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汇报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时密不可分的,关乎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竞争力。想必很多朋友在汇报写作中,遇到很多难题,应该如何正确开启汇报写作的姿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探讨

摘 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以湖北省沙洋县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认为农业综合开发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应有所调整,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

1 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1.1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一般要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竟争力。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1.2 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1.3 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能源生态项目的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丰富的内涵,建设目标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和形势需要而有所调整。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论述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已经进入到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的阶段。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适时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尤其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1 进一步拓展开发领域,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入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后,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注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要把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文化、技术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2.2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对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中央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较大。面对巨大的农业开发任务和新农村发展要求,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BOT等不同投融资方式,以更好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3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确保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要求,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形成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产业化项目必须是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做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统筹兼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引导和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活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效率,也将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的民主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张卫平

第2篇: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县是农业大县,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万亩,辖12个乡镇,总人口48.6万人,属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县自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始终贯彻"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全县农业上新台阶、农村奔小康的示范工程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项目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 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完成总投资额10463.1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15.52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5347.6万元。

项目涉及到全县7个乡镇,截止2009年末,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4万亩,建成排洪排涝灌溉沟渠36330米,建蓄水池7350立方米,埋设灌溉管道24190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100亩,修建机耕道70000米,完成技术培训20667人次。同时,培植了茶叶、魔芋、小杂粮和道地药材等特色支柱农业产业,现已形成基地分别为 3.2万亩、5.59万亩、8.1万亩、18.7万亩;扶持壮大了金果、多仁、土家人等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农田排灌渠系和坡面水系得以完善和配套,耕地水土肥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在项目区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着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了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步伐,把龙头企业发展与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实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转变,为项目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通过运用综合治理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通过改良土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三是完善了农产品检测体系。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科技措施,改革了耕作制度,改进了栽培技术,改良了作物品种,改变了种植结构,使项目区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经营收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把项目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在项目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普及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三、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县自被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管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各项目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专班,全方位重视和协助项目实施。对每个农发项目确定了一名县领导亲自主管主抓,并建立了督办制度,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调度资金,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农业、林业等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农业开发的合力。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项目区的工程建设,采取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在项目区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民做实事、为民办好事的目标宣传透彻,使群众都能知道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好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县在项目安排上,围绕粮食安全,选择粮油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干群开发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重点开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集中产业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项目布局和项目前期论证上,我县根据项目区所处的流域和呈现的水系特点,进行田水山林路综合规划,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同时注重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标准。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做到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广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立项之初,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对项目的范围、治理任务、投资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示,让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咨询,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公示结束后,及时召开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说明项目的详细建设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和项目实施的措施及公示期农民所提意见的处理情况,充分进行磋商,形成共识,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履行签字手续,形成农民筹资投劳决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推广等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建立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的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二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我县对土地治理项目中的全部土建工程,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农技设备、良种、化肥等货物,全部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代理采购业务。这样做,既节约了采购成本,又从源头扼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理工作规划,明确了监理内容和监理目标。四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我县在认真领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程序》,对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管理的主要方式、操作流程、特别要求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对所有农发项目工程建设预决算和整个项目财务经同级审计部门审计后及时报账。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所在村的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根据工程类别,制定管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并定期检查,跟踪问效。六是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制。我县对所有已完工运行的农发项目,均组织专班开展了绩效评价,确保农发项目能长期发挥引导作用。

(五) 强化农发档案管理。特别是项目档案,从备选项目到完工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强化了项目资料管理,做到了文字档案、电脑储存档案、声响图像档案完备齐全、规范科学。

四、2009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三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总投资96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85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38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48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0.66万亩,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农民投劳筹资138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7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中,中央财政340万元,占66.67%;省级财政168万元,占32.94%;县级财政2万元,占0.39%。

茶店子镇南坪土地治理项目,支农资金项目,总体整合投资1110万元,治理土地总面积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610万元(财政资金480万元,自筹资金130万元),发改投入200万元,国土投入300万元。因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项目水利措施已完成建设任务的70%,预计7月底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整个项目边建设边见效,项目区农民广泛参与,积极配合。该项目按照农发政策和合同约定拨付资金,现已拨付资金73万元。

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万元(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主要建设任务为:购进安装年产500吨的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厂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签订设备购买合同,因设备厂方原因,设备尚未到位安装,预计7月中旬设备完全到场,7月底安装并试运行。

绿葱坡枣子坪水毁治理项目,总投资3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0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复损毁沟渠650米。现已完成建设任务的80%,预计7月下旬全部完工。

(二)主要作法

我县在实施2009年的农发项目过程中,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政策要求,严格按照经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的项目扩初设计,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做到了"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项目区田间排洪排涝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做到了涝能排、旱能灌。茶店子镇南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计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改造6200亩;修建排洪排涝沟渠12公里,其中农业综合开发2.59公里;修建便民农桥25座,其中农业综合开发7座。形成了完整的排灌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突出土地综合改良,提高土地的单产效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1000亩,项目区户平示范推广1亩以上。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广泛积集猪牛栏粪等农家肥200万公斤,施入大田6300亩,改良土壤6300亩。通过施用农家肥、秸杆还田、人工平整土地等措施,使得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突出科技致富,提高农业的科技效益。在项目区扶持了科技示范户12户,安排落实了田间对比试验20个。在项目区进行粮食、蔬菜、生姜、水果等农业新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2000份和生姜栽培科技光碟40套,建田间对比试验田20个,建生姜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100亩,配套了生姜测土配方肥10吨、生物农药和2台高效机动喷雾器,指导项目区农户按照无公害化及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

四是突出特色产业化建设,培植壮大马铃薯加工企业。马铃薯加工项目实施完工后,将建成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进一步完善该厂的农产品加工化验检测设施,形成年产5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生产能力。

五是突出项目整合的探索,力求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农资金的管理,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路子。在茶店子镇南坪流域,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了发改、国土等部门的支农资金,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该项目整合总投资1110万元(农发610万元,发改200万元,国土300万元)。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规范管理、示范高效"的原则,做到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统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拟把项目区建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示范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做好2009年项目的实施工作,加速项目实施进度,确保7月底全面完成三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做好竣工验收准备,以迎接省州验收考评。

二是根据省农发办中期检查和州农发办中期检查的要求,认真整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

三是做好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准备工作,及时启动实施2010年各个农发项目。

四是做好2011年的项目申报基础准备工作。

六、请求

我县是"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全省产粮大县之一,农业基础较差,农民增收缓慢。我县部分地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成效十分明显。特请上级农发部门更一步地加大对我县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县

第3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典型的山区型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良好。近年来,我县一直秉承结合山区实际,突出山区特色,围绕山区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优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开发治理理念,以生态综合治理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2年-2015,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123万元,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面积6.83万亩,较好实现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涵养发展的目标。

其主要做法是:

一、抓开发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开发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不仅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随着农业综合开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县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政策、新理念和新要求,调整开发思路:一是立足我县山区优势,紧紧围绕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部署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县委县府提出的“两地一区一名片”的发展定位,努力打造生态农产品基地县、生态文明旅游大县和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二是明确了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中心,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力求实现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攻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优势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库区生态循环农业结合;三是提出了“因地制宜,流域规划、集中连片、逐年实施、规模开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项目规划指导思想,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抓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巫山生态涵养发展。

二、抓典型设计,确保规划科学和设计合理。 规划是基础,“一流的规划”是保证项目效益的前提和关键。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我县依据山区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坡面水系建设和农田道路改造,实现项目区“水系”、“路系”网络化布局,做到泥土不下山,肥水不乱流,力争实现自流灌溉,农机人畜下田耕种方便,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涵养发展。如在坡面水系规划设计上,我县充分考虑山区水资源立体分布、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等特点,通过治理力求做到集水系统、蓄水系统、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分级拦截地表径流,防治农田冲刷和水土流失,做到立体蓄水、自流灌溉方便。在集水蓄水方面,做到集雨、引水结合,一是充分利用机耕道背水沟、耕作道背水沟、沿山沟等农田设施拦截坡面径流并引至就近蓄水池或山坪塘,实现就地蓄水,蓄水池或山坪塘溢水口与下一级排灌、蓄水设施紧密相连,做到长藤结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二是利用管道引用山泉水,确保水池复蓄次数;三是取水用水方便,为方便农户取水灌溉,节约灌溉用水量降低用水成本,我县大胆创新,自2012年开始,在项目区广泛采取了“管网+取水柱”的农田网格化取水系统,方便农户灌溉,受到项目区群众的普遍欢迎。此外,在工程设计方面尽量做到“沟路”结合节约用地,就地取材降低成本,设计标准科学合理、投资预算费省效宏。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抓住山区立体气候优势科学布局,在确保粮油生产同时,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三带经济”模式,即在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柑桔、蔬菜,在中海拔区域发展以脆李为主的优势小水果,在高海拔地区发展烤烟、巫山庙党为主的中药材,推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三、抓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效益

多年的实践证明,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强化项目管理,必须抓住工程质量这个关键点。为此,我们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除严格遵守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建设程序外,主要还从以下几个方便严格把控质量:一是严把“材料关”,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进入施工现场,从源头监管。二是严把“工序关”,前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合格工程坚决予以返工。三是严把“验收关”。 为确保验收公正合理,今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聘请“中介单位”验收制度。由中介公司独立开展验收,监理单位、县农综办、项目镇村监督,规范了验收行为。此外,在项目区成立由项目乡镇分管领导、现场代表、监理单位及村社干部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部,把工作哨卡前移到一线和现场,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施工进度。

四、抓制度建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制度建设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原点。我县在积极落实项目招投标制、资金与项目公示制、竣工审计制、县级报账制、工程监理制等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制度外,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我县还先后制定了《工程设计变更细则》、《工序验收制度》、《合同资金控制制度》、《工程先行示范制度》、《巫山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场管理办法》、《现场代表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各类项目顺利推进。

五、抓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关键在人,从开发思路到项目规划,从工程设计到项目实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指导,农业开发工作系统性强,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农业综合开发队伍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推进。为此我县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充实人员数量,切实做到开发任务与开发队伍力量相适应;二是优化了队伍的专业、年龄、文化结构,实现专业互补,年龄梯级化,做到后继有人;三是通过技术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传帮带等形式,培养技术骨干和团队精神;四是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加强职工考核和交流,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每月,实行层级管理,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科室,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做到工作主动。通过几年努力,目前我县开发队伍力量充足,经验丰富,年轻技术骨干已勇挑重任,团队精神正在逐渐加强,先进的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理念将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些将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人才保障。

六、抓农综开发宣传工作,营造浓厚开发氛围。近年来,我们在扎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优化机制,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二是注重选材质量,贴近中心,大力烘托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亮点;三是拓宽宣传渠道,除加强网络报道外,还主动与《巫山报》、《巫山电视台》联系,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受众率,明显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地位。

第4篇: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镇: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做现代农业的开拓者

镇位于临沭县城的西南部5公里,东临县经济开发区,西靠市经济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万人,万亩耕地。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脱水蔬菜、五金搪瓷、化工化肥、建筑材料等传统主导产业,获得“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乡镇”、“平安山东建设基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镇以“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和谐新”为主题,确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农业综合开发为

平台,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大力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0月,镇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区内,涉及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总人口12800人,农业劳动力7300人。项目总资金107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860万元,项目区农民自筹资金215万元。新建电灌站3座,修复电灌站4个,新打大口井9眼,开挖疏浚渠道71公里,新建桥涵418个,改良土壤10000亩,整修道路58公里,营造农田林网万亩,栽植树苗58000株。在项目实施中,我镇紧紧围绕“开发是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思路,以开发引项目,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高标准规划,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科学规划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预期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高起点规划项目布局,才能避免项目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确保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我镇在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确定了水、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以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为主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规划建设高产粮田6500亩,油料高产田3000亩,新增蔬菜基地面积3500亩,改善蔬菜基地面积1500亩,新建葡萄基地亩。新增种植业产值1134万元。项目完成后人均收入将增加530元,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居4100余户、发展蔬菜50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根据实际,确定实施了农田水利和科技培训等多项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区域合理布局配套机电井、地下管道、灌溉渠系、田间桥涵等设施,通过规划,项目区内形成

了集中连片,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沟、路、渠、桥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模式,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农业基础建设的好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我镇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着力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企业自控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蔬菜基地亩,在优质林果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林果6000亩,使原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菲尔德公司、伊思德公司两家企业还向1100亩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投资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

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我镇还先后在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道路40公里,渠道8000米,排水沟60000米,桥梁46座,地下管道1米,小口井300眼,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客商投资农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成为土面平整化、道路砂石化、方田林网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造优质精品项目,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项目区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条件。我镇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作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专门聘请和组织农业种植专家,成立了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每个基地都派驻了农技指导员,具体负责对各基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对基地经营操作过程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建立了完备的标准化生产记录,实行农产品和食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净化了农产品生产环境。二是项目区为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了保证。项目区内各企业和合作社基地普遍采用了“六统一”的农业生产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共获得了25种果菜产品的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有机食品转化认证。三是项目区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镇把“品牌兴农”作为发展精品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塑造力度。目前,已成功申请注册了“武状元”、“琼浆果”、“御口甜”、“新蔬泥香”

等15个农产品商标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动参与项目区内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四是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面积15000亩,其中项目区内新增8000亩,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土地流转之后,农户方可以放心地从事

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我镇的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合作社后,每年除了有固定的每亩620-700元的地租收入外,还可以到企业打工,一年平均工作6个月,月均收入900元,年打工收入5400元,流转土地的农户年收入可达6000多元,是传统种植收入的8-10倍。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科技投入,实现了自主管理,产品达到了客户的要求,

亩产值可达5000-7000元,纯收入2500-4000元。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我镇多种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的形成,放大了项目区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扶持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其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在项目区建立各种农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1亩,形成了体制健全、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形式,如“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较好地发挥了组织生产、致富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培育新型农民,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此,只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实

用技能培训,才能不断增强农民投身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特别注重新型农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印发资料与观看录像相结合、能人示范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专家指导与信息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栽培及安全越冬管理等技术培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万余人次,使农民科技致富本领大幅提高,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的开拓者。

第5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农业综合开发是1988年国家设立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大专项。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围绕促进农业发展这个主题,规划和实施项目,呈现出“工作一年比一年好,投资一年比一年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质量一年比一年高”的良好态势。

农业综合开发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新成效

农业综合开发投

入不断增加。我市自1992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开发县从一个已增至现在的八个,中央财政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从当初的13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925万元,至2008年,累计争取上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8911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已成为我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投入渠道。

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近三年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4.51万亩。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长期存在的旱、涝、渍等生产障碍因素基本排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三年来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85.28万公斤,新增棉花生产能力491.4万公斤,新增油料生产能力639.3万公斤。

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产业开发的原则,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基地。永修县的蔬菜、修水县的蚕桑、都昌县的珍珠都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年来我市还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 6244 万元,扶持了20 家有发展潜力农业产业化龙头文秘杂烩网企业,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项目区农民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我市坚持依靠科技推动开发,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三年来共投入科技培训和示范推广经费796万元,培训农民 5.65万多人次;推广良种、良法示范面积达到3.12万亩,大大改进了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和施肥灌溉技术。广大农民得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实惠。

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明显推进。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把土地治理与农村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多数项目区有了通达的道路网络,高标准的农田、完善的水利设施、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了农村亮丽的风景。

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开拓创新,更深入地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具有九江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努力开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九江农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努力争取开发县立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保证资金规模每年递增10%以上;严格执行“倒配制”,足额落实本级配套资金;提高农民和各种投资主体、金融机构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积极性,多元化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突出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每年确保完成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力求开发一片,成效一片;坚持标准,提高质量,确保效益,努力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化农田。每个开发县要确保每年建成一个2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集中力量,努力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转变开发观念,由单一围绕水稻搞开发,向围绕优势产业搞开发转变;就全市而言,就是要在促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 “二水”(水产、水果)搞开发,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生产基地,稳步提高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原料供应能力。与此同时,围绕重点产业,以实施财政补贴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为切入点,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培育2-3家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将地处交通沿线、群众积极性高的试点村,给予优先扶持,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扶持,打造亮点。进一步拓展扶持范围,从过去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培植“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对试点村农民特别是特色种养大户和能人进行扶持,不断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高效,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管理水平。按照现代管理理念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考核制度,达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加强领导,营造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氛围。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互相支持,共同打好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战。(

第6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近年来,开县农业综合开发在厚坝、长沙、南门、竹溪、铁桥、郭家、温泉、河堰等乡镇通过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较好地推动了农综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但也还存在全产业链没有形成、科技水平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够、农业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农业品牌和亮点、试点示范效果不突出等问题,与陕西杨凌、富平和四川武胜等地现代农业发展差距较大。面对市内江津、万州、大足、南川等区县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只有迅速理清思路、创新发展、卧薪尝胆、背水一战,才能赶超先进,抢占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开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理清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1365”发展思路,开县农业综合开发突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全产业链建设、科技提升、园区建设“五大重点”,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成美丽富饶生态开县做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率、排灌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能力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设施的装备能力,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等综合措施,实施田水路林山村庄综合治理,力争“十三五”期间投入农综资金3亿元,积极开展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2亿元,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现农业的全程机械化、水利化、智能化、产业化、生态化、长效化“六化”目标,夯实开县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农综政策优势,利用农综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科技配套、外资项目等综合政策,撬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开县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引进有经济实力、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有技术依托、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业主,“十三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力争完成招商引资5亿元,重点培育国家级、市级龙头企业20家,县级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100家,形成开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树立“全产业链开发”的理念,按照“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坚持“链式开发、生态优质、持续发展”,从规划布局上入手、产销融合上着力、科技信息上突破、基础配套上跟进,把重点特色产业链“做长、做宽、做深、做强、做响”,建设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致富链。坚持做长,促进重点产业链条化;坚持做深,促进产品多样化、精品化;坚持做宽,促进产业多功能化,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做强,支持建设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大龙头、大企业,促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坚持做响,促进产品品牌化,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拳头品牌”。“十三五”期间一是重点加强柑橘全产业链建设,通过加强果园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品质,打造“三峡富硒柑橘”品牌,建成全程机械化、肥水一体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精品柑橘果园1万亩,建成清洗、打蜡、包装、冷链、加工、电商物流基地和柑橘博览园。二是新建特色牡丹产业园1个,新建油牡丹基地1万亩,引进牡丹新品种400个,新建牡丹籽油加工厂1个,开发牡丹化妆、保健、日用等系列产品,打造“三峡牡丹籽油”品牌和物流电商平台。三是大力扶持大鲵产业,新建仿生态养殖基地7500平方米,种鱼培育池12000平方米,建成深加工生产线1条,年加工能力10万尾,新增产值1亿元,推动大鲵全产业链发展。

五、提升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三五”期间力争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开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高地,积极引进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首席专家等各方科技力量,在农综项目区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项,推广优良品种100个,引进智能化管理和生产加工新装备2000套,新建智能大棚10万平方米,安装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管网1.5万亩。重点引进航天育种、生物防控、植物克隆等农业尖端科技,提高开县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加强园区试点示范建设

按照“资源集合、力量集中、措施集成、发展集约”的建设原则,重点建设南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江里新型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区。南门市级现代农业园必须重塑形象,争取建成“西南一流、全市领先”的现代农业园区;江里新型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3-5年打造成为国家级的现代农业园区。县农综办按照“田园当公园、园区当景区”的建设理念重点抓好3件事,一是园区功能重建。重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科技示范、生态循环、特色产业集群、休闲观光、美丽乡村、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等8大功能。二是更新举措。以抓工业园区的现代经营理念来抓现代农业园区,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升级、产业升级、科技升级,农产品加工、物流和农村电商突破、园区乡村旅游突破。三是建好机制。部门与乡镇共建机制;园区与企业的发展机制;园区与银行融资机制;园区农民与企业共赢机制。

第7篇: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经验材料

“三控一协调”,促进农发工程质量上台阶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具有点多、面广、田间施工难度大、社会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实行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近三年来,**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紧紧围绕在工程建设质量

、工期、资金管理以及协调各方关系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在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三控一协调”的主要作法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涵盖范围广,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电力等方面,加上施工地点分散,田间施工困难,因此规范监理程序,确保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内建设工程能否长久,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区农发办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研究和分析了项目建设中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紧密配合监理工作人员围绕“三控一协调”开展监管工作,确保了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

(一)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

农业开发项目的投资控制是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的一项主要任务,由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限,而且需要开发的工程量比较大,控制好资金的使用尤为重要。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投资,充分发挥农发资金的效率,**区农发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组织对农发工程的图纸会审,特别是对泵站、桥、涵、闸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严把设计标准关;

二是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避免“非正常费用”的发生;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是田间作业,施工困难,难度大,科学组织施工,避免重复施工尤显重要。因此,对承建单位的施工方案必须严格审核把关,对重大技术措施所发生的费用必须报请农发办批准。施工技术方案的审定坚持适用、安全、合理、经济的原则;

三是**区农发办与监理单位认真研究建立了一套现场签证的审核和审定制度,严格要求监理人员要认真核实签证工程量,确保签证真实合理;其签证必须经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的具体负责人员的认可方可有效。对所有签证资料,采取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核实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地避免由于各专业协调不够而发生的额外签证。

四是建立健全农发工程预结算审批制度,加强预算外费用的管理;合理确定各单位工程的开、竣工时间,严格按施工总体计划控制资金投放,确保各个阶段的投资目标不超出;

(二)认真做好施工工期的控制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建设时间具有季节性,为了不影响来年的农村农活,一般工程安排在今冬明春农闲时期,工程建设时间在100天左右,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按计划工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进度控制极为重要,**区农发办经过几年的建设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做好工期控制,从而达到按时完成好工程量。

一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确保施工人员的齐全和施工工序的顺序是保证施工工期的关键。对此严格要求监理公司与施工方及时沟通:首先要求施工方保证足够的人员下编制切实可行的项目设计进度计划,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具有可操作性。其次监理人员及时监督检查施工方执行施工计划的情况,如有偏差,协助施工单位及时分析原因,调整人员状况及人员人数,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施工单位必须尽全力保证进度,保证施工需要;最后在严格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要求施工单位的施工员全方位进行现场协调。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解决,从而为保证工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是原材料定货时间、到货时间都是影响施工工期是否能按计划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保证原材料按时进场,特别是沙石,水泥等主要原材料要求供货单位应根据工程施工计划,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合理安排材料交货期,对一些关键的材料要派专人到供货单位催货督办,要求供销单位应根据农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反馈给施工方。同时按照工程建设的轻重缓急向现场提供物资,保证物资到货后满足施工实际需要;对到现场的原材料认真组织质量验收,对不合格的材料及时进行清退。

三是根据项目《总体部署》要求,农发办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人力、机械、工期,这给按期完成本工程奠定了基础。并按工程进度情况及时批拨资金,保证资金到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四是要求施工单位按总体计划编制月施工进度计划,分解为周施工进度计划,上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和监理共同审批,一旦发现施工单位未按期完成计划,及时分析原因并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总体进度不受影响。

(三)认真做好工程质量的控制

质量是工程的核心,农

发项目建设的好坏,能否长久发挥其作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并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区在实施监理过程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一是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要求资料齐全。国家有统一验收标准的材料、设备按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国家没

有统一标准的按出厂技术标准或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检验。特别是对u型槽、空心砌块、板等水泥预制构件以及机电、电力等设备监理人员必须认真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退货要求供销公司立即处理或退货,对于有问题的材料、设备监理人员决不允许使用。

二是在工程施工环节主要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做好施工前准备:一是监理进入现场后,针对农发工程的特点,认真编制《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并与施工单位共同确认《关键工序控制点》和《单位工程划分》。二是要求各专业监理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并督促施工单位尽快熟悉现场,及时组织及协调组织图纸会审工作;三是监理人员根据设计、现场要求及相关标准、规范,认真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方案,从而预防和避免质量事故发生,每份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批都需经过认真的修改,使其达到指导施工效果。其次是做好施工中的控制:一是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上报的进场材料、设备及其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查,对未经监理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材料、设备,监理人员拒绝签认。二是施工单位资质及专职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审查,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性的进行专检或抽检,资格不合格人员不允许上岗。三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监理人员及时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施工人员的作业情况,对所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发出口头及书面整改通知。

四是监理人员根据施工单位上报的工序报验表和自检结果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予以签认。对报送的分项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确定。五是专业监理人员根根农业开发的特点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预控措施。如放线前监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沟通,首先确定基本点的位置无误后,才进行放线,避免返工现象。六是对现场需要返工处理的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对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和验收。

(四)认真做好协调工作

由于农业开发项目涉及面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因为搞好建设中协调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区农发办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协调解决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协调解决施工单位与供应单位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协调解决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矛盾和问题四是协调解决设计单位与供应单位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协调解决占压农户田亩的问题。

二、“三控一协调”取得成效

**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实施“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高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实行“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后,确保了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监控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由于监理人员依据法规条例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三材数量和质量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了低劣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偷工减料,减少投资,降低建设标准的现象,同时避免了未实施监理以前那种随意施工的不良现象发生,如2007年农发工程监理中,监理人员发现一个施工单位没有按设计工序要求组织施工,将一条100多米六角板硬化渠道没有按要求勾缝,而是为了偷工减料直接用水泥浆进行扫缝,造成严重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对此及时提出要求限令施工队全面反工进行了整改。由此可见,监理工作不仅增加了技求力量,而且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施监理后,建立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工程预决算以及现场签证等审核制度有效地控制了预算外费用的管理,同时对工程竣工验收依据监理报告核实的实际工程量编制工程结算报告,较之过去增加了一道监控程序,保障了有限的农业开发资金发挥其较高的使用效率。

三、确保了工程按期完成。**区实施了“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后,对工程中施工工序以及原材料、人员、设备等到货到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所有工程的组织实施,必须严格按施工总进度和阶段进度进行落实,杜绝以往随意拖延工期的现象发生。为了保证工程工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经常组织各工区开展优质工程竞赛评比活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实施的进度,确保了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四、协调了关系,调动了积极性。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战线长,范围广,田间作业难度大,避免不了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自实施“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后,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并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工程监理单位、项目区群众之间搭建一座信息桥梁,发挥其纽带作用。积极帮助施工单位想办法,协调各种纠分和矛盾,达到了排除各种影响工程施工的不利因素,从而达到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上一篇:博物馆周年庆典致辞下一篇:廉政建设谈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