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广告文化传播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纵观2006年报业增幅的减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报业竞争秩序的回归,与新技术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合作,都将使人看到报业的又一个“春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报纸广告文化传播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纸广告文化传播论文 篇1:

美国华文报纸广告信息传播特色

美国华文报纸是华人接触的主要母语媒体。据统计,美国华人移民约270万人,阅报人口近100万。当前美国华文报纸有50多家,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休斯敦等城市,大大小小的中文报纸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

相对于美国主流媒体,美国地方华文报纸在华人中影响力更大,这不仅和华文报母语传播的亲和力有关,而且在于地方性的华文报以华人为目标读者,除了提供新闻资讯也刊登各种广告,包括求职、就医、购房、学习等为华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各类有直接帮助的信息。不过,由于海外华人报业市场的规范机制和国内有所区别,报纸也存在部分低俗甚至违法内容。

通过对5份美国东北部“地方华文报纸”《新世界时报》(美国首份简体中文报纸)、《华盛顿新闻》、《亚美新闻》、《多维时报》、《大纪元时报》几个具有代表性报刊的研究分析,笔者归纳出华文报纸广告信息传播的几大特色。

广告数量多,内容丰富

广告版面多。笔者在一周时间里随机选择了各样本报刊进行广告版面分析(如图一)。

如图一所示,美国华文报纸广告版面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份报纸中有3份报纸(《亚美新闻》、《华盛顿新闻》、《新世界时报》)的广告版面占总版数一半或者以上,其中《亚美新闻》是占了67.6%,三分之二以上,由此可见报纸广告数量之多。

广告是报纸的主要经济来源,美国华文报刊和美国当地报纸一样,依托大量的报纸广告盈利,实现报纸的“二次售卖”。

内容丰富,“房产建材、医疗、餐饮、培训”广告数量名列前四位。广告不仅数量多,而且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房地产、医疗、保险人寿、酒楼餐饮、各类培训、中文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安装、教会、保健品、征婚交友、装修、建材、家具、才艺选秀比赛等内容。

统计显示,房地产建材装修广告、医疗广告、酒楼餐饮广告、培训广告数量排名居于前四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前四位广告内容体现了在美华人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层次需求。

第一,房产建材广告最多——“安居”方能乐业。

美国的房子主要包括single family house(别墅)town house(排屋),apartment(公寓),美国的房产中介非常多。“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安居才能乐业,来到异国他乡的华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居所”。所以,在华文报纸中,无论是租房、买卖房屋,装修维修房屋,围绕“房子”的房地产和建材类广告出现频率最高、数量高居榜首的现象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第二,牙医广告——彰显美国特色。

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尤其在异国他乡,“寻医问诊”也是困扰不少华人的“大事”,因为美国看病的流程是先预约自己的私人医生,然后通过私人医生再约专科医生。每个医生预约的病人都要排队等候,往往等排期到的时候已经是一两个月后了。如果是发烧等急诊,虽可以去公立医院看急诊,但是也往往要等待很久。比如,感冒发烧上午上医院去看急诊,有可能按照病情的轻重被安排排队,往往是10小时后,到了晚上才开始治疗是很正常的。相反,华人诊所的医生标明国内医院或者医学院背景,让很多华人有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华人诊所里没有语言障碍、机制灵活,病人就诊相对方便多了。

和美国重视牙医的文化背景相吻合,华人牙医诊所的广告也非常多,因为在美国的华人也要入乡随俗,注意牙齿的保健,矫正牙齿和洗牙、洁牙等,因而牙齿保健的市场需求很大。

第三,餐饮广告——展示中华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在美国吃中餐是一种享受。在华文报纸中,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餐馆广告:“北京烤鸭、上海小菜、粤菜、川菜乡、百川味、新华天湘菜馆、汉宫大酒楼……”把八大菜系的特色幻化为各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照片,是华文报纸餐饮广告的亮点。人在他乡,虽然可以适应很多事情,但很多华人表示:中国“胃”无法改变,就像中国“心”一样无法改变。

第四,培训广告——凸显才艺进修需求。

在美国的华人第二代,往往没有系统的学习汉语的机会,很多家长就考虑让他们的孩子在周末参加中文学校,学习识字写作,所谓留住文化的“根”。

所以,在培训广告中,除了英语培训中心,我们还能看到不少中文学校的招生广告。例如,《亚美新闻》(2008年8月1日A3版),洛城中文学校广告招生,年龄范围:4岁以上学生;(2008年8月1日A5版)维华中文学校,招收3~18岁学生。

在培训广告中,以钢琴、舞蹈、民族乐器为主的才艺培训也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和美国教育对综合素质和才艺的培养有关。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都不仅以成绩为唯一指标。对才艺特长都相当看重。正因为如此,在美华人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也相应地侧重音乐书画等才艺的培养。例如。才艺培训数量在培训广告中的比重,《华盛顿新闻》占65%,《亚美新闻》占47%,《新世界时报》占44%。

此外,“中国功夫”依然是部分在美华人看重的一项重要的有特色的才艺,武术学校招生广告也随处可见,例如《亚美新闻》(2008年8月1日C3版),《华盛顿新闻》(C5版)都刊登了号称“百名武术冠军诞生地、美国名牌大学的衔接地”之称的峨眉少林功夫武术馆招生广告。

“形象”营销,做广告也“露脸”

在华文报纸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广告联系人的大头照有很多,房地产经纪人、诊所医生、律师、会计师、保险销售员等,这是美国广告一大特色:“形象”营销,这在华文报纸里也被充分运用了。

这种营销方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面带微笑的照片将人际传播优势和大众媒体传播结合,比起软化死板的文字广告,它把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形象的出现是一种诚信的展示方式,这种方式无疑在读者心中建立一种信任,“有名、有姓、有脸、不会有错”,从而减少了读者的疑虑。鉴于此优点,目前国内部分报纸广告也开始借鉴这种营销方式了。

“博彩、算命、看风水”,内容缺乏规范性

在众多的广告中,我们还发现了不少博彩广告、算命看风水广告以及一部分教会广告。如:《亚美新闻》(2008年8月1日,B6版)刊登了“发财专车”广告,专门去凯撒皇宫-东鹤阁(palace east),广告语“提供亚裔玩家一个具有现代东方风格的博彩体验”;而《华盛顿新闻》(2008年7月31日,A8版)刊登了“南阳居士”的广告,内容包括:算命批命、男女婚姻和合、看风水,并打出广告语——“五十年经验,批命专家,灵验如神”;《多维时报》(2008年8月1日)则刊登了半个版面的博彩游乐场(Philadelphia park casino)广告。

在我们国人看来,这类广告内容显然

违反了我们国家的《广告法》,然而在美国的华人社区,这类广告无法可依,成了灰色地带,活跃在各大报纸中。尽管其生存有道,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这类广告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报纸的格调和文化层次。

征婚广告,格调不高

华人报刊里征婚广告的存在是一种需求的体现,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征婚广告有些奇怪的特点。

首先,征婚者主体大都是大陆女性,年龄以中年为主,从事行业五花八门。《多维时报》(2008年8月1日Cl北是生活版)征婚广告。主体全是女性,共13个,每人附有近照和联系电话。女性征婚者年龄以40多岁离异为主,最大54岁。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包括:公司职员、服装销售、美容、公司物业主管、护士、会计。《大纪元时报》(2008年7月25日B7)征婚专栏。女性征婚者年龄分布:8人(50-59岁),2人(30-39岁),2人(40-49岁),一人61岁,一人25岁。这些女性征婚者的职业主要是:国企职员、英语教师、财务人员、文员。

其次,征婚的介绍语格调不高,带有功利色彩。如《多维时报》(2008年8月1日C1北美生活版)征婚主体的介绍语分别是:“40岁的重庆美女”、“41岁四川浪漫陈女士”、“23箩成都美容师”、“35岁武汉语文老师”、“47岁贵州苗条典雅女”、“32岁杭州姑娘”、“42岁重庆美丽俏佳人毛女士”,甚至有把在美的身份作为介绍定语的:“新泽西绿卡广东女”、“居美印尼黄女士”,格调低俗,让人感觉功利色彩浓厚。

非华人广告主。为数不多

在华文报纸中,虽然广告量多、涉及范围广,但是广告主几乎都是华人企业机构。而非华人广告主发布的广告很少,占广告总数的比例非常低。尽管非华人企业的广告数量不多,但是广告的篇幅往往占一个整版,而且广告的文案策划都很精致和完整,拥有完整的广告语、广告标题、广告正文和随文。

才艺比赛广告,热闹非凡

和重视才艺培训一样,对于才艺比赛在美国的华人也颇为热衷。《多维时报》(2008年8月1日B10版),“future stars”(未来之星)比赛广告标题“网上视屏赛事,寻找华人小明星比赛”,参赛要求:年龄16岁以下;参赛作品:体操、游泳、滑冰、武术、乒乓球、排球、篮球、呼啦圈等运动项目。《亚美新闻》(2008年7月25日C1)整版广告宣传由太平洋国际文化传播公司主办的“首届大华府华裔小姐大赛决赛”,并刊登了参赛选手的彩照和简介。《大纪元时报》(B12版)宣传2008新唐人电视台举办“全世界华人小提琴大赛”。《华盛顿新闻》(2008年7月31日A6版)两版通栏广告宣传某画社师生书画展。

总之,美国华文报刊是美国华人尤其是老一代移民以及英语水平不高的新移民在美国了解当地信息的主要媒体,其广告信息能体现出美国华人的信息需求,从而间接反映其生存状态,因而,对华文报刊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借鉴有效的广告传播方式,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华文媒体对在美华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编校:张红玲

作者:何 静

报纸广告文化传播论文 篇2:

论中国报业不会衰退

[内容提要]纵观2006年报业增幅的减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报业竞争秩序的回归,与新技术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合作,都将使人看到报业的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中国报业:放缓:新技术:新媒体:竞争

慧聪国际咨询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元,同比增长5.97%,而2005年的增幅为9.97%。面对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现“报业冰河期论”、“抛物线论”、“消亡论”等悲观论调。实务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兴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现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如是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以纸媒体的八大“既存优势”阐述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依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的观点。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从报业总量在不断增长的事实,以及传媒功能说、报业的历史地位说等方面,驳斥“唱衰纸媒”的言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从纸媒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将新媒体新技术为我所用”的理念批驳了“纸媒消亡论”。

报业经营总额增幅放缓的原因

2006年报业增幅较2005年相比呈现放缓趋势,但其总量在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报业2006年增幅放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报业增长“放缓”问题。应该说它是我国传媒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梅宁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秩序化,报刊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较为混乱的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发展期。”报业经营总额增长速度的“放缓”,源自于报业多年的增长过快和总量的积淀。1998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近1101亿元,比1978年0.75亿元的报纸广告总额增长了140多倍;报纸发行种类由1978年的186种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种;报纸印量也由1978年的40亿对开张增长到现在的540亿对开张,增长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报业集团还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拥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的发行队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国的发行营销网络,而如此高速的增长往往会令人忽视隐藏在背后的潜在问题。而网络广告的激增,则是由于其刚刚起步以及基础的“菲薄”,容易以一种强势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2006年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引起报业广告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由于2006年国家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和医药业广告的投资,而房地产、医药卫生正是许多报纸广告的重要来源,从而给广告增长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由此可以看到广告是支撑报业经济来源的单一性,使中国报业有理由冷静下来审视自身的不足,围绕报业主体开拓多元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广告投放体制。“广告、印刷、发行以及与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咨询相关的信息服务是报业经营的主体。”而“报业的主体经营在经过多年积累之后,目前虽然已取得初步规模和实力,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显露出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陈旧、市场容量制约以及增长后劲不足等危机的征兆,报业传统的主体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多元化经营应该从媒体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展开。

第三,2006年中国报业增幅的“放缓”,其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内部的自戕,而不是由于跟互联网的竞争。目前我国有1.6万个商业网站,网络广告仅占据整个中国广告市场的2.83%。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广告份额很小,对整体广告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因而其对报纸广告份额的影响也可以说很小。而“媒体内部的恶性竞争,如报业价格战,则导致了广告版面价格的下跌、报纸常年亏损、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市民低价买报的观念固化成型。”从而导致大量内部资源的浪费、办报成本上升、受众减少、报纸质量下降等问题,使报纸经营亏损。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因其媒介属性,势必对报业受众和广告造成分流,但目前尚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报业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网络媒介等新媒体势力看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报业不但不会“走衰”,反而会结合自身优势、实际情况博采支撑新媒体背后的先进技术,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第一,国家关于报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报业因此出现转型和升级:1、报纸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报业结构将得以优化,报纸出版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2、逐步推进报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使报业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成为可能。3、报业经营体制的试点改革促使报业经营机制的创新。2006年,中国的报业在推进体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完成了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的战略升级:评估、重组、壮大和全面利用、综合开发现有的资源,全面推动集团发展,探索党报的合作机制,与地市报合作,利用规模效应扩大区域优势实现双赢;创新实地投融资体制,引进战略投资优化集团核心业务结构,夯实了竞争实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新管理体制,打造新的集团宏观管理构架以及媒体、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微观市场主体,推进报业产业化;以报为本、多元经营,以媒体为核心,已形成广告、发行、印刷相互支持的报业产业链,推进了报纸相关产业的拓展,集团营业收入、广告收入和净利润有较大增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确定“打造以报业为核心,报纸、期刊、图书网络等多媒体互动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传播集团”的发展战略等,可以看到,2006年中国报业从体制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第二,理性的回归和报业竞争新秩序形成。报界的有志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中理性、秩序的回归是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国报业的无序竞争局面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规范和调控下,2006年已经逐步得到好转。报业市场秩序的改善使市场竞争主体深受裨益,黑龙江多家报纸共同向社会承诺:“今年订报不送礼,送礼就送好新闻”,同城各报间的关系明显改善。沈阳、大连、鞍山三市的12家都市报,2006年总发行量比2005年增长6%,发行成本减少1.3亿元。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把省会的15份报纸分为都市类、专业类、对象类报纸,从办报宗旨、读者对象、专业分工等方面作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使各报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和转型,以差异化定位规避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

恶果。梅宁华在分析中国报业处境时谈道:“目前,中国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从混乱转向规范的整合期,這是中国报业从单一垄断进入规范竞争形态的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力量和行政手段的整合,加上报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中国报业竞争一定会走上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正常轨道。”可见,理性、秩序的回归将为中国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第三,数字报业的兴起,新技术的支持,为中国报业开辟出一条发展的全新模式。1、2006年,中国报业的从业者们纷纷开始探索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E”世界里可谓一马当——2006年前9个月相继推出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频)4种新媒体,实现以不同的终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无缝覆盖,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实现了传统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2、数字报业带来的不仅是形式的变化,同时还有新的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发行终端切人数字化转型,推出卫星报,在39个国家《天津日报》可和《今日美国》等报纸同步落地,实现在全球当天发行,即时阅读。社长张建星称:“卫星报的意义不在于发行量,而在于提升整个发行价值。它改变了我们整个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让我们在战略上去谋划未来。”。传媒产业的未来并不是新媒体,而是支撑在新媒体后面的新技术。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对广告客户的增值服务、建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

第四,报业开始与新媒体合作共赢,共同探索发展的新路子。新兴媒体的强势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报纸应该理智的寻求与它们合作获得共同发展。梅宁华认为,“纸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是处在一个层面上的竞争对手关系。相反,网络报、电子报同样是报纸的不同形态。”在美国的网民中,上报纸网站的网民超过了网民总数1/3,这些报纸网站成为报业集团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的报业也已经开始注重同新媒体的合作。2006年12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新浪公司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探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赢的全新模式,共建联合传播平台。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双方的相互渗透及合作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对合作双方无疑会产生互利和双赢的效果。”

报业近百年来的发展,为报纸树立了具有主流、权威、公信力的社会形象。其采集新闻的能力和效率是网媒无法比拟的,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地位也不会被轻易取代。今天的报业只要能够认清报业形态改变的各种可能,充分把握报纸机构作为新闻传媒信息的源头地位,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就能够实现报纸新闻内容、纸质报纸、网络报纸和电子版销售的完美融合,开创中国报业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

邮编:310015

作者:顾杨丽 李博渊

报纸广告文化传播论文 篇3:

试探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作为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满族音乐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满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概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传承和发展满族音乐的合理性方案,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通过政府、社会和各级院校共同携手合作,为满族音乐增添新的活力,传承和弘扬优秀满族文化。

【关键词】满族音乐 传承发展 文化内涵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满族音乐是满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阶段的时代发展特征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产物。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一、满族音乐发展现状

(一)满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满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保留和传承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文化环境和精神思想的变化使满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传承存在一定缺失。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满族音乐也不断增添了新的内容,现阶段的满族音乐当中既有传统古朴的内涵,同时也具有新时期音乐的创新特征。

(二)满族音乐的意识形态

对满族音乐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从宏观角度看,满族音乐的主要意识形态为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具体可以细化为音乐、舞蹈和歌曲的结合形式。例如,满族音乐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萨满音乐等。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从萨满音乐的小二度、小三度同音反复和鼓点等音乐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解读,即满族音乐的核心音调划分为宫商角三个音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满族民歌《念杆子调》。此外,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东北大鼓、单鼓以及部分汉族民歌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满族音乐当中的独特艺术特色。

二、传承和发展满族音乐的合理性方案

(一)加强政府对文化传承的主导作用

为了推广和实现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满族地区的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领导和带头作用,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建相对稳定环境,并将文化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建设和经济振兴的规划当中。例如,在我国东北某乡镇地区,城区内的满族人口占全镇人口总数的70%以上,该乡镇镇政府为宣传和弘扬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建设,将当地中学作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基地,并与省级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创建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1]。

(二)强化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对一项事物进行推广,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当前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为电视、电影、纸媒、广播、网络等形式,合理利用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可以推动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例如,我国某地区政府积极推动了满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相关网站,利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以及互联网等宣传形式,向公众介绍和推广满族音乐文化,有效地吸引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满族音乐文化的关注程度。在此基础上,该地区新闻传媒还利用杂志专栏等形式,传播了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相关知识,全方位地报道传承保护满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形成良好的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文化氛围[2]。

(三)将满族音乐文化深入到校园和课堂

若要全面传承和弘扬满族音乐文化,必须从教育领域着手,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职责和功能,推动满族音乐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现有的音乐节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将满族音乐文化渗透到满族聚居区校园的文化课程当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满族音乐文化弘扬传承活动。

总结:

综上所述,满族音乐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保护,在政府的带领下,社会媒体、各级院校、旅游文化景区等团结一致,共同担负起弘扬满族音乐文化,在新时期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任。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工作,提高满族音乐的社会认知度,让满族音乐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最终达到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的目的,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赵瑛琪. 试探满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公共策略[J]. 音乐时空,2015,(16):48.

[2]高玉侠. 满族音乐文化保護与传承对策的思考[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01):28-30.

作者简介:

关丹妮(1988.07-),女,满族,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音乐)。

作者:关丹妮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局长任职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