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2010—2019年西部11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对各省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协调增长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发现:各省的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数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均衡。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但协调等级都偏低,说明西部科技和教育发展显著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增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论文 篇1: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加快和中国梦的实施,使经济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了科技创新压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三者形成目的与条件的关系,其中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的目的,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同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科技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作用研究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都是中国自改革开以来的发展目标和动力,是中国实现富国强民的关键,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体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发展过程,其中科技创新是创新思想、科学理论及技术的集成体,是指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技术提出创新思想,并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对技术的创新,最后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经济发展是指通过各种科学技术、科学人才、经济手段及经济发展措施等实现经济提高的目的,本质在于经济的提高。“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虽然是独立的两个过程,但两者在实现是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铺相成的关系,科技的创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带动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就科技创新的发展,使我国科技创新有了更高的目标、更长远的创新路程、更符合实际的创新要求,使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根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状况及科技创新状况,进一步对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以此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概述

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的定义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到今天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它的划分也是模棱两可,没有确切的种类划分,不同国家对它的理解还不同,因此对它的研究也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在中国,“科技创新”一词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它的出现并不代表中国以前没有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改革开放后才有了比较确切的定义,“科技创新”是实际层面上的新兴词汇,具有时代性。其次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指一项研究活动,其研究主要基于发明、创新和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没有确切的定义,而是从发明、创新和技术三个词汇的定义去判断“科技创新”的意义,其中“发明”包含了加工发明和产品发明;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和思想创新;技术包含了生产技术和创新技术。最后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科技创新被定义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经济发展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有一个被公认的理解,是指经济增长的过程,但同样的理解在不同国家及角度都有不同的诠释。首先在中国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增长过程,是中国有史以来就有的理解,只是在不同的朝代,其增长经济主体不一样,经济增长的途径也不一样。其次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从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角度来诠释经济发展,分别从经济增长要素积累率和经济增长要素生产率两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经济发展的判断,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诠释。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经济发展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及科学创新得到高速发展,并且相关的传导机制、实证测度及传播机制等都吸取到足够的养分,在便意味着经济得到了持续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二、“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应用

1.“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科技创新”不但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还是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更是科学技术发明上的创新,它是发明、创新和技术的集合体,加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提高经济生产力、科学理论指导经济发展方向及科学技术发明推动经济发展速度。根据科学技术使用情况、科学理论指导方向及科学技术发明水平,可以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

2.“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

科学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价值。创新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挖掘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消耗降到到最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发展中使用科学技术,可以使经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二,经济发展使用科技创新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还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使经济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达到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级发展目标。第三,“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技术上的创新,“技术”创新到“技术”应用,其中只需要支付创新时的成本,在应用中无需花费,这大大降低了技术在经济生产中的成本,有效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的成本。第四,一项科学技术一旦被确定并得到广泛应用,便不会轻易退出生产线,这有利于经济生产的稳定,是经济得到稳定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科技创新”即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够为社会带来最新、最高端、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这些技术不但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还提高经济生产力,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促进经济发展,但将“科技创新”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很多科学技术在转换的过程中因为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而被淘汰,因此要做好“科技创新”向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工作,实现转换的突进有以下几条。第一条途径是扩展科技创新的范围,增加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生产功能,避免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结合社会生产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对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进行功能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适合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条途径是是将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对现有的科学技术级生产技术进行技术功能的创新,以此提高技术的生产率,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目的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条途径是在原因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思想上的创新,科学理论是科学技术应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理论,对它的掌握和创新直接关系技术创新及应用的成败,科学理论的创新主要从科学技术理论和生产技术理论两方面入手。即科学理论创新应符合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实际要求,其创新理论应是科学技术及生产技术的扩展表现,是可以提高技术生产率的指导思想,是可以将产品数量和质量升级的表现形式。只有技术功能得到扩展、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得以结合、科学理论得以创新,才会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才会得到持久性发展。例如,重要的科学技术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在军事领域、教育领域、建筑领域、农业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结合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网络和信息利用率,还有利于经济信息化发展,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相铺相成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和动力。科技创新中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三项科学技术是生产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和要求,也是经济发展中核心科学技术。加强对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功能上的创新不但有利于提高相关技术的生产率和利用率,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庞瑞芝,范玉,李扬.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37-52.

[2]史伟.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08:5-6+9.

[3]钱士茹,赵斌斌.基于耦合模型下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04:59-63.

[4]周柯,时艳强,曾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06:69-77.

[5]杨武,杨淼.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6,03:30-35.

作者:王义涵

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论文 篇2:

西部科技、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以2010—2019年西部11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对各省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协调增长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发现:各省的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数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均衡。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但协调等级都偏低,说明西部科技和教育发展显著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增长。科技和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贡献偏低、科技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弱和教育投资激励不足是西部各省共同的突出短板。

关键词:西部 科技 教育 经济 高质量耦合协调

当前,美国不顾国内新冠疫情蔓延,仍然肆无忌惮疯狂打压华为、中兴等我国科技企业,中美之争是科技之争,本质上是教育之争。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抢抓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发展事关国家振兴和中华民族未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可以缩小东西部科技教育发展差距,提升西部人民素质,增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实力。尽管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20年了,西部经济社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西部的科技和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科技人才匮乏,科技成果少,教育保障不足,经济粗放式低增長等许多问题[1]。因此,研究西部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程度,正确分析西部科技教育发展瓶颈,对西部教育的公平、西部的长治久安和科技、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增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现有文献有关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多数以探讨三者间两两相互影响关系为主。关于科技和教育的关系,学者普遍认为教育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贡献。寇跃灵等(2014)认为教育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基础动力,而科技进步变革了教育,两者交替发展、相辅相成[2]。关于科技和经济的关系,学者都认可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王立军等(2020)研究发现抢占科技创新高地是促进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3]。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学者主要探讨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性。潘邦贵(2019)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体偏低,且波动较大[4]。学者对整体教育系统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尚缺少研究。本文借鉴已有相关文献,着眼于整体教育系统,以西部地区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简称:“西部各省”;西藏因数据缺失未包含在内)为样本,构建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模型,考察它们在2010—2019年期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期实证结论能够为促进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协调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二、构建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耦合协调模型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有关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评价指标比较多,通过梳理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科学、可比、可操作等原则,结合西部实际情况,构建了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三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选取西部各省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源自各省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借鉴文献[5]利用极大极小标准化法消除指标不同量纲差异影响,以使结果更科学和合理,便于对西部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

其中,Xij为第i个西部省份的第j个指标样本数值,Yij为其标准化数值。如果Xij是正向指标,有ηmax=MAX(MAX(Xtj)),MAX(Xtj)表示第j个指标在第t年的最大Xij值,MAX(MAX(Xtj))表示第j个指标在2010—2019年间的最大Xij值。i=1,2,...,11;j=1,2,...,16;t=2010,2011,...,2019。如果Xij是逆向指标,则ηmin=min(min(Xtj)),ηmin表示第j个指标在2010—2019年间的最小Xij值。

(三)熵值法赋权

为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估,采用熵值法赋值指标权重。先利用信息熵公式计算指标熵值[6]:

其中,D为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至此,已经构建完成了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模型。在此耦合系统中,三个系统配置的各种要素通过耦合协调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协调互动关系,可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他们的耦合协调演进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耦合等级划分,以便确定他们的耦合协调程度,如表2所示。

三、耦合协调评价

(一)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数

先以式(3)的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结果见表1),再根据(4)式测算西部各省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数,如表3所示。

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西部各省市的科技指数f(y)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很大。2019年,重庆、陕西、宁夏和四川的科技指数得分分别为:0.216、0.179、0.175和0.153,分列西部前四名,说明这四个省份的科技发展水平为西部地区最高。而广西、青海和新疆的科技指数得分分别为0.07、0.064和0.06,位列西部殿后三名,说明他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为西部地区最低。

从教育发展水平来看,西部各省的教育指数g(y)也保持波动上升趋势,表明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整体保持持续的改善和提升,但教育发展不均衡。2019年,陕西、甘肃和重庆的教育指数得分分别为0.176,0.17和0.169,分列西部前三甲,说明他们是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省份。而四川和广西的教育指数得分分别为0.137和0.134,为西部地区殿后的两个省份,说明四川和广西的教育发展水平偏低。广西教育水平为西部最低,源于其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和每万人教职工数分别为2072元和134人,两项指标都是西部最低的,而广西的生师比指标数值为18.14,却是西部最高,这些指标都对广西教育发展形成很大负向压力。同时,广西的人均GDP为42964元,只有我国人均GDP70776元的一半强。正是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广西教育发展缺乏经济基础支撑,而低水平的教育带来低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低素质人才和劳动力为经济高质量的滞后发展埋下伏笔,并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从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来看,西部各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数h(y)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增长不均衡。2019年,只有重庆和陕西两个省市的h(y)得分超过0.4,分别为0.467和0.406,位列西部第一和第二,说明这两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为西部最高。四川等其余9个省份的指数得分都小于0.4,都属于经济高质量增长中低水平。其中,甘肃的得分才0.237,为西部最低。甘肃是传统的内陆农业省份,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区。2019年,甘肃的人均GDP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995元和19139元,这两个指标已经连续多年为我国最低。同时,甘肃的进出口总额为379.9亿元,只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0.12%;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2554万元和1.3978万元,这些指标在我国也都是殿后的。显然,甘肃的三驾马车对经济高质量增长贡献不足,对外开放程度弱,又缺乏资源和政策优势,其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只能是西部垫底的。

从要素配置的协调性看,2010年,只有内蒙古和广西两个省份存在f(y)+g(y)h(y),即科技和教育要素配置领先于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但到了2019年,形势已经反转了,只有甘肃和宁夏仍保持f(y)+g(y)>h(y);贵州的f(y)+g(y)≈h(y),即科技和教育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相当;而重庆等其余8个省市则都出现了f(y)+g(y)

(二)耦合协调度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7)可计算出科技、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等级,如表4所示。

从协调发展趋势看,西部各省市的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2010年,尚有贵州和云南的协调度D分别为0.274和0.296,属于严重失调等级,重庆等其余9个省市都属于中度失调等级。到了2019年,西部各省已经消灭了耦合严重失调等级类型的省份,但遗憾的是,各省的耦合协调等级偏低:只有重庆和陕西两省市的协调度D分别为0.547和0.519,达到基本协调等级状态;四川等8个省份的协调度D都在区间[0.3,0.4]内,属于轻度失调等级;尚有新疆的协调度D=0.395,为中度失调等级。耦合等级越低,科技和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增长所做的贡献越低。显然,经过十年的大力发展,西部各省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整体耦合等级仍偏低,说明西部各省的科技和教育发展已显著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了,各省的科技和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贡献都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科技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弱。近几年各地的人才大战使东西部的优劣势累积,形成了更加明显的马太效应。西部现有的科技制度不完善,很多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而是基于职称评聘等原因而取得论文发表或专利发明。这种科研成果和应用市场的割裂,造成了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产品,更加弱化了西部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教育投资激励不足。西部地区教育资金匮乏,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僵化,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流失严重。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以GDP为考核政绩标准,教育投资虽然重要且有溢出效应,但它不紧迫。基础教育投资周期长,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对GDP增长的直接拉动效率低,还存在校园安全事故多、留守儿童多、交通不便、住校困难等各种复杂问题,这让地方政府对教育扶贫投资意愿低。也将使一些孩子因此失却平等接受良好教育,从而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加了西部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的不均衡,阻碍了国家通过教育扶贫割断贫困代际传播政策的执行。

四、结论

建立模型对西部各省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增长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结果发现:(1)西部各省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都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发展都不均衡。重庆等8个省市的科技和教育要素配置显著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增长步伐。(2)各省的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但协调等级整体偏低,说明西部各省的科技和教育发展已显著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增长。科技和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增长所做的贡献偏低、科技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弱和教育投资激励不足是西部各省的共同突出短板。建议:

一是突破西部科技发展瓶颈,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完善西部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创新激励政策,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加快西部地区科技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批根植于西部、服务于经济实体的一流科研团队。深化政学研、产学研融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成果就地转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财政资金流向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等领域。打造西部国际化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引领西部产业向中高端产业链转型。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科技软实力,辐射丝路沿线国家,夯实西部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

二是补齐西部教育短板,办人民满意教育。统筹西部地区间、城乡间和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扶贫和其他扶贫相结合。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校长名师轮岗和网络教学等教育创新,让优势教育资源与困难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弥补地区教育鸿沟。健全教师保障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构建师生共同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确实有效防范敌对势力分化风险。为了西部地区长治久安,要转变唯GDP论的功利化政绩考评原则,把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纳入年终考核,加大宣传,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着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西部经济高质量增长。围绕民生保障、民生改善和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公平等关键问题,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生态等惠民工程,保障人民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更多获得感。以新基建为抓手,加快5G等科技应用,破解发展不平衡格局,缩小东西部数字鸿沟,推动西部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增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破解供需结构矛盾问题,提升供给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互促共进的新格局,促进西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增长。

参考文献:

[1] 赵小雅.以更高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从两会看西部及民族地区教育[J].时政两会.2020(06):5-6.

[2] 寇跃灵,赵军.教育与科技相互作用新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16-17.

[3] 王立军,史志辉.科技创新引领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J].中国经贸导.2020(08):42-46.

[4] 潘邦贵.福建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08):12-18.

[5] 刘竟妍,张可,王桂华.综合评价中数据标准化方法比较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06).84-86。

[6] 肖黎明,李洄旭,肖沁霖等.中国区域绿色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及互动——基于耦合协调与PVAR模型的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9(20):9?20.

[7] 吳印佳.偏远地区怎么留住高学历人才——以新疆地区为例[J].科技通报.2020(03):130-133.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厦门 361000)

[作者简介:黄智轩(1994—),男,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会计实务。]

(责编:若佳)

作者:黄智轩

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论文 篇3:

中国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兴起,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产”。本文重点就中国当前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科技创新;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能源保障脆弱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还必须面对碳排放与控制的挑战,碳排放控制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制约因素。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核心内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围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进步对发展经济和节能减排的贡献率,使低碳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低碳经济的本质分析

低碳经济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转型升级、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达到减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目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经济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与氢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实现碳排放控制,通过生态碳汇建设、碳捕获及碳利用技术的进步,消减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其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以及碳捕获与碳利用技术创新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科技创新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是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支撑。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减轻单位GDP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安全清洁的核能技术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在创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科技创新;研究非传统化石等新能源技术.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成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根本。加强国际合作是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是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纽带。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吸收消化发达国家在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方面的先进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和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协调策略

(一)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

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取得了重要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代表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低碳技术,更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革新,通过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力量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就我国目前在低碳经济和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们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继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不断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低碳技术。一方面,企业自身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另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低碳和新能源产业放款,提高研发资金的整体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和低碳方面掌握着关键技术,处于技术领域和占据技术的制高点。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也不高,需要加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和掌握先进的新能源技术。

(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定和机制,例如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专利技术保护等方面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就可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企业的研发活力,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在低碳产业上的技术提供,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制度的创新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共同制定新能源和低碳发展的相关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定创新。科技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作为基础,进而带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以此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掌握核心科学技术

新能源被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是2030年后的产业主流,而守着丰富煤层气资源的晋城,如何使煤层气成为今后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我们加大引进新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力度,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煤层气,使煤层气产业为晋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样需要科技作保障。煤炭等传统能源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提高效能,降低能耗,向绿色经济方向转型。因此,我们要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研发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我国的科技创新一定要紧紧围绕着企业现有的生产水平或者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水平进行研发投入,只有将科技创新系统和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进行协调发展才能使得这两个系统间共同推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文涛.中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14.

[2]陈乐怡.国外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措施的进展[J].中外能源,2015.

作者:李迪 丁烁 于晓珂 李燕 刘永鑫

上一篇:小学植树节活动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务公开考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