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培训小结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生儿败血症培训小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新生儿败血症培训小结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 1. 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有关。

2. 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

与脐部或局部皮肤感染有关 3.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多有关。 4. 潜在并发症

出血倾向、休克。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措施 1. 维持正常体温的护理

1.1. 体温过高者,调节环境温度,解开包被,补充足够水分或温水浴。新生 儿不宜用退热剂、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措施,以防体温不升。体温过低者,置温箱或采用暖水袋保暖,使体温恢复正常范围。体温不稳定者,2~4小时测体温1次,待体温平稳后每4小时测体温1次。

1.2. 按医嘱静脉输入有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护士应熟悉所用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剂量、用法、副作用及配伍禁忌。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现已少用;头孢三嗪类和头孢他啶类以影响凝血机制,使用时要观察有无出血;用青霉素类药物,要现用现配,确保疗效。因治疗败血症疗效较长,故应保护血管,有计划交换穿刺部位。

2. 保护性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3. 保证营养供给

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4. 清除局部病灶的护理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 继续蔓延扩散。脐部有感染者,有3%过氧化氢清洗后再涂2%碘酊,每日2次;皮肤小脓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酒精消毒),拭去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破溃、鹅口疮,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破损感染时,应给与及时处理。

5. 营养不足的护理

坚持母乳喂养,少量多次,耐心喂哺。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高营养,必要时输注血浆或白蛋白,以保证营养供应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天测体重1次,作为观察疗效和喂养情况的评估标准。

6. 病情观察

6.1. 观察有无化脓性脑膜炎的表现,如面色青灰、哭声低微、频繁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面肌小抽动等。

6.2. 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呼吸气促、口周发绀、口吐白沫等肺炎的表现。 观察有无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速、皮肤黏膜出血点等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症状和体征。如出现上述并发症表现时,随时与医生联系,对患儿重新评估,按相应并发症护理。

7. 新生儿败血症的健康教育

7.1. 向家长讲解本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保持皮肤黏膜和口腔的清洁,预 防交叉感染。

7.2. 指导家长如孩子发生脐部、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时,应及时就 医。

7.3. 指导家长掌握新生儿护理和喂养的正确方法。

第2篇: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评估】

1. 病情评估 (1) 生命体征

(2) 有无体温不规则或高热,脉细数,抽搐等感染症状 (3) 有无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皮肤发花等中毒休克症状 (4) 了解血常规,脑脊液,尿常规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2. 家长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3. 进食,吸吮能力 【护理要点】 1.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要点

2. 观察有无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额骨缝增宽,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尖叫,抽搐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细速,皮肤发花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 观察有无新的感染灶,如局部发红,耳道流脓等,腹胀无肠型,大便次数减少或无大便的病儿,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5. 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多喂水,体温不升者可放入暖箱,重症者给予监护,并随时准备急救

6. 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感染蔓延扩散:加强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7. 鼓励母乳喂养,病情轻者,可经口喂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经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 8.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9. 接触病儿前后要洗手,皮肤感染,腹泻者均应注意隔离 【健康指导】

1. 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注意患儿精神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2. 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3. 注意新生儿保暖,保持臀部皮肤及脐部清洁,预防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多由于缺氧及产伤或医源性损伤所致的一种脑损伤疾病。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病死率高,存活者也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对此类患儿的护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应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o,并给予仰卧位,避免垂头仰卧。患儿因不宜搬动,头部长时间采取一种体位,易发生痰堵而加重缺氧,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

2. 注意保温注意保温注意保温注意保温 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避免体温过低,减少氧的消耗。体温过低,可用暖箱,热水袋保暖。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3. 合理用氧合理用氧合理用氧合理用氧 根据缺氧程度给予吸氧,以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缺氧。给氧前要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漏气,吸氧导管是否通畅。用氧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缺氧改善情况,井做好记录。

4. 镇静镇静镇静镇静 患儿有抽搐或持续性惊厥时,应给予镇静剂。最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鲁米那、水合氯醛等。用药同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若用药0.5h后效果不佳,可重复用药或交替使用,以达到镇静的目的。

5.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饮食护理饮食护理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待—般情况好转后再开始喂奶,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或病危、病程长的患儿可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停乳期应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热量需要,每次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在咽喉部有无盘曲或脱出。喂完奶后注入温开水3~5次冲洗胃管。并注意乳具的消毒管理,防止发生感染。

6. 降颅内压鲁米那具有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和惊厥而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常用剂量为8-1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未控制,1h后再用1次,以后每8-12h给予2~2.5mg/kg,直至神经症状消失。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地西泮止痉。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有脑水肿者可给予地塞米松,首次剂量1-2mg,以后每次按0.2-0.4mg/kg给予,或给予呋塞米1-2mg/kg。因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此时使用可能会加重出血,故应慎用。一般在患儿青紫经治疗或吸痰后得不到改善.前囟持续紧张而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可给予20%甘露醇0.5-1.0g/kg。

7. 观察病情观察病情观察病情观察病情

7.1. 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生命体征 新生儿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及呼吸困难应马上告知医生,积极协助抢救,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重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

7.2. 意识观察意识观察意识观察意识观察 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占重要地位。患儿若早期出现过度兴奋、易激惹.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提示出血量少.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表现为瞌睡,昏迷。

7.3. 观察前囟观察前囟观察前囟观察前囟 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cm×2cm,平软,囟门饱满紧张、颅骨缝有分离,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多。应引起重视,防止脑疝发生。

7.4. 其他其他其他其他 观察新生儿的摄人情况患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吞咽反射消失。因此应注重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

上一篇:兼职教研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土建施工员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