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前沿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可视化分析

[摘要]运用CiteSpaceⅢ软件绘制2006-2015年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题的论文的研究前沿热点及其知识基础的可视化图谱,能够科学梳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发现,2006-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显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跨学科交叉研究较少;二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要素研究多,系统研究少;三是微观对策、建议研究多,“学理性”范式研究少;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规范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实证性研究的成果不多;五是国内外比较研究较少。

[关键词]CiteSpace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知识图谱 信息可视化

1.引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规划。此后的1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深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当前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意义、建构主体、基础设施与物态载体、经验与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绩效评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途径等诸多方面。

现有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综述类论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研究述评》、《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及其启示》、《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等,但这些综述性论文只是简单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定性式的总结和概述,并不能客观地展现特定时间内该领域研究前沿热点及知识基础的总体轮廓。为了能够直观、生动地揭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与知识基础,本文另辟蹊径,应用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试图对2006-2015年我国学术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通过梳理得出的重要数据来分析和归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和知识基础,进而寻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基本规律。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利用CSSCI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作为数据源,并限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检索词进行篇名和关键词检索,时间范围为2006-2015年,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1日。通过人工筛选、去重、删除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后,笔者共得到有效研究论文214篇。因为语言编码的不同,需要用CiteSpaceⅢ的自带程序把中文数据转换成CiteSpaceⅢ能识别的格式,并将转换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Ⅲ中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通过设置CiteSpaceⅢ软件,笔者对上述转化后的数据进行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作者共被引、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分析,将时间跨度选择为2006-2015年,时间切片默认为1年,Top N per slice(即每个时间切片内选择前N个高频出现的节点)的值设为50,在控制面板中手动调控参数、阀值,进行可视化的展示(由于CSSCI数据库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文献初次出现的时间是2006年,所以,笔者将数据库检索时间和绘制图谱时间都设置为2006-2015年)。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研究前沿代表某个研究领域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的涌现,简单地说,研究前沿就是指某个学科领域中科学文献的暂时性成分;研究热点是在某个领域中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通常用文献表征的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分析研究热点。在CiteSpaceⅢ中,一个学科的研究前沿热点表现为涌现的施引文献群组,利用CiteSpaceⅢ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施引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3个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科学地体现研究前沿热点的特征,进而揭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

3.1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研究性文献的作者是学科发展的主体,通过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文献作者的合作分析,能够有效探测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初步了解学界当前研究现状。同时,可以从总体上了解该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衡量该领域的知识流动性,识别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与核心团体。

节点类型选择“作者”一项,笔者在CitcSpaceⅢ生成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共选择出257位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127条连线,如图1所示。

图1展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其中王世伟以7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一。他曾于2011-2014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该研究项目通过对19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城市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进行纵向与横向研究,全景扫描出全球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概貌与个性特征。王世伟发表的7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论文中,有5篇是依托该科研项目开展分析和研究的。

其次是柯平,以5篇发文量位居第二位。他于2007*2008年主持国家图书馆重大科研项目“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2008-201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等,这两个项目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对图书馆的功能进行定位,制定了整体的战略规划及发展模式。柯平的5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相关论文全部都是以上两个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紧随其后的是陈坚良(4篇)、詹越(3篇)、张静(3篇)、张喜萍(3篇)、傅才武(3篇)、李超平(3篇)、吴建中(3篇)等,他们都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同时,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也可以发现,近1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内的作者间存在着若干个合作关系,呈现出了几个小的“社团结构”。

另外,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发文量大于2篇的3人以上的学术研究团队仅有1个,它是由柯平、詹越、洪秋兰3人组成的合作团队,他们的学术研究侧重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定位和发展研究。

3.2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机构的发文量体现了其研究实力、研究现状及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而研究机构的分布与合作状况则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团队及其力量分布。

节点类型选择“机构”一项,笔者在CiteSpaceⅢ生成的机构合作的网络图谱中,共选择出185个研究机构以及机构之间的32条连线,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各类图书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其中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发文量(9篇)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图书馆(6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4篇)、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4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3篇)、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3篇)、南昌大学历史系(3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关系(3篇)、天津图书馆(3篇)、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3篇)、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3篇)等。以上所提及的高校、各类图书馆及其他科研机构都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重要机构,发文量较多,成果质量也较高,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显示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我国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江苏、湖北、广东、上海、浙江、四川等省(直辖市),这些省市基本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经验比较丰富或者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领域走在前列的地区。

另外,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发文量大于2篇的由3家以上核心科研机构组成的机构合作团体仅有1个,这个合作团队是由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4所科研单位共同构成的,也是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机构合作团体。

3.3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所在,学科领域里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一项,笔者在CiteSpaceⅢ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共选择出305种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之间的692条连线(为了图谱效果,把研究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舍弃),具体如图3所示。

笔者用CiteSpaceⅢ统计出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由高频关键词表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图书馆、服务体系、总分馆制、高校图书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家书屋、文化建设、图书馆联盟、文化体制改革等密切关联,它们反映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重点及热点问题。

为了更直观、精准地反映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热点及重点领域,根据表l的词频统计结果,结合图3中形成的关键词共现聚类网络图谱,笔者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了2006-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4个热点: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理论研究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发展。目前,学术界拥有大量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内涵、特点、价值、主体等理论研究,这些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齐勇锋、李平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为外围的,遍布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研究方面,杨泽喜、陈继林的理解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包含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扩大公共生活空间价值以及保护民间文化生态价值3个层面”;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耿达、傅才武认为:“一般而言,政府、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社会企业或民间组织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而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转变政府主导这一单一的建设主体形式,由‘国家一个人’的二维结构向‘国家-社会(市场)-公众’的三维复合结构转化”。

(2)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扩展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及定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发展策略以及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联盟的定位、优势条件和发展措施等。王瑞英、陈晓红概括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定位:保护公民的文化权利和弥合数字鸿沟以及具有社会教育、文化多样性保护、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娱乐功能。王艳提出,县级图书馆可以通过吸纳多方资金,发展总分馆、中心馆与依托学校图书馆等多种模式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李茁以银川市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论述了该馆服务功能和模式拓展的几个方面:一是自助式便民服务的拓展;二是服务模式的拓展,如图书交换与漂流服务、建立图书流通站服务、探索总分馆制服务模式以及树立文化服务品牌等;三是人性化服务模式的拓展。李育嫦通过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调查指出,“定位的障碍、服务理念的障碍、法律制度的障碍、体制的障碍和运行机制的障碍、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等是影响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制约因素,并从服务理念建设、法律制度建设、体制创新、服务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许子媛在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基础上,分析得出图书馆联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文化储备、共建共享及公益服务的功能,进而论述图书馆联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社会定位、服务定位、实力定位和组织定位。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具体来说,学术界对于此方面研究主要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调查、体系构建以及路径探索等方面着手。姜海英和佟阿伟结合对某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提出了解决构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路:“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标准;二是加强管理,明确主体;三是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四是发挥作用,注重实效”;熊英论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问题,提炼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路径:“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保障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新型城镇的建设应从公共文化出发准确定位;三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就地转移”;郭星以“来宾模式”为视角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的创新路径: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创新中的作用;二是创新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三是加大多元化投入,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四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柯平和张文亮通过对山西、河北几个村的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出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文化大院模式的特征,并针对文化大院模式的现实问题提出了5点解决方案:“一是发展地方经济,反哺文化发展;二是加强合作、交流与沟通;三是重视对农民的文化培养;四是加强文化大院的组织保障;五是着重发展绿色数字网络文化等”。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模式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理论推演形成的理论模式;另外一类是针对部分地区的实践操作而总结出的经验典型案例等。王宏鑫等人结合实地考察所得资料和数据,对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化平台”模式(平桥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他们认为:“以先进文化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建设以地市级馆为中心馆,县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社区街道图书馆、农家书屋为支馆,图书流通车为补充的区域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是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发展可以借鉴的方向”;张良重点论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他认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多元参与合作模式’成为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李国朋则论述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创新问题,他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应“改革传统金字塔式集中的资源和服务体制,将资源和服务下沉到县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重点发展县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基层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知识基础分析

知识基础是某个学科领域的高被引文献演化形成的,这些文献代表了学者们长期从事科研活动的智慧结晶,也是推动相关研究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知识创新的原动力。笔者利用CiteSpaceⅢ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作者共被引、文献共被引及期刊共被引分析,以揭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

4.1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进行作者共被引分析,能使该领域众多的作者按照共被引关系形成一定的作者群,这种作者群可以揭示公共文化服务学科专业人员的组织结构,进而发现公共文化服务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

节点类型选择“共被引作者”一项,笔者在CiteSpaceⅢ生成的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中,共选择出329个作者以及789条作者之间的连线(见图4),图中节点较大的作者是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作者。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按照被引频次排序,影响力最大的是南开大学的于良芝(被引15次、中心性0.09)。其中,于良芝教授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在2008年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按照中介中心性排序,影响力最大的是南开大学的柯平(中心性0.24、被引13次)。其中,柯平教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在2008年发表于《国家图书馆学刊》上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同时,苏州图书馆的邱冠华(被引13次、中心性0.17)、南京图书馆的许建业(被引12次、中心性0.05)、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的王列生(被引10次、中心性0.08)、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的王世伟(被引10次、中心性0.14)、深圳市文化局的陈威(被引9次、中心性0.13)、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蒋永福(被引9次、中心性0 10)、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被引9次、中心性0.09)、中国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李景源(被引9次、中心性0.09)、济南社会科学院的闫平(被引8次、中心性0.15)、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少惠(被引7次、中心性0.16)等作者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高被引作者,他们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中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另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中已经形成了两个规模较大的明显聚类,其聚类l由于良芝、邱冠华、王世伟、李国新等学者组成;聚类2由柯平、闫平、李少惠、曹爱军等学者组成。这两个聚类构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两大学术共同体,每个聚类中高被引作者之间无论是专业背景还是方向,都有着较强的学术相关性。

4.2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展示该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群体网络结构及其变化,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特征和发展变化状况及其趋势等。

节点类型选择“公共被引文献”1项,笔者在CiteSpaceⅢ生成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中,共选择出373条引文以及引文之间的804条连线,如下页图5所示(图中的每1个节点表示1篇文献,圆圈的厚度与相应年份的引文数成正比)。

图5和表2中的重要文献构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在文献共被引网络中,不同聚类之间通过关键节点相连接,中介中心性高的文献在研究领域内发挥着枢纽作用,是该领域内知识演化网络中的转折点。在CitespacelII生成的可视化网络中,被紫圈标注出来的节点具有较大(不小于0.1)的中心度,这些节点被定义为关键节点文献。

按照被引频次和文献节点在网络图谱中的中介中心性的大小,排在第一位的是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于2008年4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被引频次和中介中心位居第二的文献是2007年胡锦涛同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许建业于2006年在《国家图书馆学刊》第3期上发表的标题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的论文位于第三位。

同时,李景源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柯平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王列生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于良芝的《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王世伟的《关于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与布局的若干思考》、陈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闫平的《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都是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过程中被广大研究者引用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另外,从图5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可以看出,被引文献通过文献间的共被引关系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聚类,反映出文献间的研究主题关系密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而聚类中的文献共同组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最为重要的知识来源。

4.3期刊共被引网络分析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期刊共被引分析是掌握该研究领域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方法,也是研究人员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情报源。

节点类型选择“共被引期刊”一项,笔者在CiteSpaceⅢ生成的期刊共被引的网络图谱中,共选择出267种期刊以及期刊之间的836条连线,如图6所示。

从图6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期刊,如《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引28次)、《图书馆论坛》(被引23次)、《国家图书馆学刊》(被引21次)、《图书馆建设》(被引19次)、《图书馆》(被引18次)、《图书情报工作》(被引16次)、《图书馆杂志》(被引13次)、《图书馆工作与研究》(被引12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被引11次)等。另一类是图书,如《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被引15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被引11次)、《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被引8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被引8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被引6次)等。

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被引期刊和经典著作的学科分布来看,基本上以图书情报学、文化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档案学、政治学、法学等为主,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领域。

5.结论

本文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前沿热点及其知识基础为研究对象,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Ⅲ对所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别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作者共被引、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6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2006-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跨学科交叉研究较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本应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但目前看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范畴,缺乏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二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要素研究多,系统研究少。相关研究文献中,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如功能、主体、路径等方面的个体研究较多,但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并且也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体制的研究。三是微观对策建议研究多,“学理性”范式研究少。目前,相关研究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广、实现路径及对策的内容,如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等,但是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学理研究较少。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规范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实证性研究的成果不多。五是国内外比较研究较少。目前的成果中针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不多见,中外的比较研究也较少。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顺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求而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时间还不算太长,该领域未来的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今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首先要重视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各学科的力量及专业特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注意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学理性研究,使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灵魂、有深度,同时,要重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多元化主体的力量,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的构建;再次,必须深化公共文化服体系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证性研究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研究,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中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特点,借鉴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以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

作者:孙掌印

第2篇: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知识基础与热点问题

摘   要:文章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科学计量软件,对2009—2019年教育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5种SSCI期刊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年度发文量呈现先平稳后急剧增加最后逐渐回落的波动趋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发文数量和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大致形成了三大主要的学术机构合作凝聚子群。安东尼·布莱克等学者及其文献颇具影响力。研究的基础知识集中在学生学习、管理学习、系统评价、管理教育等9个方面。热点问题聚焦在组织承诺、学校反种族隔离、领导力预备、学术干预项目、学校管理机构5个方面。

关键词:国际教育管理 学术期刊 知识图谱

19 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一批归国留学生将教育管理学从西方引入中国,当时的学科体系及内容主要以效仿德国和日本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的教育管理学才开始建立与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教育管理学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深化学科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是新的使命与挑战。本研究拟对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基础知识、热点问题等进行梳理,以期拓宽研究者的视野,为国内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及借鉴。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人文社科领域权威的科学引文数据库,其发表的文章反映了国际研究的主流和前沿。基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以及期刊刊载文献与教育管理领域的匹配性,本文选取了收录在SSCI中教育管理领域最具权威性的5种期刊,分别是《教育管理季刊》(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教育管理行政与领导》(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管理学习与教育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以及《教育领导力》(Educational Leadership)。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2018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of Citation Report),上述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如表1所示。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信息源,按出版物名称检索2009—2019年SSCI数据库收录的上述5种期刊,共检索到3645篇文章。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效度,笔者排除了评论(editorial)、书信(letter)、新闻(news)等性质的数据,只保留了文献类型为文章(article)的数据,共计2335篇,在分析阶段,笔者进一步清洗数据,剔除重复文章后剩余2328篇。

笔者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Cite Space, 相较于以往的文献研究方法,这种文献数据可视化分析可以消弥以往文献研究偏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问题,减少研究者个人阅读偏好、思维方式等因素对结论可靠性造成的影响[2]。借助此工具,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分析文献的年度刊载量、国家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等外部特征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现状;第二,基于文献共被引分析揭示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三,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呈现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分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年度刊载量分析

对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延伸的角度了解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被关注的程度。图1呈现了2009—2019年国际教育管理领域文献刊载量。为了更准确地呈现国际教育管理领域年度刊载量变化,笔者同时呈现了出版文献总量与文章总量两类数据。研究显示:两类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因此,用文章的变化趋势作为整体文献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所选取的年限内,2009—2014年,国际教育管理的研究文章数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但2015年开始文章数量激增,2017年甚至达到260篇,2018年以后有所回落,但均值也保持在180篇左右。由此可见,教育管理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国家分布

数据显示,2009—2019年,共有70个国家在本文选取的5种期刊上发表文章,按照发文数量进行排序,本文选取了刊载量排名前十的国家(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的发文数量位居前三。其次,各国之间的发文总量差距非常明显。具体来说,2009—2019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的发文总量占据全球发文总量的74.27%。美国的发文总量达到了1280篇,占据54.82%,是排名第二的英国(275篇)的近5倍。显示了美国教育管理领域在全球显著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第三名和第四名分别是澳大利亚(179篇)和加拿大(71篇),发文量占比分别是7.67%和3.04%。中国排名第五,累计发文总量为67篇,占比2.87%。第六名至第八名分别是南非(47篇)、以色列(46篇)、新西兰(42篇),三者之间的差距比较小。荷兰以及德国分别发文34篇以及28篇,排名第九、第十。

(三)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托,对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国际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布局。数据显示:共有1633所学术机构关注教育管理领域,本文根据发文总量对上述机构进行了排序,发文总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由数据可知: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中,有7所来自美国,分别是哈佛大学(第一位)、弗吉尼亚大学(第二位)、斯坦福大学(第三位)、伊利诺伊大学(第五位)、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第六位)、范德比尔特大学(第九位)、密歇根州立大学(第十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香港教育學院在2009—2019年间共发表了26篇文章,排名第四。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分别位居第七和第八。

为了进一步探究学术机构间合作情况及聚焦的研究主题,本文进行了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分析,研究显示: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目前大致形成了三大主要的学术机构凝聚子群合作图谱。第一大类是以布朗大学、华盛顿大学、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哈佛大学、悉尼大学等为中心的凝聚子群,主要聚焦于校际运动、女性参与教育管理、教育领导研究等方面。第二大类是以麦考瑞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格里菲斯大学、莫纳什大学等为中心的凝聚子群,核心议题包括领导力效能、校长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第三大类是以诺丁汉大学、曼切斯特大学、昆士兰大学等为中心的凝聚子群,主要关注教学领导力、教学质量、学校发展等主题。

(四)基于文献共被引的基础知识

知识基础是由一系列共被引频次高的文献组成,是研究的“共引轨迹”。本文利用Cite Space进行了文献共被引分析及聚类分析,呈现了文献共被引图谱聚类以及排名前十的高频被引文献(见表4和表5)。

根据图谱的分析结果,本研究涉及的2328篇文献共有64407篇参考文献,包括896个结点、1005条连线。图谱的分析模块值Q=0.8373,大于0.3,说明划分的类型结构明显。2009—2019年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的文献共被引图谱聚焦的主题(采用LLR算法得出的标签值)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管理学习、研究证据、校长视角、管理教育、素养训练、系统评价、学生公民以及社会创业者。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整理,表4列出了9类主要的聚类以及各聚类的大小、轮廓值、平均发表年份和不同算法标签值等信息。以聚类0为例,该聚类共有75个节点,轮廓值为0.792,平均发表年份为2006年。

为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演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高被引文献,本研究选取了排名前十的文献进行深度解读。突现性高的节点代表着文献在相应的时间区间里受到了格外的关注,这10篇高被引文献中有7篇是高突现性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具体而言,2009—2019年,文献被引量最高的是安东尼·布莱克(Anthony Bryk)2010年出版的《组织学校改进》(Organizing Schools for Improvement),被引频次达到49次。布莱克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第九届主席(2008—2020年),也是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学校研究联盟(Consortium on Chicago School Research,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前资深董事,目前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该研究始于如下背景:从1990年开始,芝加哥477所小学获得了学校管理权,并增加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用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尽管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提高,但是学校发展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有的学校取得了迅猛发展,有的学校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为了探讨背后的缘由,布莱克率领芝加哥学校研究联盟研究后发现:学校的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改善学校质量需要五种基本支持,即连贯的教学指导系统、专业能力、强有力的家长—社区—学校纽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气氛、推动变革的领导力。在这些支持方面较强的学校比较弱的学校更有可能改善。[3][4]

奥克兰大学的维维亚娜·罗宾逊(Viviane Robinson)教授2008年在《教育管理季刊》上发表的《领导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领导力类型差异效应分析》(The Impact of Leadership on Student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Leadership Types)被引频次42次。该研究通过对27项已发表的关于领导力与学生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元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领导力对学生学业和非学业能力的相对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领导者越是将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和学习重点放在教学的核心业务上,他们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就越大[5]。该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伦敦商学院战略与国际管理专业的苏曼德拉·戈沙尔(Sumantra Ghoshal)教授于2005年发表的《糟糕的管理理论正在摧毁良好的管理实践》(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被引频次34次,排名第三位。作者认为糟糕的管理理论正在摧毁良好的管理实践。他将这种不良现象的根源归结为两种趋势:一方面,学术界日渐采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相对简单的科学方法来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检验理论;另一方面,一种特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这两种趋势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商学院研究的性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

紧随其后的是詹姆斯·斯皮兰(James Spillane)的《分布式领导力》(Distributed Leadership),被引频次33次。作者以西北大学教育与社会政策学院2004年的一项小学领导力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其对分布式领导力的理解,讨论了如何在一个由个体和情境组成的互动网络中分配领导力,研究在给定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键情境(包括组织惯例、结构和工具)中,领导力如何在领导者和他们的追随者之间分配。[7]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南希·阿德勒(Nancy Adler)在2009年发表的《当知识取胜:超越学术排名的意义与荒谬》(When Knowledge Wins: Transcending 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Academic Rankings)一文的被引量达到25次,排名第五。阿德勒团队反思了当今的学术排名制度,质疑目前用于学者、大学和期刊的評估系统是否破环而非促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作者号召世界各地的学者相互交流,创建新的有利于知识进步的新系统。[8]

3.领导力预备

与该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包括校长(principle)、领导力(leadership)、新的培训计划(new coaching program)、评估(evaluation)等。随着人们对高质量领导力如何影响办学条件和学生学习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领导力预备项目,如领导力项目的标准、设计原则、有效性等。在近十年中,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来自米歇尔·D. 杨(Michelle D. Young)团队[18]。杨是美国大学教育行政委员会(UCEA)的执行主任,同时也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育领导和政策专业的副教授。他率领教育领导与政策领域的专家分别在2009年、2017年出版了《学校领导教育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School Leaders)第一版与第二版。第一个版本首次对领导力准备各维度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也对领导力准备的重要改革趋势进行了介绍等[19]。2017年的版本着重探讨了领导力准备、项目特性和项目评估的影响。正如其在序言中所言:该手册描绘了领导力准备研究的图景,既提供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基于证据的知识库评估系统,也为绘制未来工作蓝图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工具。[20]

4.学术干预项目

学术干预项目主题包括学生(student)、培养信任(cultivating trust)、中学(secondary school)、行为反馈(performance feedback)、成就(achievement)、成果(outcome)、学生学业成就(student achievement)等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群体在入学前的学业基础、需求期望、学习动机等方面呈现异质化特征。越来越多学业准备不充分的学生进入大学,为了提高保有率,保障教育质量,学术干预项目应运而生。学术干预项目的对象包括各层次学生,如高中生、大学生等。项目内容包括学术指导、辅导、咨询等。在本文选取的样本中,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探讨学术干预项目的成效上。

5.学校管理机构

该主题包括问责制(accountability)、权力(power)、社会经济环境(socio-economic context)、南非学校(South African schools)、决策(decision making)等方面。2009—2019年,有关英国以及南非地区的学校管理机构备受关注。20世纪末,基于更多的学校自主权有助于提高学校效率这一前提,英国的教育政策改革呼吁增加学校的自主权。这一改革最终赋予了学校管理机构实质性的权力,也为学校管理机构吸纳公众参与提供了基石。如今的学校管理机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包含多重利益相关主体,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下学校管理机构的功能、角色职责、面临的挑战等是研究的焦点。如克里斯·詹姆斯(Chris James)团队探讨了英国学校管理机构在不同社会经济和绩效环境下的性质和职能[21]。南非地区的学校自我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尽管人们同样期许自我管理的学校能够为当地社区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然而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显示,自我管理与更好的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尚无获得强有力的证据支撑。因此,研究者们将视角集中在学校管理机构的运作与积极的办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上。如简·海斯特(Jan Heystek)探讨了南非的学校管理机构在民主原则和学校资金缺乏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实现《1996年南非学校法》(South African Schools Act 1996)的期望。[22]

三、研究结论、启示与不足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信息源,基于Cite Space计量软件,从文献刊载量、国家分布、机构分布、共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等方面对2009—2019年国际教育管理领域2328篇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結果显示:近十年来,教育管理领域备受研究者关注。从国家分布来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发文量遥遥领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发文量排名第五,但是就质量和数量而言,与前三者差距仍然十分显著。从学术机构分布来看,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目前形成了三大主要的机构合作凝聚子群。遗憾的是,我国并未进入机构合作凝聚子群。文献共被引显示:基础知识的主题集中在学生学习、研究证据、校长视角、管理教育、系统评价等方面。其中,办学质量、领导力的效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领导力的类型、学术排名评估系统的争议、商学院改革等内容被引频次颇高。从热点分布来看,近十年来,与教师组织承诺、学校反种族隔离、领导力预备、学术干预项目、学校管理机构相关的议题深受研究者青睐。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取得了显著进步,站在新的起点,对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有助于反思和审视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中的问题,为深化学科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

第一,跨越学科地域壁垒,加强交流合作。从学术机构合作分布可见,在笔者选取的样本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机构合作凝聚子群,遗憾的是,我国尚未与域外相关机构建立具有高影响力的合作凝聚子群。与此同时,国内研究者之间跨学科、跨地区的深度交流也很罕见,大量的研究还存在单打独斗的状态[23],这不利于学科的创新与突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教育管理问题也错综复杂,集合不同学科视阈的力量开展集成性研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与根治。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鼓励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术共同体,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提升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整体实力。

第二,重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综观国际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与热点主题分布,不难发现在国际教育管理领域占据学术话语权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其研究关切现实问题,注重对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新矛盾、新现象、新问题等进行积极回应、探索,建构和丰富了大量教育管理学知识内容。回顾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松散、理论创新不足是当今教育管理的重大问题[2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我国未来的教育管理应注重现实与理论的互通性,加强理论建设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如研究者的研究可以与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从问题与现实需求出发,坚持学科自身属性,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

第三,强调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与多样化。基于Cite Space计量分析结果,并结合部分文献解读可以看出国外的教育管理研究注重第一手资料,强调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结论多建立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然而我国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还不成熟,至今没有呈现类似西方的“范式之争”,研究多倾向于理论性思辨与经验研究[25]。为了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提供对话的空间,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仍需要持续规范与转型。

注释:

①TFIDF,即逆文档频率词频(term frequency by inverted document frequency)。

②LLR,即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

③MI,即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参考文献:

[1]吴东方,司晓宏.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管理学发展的总结、评价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42-47.

[2]胡咏梅,李佳哲. 21世纪以来国内及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基于《教育与经济》与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的知识图谱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8(4):77-87.

[3]BRYK A S,SEBRING P B,ALLENSWORTH E, et al. Organizing schools for improvemen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24-36.

[4]MCPARTLAND J M.Organizing schools for improvement: lessons from Chicago[J].Contemporary Sociology,2011(1):16-17.

[5]ROBINSON V M J, LlOYD C A, ROWE K J. The impact of leadership on student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leadership types[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8(5): 635-674.

[6]GHOSHAL S. 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1):75-91.

[7]SPILLANE J P. Distributed leadership[J].The Educational Forum,2005(2):143-150.

[8]ADLER N J, HARZING A W. When knowledge wins: transcending 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academic ranking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9(1): 72-95.

[9]LEITHWOOD K, HARRIS A, HOPKINS D. Seven strong claims about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J].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008(1): 27-42.

[10]HATTIE J. 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 relating to achievement[M].Oxon: Routledge,2009:6-11.

[11]KHURANA R. From higher aims to hired hands: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business schools and 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management as a profession[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19-32.

[12]BENNI W G, O’TOOLE J. How business schools lost their wa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5):96-104.

[13]NAVARRO P.The MBA core curricula of Top-Ranked U.S. business schools: a study in fail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8(1): 108-123.

[14]李杰,陳超美.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00.

[15]YILMAZ 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Turkish primary schools[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08(12):2293-2299.

[16]HONG J Y.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 to dropping out of the profess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0(26):1530-1543.

[17]SONYA D H. Mixed feelings about mixed schools: superintendents on the complex legacy of school desegregation[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10(3):287-321.

[18]FRANK P,PAMELA D T. Shifting profile of leadership preparation programs in the 21st century[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18(5): 253-295.

[19]YOUNG M D,CROW G M,MURPHY J,et 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school leaders[M]. New York: Routledge,2009:53.

[20]YOUNG M D,CROW G M,MURPHY J, et 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school leaders[M]. New York: Routledge,2017:67.

[21]JAMES C,BRAMMER S,CONNOLLY M,et al. School governing bodies in England under pressure: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context and school performance[J].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2011(4):414-433.

[22]HEYSTEK J. School governing bodies in South African schools: under pressure to enhance democratization and improve quality[J].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2011(4):455-468.

[23]李莎,孫绵涛.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70年的理论探索[J].中国教育科学,2019(6):48-58.

[24]张庆晓.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19(6):15-21.

[25]李旭,王娇.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学报,2019(6):55-67.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

作者:熊艳青 徐丹

第3篇:我国当前传媒与公共领域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脉络,从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以及路径选择等几方面勾勒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整体图景。

关键词:公共领域;传媒;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当哈贝马斯出版《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时,他或许没有想到,这本著作会在沉默30年之后,被世界学术界如此推崇和重视。如今,该书的核心概念——“公共领域”已经跨越了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传播学等众多的学科疆界,成为常见的学术名词。在汉语学界,新闻传播学者从特定的研究视角出发,主要关注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以及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路径选择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对传媒在公共领域中作用的分析

展江是汉语学界较早关注这一问题的传播学者之一。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一文中,他首先梳理了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有关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相关论述,发现在哈贝马斯那里,正是传媒功能的弱化导致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反观中国实际,他指出,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境下,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是很有研究和借鉴意义的。有学者看到了现代大众传媒在调节国家发展、社会公共生活和公民个人利益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大众传媒公共领域可以形成一股独立的力量,促成政府、社会、公民三者间的互动。还有的学者从微观层面上,把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具体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意见整合的平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民主进程的加速器以及传播本义的复归。指出,大众传媒本是社会走向开放与民主的象征,但是,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异化的过程,传媒的民主功能下降,报纸乃至电视日趋为意识形态所操纵,为统治者利益所控制。重构新闻媒体的公共领域,就是使大众传播向更符合理性的原初的人际传播复归,完成从“大众”向“分众”、“小众”,从“广播”到“窄播”的过渡。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回归。

中国学者在梳理、肯定哈贝马斯相关论述的时候,也对其部分观点、判断提出了批评和修正。例如,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政治功能得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传播媒介不受任何利益集团限制而保持其中立性,但是,随着商业组织在大众传播领域的迅速增长,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一度曾经是理性辩论、批判特权的论坛成为另一个文化消费的领域,传媒功能的弱化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诱因之一。对此,有学者指出,哈贝马斯的悲观论断显然低估了受众使用传媒时的批判能力,从而一味把受众看成媒介产品的被动的、消极的消费者,这就很可能“犯了内在主义的错误……它也夸大了大众的被动性以及他们受制于媒体信息消费的程度”,而实际上,在面对媒体暴力时,“受众已经具有了警觉或相当的免疫力”。与此同时,有学者结合新闻事业史的分析,肯定了哈贝马斯在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关系的论述中所揭示的媒介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即从作为载体到成为破坏者和操纵工具这一判断。但同时,这些学者也尖锐地指出,哈贝马斯怀着一种对“18世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含情脉脉的留恋”,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他简单否定大众传媒商业化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其实,大众传媒商业化的产生在新闻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另外,在哈贝马斯看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公众是有批判意识的私人,而大众传媒商业化却使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为文化消费的大众所代替。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他的这种观点显然夸大了传媒的作用,不自觉地站在媒介中心论的立场上。

公共舆论是公共领域的核心,其形成、发展与传媒有着重要关系。学者们对此也给予了一定关注。《大众文化与传媒》一书的著者认为,在公共领域里,市民社会通过公共媒介形成独立的公共舆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公共媒介主要是报刊、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共空间的建立旨在确保公民的民主权利,但是,一个社会要想正常地运行,没有舆论监督是不行的。“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这个渠道来进行的,尽管目前网络和其他通讯工具在传播信息方面非常快捷,从传播的效果来看,大众传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陈力丹先生分析了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现状、性质和所面临的问题。他指出,当下我国的“舆论监督”通常是“媒介监督”,而这种媒介监督常常徘徊在公共领域和利益领域之间。在缺少有效监管和惩处的条件下,媒介监督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

二、对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前景的探讨

如果说前面的探讨还主要着眼于理论层次,特别是对于哈贝马斯理论的梳理的话,那么以下的研究则回到了现实的实践层面。在中国当下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能否通过大众传媒来构建中国自己的公共领域,这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不同的派别。

其中一种观点看到了“第四媒体”——网络的巨大优势,把它看作中国当下建构公共领域的希望与契机。他们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的特点、运行机制、作用、优势等方面,出现了一批论文。例如,有的学者从哈贝马斯的分析中看到,理想状态的公共领域的特征是机会均等、平等参与和自由讨论,网络传播的出现无疑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新的拓展平台。因为网络中的参与讨论者是“公众”而不是大众,网络具有匿名性、自主性、参与性的特征,从客观上来说,网络具备公共领域最核心的因素——公共性。有学者把网络的特点概括为平等、开放、理性批判、服务而不是管理四个方面,认为正是有了这些特点,BBS成了信息时代最有前景的公共领域。另外有学者则分析了网络的运行机制,认为Internet的网络化模式打破了以往受制于社会阶级和地理区域的人际交往模式,而创造出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和人际关系模式,对现实的公共领域具有解构作用,构建了新的虚拟公共领域。还有的学者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的关键区别可以概括为“信源的扩张”,其中“信源”是指“参与主体”,“扩张”是指“参与程度”。网络的特点使得其受众作为传播信源既在总体数量上,又在参与深度上得以扩张。

其他学者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对以上这些观点给予了佐证。唐大勇、施喆从虚拟社群的观点分析人民网“强国论坛”BBS版关于“中美撞机事件”的讨论过程,认为强国论坛提供了公共参与的可能性,在中美撞机事件讨论中存在虚拟社群。在虚拟

社群中,传播的交互性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虚拟社群具有拓展网络公共领域的意义。更有人甚至认为,强国论坛已不只是虚拟的网络社区,而已经具有现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进而分析说,在互联网时代,强国论坛从8个方面重构了公共领域:①强国论坛具有的公共领域特征。在强国论坛,网民可以自由、公开和理性地讨论普遍利益问题;经过讨论形成的公共意见,促进公共权力的合理化;②公共领域前提的重构;③公共领域媒介的重构;④自由、公开和理性讨论机制的重构;⑤讨论主体异质性的重构;⑥自由讨论方式的重构;⑦辩论共识的重构;⑧公共领域功能的转型。

即便如此,这种乐观的观点还是遭到了“悲观派”学者们的激烈批评。有学者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重新解读,认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落实到传媒研究领域,归根结底就要探讨传媒的管理体制问题。而反观中国的实际,根据中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基于传媒管理体制的现实,得出判断:传媒公共领域很长时间内无法存在。传媒给受众提供表达的空间被监控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传媒公共领域的产生缺乏基本的制度土壤。还对乐观的学者把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希望寄予网络媒体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中国的网络媒体无论从宏观的体制上看,还是从微观的操作层面看,都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的区别”。与此同时,其他学者还尖锐地指出,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可能导致人们言论和决策的草率和粗疏,网络上的讨论完全可能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而网络世界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完全是自由而不受拘束的匿名环境,其实通过技术手段,许多原先被认为匿名的个人资料,是很容易暴露出来的。更为严重的是,网络“选择性愈大,同构性也就愈大,不同意见与立场上的冲突也就愈来愈少,与其受到怀疑与批评,网友宁可选择与自己态度、立场相符的场域表达意见,在认同感中肯定自己的价值”,网络空间日渐扩张之际,言论与自由却愈益封围在特定的虚拟社区之中,形成一个没有交集与对话的孤岛。此外,有学者还批判了部分乐观派学者所持有的技术主义的立场,他们指出,传媒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媒体的发展作为条件,而且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具备了媒介条件之后,还需要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条件。媒体是中性的事物,只是充当传递信息的渠道,不会产生自己的意见,真正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是媒体本身。所以。网络媒体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

针对“甚嚣尘上”的质疑之声和悲观论调,乐观派学者们给予了坚决的回击与有力的反驳。《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一文的作者颜纯钧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看到了现代社会中被大众传媒影响和统领的公共领域,在结构不断转型的过程中让自身融入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已经丧失其中立性原则,成为了一个权力的综合体。据此,他批评了那种仅从传媒体制就断定中国传媒公共领域不存在的观点,认为“在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经验的事实,而不是概念的判断和推理”。他进一步分析说,权力综合体的性质、话语空间和交流平台的性质、中介者的性质,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大众传媒正是以公共领域的形式而成为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的。“中国的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公共领域,不是因为它体现着自由主义民主的中立原则,而是因为它体现出权力综合体的性质。”相比之下,另外一些学者则谨慎得多,他们在承认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分析了其现状与特点。彭兰通过个案研究认为,从理论上看,强国论坛也许拥有了成为公共领域的一些基本条件;但在实践上会出现很多干扰性的因素,也缺乏将理想变成现实的成熟气候。因此,强国论坛可以称作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而不是一种理想的公共领域。有学者则通过对BBS和博客的考察总结出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现状:①网络公共领域内的参与主体已经初步具备了哈贝马斯定义下的私人属性;②未来参与到网络公共领域内的私人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较大提高;⑧网民在网上讨论非政治性内容的参与程度要高于政治性内容的参与程度;④信源的继续扩张可能会促使我国的公共权力机关继续采取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龚浩群在分析了“9·11”事件在中国所引发的媒介事件后,指出中国的公共领域还处于离散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对话平台,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双重努力。

三、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路径选择的探讨

就在以上两派学者争论不休的时候,另外一些学者则采取了更加务实的作法,他们围绕如何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中,时事性杂志具有最重要地位,它提供给读者的是可咀嚼回味的东西,可激发其想象力和反思能力的东西,可引导他们追求理想的东西。杂志也不像报纸那样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而以一国的国民为其“向导”的对象。展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时事性杂志最具“公共论坛”职能,它们对受众和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而言,中国大陆的时事性杂志尚处在很低的发展水平上,不但种类少,而且很少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他进而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口大国,非常需要涌现一批充当公共论坛,可对社会问题作出深刻分析解释的时事性杂志。

另外一些学者则把目光投向了公共电视以及电视新闻改革。公共电视是以独立于国家和利益集团之外、为公众服务的电视媒体。在某些国家体制下又叫公共服务电视(Public Service TV Broad-casting),它是为了公共利益提供电视服务的一种电视服务类型,因此,“公共电视是现代传媒条件下建构公共领域的一种理想选择”。他们分析说,公共电视和公共领域在“公共”的外延上是重合的,都是普通大众的话语空间,但是在内涵上各有侧重,公共领域的“公共”侧重的是其批判属性,公共电视的“公共”侧重的是其服务属性。公共领域是公共电视服务的对象,公共电视从体制和机制上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权力和市场的伤害,是建构公共领域的有效载体㈤。有学者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中,剖析出“公共”和“服务”两个关键词,认为它们在传播理念上体现了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两大特点,也是我们当前的电视新闻改革的关键词。他们指出,在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改革中,需要准确把握“公共性”在中国电视新闻媒介公共领域构建中的含义,增强“公共性”对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的要求,同时电视新闻媒体要树立“服务性媒体”观,进一步开放并发挥“公共话语空间”的作用,增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和力度。

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全球媒体逐步形成,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小众传播与小众传媒也正悄然兴起。有学者立足于这样的背景,从在当下中国蓬勃兴起的大众影像运动看到了构建公共领域的希望。在他们看来,一个以影像社区为标志的大众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正在搭建一个崭新的公共领域。据他们分析,影像社区,主要指以影像为媒介,通过影像的生产、传播而形成的一个交流互动的小众化空间。其中的影像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众传播中真相信息匮乏的状况,增进了对这些人生存状态的了解并进而引发人们的思索。影像社区可以被当作公共领域建设的新模态。

除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也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对象。如前所述,有学者把网络BBS看成公共领域建构的途径;在此之外,有的学者则分析了近年来日益兴盛的博客现象。他们通过对两会博客与其他博客的比较,指出两会博客使公众真正参与到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中,博客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拿起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对国家和民族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民意和政治诉求提出自己的看法。它还可能制约权力腐败,影响政府的决策。两会博客把精英与草根的对抗转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进程。“两会博客称得上是现代技术和民主政治的结合,是目前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

责任编辑:翟 袆

作者:余建清 连水兴

第4篇: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归纳集锦

《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归纳集锦》问答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

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

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

第5篇:2010年-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

(三)

三、民主政治建设

1、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①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

②依法执政不仅强调党要领导立法,还必须强调党要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实施依法治国。

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还需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附: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形式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②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③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

④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与正义。

2、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

(1)观点认为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它的作用仅归结为这一点是片面的

(2)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国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团结联合各党派各族群众,为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反映社情民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3、辨题:“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确保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实行“开门立法”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保证立法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

事业单位笔试面试,公务员省考国考,教师招聘,教师资格,政法干警,公安招警等专营提供

②在我国,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认为“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的观点是错误的。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实行“开门立法”有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但“开门立法”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一律平等。

4、人大立法中举行听证会,这在我国尚属首次,请运用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大举行立听证会的认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土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体现,人民有权参与立法③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使立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④搞好立法工作,对于扩大公民的立泫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⑤有利于立法工作科学化,提高立法质量。

5、从政治常识角度运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说明公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正确态度。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公民也应该自觉履行义务,提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公民要积极主动学习,在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6、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公民应自觉节能、节水、节电。同时政府要求水、电、气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建立社会听证制度,在水价、电价的制定上,社会听证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在作出决策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的上述举措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①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支持和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②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③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程度,促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7、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体现在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上。(辨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重要体现。

(2)在我国,人民不仅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它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

事业单位笔试面试,公务员省考国考,教师招聘,教师资格,政法干警,公安招警等专营提供

(3)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由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通过其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8、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②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③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9、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 有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3) 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10、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党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我们党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①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办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民主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提高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党对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坚持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事业单位笔试面试,公务员省考国考,教师招聘,教师资格,政法干警,公安招警等专营提供

事业单位笔试面试,公务员省考国考,教师招聘,教师资格,政法干警,公安招警等专营提供

第6篇:Ammszln_a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

(一)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

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

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邓小平理论笔记

邓小平理论笔记详细 0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

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

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

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

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

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详细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

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7篇:2009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备考:公共基础知识热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 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

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三、民主政治建设

1、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①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 ②依法执政不仅强调党要领导立法,还必须强调党要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实施依法治国。

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还需要坚持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附: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形式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②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③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

④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与正义。

2、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

(1)观点认为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它的作用仅归结为这一点是片面的

(2)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国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团结联合各党派各族群众,为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反映

社情民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3、辨题:“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确保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实行“开门立法”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保证立法以最大多数人的最 大利益为依据。

②在我国,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认为“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 行使立法权”的观点是错误的。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实行“开门立法”有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政治

权利,但“开门立法”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一律平等。

4、人大立法中举行听证会,这在我国尚属首次,请运用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大举行立听证会的认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土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体现,人民有权参与立法 ③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使立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④搞好立法工作,对于扩大公民的立泫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⑤有利于立法工作科学化,提高立法质量。

5、从政治常识角度运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说明公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正

确态度。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公民也应该自觉履行义务,提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维

护国家利益。因此,公民要积极主动学习,在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6、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公民应自觉节能、节水、节电。同时政府要求水、电、气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要全面推行办事公

开制度;建立社会听证制度,在水价、电价的制定上,社会听证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在作出决策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我国

政府的上述举措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①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支持和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③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程度,促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7、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体现在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上。(辨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等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重要体现。

(2)在我国,人民不仅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它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

(3)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由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通过其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

一,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8、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等职能。

②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③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9、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 有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3) 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10、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党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

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

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

位。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我们党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掌握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 党的执政规律办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民主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

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提高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党对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坚持党在宪 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

1、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党和政府加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说明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②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引导和支持,要求政府发挥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等职能,这是国家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③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而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都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加大依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力度,这正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和要求。

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贡献率所占比重过低,因而使许多产业和产品缺乏综合国力,也影响了综合力的提高。因此,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从政治学角度,谈一谈我国应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②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④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⑤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③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④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⑤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⑥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附: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②自主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粗放型经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 ④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运用国际竞争的知识说明为何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将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③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核心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产业发展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就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 ④只有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从哲学上说明应怎样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①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创新需要勇气,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走自主发展之路。

②世界是物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推进企业刨新需要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创新需要行动,只有弘扬创新精神,立足群众实践,企业自主刨新爿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6、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必须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①要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要降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过高投入,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要避免在国外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必须做到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7、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和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①党应该加强政治领导,制定好大政方针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还应加强思想领导,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②国家要依法治国,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履行文化职能,重视人才培养,尊重知识和人才,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政府要履行对交流职能,发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先进文化建设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就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的意义。

第一、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人们要重视精神力量。开展两个“八字”教育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推动广东经济的发展。第

二、不同的价值观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崇高的理想对社会人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开展两个“八字”教育活动,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第

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开展的两个“八字”教育,是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发展。

2、“宁可毁人,不可毁誉”。树立正确荣辱观就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

① “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强调了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性。荣辱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国家也应该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③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国家利益。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经济学角度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应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①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面向市场生产适合人民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②经营者要提高道德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反对非法牟利等行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③国家应搞好宏观调控,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4、请谈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 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②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④ 有利于扩大就业。

5、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出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①国家具有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政府的职责。

②国家具有文化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国家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简化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清理文化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6、材料: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同时既要防止无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主张完全市场化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完全排斥文化产业属性的倾向。

从哲学角度谈谈怎样发展文化产业。

①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文化产业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

7、运用矛盾的观点,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各种文化都有其特殊价值。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十分必要。 ②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对外来文化要善于分析,要吸取精华,

②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对外来文化要善于分析,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利用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

8、说明我国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决策的政治意义。

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科技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②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必须加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我们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如果经过创意.这些老北京的“故事”就可能在想象力的作用下,转变成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及审美意趣。直接创造出经济财富来。 分析“想象力创造经济财富”的认识论依据。

①合理想象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创意本身就是一种蕴含着合理想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②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想象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想象力的作用下,那些文化资源会转变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创造出经济财富来。

10、结合政治学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文化竞争力”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重视“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方面答亦可)

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国家职能,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③ “文化竞争力”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1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

①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资文化产业。

③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

五、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材料]绿色GDP就是从传统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和有害的部分,如资源的耗减、环保的损失代价,从而再现科学的指标,反映真实的发展和进步。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启示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建设不能以片面的高消耗、高排放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总量和高速度,要重视经济的质量和社会效益。要善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对待经济建设,不能只看现象中的规模和速度,更要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①我国的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供求矛盾。

②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降低风险,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附:从经济角度分析如何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

①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全球范围内引进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与资源,但要注意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推进能源、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

②通过推进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制定规范性的合作框架或协议,以利于我国的能源、资源进口。 ③发展循环经济,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

④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低耗能、高产出的产业和技术,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附: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能源大量进口的现象。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②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能源大量进口有其合理性;长期以来,资源的过度开发,已造成我国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储量不足,且需求结构与资源结构脱节,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扩大利用国外资源势在必行。

③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不能放弃独立自主的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双重目标。

3、在煤炭生产中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

a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遵循煤炭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又要充分预防煤矿开采的风险性。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安全开采。

c利用规律还要努力改变和分行条件,变害为利,促进煤炭工业的良性发展。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走出一条新型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4、从依法治国角度,阐述如何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健全能源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律体制。行政机关依法 行政,加强对能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监管。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使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5、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利用价值

垃圾类型生物垃圾 塑料垃圾 废纸垃圾 纺织品 废金属 玻璃制品利用价值 可制成优质肥料 1吨塑料可炼汽油700公斤 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 布头可燃烧发电 100吨垃圾可回收有用金属3吨 玻璃瓶再生可节约成本90%以上

(1)结合上述图表说明,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带来了哪些经济意义?

第一,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第二,有利于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

(2)请你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分别向该市居民和政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对居民:城市居民要增强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垃圾袋装化和垃圾分装工作。对政府: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制定环保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加强法规监督,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

6、材料一:2005年8月底在美国南部登陆的飓风“卡特里娜”,以及随之引发的洪水,使美国南部受灾严重,新奥尔良成了一片泽国,人员失踪数万。据悉,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尽管早在两三年前,美国科学家就估算出防浪堤难以抵挡3级以上飓风,但政府并未重视。在飓风来临时,大部分市民抱着侥幸心理躲在家中,没有及时疏散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另一方面,新奥尔良市为了发展旅游业和商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把繁华商业区设在海边,并建设海边休闲观光区和住宅区,破坏了大量海边滩涂,使城市在海潮和洪水面前缺乏必要的缓冲。 上述材料对我们发展经济有何哲学启示?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④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⑤要树立科学价值观,发挥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共需10万把临时塑料座椅,奥运会后,这10万把座椅就派不上用场了。如何处置这些座椅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找到一种生物塑料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生物塑料是一种从特定的细菌中提取出的有用成分合成的。用这种生物塑料加工成的用品,使用完后,只要把它扔到细菌足够多的地方,如臭水沟或垃圾场,其他的细菌就会将其吃掉。它们还可以和别的垃圾一起回收堆放,在堆放中会慢慢消失。 请回答:奥运会座椅难题的成功解决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要有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8、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说明怎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或者回答科学发展观)。

②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完善市场机制,推进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

9、什么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①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②我国资源短缺,浪费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有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曰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在传统的政府管制下,我国石油、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很不合理,因为没有包括生产活动所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价格普遍偏低。由于资源价格改革在客观上会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提价的同时国家可能启动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机制,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回

答:

(1)对于那些购买资源性产品进行消费的企业来说,资源价格改革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资源价格整体水平提高,会促使这些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②这些企业还会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发生兼并和破产。

③有的企业可能会把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转移到资源消耗较低的部门,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重新定位。

④会提高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国家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中应该怎样做?

①国家机构应该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同时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

②国家要行使好经济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等,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兼顾居民生活。

六、区域经济互动 共同发展

1、分析说明我国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 ④局部对整体有很大的影响,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⑤联系具有普遍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着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2、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国家修建青藏铁路的依据。

①铁路进藏有利于完善西藏交通网络,加强西藏与全国各地的相互联系,既体现了民族平等,又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

②铁路进藏,将会促进西藏及沿线各项事业的发展,体现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国家具有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发展经济,搞好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3、中部崛起

(1)中部崛起有什么经济意义?

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中部崛起有什么政治意义?

党和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国家实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是为了更好地对人民负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3)怎样促进中部崛起?

①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②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 ③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④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资源,保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⑦国家进行政策扶持与领导,东部地区发挥人才、科技和资金优势帮助中部地区的发展。

七、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谈谈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a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必须正确行使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强市场监管,创设安全生产、生活的环境。

b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c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要制定应对公共安全的法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依法规范,以防为主。落实责任制,坚决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消极、违规行为。

2、用国家职能知识简要说明怎样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在经济职能方面:

①调整优化产业结梅,促进区域及城乡经济协调较快增长。

②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④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更好地促进效率,体现公平。在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7、运用分配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

第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更要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

第二、运用财税和分配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8、(1)分析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哲学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面对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势在必行。

②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有利于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预案的编制,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2)分析说明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机制和法制。 ②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的应急能力。

③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理由。 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②是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③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

八、宏观调控

1、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存款储蓄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攒子女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据此你会得出哪些结论? ①居民计划消费的观念增强;

②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④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 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民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的。”结合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

①国家通过实施政治职能,运用国家法律和税收政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

②国家有效调节行使经济职能,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有效供给,创造良好消费环境,以刺激消费增长。

③国家通过实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意义:①解决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

②解决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①个税的调整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缓解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实现共同富有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刺激消费,扩人内需;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公开上市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③推行股份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④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说明税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内需。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国家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个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5、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落实中央部署过程中,过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只盯着“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在认识上、思想上、行动上,未能有效地与中央部署协调一致。2004年宏观调控虽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才能保证宏观调控 进一步取得成效。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它要求人们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②要保证宏观调控进一步取得成效,就必须把中央统一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践相结合。过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忽视与中央部署协调一致,或忽视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都不利于经济运行中矛盾的解决。

6、“十五”时期,全国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16.3%,占总支出的比重也提高到2005年的11%。其中,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从1998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5亿元,累计达到2826亿元。2003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在每年保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00亿元规模不变的基础上,3年共安排再就业资金239亿元。 运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知识,分析说明财政支出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①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是国家大政方针的直接体现。增加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同时,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②提高劳动力素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居民心理预期,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强化公共财政建设的经济基础。

3、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分析说明统筹区域发展,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方,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②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开拓和培育,影响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③统筹发展,构建各区域分工协作内在联系的产业结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

④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4、我们应怎样扩大就业? ①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足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要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喂第三产业

④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⑥要切实解决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 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机会 ⑧实行劳务输出。

5、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视扩大就业有何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⑤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⑥努力扩大就业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⑦关系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6、材料:近年来,我国同样面临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全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它是全国应急预案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预案》明确指出,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政府要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②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所以国务院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③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之一,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④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八、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1、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说明中国努力促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b中国努力促成朝核六方会谈、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通过外交努力,促成朝核的问题的和平解决是我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中国努力促成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维护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

地走和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赢得了国际声誉。有促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简要说明中国走温和而坚定的崛起之路的客观必然性。 A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的崛起,不仅能提高十三亿人口的民生水平,还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B 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要和平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是顺应了国际社会的潮流,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

D 当代国际竟争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的崛起,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

3、“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实现与各国利益共赢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的? (1)“和平的发展”体现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开放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的基本国策

(3)“合作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对外关系基本立足点 (4)“和谐的发展和互利共嬴的发展”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队伍关系的基本准则。

4、背景材料: 日本的紫菜价格很高,是我国的3倍以上,但质量和我国的相差无几,日本的紫菜市场一旦对中国开放,其紫菜业将会受到冲击。所以日本政府多年来对紫菜实行进口配额限制,但却每年向韩国发出1亿多张紫菜配额。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一个成员给与其他成员的优惠待遇,同时应给与所有成员。日本的做法构成了对中国紫菜进入日本的贸易壁垒。2003年12月份,江苏省紫菜协会向商务部提交了《贸易壁垒调查申请书》。通过双方的谈判与沟通,2005年2月21日,日本国经济产业省发布公告,宣布对中国紫菜进口开禁,日本多年来一直对中国紫菜拒绝进口的歧视终于成为历史。2月28日,商务部决定终止对日本紫菜进口管理措施的贸易壁垒调查。这样,历时一年的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终于圆满划上句号。

(1)为什么中国在紫菜贸易战中能取得胜利?

(2)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划上圆满句号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的。 (1)①WTO的目标是各成员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发展。②中国紫菜质量好、价格底,市场竞争力强。中国紫菜出口日本,对日本国内紫菜业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日本政府通过实行进口配额、进口许口证、原产地等规定,对中国紫菜出口日本设置贸易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违反了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③我国政府和企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运用法律武器,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了我国的权益,保护了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带动了国内紫菜价格的上涨,促进了紫菜相关产业的发展。

(2)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妥善处理两国紫菜贸易,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进行的;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解决紫菜贸易纠纷,我国政府和企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根据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觉得自己的态度和政策;③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面对紫菜贸易纠纷,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双赢。

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解决贸易争端。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利益,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②落实依法治国的原则,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规范贸易秩序,打击倾销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外贸环境。③搞好对外交流与合作,减少贸易磨擦,降低贸易成本,提供信息引导和公共服务,引导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6、材料:欧盟已由原来的15个国家扩展为25个国家,这一变动,对中国而言当然是利大于弊,中国

的商机进一步扩大。但是与此同时,后加入的10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与中国接近,因贸易摩擦而导致中国与一些欧盟国家的经贸关系紧张,是今后存在的隐忧。谋求双方磋商友好解决争端,将有利于中国与欧盟在对外贸易中实现双赢。近年中欧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扩大后的欧盟已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1)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①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欧盟扩大后对中欧贸易有利有弊,谋求双方磋商友好解决争端,将有利于中国与欧盟在对外贸易中实现双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利大于弊,所以要坚定谋求发展的信心。 (2)中欧贸易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我国经济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①有利于我国和欧盟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我国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④有利于我国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企业的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7、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是什么?

我国是外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必须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外贸整体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是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8、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要更加注重结构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实现集约型增长;发挥好进口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通过优化进口结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为调整出口结构打好基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9、从主权国家的角度,说明我国主张构建和谐世界的理由及意义。

理由: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享有独立、平等、自卫、管辖等基本权利,同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国际义务。这样才能使世界和谐。 ②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③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

意义:①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求同存异;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

第8篇:2018年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时政热点备考之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十五年聚焦三农问题。习总书记对此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成为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个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也因此我们时政重点考察的部分,那么今天我来分享一些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考点:

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连续十五次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二、土地政策。我们进行了"三权分置" 的改革,三权分置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又提出农村土地承包期第二次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三、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个需要大家来加强记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记忆的小技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对应的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可以一一对应来记。

五、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更多精彩请关注:北京人事考试网http://bj.offcn.com/

第9篇: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2017事业单位时政热点—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

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2017事业单位时政热点—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

2017年各地的事业单位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相信各位考生已经在备考的路上已奋战时日。在事业单位考试的题型中,有一个让大家头疼又必考的版块—时政。在考生眼里,时政是最不容易得分的,考试当中全靠猜蒙25%的机率。其实不然,小编今天来告诉你,时政是可预估不失分的。通过梳理历年事业单位的真题可知事业单位考察时政的范围广而杂,不仅会考察时政本身,也会借时政热点考察相关的马哲经济管理科技历史人文地理等等!不要心虚,复习时政是有技巧,需要大家做的就是把相关联的时事新闻与相关考点多做总结多做整理。下面我们借着建军节阅兵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点:

一、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2017年7月30日上午9时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纪念活动之一。这是习主席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亲临沙场检阅部队,是我军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举行的专项阅兵,也是我军革命性整体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接受检阅的共有12000名官兵、600余台(套)装备,将组成1个护旗方队、27个地面方队和9个人员方队;陆海空三军航空兵100多架战机编成1个纪念标识梯队、1个空中突击梯队和6个空中梯队,从东北、华北6个机场起飞。

二、考点预估

(一)时间: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炮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二)阅兵地点:朱日和训练基地。亚洲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训练基地,占地1100多平方公里,和香港地区面积相当,可与美国著名的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媲美。

(三)中国武装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统一指挥。

(四)军史相关: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强调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五)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五大作战军种:海、陆、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六)军事知识:

轰-6K:空基远程打击力量,被誉为“空中战神” 运-20: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

歼-15:舰载机,航母编队核心作战打击力量 歼-20:我国自主研制首型第四代超音速隐形战斗机

(七)八一勋章:2017年设立中央军委颁授的军队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一般每五年授予一次。

所以,用心总结其中的关联,复习时政也不是个事。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上一篇: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意见下一篇:10电信服务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