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外包服务

2022-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基础外包服务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学理根据与制度基础

摘 要: 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社会特性、消费特性、交易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其最适宜的组织形式和投资管理模式,为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寻找学理根据。公共服务协同供给面临保障制度碎片化、主体身份限制、“供给侧”财政投入、制度化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共享难、监管到位难等障碍,亟需推动公共服务组织结构网络化、建立“钱随人走”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供给主体公平竞争制度、健全公共服务合同及合同监管制度、健全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关键词: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学理根据;制度基础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客观要求。现实中因城乡间、区域间、政府部门间、各相关主体间在公共服务中的协同供给不足,导致公共服务资金严重短缺而政府部门服务资金大量剩余、服务难到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公共服务面临城乡统筹、城市化、“人户分离”等严峻现实,要实现“以户籍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面临“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要实现“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的转变;面临服务对象“选择权”受限的制约,要实现以“供给侧” 财政投入为主向以“需求侧” 财政投入为主转变;面临“动力不足”的痼疾,要实现以“行政责任约束”为主的“单动力机制”向以“行政责任约束和财产权利激励”为主的“双动力机制”转变。这些转变的实现既需要学理支撑还需要制度保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较少开展对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深入系统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是强调公共服务是政府专属职能,突出政府主体责任,具有很强的政治导向价值。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国防、公共工程是政府的职能,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缺陷。①而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中具有诸多缺陷也是不争的事实。二是强调市场的工具价值。早期的微观经济学用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将私人经济的交换原则应用于分析公共服务的供给,新公共管理理论肯定了市场与社会力量在显示个人需求方面的有效性,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当中。②这对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极具价值,但试图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完全贯彻私人经济的效率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三是将合作治理理念引入公共服务,突出公共服务的合作共治性。③这对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极具启发意义,但多中心供给要求相应的制度条件和文化传统,急需本土化研究。四是Janet V. Denhardt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坚持以公民为导向,强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不应该是控制、激励,而是服务④,这有助于防止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导致公民权的丧失。

国外相关研究尤其是罗纳德·科斯(Ronald Harry Course)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的中间组织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及激励机制建构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有关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一是重点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展开研究。针对公共服务发展初级阶段的严重不平衡问题⑤,分别从基本权利⑥、最低标准、结果平等⑦、机会均等⑧、公共财政公平⑨等视角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测度等,以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⑩。这些研究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广覆盖,但对服务效率、质量和满意度等关注不够。二是强调政府责任和财政投入。围绕公共财政制度{11}、公共服务体制改革{12}等研究公共服务的体制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增加,但对防止政府包揽、高投入的粗放式发展倾向导致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无限扩大而使用效益不高的困境重视不够。三是逐步加强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实现方式的研究,提出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和社会机制{13}。这有助于弥补政府单一供给方式之不足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促进公共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但对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发达的第三部门和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文化传统制约的重视不够,缺乏微观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对市场和社会合作机制得以运行的环境、组织载体和制度条件缺乏实践考察、系统论证和理论建构。

总之,公共服务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型必然要求学界加强对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财政投入方式、投入重心存在的局限及其转变思路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学理根据

不同环境不同类别公共服务的社会特性、消费特性、交易因素和人为因素存在差别,特定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方式是在这些特性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选择。

(一)公共服务的物品特性及其对供给方式选择的影响

1.公共服务的社会特性决定政府的首要责任

公共服务社会特性的核心是公平性、公共性和政治性。一是公平性。弥补个人能力和发展机会的不平衡,为贫困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义务教育、基础医疗、最低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改善其生存状态,扩展其发展机会,缩小城乡区域群体差距,是公共服务公平性的核心要义。二是公共性。公共服务的功能价值、作用效果、影响意义不局限于个人,而是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公事儿”。三是政治性。马克思指出:“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14}中国政府于1997年签署并于2001年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无疑,公共服务是保障公民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基本途径。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合法性的基本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公共性、政治性决定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不可推卸的当然义务和首要责任。

2.公共服务的消费特性制约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提供意愿

不同类别公共服务的消费特性有明显差异,而物品的消费特性制约着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提供意愿。

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排他性和共用性特征的具体分析(见文后表1)表明,公共安全及少数公共卫生防疫项目是典型的集体物品。乡村道路、城市道路及生活、文化、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等也具有排他成本高、共用性较强的特性,不适宜采用使用者直接付费的支付方式,缺乏成本收益约束的市场激励机制,适宜由政府及相应的公共组织直接提供;即便如此,这类公共服务的生产环节仍然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PPP的方式来向消费者间接提供,从而提高各方对这类公共服务的投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的绝大多数公共服务项目都具有个人物品或可收费物品的性质,可以采用使用者付费的支付方式和成本收益约束的市场机制来激励生产和约束消费,但其是否适宜采用市场组织提供,还要视其交易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特性而定。

3.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交易因素及其对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

对表1中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在城市和农村的服务需求的确定性、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和潜在交易对手数量等交易因素的分析比较发现,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很难形成市场竞争,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投入的抗风险能力和规模效益较低,社会或市场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科层组织或网络组织是比较适宜的组织形式;城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在投入、供给环节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的成本和价格。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多数人医疗保险服务的交易频率较低,但不确定性高,被保险人与保险服务机构之间形成中长期契约关系的需求较强烈;医疗保险理赔等服务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对中长期关系契约的需求很强烈;且大病保险需要做大保险基数,需要与商业保险加强合作;医疗保险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网络组织形式。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及文化、生活、市政设施宜采用政府或相应公共组织(可政府购买或PPP模式)直接提供;高铁、高速路和高等级公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等引入市场机制的可行性较大,适宜采用市场组织或网络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就业服务采用科层组织或网络组织是比较适宜的组织形式;城市劳动就业服务在投入、供给环节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采用网络组织形式来提高劳动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就业服务的成本、价格和盲目性。最低生活保障适宜政府兜底给予现金补助,由自由市场提供其基本生活的自主消费是最佳组织形式。

4.公共服务的人为因素及其对政府干预需求的影响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机会主义的存在,不同种类的公共服务契约的签订和实施在充分利用市场所提供的价格机制进行自动协调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需要政府及相关公共组织利用直接的等级性权力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配置和对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监管。公民在知识层次、理性程度、诉求表达能力和监督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城乡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差异,导致农村居民的个体监督能力和社会舆论监督能力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差异,这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和抑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服务的专业技术性最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患者及其亲属直接监督制约以及社会舆论间接监督制约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服务的提供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能力都很弱,农村比城市更弱。养老服务和公共交通等的信息不对称性程度相对医疗服务要弱一些,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和就业服务的信息对称性更强一些,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消费者的直接监督能力不足以对服务供给行为的质量和价格等产生有效的监督效力,此时,就需要政府及其相关公共组织采取更加专业、更加有组织保障的集体行动来对相关公共服务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制约,从而保障交易的公平和有效。为避免恶意消费公共服务资源,对不具有共用性的各类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使用者付费,可以促进理性消费,节约公共服务资源。低收入和无收入消费者的基本公共服务消费支付能力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保障;但当消费者享有公共服务资金的直接支配权时,部分消费者可能发生将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和保险等资金用去吃喝玩乐等非理性消费,只顾及时行乐、不管长远利益。因此,政府对消费者支付能力的保障方式就很重要,既要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但又要施加必要的限制约束,以促进理性消费,使公共服务资源使用更有效率。

(二)各主要类别公共服务的组织形式

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排他性、非竞争性、交易的确定性程度、交易频率、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双方信息的完备程度、人的理性消费能力、监督能力等因素,简要总结各类公共服务与科层组织形式、网络组织形式和市场组织形式的适宜程度。本文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的主要组织形式归为科层组织形式,主要是基于这些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运营的投资及其领导干部、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工的录用、选拔、培训和职称职务晋升、薪资报酬以及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等都是由相关主管部门、人事部门甚至是党委的相关部门直接控制和管理,可以认为,这些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项目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相当于是党委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故不将这种组织形式归类为网络组织形式,而归类为科层组织形式。

当前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以科层组织为主,尤其城市和较发达农村地区应逐步向网络组织发展。当前医疗服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以科层组织和市场组织为主,应逐步向网络组织发展。当前住房保障在农村是以自给自足的市场组织为主,城市以科层组织和市场组织为主,都应该逐步向网络组织发展。当前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的养老服务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市场组织和少量科层组织为主,应逐步向网络组织发展。当前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的公共安全服务都是科层组织,有极个别地方在探索网络组织,科层组织和网络组织是最适宜的组织形式。當前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文化服务根据具体服务项目分别采用科层组织、网络组织和市场组织,应该逐步减少科层组织形式,增加网络组织和市场组织形式。劳动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主要采用科层组织和市场组织形式,应该逐步减少科层和市场组织形式,增加网络组织形式。(见文后表2)

(三)公共服务投资管理的六种基本模式

根据公共服务投资主体、公共服务生产主体和直接管理主体以及公共服务的消费主体、消费方式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可以将公共服务投资管理分为六种基本模式(见文后表2)。

1.行政模式——政府投入,政府管理,公民无偿消费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少数医疗服务、公共安全以及部分的住房保障、部分公共文化、部分公共生活设施、部分就业服务、少数的养老服务等采用政府直接投入、由政府直接管理和控制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直接管理和生产、公民基本无偿消费的“行政模式”,是典型的公共财政“供给侧”投入,通过行政权力进行资源配置,缺乏市场竞争。服务对象基本是无偿消费(或者付费远低于市场价格),基本没有选择权,服务机构成本约束及效率提升的动力缺乏。某市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区县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体检,区县财政局根据其上报的参加免费健康体检的老人人数向其划拨相应经费,虚报免费体检人数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根源,这种行政模式的免费体检没有留给老人们必要的对体检医院、体检项目以及其他更急需的医疗服务项目的自主选择余地。

2.半行政模式——政府投入,政府管理,公民有偿消费

我国目前的多数公办医疗服务、少数的基础教育、部分的住房保障(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绝大部分公共交通、部分养老服务、部分公共文化、部分就业服务等采用政府直接投入、由政府直接管理和控制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直接管理和生产、公民有偿消费的“半行政模式”,仍是典型的公共财政“供给侧”投入,是通过行政权力进行资源配置,消费者有一定的选择权,存在有限的市场竞争。服务机构成本约束及效率提升的动力不足,对职工和医务工作者的内部激励力不强。

3.政府购买模式——民间投入,民间管理,政府购买,公民无偿消费

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生产、运营可由民间或社会资金投入,由私营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为社会或公民无偿提供公共服务,属于公共财政“需求侧”投入方式。一般来讲,适用于政府购买模式的公共服务项目应该是具有排他困难或排他成本高昂的特征,否则,应该采用社会模式,让消费者直接付费消费。对于消费者可能存在非理性消费风险的具有排他性的服务项目,也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来“约束”消费,但应尽可能保证消费者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4.PPP模式——公私合作,受托管理,政府特许,公民有偿消费

PPP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政府与特殊目的公司(SPV)签定特许合同,实现项目和投融资主体之间的风险隔离,控制隐性债务风险,同时实现向私人资本的风险分散;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波动;并有效借助私人部门的专业能力,有效解决财政直接投资效率方面先天劣势,规避私人部门道德风险;有效减轻公共财政“供给侧”投入的压力,为增加“需求侧”投入创造条件。

5.社会模式——民间投入,民间管理,政府建公共服务个人专用账户,公民有偿消费

对于具备排他性特征的公共服务项目都可以采用民间或社会资金投入,由私营企业、国有企事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由公民直接有偿消费,而公民的消费能力由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公共服务资金个人专用账户,由个人自主选择服务机构通过转账支付消费,是典型的公共财政“需求侧”投入。但这种方式的采用必须充分考量消费者可能存在的非理性消费风险、生产者的可得性、服务所容许的竞争程度、服务规模、收益和成本的关联度、服务对消费者的回应性、服务对政府指导的回应性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能否采用这种模式,或对这种模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当前社会模式运用不广泛。

6.市场模式——民间投入,民间管理,公民有偿消费,政府不承担经费保障

在一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下,对于具备排他性特征的公共服务项目,采用民间投入、民间管理、公民有偿消费、政府不承担公共经费投入和保障责任的“市场模式”。这对政府合法性是巨大挑战,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阶段不得已而采用的模式。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模式”难以满足公共服务的政治性、公共性、公平性等基本要求。这种模式在逐步消失。

三、公共服务协同供给面临的制度障碍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在协同供给的主要维度上不同地区不同程度面临着一些制度障碍。

(一)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碎片化阻碍区域城乡协同供给

公共服务统筹层次低、保障制度碎片化阻碍区域、城乡协同供给。一是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亟需建立“钱随人走”的公共财政制度。重庆市九龙坡区民安华福公租房社区2015年入住居民4.1万人,本地户籍仅8人,“人户分离”现象十分突出。按规定低保、临时困难救助、大病救助只能在户籍地申请,而户籍地政府难以实时掌握流动人口困难状况,居住地政府更无积极性,难以获得及时救助,亟需完善地区统筹以及“钱随人走”的公共财政制度。二是社会保险协同供给亟需建立全国统收统支社保基金制度。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7省(市、区)实现了养老金省级统收统支,其他省(市、区)都只在县(市)级统筹。{15}统筹区域过于分散,抗风险能力弱;无法集中管理运营,投资回报率低、严重缩水,缴费基数逐年上升,企业及个人负担加重,导致保险金收缴困难,陷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难、费率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同理,医疗保险也亟需提高统筹层次。三是部分流动人口學龄子女仍面临入学障碍。尽管各地减少了流动人口学龄子女入学障碍,但入学程序仍然极其繁琐、障碍重重。“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客观上为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吃拿卡要”创造有利条件,“务工就业证明”会给很多灵活就业人员、不稳定就业人员子女入学造成困难。

(二)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亟需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

传统“身份社会”制约公共服务的公平享有和充分供给。一是需求主体因身份不同而差别享有公共服务。因农业户口还是城市户口、公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正式工还是临时工、行政编制还是事业编制,享受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有很大差别。农业与城市户口职工失业保险缴费额度相同,但失业后领取失业保险金额度不同。二是供给主体公平竞争亟需破除行政性垄断。非法营运现状十分严峻,表明客运服务行政垄断方式已难以满足客运服务市场需求。网络专车与传统出租车协同供给要求破除出租汽车“专营”的总量控制,取消高额的“出租车专营权”有偿使用费和行业垄断利润,按统一标准收取网络专车与传统出租车的相关税费。政府购买服务中,很多主管部门定向委托下属事业单位提供服务,难以破除行政垄断格局,社会力量难以进入。PPP模式运用中,行政部门自己控制的企业直接提供服务,经常以不适当的行政指令和计划代替合同契约。{16}要求打破地域垄断和所有制限制,把所有符合资质标准的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公平竞争。

(三)公共服务“供给侧”财政投入方式缺乏竞争激励效力

由于公共服务场地、设施设备、建设资金等公共产权性质,公共服务“供给侧”财政投入方式缺乏竞争激励效力,仅靠行政责任约束,“反公地悲剧”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浪费、投资及收益减少,亟需建立行政责任约束和产权激励的“双动力机制”。一是公办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2014年某县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公办职业学校学生要多交4200元/人·年的学费为民办职业学校教职工提供工资待遇和绩效奖金。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待遇比公办学校教师低,且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也不及公办职业教育学校组织有力。这要求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及其教师以比公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及其教师更低的待遇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公办教育资源的低效率和浪费。二是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方式亟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当前多数地方的公立医院、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工资和运行费用按职工人数拨付,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数拨付,专项经费按项目预算拨付,医疗资源重复投入、盲目投入,缺乏市场针对性,缺乏公平竞争激励机制,导致优质医疗资源增长缓慢、低层次医疗资源增长快、闲置与不足并存、民营医院发展难。2014年重庆市三甲医院只占4.06%,还有部分区县尚无二级以上医院;民营医院数占医院总数的51.06%,但其床位数只占15%。江津区西湖卫生院业务量不足,就诊人数占本辖区诊疗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病床利用率不到30%。农民就医不去乡镇而是去区县级医院,更不要说村卫生室。三是农村闲置校舍开发利用率低,而建设互助养老公寓需求强烈。一所地处人口较为密集的浅邱地区的绿树成荫的农村小学闲置后,无人维护,待校舍和设施设备被破坏殆尽之后,村集体在原场地上利用县民政部门拨付的15万元项目经费新建了一座“五保家园”,供该村的5名“五保”人员居住使用。重庆全市仅村校闲置建筑面积达171万平方米,若按每人10平方米计算,可改造入住17万老人。村校不仅闲置,而且每年付出看管费和维修费。调查显示,65%的老人有意愿集体生活。有效利用闲置村校改建养老公寓,比新征地新建养老公寓节约80%左右的资金,重庆市可节约20亿元。四是公办养老机构供需错位现象严重,闲置与不足并存。截至2015年11月底,北京全市公办养老机构中的158家街道乡镇级机构床位严重空置,部分机构入住率甚至还不足1%。公办机构限于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财政统发工资,管理层经营动力不足。{17}

(四)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共享难

公共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一是医保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制约大病保险服务外包。大病保险大部分地区统筹层次在县级,且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标准、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等不统一,承担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需要跟众多的统筹区对接,增加异地结报、转诊管理难度;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缺乏统一编码,数据处理难,异地结报效率低、难度大;保险机构诊疗质量评价、诊疗项目比价难。二是人口管理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共享难。人口信息、金融信息、不动产登记信息、收入信息、社保信息、失业信息、用工信息等的信息化程度低、共享程度低。最低生活保障审核时,家庭成员、收入、财产、消费支出难核定,民主评议和三榜公示极不利于困难群体人格尊严的保护,不利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果相关信息能被相关公共机构查询,公共服务主体资格认定时所开具的虚假失业证明、用工协议就很容易被证伪。三是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标准化制度化程度低,风险防范协同难。尚未健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科学标准,难以对风险危害性产生足够充分的认识,造成思想松懈麻痹、防范处置失当。信息不透明,导致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和存在的各类风险缺乏正确客观认识,难以及时有效防范突发事件。

(五)公共服务市场亟需构建多元化立体监管体系

公共服务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要求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一是提高公共服务项目实效性亟待加强项目监管。以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为例,各级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就业局、移民局、扶贫办、妇联、民政局、工会等相关部门从不同行业系统需求出发,设立并开展了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不同部门分散重复、缺乏部门间的政策协同,造成培训资源浪费。培训机构通过虚报培训人数或者以在校生冒充培训农民等方式套取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二是医疗机构骗取医疗保险基金亟待加大监管力度。近年来,有关医院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报道屡见不鲜,一些地方从县级医院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再到私立医院均查出存在套取、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通过农民“被住院”、信息造假、无病当有病治、虚增患者住院天数、假用药、假手术、过度检查,小病大治、把医保外收费转为医保内收费、重复收费、未提供服务而收费等种种手段,诱骗农民"合谋"新农合资金。究其原因,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主动检查监督少,新农合行政主管部门对套取骗取资金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形成利益联盟;部分醫疗机构管理运行不规范,普遍存在病历不齐的问题;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18}三是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亟待加强监管力度。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同样面临参保人员及相关主体采用弄虚作假、欺骗隐瞒的方式对养老保险金、政策补贴的套取盗用、重复领取等,亟需加强监管,以促进公共服务相关主体的协同供给。

四、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思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应注重克服科层组织和市场组织各自的不足,充分发挥网络组织比市场组织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的优势,以网络组织构建为依归创新相关制度,激发公共服务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创造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质量和公众满意度。

(一) 推动公共服务组织结构网络化

一是全面构建公共服务网络组织体系。公共服务的组织形式应是以网络组织形式为主体、以科层组织形式和市场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网络组织体系。国有企事业单位同民办企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种主体在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中享有平等地位,以其生产某项公共服务的能力、资质及“质优价廉”的产品公平竞争而获得生产供给资格,公共服务需求主体是因其切实的服务需求而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各主体间以中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契约为纽带,以弥补市场一次性短期契约和行政等级性权力配置之不足,从而以双方甚至多方持续的、平等的协商互动方式为基本手段实现公共服务的协同供给。二是分类采用投资管理模式。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部分就业培训在农村可以采用以“行政模式”为主,“社会模式”为辅;城市可以以“社会模式”为主、以“行政模式”为辅。公共卫生服务在农村应该以“政府购买模式”为主、半行政模式和社会模式为辅,在城市应该以“政府购买模式”为主、社会模式为辅。医疗服务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逐步减少“市场模式”,增加“社会模式”,既要给予患者自主选择权,鼓励较充分的竞争,又要由政府来承担主要的投入保障责任。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在城市应由行政、半行政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在农村应该逐步增加社会模式。社会模式的逐步推广要求加大住房公积金的推广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加大政府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公积金的补贴力度。养老服务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应该逐步向社会模式转变,采用以社会模式为主、以行政模式、政府购买模式和市场模式为辅的投资管理模式。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模式属于社会模式,社会保险机构的建设管理具有半行政模式的性质,也应该向社会模式转变。国防、警察、消防等公共安全服务主要是行政模式,但部分公共安全服务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高速路、铁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与公共文化、体育、生活、市政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分别主要采用行政模式、半行政模式、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模式。客运货运公共交通服务以市场模式為主,半行政模式和社会模式为辅。公共文化服务分地区和高中低不同层次分别采用行政模式、半行政模式、政府购买模式、社会模式和市场模式。不同地区劳动就业的信息中介服务、职业介绍、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安置等服务应该更多地采用政府购买和社会模式。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分层供给体系。中央政府首要责任是保基本,包括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及其最基本、最起码的一个保障水平。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包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就要求中央政府统一建立个人教育账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账户。资金来源和构成需要合理配置。个人教育账户资金投入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账户的投入是以个人和用人单位为主,中央政府对困难群体给予财政补助,从而保障每一个人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有一个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中央政府承担公共服务个人账户投入责任可以避免行政层级众多的效率损耗。一旦公民有了个人账户的保障,其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就有了一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直接主体的竞争机制就有可能得以形成。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阶段,中央政府要承担欠发达地区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和投入责任。但当这些建设项目在各地区发展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应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大地方和基层政府因地制宜地使用财政资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自主性和决策权,避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低效率。下放具体服务项目决策权力给基层,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四是扩大基层选举差额比例,增强民主监督效力。为防止事权、财权下放重蹈“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必须完善群众监督基层政府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求,“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核心是落实基层的差额选举、加大差额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五是上收法律监督权于中央,增强统一性和权威性。为保证事权、财权的下放不被基层政府滥用,在加强民主监督的同时,将司法、纪律检查、审计、监察、市场监管、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权力独立于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增强法律监督监管权力的独立性、统一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钱随人走”的公共财政制度

一是从“供给侧”投入为主向“需求侧”投入为主转变,建立公共服务个人专用账户。党中央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要求生产供给要提质增效,公共服务领域也不例外。现在教育、医疗卫生、道路等公共交通、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软硬件的生产供给基本能满足公共需求,甚至有些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是通过竞争压力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来推动存量公共服务优化生产供给、增量公共服务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这就必然要求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从直接保障生产供给的“供给侧”投入方式逐步向保障公民消费需求的“需求侧”投入方式转变。当然因为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市场成熟度、供求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投入程度上应有一定的差异。二是分项目分群体建立公共服务需求保障标准。公共财政要平等保障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专用资金个人账户的资金投入责任。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保障的财政投入应融入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机制之中。对于劳动能力较强和收入水平较高的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其医疗和养老等保险的投入责任主要在其本人;对于低收入、无收入群体而言,政府对其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应承担需求保障责任。为低收入无收入群体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基本文化、基本信息、交通出行和住房保障专用资金个人账户,对其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基本文化、基本信息、交通出行和住房保障的资金需求提供财政补助。具体的投入或补助标准应该根据当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和相关行业领域的消费水平综合确定、动态调整。为了保障公平,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基本需求投入保障责任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财力保障水平和当地消费水平,提高需求保障水平。三是分项目分区域建立公共服务供给标准。中央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交通文化生活等公共基础设施或机构建设制定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包括各具体的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以及运营经费等行业性标准。对各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达不到相应供给标准的地区,政府要承担生产建设的投入或组织保障责任,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公共服务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四是建立公共财政资金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网络组织形式的发展要求建立公共财政资金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各地区之间建立不通过上级政府中心节点的公共服务指标、公共服务资源转移制度和结算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为每个公民配发包含各种公共服务项目的保障卡,保障卡既有身份认证功能,又是消费和支付转移的凭证。各地区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内部结算,实现各地区公共财政之间的消费补偿平衡,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随着公共服务对象自由流转。五是建立公共财政资金个人转移支付制度。适用于公共财政“需求侧”投入方式的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直接划拨到每个公民的公共服务保障卡个人账户中(可以是消费指标,也可以是资金额度),公民持公共服务保障卡在相应的公共服务机构确认身份并依法消费。公共服务个人账户资金根据各主要公共服务类别分设多个相应的专用资金账户,中央政府为每一专用资金的使用制定相应的条件和规则,专款专用,避免随意将公共服务资金挪作他用。因为地区发展差异、消费水平差距、时间差异和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公共服务个人账户资金额度可以采用非现金计价的方式。非现金计价可以采用根据特定公共服务项目的构成特点将消费一定公共服务的资源、环节或时间确定为若干全国通用的公共服务标准单位,公共服务机构再根据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标准单位与货币换算的标准单价将消费者消费的标准单位从公共财政获得资金补偿。

(三)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公平竞争制度

一是公共服务主体身份平等制度。在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土地出让协议配建等各种投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中,要分公共服务领域、分公共服务行业制定准入标准、资质认定、登记审批、招投标、服务监管、奖励惩罚及退出等操作规则和管理办法,确保公共服务民办机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公办的企事业单位享有平等待遇,而又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安全。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和自然减员等方式探索取消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模式,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二是破除垄断建立公共服务公平竞争制度。通过减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投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侧”投入,逐步转变对这些传统公共服务公办机构直接补助、直接拨款的方式,为公办机构与民办机构之间公平竞争创造更加平等的条件。建立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模式公开公平择优招标的制度。建立以公共服务对象(受众)为主的甄选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服务机构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三是建立公共服务主体同等的税费、监管制度。公共服务生产供给主体的选择确定不应该以其是否营利作为身份限制,即使是营利性的企业,也可以同等的参与公共服务竞争,只要其在具体的公共服务项目的生产供给中质量更好、价格更优,或者与非营利组织是同等的利润率,政府就应该按照与非营利组织同等的标准收取相关税费。

(四)健全公共服务合同及合同监管制度

一是分类别制定公共服务合同样本。各主管部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研究制定各类公共服务项目招标采购、PPP合作以及消费者个体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机构消费等公共服务合同样本,供各实际操作部门参考采用。以公共服务生产供给合同为基础,完善服务承包商的遴选机制、签约流程、协商谈判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合同的日常管理制度。二是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及奖励惩罚制度。建立公共服务绩效问责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進行切实的绩效考核;对于达不到绩效评价标准的公共服务机构,给予降低服务价格等经济惩罚;对于连续达不到绩效标准的公共服务机构,取消其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资格;对于绩效优良的公共服务机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予更多的服务项目承接任务,鼓励优胜劣汰。对于公共服务机构达不到绩效考核标准而相关政府部门又懒政怠政不正常履行其监督监管职责,或者出现工作差错,工作失职者,要通过建立政府问责制,追究政府相关部门及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公共服务合同监管及退出制度。构建多元一体的监管主体体系,包括财政预决算、行政监察、审计核算、民政、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同行竞争者、消费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社会监督,及时公开回应公民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强化协同监管,充分发挥委托监督、同行竞争者监督、专家协助监督、社会公众、公民代表的监督优势,以期更客观、公正和及时地完成对服务质量等技术检查或鉴定的协助监管任务,创建以“发包人监督和消费者监督”为常态的协同监督机制。对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不达标者,要给予经济、信用记录的惩戒,如果一定期限连续不达标者,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重新招标,并对不达标者建立不良信用记录,在未来的公共服务招标或委托中视情节轻重扣减量化分值。四是亟待健全医疗保险资金监管制度。制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或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资金监管、巡查、抽查等制度。制定医疗保险等定点医疗机构和基金监管及责任追究办法,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和频率,对严重违反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和医疗常规套取医疗保险资金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报销业务、直至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纳入黑名单。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或主要责任人骗保的法律惩罚力度。建立公共服务各行业领域的诚信信息库,对药品、器械等各种公共服务产品不按要求配送或配送数量严重不足或存在行贿行为的经销商列入诚信黑名单,取消其供货资格。建立完善的药品供应销售全链条追溯机制,推进医院药品库存信息、供应商信息和销售信息系统对接,建立临床医生处方分析信息系统,为完善医疗服务监管机制、评价机制和工作考核等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

(五)健全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服务功能。亟需加大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拓展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状况、社会保障、住房收入财产状况等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功能及其与相关信息系统的协同联动功能,增加公民居住地变更实时记载功能,为公共服务提供更加完备的人口信息,变有偿服务为无偿服务。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收入、财产和消费信息共享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收入、财产和消费信息共享系统组织机构,利用大数据整合开发信息资源,供公共服务主体资格审核确认时使用。全面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社会保障、公积金、纳税数额、车辆等贵重物品消费等信息。全国统一的个人收入、财产和消费信息共享系统未经相关机构或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公开或供他人查询使用。三是分层级分地区建立专门的公共服务项目招投标信息系统。公共服务项目招投标信息系统要从政策法规、招投标信息、用户管理、公共信息管理、项目管理、社会公众监督投诉、招投标公司管理、数据库管理、在线招投标、评标管理等方面为公共服务项目招投标及社会公众搭建全面系统、功能齐备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在线查看招投标信息、重要通知、国家及省部级政策法规和规章,通过查看竞标项目,竞标的公共服务生产供给机构可以实现在线竞标活动,评审专家对申请竞标的公司进行在线评审。经过公开的开标、评标和定标,最终将竞标结果公布在互联网上。四是分行业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资金转移结算信息系统。公共服务需求主体异地消费的身份信息、消费明细等信息经过公共服务结算平台,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异地消费的及时结算。公共服务异地消费结算可以采用电子资金划拨方式结算,也可以采用符合公共服务项目特性的公共服务结算单位的指标结算,从而实现公共服务资金的横向转移支付、个人转移支付。五是建立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监督、诚信信息系统。各地区分行业系统建立公共服务项目数据库,以公共服务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公共服务项目监督信息系统,供公共服务对象、公共服务项目主管部门、公共服务项目生产供给竞争单位、第三方专业评估单位和评估专家、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相关公共服务项目的决策、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投诉举报,评价结果将进行量化计分,作为公共服务生产供给主体续约续标、获取服务报酬、核算服务单价、不良信用记录的依据;也是公共服务对象反馈需求信息、公共服务生产供给主体改善公共服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依据。

注释:

①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579-606.

② [美]E. S.萨瓦斯,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③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④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0.

⑤ 肖文涛,唐国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2008(5):105.

⑥ 楼继伟:《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财政》2006(3):6.

⑦ 迟福林:《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新型中央地方关系》,《廉政瞭望》2006(12):41.

⑧ 刘尚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路径和方案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7(60):12.

⑨ 贾康:《关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探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3):39.

⑩ 丁元竹:《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参考》2011(1):10.

{11} 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88.

{12} 姜曉萍:《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中国行政管理》2008(12):28.

{13} 毛寿龙,陈建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会科学版)2009(6):14.

{1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334。

{15} 王晓慧:《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短板:仅七省市实现省级统筹》,《华夏时报》2015.04.22。

{16} 崔运武:《论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公私合作改革的若干问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4。

{17} 蒋梦惟:《管理体制僵化等痼疾待解 北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仅1%》,《北京商报》2016.2.1。

{18} 郝迎灿:《新农合资金这样遭蚕食(民生调查)》,《人民日报》2015.08.17(14)。

作者:谢来位 钟裕民

第2篇: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公共金融服务的基础

摘 要: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对公共金融服务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从公共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农村信用自身特点入手,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山东省寿光市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能够节约公共金融服务成本、扩大公共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弱势群体融资机会。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公共金融服务;寿光模式

一、引言

公共金融服务的内涵在于提供公共金融产品和促进公平。公共金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所具备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性质决定了市场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低效率,这时由政府提供公共金融产品成为必然的选择。目前公共金融服务还存在许多欠缺,特别是县域范围内,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利用程度低,支付结算体系相对落后。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代表应承担起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职责,应更加注重公众享有公共金融产品的公平性,将公共金融产品向农村、农民、涉农中小企业等公共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倾斜。人民银行寿光市支行(以下简称“寿光支行”)扎实推进公共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全覆盖,构建了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开展了文明信用联动联评活动,培育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寿光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

二、农村信用体系与公共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体系是在农村经济、农村信用的环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整理、分析与农村、农民相关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的证明材料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共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信用自身特点

1. 以农户作为信用主体,而非单个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信用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参与现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借贷行为。在家族特征尚占据主要地位的农村,发生借贷行为往往是一个家庭共同做出的决策,而非单个的个人。这种农户作为信用主体的性质决定了,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时要以农户作为信用基本单位。

2. 农村信用有无形的约束。企业是以其资产来承担债务,企业债务对管理者和所有者自身没有影响,而农户作为信用主体,在需要偿还债务时,会以自身的财力甚至家庭的全部财力进行偿还;农户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安土重迁,逃债成本巨大。这种无形的偿债约束机制为农村信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农村信用重人情轻程序。目前农村信用社是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干力量,而农户联络员长期为农信社业务开展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农户联络员实质上是农村信用社在村庄的业务代理员,他们熟稔本村风土人情,串家走户联络存贷款业务。受农村家族观念、人情观念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农户联络员开展金融服务必然会依赖熟人网络,而轻视程序规范,这不利于农村公共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信贷风险的防范。

4. 农村信用规模小而零散。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和农村人口分布分散的现实条件下,农户和村镇企业所需的信用额度小并且分布不集中,同时农户和村镇企业的信用资料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每一笔小额度的放贷,银行都要付出对应的调研、分析、审查成本,积小成多,交易成本巨大。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更愿意放贷给城市居民和大中型企业,这严重制约了银行向“三农”提供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也导致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不足。

(二)公共金融服务发展需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公共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农村。信用体系在城市中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两大系统,供企业和个人来使用,为城市居民和企业提供公共金融服务。而在广大的农村,信用体系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这里是信用体系、也是公共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信用的自身特点,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让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公共金融服务。

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新型公共金融产品奠定基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农村脱离了以人情网络为基础的农村信用,建立起农户信息征集、农户信用评价、农户信用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从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公共金融服务,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三、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寿光的经济社会环境提供了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的土壤

寿光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提出了客观要求。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如蔬菜的种植、销售,土地流转,林业生产,渔业养殖等,并立足蔬菜种植成立了几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链条上形成了储藏、加工、包装、运输、物流、会展、科研、旅游等一大批行业,也孕育了一大批涉农中小企业。寿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要求信用环境的不断提升。这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信用村镇、信用户的评定活动。2006年寿光市就成立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领导小组,提出了建设“信用菜乡,诚信寿光”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寿光支行坚持“小而有为”,追求创新,在社会有地位、在银行有权威,能够协调党委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寿光模式”

寿光立足“菜乡”实际,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先试先行,构建了以农户信用创评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为平台、以涉农中小企业评级为引领、以信用示范工程为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寿光模式”。

1. 打牢基础:持续开展农户信用创评。寿光农户信用创评经历了由起步到成熟的历程,2000年寿光开始进行试点农村信用户创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支农协理员、客户经理、农村信用社、农信联社‘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网络。2003年进行整村整镇大范围信用创评,并以此为依托推进“五户联保”,每户授信额5万,截至目前已组建五户联保小组3.6万个,参加农户16万户,贷款余额31亿元。2007年组建由农村商业银行、村委和农户一体的“大联保”,农户授信额由5万提升到10万,累计对44个村为759户农户发放大联保“2+1”贷款1.4亿元。2008年后,寿光支行组织辖内农商行进行信用流程再造,将户主年龄在18至65周岁的农户全部纳入评定范围,发放信易通卡,目前已对975个行政村20.7万户农民进行了信用评定,授信额度182.7亿元,信用村、信用户评定覆盖面全部达到了100%。

2. 创建平台: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寿光市在实现信用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即由农村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人民银行负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桥梁建设、金融机构跟进信贷服务建设。通过三项建设,寿光市燎原菜果、东方誉源等62家专业合作社被列为信用示范社,348家专业合作社被列为信用培植单位,并确定了10-15万的授信额度,现累计发放“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商行+农户”的“4+1”模式贷款822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4.3万户。

3. 引领方向:发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到2008年,寿光市为1610家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以此为延伸,寿光支行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贷后评级和商业承兑汇票评级。2009年农商行与评级机构签署对15家企业进行贷后评级的协议,并达成长期合作意向,2010年寿光贷后评级模式在潍坊农信社系统得到推广,目前参与贷后评级的涉农中小企业上百家。通过开展涉农中小企业商业承兑汇票评级,目前15家企业签发了商业承兑汇票并得到了贴现和再贴现。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有效促进和规范了中小企业的财务行为和经营行为,进而使涉农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信贷支持。

4. 信用再造:联合推进信用示范工程。2011年4月,寿光支行协同市委宣传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了“文明信用联动联评”活动,此次活动从全市22万户中评选出了50000户“文明信用户”,1000户“文明信用个体工商户”,200户“文明信用小微企业”,100个“文明信用村”,10个“文明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选出的各类文明信用户贷款利率享有较一般农户少上浮10个百分点的优惠,文明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利率享有较一般农户少上浮30个百分点的优惠。文明信用单位和农户可获得银行优先安排发放信贷资金,享有贷款“绿色通道”,获得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推进“富民理财”计划,为每个村的“文明信用户”逐一建立金融服务档案。2011年6月,寿光支行、市团委及金融机构联合组织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试点工作,每村10个青年,全市1万个青年参加了活动,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市选定2018名青年创业者作为扶持对象,目前已有393个青年创业信用示范户获得贷款授信5756万元。

(三)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各方参与的动机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用宣传,具体组织开展信用评定,收集、整理信用资料,建立信用档案,担当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金融机构也掌握了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了搜集信用信息的成本,拓展了放贷空间。农户通过参加信用评定、信用联保能够提升信用等级、获得金融机构更多的授信额度,并且信用等级越高所享有的贷款利率越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列入信用示范社可以获得一定的贷款授信或者为合作社的社员进行担保。涉农中小企业通过开展信用评级,有助于规范经营行为和财务行为、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及进行集合票据融资。公共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足水平是政府社会业绩指标之一,政府执政为民、提升政绩,有动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寿光金融生态环境,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给政府带来经济业绩。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取得的成效

(一)扩展了社会信用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公共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发展比较成熟、实施全国联网的有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这两大系统在城市中已被广泛认知。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但也有着自身特点,它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建立的信用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多以县为单位进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广泛开展填补了社会信用体系在农村的空白,促使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态势,社会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得到扩展,公共金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降低交易费用,节约公共金融服务成本

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原因,银行和农户、中小企业达成贷款协议需要耗费大量的交易费用。对于银行来说,其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贷前调查成本,贷中监督成本和客户违约损失,无论客户贷款额度大小,银行对每一笔交易都要付出对应的费用,由于农户、中小企业贷款笔数零散、违约风险较高,银行需付出大量交易费用。农户和中小企业在争取贷款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面临寻租。农村信用体系为交易费用的降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农村信用体系为银行、农户和中小企业搭建了信用资料的共享平台,有效化解了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可以全面快速掌握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辨别企业状况和优劣。这有助于减少银行的贷前调查成本和监督成本。农户和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用体系凭自身的信用优势获取资金支持。二是农村信用体系能够防范违约风险,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失信惩戒机制,失信者的行为被广泛传播,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进而违约现象大大减少。

(三)扩大三农公共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农民、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长期以来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居民和大企业的融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金融服务滞后。对于农户来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其打开了一扇融资的窗户,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之前,只有少数农户能够获取贷款,而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之后,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大量农户信用状况,同时给予这些农户相应的信用额度,从而使农民的融资机会大大提升。对于涉农中小企业来说,农村信用体系为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在此基础上开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等,这样有助于企业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和财务行为,向金融机构传递真实的信息,进而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五、政策建议

(一)树立合理科学的农村信用体系发展思路

首先,应该结合农村信用自身特点,开发信息结构合理、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其次,通过农户信用全覆盖、三信评定、文明信用联动联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农户信用创评工作;最后,通过开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等活动,促进涉农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二)各银行间信息共享

参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往往是少数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行,而获得的农村信用信息尚未纳入统一的征信系统,这显然不利于信息最优化利用。从长期看农村信用信息会逐步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中,从而被更广泛的金融机构和农户所共享。目前可以尝试建立信息交易机制来促进农村信用信息在商业银行间共享,开拓涉农市场。

(三)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利用

多数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这决定了针对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开发多种形式的信用贷款方式是客观选择。商业银行要利用农村信用体系的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开发适应市场主体特点的信贷产品,以此扩大信贷量,为广大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信用的扩展要求更大程度的信息开放,这必然涉及到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问题,因此以法律形式将合理的信用数据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加以区分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部分的信用信息,这些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征信管理部门也很难获取这些信息,因此应制定相关法规将其逐步纳入信用体系中来。

参考文献:

[1]顾琴琳.信用评级收费机制研究[J].征信,2010.1.

2]卢钦.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D].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二元结构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4]李林森,朱蓝澜.有效推进重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N].金融时报,2011.11.

[5]李俊丽.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

作者:楚晓光 韩质栩

第3篇:新公共服务视阈下的基础教育公平

摘要:教育越来越成为攀登社会阶梯的主要方式,社会个体将其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门径。教育的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领域内的各类不和谐现象引发人们教育公共服务强烈的不公平感,追求教育公平已成为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教育公平反映了社会主体对现代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诉求。公共服务理念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教育公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以公共服务为教育公平的分析视阈,不仅符合当下的社会理念,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教育公平;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除了再接再厉把“社会蛋糕”做大外,如何保证社会分配公平、公正成为社会问题的核心。教育的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领域内的各类不和谐现象(如“择校”、“高收费”等)引发人们教育公共服务强烈的不公平感。教育与物质利益和人们占有资源的潜力联系在一起,追求教育公平,已成为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不仅是推动社会文化公平发展的基础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基础。

教育事业关系着社会进步发展各方面,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重大方面。社会教育观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教育是万变不离其宗,从古到今,教育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和宗旨。教育公平是从社会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中产生的,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对教育的诉求,同时它还是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受教育主体差异无法消除的情况下,教育公平的诉求将在社会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一、教育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登哈特夫妇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缺陷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体地他们将公共服务描述为“一种通过充当公共资源的管家、公共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区参与的催化剂来为公民服务”。服务的基本原则概括为:政府服务而非掌舵或划桨、公共利益至上、战略的眼光和民主的行动、重视并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尊重公民权等等方面。在公共服务理论基础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在公共服务过程中注重公平,体现人文关怀。公共服务推崇以民为本的服务精神,强调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旨在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其价值目标。教育公共事业的本质是培养人,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与进步。

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者,政府不仅要提供相应的社会公益服务,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首先是如何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受众最大化的问题;接着是如何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问题。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是保障人人都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并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这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

基础教育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自然地渗透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向政府提出了教育程序公平、教育实质公平的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提供了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一项举措。是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安排,是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教育公平

公平包含公正、平等与合理,涉及社会地位、行为准则、利益分配等问题。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既有政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律化的教育公平观点,也不乏马克思主义者对教育平等化的主张,托尔顿·胡森和J·科尔曼探讨了教育公平的具体形式等关于教育公平的权威见地,虽然是在西方教育背景下得出的观点,但为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我们今天教育公平的研究大有裨益,也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教育公平的思想,可以溯源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通过法律以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的观点:“正义或公平却是要求,人们生活中由政府决定的那些状况,应该平等地提供给所有的人享有。”马克思在1866年提出了:“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

瑞典教育家托尔顿·胡森(Torsten Husen)认为教育公平有三个层次: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即起点公平或入学机会公平);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或受教育过程公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平等(亦即教育结果的公平)。他认为三阶段论中,起点均等是一种保守的均等观,而过程公平则有自由主义色彩,结果均等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兴起。詹姆斯·科尔曼在1966年做的教育报告中将“教育机会公平”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家庭承担着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福利时期,教育机会均等没有受到重视;第二,到工业社会,教育机会均等得到发展,社会上建立起了面向大众的、基础的、以及公款资助的教育;第三,大力倡导建立能够为所有儿童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的教育系统;第四,强调受教育结果均等。从四个方面考察了教育机会公平后,他还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观点,教育公平首先是个历史性的、多层次的概念。具体表现为:第一,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状态,如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上层阶级的专利,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各阶级的受教育权问题;第二,教育公平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状态,现阶段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形态不同,因而教育公平的水平也就不同。区域间差距、城乡间差距下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反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质和量的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与有限的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要求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要公平;第三,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亦有不同。义务教育阶段要体现教育的时间、内容和环境等方面的平等,非义务教育阶段却要体现教育的选择权利。

我国学者袁振国认为“教育平等是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平等”。毕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元祥则提出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活动中公平对待教育对象和公平

评价教育对象两方面。黄秀华也认为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方面,教育公平的本质是教育公平是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影响。此外,国内涉及“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还主要有:郭彩琴的《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杨东平的《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周洪宇的《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孙新的《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高珊的《大学理念与教育公平——万俊人教授访谈录》,袁敏的《教育公平研究综述》等等。

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的受众是社会全体公众。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关系社会公正问题,在具体的分配过程中应关照弱势群体,不同地位、不同水平的社会主体差异对待才是正义的分配。这就要求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了精神追求的物质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作用更加彰显。应然地,教育公平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现在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转变为追求优质理想的教育。如汤因比所说的:“人不仅仅是靠面包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无法治愈他在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胜利,教育改革也不断得到深化,但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紧密联系,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心中对教育不公平的感受却依然强烈,并有逐渐加深的趋势。

三、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公平

教育是社会主体实现社会化和自身发展的基本渠道,它是现代社会受众范围最广的社会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念主导下。政府服务于公民、公共利益至上、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注重公民权利等方面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认同。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最重要方面,新公共服务理念也当然地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一)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取向

“从政治学角度看,如果公民对政治制度的认同上升至价值和信仰的高度,那么这种制度是最稳定的。”教育组织通过政治社会化传递有助于维系社会体系存续和稳定的价值理念,培养符合现代政治体系要求的公民素养,塑造公民精神,增强公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使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从而维护和传承社会主导价值,维系政治稳定。因此,社会需要公平的价值观念,教育更需要公平的价值观指导。

公平的价值取向包括正义、公正、合理的方面。公平是个相对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差异可以称为不公平,但有些情况下只有差异才能体现公平,只有因不同民族、文化的受教育主体而宜,教育服务要体现差异性区别对待才算是公平。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民族各类、不同的经济能力条件、不同社会地位的受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予以差别对待,这样对于他们才是公平的。基础教育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它不仅是社会全体成员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和渠道,还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基础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当然也应该具有这两个特点。非排他性指公共物品的受众是全体公民,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阻止或影响他人去享受这种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永远对社会开放,一个人享受公共服务不会影响到他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如国防保护的是全社会。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排他性经常发生,如不付学费不能进学校;其次,教育的竞争性也显而易见。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在同一个时间,相同的教育资源只能供一定的主体使用。一个班上课人数太多,教学质量一般就会下降,尤其是外语、艺术等课程。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已经不具备原来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所具有的特征。由于教育公共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决定着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公正价值取向。

即使法律规定层面上的教育公平。也有其短板之处。法律层面上的教育公平存在的矛盾就是法定化的权利并不等于实现的权利,而且法律仅仅是保障受教育权的一个方面,公民教育权利的实现,不仅要靠权利主体的积极作为,更需要有公平的教育环境条件。法律为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公平提供了保障,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即教育实践层面上的公平却受学校、教师等因素支配,只有公平的教育价值取向才能使教育公平得以真正落实到位。

作为一个发展目标,教育公平的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享受公平的公共服务,享受教育服务,实现教育的价值,实现保障人权、协调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是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服务的。

(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各地居民所享有的义务教育服务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大致均等,而绝非是不分区域、不分时间段的绝对均等。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虽然教育公平并不等于教育均等,但在物质资源上的均等化分配却是实现教育公平不可缺少的。教育设施是教育活动的介质基础,主要包括学校、教室等硬件设施和教师、教学等软件设施,离开了教育设施,教育活动就无法开展,教育公平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除了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均等外,教育投入也是其重要方面。经济投入是教育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流向。由于对教育资源的利用也是一种供求关系,从而产生出了教育公平中关于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要考虑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乡发展水平落差和学校间的差异,要求教育经济投入的均等化,以保障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教育发展的财力支持。此外,一般情况下,社会分层必然带来经济分层和文化分层,经济层次越高,教育获得也就越高;文化高的阶层要更容易获得教育,也相对容易获得教育收益。而文化层次处于低层的,则处于教育的劣势。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间,教育获得并不公平。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缓解了不同阶层间的教育获得能力的差距,从而保证了基本的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所体现的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都离不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目标。同时,物质条件是教育的基础,制约着教育资源的获得。

(三)政府作为

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利益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而弱势群体则由于自然的或社会的原因(如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低下)而在竞争中被“边缘化”。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今天,社会分配问题牵动着社会矛盾的每一根神经,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教育公共服务,是调解这一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的最直接的渠道,社会公平成了社会的“稳定器”。另外,从一个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这种关注、帮助可以是

由社会慈善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及政府来提供,而为了行使其职能并提高其社会合法性,政府则成了“第一人”。强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有着其他机构所不可比拟的集聚资源的优势。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进行公平再分配,也成了现代政府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之一。政府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第一人”,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责:首先,努力构建科学、公平、合理的教育体系;其次,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教室等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师、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软件设施;再次,维护教育过程公平进行。效率优先与公平二者都得兼顾。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引入,实现了效率优先的战略,但公平的兼顾得有赖于政府“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另外,政府在教育公共服务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防止出现“人为”的不公平。在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明确政府的责任,要强调教育公平政府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给予教育公平以制度基础和制度保障。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作为公共事业的教育具有其外部性,教育产生的效益不仅服务于本地区,同时也使其他地区受益。如此一来,由于收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得教育公共服务很难实现社会投融资,教育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平,进而导致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出现教育市场扭曲。国家财政投入成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渠道,政府就必须给教育公共服务以财力保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分化,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

由此可见,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过程中应该体现公平、平等的社会伦理精神,克服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城市偏向、高等教育偏向和精英教育偏向。另外,在教育政策制定、决策过程中也要体现民主、公平等伦理精神,制定出公平的教育政策,并不断完善社会分配原则,为教育公平的推行提供政策保障。

(四)效率与公平并重

社会发展是一个由效率到公平,再由公平到效率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公平与效率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又是社会福利及教育资源再分配手段,其本身就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价值。

新公共服务理念不仅对政府提出了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还要求公共服务秉持公平、公正、民主、参与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对公民社会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社会成员的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资源有限,综合社会发展需要考虑,社会公共服务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也就是效率问题。延伸到教育领域,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获得机会的均等公平;其次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教育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而不同教育的受教育主体的需求也是各不一样的。教育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在保障公民享受教育公共资源的平等权益,如教育机会均等等是一方面。为了做到这一点,则要在公共教育服务过程中通过政策与制度进行调节,对弱势群体的权益进行适应的照顾和补偿,从而体现公共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分配。然而,正因为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以有差别的公平为核心外,效率才是根本,有了更高的效率才能实现更大程度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共服务公平与效率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由于历史、社会制度安排、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必将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和困难。当然,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个复杂、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努力的只是无限接近,达到一种相对最大化公平的状态。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作者:戴文亮

第4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要求,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备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第三条

服务平台分为试验检测、信息服务两种类型。 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制定试验检测方法,建立计量标准器具,构建量传溯源体系,研制相关设备,提供相关服务。

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先进的信息采集工 1 具,构建专题信息库和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等服务。

第四条

鼓励、支持服务平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建成一流的知名服务机构。

第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集团分别负责对本地区、所属单位服务平台申报进行初审、推荐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服务平台的申报实行自愿申报、择优推荐,服务平台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应用牵引、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 服务平台申报

第七条

服务平台的申报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政策及相关规定;

(二)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集团的指导和监督;

(三)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四)行业内公信度高、服务面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五)拥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

(六)具备提供试验检测、信息服务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七)具有领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 服务平台申报单位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见附件1。

第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则上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服务平台的申报工作。

第九条

申报单位经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有关行业协会推荐申报,中央管理企业经所在企业集团推荐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

第十条

申报单位依据本办法第九条的申报渠道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书》(见附件2)。

第十一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集团应当对申报单位的申报书进行初审、择优推荐,提出审查推荐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三章 审核公示

第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介机构或组建专家评审组,分类型对申报书和申报单位服务能力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必要时组织答辩或实地评审。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政策 3 以及工业强基工程规划布局,听取行业意见,研究确定服务平台建议名单。

第十四条

服务平台建议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公示15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符合条件的服务平台列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录,并公告。

第四章 服务平台运行

第十六条

服务平台应当遵循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十七条

服务平台应当主动开展公益性服务,向政府和行业提供试验检测、信息服务发展报告,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各项任务。

第十八条

服务平台应当于每年一季度末将上一的能力建设和服务运营情况上报。上报程序参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渠道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九条

服务平台负责人、地址、主要投资方或上级主管单位等重要信息发生变更应当及时备案。备案程序参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渠道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发布服务平台名录。 第二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列入名录的服务平台予以扶持。

第二十二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集团应当加强对服务平台的指导、监督,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

第二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服务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列入名录的服务平台,依据本办法每三年进行复核。对复核合格的服务平台予以确认,否则移出名录,并公告。

第二十四条

已列入名录的服务平台有下述情形之一的,从名录中移出并公告,且不再受理其申报。

(一)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

(二)发现在申报或复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三)损害服务对象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有其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行为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于公告前30天告知拟移出名录的服务平台的申报单位,允许其陈述和申辩。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5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服务平台申报单位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

2.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书

第5篇: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公共课教学部是学院公共课与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6个教研组,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音乐欣赏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 、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公共课教学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根据专业课的设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全体公共基础课教师要从全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摆正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对公共基础课设置改革达成共识:拥护学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改进公共课课程设置

我部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推进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坚持教学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教学为技能课教学服务,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调教学内容和整课程设置。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际能力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文化基础课在分析生源素质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并取缔简单的文化课统一考试。

3、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公共课教师要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这样既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公式、概念、抽象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出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更加合理,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增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做法的效果。

4、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步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学生入校第一学期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所以作为一名公共基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念,鼓励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

5、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重组理论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的主要功能。基础课教学,要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调整教学内容,搞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配合好专业课教学。

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要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与专业知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基础知识坚决舍弃。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指明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使基础课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部公共课的教学方面,六个教研室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收到了很大成效。

语文教研室要承担全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能着眼于学生实际,切合高职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和就业需要,结合护理、医学、旅游、计算机等各专业培养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演讲赛、辩论赛、求职应聘会,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多方面的知识,增加见识,弥补高职高专学生知识面过于窄的缺陷,促进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各系部不同的专业开设了对口的《应用写作》,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系统进行实训,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写作各类公文,如通知、计划、调查报告、会议纪要、请示、报告等,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积极协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技能节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培训等级证书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化学、物理、数学教研室通过开展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以实践课程促进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化学课是很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构建了一个知识平台,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畜牧兽医类公共基础课中,化学课与专业课联系得最为紧密,如动物药理、动物病理、动物防检疫、家畜卫生、理化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微生物等课程,都要用到大量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化学教师要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课有所了解,明确专业课需要哪些化学知识,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化学知识,明确化学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安排化学课教学内容。如讲定性分析时,重点介绍专业课中常用的11种阳离子和11种阴离子;讲分析方法时,结合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饲料中钙含量的测定、饲料中含磷量的测定等实例来进行。使化学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了化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化学和医学领域的联系非常密切,在医学和护理专业中,开设了医用化学,离开了化学基础,医学类学生就无法掌握专业知识。

物理学科在为专业课服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很多专业打基础,如在护理专业方面,按摩,电疗磁疗,热疗等都需要用到电磁学,打针输液要用到流体力学相关知识,医学射线在医学方面涉及广泛。计算机专业硬件全部用的是物理原理。机电方面电工基础课,机电设备和工作都用到电磁教学为主。

数学学科为专业课服务体现在:高数在医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极限可以运用到医药学上,计算某一时间的血药浓度的计算,导数可以计算某种药物注射后达到最大浓度经历的时间、血药农度和时间的关系。常微分方程可以计算药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机电系、电工专业、药品检验都需要运用微积分知识。数学知识在统计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对统计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也离不开数学。

高职思想政治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支撑点,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修身养性自我教育的论坛和平台。我部政治教研室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哲学思维方法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题教学等多个方面,促使高职思想政治课更好地为高职专业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是学生思想健康的重要保证,加强政治与职业道德课,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公民道德教育”等时事政治熔入课程之中,强化法律、职业道德与社会活动内容的结合。在政治思想课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新模块,即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实践教学三大模块。探索思想品德专题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模式,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实施思政工作基础工程,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课、时事专题讲座、日常思想教育等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情操;通过专业教育、生产性实训教育和企业化管理,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文化修养。充分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体育教研室积极改革体育课,强化健康意识、培养锻炼习惯。

不论在任何一门公共课教学中,我部应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服务就业,服务专业”的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来设计课程方案和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二、我部努力的发展方向:

1、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我部将打破原有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探寻更加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目标,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充分彰显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领域中的生命活力。

2、我部将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争取每年和社会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合作办学,开展普通话培训、公文写作培训、体育教师培训、政治思想理论培训等等,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

三、存在不足:

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1、教材使用方面的限制使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

高职院校使用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大多是国家统编教材。国家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东西和共性的东西。这样的教材没有行业特点,不能完全照顾到各行业的需要,没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二者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和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致使我们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行业特点,没有明显的职教特色。因此我公共课教学部需要选择更适合于各专业教学的公共基础课教材。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水平需要提升,然而我部公共课教师长期缺乏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无法及时了解到其他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期的封闭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和教学方法的滞后,因此我部建议学院能够加强公共课教师的业务培训,积极为公共课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公共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

3、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学院各专业对公共基础课不重视,在各系的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地位越来越低,课时数急剧减少。因此我部认为学院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加强必备文化课,各专业都必须开设数学、语文、政治等必修内容,并合理增加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数,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发展的基础。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第6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共送书下乡50多万册书,各种歌舞、汉剧专场等下乡演出近3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万多场次,三是每年开展的书香八**全民阅读活动富有特色。每年开展优惠售书活动,开展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的电视专题论坛,举办中国梦.劳动美、阅读与人生、与快乐、与成长等全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四是激情广场活动如火如荼。各活动点均按照要求添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演出器材,已建成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具备必要的水电、卫生、安全保卫等基础条件,每个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都有固定的大家唱、大家舞、大家乐的队伍,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五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红土地歌曲比赛、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首届海峡客家山歌大赛、海峡客家书画展、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暨定光佛文化节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连城县姑田镇游大龙、被誉为乡村狂欢节的连城县罗坊乡走古事等传统文娱活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性农村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和乡镇文化站、乡镇广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现有文化类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其中群文博137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60人、初级60人,图书资料的47人(高级3人、中级23人、初级21人,艺术专业118人(高级13人、中级51人、初级54人,播音主持35人(高级3人、中级13人、初级19人,记者编辑122人(高级18人、中级36人、初级68人,其他类72人。

(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07年--2013年,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费分别为3484.8万元、3144万元、13385.4万元、13582万元、15076万元、20631万元、3156万元。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市政府设立了2012年至

2016年**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第一批**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300万元已下拨到全市57个村级(社居文化阵地、群众性业余文艺院团,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施。

(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许多地方都能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满足群众不同需求的工作方法和路子。**区共有各种规模文化大户49户,如**镇的林亿汉文化站、大池北溪张大振的科技致富指导站、东城东门章金河的家庭文化室和雁石礼邦陈开煌夫妇的益民科技文化室等。**县大力推广湖雷镇连塘村农民读书社的经验,成功创办了53个农民读书社,其中7个已验收达到七个有标准。连城县运用先进文化改造庙堂、祠堂,使之成为弘扬先进文化、服务广大农民的基层文化阵地。在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文化自我发展壮大的机制,培育发展扎根于农村的民办文化,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民间职业剧团就是孕育并扎根于农村这片广大市场的一支重要文艺队伍。它们是长年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运用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服务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艺轻骑兵。据各县上报统计全市共有演出队伍200多支。如**区采茶灯演出队遍布全区,有100多支队伍;**县汉剧演出队有77支。各地加强管理和引导,定期组织对民间职业剧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剧团演职员的演艺水平,因地制宜举办民间职业剧团调演比赛。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过程中,尽管政府和文化部门都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县(市、区和乡镇文化站设施,大多数建于

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级财政下拨经费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无论是质量、结构、布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市本级没有图书馆,**图书馆虽然是市区共建馆,由于受到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限制,其整体发展水平、业务辐射范围、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无力承担市一级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现代图书馆理论,图书馆服务半径为3公里,人口在20-150万应该规划两处图书馆,随着我市新城区的开发和城市人

口的增长,急需在新城区新建**市图书馆。**市艺术馆现有馆舍建筑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未能达到三级馆(最低级别所要求2500平方米的最低等级标准,成为不列级别的馆,受到场馆的限制,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无法全面体现,而且根据文明城市检查的标准和要求,**市艺术馆是创建精神文明城市检查的必检单位,若再不抓紧重建设,势必影响创建文明城市的评比。**市博物馆主体工程于2009年建成,因没有资金进行布展空在那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博物馆(区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办公条件简陋,导致去年迎检时只能按三级博物馆上报,影响了争取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的额度。虽然目前七个县(市、区均已建成公共图书馆并免费向群众开放,但在第五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由于馆舍面积小、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除**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外,其他都是二级馆,图书馆改造升级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图书馆建设和**市艺术馆建设已纳入我市十二五规划,但由于资金等问题,虽然立项却一直无法推进。

2.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偏低,一些被挪用和挤占,导致一些文化阵地流失,不少适宜开展文化活动的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被变卖。如:连城图书馆虽设有外借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但由于设备落后,一些配套服务设施没有跟上,图书馆的读者不多,图书馆应有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按要求配有书报阅览室、信息共享工程点、综合展示厅等,但不少书刊杂志过期,适用性不强,加上没专人管理,无法定期开放,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各县(市、区于2012年新建和改造的演出场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闲置的现象。

(三公共文化设施资金不足。尽管我市每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费呈增长态势,但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国家文化部要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应占财政当年总支出的1%,而2012年我市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76%。我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尤其是县(市、区、乡镇,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相比,显得相当悬殊,再加上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分散,需要大量资金

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往往因资金不足而搁浅。一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由于资金不够,不能满足改造提升需求。

(四文化队伍良莠不齐。按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要求,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应配备在编和正式聘用的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我市共有13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需配备从业人员不少于268人,而目前现有全市文化站从业人员仅184人,至少还缺84人,这184人中兼任其他职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总量总体不足,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干部配备不齐、队伍老化等问题,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一人,且身兼数职。

(五文化生活内容单调。许多人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人的文化生活就是跳跳广场舞、激情广场大家唱等活动;文化生活品味不高,不少群众的消遣活动仅仅是看电视,买票看电影、看戏的非常少。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和规划建议

(一出台文化设施用地规划。我局于2012年3月份组建后,将解决文化设施用地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市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城乡规划设计院起草编制了《中心城市主城区文化设施专项规划》。通过多次的座谈论证修改,形成了《中心城市主城区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目前正在进一步的修改中。建议加大力度,推动《专项规划》的实施,进而以点带面,各县(市也着手推动此项工作。

(二完善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在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充分发挥这些场馆的辐射作用。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设置到位,将图书馆全部提升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强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在乡镇(街道级,主要是实现标准化,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确保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等达标。在村(社区级,主要是实现普及化,建设好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机制。

(三加强政府引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是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制度方面。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顺利高效运行。二是经费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保障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必需的资金。用好、用足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三是人才方面。在引进高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同时,加强县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确保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实行专人专用,做到90%以上村(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业技术职称。

(四拓展融资渠道。坚持把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与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渠道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外,主要是发动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结果。如:恒亿集团积极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从2007年起,启动恒亿百村文化工程,计

划在全市范围内100个村创建100个文化中心,每个文化中心投资10万元,总投入1000万元。目前已剪彩92个,年底前将基本完成100个文化中心建设。2008年开始,与中国移动**分公司联合举办新年音乐会,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精彩、高雅的视听盛宴。

(五提高使用效率。一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对建成且已投入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检查指导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基层文化阵地活动经费。基层文化设施应是三分建七分管,后续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建议财政部门应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的设备更新、添置。在确保专人负责的同时,增加热心工作的人员参与到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二是提高文化演艺场馆的使用效率。建议实施全市演艺联盟,前5年政府给予

一定的资金扶持,采用捆绑巡回演出,在此基础上再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把这些演艺场馆委托社会力量或专业机构进行经营管理,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六拓宽体系范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是游离在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外的一个较大群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们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城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他们又有一定的距离。为此,建议我市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7篇: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

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文化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组成部分的文化体育工作,如何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给文体部门以及所有文体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与要求。为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夯实文体基础,强化文体服务,依法治文治体,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功能,以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现状加强文体公共服务、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意即提高文体社会贡献度。近两年来,我县各级文体部门依托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强化依法治文治体,加快文体发展步伐,各项文体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文体部门社会影响力及作用地位与日俱增,社会贡献度显著上升,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一是阵地建设势头良好。当前县博物馆工程进入征用土地的实质性阶段。县图书馆新馆于去年9月落成开放,同时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现已通过省、市评估验收。该馆的“知识拥军”工作成果显著,在全市文化系统单位作出了示范。县文化馆近年来充分发挥群文工作龙头作用,强化职能履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已跻身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象山艺校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成立企业化运行的艺术剧团。我县“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已建有省市级“明珠”13颗,建成率达72。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势头好。在已建有19个市县级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有18个村申报创建。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瑶琳社区已创成县级示范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深得民心。在已建县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体育馆等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我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安装健身路径器材,打造群众喜爱的“十分钟文体活动圈”。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50多万元,共安装了80余套路径器材。二是文体活动丰富活跃。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开渔节文艺晚会、开幕式、国际海钓、开船仪式等各项指令活动,联办了石浦“三月

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承办了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等,还积极实施高雅文化活动2次,组织举办人民广场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活动20多次,普及开展以“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90余次,而且活动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活动”转向“管文化活动”。二是从“职能萎缩、错位”向“充分实现职能”转变。目前,我县一些部门、企业、社区、乡镇街道的大型文化活动均实现了文化部门全面参与、辅导、策划。另外,由县体育中心承接的首届“步步高”杯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级别高、影响大,创下了我县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记录。全县13个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性,举办大小活动赛事130多次,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三是作品和人才令人瞩目。充分动员广大文艺骨干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特色文艺创作活动。在宁波市民间艺术节里,我局重点推出了创编民间灯舞《象山海螺灯》和“打造民间剪纸艺术品牌”两大项目。小品《家有喜事》、歌曲《丝路渔港》等在“三个代表”题材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奖。《关注农民工文化享受》等调研文章获全国一等奖,受市委领导批示。《石浦渔灯》、《渔家号子》、东门渔岛女子船鼓队、爵溪渔鼓队等节目及表演在省市获多项大奖。纪云飞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屏奖,实现了我县群众歌手走向全国的零突破。四是专业和特色文化建设全面铺开。一是文博工作得到加强。我们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促使我县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同时我们加强了“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张苍水兵营遗址、渔山灯塔日前已申报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渔港古镇石浦也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渔文化研究开始起步。从去年始,我局启动了妈祖文化研究工作,成立了妈祖文化联谊会,对全县妈祖庙遗址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举办了东门岛妈祖谢洋巡会活动。今年还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遗存,分课题、全方位进行渔文化研究。三是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保护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第8篇:关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资产管护及易地搬迁房屋管护方法

乌审旗关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资产管护及易地搬迁房屋管护方法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轻管、运行不正常、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结合我旗实际,现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管护体制改革,坚持行业监管与镇村管理相结合、财政补贴与镇村自筹相结合、行政主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管护到位、制度完备的管护体系,全面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二、基本原则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着力解决好当前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无人管理、无钱管理、粗放管理等问题,确保正常运行。按照“建管一体”的要求,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系统谋划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护,建立健全有利于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根据不同类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点,进一步明晰产权,落实所有者的主体责任、县镇村和受益者的管理责任和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分行业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规范,明确管护人员配置标准、管护费用、监管办法,合理选择管护模式,用制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管护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三)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强化各镇、部门的服务职能,把资源配置、服务、管理下沉到村。把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吸收贫困群众参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合理确定管护主体,尽力保障群众参与、群众所有、群众受益。

(四)公开透明,强化监管。

坚持公告公示制度,及时通过媒体、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分级公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管护情况,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提高透明度,做到阳光运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运行正常、管理规范、管护到位。

三、嘎查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资产管护的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以嘎查村为主、权责明晰的分级管护责任体系。

水利和农村饮水工程、村内道路和产业路、农村公厕、村卫生室、文化体育、农村幸福院、爱心超市等设施管护责任明确到村,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台账。农村电网、通村公路等设施,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护,具备条件的,可以委托所在地村委会管护,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管护”或“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县政府、行业部门、镇村责任,明确贫困群众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将日常管护任务落实到人,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担。二是建立以贫困劳动力为主的管护队伍。根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点、管护工作实际需求,按行业制定管理人员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确定管护人员招聘管理主体,由行业部门或镇做好管护队伍组建管理工作,组建专职或兼职管护队伍,主要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管护人员原则上一人一岗,确因工作需要一人多岗的,工资待遇原则上不超过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管护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日常运行维护、卫生保洁、安全管理等。行业部门或镇对管护人员要定期考核,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三是建立管护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采取以经营收入、镇村自筹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行业投入和社会捐助为辅,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按照向上争取一点、行业整合一点,财政补助一点、镇村筹措一点、资产经营收入支付一点、群众投工投劳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全力保障运营管护经费,村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的管护费用优先从村级资产经营性收入中列支。镇村可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收入、村集体经济收益、企业或个人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筹措管护资金。水利、电力、交通等行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行业资金用于本部门承担管护任务的工作费用。四是建立以政府规章为核心的日常管护制度。以行业部门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力设施、农村公路养护、光伏扶贫电站、农村爱心超市、农村互助幸福院、村卫生室、农村公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民健身设施等具体管理办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行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完善一个综合性管理办法和若干个单项管理办法,各镇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有直接管护责任的部门、行政村和部分跨镇村的扶贫产业园、光伏扶贫电站、电商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项目主体,要结合实际出台专门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及其责任。要因村制宜,合理确定管护模式和运行方式,采取服务外包、联合管理等形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管理,实现管理市场化、专业化。

四、行业部门对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公益性资产履行的管护责任

农村牧区厕所管理:一是在符合改厕

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本着“方便适用、安全卫生、群众满意”和“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尤其是干旱缺水地区要经过试验示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稳步推开,不能简单生搬硬套城市或其他地区的改厕模式。二是建立厕所设备管护机制,健全相应的

维修服务体系,确保有人管理、有人维护,让农牧民群众用的满

意、用的放心。改厕前要先行解决好厕所粪污收集和利用问题,有条件地区与农村牧区污水治理有机衔接、统筹推进,多渠道解

决运维资金,鼓励各地通过购买服务或与个人、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厕所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厕所革命”宣传力度,结合“世界厕所日”和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培育厕所文化,营造全社会高度关注、共同参与“厕所革命”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

逐步养成文明如厕、卫生如厕的好习惯。

乡村路管护:一是完善分级管理。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分级管理原则,落实旗、苏木镇和嘎查村三级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以旗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实现旗有段、苏木镇有站、嘎查村有所的分级管理体制。目前,已成立旗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局和6个苏木镇综合执法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旗有路政员、苏木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公路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路政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二是全面推行路长制。在全旗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落实五级路长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结构网络,实现有路就有人管的责任,全旗6个苏木镇养护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台、社会宣传、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加大爱路护路管路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护路管路工作中来,完善爱路护路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提升公路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加强路政巡查。不断加强农村公路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的日常巡查,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广统一执法、乡村协助执法的工作方式。在全旗设立276处农村公路限宽限高保护设施,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超限运输及其他破坏、损坏农村公路路产路权的行为。同时,强化对公路控制区的管理和非公路标志标牌清理、整顿工作,常态化开展公路沿线环境治理。

安全饮水设施管护:一是由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主体工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不含入户部分),苏木镇人民政府代表国家拥有产权,具体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入户部分设施的产权归用水户所有,由用水户自行管护;二是以国家补助和农牧户建设的分散式供水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农牧民所有,由受益户负责管理,实行“自建、自管、自有、自用”的机制。三是在不改变工程基本用途的前提下,政府投资的工程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委托专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也可委托工程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作为工程的管护主体,对辖区内所有此类饮水安全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安全负责。政府投资部分的收益应继续用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四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保护供水工程水源及节约用水知识;依法保护供水工程设施,维护供水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确保工程供水量满足用水户用水需求;五是负责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每半月巡视主管道1次,每月清洗蓄水池1次,每一年保养水泵1次,确保供水设施正常运行;负责水样定期送检,确保水质合格安全;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检测工作由旗疾控中心和苏木镇水利服务站共同负责,确保每半年对各嘎查村供水工程水质进行一次指标检验,并对管网水质进行抽检。分散式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定期抽检。

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的后期管护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上级下达我旗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169户428人(2017年,158户403人;2018年,11户25人),自治区发改委2018年、2019年两次共调减166户420人任务。两次调减后,我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3户8人,全部为分散自建房。

二、产权归属

扶贫资金直接到人到户形成的扶贫资产,原则上所有权归属受益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棚圈、大棚等固定资产和牲畜等农牧业资产,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有关规定确定所有权归属者。我旗易地搬迁户均为分散安置贫困户自建房,产权归属建房贫困户。

三、后续扶持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区、市两级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及方案,我委制定并印发了《乌审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搬迁户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后续扶持措施,根据搬迁户就业需求和意愿,通过积极联系对接所在社区,已为3户3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社区保洁员)。通过部门联动,已为搬迁户累计发放产业资金5.6万元、伤残补助金0.62万元、教育扶持资金1.7万元,医疗报销费用31.51万元、生态扶持资金5.7万元、社会兜底8.86万元,做到了易地扶贫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相结合的综合扶贫方式,确保搬迁户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第9篇:2018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公共基础知识时政

题目

综观事业单位的考试会发现,在各类考试中,政治部分为重中之重,占比高达近36%。这就要求老师上课期间结合真题着重讲解,学员也要重点学习。其中,考题以中特、时政为重点,马哲次之,其余马政经和毛概考查相对较少。时政部分属于考试重点内容,延续了考查时事新闻和政策文件的规律。时政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需要在掌握文件框架的基础上,梳理知识点。今天重点分析一下2018年4月份时政新闻的相关题目。

【经典例题】2018年4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坚持________,紧紧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创造“雄安质量”。

A.全球格局、国际眼光、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B.全球格局、国际眼光、时代特色、高端定位 C.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时代特色、高端定位 D.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答案】D。解析:2018年4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紧紧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创造“雄安质量”、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汇聚全球顶尖人才,集思广益、深入论证,编制雄安新区规划。故本题答案选D。

【经典例题】2018年4月13日下午在海南省人大会堂举行了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继续成为:

A.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B.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 C.改革开放的开拓者 D.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答案】ABCD。解析:2018年4月13日下午在海南省人大会堂举行了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故选ABCD。

【经典例题】2018年4月8日至11日,博鳌亚洲论坛召开2018年年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________的主旨演讲。

A.《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 B.《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 C.《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 D.《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

【答案】C。解析:2018年4月8日至11日,博鳌亚洲论坛召开2018年年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故本题答案为C。

上一篇:初一语文如何学好下一篇:带思字的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