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2023-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杜 艳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1、读写结合:《少年闰土》中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

这时,我小结说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描绘出我的外貌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我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让没有见到我班同学的人,也能通过同学的描写认识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四角的天空”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果单单就文字本身来由教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含义。于是,我采用想像、对比的方式,“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海边拾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的时候,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四角的天空”实际上是指“我”生存的空间有限,生活不自由,见识狭小。让学生不仅在读懂文字,也体会出作者实际上是用反衬的方法来烘托闰土的形象,感悟到作者文字背后的写作技巧。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我引导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在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到了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课后拓展: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不足:朗读贯穿全过程,但训练不扎实,使其流于形式。

文章第一段是鲁迅这篇文章的经典场面,为了让学生将这一场面深深印在脑海中,让闰土的形象更丰满,我在引入闰土、分析看瓜刺猹场面以及教学结束时三次呈现这一画面,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本。但即便如此,我在此处的预设、训练点考虑不够,教学是缺乏必要的有效的点拨、指导,致使学生没能从景物(天空、元月、大海、沙地、西瓜、看瓜人、猹)和颜色(深蓝、金黄、碧绿)等景物描写中体会美的意境。同一文本朗读三次,在朗读技能上没能体现不同的、递进的层次,也没能使学生在情感上等到“轰击”。

另外,教师“放手”不够,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归纳学法,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除“看瓜刺猹”外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处理得过于简练。

第2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沅江市共华镇白沙中学 龚笑

长沙小雨观摩活动拉下了帷幕,很幸运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开拓眼界,提升自己。听了几位特级语文教师的课,再对比自己的课,感慨良多。

在三篇课文中我选择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刚开始只是觉得“初识鲁迅”对于小学生很有文化意义,17课《少年闰土》经典课文,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应该学得有味。于是,就仔细研读了单元要求,了解了整个单元的情况,因为整个第六单元都是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我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鲁迅先生是先写了回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再写了相识、相处的过程,最后写了分别,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在写作教案的时候,我主要通过希奇这一词语来把控课文。说说闰土这几件事希奇在哪里,为什么希奇。我觉得这样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一部分句子出来,从而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张华毓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是让学生扎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把握闰土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闰土”这一部分当中的“雪地捕鸟、月下刺猹、海边拾贝和潮来看鱼”这四件事。张老师抓住课文中的描述,与学生一起讨论闰土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反复对比阅读,充分引导学生的思维。而这一点是最值得我来学习的。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后,关于如何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张老师设计了让同学设计关于闰土的微信名片,让人眼前一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反观自己的教案,并没有着重突出闰土这一人物的特征,侧重到事,而没有升华到人,没有很好抓住文章的重点。 在自己编写教案和听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觉得老师要想驾轻就熟地教好学生,课前是要下功夫的。只有自己对课文读进去了,读懂了,才可能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也只有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的设计,学生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能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

第3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好:

我将对本节课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做几点反思:

一、整合教材,巧施教法。本节课田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整合。首先由作者印象深刻的画面----看瓜刺猹,开始新课的学习之旅,在品读完这一画面后,再进入“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几件趣事的品读,最后学习闰土的外貌描写,让学生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每一个环节又实施了不同的教法:“看瓜刺猹”采用“以读促悟”,“雪地捕鸟”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朗读、略讲。如此设计,既有效突出了重点,又为接下去的课堂之旅赢得了腾挪的空间。

二、以读为本,深化理解,感悟人物特点。本节课田老师将“读”贯穿了整节课堂。但是对“读”的处理方式又各不相同。对于重点段落,给予重点读。“看瓜刺猹”是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是课文的重点段落,田老师对于这一段的朗读,注重了朗读的层次。一读,学生想象画面;二读,读出亮丽的色彩,感受景色的美;三读,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特点。四读,读出静的柔美,动的惊险。五读,背诵文段,积累语言。层层铺染,十分精彩。其次,朗读的形式多样。“雪地捕鸟”,在孩子们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感受了人物特点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对于“看瓜刺猹”的对话,以及“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分别”等内容采用了引读、配合读、齐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朗读。这样的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又确保了课堂的高效、实效。

三、《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田老师将写作方法的教学渗透了课堂的始终。除了学习课文通过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有详有略,有静有动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还抓住人物外貌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领悟其表达方法。首先,田老师让学生找出少年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然后通过外貌,体会出人物健康、可爱的特点,再比较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我们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总结出:人物外貌描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人物最大、最明显的特点来写。然后又以《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强化这一方法,最后又安排课后作业:用学到的方法,描写身边人物的外貌,对这一方法进行巩固。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非常精彩。

四、体会情感,突破难点。在理解“四角的天空”一句的含义时,教师让孩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采用了对比填空的方式,再加上教师精妙的语言总结,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闰土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而我的生活却是那样的枯燥乏味;闰土是那样的见多识广,而我却那样孤陋寡闻;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闰土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向往,对自己单调、枯燥生活的厌倦、不满之情。如此教学,如凌波微步,踏雪无痕,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第4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教师:唐仕林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提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第5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第6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总的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一、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只做引导者

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是从哪件事中怎么读懂的?然后再全班交流。通过合作探讨与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读懂了课文。整堂课中,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既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思路也比较清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学生能理解到“井底之蛙”,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应该是成功的。

二、以读为本,深化理解,强化训练

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读,其中各种形式的朗读更能为小学生所接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明白,多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理解了再读,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思。多进行练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起立读等),效果比较好。

三、情境表演,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懂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知道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我们”成了好朋友后,面对离别,学生能感受到那种舍不得之情,感情自然能流露出来,甚至是迸发出来。这样,及时让他们演一演,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会更深刻些。

四、评价不足,激情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还是在朗读之后,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到位,有时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再加上教师的激情不够,导致课堂的气氛比较平淡,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锻炼。

上一篇:毕业演讲作文英语下一篇:我的小伙伴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