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物化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生物化学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针对中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核苷酸代谢”这一章节内容,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了说课方案的设计,探索了中医院校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篇:中医生物化学论文

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脂类代谢”教学设计

摘 要:生物化学是中医药院校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脂类代谢”是生物化学中重要的章节,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又可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革除传统教学方法弊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因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知识点较为分散和涉及分子结构式较多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畏学心理。所以,生化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医药学临床实践相联系,同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设计是根据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定教学对象的学情,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必须结合学习与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学习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程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该文就以“脂类代谢”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设计的思路。

1 教学目标

脂类代谢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物质代谢关键内容之一。该章内容较多,包括: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甘油三酯代谢物、脂肪酸代谢、酮体代谢和胆固醇代谢物等重要内容。此章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个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的设定教学目标可以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1 知识目标

通过该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基本途径、相关概念、各种途径的关键酶、关键物质、亚细胞定位;胆固醇的代谢转变。(2)熟悉脂类的消化吸收;血浆脂蛋白分类和功能,血浆脂蛋白代谢及脂蛋白代谢异常。(3)了解脂肪酸合成、甘油磷脂合成、胆固醇合成各种途径的原料、关键酶及关键物质。

1.2 技能目标

通过该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不同代谢途径,使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知识前后联系的学习方法。此外,通过脂类代谢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相关知识来解释相应病理生理现象的能力。

1.3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脂代谢的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与中药相关的内容与该章内容结合,将科研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章的教学重点包括:(1)脂肪酸β氧化。(2)酮体的生成及利用。(3)胆固醇合成代谢及其代谢转变。(4)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教学难点包括。(1)脂肪酸合成代谢过程。(2)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过程。

2 学情分析

该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药院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科生和理科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均为理科生。理科生前期已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相关基础化学知识,为该章的讲授打下了基础。然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安排,修改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1)该章内容涉及到脂类代谢中一系列代谢途径,内容较多,知识点琐碎,应合理把握该章的知识主线,即脂肪代谢→脂肪酸代谢→酮体代谢→磷脂代谢→胆固醇代谢→血浆脂蛋白代谢,明确该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该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可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内容加以验证,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该章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联系较为紧密,对于今后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或中药的研发、生产、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学生来说,该章节的内容也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预期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对于该课程的思考也较多。(4)该章代谢途径多,内容较为繁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该章的学习。

3 教学方法

该章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传授与启发并重,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之向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该章教学内容通过导入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顺利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等,让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激活。

由于中医药院校是在系统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上开设生物化学,因此,在讲授该章脂类代谢途径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阐明生化过程,把化学结构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往无法直观表达、难于形容的微观复杂的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过程、细胞内精微代谢联系与调控等一系列微观现象,可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借助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微观事物宏观化,科学、准确、艺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制作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文字信息图表化和音像化,突出形象化教学,并且根据学生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将生物化学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如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参考文献等在网络上公布,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和观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现代教学界面,延伸教学空间,使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同时,在课堂授课时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生物化学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血脂时,给学生介绍在大量中医药方中出现的、已确认有明显降血脂的中药有60多种。同时,告诉学生虽然古人不了解引起疾病的原因和所用中药的有效成分,但根据中医实践的宝贵经验,人们已经认识到:当人体血脂高时,可用中医理论辩证治疗,如祛痰泄浊降脂首选茵陈、泽泻、石菖蒲、桔梗;活血化瘀降脂以桃仁、赤芍、田七、丹参、水蛭为良;补益肝肾清源降脂以党参、白术、何首乌、枸杞、决明子最佳。通过实例的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研究中医药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问题引导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1)课时安排。该章节共计6个学时,第一节概述内容涉及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脂类分布概述,是要求大家熟悉的内容,安排0.5个学时;甘油三脂的代谢、酮体代谢以、类脂代谢和血浆脂蛋白代谢是该章的主要内容,包含该章的重点和难点,共安排4.5个学时;血脂及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安排1个学时。

(2)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开始之前,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出医院的一张血脂化验单,然后引入案例:老人突发脑中风,及时被人发现后抢救脱离危险。通过两者结合引出该章内容,引起学生对脂代谢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概述,主要介绍脂类的消化吸收及其分布,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油脂?接着提问脂类有什么生理作用?油脂进入机体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以脂肪为例介绍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先消化生成甘油和脂肪酸,之后吸收入血,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将学生引入脂类代谢的微观环境中。

第二节甘油三酯的代谢,主要介绍甘油三酯(脂肪)在细胞内的代谢,着重讲解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代谢及合成代谢、酮体代谢及其生理意义。结合肝硬化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此外,在讲授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时,有两步脱氢反应,生成NADH和FADH2,氢的最终去路如何?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脂肪酸分解代谢特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阐明所依据的原因,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

第三节类脂代谢,主要讲解甘油磷脂代谢、胆固醇的代谢与转化,此部分可结合实验加以讲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关注,思考胆固醇代谢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加以印证,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

第四节血脂和第五节血浆脂蛋白代谢与代谢紊乱,主要讲解血脂的组成和含量、血脂的来源和去路、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蛋白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代谢是该章内容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高脂膳食、高糖膳食的人会出现脂肪肝?提示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脂肪肝患者加强运动、调整膳食结构就可以不治而愈?血浆脂蛋白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的联系是什么?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思考,通过努力尝试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脂类代谢途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甘油三酯代谢、脂肪酸代谢、酮体代谢与血浆脂蛋白代谢的重要性。

授课完毕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归纳总结各条代谢途径的反应过程、代谢特点、生理意义及调节方式,并形成知识体系网络,写在一张A4纸上,要求学习委员收齐及时上交,以了解学生对该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最终计入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另外,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下学习和观看,延伸教学空间,使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通过查阅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前沿性的文献,了解中药对脂类代谢过程影响的发展,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自己撰写综述,提出科研实验设想,并在课堂上组织广大师生交流。通过文献综述和学术沙龙活动,使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等初步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成绩和终结性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于该课程课时安排紧凑,理论课四节连上,个别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缺勤现象,为了杜绝此现象发生,给学生以警示,将出勤情况计入学生的形成性成绩中。此外,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写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减少学生敷衍甚至抄袭的现象,因此,把学生完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也计入形成性成绩中。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避免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所带来的考试舞弊、学生学习只注重成绩而不重视过程、师生互动不足等弊端,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就是对每一次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老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2]。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以下几点。

(1)在课前,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修改教学PPT中相应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2)由于该课程理论课授课时间较长,学生难免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应适时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小故事或向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上。

(3)由于生物化学具有概念抽象、内容复杂等特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前后连贯,知识掌握不牢固,应注意利用板书增加知识条理性,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4)由于脂类代谢途径多、过程复杂,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将一些生活现象及具体病例穿插进理论教学中,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对课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评价,深刻的教学反思,既可以在提高教学效果,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届,2012(5):59-67.

[2] 闫学军,王雷震,汪晋宽.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73-76.

作者:史胜利 郑晓珂 赵乐 马利刚 安娜 韩永光 武慧敏

第二篇:中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生物化学是中医学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根据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实际情况,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情分析、教学手段优化、教学互动环节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 中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实验;多媒体;MOOC;微课;学习资源

Study on Teaching Model of Biochemistry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 Huimin, ZHANG Li, ZHENG Xiaoke, ZHAO Le, MA Ligang, AN Na, YAN Xiujuan

the teaching model of Biochemistry included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student analysis,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inter-action design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self-study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 maj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ochemistry; teaching model; experiment; multimedia; MOOC; micro-class; lear-

ning resources

1 前言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体内的物质组成、化学反应和生命过程相关性的基础生命科学[1]。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飞速发展,其新理论和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并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已成为中医学专业必备的素质。但由于本课程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物质结构和代谢途径比较多,化学反应也较复杂,往往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畏难心理。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课程和中医学专业的特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 做好学情分析,有的放矢

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此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开阔、活跃,喜欢参与,且前期已学习生物学、医用化学、生理学等课程,为学习本课程打下较好的基础。但因本课程的内容涉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如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具体反应过程以及调节机制等,与学生前期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课程差异较大,课程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加上知识点较为繁杂,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学习重点,把握知识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意识,帮助学生化解课程内容的学习难度。

本课程的内容与医学的联系较为紧密,学好本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及药物的作用机制。如生化指标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物质代谢途径中催化关键反应的酶往往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靶点,预期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3 优化教学手段,因学施教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科学,看不见、摸不着,这也是学生反映课程难学的主要原因。丰富的情境展现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它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强化感知,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将抽象的具体化、静态的动态化,例如: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可用图片展示,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物质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对应的生物学功能;对于代谢过程,可以做成视频或动画,如将三大物质代谢的具体途径做成Flash,使代谢过程更直观具体、形象生动。

教师可利用板书随着课堂进展列出教学的重点,更具有条理性,且相较于多媒体而言保留时间更长。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合理调整教材章节,优化教学内容 讲授物质代谢途径时,运用学生熟悉的化学结构和反应完成对陌生的代谢途径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如将“糖类化学”放在“糖代谢”之前、“脂类化学”放在“脂类代谢”之前讲解,将物质的化学结构与代谢途径中的具体化学反应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提取相关的旧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加强学生知识的连贯性,提高学习效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可与实验、临床或科研等具体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授蛋白质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时,可与“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及“蛋白质性质和鉴定”[2]的实验内容相结合,将具体的实验结果与抽象的理论相互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化解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通过列举甲亢、煤气中毒、氰化物中毒等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能量代谢与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的作用机理与机体的代谢过程相联系,如讲授生物氧化中能量代谢时,与杏仁的镇咳、枇杷叶和苦杏仁的呼吸系统肿瘤的治疗等的作用机制相联系。再如讲述代谢途径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代谢过程是否可以调节?如何进行调节?中药能否发挥调节作用?并适时引入科研实例,将糖代谢、高血糖与山药、牛膝、卷柏等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相联系,促使学生将中药的物质基础和药效发挥与代谢过程联系起来[3],将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开发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也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对生化学习的兴趣。

案例再现情境,加强学生自主能力 教师精选案例,使情境紧扣教学内容。运用PBL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选用临床相关案例(如糖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编写PBL优质教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围绕案例内容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参与讨论,并向全班同学展示研讨过程和结果,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临床辩证思维能力的效果。

4 精心设计教学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创造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问题式、案例式、互助式教学法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互动

1)采取温故知新的方法,使学生将前后的知识相互关联。如讲授“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前面“蛋白质化学”的相关知识,可向学生提问蛋白质有何功能?结构如何?分解之后可以得到什么物质?引导学生给出答案,引入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消化吸收。接着复习氨基酸的结构,向学生介绍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和特殊代谢,从而进入新章节的学习过程。

2)启发式提问,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如讲授核酸化学时,引导学生将DNA和RNA之间进行对比,使单元内知识点之间形成“线”;将核酸与蛋白质进行比较,将核酸化学与中心法则基因表达相联系,在课程内知识点之间形成“线”,从而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梳理,增强学生知识条理性。在介绍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时,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饭?食物进入体内之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我们跑步、打球等运动的能量从哪里来?冬眠哺乳动物怎么渡过严冬?通过提问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

3)联系生活情境,知识活学活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通,让学生在平时注意收集与生化知识相关的事例、现象,每次课留5~10分钟,请学生按学号上讲台讲述,并阐明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生化知识,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感悟,使学生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

课下互动

1)建立QQ群、微信群进行互动,通过上传预习作业、提供参考资料、解答课后疑问以及交流学习心得等,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整课堂教学进度。

2)布置合适的课外作业,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可以了解学科前沿进展,也可以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可指导学生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如核酸结构多态性与传统中药的鉴定方法的关联性,将核酸与中药条形码相联系,查阅文献、分析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撰写论文,提交作业。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反馈至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进一步提高。

3)充分发挥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的作用,将微课、MOOC、视频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等各種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整合,使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延长师生课下交流的时间。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随时督促指导、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以不断促进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做到教学相长。

5 开拓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学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介绍包括参考书、多媒体课件、文献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源,鼓励学生查阅中医药的相关教材和文献,将传统中医理论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如讲授糖代谢时,可将“糖尿病”与传统中医理论“消渴症”相关联,让学生查阅文献、分析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撰写论文,提交作业。

6 教学反思

生物化学物质结构复杂、代谢途径多、内容晦涩难懂,且理论课一次授课时间较长,学生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有时难免对所讲授的内容不能融会贯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如出现部分学生对前期知识掌握不足的现象时,应通过适当的复习和课堂提问加强学生对前期知识的记忆;将课堂内容按小章节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成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利于学生掌握;还可以对相似内容进行对比教学,分析其异同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另外,还可选取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制作PPT并上台讲述。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可以把学生的参与度纳入形成性评价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梳理、加工、联想和组织,可以培养归纳、整理、分析知识结构及探索知识规律的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珂.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郑晓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Zheng X K. Anti-diabetic activity and potential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Selaginella tamaris-

cina (Beauv.) Spring in rats induced by high fat diet

and low dose STZ[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1,

137(1):662-668.

作者:武慧敏 张莉 郑晓珂 赵乐 马利刚 安娜 闫秀娟

第三篇: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核苷酸代谢”说课设计

【摘 要】本文针对中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核苷酸代谢”这一章节内容,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了说课方案的设计,探索了中医院校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生物化学 核苷酸代谢 说课

生物化学是所有医学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中医专业的学生同样如此。自从我国以高校形式进行中医教育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包括被广泛认可的教学大纲和权威教材。但是,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西方现代科学,怎样才能更好地被中医专业的学生所理解和掌握,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近十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持续做好生物化学教学研究,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说课是由河南省的教师于1987年最早提出的一种教研活动,由于其有效地调动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所谓说课,是指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某个特定的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以类似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专家和同行进行阐述。说课已经被证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通过说课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很有必要且有效的。

本文以生物化学中核苷酸代谢为对象,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了说课方案的设计,阐述了我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的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门课程采用的教材《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由唐炳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属于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这本教材是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编写的,其教学内容、编写思路等都比较适合中医院校使用,所以我们选取了本教材。

2.授课内容分析

核苷酸代谢是生物化学的第二部分“物质代谢与调节”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糖、脂类、蛋白质代谢以及生物氧化的内容。这些内容为本章节内容做了铺垫,且与核苷酸代谢的内容存在联系。但核苷酸代谢也有其特点,即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像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很容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就更加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掌握核苷酸合成代谢的两条途径,抗代谢药及其机理;熟悉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了解与核苷酸代谢过程相关的一些疾病。

第二,能力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教学重点。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包括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根据往年教学情况分析,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的热情总体较高且投入精力较多,但学习成绩并未因此相应提高,原因很多,据分析主要与其学习习惯有关。生物化学是一门化学,具有内容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特点,并且在医学课程中与学生的想象差别较大。如何改变学生的认识以及不良学习习惯同样是教学的重点。

第二,教学难点。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和抗代谢药的作用机理。從头合成主要是难在两种碱基的元素来源,需要记忆比较复杂抽象的结构式,而抗代谢药虽然机理都是酶的竞争性抑制,但种类较多,且与核苷酸代谢过程中的不同环节的分子结构相类似,较难记忆。

二 说学情

我院为中医院校,现在属于一本类院校,招生计划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外省生源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一,所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差异很大,文科生的化学基础较差,并且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也有很大差异,这为教学增加了难度。生物化学在我院中医专业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之前学习过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正常人体解剖学、医学生物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并未安排化学方面的课程。就本章节内容而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核苷酸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内容。

三 说教法

根据本章节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拟采用传统讲授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医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本章教学的开始,通过展示某品牌核酸补品的广告,提出问题:人体到底有没有必要补充外源核酸?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讲解完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以及分解代谢之后,再回到开始的内容,告诉学生人体具有足够的合成核苷酸的能力,完全能够满足需要,不需要额外补充外源核苷酸。如果要补充,对人体的效果无非就是增加了人体患痛风的几率而已。这样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既回顾了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在讲到嘌呤碱基的补救合成时,给学生补充一个遗传病:自毁容貌征。自毁容貌症也叫Lesch-Nyhan综合症(Lesch-Nyhan syndrome),是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的遗传缺陷引起的。该酶的缺乏导致次黄嘌呤和鸟嘌呤不能被重新利用成为IMP和GMP,而是转化为尿酸,过量尿酸导致患者发病。该病例的加入可以增加本章内容的趣味性,并且可以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人体的精密性,同时本案例还能够与遗传学的知识相结合。

比较法:本章内容主要分为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代谢两部分。两者的代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如对于两种碱基的从头合成,其过程有较大区别。嘌呤的从头合成是先有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再在其基础上一步一步合成出嘌呤碱基;而嘧啶的合成则是先合成嘧啶的主体结构,再将其转移至PRPP上,是完全不同的合成方式。另外,两种碱基的分解也有较大区别,嘌呤碱基在人体内是不能够彻底分解的,只能转化为尿酸,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从而有可能引发尿酸浓度升高后和离子以尿酸盐形式沉淀而引发的通风;而嘧啶则是可以在人体内被彻底分解的,还能够释放一定能量。另外,两种碱基的合成的调节方式也有一定差异,两者都可以进行反馈调节,但嘌呤还有另外一种机制,就是交叉调节。通过对两者的代谢进行全方位比较,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

多媒体演示法:本章内容涉及很多分子的结构,这对学生一直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特别在文科生占一半的中医专业,问题尤其突出。而对于分子结构,如果依靠教师现场板书,(1)耗时较长,占用了原本就紧张的课堂时间;(2)效果也难以保证。采用多媒体演示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特点,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并且幻灯片中的图片均为专业制作,较为精美,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讲授法:对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时的元素来源,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嘌呤碱基结构复杂,主体结构含有碳原子和氮原子,极易混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特为其提供一个口诀:“甘氨坐中间,谷氮站两边,左手开天门,头顶二氧碳,一碳在腰间”。随后简单解释口诀的含义:甘氨酸就像一个人一样,整体位于嘌呤结构的中央部位,所以叫“甘氨坐中间”;谷氨酰胺的两个氮原子正好在两个环的最下方,就像一个人的两只脚,所以叫“谷氮站两边”;左手边的碳原子来自于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也叫天门冬氨酸,所以叫“左手开天门”;最上面的两个原子出来甘氨酸的氮原子外,还有一个碳原子,来自于二氧化碳羧基化产生的羧基,所以叫做“头顶二氧碳”;最后还有两个碳原子,都是来自于一碳单位,正好都位于嘌呤碱基的中间部位,大致相当于人体的腰部,所以叫做“一碳在腰间”。这样就把一个非常枯燥难以记忆的知识点转变成了一个朗朗上口很容易记忆的口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学生普遍反馈效果良好。

四 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通过为学生展示某品牌的核酸补品的广告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是受到了PBL教学法的启发。

2.新课教学

本章内容过程思路按照先概述,再分别展开,最后再进行总结的思路进行。在导入新课后,先简单介绍一下核苷酸对于人体的作用以及核酸的消化吸收过程,即可进行核苷酸代谢的概述。首先,两种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均包含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种方式,其概念基本一样,其他一些知识点也有相关,如合成的调节,脱氧过程以及抗代谢药等。

概述结束后,即进入具体的嘌呤核苷酸个嘧啶核苷酸的代谢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前面已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重复。

最后再进行总结,通过对两种核苷酸的代谢过程的比较,对本章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总结完毕后还要回到一开始导入新课的核酸补品上面,通过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互动,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核酸补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临床上的一些与核苷酸代谢相关疾病(如肾结石、黄嘌呤尿、先天性乳清酸尿症等)的简单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核苷酸代谢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收获很多。

3.说板书设计

随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多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中,但板书的地位依旧是无法动摇的。与幻灯片相比,板书所传递的信息更加灵活和持久。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板书,仍然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黑板面积限制,为了尽量在有限的黑板中尽可能达到教学的各个目的,就需要对板书进行精心设计。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整章内容的提纲以板书形式展示在黑板左侧,形式简练,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板书要和幻灯片紧密结合、互为补充;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幻灯片和板书进行重点讲解;黑板右侧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展示一些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板书安排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又满足了讲解过程中的需要。

综上所述,本文以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核苷酸代谢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有利于教师对于教学过程更充分的准备和对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同时有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相信会更好地促进生物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杨云、张瑜、李奇峰等.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库的建设与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2):60~62

[2]齐海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7~128

[3]程永华.说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3):99~100

[4]徐芳、刘颖、石磊等.让“说课”走进病理生理学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10(5):608~610

[5]赵玉萍.典型病案引入生物化學课堂教学的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12~213

[6]赵宏霞、金花、蔡继业.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0(6)152~153

[7]张阳、李淑慧、胡川闽.基于PBL模式的临床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的初步探讨[J].当代医学,2010(3):163~164

[8]岳新春.浅谈板书的艺术美[J].才智,2011(5):126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秦崇涛

第四篇:中医专业生物化学“DNA的复制”说课设计方案

摘 要:本文针对中医专业生物化学“DNA的复制”这一教学内容,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设计说课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生物化学;DNA的复制;说课

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面对同行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然后与听者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高校教师中开展、推进说课活动,能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临床各学科的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课程体系的抽象性,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备课缺乏理论依据、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等现象。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近年进行说课活动,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生物化学》教材“核酸的生物合成”一章中“DNA的复制”为例进行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主编为刘群良教授。“DNA的复制”为该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前半部分的内容。根据我院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部分共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中心法则、DNA复制的基本规律、参与复制的酶类及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复制的概念,DNA复制的主要规律,参与复制的酶类及作用;熟悉DNA半保留复制规律的验证;了解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分类与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介绍DNA复制主要规律的验证实验,建立以实验为依据的思维模式,培养实验设计能力。(3)德育目标:树立良好的科学观,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DNA复制的主要规律,只有掌握了主要规律才能跟参与复制的酶和复制过程有效的链接。教学难点:中医专业学生有一半以上为文科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对复制的过程较难理解,因此DNA复制需要的酶类及其作用是该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投影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讲授法为主,同时对重要内容进行提问,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此外,在讲解复制需要的酶类时用闭合的双股毛线圈演示复制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变抽象为直观。

三、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帮助学生特别是文科生在情感上克服对生物化学学习的恐惧感,分析其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本节内容而言,建议学生先巩固核酸化学中DNA的基本结构,打下基础,再从探索遗传奥秘的兴趣中引导学生学习复制的系列内容,让学生“会学”、“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40分钟)

“DNA的复制”需以前面学习的DNA的结构为基础,同时本身又是后面学习转录和翻译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注意各个知识点的逻辑联系,使学生发现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学会学习。

1.复习旧知识,引入中心法则(5min)。提出问题“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学生回答“DNA”,引入问题“DNA中的遗传信息是怎样最终表现为相应的性状的呢?”通过这样的设疑,讲述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进而进入“中心法则”第一步“DNA的复制”的学习中。

2.讲授新课,攻克知识点(30min)。(1)DNA复制的主要规律。首先,讲授DNA复制的概念。根据复制的定义提出DNA复制可能的三种方式(全保留、半保留、镶嵌式复制),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DNA复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再介绍M. Meselson和F. Stahl进行同位素示踪实验研究DNA复制的方式,层层铺开,个个排除,最后得出DNA复制是种半保留复制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方案的讲述,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其對半保留复制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懂得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据的学科。在讲述“半不连续复制”规律时,先提问“DNA的二级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回答“双螺旋结构及其特征”,其中肯定会提到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这时就可以问“那这2条反向平行的链它们复制的方式一样吗?”引起学生思考。再讲述DNA双链解开形成复制叉上的两股母链也是走向相反的,而子链沿着母链模板复制时,只能从5'→3',方向延伸。因此,必然会出现一条子链的合成要快一步,而另一条子链的合成要稍晚,也就是我们说的半不连续复制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详细讲述半不连续复制、领头链、随从链、冈崎片段的概念。这一阶段,通过不断的设疑、思考、总结,最终使学生掌握DNA复制的主要规律。(2)参与DNA复制的主要酶类。这部分教学内容较抽象,为避免单调,应尽可能地直观演示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选用双股毛线圈模拟DNA的结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DNA的结构,结合前面所讲的半保留复制,请学生想象复制首先需要什么,边演示边介绍解螺旋酶、单链结合蛋白、引物酶的作用。当解螺旋到一定程度,通过演示,学生就会看到形成了拓扑结构,由于是用线圈展示,学生很容易想到要继续解螺旋下去必须将其中一条或两条链剪开。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到DNA复制的“剪刀”就是拓扑异构酶。再详细讲述原核生物DNA子链延长过程需要的DNA聚合酶的种类,真核生物复制所需的聚合酶可快讲。最后联系半连续复制的特征,指出冈崎片段怎样连接成一条DNA链,从而引出需要连接酶。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和讲述,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能将参与复制的酶和其作用以及复制的过程联系起来记忆。

3.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min)。教学内容结束后,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忆复制的规律和所需酶及其作用,同时及时提问,适当布置作业,强化知识点。最后,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请学生思考DNA复制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通讯作者:程莉娟)

参考文献:

[1]贾书建.说课论要[M].哈尔冰: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1-3.

[2]王晶晶.“说课”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1):36-38

[3]刘群良.生物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作者:周芳亮 宋岚 程莉娟

第五篇:浅谈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摘 要:生物化学是所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于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有助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中医院校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已成为整个自然科学科学的前沿领域,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同时生物化学因为其跟医学各个领域的密切关系,成为所有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生物化学发展迅速,理论和技术都有了较大进步,生物化学技术日益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比如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形势的发展对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做相应改革,以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及时跟上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1 生物化学实验的地位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生物化学实验是医学生培养中整个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生物化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而言,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整体的科学素养有一定差距,重视实验教学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实验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对实验设计思路的掌握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2 当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不够全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促使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改进。以前所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相对比较单一,只涉及一项技术,而且方法、器材和技术路线均比较原始,较为前沿的技术涉及较少。

(2)教学过程死板枯燥:常规教学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并反复强调注意事项,必要时还要示教,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基本上可以不动脑筋就完成整个实验。这就成了标准的“填鸭式”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被动,其创造性被束缚,积极主动性无从发挥,上课都是应付了事;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实验课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对所学知识没有印象,下课后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收获甚微。

(3)基础与临床脱节: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非常抽象难懂。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医学生要学习生物化学,它对以后的临床究竟有没有帮助。学生有这个想法和正常,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学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些内容与他们入学之前想象的救死扶伤的情况差距较大,因此容易感到所学内容很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教学内容与临床的关系,多举临床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及教学过程存在同样的问题。

(4)实验课在生物化学总评成绩的比例过低:在实验教学的带教过程中间,发现每个班级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愿动手,甚至旷课,实验报告应付了事。经了解,原因是他们认为实验课只占总评的10%,只要完成实验报告就可以得到8分左右的实验分,期末考试稍稍用功就能及格甚至可以拿奖学金。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这种对待实验课的心态。这个问题,与实验课在期末总评中的比例过低是分不开的。

3 改革的方向

(1)优化实验内容设置:完善实验内容设置以使得学生在有限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验技术。目前我教研室已经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实验设置涵盖了生物化学中分光、电泳、离心、层析、PCR、核酸提取鉴定等主要的技术;内容也覆盖了酶、蛋白质、核酸等。在将来还可以考虑增加关于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如基因重组,蛋白表达等。另外,有一些经典的传统实验可以考虑进行改进,比如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作为一个非常经典的电泳技术,目前的应用已经很少,可以考虑改为现在蛋白电泳更加常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使得实验内容和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保持同步。另外我教研室在实验器材方面,引入了移液枪,减少了刻度吸管的使用,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科接轨。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改革教学方法:医学院校的学生总体来说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操作能力较为薄弱,中医院校的学生尤其如此。而现在中医院校的多个专业都存在文理共招的情况,文科生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形式交叉使用,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对于实验的看法,结合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归纳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看似杂乱无章的实验现象或数据,总结出抽象的规律,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就实验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PBL教学法,从案例出发,引入实验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在讲解中加入一些FLASH动画文件,可以更加生动和直观地阐述一些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比如蛋白质和核酸的电泳、PCR等内容均可采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生动、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等特点,能够融声、形、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节约讲课的时间,使学生动手的时间更多,锻炼的机会也更多。

(3)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生物化学和临床多个领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实验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检测时,可介绍血清ALT的检测在临床上作为肝功能检查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指标并加以解释,这个内容学生因为都在体检中接触过而容易提起兴趣。

(4)加强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医学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对培养目标有特定的要求。中医院校的学生相对而言较为随意,科学严谨性稍差。对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培养自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考虑如下的改革:首先应减少讲解时间,增加学生操作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如果实验需要多人合作也最多一组二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其次鼓励学生尽量自己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强化的实验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比如刻度吸管的使用,看似简单,但要掌握好很困难,有些学生连基本的拿法都不规范,觉得只要把试剂取了就行了,所以,需要老师严格要求,反复强调;最后强调实验过程记录,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专门的原始记录本,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一切原始数据与实验现象,杜绝没有记录仅凭记忆来保存结果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

(5)增加生物化学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成绩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则体现了生物化学实验的地位。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课的重视,需要在多方面入手,提高实验课占总评成绩比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条。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要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不是可以用应付了事的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建议将生物化学实验课占总成绩的比例由10%提高到20%甚至更高,这与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是一致的。同时还要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式,增加学生平时表现所占的比例,以促使学生端正态度。

(6)在其他方面进行改进:比如增加实验室配套仪器:在目前的生物化学实验中,某些仪器属于多人共用的,比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和移液枪等。近几年持续的扩招使得仪器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仪器的缺乏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时间,减少了操作步骤,也降低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今后可以考虑相应增加仪器数量。另外,还可以考虑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提高其参与感,同样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实验课作为生物化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各种问题,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总结经验,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精选实验项目,改进实验条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冯昕.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64.

[2] 王宏滨.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4.

[3] 李春洋.关于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医药教育,2010,17(18):115-116.

[4] 郭慧芳.多种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14-115.

[5] 李璐,毕富勇.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1-72.

[6] 张阳,李淑慧,胡川闽.基于PBL模式的临床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的初步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3):163-164.

[7] 赵宏霞,金花,蔡继业.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0,37(6):152-153.

[8] 赵玉萍.典型病案引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2):212-213.

作者:秦崇涛 刘如玉 吴世代 黄玲 张捷平 林凡 施红

上一篇:制造业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学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