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2023-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工作中,无论是与上级进行沟通,还是与上游客户进行交流,工作汇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汇报是否能简明扼要的抓住重点,关系到工作效率,也关系到个人晋升以及与客户合作的成败。那么,你懂得如何写好一个工作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农业综合开发是1988年国家设立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大专项。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围绕促进农业发展这个主题,规划和实施项目,呈现出“工作一年比一年好,投资一年比一年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质量一年比一年高”的良好态势。

农业综合开发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新成效

农业综合开发投

入不断增加。我市自1992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开发县从一个已增至现在的八个,中央财政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从当初的13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925万元,至2008年,累计争取上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8911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已成为我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投入渠道。

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近三年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4.51万亩。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长期存在的旱、涝、渍等生产障碍因素基本排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三年来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85.28万公斤,新增棉花生产能力491.4万公斤,新增油料生产能力639.3万公斤。

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产业开发的原则,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基地。永修县的蔬菜、修水县的蚕桑、都昌县的珍珠都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年来我市还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 6244 万元,扶持了20 家有发展潜力农业产业化龙头文秘杂烩网企业,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项目区农民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我市坚持依靠科技推动开发,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三年来共投入科技培训和示范推广经费796万元,培训农民 5.65万多人次;推广良种、良法示范面积达到3.12万亩,大大改进了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和施肥灌溉技术。广大农民得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实惠。

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明显推进。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把土地治理与农村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多数项目区有了通达的道路网络,高标准的农田、完善的水利设施、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了农村亮丽的风景。

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开拓创新,更深入地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具有九江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努力开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九江农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努力争取开发县立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保证资金规模每年递增10%以上;严格执行“倒配制”,足额落实本级配套资金;提高农民和各种投资主体、金融机构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积极性,多元化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突出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每年确保完成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力求开发一片,成效一片;坚持标准,提高质量,确保效益,努力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化农田。每个开发县要确保每年建成一个2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集中力量,努力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转变开发观念,由单一围绕水稻搞开发,向围绕优势产业搞开发转变;就全市而言,就是要在促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 “二水”(水产、水果)搞开发,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生产基地,稳步提高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原料供应能力。与此同时,围绕重点产业,以实施财政补贴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为切入点,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培育2-3家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将地处交通沿线、群众积极性高的试点村,给予优先扶持,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扶持,打造亮点。进一步拓展扶持范围,从过去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培植“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对试点村农民特别是特色种养大户和能人进行扶持,不断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高效,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管理水平。按照现代管理理念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考核制度,达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加强领导,营造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氛围。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互相支持,共同打好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战。(

第2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近年来,开县农业综合开发在厚坝、长沙、南门、竹溪、铁桥、郭家、温泉、河堰等乡镇通过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较好地推动了农综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但也还存在全产业链没有形成、科技水平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够、农业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农业品牌和亮点、试点示范效果不突出等问题,与陕西杨凌、富平和四川武胜等地现代农业发展差距较大。面对市内江津、万州、大足、南川等区县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只有迅速理清思路、创新发展、卧薪尝胆、背水一战,才能赶超先进,抢占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开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理清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1365”发展思路,开县农业综合开发突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全产业链建设、科技提升、园区建设“五大重点”,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成美丽富饶生态开县做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率、排灌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能力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设施的装备能力,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等综合措施,实施田水路林山村庄综合治理,力争“十三五”期间投入农综资金3亿元,积极开展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2亿元,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现农业的全程机械化、水利化、智能化、产业化、生态化、长效化“六化”目标,夯实开县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农综政策优势,利用农综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科技配套、外资项目等综合政策,撬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开县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引进有经济实力、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有技术依托、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业主,“十三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力争完成招商引资5亿元,重点培育国家级、市级龙头企业20家,县级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100家,形成开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树立“全产业链开发”的理念,按照“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坚持“链式开发、生态优质、持续发展”,从规划布局上入手、产销融合上着力、科技信息上突破、基础配套上跟进,把重点特色产业链“做长、做宽、做深、做强、做响”,建设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致富链。坚持做长,促进重点产业链条化;坚持做深,促进产品多样化、精品化;坚持做宽,促进产业多功能化,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做强,支持建设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大龙头、大企业,促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坚持做响,促进产品品牌化,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拳头品牌”。“十三五”期间一是重点加强柑橘全产业链建设,通过加强果园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品质,打造“三峡富硒柑橘”品牌,建成全程机械化、肥水一体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精品柑橘果园1万亩,建成清洗、打蜡、包装、冷链、加工、电商物流基地和柑橘博览园。二是新建特色牡丹产业园1个,新建油牡丹基地1万亩,引进牡丹新品种400个,新建牡丹籽油加工厂1个,开发牡丹化妆、保健、日用等系列产品,打造“三峡牡丹籽油”品牌和物流电商平台。三是大力扶持大鲵产业,新建仿生态养殖基地7500平方米,种鱼培育池12000平方米,建成深加工生产线1条,年加工能力10万尾,新增产值1亿元,推动大鲵全产业链发展。

五、提升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三五”期间力争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开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高地,积极引进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首席专家等各方科技力量,在农综项目区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项,推广优良品种100个,引进智能化管理和生产加工新装备2000套,新建智能大棚10万平方米,安装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管网1.5万亩。重点引进航天育种、生物防控、植物克隆等农业尖端科技,提高开县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加强园区试点示范建设

按照“资源集合、力量集中、措施集成、发展集约”的建设原则,重点建设南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江里新型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区。南门市级现代农业园必须重塑形象,争取建成“西南一流、全市领先”的现代农业园区;江里新型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3-5年打造成为国家级的现代农业园区。县农综办按照“田园当公园、园区当景区”的建设理念重点抓好3件事,一是园区功能重建。重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科技示范、生态循环、特色产业集群、休闲观光、美丽乡村、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等8大功能。二是更新举措。以抓工业园区的现代经营理念来抓现代农业园区,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升级、产业升级、科技升级,农产品加工、物流和农村电商突破、园区乡村旅游突破。三是建好机制。部门与乡镇共建机制;园区与企业的发展机制;园区与银行融资机制;园区农民与企业共赢机制。

第3篇: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县是农业大县,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万亩,辖12个乡镇,总人口48.6万人,属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县自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始终贯彻"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全县农业上新台阶、农村奔小康的示范工程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项目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 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完成总投资额10463.1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15.52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5347.6万元。

项目涉及到全县7个乡镇,截止2009年末,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4万亩,建成排洪排涝灌溉沟渠36330米,建蓄水池7350立方米,埋设灌溉管道24190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100亩,修建机耕道70000米,完成技术培训20667人次。同时,培植了茶叶、魔芋、小杂粮和道地药材等特色支柱农业产业,现已形成基地分别为 3.2万亩、5.59万亩、8.1万亩、18.7万亩;扶持壮大了金果、多仁、土家人等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农田排灌渠系和坡面水系得以完善和配套,耕地水土肥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在项目区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着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了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步伐,把龙头企业发展与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实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转变,为项目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通过运用综合治理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通过改良土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三是完善了农产品检测体系。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科技措施,改革了耕作制度,改进了栽培技术,改良了作物品种,改变了种植结构,使项目区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经营收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把项目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在项目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普及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三、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县自被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管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各项目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专班,全方位重视和协助项目实施。对每个农发项目确定了一名县领导亲自主管主抓,并建立了督办制度,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调度资金,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农业、林业等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农业开发的合力。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项目区的工程建设,采取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在项目区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民做实事、为民办好事的目标宣传透彻,使群众都能知道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好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县在项目安排上,围绕粮食安全,选择粮油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干群开发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重点开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集中产业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项目布局和项目前期论证上,我县根据项目区所处的流域和呈现的水系特点,进行田水山林路综合规划,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同时注重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标准。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做到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广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立项之初,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对项目的范围、治理任务、投资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示,让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咨询,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公示结束后,及时召开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说明项目的详细建设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和项目实施的措施及公示期农民所提意见的处理情况,充分进行磋商,形成共识,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履行签字手续,形成农民筹资投劳决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推广等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建立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的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二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我县对土地治理项目中的全部土建工程,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农技设备、良种、化肥等货物,全部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代理采购业务。这样做,既节约了采购成本,又从源头扼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理工作规划,明确了监理内容和监理目标。四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我县在认真领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程序》,对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管理的主要方式、操作流程、特别要求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对所有农发项目工程建设预决算和整个项目财务经同级审计部门审计后及时报账。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所在村的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根据工程类别,制定管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并定期检查,跟踪问效。六是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制。我县对所有已完工运行的农发项目,均组织专班开展了绩效评价,确保农发项目能长期发挥引导作用。

(五) 强化农发档案管理。特别是项目档案,从备选项目到完工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强化了项目资料管理,做到了文字档案、电脑储存档案、声响图像档案完备齐全、规范科学。

四、2009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三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总投资96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85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38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48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0.66万亩,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农民投劳筹资138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7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中,中央财政340万元,占66.67%;省级财政168万元,占32.94%;县级财政2万元,占0.39%。

茶店子镇南坪土地治理项目,支农资金项目,总体整合投资1110万元,治理土地总面积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610万元(财政资金480万元,自筹资金130万元),发改投入200万元,国土投入300万元。因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项目水利措施已完成建设任务的70%,预计7月底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整个项目边建设边见效,项目区农民广泛参与,积极配合。该项目按照农发政策和合同约定拨付资金,现已拨付资金73万元。

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万元(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主要建设任务为:购进安装年产500吨的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厂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签订设备购买合同,因设备厂方原因,设备尚未到位安装,预计7月中旬设备完全到场,7月底安装并试运行。

绿葱坡枣子坪水毁治理项目,总投资3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0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复损毁沟渠650米。现已完成建设任务的80%,预计7月下旬全部完工。

(二)主要作法

我县在实施2009年的农发项目过程中,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政策要求,严格按照经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的项目扩初设计,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做到了"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项目区田间排洪排涝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做到了涝能排、旱能灌。茶店子镇南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计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改造6200亩;修建排洪排涝沟渠12公里,其中农业综合开发2.59公里;修建便民农桥25座,其中农业综合开发7座。形成了完整的排灌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突出土地综合改良,提高土地的单产效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1000亩,项目区户平示范推广1亩以上。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广泛积集猪牛栏粪等农家肥200万公斤,施入大田6300亩,改良土壤6300亩。通过施用农家肥、秸杆还田、人工平整土地等措施,使得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突出科技致富,提高农业的科技效益。在项目区扶持了科技示范户12户,安排落实了田间对比试验20个。在项目区进行粮食、蔬菜、生姜、水果等农业新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2000份和生姜栽培科技光碟40套,建田间对比试验田20个,建生姜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100亩,配套了生姜测土配方肥10吨、生物农药和2台高效机动喷雾器,指导项目区农户按照无公害化及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

四是突出特色产业化建设,培植壮大马铃薯加工企业。马铃薯加工项目实施完工后,将建成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进一步完善该厂的农产品加工化验检测设施,形成年产5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生产能力。

五是突出项目整合的探索,力求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农资金的管理,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路子。在茶店子镇南坪流域,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了发改、国土等部门的支农资金,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该项目整合总投资1110万元(农发610万元,发改200万元,国土300万元)。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规范管理、示范高效"的原则,做到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统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拟把项目区建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示范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做好2009年项目的实施工作,加速项目实施进度,确保7月底全面完成三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做好竣工验收准备,以迎接省州验收考评。

二是根据省农发办中期检查和州农发办中期检查的要求,认真整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

三是做好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准备工作,及时启动实施2010年各个农发项目。

四是做好2011年的项目申报基础准备工作。

六、请求

我县是"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全省产粮大县之一,农业基础较差,农民增收缓慢。我县部分地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成效十分明显。特请上级农发部门更一步地加大对我县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县

第4篇: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镇: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做现代农业的开拓者

镇位于临沭县城的西南部5公里,东临县经济开发区,西靠市经济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万人,万亩耕地。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脱水蔬菜、五金搪瓷、化工化肥、建筑材料等传统主导产业,获得“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乡镇”、“平安山东建设基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镇以“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和谐新”为主题,确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农业综合开发为

平台,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大力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0月,镇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区内,涉及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总人口12800人,农业劳动力7300人。项目总资金107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860万元,项目区农民自筹资金215万元。新建电灌站3座,修复电灌站4个,新打大口井9眼,开挖疏浚渠道71公里,新建桥涵418个,改良土壤10000亩,整修道路58公里,营造农田林网万亩,栽植树苗58000株。在项目实施中,我镇紧紧围绕“开发是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思路,以开发引项目,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高标准规划,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科学规划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预期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高起点规划项目布局,才能避免项目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确保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我镇在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确定了水、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以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为主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规划建设高产粮田6500亩,油料高产田3000亩,新增蔬菜基地面积3500亩,改善蔬菜基地面积1500亩,新建葡萄基地亩。新增种植业产值1134万元。项目完成后人均收入将增加530元,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居4100余户、发展蔬菜50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根据实际,确定实施了农田水利和科技培训等多项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区域合理布局配套机电井、地下管道、灌溉渠系、田间桥涵等设施,通过规划,项目区内形成

了集中连片,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沟、路、渠、桥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模式,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农业基础建设的好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我镇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着力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企业自控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蔬菜基地亩,在优质林果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林果6000亩,使原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菲尔德公司、伊思德公司两家企业还向1100亩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投资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

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我镇还先后在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道路40公里,渠道8000米,排水沟60000米,桥梁46座,地下管道1米,小口井300眼,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客商投资农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成为土面平整化、道路砂石化、方田林网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造优质精品项目,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项目区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条件。我镇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作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专门聘请和组织农业种植专家,成立了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每个基地都派驻了农技指导员,具体负责对各基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对基地经营操作过程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建立了完备的标准化生产记录,实行农产品和食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净化了农产品生产环境。二是项目区为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了保证。项目区内各企业和合作社基地普遍采用了“六统一”的农业生产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共获得了25种果菜产品的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有机食品转化认证。三是项目区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镇把“品牌兴农”作为发展精品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塑造力度。目前,已成功申请注册了“武状元”、“琼浆果”、“御口甜”、“新蔬泥香”

等15个农产品商标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动参与项目区内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四是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面积15000亩,其中项目区内新增8000亩,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土地流转之后,农户方可以放心地从事

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我镇的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合作社后,每年除了有固定的每亩620-700元的地租收入外,还可以到企业打工,一年平均工作6个月,月均收入900元,年打工收入5400元,流转土地的农户年收入可达6000多元,是传统种植收入的8-10倍。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科技投入,实现了自主管理,产品达到了客户的要求,

亩产值可达5000-7000元,纯收入2500-4000元。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我镇多种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的形成,放大了项目区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扶持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其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在项目区建立各种农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1亩,形成了体制健全、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形式,如“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较好地发挥了组织生产、致富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培育新型农民,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此,只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实

用技能培训,才能不断增强农民投身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特别注重新型农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印发资料与观看录像相结合、能人示范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专家指导与信息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栽培及安全越冬管理等技术培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万余人次,使农民科技致富本领大幅提高,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的开拓者。

第5篇: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一)“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成效

2006-2010年,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0539.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6168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481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970万元,旗县区财政配套资金625万元,自筹资金17966.7万元。累计完成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2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万亩,人工种草5.02万亩,改良草场6.8万亩,划区轮牧5.1万亩;实施市直科技推广项目5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5个。为包头市农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1、着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万亩。累计开挖疏浚渠道232公里,修筑农田配套建筑物3251座,修防渗渠314公里、埋设地下输水管道268公里,发展喷灌、滴灌3.2万亩,机耕路689公里;防护林1.29万亩,改良土壤16.8万亩;架设输变电线路186公里。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据统计,项目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5万亩、新增农田防护林1.9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25万公斤,油料250万公斤,干草750万公斤,无公害蔬菜200万公斤,蘑菇150万公斤,生猪1.2万头,优质肉羊28万只,年新增食用菌加工能力500万公斤,为项目区农牧业调整结构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坚持扶大扶强扶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为推进农业牧产业化增加了动力。

“十一五”时期,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围绕肉羊养殖、设施蔬菜、马铃薯种植等主导产业,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整合组成互为推动,互为促进的有机结合体。土地治理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后劲,解除农牧民后顾之忧;科技项目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培训农牧民,推广优质品种和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牧民新增纯收入13529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包头市北辰饲料科技有限公司饲料加工项目,年新增加工能力1.75万吨,带动发展优质玉米基地2.5万亩,该企业的“北辰”牌系列饲料,畅销包、鄂、临、呼地区。包头维信葡萄酒有限公司3000吨葡萄酒灌装线加工扩建项目,扩大葡萄酒产量1500吨,增加葡萄原料需求2400吨,可带动当地950户农户种植酿酒用葡萄,年可为农民新增效益92.3万元,直接安置农民就业岗位20个,季节工100个,并有力带动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3、着力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为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发挥了支撑作用。

“十一五”时期,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非常注重增加科技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以上,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引进、推广优

良品种36个,培土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新技术40多项,建成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特色蔬菜、肉羊养殖、特种马铃薯等示范基地20个。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效益,项目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5-1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5%以上。

4、增加家牧民收入,改善农村牧区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对农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改善了项目区农牧业基本生产条件,促进和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项目区农牧民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平均高出300元以上,富春江业综合开发项目直接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3468元。农业综合开发使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农民、支持农民建设小康生活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肯定和拥护,被项目区农牧民称颂为“民心”工程。

第6篇: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工作情况汇报

县人大常委会把评选“人民满意单位和人民不满意单位”的活动摆上工作日程,是对全县各个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也是对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次重要检验。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以诚恳、务实、负责的精神,积极配合此项活动的开展,努力把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现将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近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两年工作情况

1、争资争项目工作有新成绩。按照早部署、早行动的原则,我办积极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至20xx年6月底争取了县以上财政无偿资金1372万元。所申报的土地治理大桥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获得批准立项,争取存量资金计划12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44万元,自筹资金86万元;争取何市火石土地治理项目增量资金140万元,与20xx年相比增幅达到12%。产业化项目申报的双井杭山茶叶合作社茶叶加工项目获得了批准立项,财政补助28万元。现在正在全力争取水毁工程补助资金和产业化项目资金。我县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示范园区有望立项批准。

2、20xx土地治理项目顺利完工。20xx土地治理项目为太阳升万亩桑园基地项目和马坳镇黄溪村千亩桑园、蔬菜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2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44万元,自筹资金86万元。施工队伍克服不利天气,抢抓进度,截止2012年6月底两个项目区已完成新修拦河坝2座,提灌站3座,现浇灌溉干渠4064.2米,现浇灌溉支渠24266.6米,现浇主排水渠7897米,现浇排水支渠7809米,新修机耕道26444米。两个项目区完成土地平整2500亩,改良土壤5000亩,植树1.5万株,解决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毁工程全面修复,完成维修拦河坝2座,现浇灌溉渠9997.2米,现浇排洪渠1573米,维修机耕道314米。由于组织得力,修复及时,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全面提升了当地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目前两个项目区已顺利通过市级验收。产业化项目实施情况良好,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由江西修水一家实业有限公司顺利实施完成,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由大椿玉叶茶叶专业合作社实施,大椿乡利用该项目实施的契机,整合大椿茶叶资源,引进江西南洋茶业带动当地茶业的再发展。

3、认真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大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0月份即将启动,开展了项目区前期土地测量、登记、流转等相关工作,印发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现在正在开展招投标,网上报名正在开展,9月中旬可以确定施工单位,有望于2012年10月份开始实施。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前谋划,认真做好编报20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安排项目股干部深入乡镇认真考察,对项目区水源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开发效益、开发的积极性等各方面进行考察,完成了2013年项目区的调查、可研、评估,6月份全办干部连续半个月吃住在村开展了2013年项目区的测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0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计划编报工作。

4、全力配合做好县委县政府部署的有关工作。2012年我办的扶贫挂钩点是漫江乡杜市村。我办负责人多次深入该村召开村组干部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制订了《X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包村帮扶漫江乡杜市村工作2012年计划》和《帮扶杜市村三年规划》,确定帮扶新建村部综合办公大楼、完善下湾新农村建设、扶助产业发展新扩茶叶100亩。在“5.12”水灾发生时,我办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该村,与该村干群奋斗在一线,并及时给予2万元的资金支持。在全县林业整顿工作中,我办选派精兵强将组成驻村工作组,吃住在村,协助做好林业整顿工作。

围绕县“项目决战年”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去年签约的“康食府”面食项目,今年新进资2000万元。去年签约的“仪缘家具”项目由于市场用地的制约而无法开工,我们又积极与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姚亮沟通,县委黄书记于今年6月7日赴该园考察。县政府于6月份向对方发出了邀请考察函,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姚亮一行于8月24日至26日组织8位广东省知名企业代表赴修考察洽谈,有望达成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县农业开发办服务的XX市富华制衣有限公司服装生产加工项目,指派专人负责,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不管是帮企业招聘工人,还是解决企业的各种困难,农业开发办都做到了有求必应、贴心服务。现在富华制衣有限公司有员工150多人,在今年经济形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做到了产销两旺。

积极支持县重点工程建设,近两年本办先后整合资金200多万元支持柯龙线改造、修铜线改造、白岭河治理、垃圾处理厂以及双井旅游项目建设。建设标准高,进度快,满足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对于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其它任务均按时按质完成,从不推不拖。

6、资金管理日趋规范,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是参照世行贷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制度设计的,这些制度包括项目申报前的评估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项目监理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资金实行“三专”(专人、专帐、专款专用)XX县级报帐制、资金公示制,这些制度十分严密,其核心是严格执行项目资金计划,做到专款专用,使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我县在执行农发项目资金制度方面是十分严肃和认真的,曾两次代表全省接受国家财政部及财政部驻江西专员办的专项资金检查,受到省市农发办的多次表扬。农业开发办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全县开展的“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我办规定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上午为集中学习的时间,全办干部根据安排表轮流讲课,既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又锻炼了干部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作为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力军的县农发办,成立时间虽然不长,目前只有9名干部,人手少,工作任务重,但开发办每一位干部都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项目建设期间吃住在村,和乡镇村一道调剂土地,推动产业发展,并指导项目区成立项目管理理事会,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抓好建后管护工作,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几年来,农发项目未出现过一起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也未出现过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所涉及的工作未发生过一起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可以说,农发项目资金总量虽然不大,但农发项目所到之处,农业生产条件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产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下步工作计划

1、巩固20xx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建设成果,对项目建设进行回头看,对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做好20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实施相关工作。9月中旬前完成招投标相关工作,选择好施工能力强、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为项目区正式开工做好准备。10月正式开工建设,确保2013年5月份完成项目建设,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2、立足于“早、精、细”,开始2013年的项目申报准备工作。2013年申报的两个项目区分别是上奉镇沙洲村及山口镇桃坪村,目前正在组织土地治理项目的测量、可研等具体工作。围绕蚕桑、茶叶和粮食加工等我县优势产业,做好产业化项目申报准备工作。

3、积极开展20xx争资争项目工作。

4、做好包村帮扶和全县统一安排部署的其他各项中心工作。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各相关单位、部门团结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工作,与各位人大代表的期待、与全县人民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农发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争资争项的力度,加强资金管理,更加注重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县的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重点整理下一篇:课改能力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