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2022-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知识经济下公共管理的运用

摘 要:本文对知识经济、公共管理等概念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出知识经济对管理(公共管理)产生的影响,对如何运用知识经济和公共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公共管理;管理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通常理解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称“智能经济”。是一个针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提出的概念。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保罗·罗默提出来的知识经济理论。在这个理论中,知识被正式列为生产要素,比传统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创造价值的能量。因为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里的知识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两类:一是直接带来收益的科学技术,此类知识多应用于生产领域;一是由于这些科学技术而引发的新认知,新理念,一般在管理方面发挥效应。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知识对现代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其他生产要素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呈现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由此为之,知识经济的内涵便十分清晰:(1)知识经济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2)知识经济可以挖掘尚未利用的资源;(3)知识经济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的投入上;(4)知识经济是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前提;(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未来经济中日渐增强。

具体来讲,知识经济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带给生产、生活的变化越来越巨大,其中改变最明显的无非有二:一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识,渴望学习;二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和运用,潜移默化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原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改变理论学者们称之谓“革新”,Schumpeter(1997)在其创新理论中把“革新”分成5种类型:(1)一种新产品的研制;(2)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发现(开发)一个新的市场;(4)了解展开和这个新市场相关的知识、资源;(5)实施一种新的组织模式。

以上五种类型虽然是就生产领域而提出的,但是对于服务业、甚至公共管理都有相当的指导和启发作用。第五种革新就是针对管理而言的,不管是主动谋求的还是为适应新环境而派生的管理创新,都可以看作是知识经济带给管理学的新成果。因此,“革新”成了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知识经济对管理的影响

在阐述知识经济下公共管理的运用以前,对知识经济带给管理的影响进行一次梳理很有必要。台湾学者许士军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已经不再是过去那充满负面的关于管理的印象,即管理者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被管理者俯首听命、任人摆布。管理所追求的,乃是一种有效达成机构的使命和任务的机制,包括利润,也包括服务在内。进入知识经济后,这种绩效的实现,必须依靠工作者的自动自发,自主创造,一个管理者必须尊重并支持这种情况,绝非以前所指的那种负面的管理”。换言之,企业或者组织的功能应该是一种分配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氛围的营造;管理者首先应当对知识的甄别和需求进行界定,进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采取合理的项目和有效措施;最后对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并记录下那些积累的新取得的进步。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管理已经由过去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发展成为水平式、网络状的扁平结构,这便是知识经济下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重心也从最初的“分工协作”单纯地利用程序化通过熟练提高生产力的层面发展到培育和激发创新、创业的能力上,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保障完成与时俱进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集权的管理结构渐渐转变成团队型的组织形态,组织建立的基础也从“命令与控制”变为对组织成员的“信任”;而组织成员在“学习型组织”中自动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知识时代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清晰知识经济下管理的变化,运用图形表达如下:

如图所示,知识产生发展为纵轴,横轴看作对于知识的应用,那么在它们围起的象限中划分出4个区域:目标区域是一种理想化的区域,最佳的管理应当是知识应用与知识更新处在同一高水平上,这样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合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其它三个区间,相对于“低知识经济”,我国现在的管理状况多处在A、B两个区间:A区表示在某些领域或者行业知识的运用远远滞后于该领域的知识生长速度,针对管理而言,说明管理水准落后于所要管理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B区域则在某些发展很成熟的行业需要新知识新技术的研发,以提升该行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下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改变A、B区域的现状,使之趋向目标区间。

三、知识经济下的公共管理

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将要探讨知识经济对公共管理的影响,首先对什么是公共管理及与其他类型管理的区别加以说明:

公共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二者之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区分:一是它们的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工商管理的目的是利益目标最大化;二是管理性质不同,前者具有垄断性,后者一般都处在竞争关系中;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公共管理施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与之相反以经济手段为主。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那么知识经济给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出什么样的挑战呢?笔者以为,首先是知识经济的标志“革新”要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任何事物都需要改变创新,包括政府管理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因为信息时代,不只是信息产生的速度快,传播也快。如果公共管理部门不能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给政府(组织)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降低公信力。如何更快更好地掌握和处理信息显得越来越迫切与重要,这就要求公共管理部门改变原来的组织结构,更新只有领导负责的官僚观念,激发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力。

其次,公共管理部门应当升华为“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最大的亮点就是“智慧”,而“智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学习和构建来的。所以,一个部门或者组织对员工智力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下管理的核心就是组织内部“集体智慧”的制造能力,什么样的管理善于创造和利用“智慧”,就是科学管理。

第三,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除了政府(组织)革新组织结构、注重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外,还需要开放性地引进、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法。知识经济的提法最先也是发生在企业管理中,所以企业的管理对于知识最为灵敏,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往往会最早出现在企业工商管理里面。

第四,要正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带给政府公共管理的压力。虽然知识的差距和信息不对等会增加社会交易成本,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要看到知识带给公共管理部门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能量。比如,知识帮助公共管理部门通过科学方法统计分析信息进行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比如,引进第三方监督和第三方执行制度。

总之,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对于社会经济和公共管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公共管理的主要使命就是努力解决信息问题。只要公共管理机构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利用市场、社会和民间的聪明才智,以开放性的眼光和气魄,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富有成效的制度和解决办法,不断创新,确立市场化导向、企业化机制和参与式决策等新政府管理理念,建立确保知识交流、信息提供和信息双向流动的有效机制,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周娜

第2篇: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论基础

摘要:为了探究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论基础,运用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文献分析法等方法,从政治学、社会学及经济学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国家理论的发展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政治学基础,三元社会分析模式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法社会学基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出了经济学基础。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市民社会

经济法学界普遍认为经济法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新型法律部门。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划分的角度对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对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论基础研究较少。而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理解经济法的本质和法域的前提,是区分现代经济法与传统民商法、行政法的重要依据。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尝试从政治学、法社会学及经济学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家理论的发展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政治学基础

国家理论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为我们研究在国家职能扩展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法提供了新的视角。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国家职能的变动,这种变动集中表现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阶段,亚当·斯蜜(Ad-am Smith)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各国执政的基础,国家对经济采取放任态度。在国家与法的领域,这种放任思想表现为“夜警国家论”、“有限政府论”。英国的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实现这个公共团体的总利益,政府的目的就在于增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反对政府不必要的干涉。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ter)认为:国家是一种社会有机体,它“实施平等自由的法律——保护人民的权力,正是国家的实质性职责……它的职责不仅是保护每个公民不受旁^.侵犯,并且是通过共同组成的社会反对外国的侵略来保护自己。”这些理论主张国家与法在自由市场经济下的消极作用,“干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识。市场经济主要由民商法调整。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垄断的出现极大地限制了自由竞争这个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这些问题恰恰都是在民商法所设定的法律框架下产生的,但也是民商法所无力解决的。社会经济生活强烈要求国家进一步介入社会经济领域,不能象过去那样只当“守夜人”、“警察”及“仲裁人”了,而要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求经济能够稳定发展。此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国家干预理论,成为当时各国反危机的宝典,他反对自由放任,提倡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纲领。同时英国的格林(Green)认为:“国家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并协调现存权力体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不应该是“消极的”、放任的国家,而应该是“积极的国家”。我国学者也认同这种观点,指出近现代政治国家职能行使的最大特点就是由“政治职能”优位向“经济职能”、“公共职能”优位的切换。经济法学者也提出:“市民社会的终结恰与经济法的萌芽和问世相衔接,因为从国家与社会握起手来的那一刻开始,国家也就由与市民社会对立的“政治国家”发展为“经济国家”,经济法正是经济国家的衍生物,它是调整国家干预和参与经济活动、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的法。正如日本学者金泽良雄所言,经济法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趋于成熟以及国家与市民社会趋于一致的结果。从市民社会到经济国家,也就意味着从民商法到经济法的跨越。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展为经济法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国家与经济社会的互动为经济法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但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此种土壤产生出的国家干预,决定其不能是政府随意地、针对具体经济个体的干预,而必须是带有普遍性、政策性的、针对一般经济主体的干预,这就决定了国家必须选择法律的形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即使是采用某些行政或经济性质的干预,亦必须是在法定程序下进行的。应这种国家干预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经济立法。出于对垄断危害性的认识,美国早在1890年就颁布了《反对不法限制和垄断,保护交易和通商的法律》(即谢尔曼法),又在1914年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是现代经济法最早的表现形式。20世纪30年代,国家全面、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在罗斯福新政中体现出来,在此期间美国先后颁布了70多部法令,如《紧急银行条例》、《金融改革法案》、《产业复兴法》。德国则出于准备战争和在战后恢复、重建经济的需要,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实行集中管理,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统治法,这些立法主要包括:1916年颁布的《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等。日本为贯彻其产业政策,先后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指导法》。法国则重视运用计划手段调节经济,倡导“法国式社会主义”,制定了许多法律,对农业、工商业、外贸等实行国家干预和控制。上述这些法律突破了自由竞争时期所确立的私权神圣、完全的意思自治、契约绝对自由的法律原则,确认了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事实,填补了民商法由于其自身机制和利益保护结构的特点所遗留的法律空白,这些新的法律,组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的法部门——经济法。简言之,反垄断和反危机促进了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展,从而为现代经济法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正如一学者所讲:“经济法产生于立法者不再满足于从公平调停经济参与人纠纷的角度考察和处理经济关系,而侧重于从经济的共同利益、经济生产率,即从经济方面的观察角度调整经济关系的时候。经济法产生于国家不再任由纯粹私法保护自由竞争,而寻求通过法律规范以其社会学的运动法则控制自由竞争的时候。”

二、三元社会分析模式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法社会学基础

目前经济法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干预、协调、调控或调节国民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此种认识是基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社会划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关注的问题,现在,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二者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形成了三元分析模式。德国学者哈贝马斯(Habermas)提出了“公共领域一经济一国家”的分析框架。这里的“经济”并不是指随便一种经济体制或经济制度,而是指一种特定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与国家相对应的是“公共权力领域”,即政治领域,而与社会相对应的则是“私人领域”。

“对于私人所有的天地,我们可以区分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包括狭义的市民社会,亦即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家庭以及其中的私生活也包括在其中。”“私人领域当中同样包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因为它是由私人组成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从属于私人领域,不同于“公共权力领域”。这种“公共领域”其实说成是“社会领域”恐怕更准确,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利益。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组织等”,“它以公众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加以调节”。

美国学者柯亨(Jean L Cohen)和阿拉托(Andrew Arato)提出了“市民社会一经济一国家”的分析框架。他们在1992年发表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一书的序言中,“把‘市民社会’理解成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互动领域,它首先是由私人领域(尤其是家庭)、结社的领域(尤其是志愿结社)、社会运动以及各种公共交往形式构成的”。他们认为“有必要作以下很有意义的区别,即—方面把市民社会同—个党派、政治组织和政治公共体(尤其是议会)构成的政治社会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把市民社会同一个由生产和分配的组织(通常是公司、合作社、合营企业等等)构成的经济社会区别开来。”“通过切断市民社会与私域之间意识形态上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及切断国家同公域之间的意识形态的一对一的列应关系,说明了在市民社会、经济与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相互关系。”

莱斯特·塞拉蒙(Lester M.Salamon)提出了“政府部门一营利部门一非营利部门”的分析框架。在《美国的非营利部门》一书中,把“非营利部门”(Nonprofit Sector)看作是有别于“政府”和“营利部门”的第三部门(thM Sector)。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非营利部门”和“第三部门”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同一概念。如果我们将塞拉蒙的三元分析模式与柯享和阿拉托的三元分析模式相对比,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对应于“国家”,“营利部门”对应于“经济”,“非营利部门”对应于“市民社会”。在塞拉蒙看来,美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三元社会。

我国学者将三个领域分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

以上各类三元分析框架的共同之处是提出了“社会领域”是介于传统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一个独立的领域。认为社会领域的主要活动主体是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主要物品是非垄断性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实现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且社会领域是经济与国家之间的互动领域。可见,传统的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划分的理论受到挑战,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传统“私法—公法”的二元法律体系也受到质疑。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日渐融合,市民社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已经由过去纯粹的私人物质交往领域演变为经济与国家的互动领域。在这里,市民社会是介于经济与国家之间的领域,其实是一个“社会领域”。正是这种市场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第三法域的形成。经济法作为典型的第三法域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并得以发展的。这种三元社会划分理论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奠定了法社会学基础。

三、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所谓规制,是指一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或鼓励的行为,它包括法学界通常所说的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随着经济理论从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向凯恩斯的经济干预主义的转变,关于规制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日趋重要。规制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并在实证领域起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有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四大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主张加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规制理论(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regalafion)又称为“市场破产”或“一般福利论”,是规制经济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其基本原理早已存在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中,它以市场失灵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认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公正矫正市场失灵(市场活动带来的无效率和不公平)的要求提供规制,它既是一种规范理论,又是一种实证理论,因此又被称为“作为实证理论的规范分析”(a normative analysis as a positive theory)。从规范角度,它认定市场失灵(应该何时引入规制)和对市场失灵的克服(应该怎样克服);从实证角度,它研究规制为何出现和如何出现,以最优干预的规范原理为基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是在规制领域最早的研究主题“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矫正措施”下产生的,其研究主题主要基于两大研究内容:一是对市场失灵的认定。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不被规制的市场运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从而使政府规制成为必要;二是寻求“最优”政策来矫正市场失灵。公共利益规制理论认为,政府规制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该理论把政府看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公众矫正市场活动带来的无效率和不公平的要求来提供规制,以保护公众的利益。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公共利益规制理论有着密切关系。西方学者曾指出,经济法“发展了公共利益这个核心概念”。我国学者也指出,“经济法是协调解决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解决与社会整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的法律部门。”从市场角度看,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需要的干预和适度的干预;而从国家权力角度来看,需要和适度恰恰是对权力的干预。因此,经济法既是国家与市场的互动之法,又是干预“干预经济”之法,规范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干预。目前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理论体系尚有不同的认识,但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经济法至少应包括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部分,它们共同维护着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都是以国家干预理论和相关的市场失灵理论为基础理论的。国家干预理论是通过运用国家经济政策及其严格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调节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既利用“看不见的手”,又利用“看得见的手”来调节、控制国民经济。市场失灵理论,主要是有关市场调节无法解决社会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问题及其用政府调节政策来解决这一总量失衡问题的理论。二者与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密不可分,国家干预理论是以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为基础的,公共利益成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当原由。市场失灵理论则是公共利益规制理论的出发点。公共利益规制理论认为,规制发生的原因是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对市场规制具有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该理论把政府对市场的规制看成政府对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反应,所以政府规制是源于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规则。我国有学者也指出:“经济关系的范围十分广泛。经济法只调整其中具有直接社会性的那部分经济关系。所谓社会性是指某种经济关系不仅影响当事主体的物质利益,而且影响社会利益或公众利益。所谓直接社会性,是指这种影响对社会和公众利益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不是引申性质的或广义的,这种关系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或公众利益的直接影响”。可见,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具有社会公共性,国家进行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都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综上所述,经济法作为20世纪初产生的新型法律部门,首先是国家意志渗透的法,是规范国家适度干预经济之法,它是公法与私法融合的产物;同时是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立足于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平衡协调新型社会关系的法律。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国家理论的发展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政治学基础,三元社会分析模式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法社会学基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经济学基础。正是这些理论的发展为经济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可行性。

责任编辑 霍丽

作者:冯宪芬

第3篇:知识经济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艺“融入”教育探析

摘要:根据知识经济下人才结构和创新教育的理论及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特性阐述高校体艺融入教育的内涵,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将艺术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去, 增添了体育运动的魅力, 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功能,既强健身体,又完善心灵,还能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大学生艺术素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公体课;体育;艺术;融入

Key words: College Public; sports; art; into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经济视域下的现代教育提倡“融合式教学”,要把学科教育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因此,现代体育教学已超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狭义理解,而被视为追求运动美、享受健康美和愉悦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实施高校公共体艺融入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还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水平,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在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1 体育与艺术的关系

1.1 从艺术的起源看两者的关系

体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不能划上等号。但是,艺术活动作为永恒社会现象和古老的社会活动之一的,与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着实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引领人们认识体育的是艺术,而艺术的起源又跟体育密不可分。古代的雕塑、绘画、文章等,记载了体育的繁荣。《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在里面有许多关于体育的精辟言论,其中就有 “希腊的艺术来源于希腊的体育”一说。如果没有希腊的体育就没有希腊的艺术,也不可能有至今影响深远的欧洲艺术体系。现代的影视、音像等科技手段以它们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再现体育的风采,或烘托体育的氛围,或记载着体育的辉煌。如依靠摄影技术可以把体育运动中稍纵即逝的画面真实地保存下来,不少摄影师以体育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艺术佳作。几乎所有的关于体育的报导都用照片来弥补文字描述之不足,而几乎所有的摄影家都愿意在凝固运动形象方面一试身手。可见,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艺术对体育的融合,能给体育运动带来更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体育的发展也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表现形式。

1.2 从奥林匹克运动看两者的关系

体育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原理。以体育盛典奥林匹克为例,有很多项目都能很直观地体现出艺术与体育的结合,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是众所周知的。如夏季奥运会上的体操、跳水、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蹦床,以及冬季奥运会上的花样滑冰等等,甚至还有一些是直接以艺术冠名的项目,如艺术体操。在进行这一体育项目时,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能充分体现艺术体操的韵律和节奏,使艺术体操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而惊险的动作又强化了音乐艺术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得到享受,并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艺术。在每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体育的精神与魅力通过那些原本属于纯艺术的文学、音乐、绘画、摄影、书法等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更加具有人性品味。体育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最生动的对象,而艺术在展现体育风采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创作灵感愈加丰盛并更进一步逼近人性内涵,给自身赋予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更深远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竞技体育的舞台,也是世界性的艺术交流大会,是现代体育和艺术交融的盛宴。“坚持高品质生活,追求完美;培养不分出身、品质高尚的人才;每四年让世界的战火停息,就好像为人们举办一次如沐春风的节日;通过奥林匹克中哲学艺术的参与,使美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这是皮埃尔•德•顾拜旦在19世纪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定义,也是体育与艺术关系的有力论证。

2 高校公共体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联系

2.1 从定义看两者的共性

在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的定义上,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有着很多的共性,它们同属于教育的两个因素,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功能是体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是决定其它功能的基础。”[1]在高校公体课中,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的活动参与,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塑造优美和谐的体魄,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这两种教育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想象力,发展了感知力,加深了理解力,增强了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材。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教育媒介、教育途径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由于体育与艺术之间历史渊源以及当今学科的发展趋势,两者之间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共性。

2.2 从目的看两者的共性

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2] 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道德情怀,而且要增强人的体质、塑造人的健康体魄。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健全人的体魄,促进身体各部分的和谐自由发展。高尔基说:“就天性来说,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每到一处,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德规律来塑造物体”。[3]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者进入审美的经验状态,使其得到情感愉悦和精神振奋的同时,帮助受教者形成自足自乐的人格和境界,使其自由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体育活动对身体的姿势、动作、活动向整齐、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的调整和矫正,符合艺术的规律。凡是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身体感性形式,都同体育的目的相一致。高校公共体育课和公共艺术课都存在着道德教育和精神引导的目的,都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坚强的情感。高校公共体艺教学使学生重视体育和艺术在人的生活体验、精神情怀及寻求超越的理想旅途中的积极作用,理解物质与精神都是人性追求中的需要,其和谐的存在,共同构筑的实际是人的灵魂的栖居之地。

3 高校公共体艺教学融入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的价值主要以个人活化的知识,即知识的积累,整合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为标准。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艺术教育已成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作为竞技和健身运动,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除了原有的要求,越来越渴望增加其艺术性和愉悦性,因此新兴体育项目的艺术化,已构成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经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确认, 体育具有客观而独特的美学价值, 体育的审美性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对于选修艺术类项目学生在学习专长之前开设一个学期的“体育艺术综合课”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但能够使高校选修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生全面掌握身体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高校体育选修课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培养新世纪全面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再者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不是针对艺术特长生的专业教育、精英教育,而是以提升审美修养、形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因此,高校公共体艺“融入”教育既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又可进行审美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目的。在高校公体课中实施艺术教育,就如产品得到了包装,变得更吸引人。体育课因为艺术教育的融入而变得更有魅力。可以说,艺术性具有体现体育整体文化升华的功能,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艺术效果在其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音乐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丰富和增强了体育运动的节奏性和协调性,同时也把体育运动所表达的某种审美意识推向了一个更有意境的领域。艺术使体育运动内容更合理地让学生接受,并得到在时间、空间上的完美。另外,体育实践内容中像韵律操等就结合了大量的舞蹈、音乐成份,不单使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在身心健康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和影响。体育学科的教学形式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直观性、瞬时性、体验性等特点。高校公体课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和技巧,具有匀称、健美的身体。高校公共艺术课可以提高学生对健与美的认识。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为艺术提供了十分广阔、生动的审美空间,而在进行艺术教育渗透的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倡学科技的人也要学点艺术,理由是:科学思维(左脑)主智商旨在求真,而艺术思维(右脑)主情商旨在求美,两者互补生辉相得益彰,才可望成为左右脑一齐发达、智情商共同开发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他还曾说:“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4]同理可证,学体育的人也应该学点艺术。在知识经济视域下,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自觉追求。

4 高校公体课融入艺术教育的策略

4.1 提高体育教师的艺术修养

人类最早的教育是从体育教育开始的,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特点,决定了体态语言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在高校公体课中融入艺术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美的旋律,享受体育艺术带来的快乐,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素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审美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艺术的光芒。体育教师如果缺乏艺术修养,便看不见体育中的美,不知它的主要形式和创美规律,自然也就很难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育讲解和示范艺术的水平是衡量一位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善于是把身心美和艺术美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教学语言与示范动作的艺术化。

4.1.1 教学语言艺术化

语言是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等应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有技巧的人了。”“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语言的人,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5]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有技巧地运用语言,注意语言的艺术化,语言在体育课上运用的越成功,表达能力越强,教学任务才能完成的越好,教学质量也会提高。

不管科学多发达,电教设施多么完善,语言的作用无法取代,尤其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更要求教师运用语言艺术。体育课堂如同一个大舞台,作为教师应集编、导、演、评、教于一体。教师应将教案娴熟于心,运用艺术化的言语,力求使教学优美艺术化。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过硬的体育技能,还要有语言的良好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驾驭体育教学,传授技术动作,除了正确的优美示范必须进行精彩讲解,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力。体育教师的语言应简洁、明快、严谨、深刻、有激励性和感染性,能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动作的形式、方向、速度,进而理解技术的结构、顺序、节奏,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知道从何做起,再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逐步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掌握讲解语言艺术,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之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一些技术动作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内容,采用歌、诀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情绪,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和谐、欢快舒畅的学习环境中。如在教授骑撑前回环时,可把动作要领归纳为口诀“举腿前跨、直体前倒、送髋抬体、翻腕下压。”再配合教师的动作示范,就容易让学生明白口诀所指意思,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高品质的、永不落伍的新型体育教师。

4.1.2 教学示范艺术化

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指单纯的言语)和38%的声音(包括语调、节奏和声响强度作用)以及55%的体态语言组成,可见,体态语言在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起到的作用很大。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是必不可少的,技术动作示范是无声的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学生带到一种独特的享受之中,它最直观地诠释了教学内容。对于许多高难的技术动作及其复杂动作的内在联系,有时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示范则更加直观形象。因此正确动作示范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动作概念,但动作示范仅停留在完成动作的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高校公体课教学示范艺术化就是要求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应该准确无误、娴熟自如、干净利落、舒展大方,还要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学习情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不规范或不正确,不仅无美可言,就连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

4.2 创设具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

4.2.1 对场地器械及教师形象的要求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样,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场地器材布置等)和软环境(师生间的关系)。优美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临场心情舒畅,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创设具有艺术气息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氛围,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得到体育与艺术的熏陶和滋润,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

在高校公体课中创设具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应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合理设计活动场地,创造美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单调枯燥的学习任务。器材、设备的布置,应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新颖的放置图形,达到线条清晰,井然有序,还要力求新颖、实用,使学生临场一看,就能感到新奇,引起心中喜悦,而欲从事体育活动之情,唤起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和兴趣。

体育教学环境中还涉及“软环境”,即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括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虽然它不是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因素,但是它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有潜在性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仪表与风度,与课堂气氛的关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教师的形象,在课堂是学生注意的中心,也是学生审美情趣的中心。教师的衣着、举止、神态,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更要与课堂气氛协调一致。此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体育与艺术交融的过程。如果这个“软环境”能达到健康、和谐、情感美,那高校公体课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愉悦教学。

4.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艺术感染力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声画同步、共时又历时的呈现方式,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给学生带来生动直观的印象。而体育中艺术美的形式多半是从视觉上感受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预先录制好示范动作图形,再来分解、分析,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让学生更轻易地理解动作要领,从动态的声画相合中领会及欣赏到体育的艺术美。“一切教育均影响学生之各个方面”。[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交替刺激,能充分调动他们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对艺术的美的想象和理解。如在进行公体课中的健美操教学时,可融入电子曲风元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速度感。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通过音乐能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原来较为平淡的教学活动转化为一种快乐的共同享受,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还可融合声光效果、视觉影像及Live直播式的听觉感受,使学生不自觉地就跟着音乐运动起来,使枯燥乏味的上课变成仿佛是在参加一场流行派对。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充满活力和追求时尚的大学生来说,受欢迎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多媒体技术延展了人的视听觉,把美的信息转化为频带宽、传递速度高、信息多的视频化、音频化呈现模式,跨越了文字的障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能有效地发挥体育中艺术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地感受美和学会创造美。

5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和艺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健与美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在生理、审美、意志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高校公体课融入艺术教学,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强身壮体,还可以获得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以此领引着他们向享受生命、美化人生的境界迈进,使自己的精神找寻到诗意的栖息之地。艺术教育能使高校公体课不单只停留在体育运动的层面,其中蕴含的文化艺术,生活哲理对学生所起的陶冶情操,优化品质的作用才是教育的目的。因为,体育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西宽.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9.

[2] 鲁洁.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51.

[4] 杨桂青, 张树伟. 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N]. 中国教育报, 2009年12月21日第3版.

[5] 武锦华. 幸福像花儿一样[J].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10(1).

[6] 袁敦礼,吴蕴瑞.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出版,1933:154.

作者:刘 明,胡满香

第4篇: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扩大内需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经济知识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如何科学有效备考成为考生心中的头等大事儿,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总结相关知识点。

一、扩大内需的基本概念

扩大内需,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 ,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二、扩大内需的原因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3.工业化,城市化 ,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三、扩大内需的难点

1.有效需求不足,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农民购买力低下。 3.传统的消费观念亟待更新。 4.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5.大部分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工资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下降,分配结构不合理。没有强大的中产阶层。

6.既得利益集团对扩大投资需求表现兴奋和对扩大消费需求表现冷淡或者束手无策。 7.政商勾结使得房地产市场扭曲,价格机制失灵,无法合理配置资源,无法启动房地产消费市场也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持续性。

四、扩大内需的举措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 ,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 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 ,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

2.提薪。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提高工职人员工资。十八大强调要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提出了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降息,暂停征收利息税。(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利息税。) 4.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 ,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等。

5.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十八大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方针: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7.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

8.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 9.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例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下列措施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的是( )。

①央行卖出有价证劵 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①央行卖出有价证券,收回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使得现金、银行存款变少,从而导致了市场上货币量的减少,显然是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的。所以 ①不选。②选项,存款准备金是指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商业银行每吸收一部分存款,就要上交给央行一部分资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商业银行上交给央行的资金变多,而相应的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就变少,从而导致贷款减少,市场上的货币减少,不利于扩大消费。因此,②排除。中国社会保障不健全,百姓当前承担的生活风险和生活压力不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断增加,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不确定,导致百姓们宁可把钱存入银行也不消费的习惯。因此建立起诚信的、可持续发展的居民保障体系,如养老金体系、医疗保健体系、教育体系、住房体系等,建立各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扩大内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③正确。 ④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只有增加百姓的收入,才会使百姓富起来,有钱花,从而扩大消费。④显然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答案D。

以上是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的经济知识点整理,供大家复习备考之用!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第5篇:公共基础知识经济法的知识点

第一章竞争法

竞争法是由三个法律所组成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拍卖法》、《招标投标法》。三者相比较,《反不正当竞争法》更重要一点。竞争法立法目的是为保障社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4年司法考试中后两者没有出现考题,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出了一个三分的题)

《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可以以“哪一种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主线来具体掌握。

关于竞争法部分,目前我国商务部正在加紧进行反垄断法的立法,而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密不可分。因为标准意义上的竞争法即是由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两个部分所组成的,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出台反垄断法,关于反垄断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如《价格法》等,其中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里就存在部分反垄断的法律规范。这也可以解释一些通用的竞争法的教材中,把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两个部分。其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实际上即应是对垄断行为的调整。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本部分的重点,具体如下:

①市场混淆行为。有四种表现形式。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

(二)项是关于第二种表现形式的描述:“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此种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此处应注意关键词“知名商品”,并应掌握关于“知名商品”的界定的问题。第5条第

(三)项规定:“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此处与《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名称专用权的保护”的问题相呼应。

②商业贿赂行为。第一,回扣、折扣和佣金是不同的。回扣是违法的,而折扣和佣金是法律允许的。第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此处的“其他手段”,不仅仅指提供金钱,还包括提供免费项目等手段。

③虚假宣传行为。此种行为应注重分析何谓“引人误解”。另外,注意此处与《广告法》相结合的知识点,即在何种情况下广告的经营者和发布者应承担连带责任。

④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此种类型的构成条件是:一是要求有商业秘密。二是有不正当的行为,关于不正当行为的具体表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三是行为主体可以是经营者,也可以是其他人。四是已经或可能给权利人带来损害后果。 ⑤低价倾销行为(或称“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掠夺性低价行为”)。需要考生注意:不是所有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必须是要“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为前提。关于此种类型的例外情形是很重要的出题点:如销售鲜活的商品、季节性降价等。

⑥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第一,有奖销售行为在我国是法律所允许的。第二,我国法律禁止的是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包括“虚假的有奖销售”和“抽奖式销售中的巨奖销售”。另外,需要考生明确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是“经营者”的不正当有奖销售的行为,而不包括公益性的有奖销售行为。

⑦诋毁商誉行为。例外情形是新闻单位被利用或被唆使时,仅构成一般的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行为,而不是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因为对于新闻者来讲,其与消费者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

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部分,立法重点并不是在民事责任上,而是在行政责任方面。应注意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三种行为是没有行政责任条款的,即低价倾销行为、搭售行为和诋毁商誉行为。

《拍卖法》

本部分在司法考试中最典型的出题方式是“依据拍卖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不正确的)?”

重点内容是拍卖规则,尤其是拍卖法的特有规则。

一些细小的知识点:法定公物的拍卖;拍卖企业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金为100万元人民币;在拍卖活动中有三方当事人——拍卖人、委托人和竞买人,需要注意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及三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

“瑕疵请求规则”——是拍卖规则中最重要的规则。其强调的是当拍卖物出现瑕疵时,由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委托人和拍卖人应该承担责任,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不承担责任,如经过展示的或拍卖物有明显瑕疵等情况竞买人丧失请求权。

关于拍卖法特有的规则,还需要掌握底价规则、价高者得规则及禁止参与竞买规则等。 《招标投标法》

重点掌握:必须招标的范围。

中标通知书的法律性质,其发出即生效。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关于分包的情形,及责任承担的问题。关于本部分法律规定,突破了合同相对性规则,就分包项目这一部分出现的责任承担问题,发包人既可以要求分包人,也可以要求中标人承担责任。

第二章消费者法

本章由两个部分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关于二者的区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的对象是确定的,贯彻特殊保护原则,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于消费者的受损权益如何救济,而不是具体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因此,只有是消费者的身份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没有主体上的限制,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均可适用。其立法主旨在于产品责任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以及对受害者的利益的救济的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本部分重点在消费争议的解决的问题。

①消费者的界定。作为自然人,必须是依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形才适用该法。例外是农民在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也参照该法来执行。

②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个特别保护法,因此在法条构成中,消费者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而经营者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这并不是说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没有义务、经营者没有权利,而是因为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经做了具体的规定。

③在经营者的义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营者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的义务”,若作出了不利规定,则规定也是无效的。

④消费争议解决的问题。在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轻微后果,如商品不符合质量,可以通过退货等方式解决;另一种是造成严重后果,即对其他财产或人身造成了损害。第一种情况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向销售者要求赔偿。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财产损害的,则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这个规定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

另外,营业执照、展销会、柜台出租、虚假广告等情况下所产生的消费争议的解决也是司法考试重要的出题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⑤关于“三包”的规定。

⑥双倍返还。此种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承担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经营者有欺诈,二是提出要求的主体必须为消费者。 《产品质量法》

最重要的是产品责任的承担的问题。 ①产品的涵义。

②生产者和销售者对于产品质量的具体义务的种类。这些义务包括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如安全性、实用性、明示性等。另外还包括包装标识义务、不作为义务等。

③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时,有两种路线:一条路线是从责任的分担的角度来看,即当产品责任发生的时候,关于责任的分配遵循“生产者的严格责任”和“销售者的过错责任”两个原则。这里需要重点掌握生产者的严格责任和除外情形(如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将产品投入流通时所存在的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等)。

另一条路线是从受害者的权益救济角度来看,存在多重的救济途径,既可以找生产者要求其承担责任,也可以找销售者。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在修订的过程中,增加了两个连带责任的主体——产品质量责任的认证机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如果产品质量的认证机构不履行其法定义务,对因其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其要与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如果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对产品质量作出承诺和保证,而产品又不符合其承诺和保证的质量要求,给消费者造成损害时,其与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章银行业法

《商业银行法》

(所谓的商业银行,是指国家要进行特别监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①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

②商业银行与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关系。在我国现行体制中,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的机构有两个,一是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二是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考生应理解二者各自所监管的范围。

③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三大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中间业务的风险性不是特别大,因此相应的法律规制也少一点。而在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中存在一个重要的规则——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审慎经营的要求。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因此会对银行的特定业务有一些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法》里强调: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的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依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股票,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两年内处分。

④商业银行的接管。这不是一个破产前的必经程序,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此接管的条件、目的和法律后果需要重点掌握。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①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分权。

②监督管理的对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2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对下列申请事项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决定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非常明确的规定了监管机构的审批时限。此为立法上的一大进步,防止滥用监管权力。

④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关系。《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6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建议,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回复。”

⑤《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里确立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特别的监督管理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制整改的措施”——第37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区别情形,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

(二)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

(三)限制资产转让;

(四)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

(五)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

(六)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后,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提交报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经验收,符合有关审慎经营规则的,应当自验收完毕之日起三日内解除对其采取的前款规定的有关措施。”本措施说明我国法律在公权力介入时,不再单单是传统上的罚款。

本章法律责任的问题需要将《商业银行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联合起来掌握。

第四章证券法

《证券法》 与《公司法》的结合的问题。关于股票、债券的发行,股票的上市、暂停和终止,在《公司法》均有规定,而没有关于证券交易的相关规定。因此《证券法》中关于证券交易行为的规范,是需要掌握的内容。

关于《证券法》的修订。一是第28条(“股票发行采取溢价发行的,其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二是第50条(“公司申请其发行的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由证券交易所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核准。”)

重点掌握:①证券机构。一是证券交易所,在我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会员制的事业法人。二是证券公司,注意区分综合类的证券公司与经纪类的证券公司在设立的条件、业务范围上是不同的。

②证券的发行的行为。《公司法》上已经有所涉及。在发行过程中,对于律师事务所而言,其相关的证券业务及行为不当法律责任的承担。另外,我国是不允许发行人自己发行证券的,一定要承销发行。在承销的过程中,有一个期限即代销包销最长不得超过90天。

③证券的交易行为。首先应明确掌握受到限制和受到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的确定,不同的机构和人员受到的限制和禁止是不同的。比如对于证券交易所的人员,是禁止其进行证券交易的,而对于证券中介机构人员来讲,是限制交易时间的交易。另外,大股东的短线交易是很重要的出题点,法律不允许大股东在买入6个月以内再卖出或出卖后6个月以内再买入,否则要承担一个法律后果——公司的归入权。其次是证券的上市。重点掌握债券的上市条件。再次,关于上市公司的收购制度。立法实质上是鼓励上市公司的收购的,但是反对利用上市公司的收购来做不良的行为。因此应掌握收购不同比例时相对应的不同的规则。

第五章财税法

财税法由税法(又分为税收程序法与税收实体法)、会计法及审计法组成。 税法税收实体法涉及各种税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重中之重又是个人所得税,因此,关于个人所得税里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基、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税收减免等等应注重掌握。关于税收程序法里,主要是《税收征收管理法》,其重要的知识点为:①在该法修订以后,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纳税人缴纳的税虽然是无偿的,但是纳税人在整个税收征纳的过程中是有权利的”。②注意掌握税款征收中的基本制度,如征纳期限制度、应纳税额的确定的制度、税款征收的保障制度等。③在该法修订后,加了一个“税收优先权制度”,其具体的内容为:税收优先于普通的债权,在特定的情况下优先于有担保的债权。优先的程度为: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优先于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来执行。

会计法 重点为会计核算的要求——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的处理问题。

审计法

随着我国审计风暴的来临,审计法可能会受到司法考试的关注。

重点掌握审计法的调整范围、审计机关的职权及在特定情况下的审计程序。

第六章劳动法

重点问题:①劳动法的适用问题。②劳动合同的解除权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合同解除权是不同的。劳动者享有更多的劳动合同解除权,而用人单位的解除权是受到严格限制的。③劳动争议仲裁和仲裁法里的仲裁是不同的。劳动争议的仲裁主要解决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纠纷的,因此仲裁法中的一些仲裁规则是不能在劳动争议仲裁中适用的。

重要的知识点:①劳动法的适用范围。②劳动能力的问题。凡是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人。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中关于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与合同法所规定的大致相同。注意:在劳动合同中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款是无效的。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要准确记忆具体法条的规定。劳动合同的纠纷处理问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与“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中,劳动者的赔偿责任是很重要的考点。④劳动法中的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的形式本身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利。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的效力。关于集体合同的生效,强调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⑤劳动基准法。掌握休假的种类、加班加点时工资的支付。在工资的法律制度里,需要掌握工资的支付保障,如必须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代替支付、对待扣工资的严格法律限制等。⑥劳动保护法。重点为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⑦劳动争议。先仲裁后诉讼。需要重点掌握劳动争议仲裁与仲裁法里的仲裁的具体区别,以及在仲裁时间上的限制,如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等等。

分析2004年司法考试中经济法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两个部分考查的最多,即银行业法(其有《商业银行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劳动法。究其原因:第一,银行业法是新法,且在2004年我国整个银行业的监管体制进行了一个重大改革,并出现了一个新型的监管的模式。这也提醒考生,出现变化的法律,或者已经出现变化但司法考试没有考过的法律,均是复习重点。第二,劳动法虽然不是新修改的法律,但是其与2004年整体的社会大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以人为本,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的问题,引起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而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弱者是劳动者一方,因此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重要的问题。 第七章土地法和房地产法

本章实质是两个法律,但是却密不可分,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房屋的所有权和土地的所有权是分离的。

《土地管理法》

①土地的所有权。我国土地是公有的,一种是国有土地所有权,一种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对于国有土地,需要掌握哪些土地是属于国家土地的。对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是由三个不同的所有权的代表,即由村、村内的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来代表。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是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管理的限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②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国有土地取得使用权的方法是两种,一种是出让,一种是划拨。出让的方式、期限,出让土地使用权的限制,如何取得划拨的土地等问题需要掌握。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是按用途来确定的,土地的用途不同,取得的方式也不同,(耕地—承包,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权也是复习的重点。

③建设用地的管理。所谓的建设用地的管理是指当要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开发,将其变为建设用地时,则会涉及到国家征用的问题。必须由国家来征用的,在征用的过程中,实际上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尤其是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在土地的征用过程中,怎样保护农民的权益问题是现在引起各方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焦点,所以此部分一定要了解在征地的过程中,国家建设用地的批准权限,以及关于征地的严格的程序规定,需注意的是:在特定的过程中,由于土地是公有的,所以政府实际上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的权利。

关于土地纠纷的解决,需掌握的是:土地纠纷在确权行政争议上,主要由行政机关来进行处理;但在土地侵权纠纷上,它实际上是因侵权而引起的一个民事纠纷,这时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只是帮助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则可提起民事诉讼,而非行政诉讼,因为纠纷本身的性质是侵权纠纷。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属问题解决了之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容易掌握了,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哪些房地产不得转让,尤其是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转让,即不符合法定条件时,比如未交出让金等;此外,不允许炒卖地皮。

在整个的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于未向国家交足出让金或者未交出让金,在获得后若想进行开发经营以盈利,则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土地的收益部分,必须上缴给国家,此处涉及到国有资产或者国家权利的保护问题。此外,在复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法条时,还应注意的是房和地,虽然它们是一个土地的使用权,但它们是合并在一起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

第八章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环境保护法本身可考的条文不是特别多,因此它的重点内容特别容易勾画出来,准确来讲,本部分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环境特殊侵权责任,此外还应注意环境纠纷的解决问题。

1.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环境保护法确立了非常多的制度,比如环境规划的制度,清洁生产的制度,对此至少要了解哪些制度属于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在对这些制度基本了解的情况下,重点掌握: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2.环境法律责任问题。在这里常被考的知识点是环境民事责任。环境民事责任作为一个特殊的侵权,它是一个严格责任,这意味着它不问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环境民事责任的要件是:实施了侵害行为,发生了损害后果,行为和后果之间有一个因果关系。至于主观的过错状态在此不考虑,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严格责任意味着行为人不能随便的免责,其主观有没有过错,不会成为免责的条件,必须有法定的免责情形。对于环境民事责任,法定的免责情形主要是:①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并且行为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的。②受害人自我致害的。③第三者过错的。由此可知行为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免责,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要承担责任,注意掌握上述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

3.由于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本身具有一些特有的专业性、知识性问题,所以在一些环境民事纠纷中,它也会做一些调解,如同土地侵权纠纷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所做的调解工作;但是它的调解结论,调解过程不是必经程序,也不是最终程序,其调解结论也没有法律的强制执行力,如果当事人对其调解不服,则可以提起的是民事诉讼,而非行政诉讼。

另外在环境民事纠纷的解决中,环境民事诉讼的时效是3年,且在环境民事诉讼里常会出现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等情形,总之我们应注意把环境民事纠纷的解决和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结合在一起来掌握、运用。

第6篇:2018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题目

1.以下哪种贷款的特点是用于环保、教育、扶贫和农业开发项目( )。 A.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B.国际商业贷款 C.外国政府贷款 D.出口信贷

1.【答案】C。解析: 外国政府贷款是指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具有一定赠与性质的优惠贷款。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有关规定,政府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非盈利项目,若用于工业等盈利性项目,则贷款总额不得超过200万特别提款权。故本题答案选C。

2.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厂商总用各种手段把竞争对手的顾客争取过来,使其购买本企业的产品,这种做法是( )。

A.市场渗透 B.市场掠夺 C.市场控制 D.市场调节

2.【答案】A。解析: 进行市场渗透的主要方式是吸引现有产品的潜在顾客,以增加产品使用人的数量。一般来说,可从如下三方面考虑如何吸引现有产品的潜在顾客:①努力发掘潜在顾客(目标市场上那些尚未使用此类产品的顾客),或者在地域上进行扩展(如进行跨国经营),把产品介绍、推销给从未使用过企业产品的用户。②转变非使用者为本企业产品的使用者。③把竞争对手的顾客吸引过来,使之购买本企业产品。综上,故本题答案选A。

3.南方某市为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出台政策规定,市、区两级财政将在预算中安排“阳光屋顶示范工程”配套补助资金,用于扶持该市已列入中央财政资金补助计划的太阳能光伏示范项目。这是公共财政的( )功能。

A.生产补助 B.转移支付 C.社会福利 D.价格补贴

3.【答案】B。解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上级政府保持地区经济均衡、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转移支付在结构上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根据题干可知政府对“阳光屋顶示范工程”进行专项补助,属于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故本题答案选B。

4.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A.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增加对农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C.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D.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收入

4.【答案】C。解析: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故本题答案选C。

5.亚太经合组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即“APEC”方式,这一合作方式的内容是( )。

①承认多样性 ②强调协商一致 ③强调互惠互利 ④强调自主自愿 ⑤强调灵活性 ⑥提倡自主贸易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5.【答案】A。解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鉴于各成员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政治体制和社会模式的多样性,APEC形成了独特的合作方式,即“APEC模式”,其特点是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这一非强制性的组织模式,凝聚了各成员为实现组织宗旨而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共同意志,表现了区域经济组织的效率。它不仅照顾了成员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也较好平衡了各方权益。故本题答案选A。

6.关于存款保险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美国

B.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C.存款保险由存款人向存款保险公司投保

D.存款保险通常赔偿存款人因银行倒闭而遭受的部分损失

6.【答案】C。解析: 存款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只有在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后,才能得到保险人的资金援助,或倒闭时存款人才能得到赔偿。存款保险是由投保银行向存款保险公司投保,不是存款人,故本题答案选C。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反映某政府预算执行的结果,需要编制该的政府决算

B.为提高出口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世界各国一般多在本国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C.如果货币的期汇比现汇贵,则称该货币远期升水,否则,称该货币远期贴水 D.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的权力机构是董事会

7.【答案】D。解析:政策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故A项正确。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故B项正确。货币远期升水是指一种货币的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远期贴水是指远期汇率低于近期汇率,故C项正确。公司权力机构应为股东大会,D项错。

综上,故本题答案选D。

8.通货膨胀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 )。

A.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B.物价很快地上涨,使货币失去价值 C.货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D.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8.【答案】A。解析: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故本题答案选A。

9.下列有关需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的偏好

B.奢侈品的需求较富有弹性,而低档商品的需求较缺乏弹性 C.替代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对本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 D.互补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少,消费者购买本商品的数量就越少

9.【答案】A。解析: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和消费者数量等。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商品的自身价格。故本题答案选A。

10.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最早在哪本著述中提出?( ) A.《经济学原理》 B.《国富论》 C.《经济学》 D.《道德情操论》

10.【答案】B。解析: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看不见的手"一理论,在《国富论》中提出。《国富论》主张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认为个人私利会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促进公益。故本题答案选B。

11.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C.刺激消费

D.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

11.【答案】B。解析: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少,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所以A 项错误;提高税率,通常会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能抑制消费和投资,所以C 项错误;合理的提高或者降低税率都能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所以D 项错误;适度的提高税率可以抑制投资,并可以防止经济过热。故本题答案选B。

12.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 )。 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入 C.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资金收入 D.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 E.科研人员的成果转让收入

12.【答】案:ABDE。解析: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其中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其中A、B项是按资本要素获得收入,D是按土地要素获得收入,E是按技术要素获得收入。B项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是按劳分配收入。故本题答案选ABDE。

13.信用卡的使用体现着银行的一项业务活动,这项业务活动是( )。 A.发行货币 B.发行债券 C.转账结算 D.调节利率

13.【答案】C。解析:信用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我国法律规定的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

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C是正确的。故本题答案选C。

14.许多企业在自己产品的外包装袋上印有“建议零售价”,但各地市场上实际零售价都与之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建议零售价”( )。

A.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B.不能反映各企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属于不正当竞争 C.是人为确定的,而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D.高于价值,违背了价值规律

14.【答案】A。解析: 一般商品的建议零售价与实际销售价格相近,但更多情况是实际价格远远低于建议零售价。这一特殊价格出现之初的本意是避免商家擅自抬高商品零售价格,用以维护产品的品牌形象,也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参照价格,它的制定属于一种提议性质的企业行为。而商品的实际价格是准照商品的价格规律曲线的,即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往往低于价值;供小于求,价格往往高于价值。故此选A。建议零售价格虽然往往高于实际价格,是因为厂商给零售商流出让利空间,但不会过分高于实际价格,所以往往也能够体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属于不正当竞争。C选项本身是错误的,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不是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起到的是影响价格的作用。D选项也存在问题,价格不等于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故本题答案选A。

15.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多掌握一些商品质量标志知识尤为重要。下列关于商品标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3C标志即中国强制认证标志的简称,是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B.QS标志即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是“质量安全”英文名称的缩写表示。标志主色凋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

C.有机食品标志为白、绿两色,该标志证明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D.绿色食品标志指使用该标志的食用产品上市时,不得检出超标的农药残留物,由省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审核实施

15.【答案】D。解析: 绿色食品标志指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由省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审核实施。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食用农产品上市时,不得检出超标的农药残留物,其标志由绿色和橙色组成,其中“麦穗”图案和“对号”为橙色。故本题答案选D。

16.下列关于生产者物价指数(PPl)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l)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CPI的统计范围包括食物、交通通讯、居民购房消费等八大类 B.当PPI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应该采取减息对策 C.消费者物价指数(CPl)是一个滞后性数据

D.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因此,根据价格传导规律,CPI不会对PPI产生影响

16.【答案】C。解析:我国CPI的统计范围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但居住消费大类中并不包括居民购房消费,选项A错误。当PPI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应该采取加息对策,防止通货膨胀,选项B错误。一般来说,PPI对CPI进行正向传导,在特殊情况下,PPI与CPI之间还存在后者向前者的逆向传导,选项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7.下列关于国际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蒙古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一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C.博鳖亚洲论坛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 D.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维护石油生产国利益

17.【答案】A。解析: 截至2012年底,蒙古国是观察员国(另外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也是观察员国),不是成员国。所以A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8.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不包括(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总收入 C.外汇储备 D.货币总量

18.【答案】D。解析: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由央行控制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而反观经济总量本身,它包括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代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以及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或总支付能力。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代表社会总需求;国民总收入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代表社会总需求;外汇储备是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支付能力,代表社会总供给。A、B、C都是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故本题答案选D。

19.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 A.投资规模较小 B.经营方式单一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D.不是法人企业

19.【答案】C。解析: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工劳动为基础的,并以盈利为目的和按资分配为主的一种经济类型。从定义对比上可以看出,私营经济区别于个体经济就在于私营经济存在雇佣关系。故本题答案选C。

20.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

以内;主要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下降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 )。

A.稳中求稳,好之又好

B.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C.抑制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落实宏观调控的任务之一

D.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落实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20.【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可实现性的。在完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并行,故本题答案选D。

21.一般来说,在发生通货膨胀时,靠固定工资生活的人( )。 A.生活水平会下降 B.生活水平会提高 C.没有变化 D.幸福感会增强

21.【答案】A。解析: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因此当发生通货膨胀时,靠固定工资生活的人生活水平将下降。故正确答案选A。

22.①把经济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集中;②始终保持市场的供求状况趋于平衡;③使企业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④保证企业始终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⑤保证产品结构始终处于合理状态。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可以(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⑤

22.【答案】B。解析: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经济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使企业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故本题答案选B。

23.甲企业与工人签订了3年期的劳动合同,约定3年内按现行工资水平给付工资。合同签订后的3年里,企业所在区域发生了通货膨胀,该企业经常以各种借口缩短中午休息时间。企业在3年经营当中获取了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更高的利润,该企业获得的超出其它企业的利润来源是( )。

A.工人的一部分工资、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C.工人的一部分工资和相对剩余价值 D.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与绝对剩余价值

23.【答案】D。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 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 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该企业获得的超出利润来源于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与绝对剩余价值。故本题答案选D。

24.以马克思的逻辑看来,资本主义的古典危机与当代危机并无本质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但在古典危机中,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发金融动荡,股市崩溃;而在当代危机中,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 )。

A.有效需求不足 B.有效需求旺盛 C.“透支消费”

D.“寅吃卯粮”

24.【答案】B。解析:次贷危机的内在逻辑: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次贷危机。在市场经济的古典危机中(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在市场经济的现代危机中(比如当下的次贷危机),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也就是“寅吃卯粮”、“透支消费”。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今天推到了未来。故本题答案选B。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托公司与银行、保险、证券一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

B.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主体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 C.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投资银行都属于银行金融机构 D.我国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基础汇率

25.【答案】C。解析:C项说法错误,投资银行即证券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都属于银行金融机构。其他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第7篇:2016年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经济法常识

(1)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2005年1月开始,全党开展了__教育活动。 A.思想路线

B.共产党员先进性 C.作风

D.反腐倡廉

2、向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领导、指导机关报送的公文属于__。 A.上行文 B.平行文 C.下行文 D.越级行文

3、公文的作者是指__。 A.签发人 B.审核人 C.发文机关 D.撰写人

4、甲和乙共同出资购买了一间房并将其出租给丙。在租赁期间,乙欲转让自己的共有份额。现甲和丙都表示愿意购买,该房屋应当卖给谁__ A.在同等条件下由甲优先购买 B.在同等条件下由丙优先购买

C.根据甲与丙的实际情况,视双方实际需要程度确定由谁购买 D.在同等条件下由乙决定出卖给谁

5、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和实施该计划,要始终把握好的一个重大原则是() A.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B.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

6、对国家公务员奖励的原则中主要倡导以__为主。 A.精神奖励 B.物质奖励 C.记功奖励

D.嘉奖并授予荣誉称号

7、合伙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入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__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8、以下选项中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是__。 A.绑架政府工作人员违反了刑法 B.欠债不还违反了民事法律法规

C.中学生不穿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违反了校规 D.扰乱公共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9、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分为__。 A.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B.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C.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D.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

10、美国危机是__危机 A.次级贷款 B.次级住房贷款 C.次级信用贷款 D.次级消费贷款

11、事业单位通常以__为主要发展取向,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A.单位利益 B.人民利益 C.国家利益 D.社会公益

1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起初最直接的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B.更好的适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C.改革生产亲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D.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

13、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__。 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D.使人民获得了自由

14、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提出“四新”指的是__。 A.发展要有新方向,改革要有新成就,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B.发展要有新举措,改革要有新思路,开放要有新意识;各项工作要有新成果 C.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D.发展要有新概念,改革要有新思路,开放要有新意识,各项工作要有新成果

15、在Windows中,要把图标设置成缩略图方式,应在下面哪些菜单中设置__ A.文件 B.编辑 C.查看 D.工具

16、银行业从业人员对所在机构的处分有异议时,采取的正确行为有__。 A.按正常渠道反映、申诉

B.偷拍窃听,积极收集对已有利的证据 C.立即向媒体公开披露所受冤屈 D.以上方式都正确

17、甲因家庭纠纷,在其院内挥舞棍棒威胁家人和前来劝说他的邻居。派出所接报后,派民警乙和联防队员丙前去处理,在劝说无效后由乙、丙将甲捆绑押送派出所。甲因捆绑腰部扭伤,为此要求赔偿。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是__。 A.派出所

B.民警乙和联防队员丙 C.民警乙 D.国家

18、“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__教育,提高__教育质量,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A.职业 中等 B.技术 中等 C.技术 高等 D.职业 高等

19、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 A.产品如何分配 B.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C.生产方式怎样

D.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20、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法律亦无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买卖合同中的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时间是__。 A.标的物交付时

B.买方付清全部货款时 C.合同生效时 D.合同成立时

2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期购入原材料一批,发票价款为40000元,增值税额为6800元;运输途中合理损耗120元,入库前发生的整理挑选费为1400元。则该批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__。 A.40000元 B.41400元 C.41280元 D.48320元

2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__。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3、证券必须具备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__。 A.法律特征与经济特征 B.法律特征与书面特征 C.经济特征与书面特征 D.经济特征与权益特征

24、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行政区划的决定,某县人民政府裁决一块原存有争议、但实际由王村使用的土地归李村所有。对此,王村不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县人民政府的裁决行为是民事裁决行为,不是行政裁决行为

B.县人民政府的裁决行为是行政裁决行为,对之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申请行政复议

C. 县人民政府的裁决行为是行政裁决行为,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但复议后,如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提起行政诉讼

D.县人民政府的裁决行为是行政裁决行为,如果王村向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则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是最终决定

25、撰写一篇简报,一般情况下要符合下列哪点要求__。 A.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B.一般用分条列项形式表述

C.要求简明精炼,突出重点,字数一般控制在千字左右 D.要求首先讲清形势,说明意义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在Word的“表格属性”对话框中可以设置______。 A.单元格中文字的垂直对齐方式 B.表格是否浮于文字之上 C.表格的边框和底纹 D.表格的行高或列宽

2、试述一般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实例说明。

3、会计的特点包括__。 A.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B.严格地以凭证为依据

C.提供的数据资料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D.对经济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督

4、下列关于货币计量的表述中,正确的有__。

A.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B.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C.在特定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选择人民币以外的某一种货币编制财务报告 D.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__。 A.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的现象之一

C.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D.彻底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E.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缓解

6、依据我国《会计法》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中,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有__。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C.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D.资本、基金的增减

7、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通常包括______。 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B.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

8、存款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前来查询单位存款的查询者,下列()情况,有权拒绝。

A. 出示了合作证件

B.出示了县级人民法院签发的“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

C.出示了“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上未经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签字 D.出示了市级中级人民法院签发的“协助查询存款通知书”

9、银监会规定的商业银行风险迁徙类指标中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不得高于____ A:0.5% B:1% C:1.5% D:2%

10、在下列各项中,能够反映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程度的最佳指标是____ A:总资产报酬率 B:净资产收益率 C:每股市价 D:每股利润

11、在C盘根目录下执行PROMPT$p$g命令之后,DOS的提示符变为()。 A.C:> B.C:> C.C> D.C:

1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__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13、设计将带表头的链表逆置的算法。

14、创伤应激障碍是一中极度灾难的持续效果,即经历了创伤以后,出现的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障碍。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是__ A.从伊拉克战场回来的美国兵,大多患上了失眠、焦虑甚至严重的精神疾病 B.扬扬小时候在邻居阿姨家被狗咬过一口,从此再也不想去张阿姨家了

C.小张曾经被困在电梯里五个多小时,当时感觉自己没救了,最后化险为夷,但从此小张常常做被困在电梯里的梦,而且以后再也不敢乘坐电梯了

D.目睹了儿子阿毛被野兽叼走的一幕,失魂落魄的祥林嫂见了人就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15、信用标准常见的表示指标是__。 A.信用条件

B.预期的坏账损失率 C.现金折扣 D.信用期

16、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在Windows中复制、剪切、粘贴、移动和删除文件、文件夹

17、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 A.信贷资产质量良好 B.二级银行体制

C.财务分析制度严格规范 D.灵活有效的资金调度体系 E.灵活有效的资金运作市场

18、形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__。 A.垄断

B.不完全信息 C.科斯定理 D.外部性 E.公共物品

19、根据《证券法》的规定,某上市公司的下列人员中,不得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人后6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的有__。 A.董事会秘书 B.监事会主席 C.财务负责人 D.副总经理

20、税收“三性”是个完整的整体,其中的核心是__。 A.无偿性 B.强制性 C.固定性 D.法律性

2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资本品生产增加,消费品生产减少 B.失业

C.一国可被利用的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通货膨胀

22、试析“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23、根据消费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消费品中,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是()。 A.汽车轮胎 B. 网球及球具 C.烟丝

D.实木地板

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__。 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D.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__界定的。 A.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8篇:2017年宁夏省年银行从业《公共基础》:经济全球化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__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专业化服务活动。 A.综合理财业务 B.个人理财业务 C.理财计划

D.私人银行业务

2、某交易部门持有三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0%、40%、40%,三种资产对应的百分比收益率分别为8%、10%、12%,则该部门总的资产百分比收益率是__。 A.10% B.10.4% C.9.5% D.3.5%

3、根据《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中“内幕信息”原则的要求,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人员不得__。

A.与本行专家讨论股票走势 B.利用本行电脑操作股票买卖

C.利用为客户服务获得的未公开信息指导他人买卖股票 D.在本行上网查看股票信息

4、如果王先生在未来10年内每年年初获得10000元,年利率为8%,那么10年后获得的终值比每年年末获得时多__元。 A.11589 B.19085 C.15981 D.15189

5、下列关于开放式基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股票、债券基金申购采取“未知价”原则

B.投资者在办理定期定额申购时,每次供款金额不得少于基金管理人规定的定期定额申购业务最低每期供款金额

C.前端收费指投资人在申购基金时缴纳申购费用 D.后端收费指投资人在赎回基金时缴纳赎回费用

6、人们常说的“纸黄金”是指__。 A.黄金基金 B.黄金存折 C.金币

D.黄金期货

7、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__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__的大小。 A.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违约风险 B.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违约风险 C.收入水平和资产质量,流动风险 D.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流动风险

8、某抵押物市场价值为15万元,其评估值为10万元,抵押贷款率为60%,则抵押贷款额为万元。 A:12.6 B:9 C:8.6 D:6 E:著作权

9、公司贷款安全性调查的内容不包括__。 A.对借款人法定代表人的品行进行调查

B.对公司借款人财务经理个人信用卡的额度进行核准 C.对保证人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调查

D.对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情况进行调查

10、基金申购采取__原则,投资者申购以申购日的基金份额净值为基础计算申购份额。

A.“未知价”

B.“金额认购、面额发行” C.“面额认购、金额发行” D.“先进先出”

11、以下各指标都可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其中数值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越差的是()。 A.现金头寸指标 B.核心存款比例

C.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 D.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

12、可以任意支付保险费以及任意调整死亡保险金给付金额的人寿保险是_________。 A.传统寿险 B.分红寿险

C.投资连结寿险 D.万能寿险

13、如果某优先股保持每季度发放股利0.5元/股,而市场年利率为5%,该优先股的市场合理定价为__元。 A.33.33 B.40 C.25 D.10

14、下列关于高级计量法的说法,正确的是__。 A.使用高级计量法不需要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

B.一旦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未经监管当局批准不可退回使用相对简单的方法

C.巴塞尔委员会规定资产规模大于1 000亿美元的银行必须使用高级计量法 D.高级计量法的风险敏感度低于基本指标法

15、__是借款人偿债资金保证的绝对量,而__最能反映客户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A.营运资金,现金类资产 B.速动比率,速动资产 C.现金比率,应收账款 D.营运资金,应收账款

16、关于个人存款业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存款人的利息税由存款人主动向税务机构缴纳 B.所有存款种类,均按复利计算利息 C.存款人必须使用实名 D.定期存款不能提前交取

17、今年,小王打算通过贷款购买一套价值200万元的商用房,其可获得的最大贷款额度为__万元。 A.60 B.100 C.110 D.120

18、按期权的执行价格分类,期权可分为_________。 A.买入期权和卖出期权 B.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C.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

D.实值期权、虚值期权和两平期权

19、下列__的延长引起的借款需求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相关。 A.经营周期 B.资金周转周期

C.固定资产使用周期 D.盈亏平衡

20、__是效率比率。 A.净利润率 B.资产收益率 C.成本费用率 D.现金比率

21、尽力保全已积累的财富,厌恶风险,这样的理财特征通常属于__。 A.退休养老期 B.中年稳健期 C.青年成长期 D.少年成长期

22、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主要利率工具之一,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__ A.再贷款利率 B.存款准备金利率 C.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D.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23、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__,增设了__。

A.《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骗购外汇罪 B.《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骗购外汇罪 C.《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洗钱罪

D.《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洗钱罪

24、从本质上说,回购协议是一种__。 A.以证券为抵押品的抵押贷款 B.融资租赁 C.信用贷款

D.金融衍生产品

25、下列关于国家风险暴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国家信用风险暴露是指在某一国设有固定居所的交易对方(包括没有国外机构担保的驻该国家的子公司)的信用风险暴露,以及该国家交易对方海外子公司的信用风险暴露

B.跨境转移风险产生于一国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另外一国的交易对方进行的授信业务活动

C.转移风险是当一个具有清偿能力和偿债意愿的债务人,由于政府或监管当局的控制不能自由获得外汇,或不能将资产转让于境外而导致的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的风险

D.商业银行总行对海外分行提供的信用支持不属于国家风险暴露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包括__。 A.厌恶风险 B.偏好收益

C.存在一个可以用均值和方差表示自己投资效用的均方效用函数 D.偏好风险 E.风险中性

2、我国针对个人贷款的业务主要有__。 A.个人助学贷款 B.住房贷款

C.房地产开发贷款 D.信用卡透支 E.汽车消费贷款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三大支柱之一的最低资本要求的创新之处包括__。 A.引入了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

B.将资本充足率作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 C.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

D.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全面反映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4、根据《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银行业从业人员在与客户的接触中,下列做法不当的有__。

A.邀请客户在员工餐厅吃工作餐

B.客户是上帝,应当满足客户的一切要求 C.每天都有与客户的娱乐活动

D.在过年时向客户寄送贺年卡并打电话问候 E.赠送客户当地商场消费卡

5、借款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__。 A.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 B.具有偿还贷款的经济能力

C.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不挪用信贷资金 D.按贷款合同期限归还贷款本息 E.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

6、个人征信系统依法采集和保存的全国银行信贷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个人__。 A.在商业银行的借款信息 B.主要兴趣爱好

C.在商业银行的抵押信息 D.在商业银行的担保信息 E.身份验证信息

7、下列银行业犯罪中,其主观方面不是故意的是__。 A.职务侵占罪 B.票据诈骗罪 C.高利转贷罪

D.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8、巴塞尔委员会对实施高级计量法提出了具体标准,包括__。 A.定性标准 B.资格要求 C.定量标准

D.内外部数据要求

E.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

9、个人信用贷款的贷款申请,需要的内容有__。 A.需要填写贷款申请审批表 B.个人征信记录证明

C.借款人本人及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 D.个人职业证明 E.居住地址证明

10、验证客户违约风险区分能力的常用方法有__。 A.CAP曲线与AR值 B.ROC曲线与A值 C.KS检验

D.贝叶斯错误率(E E.二项分布检验

11、下列黄金产品中,受主题和发行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和鉴赏能力、题材炒作等高度相关,和金价的关联度反而较小的是__。 A.纯金币 B.纪念金币 C.黄金存折 D.黄金基金

12、对于下列人员,银行一般不会对其提供贷款的是__。 A.曾因经济犯罪获刑 B.未婚

C.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 D.已婚

13、以下属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部门的是()。 A.财务控制部门 B.内部审计部门 C.法律/合规部门 D.风险管理委员会 E.风险管理部

14、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属于。

A:正常类贷款 B:关注类贷款 C:次级类贷款 D:可疑类贷款 E:著作权

15、__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和地位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信用调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央行政策工具。 A.承兑 B.贴现 C.转贴现 D.再贴现

16、如果个人对个人征信异议处理结果仍然有异议,可以通过__步骤进行处理。 A.向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申请在个人信用报告上发表个人声明 B.要求当地与异议信息有关的商业银行作出解释 C.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反映 D.向法院提起诉讼,借助法律手段解决 E.向仲裁部门提出仲裁

17、银行卡的功能包括__。 A.支付结算 B.汇兑转帐 C.储蓄功能 D.循环信贷 E.项目贷款

18、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价款的清偿顺序和方式应为__。

A.抵押权已登记的,按照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 B.登记的先后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C.抵押权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 D.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E.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抵押设立的先后顺序清偿

19、银行主要代理的险种中,占据市场主流的三大险种全部来自__。 A.财产险 B.寿险 C.万能险 D.分红险

20、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说法,正确的有()。

A.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

B.不应集中于同一性质借款人 C.不应集中于同一国家借款人

D.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组成银团贷款 E.应当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

21、影响股票价格的微观因素包括__。 A.公司盈利水平 B.公司资产净值 C.公司的派息政策 D.增资和减资

E.公司管理层变动

22、流动性风险的预警信号/指标包括()。 A.内部指标/信号 B.外部指标/信号 C.全部指标/信号 D.融资指标/信号 E.资本负债指标/信号

23、商业银行以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为经营原则,实行__。 A.自我管理 B.自担风险 C.自负盈亏 D.自我约束 E.自主经营

24、中国银监会提出的银行监管理念包括__。 A.管法人 B.管内控 C.管风险 D.管操作 E.提高透明度

25、下面关于个人活期存款的说法正确的是__。 A.现实中通常1元起存 B.只能通过银行柜台存取 C.客户可以随时支取

D.分为整存零取和零存整取 E.以存折或银行卡作为存取凭证

第9篇:公共经济学论文

论政府经济职能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必须是实现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目标: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所必需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尤为重要。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从那些需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领些域中退出,还权于市场,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给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经济职能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义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二)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家的主权职能,保障社会安定的社会职能,更重要的是,国家还承担着经济管理职能,或称为经济职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职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失灵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将日益增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第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第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第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第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第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第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第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政府经济职能的准确界定,高效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途径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与政府的选择,而常常是两者不同组合的选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选择了市场,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却必然以高效的政府管理为依托,政府作用的加强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大量基础设施的提供,科技发展的推动,政策计划的制定,还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必须有赖于政府积极有效的调节和

干预。一下市政府事先其职能的几种途径。

(一)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

(二)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入手:第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第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

(三)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四)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职能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必须是实现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目标——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所必需的,必须要确定政府经济行为的范围。它主要包括:

1.制定国民经济的宏观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目标,进而以此为中心实施相应的系统配套政策,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运作,推动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界定和保护产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来从事市场活动,而企业作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就必须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和保护产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

3.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这就要求有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统

一、完善的市场体系。而市场秩序的建立、健全,除了需要商业道德的教化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政府的力量主持操作,这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4.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不能有效作用的领域,政府就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有参与生产公共产品的必要。但政府有参与必要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直接生产。政府既可直接担当责任人进行政府生产,也可间接生产。

5.运用多种经济杠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好的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6.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协调、监督和促进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些中介组织,可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协调、监督和促进作用,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需要。在我国,尤其要发展公证、仲裁、计量、质检认证、资产和资信评估等机构。

7.建立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收入分配与调节制度。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兼顾效率和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是既能保证社会稳定,又能促进效率提高。

总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与政府的选择,而常常是两者不同组合的选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选择了市场,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却必然以高效的政府管理为依托,政府作用的加强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大量基础设施的提供,科技发展的推动,政策计划的制定,还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必须有赖于政府积极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履行经济职能显得尤为紧迫,具有突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学导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2.陆丁:《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杨欣.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J].辽宁警专学报,2007,(3).

5.马勇,徐长玉等.政治经济学新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6.张爱军,吕亚男.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J].学术交流,2006,(9)

能要高效而有力。

上一篇:企业职工退休申请表下一篇:我的新教师感想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