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赏识教育

高职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予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行为。在职业教育中,它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可以挖掘学生潜力,使之各展其能。

当前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职业教育缺乏重视,以至于一些学生纪律散漫、不讲文明、不爱劳动、自私自利。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赏识教育是值得尝试的有效方法之一。

赏识教育及其意义

赏识,即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从而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的教育行为。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在职教学生中实施赏识教育尤为必要。

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信。然而,当前学生的实际并非如此。职高的学生过去由于学习成绩或者平时表现较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致使他们心理极其脆弱,自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因此,赏识教育要做的就是当学生取得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肯定和强化,让学生觉得“我行”,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久而久之,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份自卑就会渐渐地消失,逐渐成为充满自信的人。

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防止出现逆反心理职高的班集体中常有一些学生不听话,好捣乱,对学习成绩的好差无所谓。教师习惯的做法是绷着脸孔,振振有词地指出其存在的缺点,然后限其改正,并威胁如不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政教处教育等。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育过程中夹杂着“白痴”“笨蛋”等侮辱性的话语。教师企图用自己的威严来吓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有的学生因为长期受到指责和冷遇,出现逆反心理,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主客观原因,对学生灵魂深处的每一点亮点加以放大,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在保护其自尊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这样既给学生留了面子,又让其自己去发现不足及问题,从而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给教育带来尴尬。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学生潜力,使之各展其能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9种智能,即除了语言和逻辑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音乐、人际交往等能力。这些代表了每个人的不同潜能,这些潜能只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学校以智力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估,几乎所有的教育和评估内容都只简单地指向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两个领域。职高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其他方面的才能又难以得到发现和认可。因此,评价应多元化,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学会赏识学生,捕捉其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扬长避短,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赏识教育的策略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就是要求教师能及时地、准确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强化,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判断、评价每一个学生。最胆小怯懦的学生偶尔也会有勇敢的举动;一贯的差生偶尔也会做得很好。对常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他们,做教师的应努力捕捉这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这样,学生从老师的评价和肯定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增强前进的信心。

教师要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学生更是渴望受到赏识。因为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赏识学生,更要积极营造氛围,协同师生情感,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师生“群策群力”的作用,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教师要讲究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上要讲究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候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如在教育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这需要教师体态语的运用也要讲究艺术。

赏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

全面对待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不足,促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既能使学生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持之以恒学生的成长需要长期悉心的呵护,尤其是对一些被认为“屡教不改”的学生,更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赏识,给他们以希望。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

作者:赵敏林

第2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

摘 要:通过具体事例对在幼儿园如何进行幼儿赏识教育,从而阐述了幼儿赏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如何正确运用。

关键词:幼儿;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以,喜欢得到成人赞赏是幼儿的心理特点,受到成人赞赏后的幼儿心里乐滋滋的。由于“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表现是外露的、坦率的、真挚的、毫不修饰的”①因此,幼儿受到赞赏后便喜形于色,与成人关系更加亲密,并且乐意按成人的要求作得更好,以期再次得到赞赏。赞扬使幼儿注意到自己的某些良好言行,并明白这样做是大家欢迎的。受赞扬时的愉快情绪使幼儿对被赞扬的美好言行产生美好印象,从而乐意重复这些良好的言行。在集体中受到大家赞扬的儿童会更加兴奋、自豪,往往把受到赞扬的事迫不及待的告诉父母、长辈,让他们和他一道分享受赞扬的快乐。

一些儿童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每当孩子在活动中有进步时,就受到父母、老师的鼓励,长大后,不但其智力发展状况将比未获得过鼓励的孩子好,而且,其学习动机和兴趣及对挫折的忍受力、做事的耐性也较大;反之,一个缺乏亲情,在有进步时也未受到适当鼓励的孩子,不但其性格易产生消极、冷漠的倾向,而且其智力发展、语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发展也受影响。所以,适时赞赏幼儿的进步,不但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对今后形成健全的个性和良好智力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赏识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正面教育,立足于儿童喜好赞赏的特征。幼儿赏识教育是针对幼儿正确言行的正强化,能使儿童因获得心理满足而进一步巩固被赞赏的行为。幼儿园教育是针对大多数幼儿的教育。幼儿园孩子发展差异大,教师要适时、适度、客观、有针对性地进行赏识教育,这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它将激励幼儿正确的言行,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尊重,让幼儿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造就幼儿的积极行为意识。

但是,幼儿赏识教育也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只有正确应用才能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一、幼儿赏识教育要立足于对儿童的热爱和尊重

儿童和成人一样是社会的一员,应该受到尊重;而且儿童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自然人,是祖国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三岁左右的孩子自尊心开始发展,得到满足时手舞足蹈,受到责骂时会愤怒、哭闹。所以,对孩子要和蔼可亲、热情帮助、积极鼓励,不能把儿童视为玩物或一无所知的“小家伙”,更不能打骂、讽刺,挖苦儿童和当众数落他的“罪状”,否则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有了对幼儿的热爱,就容易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赞扬幼儿的进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我们班的浩浩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小男孩,每次上美术课都乱抹乱画,有一次,我发现他画的太阳很有创意,就当众夸他有进步、画得好,从此上美术课他能静下心来画好后再交给老师,我也根据他的进步给予不同程度的表扬,以此激励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既要培养幼儿的自赏能力,又要努力营造群体赏识的情境

具有自信心是心理平衡的重要标志之一。悦纳自我、赏识自我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幼儿培养自信心和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幼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幼儿自赏能力、培养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培养幼儿自赏能力,所应用的方法很多。在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回答问题,答对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并号召全班幼儿表扬他、向他学习,这样既可让幼儿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又培养了幼儿关注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不足的良好习惯;而且,在老师营造的集体赏识情境中,发挥了幼儿集体的力量使赏识教育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还有个性发育比较缓慢的幼儿,仅靠老师和家长个人的赞赏并不一定起作用,而在群体赏识的情境中由衷地赞扬他(她)们,鉴于幼儿年龄相近、心理和思维共性较大的特点,发挥幼儿“群策群力”的作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班就经常组织以班为单位的音乐会、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大胆演唱、朗诵诗词、讲述故事,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表演,并在表演之后号召全体小朋友集体鼓励道:“嗨,嗨,你(你们)真棒”,让能力弱的幼儿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在集体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乐于参于集体活动。

三、要做到家园互通,家长参与赏识教育

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教育时期是幼儿离开父母,逐步融入社会集体的第一阶段。在这期间,家庭的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都非常重要,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幼儿园可通过家园互动,举行家长讲座、设立家园信箱、个别交流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家长了解一些现代的教育理念,同时让教师在园内教学外、家长在家庭外也能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了解幼儿、尊重幼儿、赏识幼儿、理解幼儿的目的,增强幼儿教育的能力。如:涵涵是一个活跃型的小女孩,父母反映该幼儿在家里坐不住、做事没耐心、总想着与邻居家的孩子出去玩,对于父母的话听不进去,批评了好多次都没效果,越批评反而越差。后来,家长与老师沟通后,老师建议幼儿父母改变教育方法,发现孩子的优点、赏识孩子、多表扬、鼓励孩子的进步,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也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给予该幼儿更多的关注,鼓励该幼儿进步,让涵涵感受到教师与父母的爱,经过大家的努力,半学期后,涵涵变了,她能静下心来完成父母或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活动的热情,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四、要注意赏识的限度。赏识教育固然好,但不能滥用

对幼儿的言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给予赞赏,往往事与愿违。奖赏一定要适度,对幼儿的良好言行,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奖赏不够,就起不到赏识教育的作用;而过度的奖赏,容易使幼儿产生虚荣心,甚至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结果适得其反。此外,奖赏的方式也应引起注意。三岁以前的幼儿由于对精神奖励缺乏认知和体验,所以他们更看重物质奖励,对他们可多应用物质奖励,但并非不搞精神奖励;至于大于三岁的幼儿,则要逐渐增加精神奖励的分量,直至达到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程度。

最后,要适当应用批评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批评是一种负强化。赏识教育并非只讲表扬儿童,而是在儿童言行明显错误时,也要适当应用批评手段来帮助儿童改正错误。和表扬要有限度一样,批评也要有合适的尺度。批评太轻,无异于护短;批评太重,孩子受不了,甚至产生悲观和抗拒的逆反心理。批评使幼儿不愉快,所以批评要尽量少用,还要注意语气温和,态度亲切,更要注意分辨是非。例如撒谎,有时并非孩子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幼儿记忆的精确性差,常常记错或记漏事物的主要部分,也常常把想象和现实混为一谈,所以说出来的话与事实不符合。再如,幼儿把幼儿园或其他儿童的玩具拿回家时,若家长或老师就骂孩子是小偷,甚至拳脚相加,则将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带走不属于自己的玩具,并非是偷,而是幼儿还分不清“你的”、“我的”,更不知道拿走别人的东西是不应该的,这时就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而是要告诉他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并要求他及时把东西送回去。在表扬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应用批评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我们班的方方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上课坐不住、破坏玩具、午睡爬起来乱跑,鉴于“幼儿高级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兴奋强于抑制,孩子容易激动,好动不好静,……”。②我对方方的好动不斥责,而是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幼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安排他当值日生,当老师的小助手,为全班同学服务,服务认真时就夸奖他,上课认真时也夸奖他,仅对他破坏玩具和不遵守午睡纪律进行和风细雨的批评。从此,方方上课和午睡都安静下来了,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表现好了。

总之,立足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赏识教育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只要我们在赏识为主、批评为辅的和谐环境中,从爱孩子出发,对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对儿童的教育将事半功倍。

注释:

①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昆明市妇女联合会.实用家庭教育向导[M].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第11版。

②叶恭绍,等.家庭育儿百科全书[M].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育苗幼儿园)

作者:李宗平

第3篇:幼儿赏识教育刍议

“赏识”不能简单等同于“赞扬”或“奖励”。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赏识的态度去对待,用赏识的语言去夸奖,用赏识的目光去欣赏,用赏识的动作去鼓励。爱是最美的语言,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行为,赏识是最大的认同。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从教师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中获得鼓励,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赏识孩子就是尊重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激励的条件下,其自身的潜力是平时的二至三倍。作为一名教师,赏识孩子,更是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赏识教育,至少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抓住关键,掌握赏识教育艺术

赏识幼儿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实践证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其“闪光点”,特别是要给发展慢的孩子以关怀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让孩子从老师的赏识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我能行”,要接受和喜爱身边的毎一个幼儿,并注意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哪怕是幼儿做错了什么,也切忌大声呵斥,而应该讲究艺术,语气要婉转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幼儿找到不足,又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在教学中就时时关注每个孩子的点点滴滴地小进步,为孩子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加油鼓励。在与孩子相处中,我总是以肯定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一定行”,“我相信你可以做好”“你真棒”等。不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自信心的话,当孩子有进步时,马上在孩子面前竖起拇指,让“大拇指”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在赞许的目光、爱抚的动作、鼓励的话语里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信心十足的成功迈进。

二、关注差异,激发幼儿内在动力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关注幼儿的发展,鼓励幼儿促进情感发展会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这也是赏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去年我刚接手一个班时,注意到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他时,他就会全身紧张,特别是在学习新操的时候,老师纠正他的动作时他的手硬到掰都掰不动;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美术、音乐、语言等方面的能力跟其他孩子比相对慢一些……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很心疼。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他,我们已无从去追究,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给他新的教育。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希望捕捉到他的闪光点,给他鼓励,给他希望。当发现他在运动方面很出色时,就在全体孩子面前表扬他,并让他做示范。当他能够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会摸摸他的头,给他一个微笑;当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能简单地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给他掌声或一个小小的物质奖励。在这样的赏识中,他渐渐大方起来,肌肉不再僵硬,眼睛也敢和老师对视了,这些进步就是简简单单的鼓励与夸奖就能改变的。通过这件事,使我领悟到,关心幼儿就从关心个别幼儿开始,赏识幼儿就要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要真诚的对待幼儿,幼儿也会用真诚回报你。

三、耐心倾听,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教师耐心的倾听意味着教师给幼儿搭建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幼儿正处在创造和发展的初期,他们需要老师为他们打开创新的大门,教师要用自已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去探究了解孩子。

教师耐心的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就是对幼儿及活动结果的尊重,是对幼儿自信心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幼儿的一种赏识。尤其对待幼儿的创作,如果教师只看重结果,不能耐心倾听幼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轻率的作出否定的评价,不仅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挫伤,而且也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的场合,教师的耐心倾听和赏识评价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一个幼儿,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知道他画得是什么,我面对那“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没有责骂,而是非常诚恳,耐心地问道:“孩子,你画得这是什么啊?”幼儿一本正经地说道:“在一片大树林中,有许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要睡觉了……”我由衷地赞叹:“好孩子!你真不简单!”有谁能想到,幼儿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有那么精彩的内涵!庆幸的是,我没有简单斥责和否定孩子的作品,而是耐心的倾听来自幼儿的声音,引导、鼓励、真心实意地欣赏的赞美,从而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对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多么重要。所以耐心倾听,适时的喝彩,都是赏识,都会带给孩子意外的惊喜,增强孩子的自信。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生机蓬勃,茁壮成长!

作者:王丽君

第4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

摘 要

赏识表扬是矫正孩子品行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帮助孩子区别好与坏。正确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巩固孩子的品行,让孩子养成乐于听话的好习惯,对孩子来说,赏识表扬的话是良好品行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信心的动力。适时而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能在孩子心中唤起强烈的自尊心,迟钝的孩子会努力设法成为敏捷的孩子,不经心执行任务的孩子会力求上进,做好一件事。

关键词

赏识 幼儿 常识教育 养成教育

一、幼儿教育必须坚持赏识为主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受教育者——一个班的幼儿,而不是单个的个体,赏识表扬的手段要面对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经常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个幼儿。

如果一个幼儿经常受到表扬他自我感觉就好,对自己充满自信心;相反,如果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的幼儿,他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丧失信心,活动时,表现不积极或者有意捣乱。

对于那些能力稍差或行为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幼儿,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身上的每一个值得赞赏的地方,这样幼儿将会从老师肯定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励,使本来细小的优点得到放大,表现会越来越突出,进而不断进步。

人都是愿意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和赞许的,教师的一句表扬有时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幼儿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的。教师的表扬就是对幼儿的肯定和期待,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用心地教育每一个幼儿,无论是调皮的、文静的;还是漂亮的、不漂亮的,多表扬奖励,多肯定赞美,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养成环境。

二、赏识教育必须坚持是非标准

一次,老师正组织幼儿进行“认识小乌龟”的活动,当小乌龟被展现在幼儿面前时,许多幼儿开心得手舞足蹈,活动室里的气氛沸腾起来,许多幼儿不由自主地聚拢到小乌龟周围,争先恐后地欲先睹小乌龟为快。

此时教师不是因势利导,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是沉下脸来厉声斥道:“你们要干什么?快回到位置上去,你们看×××小朋友多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离开。”

求知欲旺、好奇心强的幼儿受到批评,而对活动表现得无所谓的幼儿却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和表扬,被视为“榜样”。这样的赏识表扬会误导幼儿的行为,结果是抹煞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不利于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活动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端正,表扬手段的运用要恰当,该表扬谁,不该表扬谁,老师心中要有标准秤。教育观念要改变,千万不能不该表扬的表扬了,该表扬的没表扬。

评选“好孩子”的标准要改变,不能把听话的、不乱动,遵守纪律的作为评选“好孩子”的重要标准。而对那些聪明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盛的幼儿却强加抑制。

在幼儿园里,在班级里,难免有一些调皮的好动的,经常犯些小错的幼儿,教师应该恰到时机地运用赏识表扬手段,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一些小错就全盘否定这些幼儿的优点,而应正面引导,扬长避短,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赏识表扬,树立自信心,改正小错误,让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必须让幼儿知道赏识的原因

表扬的目的在于为幼儿将来的行为指明方向,使幼儿得到鼓舞而更加进步。对幼儿表现的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教师在表扬时要指明,指明得越具体,幼儿对一些好的行为就越清楚。例如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把积木收拾好,有些掉在地上的积木,被两个幼儿同时看见了,一个小朋友视而不见,另一小朋友见了主动把那些积木收拾整理好。如果老师看到后,笼统地说:“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不明白“乖”是指什么?这时如果这样说:“你今天帮助大家收拾玩具,看到掉在地上的积木,也能主动地收拾好,你做得很好,老师真为你高兴。”这样既肯定了幼儿的行为,又培养了幼儿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

四、赏识教育必须和养成教育相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育者为了让幼儿听话,往往采用事先许诺的表扬来奖励幼儿,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在课间活动时,为了不让幼儿乱走,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就对幼儿说:“今天下课了,谁不跟别人乱打闹,老师就奖励他一颗五角星”“今天的点心全部吃干净的,老师评他做好孩子”“谁画的画漂亮,老师请他做值日生”……老师的许诺也许会在短时间内有作用,幼儿得到老师的许诺后,也许会出现某些好的行为,在表现上积极了、主动了。

但如果老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这种表扬的方式用多了,会滋长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做什么事带有明确的功利性,没有好处就不做。长此下去,对培养幼儿做事的责任心和利他行为很不利。因此,我们在赏识表扬时,不可滥用事先许诺。

五、赏识表扬要与其他手段优化整合

赏识表扬是教育者对幼儿各种行为施加影响的诸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不能单一地使用它。如果能有机地与其他教育手段(批评、谈心、榜样示范等)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实赏识表扬只是一种外部的强化,过多过频地使用这一手段,只会让幼儿对赏识表扬存在依赖性,做什么事就是为了得到表扬,有表扬奖励的才去做,没有表扬的应该去做的也不做,过多地赏识表扬还会削弱活动本身对幼儿的吸引力。因此,在使用表扬手段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快乐。

活动过程带来的快乐是激励幼儿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只有活动本身引起幼儿的兴趣,才会养成持久的习惯,幼儿的行为发展绝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强化来实现,要知道,内因是行为养成的根本。

赏识表扬是成功的催化剂,赏识表扬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见效得多。

作者:黄林燕

第5篇:教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摘 要:赏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是促进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行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老师只有真正赏识每个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积极性。相信赏识教育一定会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教师 自信心 真诚 赏识教育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赏识教育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并予以赞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进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行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赏识教育是一种优秀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

1赏识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进取精神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赏识,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它们思想不成熟,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过分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以鼓励的眼光和赏识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他们会大胆尝试,不断进步。

1.1 赏识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当学生想做一件事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时,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良好的鼓励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对自信,这一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在接触某一新的知识时,学生潜意识中会产生抗拒和恐惧感,这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本能反应,尤其针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以此培养其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对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在不断的鼓励中建立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例如,学了“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我找同学复述故事,一个女生举起了手,但很低很低。这时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并说:“老师相信你能行!”她走上讲台,复述得不错,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以后她经常到前面表演,一次比一次好。

1.2 赏识教育要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一个人如果主动愿意做某事,则他成功的机会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最大程度发挥了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记忆最深刻,理解最透彻,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和鼓励中,其自身也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挑战性。例如,学习背诵古诗词时,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自己背,不会要挨罚;另一组比赛背,背的又快又好的给笑脸。结果表明,第一组中背诵古诗词的效果远远不如第二组,并且第一组的学生中还会出现对学习的一种抗拒心理。因此可以看出,第一种要求,因为学生心理有压力,又觉得枯燥没兴趣,效果不好;第二种要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互相比赛,效果显著。多数同学都得到了奖励,很有成就感,这种鼓励和肯定令学生觉得老师是喜欢和肯定他们的,因此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的刻骨努力。

2 赏识教育要做到不片面,要真诚

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批评。只是一味地表扬,学生会滋生骄傲的情绪,不能承受挫折。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一般,自己都不理想,你却说:“你真棒,继续努力。”这时,学生会觉得你不真诚,在讽刺他,甚至产生反感。如果学生真的犯了错误,老师不指出问题所在,就会导致其误入歧途。

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对待后自己的学生,鼓励和信任他们。教师不经意的一些话语,一些微笑,或许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让他们体会到学生时代的快乐,把他们真正带入到知识的海洋。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信,让他们从容地面对以后的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毛泽东同志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人师,这么努力的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学生。做一个伯乐,其实就是点燃学生心中隐藏的星星之火,更何况,做伯乐,不需要耗费你的太多的精力,只要你细心些,你就可以做到。

3 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

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关心优等生,不忽视中下等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1]所以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潜能,要因人而异,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首先对于优等生客观表扬,为优等生导航。其次目标激励中等生,为中等生谋划。最后真心关爱后进生,做后进生的伯乐。

3.1 对于胆小、呆板的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胆小、呆板的学生缺乏自信,急需别人的鼓励。班里有个胆小害羞的女孩,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叫她回答问题时声音也很小。这种学生每个班级中都会出现,并且不只一两个,对于这类学生,不但教育起来很困难,并且在沟通和交流中也会出现阻碍,一旦教育方式不得当,很容易对其身心造成伤害。这类学生更需要在教学中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更加适合赏识教育的方式,建立起学习和与人交流的信心,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

在讲《将相和》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她低下了头,害怕叫到她。“表演是一次多么好的锻炼机会啊!怎么想的怎么演,不用怕。”她抬起了头,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并鼓掌说:“李红也想表演,鼓励一下!”同学们热烈鼓掌给她加油,在这样的气氛下她终于走上讲台。开始声音很小,有些抖,不住的看我,我始终用很相信她的目光看着她,并给她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后来她渐渐地进入了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所有学生都感到惊奇,我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

她脸红了,但却掩饰不住成功的喜悦。从这场表演后,她变得大胆、自信了,敢举手发言了。这就是赏识的收获。

3.2 对于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捕捉他的闪光点

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对于差生,教师要善于捕捉他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扬长避短。班里有个叫梁亮的学生,他很聪明,但特别调皮,不爱完成作业,字迹潦草,还欺负同学。多次批评教育没什么长进。一次锄草劳动中,他不怕脏,干得最快,还帮助别的同学锄。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觉得老师并不讨厌他。慢慢地,我发现他变得上进了,能及时完成作业,字迹也工整了许多,和同学关系也好多了。以后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都及时肯定,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

3.3 对于好学生,任性的学生提高要求

好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有优势,老师喜欢自己,易任性,不能受挫折和打击,一旦失败就会怨天尤人,找客观原因原谅自己,以至不能成为有用之才。针对这种情况,我循序渐进地对他们提出稍高的,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刚开始让他们尝到甜头,体验付出就有收获的喜悦。接着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过努力还不易达到的要求。这时学生就会有挫败感,老师要适时鼓励或采用激将法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经过这样的训练好学生就会改掉任性的坏毛病,体验“失败乃成功之母” [2]。

4 结语

教师想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至碎甲途径,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农民的耕作决定了庄稼的长势,在教育上同样是这样,教师的态度以及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让赏识、赞扬、鼓励化作一种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赏识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导火线。老师只有真正赏识每个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积极性。相信赏识教育一定会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新东方参考语录大全

[2] 朱望平,田宁.浅谈教师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实施赏识教育善待每一位学生[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 (9):234.

作者:叶东升

第6篇:家庭赏识教育研究

摘 要:“赏识教育”是“成功教育”的模式之一,也是当今国际上较流行较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瞄准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为起点,引导青少年在宽松和“正能量”的环境中成长发展。本文就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借此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家庭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

“赏识教育”是“成功教育”的模式之一,也是当今国际上较流行较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瞄准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为起点,引导青少年在宽松和“正能量”的环境中成长发展。孩子生来就自然而然地融入社会,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其情感和心理的发展,使他们逐渐产生“被认可”、“被赏识”的内心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主要理论“需要层次论”也指出,人类在满足基本的安全、生理的需要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及“自这实现的需要”,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欣赏,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天然秉性。如何正确地在“家庭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是本文主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发展。

对赏识教育的追溯,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的人;古罗马也有“寓教于乐”的说法。清代有个人叫颜元,在四百多年前,他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赏识教育法”。19世纪,斯宾塞也提出“快乐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强调积极乐观的情绪非常有利于儿童的个性跟智力的协调发展,要让儿童成为快乐学习的人,就需要家庭给予儿童“肯定和赏识”,让儿童从小就有“成功”的愉悦体验。

关于“赏识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影响,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周弘了。大凡对赏识教育有所了解和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相当成功的利用家庭教育开展“赏识教育”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甚至有人认为周弘是“赏识教育”的开山鼻祖,这当然有些夸大其辞了。周弘有一个双耳全聋的女儿名叫周婷婷,在生活上、学习上都有很多的困难,一般聋哑人的教育培养主要是达到能生活自立就可以了。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周弘对女儿的培养却并不“普通”,他用心对女儿教育引导,直到3岁半时,女儿才能开口说出第一个词;16岁的周婷婷,已成为我国首位聋人大学生;24岁时,她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周弘认为,孩子都有一种“小乌龟”的心态,小乌龟对外部世界好奇,会喜欢把头从盔甲里伸出来,外界的环境很安全,它就会自由自在观察和探知外部世界,可如果有了危险,则立马把头缩了盔甲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果它每次伸出头时,遇到的都是危险,慢慢就不敢伸出头对世界進行探索了。反之,如果每次伸出头都平安快乐,慢慢地就不再把头缩回去,因为它有了安全感,更愿意勇敢快乐地探索世界了。周弘强调,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秘诀,在于“成功是成功之母”,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相信孩子“行!”他相信,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赞扬、夸奖和肯定,能激发他们更为成功;而对孩子不断地否定、批评甚至打击,会严重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2.“赏识教育”的思想内涵。

“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赞扬和重视”,这是《辞海》给“赏识”所下的定义。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它富于人情味、充满生命力。人的精神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得到“理解、尊重、爱和赏识”。就精神角度来论,每个儿童都是为“得到赏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所作所为,赏识教育就是要关注儿童的优点及长处,发现优点并及时表扬,以促使其“自信、自强”的种子在内心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最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之材”。再从反面来论,批评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孩子弱点和短处”上,本意是在“扬长”的同时,实现“避短”,却不料很多家长没有把握好“批评教育”的度——小题大作、惩罚打击,最后使孩子变得自卑,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暴自弃,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赏识教育”提倡:给孩子以“赏识,赞扬”的心理刺激,能够诱发学生潜力发展,可以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奖和赞扬,而忽略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和理由。大人与孩子对待事物,以及彼此之间的观点和认知都有一层障碍隔着,其实,孩子们心里都有一杆称,知道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是否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很多孩子对家长的表扬和夸奖,往往反应平淡,就是因为这些家长是为“赏识”而“赏识”,缺乏赏识的合理和恰当性。赏识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唤醒孩子的自我认知,唤起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觉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和被尊重的人。所以,一定程度上而言,赏识教育有着“因材施赞”的特点,针对每个孩子身上的特点和优点,做家长的要仔细观察和分析,针对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个性,进行有针对地效果较好的“赏识教育”,这样才能起到正面激励的效用。

二、家校同步,父母参与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校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父母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父母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学校通过举办父母讲座、设立父母专栏、个别交流、家访等形式,可以帮助父母掌握孩子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孩子的虚荣心,效果适得其反。第二要全面对待。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孩子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家庭中实施赏识教育,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主动地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赞许并适当放大,激励孩子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让孩子一直有取得成功的动力。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地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在孩子遇到了困难和失败时,对孩子要宽容,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要积极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快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家长只要把握好时机,赏识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三、有效开展“家庭赏识”教育的策略

1.关注孩子的个体发展差异,充分信任孩子。

每一個孩子身心的发展进程快慢程度并不相同,有些孩子“早慧”,有些孩子“晚熟”,所以家长切不可生搬硬套地把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进行对比,某个方面特别是成绩方面比别人家的孩子差点,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比较“笨”等等。站在教育家的角度,他们往往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总喜欢把目光聚焦在“优生”身上,对所谓的“差生”采取排斥和漠视的态度,这可能导致后进生越发自卑,陷入“以烂为烂”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每个孩子一定都有其优点,千万不可对孩子“一棍子打死”,孩子的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善于“扬长避短”,特别善于从日常小事中捕捉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每个人都是由一点一点的小努力成就大事业的。所以,家长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给他们尊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2.既重“言传”,又重“身教”。

很多身为父母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说服为主的方式。通常情况下,说服教育对品德习惯比较良好的孩子效果明显,容易实现教育引导的目的。但是,一些个性特别倔强,品德习惯不好的孩子,说服教育往往不起效果,甚至于学生会寻找家长的缺点,反过来挑家长的错误,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所以,身为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其次要注意日常培养孩子的细节,注意长期地潜移默化作用;最后,就是全家成员要齐心协力,表现出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态度。

3.赏识教育要坚持“识得准”,“赏得对”。

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人都是有理性的,千万不可为了“赏识”而赏识,那种虚假的夸奖会让孩子觉得不真切、不诚恳,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的赏识还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收不到赏识教育应有的效果。当孩子的行为真正出现了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地方,才可以不吝赞美,要是家长发自内心的去肯定,不能只是泛泛地说“你真棒”“真能干”之类的空洞之语。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脾气个性、优点缺点,一般都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所以,相对于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家长更具有信息全面的优越性,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对孩子的行为中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地方把握得更加准确。虽然如此,但有些家长因为缺乏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往往在采用“赏识教育”时就会出现一知半解。比如,孩子还没有取得成功,就给以敷衍的夸奖,让孩子觉得十分虚假。其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判能力和反思能力都有所发展,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大致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所以只有家长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称赞才能直入其心,让孩子感动并建立自信。

4.宽严相济,不娇惯,不溺爱。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的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很大一部分父母是独生子女,子女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体现出“爱过头”的趋势。祖辈对孙辈通常都比较慈爱,凡事有求必应,万事怕孩子吃亏,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以提升能力的事情,家长往往代劳了。曾看到报道称,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连衣服都不会洗晾,原因是读小学、初中、高中从来都是家长洗衣服做饭,自己是两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赏识教育不是有求必应,不是一味满足孩子,当孩子取得一丁点成绩就大张旗鼓地宣扬夸赞,犯了错也宽容谅解,甚至对孩子的鼓励完全采用金钱和物质的手段,这些都是变味的赏识教育,完全背离了赏识之初衷。我们认为,赏识教育要坚持原则,对则奖,错则罚,务必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

5.恰当的“批评”是另一种“赏识”。

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好了,基本不用再为物质上的需要发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生活在“蜜糖罐”之中。这样的孩子,习惯了赏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赏识教育不会很敏感。这其实是个危险的信号,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大的挫败,对其打击可能也是巨大的。我们认为,孩子做错了事,千万不可以担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不予批评,不但要批评,还要大胆地批评,因为“士可杀不可辱”,这样才是“看得起,够朋友”。批评要注意的是:对事不对人,不可因为孩子做错事,就把所有都全盘否定;还要注意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们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总之,“赏识教育”发展到今天,成就了很多孩子,也挽回了很多浪子。赏识教育,由爱心出发,把孩子的成长发展作为最终追求,及时给予孩子应有的鼓励,并辅之以恰当地批评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维建.呼吁符合人性的家庭教育[J].南方周末(文摘博览),2002,12

[2]许传利.糊涂父母“糊涂的爱”[J].家长学校(家教误区),2006:21

[3]易小平.家庭教育中的“七忌七重”[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5(9):52

[4]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报,2008,6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石湾镇完全小学)

作者:何美红

第7篇:谈话法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谈话法赏识教育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谈话法平等待人,一视同仁,以鼓励为主

案例一:有一位同学平时不愿意学习,上课经常溜号,搞小动作,当老师提醒时她答应得非常好,但就是不改。后来我了解到她喜欢朗诵,口才好,有很强的表现 ,经常参与广播电台的节目,并获过奖,了解这些情况后,我找到她,首先对她的才能给予赞赏,又从朗读的技巧和知识的重要性,从在外参与电台的节目到参与班团会的主持,让她谈想法,慢慢地,她向我说了心里话。为了使她不被别人落下,我先是鼓励她继续在朗诵方面加强锻炼,并答应她参加班会的主持,给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的机会,同时向她提出要求,那就是听好每一节课,不懂就问,她答应了这个条件。之后,陆陆续续又和她进行了多次谈话,每次提出一点小要求,后来我发现,她上课溜号、说话的毛病少多了,学习成绩也跟上来了。分析:在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教师普遍喜欢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过多的关爱,使之更加优秀。而对少数品学稍差的学生则有时是熟视无睹,甚至是讨厌她们。其实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从心理上讲,她们更需要师爱,更需

要老师重视和关心,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欣赏,因此,在和她们谈话时,绝不能戴有色眼镜,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也不是无原则的,更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而是要善于用放大镜去观察她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给予肯定,扬其所长,并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强化其优点,淡化其缺点,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厚爱和期望,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谈话法语言得体,句句入心,以平和为主

案例二:有的学生上课时经常趴着睡觉,提不起精神,开始时我以为是前一节课疲劳了,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每节课都这样;还有的学生回答提问时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更有甚者,上课时在下面看手机。对待这样的学生我并没有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利用课余时间仔细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经过多次谈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以为老师会狠狠批评,没想到老师态度这么好,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分析: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真正解决它。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比暴风骤雨式的训话更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关怀式的询问比审问式的探究更能使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有时暗示性的语言比打开天窗说亮话更能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成绩最需要有人分享时,教师一句热情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不但能激发成功者

的进取心,强化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动机,对其他学生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促动作用。谈话时 不用质问的语言,如你为什么老犯错误?你为什么总是不听话?而是用比较温和的语气告诉学生“我一直在关注你,出现这种情况我很伤心”“你有什么话要和老师说吗?”“你对老师个人有看法还是对老师所上的课有意见呢?”“请你给老师提点建议,你希望老师怎样上课?”“你喜欢学什么课程?”等,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对自己的过失产生悔过之意,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交谈中应始终贯彻教育性、规范性、正面性原则,语言忌“冷、硬”,提倡“三月雨”“六月风”,用热忱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谈话法双向交流,忌一言堂,以学生为主

案例三:一次上课铃声响过后,忽闻两个同学的口角声,几经劝阻,二人毫无休战之意,正常的教学已无法进行,我只好让全班学生先自习,然后把二人领出教室,经过了解,原来是一场误会,后来又经过劝说和开导,二人都流下悔恨的眼泪,并握手言和,事情似乎可以 句号了。事后我一直在想,缘何一点小小的误会竟会使二人怒目相向,更何况目前正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如果同学间的小误会、小摩擦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来如何教育别人。为此,我又与二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谈,帮她们分析此次误会产生的真正原因,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结合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帮她们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等,后来二人主动要求

在班级就此事向全班同学做个说明,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对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和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深表歉意,并希望大家原谅,这种发自肺腑的诚恳的态度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为此,我又对她们的敢于承认错误的精神给予表扬,使坏事变成了好事。分析:由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特殊地位,经常使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变成教师的训话,教师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践踏学生的尊严,与学生交流时不用侮辱性语言训斥学生,哪怕学生的言辞过于激烈,教师都要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出现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表面上训过之后,学生看似服了,其实心中会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出现与老师对抗。因此,在与学生交谈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空间,必要时要倾听学生的牢骚和埋怨,即使是对屡次犯错误的学生,也要给他发言的权利和机会,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省,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当唇枪舌剑让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时,师生间的谈话就变成了心灵的沟通。当心与心贴近时,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盏航标和一个个目标,当心灵达到默契时,沟通的桥梁就变得更加通畅,学生更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此时便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第8篇: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浅谈

[摘要]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导致成功。然而,赏识 不是万能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 惩戒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受损失。”如何正确对待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关系是颇受教育研究者争议的问题。但我认为他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孤立对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下,也尽在于此。热爱学生,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他们的个性,把自己完全放在与学生同一条地平线上,做他们的朋友。就一定要赏识每一个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得多。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却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最终获得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将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他的自尊,也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你最好的礼物是给他多一些的期待,而不只是要求与责备。然而,学会期待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不但要我们的心灵里多有一些爱,还要多有一些智慧。教数学的林老师的班里有个女孩,刚入学的时候小女孩上课经常走

神,有时会和同学打架,还在别的同学的课桌上涂修改液、偷东西,一次甚至把黑板玻璃打碎了,是班里的“小刺猬”。林老师没有嫌弃她,而是认真寻找症结所在。原来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的她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自卑,便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于是林老师就处处关心她,就连上课提问,也总要向她投去鼓励的目光。女孩的数学有了进步,林老师就适时的表扬她,让同学们看到她的长处。有时女孩犯了错误,林老师也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而是把她领到办公室,摸着她的头跟她慢慢谈。女孩渐渐变了,有事没事总往办公室里跑,帮助老师干这干那,上课也不走神了。同学们说,“小刺猬”变得爱学习了。

然而,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 中国 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和有着割舍不开的。客观地说,一个未成年人,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的鼓励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经受一定的挫折。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损失。”惩戒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的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惩戒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需要惩戒,只要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惩戒是合理的、惩戒的方式是 科学 的,在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惩戒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一点,不仅教师要认识到,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只有在保留了适度惩戒教育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人为将来社会的 负起责任,才真正能够成为一颗茁壮成长的大树。因此,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任何把二者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特殊

教育中更有着深层意义。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爱学生,才不会厌弃,藐视学生,才能以慈母之心去关爱、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战胜自我,树立自信,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很矛盾,有的老师怕惩戒学生时因把握不好“度”而犯错误,所以对难管的学生总是抱着管得了就管、管不了就不管的想法,一般情况下都是放任自流。”一位小学老师在电话中说,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小树不修不成材”,惩戒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起到的也是“修剪”作用。但现在的家长对于老师的惩戒措施极其抵触,只要孩子被惩戒,他们一律视为体罚,常常让老师感到不知所措。

我市某小学一位退休教师说:“这几年大家对惩戒这一问题都是小心翼翼的,现在的孩子不如过去好教了,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很难管,因为惩戒学生而使学生家长闹到学校,会让老师很难堪。家长找到学校,校方往往会先迁就家长的意见,老师就是有理也只能先憋在心里。”她呼吁社会各界多给教师一分理解、一分信任,让教师们能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没有善意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谈“惩戒”色变,投鼠忌器,唯恐戴上“体罚”的高帽。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教师把握好“度”,就完全能够行使好教育惩戒权,发挥其警示、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适度的教育惩戒能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和错误,学会承担自己不良行为带来的责任。而过度的惩戒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特别是心灵上的创伤。这容易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会产生与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惩戒要把握一个度,惩戒与教育中的师生平等、民主没有矛盾。在惩戒的过程中,老师的惩戒同样可以体现出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因为我们在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惩戒时会坚持

几个原则,我认为这些原则是老师采用惩戒的法宝。

惩戒手段虽可应用,但需慎重,因为教师的违法与侵权行为多发生在对学生的惩戒中。所以,要讲究惩戒的艺术,因此,使用惩戒一定要慎之又慎,把握好一个“度”,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惩戒以爱心为前提。

教育者对孩子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教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孩子的爱戴,那是因为孩子们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教师眼中,学生只是挣分数、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对学生没有关爱之情、扶助之心,他采取的所有教育手段都将是冷酷的、危险的。

二是惩戒要坚持因材施教。

讲究惩戒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而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罚朗读一篇美文,对有暴力倾向的罚他背诵法律条文,等等。

三是惩戒要有分寸:合理合法。

合理就是惩戒有因,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合法就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同时,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监护

权。有的教师因为学生犯错就惩罚家长,有的教师用罚款代替惩戒,有的教师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让早恋的学生张贴检讨书,等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①四是惩戒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批评,回家自杀了,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抱着爱学生的态度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惩戒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良性刺激”,应注意三点:一是情境与学生所犯的错事相结合。如:对字迹潦草的学生,设计“临帖”的情境,对打架伤人的学生,设计“送伤者上医院”的情境。二是情境中应设计一个能激起学生内心适当的矛盾冲突的环节。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愧疚之情,反思自己的过错,从而获得警示和教育。三是在惩戒情境中辅助于教师的引导。只实施惩戒而不进行引导,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次,我对乱扔纸屑的学生设计了“代理生活委员”的惩戒情境,旨在教育他爱护环境卫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谁知事后那学生对朋友这么说:“生活委员不是人干的。谁干,谁就是傻冒。”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不仅没有认识乱扔纸屑的危害,反而产生对“生活委员”这个职位的误解。

总之,把握“度”是成功实施教育惩戒的关键。“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

宜春市袁州区天台山小学

张茂书

电话:15879535088

上一篇:水文监测下一篇:饲料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