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力的教学设计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浅谈通过方案设计优化提升商业地产项目产品力的策略

摘要:本文从盈利能力提升及投资成本控制两方面对方案设计优化提升商业地产项目产品力的策略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无锡商业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对该策略的实践性进行了验证,表面商业项目的方案设计对于产品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项目; 产品力提升; 成本控制;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商业街商铺和重点商圈(购物中心)商铺租金水平整体呈现下跌趋势,商业地产市场面临的全新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疫情控制情况良好,但在疫情常态化期间居民的生产生活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在疫情控制出现反复的情况下,消费活动显著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居民的生产生活受限、消费活动减少。但从另一方面看,疫情加速了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变革,或将促成商业地产行业的新格局。[1]在此背景下,产品力提升成为每个商业地产公司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只有产品力的提升才能使得公司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

产品力即产品竞争力,是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也会具体体现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竞争要素的考虑上,主要体现于产品品质、价格、创新等层面。[2]通常我们谈到的产品,往往指的是工业产品,同类产品的产品力可以通过各类数据进行相对清晰的对比,比如随身杯,可以通过其造型的美观性、质量的耐久性、使用的便捷性、性价比等方面进行较为清晰的评价。那么什么是商业项目的产品力呢?我们知道,工程项目较一般工业产品有较大的不同,工程项目单个项目的特殊性高,一次性投入的时间及成本均高于普通工业产品,因此其产品力很难通过一些数据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商业地产项目产品力的提升的核心目标是投资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把商业项目的投资实现情况作为产品力高低的判断依据。基于此,笔者将商业地产项目的产品力提升策略分为盈利能力提升及投资成本控制两方面,下面将结合无锡某商业项目方案设计管理中的实际经验,对方案设计优化对于提升商业地产项目产品力的方法、策略及作用进行论述。

一 盈利能力提升

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综合体的盈利模式主要为收取租金,而租金水平通常通过每平方米商铺租赁面积的租金体现。因此,提升商业项目盈利能力主要从租金水平的提升及租赁面积的增加两方面进行。

1.1 租金水平提升

无锡商业项目基于与同行企业的竞争的因素,在投资阶段设定了较高的单方租金,但基于对当地市场现状情况的调研分析及梳理总结,认为在当地该单方租金水平的达成存在一定困难。由于不同业态商铺的合理面积段不同,通常极大或极小的单个商铺面积对租户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适中高效的面积段分布对商业单方租金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在商业概念方案的设计中,为提高项目的单方租金,无锡项目对商业的动线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最终决策按局部环形动线的方向推进。这主要由于局部环形动线的小铺率较高,即90至120平方米的高效店铺比例较高,有利于单方租金目标值的达成。

除此之外,商业项目的人流量对于其盈利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通过商业室内外空间的创新空间体验及设计品质的控制,从而提高对目标人群的吸引力也十分关键。但是设计创新与品质提升通常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同时考虑到成本控制的因素,确保创新设计的部分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商业价值。

在无锡项目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结合本项目基地特征及商业定位,打造了一系列自然主题下的商业场景空间,以期成为项目设计理念及方案呈现的亮点,但基于业主方设计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产品力,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及盈利能力,因此最终结合设计与商业价值结合的紧密程度及成本因素,经决策仅保留了河畔市集、城市客厅、Social House三个特色打造空间。河畔市集的打造,是由于通过对本项目地块的交通分析发现西南角为人流到达冷区,同时依托本项目基地西侧、南侧临水的地块特征,及南侧40米宽的市政绿化带,希望结合首层餐饮区域打造热闹的餐饮外摆区域,从而实现西南角冷区拉动的目标。而城市客厅与Social House位于商业高区,除对高区人流拉动的作用外,同样在设计上与商业业态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些空间亮点的打造在提升客户空间体验感的同时,能够与店铺结合设计,有利于商业项目的盈利能力提升。

1.2 租赁面积增加

由于商铺的收益等于单方租金乘以商铺租赁面积,因此租赁面积的提升将会直接带来收益的提升。因此在商业项目的设计管控中,商业租赁面积的提升是重中之重。无锡项目为提升高效店铺比例,在概念设计阶段选择了局部环形动线,但局部环形动线较单动线来说,通常其得铺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约在3%左右,直接降低项目的租赁面积约3000平方米。因此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经过与当地规划局的沟通征询明确对于室外楼梯的面积可计算一半,因此项目即在商业的次要立面上采用了室外楼梯的设计策略,从而提高得铺率约1.5%。同时,结合招商的业态输入,对于非餐饮店铺,如无疏散要求,即取消后勤走道,从而提升得房率约0.5%。这对项目的投资收益情况有较大的改善。

二 投资成本控制

前文已提及,成本控制对于商业项目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如果商业价值的提升所带来的收益远低于为此付出的成本,那么這样的设计只能导致商业项目的投资失败。因此在商业地产项目的设计管控中,各专业均需进行限额设计。如何在限额设计的同时能够保证商业的设计效果,成为商业设计的一大难题。无锡项目在设计之初,结合项目的市场定位及成本限额要求,提出了“非客户敏感区域坚决降标、客户敏感区域创新提升”的总体策略,在该策略的指导下,建筑、结构、机电及室内、景观、幕墙等专业的设计均制定了单个专业的设计成本分配策略,即将绝大部分的成本分配到客户高敏感区域,对于客户敏感度低的区域,尽量简化设计,降低成本,以确保项目总体成本可控。这里通过无锡项目结构成本优化及商业外立面成本的控制进行说明。

2.1 结构成本优化

结构是工程项目的骨架,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结构成本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也较高,但对于商业项目而言,结构并不直接呈现给顾客,结构设计的部分不属于客户敏感区域,因此对于地产公司而言,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进行结构优化,才能做好项目总体成本的控制。无锡项目在方案设计初期,即与地铁协商,通过将地下二层及三层靠近地铁位置的退地铁距离增加至30 米,有效的减少了地铁方对本项目基坑支护加强措施要求,无需进行围护方案安评。基坑支护成本因此相比较投资测算阶段节约了928万元,同时,因退地铁距离的增加,围护施工无需分坑,工期节约了约180天。

同时在桩基设计的阶段,未优化前桩基工程量约3000根。设计过程中,通过设计试桩提高承载力20%,减少桩数500根,通过桩基布置方式优化,并经过与超限审查专家和施工图审查专家多次技术交流与研判,在满足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减少了桩数500根,总计共减少桩数 约1000根,工程桩的成本较投资测算阶段节约了约一千万元。以上成本的控制优化均对商业设计效果及客户体验产生影响,因此是商业项目成本控制的优选项。

2.2 外立面成本控制

商业项目中客户直接接触的设计效果类专业主要是室内、景观及外立面,其中室内设计是客户最敏感的部分,因为室内设计的效果与商业空间的使用体验直接相关。外立面对于客户来说,体现了商业的形象气质,但不是客户体验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在外立面设计中可以通过一定的设计策略,对次要立面的做法进行成本优化。以无锡项目为例,在设计之初即明确了立面成本整体平衡,重点保证主要商业展面设计效果,次要展面坚决降本的策略,从而进行立面单方的成本控制。因此在立面形式、系统及材料的选择上,无锡项目在东立面、南立面两个商业主要展示面上,主要采用了玻璃幕墙、铝板幕墙、陶板幕墙等相对成熟的立面形式;并结合人流及业态分析,在主入口、高区空间亮点等位置设置了彩釉玻璃灯箱,提升商业夜间展示效果。在背立面的设计中,则主要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主,设置了大量室外楼梯,通过土建墙体的立体构成的方式加强外立面的设计感与秩序感,在材料选用上则主要采用一体板及涂料的组合,极大的节约了外立面的成本。

基于以上策略,无锡项目基于自身区域型商业综合体的定位,设计方案基本与设计定位相匹配,于此同时其成本控制情况也与市场竞品保持了一致水平,因此其产品竞争力预估能够在开业后实现投资阶段的收益要求。

同时,基于对无锡项目实际设计管理过程中的盈利能力提升策略及投资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表明商业项目的产品力切实可以通过设计方案的优化及设计策略的取舍来达成,从而说明商业项目设计策略的明确及设计方案的优化在商业项目产品力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3房网. 2020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情况及趋势怎么样?.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600135/answer/1317178343

邵妍,阮平南.產品竞争力分析及营销预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S1):102-106.

作者:张婧

第2篇: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摘要:本文基于职业胜任力视角,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分析,并从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学分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多样性等方面提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一方面源于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也源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这往往导致很多在校成绩良好的大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却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绩效,无法适应岗位要求,阻碍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本文基于职业胜任力理论,以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仅促使他们顺利就业,而且还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取得持续成功。

二、职业胜任力

职业胜任力并不仅仅指获取一份职业的能力,还包括个体在职业保持和职业晋升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了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已有研究对职业胜任力的界定涉及个体对自我职业动机、价值观、职业身份等的识别能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体获取社交网络的能力三个方面。如Defillippi和Arthur(1994)指出职业胜任力包括“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知道联络谁”(know-whom)三个维度。其中“know-why”能力是一种与个体的职业生涯动机、价值观以及身份识别相关的能力。这里的身份识别是指个体对自我职业生涯身份的一种认定;“know-how”能力则反映了与个体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个体运用这些能力完成日常工作,也在日常工作中使技能得以提升。“know-whom”能力反映了个体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社交网络。个体能够从广泛的社交网络中获取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信息、影响力和指导(Colakoglu,2009)。Eby(2003)等认为这一能力还涉及个体社交网络的宽度和多样性,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社交网络来促进职业生涯的进步。个体社交网络的广度和强度提升了个体寻找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的能力(Dess & Shaw,2001)。已有研究结果显示职业胜任力对个体职业成功的预测作用。比如“know-why”能力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组织认同度;“know-how”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职业满意度,显然个体具备的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越高,针对职业的认同感就越强,也越能促进职业成功。“know-whom”能力包括的内外部网络都能预测职业成功,而且外部网络的预测作用更强。

三、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本科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方案,也是高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以某高校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其目标是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相关领域职业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和人际技能。从课程设置来看,共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47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教育平台课程(58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程(40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平台课程(25学分)。首先,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来看,现有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过少,不能满足培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需求。培养方案更多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育,实践平台课程占总学分比重约为15%,与其对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因此往往导致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工作。其次,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尽管最近几年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还不能有效全面覆盖,无法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就能反思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了解自身的能力强项和优势,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等,而这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把握职业发展机会,实现职业成功至关重要。最后,现有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不够合理。从时间安排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四最后一学期,此时大学生已经面临求职就业的压力。另外实践环节的内容安排也不够合理,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中没有配置相应的实践环节内容,导致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互动。

四、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我们认为应该本着提高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原则去完善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既有助于大学生在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还可以训练其职业洞察力,初步掌握人际网络建构的技巧,从而帮助大学生奠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实践教育各环节的内容和学分安排,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首先,合理安排各环节的学分比例,优化各环节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这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实现,一是改变部分通识类、学科类以及专业类课程的授课形式,增加一些匹配课程内容的嵌入式实验项目,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中,可以在员工招聘、绩效考核等环节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体验招聘面谈组织技能,以及绩效评估面谈的相关技巧;此外其他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都可以将实践环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加實验类课程,让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或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直观的认识。其次,加强对社会实践环节的引导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一样,在寻找实习和实践岗位的时候,面临着岗位少、专业针对性弱的困难。企业无法大批量接纳实习生,同时也无法保证企业所需要的实习生岗位正好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方向。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质量,一是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机会;二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成果证明材料,提高学生应聘成功的概率;三是制订检验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指标,严格控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过程,确保其社会实践环节的质量。再次,增加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常见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军训、暑期实习、认知实践课与毕业实习等,方法较为单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贯穿在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如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社会调查、企业课堂、校友演讲等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对企业展开实地调研,增强感性认识,又可以认识和了解一些校友或企业家,进而有机会建立初步的社交网络,逐步积累人脉资源。最后,在通识教育平台增加职业辅导模块。有效的职业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去向,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为了保证职业辅导的覆盖面,可以在通识教育平台循序渐进地导入职业辅导课程,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唤醒其职业生涯愿望,增强其职业洞察力。

参考文献:

[1]COLAKOGLU,S. N.(2009,August).SUCCESSFUL PURSUIT OF A BOUNDARYLESS CAREER:CAREER COMPETENCIES PERSPECTIVE.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Vol. 2009,No.1,pp.1-6).Academy of Management.

[2]DeFillippi,R.J.,Arthur,M..The boundaryless career:A competency based model[J].Journal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5):307-324.

[3]Direnzo,M. S.,& Greenhaus,J. H.(2011).Job search and voluntary turnover in a boundaryless world:A control theory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6(3):567-589.

[4]Dess,G. G.,& Shaw,J. D.(2001).Voluntary turnover,social capital,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6(3):446-456.

[5]Eby.L.T.,Butts,M.,&Lockwood,A. Predictors of success in the era of the boundary less caree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3(24):689-708.

[6]朱新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6(12):231-232

[7]张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网络财富,2010,(5):7-8.

[8]魏欣,王立东.中国高校职业辅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26-28.

作者:宋亚晨 董临萍

第3篇: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设计

摘要: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从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对设计难度的分析,详细论述该体系的设计步骤和方法,以及有效实施该薪酬体系的注意事项,以期推动胜任力的薪酬体系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薪酬;薪酬体系设计

基本薪酬是指组织向员工支付的稳定性报酬,目前,基本薪酬的发放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基于职位和基于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帮助员工不断提高现有知识与技能水平,为其持续发挥自身优势与潜能而努力。本文将针对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产生背景、设计难度、设计思路以及实施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展开论述。

一、胜任力的概念与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内涵

胜任力是指技能、知识、行为特征以及其他特性的总称,也称为能力或素质。在该体系中,支付个人基本薪酬的依据是员工的胜任能力,薪酬增长也基于此。从目前来看,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主要适用于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知识型员工。这些员工绩效的实现更多依赖个人的胜任力水平,但其工作过程较难监督,工作成果也较难直接评价。建立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对员工的个性以及创造力是极大的尊重,可以激发员工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身价值,这在等级结构森严、员工晋升通道单一的组织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能帮助组织吸纳、保留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切入点,符合基于角色与成果管理知识型员工的要求。

二、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产生背景

1.组织赢得竞争优势方式的改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更多的组织发现自身的成功依赖于员工。必须拥有一流员工,才能拥有一流组织,这也是组织采用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源动力。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蕴涵的逻辑产生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与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如今,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方式产生了重大改变,薪酬体系也应该随之相应地发生改变。

2.组织结构的改变

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扁平化组织结构成为趋势,这种组织结构强调员工参与,鼓励员工扩大自己的工作内容,注重提高员工胜任力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在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方式中,员工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职位说明书中指定的任务,他们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素质和技能与胜任力相适应,也能运用于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

3.组织管理理念的改变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在薪酬决定过程中强调员工为组织作的贡献,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领域的表现。组织经营目前进入人力资源导向时代,管理者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组织中人力资源的角色和价值,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培育组织的核心胜任力。建立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用薪酬来引导员工不断进行学习,也是组织提升自身核心胜任力的重要方法。

三、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设计难度

1.如何確定和认证胜任力

员工胜任力的确定和认证是胜任力薪酬体系实施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之一。在实践操作时如何设立员工胜任力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个性”、“主动性”等胜任力要素的概念和解释就有较多争议,有不同的衡量尺度。这些概念如果成为胜任力薪酬的评价指标,将较难进行实际操作。胜任力等级的确定包括三个方面:胜任力等级如何评价?评估要素如何划分?由谁评估?随着员工胜任力的不断提高,原有的评估系统必须定期进行重新确定,如何在胜任力确定过程中保证评价系统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2.市场薪酬数据如何获得

目前大多数组织采用的是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基于胜任力的市场薪酬信息相对匮乏,在市场上较难找到相应的参照数据。具体到实践中,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与市场的脱节使得组织无法做出合适的薪酬水平定位。

3.如何与其他薪酬体系有效结合

组织如果实施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也不能完全仅限于胜任力,仍然需要考虑职位数量和内容、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因素。所以,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职位薪酬体系。在实际操作时,职位、胜任力和绩效可以有效结合,针对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环境进行相应调整。

四、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设计步骤

与较为成熟的职位薪酬体系相比,设计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胜任力、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将胜任力与薪酬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设计的主要环节。

1.胜任力模型的确定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战略导向的组合导致在不同的行业中,作为薪酬发放的胜任力组合有很大差异。组织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本公司的员工胜任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员工胜任力的挖掘与总结,将优秀的胜任力表现特征总结出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胜任力模型是组织实施胜任力管理及胜任力薪酬体系设计的基础和关键。

岗位不同、层级不同对员工胜任力的要求是不同的,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通用类的胜任力模型以及不同职能领域中的胜任力模型,需要组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通用类胜任力模型强调的是所有管理工作的相似性,基本适用于所有的管理类人员,虽然有些显而易见的胜任力概念,如人际理解力、灵活性等没有单独做出要求或说明,但是基于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只将最突出的共性胜任力概念列出。

基于不同职能领域的个性化胜任力概念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修订,例如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胜任力概念就必须突出强调如培养人才、影响力、人际理解力、关系建立、客户服务、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合作等概念,因为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人”这一最重要的资源而展开的一系列开发、激励和支持等的管理工作,所以胜任力概念的确立必须结合其专业特色和工作特点。

2.胜任力等级划分

对于胜任力等级划分的一般做法是组织依据其具体情况,通常将内部职位分为:管理类、技术类、专业类、行政类等不同的职能领域;再根据不同类别的职位确定各自的胜任力,并对每种胜任力进行胜任力定义和胜任力等级划分,比如“成就导向”是指希望更好地完成工作或达到一个优秀的绩效标准,它的定义为:一个人始终渴望有所建树,通过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或更高更多的目标而获得某种满足。这种对成就的不懈追求始终能够给人动力,使人能够长久地工作而不知疲倦,并不失时机地使人奋起,迎接新的更富挑战性的任务,再根据定义划分不同的等级。

3.员工胜任力评价

员工胜任力评价这一环节直接决定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设计的成败。胜任力评价小组一般由外部专家、高级主管和业务专家构成,根据胜任力的定义和等级划分对员工进行评价。胜任力评价小组可以根据胜任力标准和等级要求,制定相关专业技能评价细则,由员工本人提供证据资料,专家成员进行集体鉴定;同时评价小组还可将行为评价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由员工的直接主管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任职资格等级调整的依据之一。员工胜任力评价的结果是个人的胜任力描述,该描述说明员工个人具有的相关胜任力大小,并决定员工基本薪酬水平的高低。在该环节中,要尽量将胜任力评价具体化和细化,避免和降低不确定性。

4.薪资结构设计

这是最后一个步骤,主要根据评价好的员工胜任力及胜任力等级,确定其基本薪酬的高低。目前组织的胜任力薪酬体系通常与宽带薪酬结合起来。薪资结构设计主要有以下的步骤:

首先根据当前和组织所期望的胜任力水平来决定需要多少个宽带,较常用是根据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管理类、技术类、专业类、行政类等类别,并划分进相应的薪酬宽带等级,不同的等级内划分级别,普通的做法是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级,再根据员工的胜任力水平差异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薪酬宽带中。员工在自身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或者所有时间里可能都只是处于同一个薪酬宽带中,他们在组织中的流动是横向的,但是随着他们获得新的胜任力,承担新的责任,或者是改善绩效,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薪酬。

其次是确定宽带内薪酬的浮动范围,即确定每个薪资宽带中的上下限,这受到同一宽带内胜任力价值差异的大小和组织薪酬支付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组织其薪酬带宽差异较大。宽带范围中的薪酬上下限的确定要结合市场薪酬水平,但由于目前我国胜任力薪酬的市场数据信息比较有限,所以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市场调查数据,确定各种胜任力的相对市场价值,或者根据所需定价的胜任力找一个基准职位,然后收集相类似职位的薪酬数据,作为胜任力定价的参考。即通过具备一定胜任力水平的个体当前的薪酬水平来反推胜任力的价格。一般来说,将市场价值最低的薪酬水平作为宽带内薪酬浮动的下限,最高的薪酬水平作为宽带内薪酬浮动的上限。

五、有效实施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的注意事项

1.更新和明确观念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设计中的一种表现,而对员工胜任力的强调还贯穿于招聘、晋升、绩效管理等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采用该薪酬体系的组织必须根据组织和个体的特点,结合组织文化和战略因素对个人胜任力的内在要求,对胜任力的强调要融入到招聘甄选和绩效评价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在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作为这种薪酬体系基础的胜任力模型必须予以及时修订和调整。

2.与其他的薪酬体系有效结合

基于勝任力的薪酬体系仅仅是确定基本薪酬,在建立系统的整体薪酬方案时,必须结合绩效奖励计划、福利等传统薪酬内容,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有调查显示,在已采用胜任力薪酬体系的组织中,70%的组织在设计方案时既考虑员工的胜任力也考虑其绩效结果,有的组织还进行传统的职位评定。

3.加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需要鉴定评价员工的胜任力,合理利用员工每一种胜任力的价值,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额外的要求。这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人力,如果因自身管理不善,胜任力薪酬体系优点可能就无法发挥。

六、结束语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针对员工的胜任力给予直接有形的报酬,促进员工发展,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为组织做贡献;创造出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迎接挑战并积极工作的氛围,为胜任力出众的员工开辟施展才华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提高现有知识和技能水平。随着薪酬技术的开发和实施,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将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昕,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娇娇)

作者:朱凌玲

第4篇:《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根据课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凝问,从而促使学生进一地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精髓,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熟悉而陌生的力基础上的升华。学生通过对力的概念及弹力、重力、摩擦力、力的合成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力的平衡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知识的学习是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探究浮力及简单机械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多力平衡、力矩平衡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力的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能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 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 能够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 通过分析和讨论生活中物体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作图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平衡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认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

两端有滑轮的长方形小桌一个、正方形硬纸片一块、金属钩码一盒、棉线两段、挂盘两个。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在自然界中,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的作用,例如:教室里悬挂的电灯、平直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小骄车;而有些受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可以改变;例如:上体育课时,同学们用力将铅球投出,铅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那么,物体在不受力作用的时候,为什么有的可以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有的却不能呢?物体所受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新科教学

1、力的平衡

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的?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的作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能见到。例如:在平直铁路上匀速行驶的火车,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物体的平衡状态。即物体的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在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把这两个力称为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请两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记录教材图7-21实验,说明硬纸片水平方向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当两个拉力不相等时,硬纸片是否保持静止,观察硬纸片向哪个方向运动?(纸片将向拉力较大的方向加速运动);当两个拉力的大小相等时,把纸片转动一个小角度,观察两个力是否在同意条直线上?放手后纸片将怎样运动?(两个力不在同意条直线上,纸片将发生转动);当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观察纸片是否运动?(纸片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完成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满足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然后进一步提问其他同学:当两个力平衡时,它们的合力是多少?方向怎样?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判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为40千克的木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求木箱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并画出木箱所受力的示意图。

分析:由于木箱处于静止状态,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它们是一对平衡力,求出重力就知道支持力的大小,由于支持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解:G=mg=40kg、10N/kg=400N 因为支持力与重力是平衡力,所以:F=G=400N 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作图(略),答:(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可能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或减速运动状态。

例如:汽车匀速行驶时,水平方向牵引力和阻力是平衡力,竖直方向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当牵引力大于阻力时做加速运动,牵引力小于阻力时做减速运动。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用力把一个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使其静止,请画出物体所受摩擦力和重力的示意图。

拓展: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平衡力:两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二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两个施力物体,两个受力物体,二力分别作用在对方物体上。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1、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

4、二力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

二、布置作业:第138页1—3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力的平衡

一、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这两个力称为二力平衡。

三、力平衡条件:

1、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4、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平衡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充分利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网上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作图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特别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操作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发现二力平衡需要满足的条件,自主发现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突破本节知识的教学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具体的方法是:请同学们站立起来,对自己进行受力分析,并说出受哪些力的作用?同时分析支持力的作用点在哪里,自己对地面压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分析重力、支持力和压力的大小关系及方向。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学会受力分析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力学知识学习作好知识的铺垫。

第5篇: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5.3 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4、用实例了解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用实验探究方法推理多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2、学会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基本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尝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提问:什么是共点力?(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教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以及相关知识。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教学

1、呈现平衡状态的一些图片(蘑菇石、山西悬空寺、芭蕾舞、自动扶梯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生活、艺术等不同领域存在的平衡之美;同时初步感知从物理学的角度所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讨论交流

呈现实际例子,反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分析下面实际例子中,物体在全过程中的哪些阶段,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

实例1:飞机从起飞,到一定的速度平稳飞行,再到降落,最后停留在机场的停机坪上。 实例2:观光电梯从一楼静止开始运动到39楼停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表述

3、注意点:

1、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与静止是不等价的,这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为0,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

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学

1、理论推理

学生回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教师引导: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中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是不可能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时与不受任何外力是等效的。 师生推理1: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F合=0 师生推理2:从加速度的角度分析,平衡状态的条件。(只能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不能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分析。) 小结: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说明: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v=0,物体的加速度 a=0;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v≠0,物体的加速度 a=0.

2、实验探究

器材:钩码(50g)若干,细线,小钢丝环,弹簧称两个(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视具体情况) 探究过程:

(1)探究二力平衡。如图1操作(可以改变钩码个数)

(2)探究三力平衡(研究对象为重力忽略的小钢丝环)。如图2操作

作图探究1: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小钢丝环的平衡条件。

作图探究2: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一条规律: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跟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统一条直线上。

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有系统连贯的感性认识。

分析推广:n个力平衡: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拓展教学:(视学生情况取舍)其实,当物体在多个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如果通过平移力的作用线,使之首尾相接,必然会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我们根据能否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来探究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展示平移的过程,对“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理解。 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应用教学

例题: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图所示,若鸟笼重19.6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详细解答见教材

教师:注意解题规范和思路分析过程。 引申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①用分解法求解。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变式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变式1:三段绳子的最大承受力相同,当鸟笼重力越来越大时,哪段绳子先断?

变式2:将OB绳子移到水平位置,OA的方向不变,求这时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

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 第三步应用平衡条件。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式子(或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

三、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物体平衡的种类教学

教师演示:用带凹槽铝塑板做成轨道,演示如图实验。 从观察现象得到结论:

1、不稳定平衡:如A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下降,就会失去平衡,且不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的平衡叫不稳定平衡。

2、稳定平衡:如B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上升,就会失去平衡,但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继续保持平衡,这样的平衡叫稳定平衡。

3、随遇平衡:如C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既不降低也不上升,物体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样的平衡叫随遇平衡。 稳度教学

制作“平衡针”来演示,说明物体重心越低,支持面越大,物体越稳定。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重心和稳度 实验内容和现象:

把一根细铁丝从软木塞的中心穿过.在针的一端插上一个泡沫球.再另外取一根细铁丝,穿过软木塞,并将细铁丝弯曲,在这根细铁丝的两端各插上一个橡胶瓶塞,见上图.注意伸出软木塞的一端不宜太长.将此端放在任何一个凸出点上,该系统都将对支撑点保持平衡. 演示1: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软木塞下移,特别是使系统的重心低于系统的支撑点的位置,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也是赛车的底盘为什么尽可能安装得越低越好得原因.只有这样,赛车在急转弯时才会紧贴地面而不至翻倒. 演示2: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接触点处的毛衣针折成一个“类似V形的底盘”,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高大建筑物通常建造成上小下大的原因。 作业:教材P93

5、

6、8题

实践作业:教材“迷你实验室”看谁垒得好 教学建议

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通过理论推理和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以及在实例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如何依据平衡条件画受力示意图与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

3、通过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受力分析方法;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解题基本思路小结.

第6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合力与分力。

力的合成是为以后综合受力分析准备的一节课。求解力的合成所采用的是等效替换的方法。要通过多个实例来分析说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和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一个力与作用效果相同的多个力是可以等效代换的。

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换的关系学生不易理解,是个教学难点。应该让学生知道,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每个分力都应该有施力物体,而合力则是设想的但有实际意义的力。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位移矢量合成问题。教学中应该在复习同一直线力的合成的基础上,再转入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在学生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并得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好的实验做实验,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合力、分力,比较合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让学生清楚看到合力不等于分力的代数和。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合力、分力的关系。在得出合力、两分力间的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让每一位同学都做出平行四边形,看合力是否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重合,并展示同学的实验结果,逐步建立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由于学生对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不深,容易按照标量运算来想问题。如:可能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或合力至少大于一个分力,求合力也容易忘记方向。因此教师采用相应的计算机课件来动态模拟两个分力大小一定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随分力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应该是实验的操作过程,一定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力的合成法则——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这个问题上能够深刻地理解并能够在实验中锻炼能力。实验中可能有的学生不能的出正确结果,应该鼓励学生并在课后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信心。

3、共点力。

共点力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实例让学生区分共点力和非共点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共点力图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的本质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等效替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索性实验,初步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3、让学生在寻求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力的等效替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

1、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 白纸 图钉 橡皮筋 弹簧秤(两只) 三角板 铅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教学 [复习与回顾] 回顾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 举出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事例。 回顾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与方向与分力的关系。 [演示实验] 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橡皮筋一端拉到O点如图所示;用一个力F将橡皮筋拉到点O如图所示。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F

1、F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做那两个力F

1、F2的合力,而那两个力F

1、F2叫做这个力F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与初中不同的是,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

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与方向,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那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分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合成

通过实验来完成这个问题。

让学生明确如何确定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力沿细绳的方向)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1、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2、明确实验时两个人的分工。

3、确定合力和分力的大小、方向。

4、让学生明确如何才能使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 [视察学生的实验情况] [数据处理]

1、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合力和分力。 (强调力的图示的注意事项)

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学生的结果。让学生明白,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相加减的关系。

2、引导学生猜想合力与分力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猜想好像与平行四边形有关,合力好像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3、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做出平行四边形,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学生的结果。

4、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合力,发现对角线和合力很接近。

5、教师说明:经过前人的多次精确实验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合力。

可见求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练习]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例题(略) [电脑演示]

1、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

2、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夹角关系。 [学生思考]

1、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F

1、F2,两个分力间的夹角为θ,当θ=00时,它们的合力为多少?当θ=1800时,它们的合力又为多少?合力的大小范围为多少?

2、如果是三个力或三个以上的力,如何求合力?

(二)、共点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共点力的知识,阅读时注意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共点力?

2、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如果有,适用条件是什么? (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可以通过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布置作业(略)

四、板书设计

1、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F

1、F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做那两个力F

1、F2的合力,而那两个力F

1、F2叫做这个力F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7篇: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反思

物理组:陈 源

根据学校每位新教师必须上一节合格课的要求,我完成了《力的合成》这节公开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各位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对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力的合成》重点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故本节内容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课的首要目的所在。 1.小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1.让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单手举起一个哑铃,2.让两个力气小的同学一人出一只手共同举起一个哑铃;引入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渗透等效替代思想,即分力和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得出合力与分力概念。 举例强化:(1)几条狗拉雪橇和一条狗拉雪橇 (2)几个人打夯和用打桩机打紧地基

(3)拉纤时,同样的船,同样的水流,可由一个大力士拉,可由一个大力士拉,可由两个人拉,也可由多个人拉……. 力的合成

再次强调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等效替代,并引入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概念。

等效替代 效果相同 合力 分力 力的分解

2.探究矢量合成运算法则——平行四边行定则 (1)引导猜想

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阅读并猜想:合力和分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合力大小是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和吗?

演示实验: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重物悬空静止,记录读数F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重物悬空静止,记录读数F1,F2 改变角度,多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重物,记录读数F1,F2。

引导学生总结:合力和分力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和运算,还和分力的方向有关。 (2)学生探究

器材准备:橡皮条,轻质圆环,弹簧测力计(两只),图钉,白纸,方木板,刻度尺,量角器等。

探究之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怎样保证合力和分力的等效行?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确定?怎样把力在白纸上表达出来?学生经过相互补充和完善,形成探究方案。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点拨。

当力的图示做好后,让学生猜想:F1,F2与F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将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箭头端用虚线连接。

展示结果,教师总结得出平行四边行定则。 3.例题分析

例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求合力。 用作图法时,要求作图规范准确,取同一个标度,实线虚线要分清。用计算法时,要先作出示意图,再计算。 二.本节课的优点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方面。在上课之前我仔细的阅读了课程标准,知道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的过程。难点是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案的设计。

2.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方面。这节课我采用了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引导的方法等。使得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较高,主体性的发挥比较充分。这节课整个来说还是比较流畅的。我先采用演示提水桶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然后又举多个例子加以强化。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对学生可能的错误观点,用事实说话——做演示实验,加以更正,并引出和分力方向有关这个观点。然后让学生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探究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把探究问题细化,让学生各个击破,才能形成探究方案。最后通过例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 3.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方面

上课能做到讲解内容正确,详略得当,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合理,一目了然。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不够近,师生互动的环节还不足。

第8篇: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概括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实验、思考、观察、分析,得出二力合成的结论,三力合成、多力合成的方法。并以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文、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多给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以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两人抬一捅水,随着两人抬的角度不同,吃力程度也不一样。一个力气小的学生可以轻松拉动两个大力士等等。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时时充电全面提升自已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眼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在课堂上的许多环节不敢大胆放手给学生。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不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在安排学生自己体会时,总不免多次打断学生的思路,试图进行补充说明,或是教给学生体会什么,如何体会。这都表现出过多的担忧,不合理的控制。

在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的新理念下,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讨论、探索,去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不但能将老师从繁琐的推导中解脱出来,而且会丰富学生的活动,使其主体地位进一步凸现出来。若在安排学生体会的同时布置些任务,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思考如何将知识个性化等,再结合适当的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第9篇:《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高新完全中学高一年级 郭忠孝

【课标分析】

知道什么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会分析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的实例。 【教材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对平衡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只限于二力平衡。高中阶段要在此基础上延伸,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探讨多个共点力平衡的问题,其中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是重点,动态平衡是难点。 【教法分析】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基础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学生合作探究并分组展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学法分析】

学生要思考物体受共点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共点力满足什么条件。注意物体受三力平衡时的分析和研究,动态平衡题目的分析与研究,加深物体平衡与生活实例的结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第 1 页 共 4 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处理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动态平衡。 【教学方法】

归纳法、分组探究展示法、小组互评加教师点评法 【教学用具】

PPT、小黑板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PPT展示本节基础知识点、共点力平衡解题的常用方法、基本步骤。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新课展示

第 2 页 共 4 页

(一) 各学习小组利用小黑板展示课前分组学习、小组讨论成果。

1.展示完成后由其它小组的同学对讲解过程进行提问。 2.下一组为上一组的展示情况打分。

3.必要时教师对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和指正。

(二)学习目标完成情况。教师对整个展示过程作出评价,肯定亮点,指出不足。

(三)感悟高考。PPT展示高考真题,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体会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的考察情况,知道一道复杂的题目其实都是由多个基本知识点构成的,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解题方法,都可以从容应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本节内容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

1.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时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2.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定研究对象;

(2)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运用平衡条件,选用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四、作业布置

第 3 页 共 4 页 练习一的

1、

2、

3、4题

五、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常用的方法0Fx合正交分解法F0y合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点1.确定研究对象(物体或结点)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解题题的一般步3.分析研究对析研究对象平衡状态4.运用平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教学反思】

各小组都能完成相应的题目,展示时也都能讲清楚,但仍存在部分同学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说明基础知识仍不牢固,这一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格外注意。在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时,通过一题多解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解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手段。

第 4 页 共 4 页

上一篇:体育卫生工作方案下一篇:交叉作业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