责任事故是全院血的教训,要求全院必须严格劳动纪律,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2)

责任事故发生是全院血的教训,其中ICU责任事故由于值班医护人员睡觉,叫不开门,导致新入院垂危患者不能在ICU抢救,引发医疗事故。为此,医院进行严肃处理,给予严重处罚、停职检查、分摊赔赏患者家属的要求,护理占重要份额。血液透析室责任事故是因为透析患者视力差,在无护理人员在场情况下自行入室,被隔离台绊倒致硬膜外血肿。原因是透析室为新成立科室,尚未建立患者入室透析制度,科主任及护士长均是新聘任人员尚无管理经验,所以医院未对科室处理,医院承担患者在ICU住院治疗。

3.2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及原因分析

表2所示,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人次80人,占70.17%。提示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尤其2年以下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所以控制这些人群的发生率就能大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高与护理经验缺乏有关,表现为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患者不负责任、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如ICU值班低年资护士睡觉引发责任事故1起、儿科新上岗护士值班睡觉引起患儿陪伴者不满1起。另外与业务技术掌握不熟练有关。有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维护安全的最重要的基础[3]。所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加强责任心,对确保护理安全至关重要。

3.3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的原因分析

表3所示,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发生率占全院临床科室的68.36%,与这些科室病员多,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有关,其中3个内科床护比为1∶0.30~0.35;儿科床护比为1∶0.25~0.30,秋冬季则更不能达标;妇产科床护比为1∶0.300~0.375;ICU床护比为1∶1.6;尤其夜间2名护士要护理5位或以上重症患者。在内科系统患者多为老年人,脏器功能差,体弱多病,用药繁杂,护理人员承担着繁杂劳动甚至干着非护理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如登帐等;ICU患者多昏迷,病情危重,建立管道多,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妇产科、儿科要求服务质量高且儿科要求技术高等。所以满足这些科室的人员编制就能大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4 对策

4.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应以医嘱处理问题、给药问题、管道脱出问题、皮肤压力伤问题、输液技术问题为重点。此5类护理不良事件占总事件数的59.49%。另外,加强劳动纪律更不容忽视,它是导致2起事故的导火线。将上述事件作为护理风险防范的重点,护理不良事件将得到有效控制。医嘱处理问题、给药问题、管道脱出(药物中毒洗胃胃管、留置尿管)、输液技术问题均属于护理差错,其后果给患者造成直接经济负担,这些事件的原因多与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有关,所以避免这些不良事件的的关键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皮肤压力伤事件的发生不仅与护理管理工作有关,而且与患者自身因素有一定关系。目前我院为防范皮肤压力伤制定以下措施:全院护士学习使用皮肤压力伤发生可能性评估表,用评分的方法确定高风险的患者;同时成立皮肤压力伤评估小组,该小组成员对全院皮肤压力伤评估风险高的患者进行单项护理检查,并对各科室责任护士给予技术支持,使已发生皮肤压力伤的患者得到及时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4]。

4.2 加强护理不良事件高风险护士的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6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护士,以2年以下发生率最高,提高低年资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这对预警风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4]。虽然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对年轻护理人员的管理,护理风险事件随时可以减少或避免[5-6]。对这些护理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 4.3 加强风险事件高发科室的管理

表3结果显示: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是高风险科室,护理管理者要重视这些科室的护理工作,不仅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包括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而且在护理专业技术上也要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以满足这些科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血液透析科立即制订患者入室制度,由护理人员陪伴入室,患者不得自行入室。 4.4 建立医院护理安全管理机构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临床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护理风险管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较好效果。因为在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中,有些事件虽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风险事件的原因并不只是护士自身,而是由于其他科室或后勤保障支持系统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和协调发展。

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来源: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订相应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o08护理系统上报的335起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护患比例进行研究。结果①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管路滑脱、压疮、跌倒。②主要原因分别是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③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④资历较低的护士在评估及沟通方面存在显著不足。⑤一周之内以周

三、周四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而在一天之内,以8:00、15:00和22:00为不良事件发生的三大高峰。结论 医院要从组织系统上改善人员配置并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科室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按照惠者的需求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护理管理研究; 安全管理; 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 。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8年护理系统非惩罚性自愿呈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的有效管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通过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系统呈报的不良事件335起。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分级标准,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内容如下。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I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V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不良事件涉及335名护士资料如下。职称:护士176名(52.54%),护师148名(44.18%),主管护师I1名(3.28%)。护士工作年限:1-5年155名(46.27%),6-10年71名(21.19%),1l一15年61名(18,21%),l6-20年41名(12.24%),2O年以上7名(2.09%)。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8年l一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系统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等方法描述一般资料;运用 方法分析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护士的关系。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分类和患者损伤结局 护理系统上报不良事件分类详见表1。

患者损伤结局参照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分级标准,患者损伤等级为I级234例(69.85%),Ⅱ级91例(27.16%),Ⅲ级9例(2.69%),IV级1例(O.30%)。 2.2 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表2) 2.3 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不同职称护士的关系(表3) 2.4 不同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

1周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比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依次是:表1 335起不良事件分类情况l5.52% ,15.22% ,17.02% ,17.02% ,10.15% ,11.94% ,13.13% 。

24h内不良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患护比”趋势变化见图1。不良事件发生的三大高峰是8:00、15:00和22:00,这与24h的“患护比”图形趋势基本吻合。 3 讨论

3.1 护理系统呈报不良事件的基本情况

对于医疗系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过去强调对个人进行批评和惩罚,现在认为不良事件多是机构上的问题,个人只是复杂系统中与其他人员相互作用的个体[4,5]。建立非惩罚性自愿内部呈报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其目的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另方面集中分析揭示危险因素和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该系统特点为:① 采取相关责任人匿名、非

惩罚、自愿原则,呈报真实发生情况;②呈报项目依据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护理系统规定内容,并参照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细化标准化定义、分级标准和呈报流程;③ 上报形式以个人或病区为上报单位,可网上、电话或书面报告。④上报时限:严重度为0一I级常规每月初报告;严重度为Ⅱ一Ⅲ级,24h内报告,严重度为Ⅳ一Ⅵ级重大紧急事件;立即上报护理部。⑤上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良事件项目分类、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患者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后果和改进措施等。⑥设专人管理进行随访和数据统计,采用根源分析法分享相关信息。本次结果显示,发生前5起不良事件分别是管路滑脱、压疮、跌倒、输液相关事件及给药错误。在国内类似研究中,跌倒、输液事件和给药错误被列为最常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3,6],可能由于护理系统上报不良事件的分类不一致所致。

3.2 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分析及对策

本项研究结果提示,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不良事件相关的护士46-27%的护龄在5年以内,且资历也比较低(52.54%职称为护士)。护士的评估和沟通能力会直接影响患者整体护理质量。有研究显示,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面,遗漏一些有价值的护理资料,形成护理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存在护士患者配比不足的问题,护士平均工作量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与沟通。沟通不良已经成为医院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2,8-10]。如果医护人员树立沟通的意识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许多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如何加强年轻护士的专业培训及患者评估技能值得护理管理者探讨。张翠霞[1]”和赖兰萍[10]的研究报道显示,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人院评估的风险教育、风险管理培训以及沟通技巧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医务人员对评估和沟通重要性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护士评估和沟通工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估与沟通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可采用结构化的培训方法即根据护士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设计培训内容,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察与引导。通过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端正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患者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患者评估与沟通技巧,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

结果显示一周内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时间与以往的研究[11]医院一周护理工作量趋势基本一致,即周

三、周四护理工作量大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图1显示一天内24h不良事件发生的趋势与24h的护患比图形趋势基本吻合,即护患比高时不良事件发生较多。研究结果提示护理管理者从组织上应重视人员配置的改善, 医院行政部门加大对护理人力支持,缓解人员缺乏的矛盾,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根本。而如何在现有人力资源下改变现状,则是对护理管理者的一项挑战。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12] 。已有研究证明弹性排班法在危重患者多、工作量不稳定的急诊室、手术室等已得到运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3] 。同时,聘用专职人员负责接电话、患者的转运、房间、用物、仪器等的清洁消毒等,将护士从非护理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护士还给患者,亦可以提高服务质量[11] 。

4 结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是护理质量的客观反映数据之一。

护理人员自身对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而护理人员缺乏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的间接因素。要改善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行政管理者应从组织系统上改善人员配置并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同时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第9篇:护理不良事件讨论

病区:一病区

问题:患儿臀部烫伤

主讲:徐桂春

记录:傅国红

参加 人员

事件:3月22日新生儿X10床,诊断:新生儿肺炎。入院时臀部潮红,有破损。

医嘱予百多邦外涂,并神灯照射治疗。配奶班护士执行时,当时距离不详,

并要求实习生在旁看护。配奶班护士配奶结束后发现患儿皮肤紫红,无肿

胀及水泡,即给予移除神灯,并予冰袋外敷后,炉甘石、百多邦交替外敷

后好转,现臀部原尿布疹好转。

讨论:吕英霞:当时照射神灯时,没有固定好神灯与臀部的距离,把任务交给实

习生之前没有很好的指导以及说明注意事项。

金素娟:实习生在看护患儿照射神灯时,因玩手机,没有认真观察与护理。

护士长:带教老师没有做到放眼不放手的原则,也没有做好责任班上的护

理及巡视。

金素娟:新生儿病人多,但相对护理人员不足

整改措施:

1、带教护士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2、实习生玩手机,学习态度不端正,及时教育并做自我检讨。

3、神灯照射要注意距离,还要注意随温度的升高相应的调整神灯与患儿的距离

特别是新生儿。一般距离是40—60cm。

上一篇:做新时代的班主任下一篇:示范食堂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