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笔者参与了江苏省南通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评比的全程活动,共观模了15节实验课,贴近教学、走进课堂,感受教育装备、仪器器材、教学设备给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受益匪浅,感慨颇深,也真正感受到了仪器装备在促进理科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篇1:

浅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的模型构建

摘要:在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建构模型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复习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高中生物知识本来比较分散,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传统的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一轮复习模式不仅效率低下,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方法,整合复习资源,引导学生建构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光合和呼吸

新课标中关于学科素养的论述,强调学生应具备包括模型与建模等方法在内的科学思维。《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中同样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图表等建模方式表示、描述生物知识。因此,无论从学生生物素养的发展需求,还是新高考的现实要求,都需要教师建构课程模型,提高一轮复习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的一轮复习为例,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中的模型建构策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构建的思考

高中生物学复习课常态课模型是立足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知识内容以及实践经验,在总结生物学科复习常态课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动态化地构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型,以不断提升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教学质量的过程。复习常态课模型的构建往往源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具体问题。即便是同一个教学问题,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所应采取的解决策略与方法也不尽相同,由此建立的教学模型也是各具特色。所以,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的教学模型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固定的、单一的、万能的。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型。

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的课型特点:

(一)教学内容具有重复性

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学生对这一课型的兴趣远远不像新授课一样那么强烈。因此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应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构建丰富的教学模型,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

(二)大容量、系统化

与新授课相比,复习常态课的知识容量要更大。因此,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梳理知识点,帮助建构更具系统性、结构化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三)知识与方法、能力相结合

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知识基础,还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阅读方法、学习技巧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典型例题,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及时反馈

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相应的练习,了解、掌握学生对所复习过的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齐学生在新授课环节留下的短板。

二、巩固基础知识

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构建相应模型,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避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倾向的出现。建构模型中的问题情境是客观世界中各种现象、反应的集中体现与具体描述,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图式,抽象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模型。只有经历“发现问题→抽象问题→建立模型”的这一思维过程,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真正理解生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生命活动的具体规律,进而不断进阶自身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中构建相应模型,还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从本质来看其实是一个不断“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遇到的很多问题情景,都具有开放性、真实性、复杂性等共性特征。学生们在面对这些真实客观、信息庞杂的问题情景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助力与指导,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尝试与探索,筛选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必要时还需要借助灵感或直觉,才能抓住问题情景的本质,进而建立相应的模型。而学生通过经历这一过程,能够充分激活思维,从而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

(二)为高考奠定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种结果。”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引导学生建立相应模型,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解決过程中,并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生物学复习课教学成效。所以,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模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善的生物学知识、加深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具体化地掌握抽象地生物学知识、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更加从容地应对高考奠定基础。

三、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构建策略

(一)建构图文模型,强化知识记忆

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既分散又抽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生物学中的很多微观生物现象的确难以及时理解与吸收,而这一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对一轮复习的整理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引导学生建构图文模型,直观、形象、全面地展示复习内容、生物现象,不仅能够增强复习过程的趣味性,还可有效帮助学生强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进行“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的复习时,很多学生会混淆植物的叶绿素提取与叶绿素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叶绿素的提取实验、叶绿素的分离实验,并对两次实验的步骤与现象进行对照,进而理解植物叶绿素提取与分离的不同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植物叶绿体色素提取与色素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绘制成树状图,让学生通过绘制关于这一知识点的树状图,在脑海中直观、全面地呈现相关知识,从而有效避免知识混淆的问题。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的易考点,需要教师在一轮复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建构图文模型,梳理、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并就导致出现某种实验结果的原理、原因展开共同分析与相互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构建物理模型,理清物质变化

物理模型,是一种以实物、图形或画面等形式为依托,对认知对象的相关特征进行直观化、形象化表达的一种实体模型。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中应用物理模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内化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如在“光合和呼吸”中,就物质变化而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二者是相反的。在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混淆二者的联系。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可尝试改变以往的讲解模式,转而通过构建细胞简图,更加直观、形成地展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简图,能够一目了然地认识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是相反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在“光合作用”中O2为主要物质,而在“呼吸作用”中,O2则为必须物质。总之,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基于“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内容的特征,构建以细胞简图为代表的物理模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盲点,使得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理解更加精准,从而顺利达成一轮复习目标。

通过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卷我们发现,高考试题中“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如何用co2的变化量来表示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理解与掌握,是否能够明确的区分这三者。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建立一个细胞模型,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气体变化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如“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光照强度从0逐渐增大,细胞的代又会如何变化?”通过直观化地呈现抽象的代谢过程,依次建构物理模型,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构建数学模型,体现逻辑关系

数学模型是指运用数理逻辑方法以及数学语言,建构科学模型或者工程模型。与图文模型相比,数学模型虽然不能那么直观地呈现知识内容,但是却能够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各种生物现象。在一轮复习中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思路、把握生物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的解题更加清晰,从而提高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不仅涵盖了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且涉及知识面范围较广,很多内容都与生命活动的规律息息相关。而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则可以完整、全面地将其体现出来。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来看,建构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一轮复习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挖课程资源,建构相应的课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抽象的生物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何丽娟.浅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3):207-210.

[2]胡佳妮.先造房子后装修 搭好框架再精琢——以《绿色植物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为例谈初中生物主题式一輪复习模式[J].考试周刊,2021(08):122-124.

[3]彭国强.浅谈高三生物基础性复习的有效策略调整——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复习课为例[J].文理导航(中旬),2021(08):59-60.

作者:钟景娇

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篇2:

实践性探索

笔者参与了江苏省南通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评比的全程活动,共观模了15节实验课,贴近教学、走进课堂,感受教育装备、仪器器材、教学设备给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受益匪浅,感慨颇深,也真正感受到了仪器装备在促进理科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尤其让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感到鼓舞的是:此举旨在推动学校实验装备工作由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教学、保障教学”转入现代意义上的“融入教学、促进教学”,推动学校实验装备工作人员由过去的“配备借还清理仪器”的事务性工作转入现在的“指导设计编排实验”的教学性工作,从而让学校实验室在功能上由“验证已有理论”向,“探究未知知识”拓展,此举既是一次引导仪器设备使用的实践性探索,更是一次推动实验教学、促进理科教学方式转变的理性化思考。

参加评比的15节课都是以常态下随堂课的形式呈现,全部由一线从事生物实验教学的人员执教,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1 鲜明的实验特性凸显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独特风格

此次生物实验教学评比课的实验操作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显微镜使用及显微观察实验(6节课)

(二)解剖观察实验(1节课)

(三)自主探究设计实验(5节课)

(四)常规操作与实验拓展(3节课)

执教者在课堂设计、手段、组织、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注意贯穿实验室的功能特点,师生实验操作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凸显出实验教学课的自身风格和学科特点。

如海门市三厂初中《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因——种子的结构》一课,教师以一粒种子萌发长成一棵完整植物体的过程通过动画显示,由此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验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作好认知准备。之后,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探究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因”活动记录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镊子、解剖针、碘液等分发给各小组。课前准备好浸泡的蚕豆、玉米、花生和大豆种子,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边观察,边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主动获取解剖、观察种子的过程和方法;小组成员密切配合,规范操作,细心观察蚕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并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及意外收获等。实验中,学生遇到疑问时,询问同学或老师,通过生生或师生合作,体验本次实验的过程、方法和乐趣。实验结束后,各小组相互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出蚕豆种子的结构。在小结汇总实验结果时,教师就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辅导,并用课件展示蚕豆种子的结构,同时对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方法、结果等进行评价。欣赏成功者。激励进步者,纠正偏差者,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整个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融合在一起,师生间的默契、亲和也在实验中得以体现,教学活动沉浸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这一堂课教师变传统的观察实验即由教师演示一步、学生操作一步的服从式实验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分析处理实验材料、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的探究式实验方式。

这种学习与实践快速密切结合的方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所不可比的,实验操作、动手实践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凸显出实验教学课的独特风格。

2 充盈的仪器支撑丰富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探究空间

生物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_,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也是实现生物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标准对做好教学实验寄托了高期望,提出了高要求,也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江苏省教育厅从2006年开始,利用两年时间,在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实施了“四配套”工程,充实常规仪器和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仪器更新和消耗品补充,使中小学教学仪器全面地配齐、配足、配全、配好,实验条件得到根本性改观。从这15节课来看,每一节都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室的功能和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为教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施教平台,同时,也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自主设计编排实验提供了充盈的器材和实验条件。几乎在每一堂课中,老师们都借助于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本领。

如海门中学附校《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课,教师将细胞失水的原因设计成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做出假设,自选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设计编排实验,并要求改变实验参数,进行对比实验。学生们充分地用好实验室仪器和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方便地将不同功能的仪器和材料用于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中,教师还将实验过程通过生物显微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使学生快捷、清晰、真实地观察到实验全过程,充分地将显微投影技术与生物显微镜、分析实验整合于一体。很显然,这样的课中,实验是实现探究的重要途径,教学仪器在动手操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让笔者清晰地看到,这种理科教与学模式的变化,是在仪器装备的保障下发生的。

3 优化的课堂设计激活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教学氛围

纵观这15节课,我们的实验教学人员匠心独运,神思妙想,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得”,着眼于减少教者的“失”,设计框架求“实”,改变教法求“新”,在实验组织和设计上动脑筋。在实验过程和引导上花力气,一个个优化的课堂设计激活了一堂堂实验教学课的教学氛围。

东县实验中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课,是一堂生物研究性学习课。教者用学生吃馒头和课前收集唾液的录像开始引入课题,中学生们看到自己的镜头在屏幕上展示出来,都情不自禁地笑了,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将课堂气氛顿时激活,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下一步自主探究作了铺垫。接着,展示完相关背景资料后,教师针对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后,每小组请代表到讲台前陈述实验方案,全班通过。当每一位学生陈述结束时,掌声响起,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这是对成功和进步者的欣赏,也是对每位学生共同发展和自信心的鼓励。之后,教师释疑解难,修正了方案中的偏差后,探究的过程全部交给学生,自选器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记录、自我归纳……此时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们完全处于自主实验设计研究的状态中,而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他们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和参与者。最后,以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感受结束了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习。

精心的设计收到了精彩的教学效果,以致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情正浓;课将毕,兴未尽;课结束,意犹在。

皋市二案中学《探究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以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为干线,以学生设计实验步骤、上台展示实验现象,交流汇报实验结果为支线,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指导。每位学生都是参与者,实验者。全课提出问题20多个,参与展示现象、回答问题的学生近40人,施教者反应敏捷,判断准确,把教学气氛调控得活而不乱,热而不嚷,井然有序,高潮迭起。

4 精湛的电教手段加大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容量密度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都提到了投影、挂图、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展示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教师教学中的自觉行为,并已经根植于课堂中。

15位执教者以投影、录像、实物视频展示、计算机为载体,借助多媒体手段中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放大的效果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静止问题动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同时,实验教学课的容量密度也得以倍增,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好帮手,15位执教者都能够用多媒体较好地解决教学和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四点,肯定无法全面地评析出这15节课的所有闪光点。但是,我们相信这些课的质量与效果由此可见一斑。诚然,课中也程度不等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多媒体课件的驾驭和合理使用;教师如何在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中正确引导,收放自如;传统实验课如何更好地向研究性实验课转变……仪器装备真正地“融入教学、促进教学”还需在理科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实践。

作者:曹惠芳

生物常态课下初中生物论文 篇3:

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究的探索

摘要 探究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的设计与实施,以高校引领、合作互助、行动研究、聚焦课堂为原则,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活动,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生物学校本教研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 URS模式 校本教研 中学生物学 课例研究

文献标志码 B

目前,我国各地区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开展了多种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2017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联盟和部分地方教育局、中小学校在北京共同举行“U-R-S联盟”成立仪式暨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成立URS联盟是为促进三者在理论研究、专家资源、应用研究及实践方面的共享。URS是指大学(U)、区域教师发展中心(R)和中小学(S)的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共同服务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URS是协同创新的共生关系,高校教师、研训教师、一线教师共同致力于促进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支持中小学教师的常态化混合研修。下面基于URS模式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物学课例研究,旨在促进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基础教育的教学服务。

1 问题的提出

課例指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的过程中需要参与者能够拥有一种相互研究、相互学习的心态来完成,参与者一起对教学活动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以及探讨最后找到一个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获得更好的学科教学知识。负责进行课例分析的教师需要能够亲自撰写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的目标、主题以及重难点都要有一个清楚的掌握,同时,能够找到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所在并且懂得总结出有效的结论以及做好准确的提炼。开展课例研究需要明确主题和目标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一堂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基础性的改进。这一研究过程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对传统教研活动也能够起到创新的作用。

1.1 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究的状况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内已有不少的学者进行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查阅中国知网2009年3月~2019年3月的论文,输入内容中主题为“校本教研”并含“课例”,匹配条件为模糊,分类导航为全选,发现硕博论文共有33篇,期刊论文共有145篇;以“校本教研”并含“中学生物”,匹配条件为模糊,分类导航为全选,发现硕博论文共有2篇,期刊论文共有7篇;以“USR”并含“中学生物”为篇名,经查阅未发现相关文献。虽然基于USR模式下开展中学生物学课例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可以参考的论文较少,但此研究对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究的意义

1.2.1 有利于改进常规教研的模式,促进学校教研活动质量的提升

探索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究有利于改进常规教研的模式,能够丰富校本教研的理论内涵。我国传统的教学研究机制是上级行政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机制,而URS模式的校本教研是基层学校创新的,试图发挥师范大学的理念引领、优质资源优势,联合打造学校品牌、区域品牌,推动学校校本教研的特色发展,促进校际交流与区域交流,能够调整改进单一的自上而下机制,双相结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1.2.2 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课例实施,教师可以聚焦课堂、聚焦学科,促进PCK的发展,从而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例如,通过课例研究,教师知道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能够呈现课堂知识的教学策略。并且,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因此,通过课例研究,能使学校教研活动质量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课例研究的基本环节

课例的校本研究,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活动。个人通过中学生物学课例的教学研究实践认为可以将其分为4个环节:确立主题一提出对策一课例实施一经验分享。URS模式下中学生物学课例研修运行流程为三段九步法,如图1所示。

(l)确立主题:学校成立的教研组多方联动,收集生物学课堂上真实的问题,然后结合学情,甄别并分析重要问题,最终确立研究的主题。

(2)提出对策:围绕研修主题,在专家指导下,教研组(备课组)共同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课例实施:教研组成员根据研修主题、解决对策,再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某节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节研讨课。课例实施就是教师一起讨论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进行教学的过程。

(4)经验分享:首先,开展课例研究对于学校内部而言,将从课例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在学校内部推广,尤其是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更加重视,并且让同学科的教师能够通过对比找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后,参与研修的专家名师可以在区域内进行研修成果的展示、推广,在成果推广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区域内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3 课例的实施与评析

研讨课的课例为“植物种子的萌发”,参与教师为苏家屯初中生物教研组的全体成员。

3.1 第一轮课例实施

3.1.1 集体教学设计

参与的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尤其是对“植物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都要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制定出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3.1.2 明确分工

明确分工是确保课例实施是否有效的重要保证。将本学期的“初中学生绘制生物结构图促进概念学习的研究”作为此次课例研修的主题目标,对不同参与者安排不同的观察角度,在观察中可以通过列表以及生物课堂中的前测和后侧来获得课堂上的有效数据、资料,确保记录的数据和资料准确有效,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3.1.3 主题做课

第一次课例研修主题为初中学生绘制生物结构图促进概念学习的研究;授课内容为种子的萌发(第一课时);授课教师为A教师。

教学片段:

(l)导入新课: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思考:根据现有知识,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2)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种子。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各种种子植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师播放微课,学生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过程。

活动三:实验观察。探究种子的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按照任务卡进行实验,并完成任务卡中的自我评价。

活动四:绘制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

(3)拓展应用: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除去种皮的南瓜种子還能萌发吗?

(4)课堂小结,引领学生们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5)随堂检测,教师展示,难度分层递进的问题。

(6)布置作业:完善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与你的家人和同学一起,在不同的肥料条件下栽种几株番茄。

3.1.4 评析反思

“种子的萌发”这一堂课的第一次课例研修观察量表见表1。

(l)专家评价:从教学目标来看,这次课例的研究目标是利用生物结构图促进学生概念的学习,种子萌发这节课每个环节都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总体上教学效果不错。从教学策略来看:这堂课运用了同伴互助、读图观察、图片对比、示范引领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从导入环节开始,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可以更为清晰、生动一点。其次,通过观察图片认识种子,图片的选取可以更具有代表性、更清楚一些。再次,在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实验的时间而且实验结果也会更准确。然后,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图进行展示这一环节,投影并不是十分清晰,以及教师没有对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学生通过绘制结构简图,从而对种子的概念及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A教师这堂课的设计是“认识种子——观察种子——实验探究——辨认对比——绘制示意图”。

(2)学生评价: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不同。通过视频能够了解种子的外部结构,以及实验中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种子的一些内部结构,其中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都由哪些部分组成。最后在认知种子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安排我们绘制种子的结构图,从而对种子的结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轻松地说出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3)自我反思:A教师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了其他教师提出的意见,看到了本堂课不足的地方,第一个不足之处是上课时间比较紧,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较少。第二个不足之处学生在展示自己的结构示意图时,并没有很好地去进行纠错,导致学生的印象不是特别深刻。第三个不足之处,在各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过渡的语言并不是十分得流畅。

3.2 第二轮课例实施评价

在第一轮课例实施的基础上,教研组的成员进行了第二次的课例设计和实施。这次课例实施的效果优于第一次,在导入以及观察环节教师节省了时间。这样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时间比较充裕,并且在学生展示结构示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增加了纠错这部分,促进了学生对种子结构的概念形成、加工及输出的理解。

4 结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利用URS模式的高校引领、合作互助、行动研究、聚焦课堂等特点,希望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方式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中学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促进校际交流与区域交流,推动区县校本教研的特色发展。但是,URS模式在教育领域刚刚起步,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要想把高校引领的校本教研URS模式更好地运用到中学教学中,高校及一线的教育者要积极的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加强自身对课例研究的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踊跃参加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争取使URS模式更为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所服务。

参考文献:

[l]石惠文.生物课例的校本教研[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胡睿曦.沈阳市初中生物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作者:钱红 史立平

上一篇:武威市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惠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