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改变个人命运,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高考诚信缺失是对高考公平公正最大的挑战。本文分析高考诚信缺失的表现,进而深入剖析原因,探索高考诚信缺失的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诚信缺失分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诚信缺失分析论文 篇1:

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根源分析及校内诚信教育机制的良性构建

摘要:

从大学毕业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入手探索其根源,找出原因,针对原因尝试高校内部诚信教育机制的良性构建,期望能够对大学毕业生诚信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毕业生;根源分析;机制构建

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现象近年来越来越严重,通过种种诚信缺失的外在表象,如何探究求根源,是本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根源的探究基础上尝试高校内部的诚信教育机制的良性构建是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学校教育根源分析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诚信建设落后

很多高校在建设本校的管理机制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对毕业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诚信意识的养成,更多的是重视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

由于整体管理机制的偏向,使得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管理存在诸多的弊端和失误。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管理等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惩戒方式方法也不健全等等,凡此种种,都为大学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的滋长提供了不良土壤。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攻坚阶段。也因为如此,各种制度都处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在这之中不免出现一些空白地带,导致一些大学生怀着冒险和侥幸的心理去追求短期效应,从而出现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大学毕业生中尤为突出。

(二)高校诚信教育薄弱,部分思政工作者本身诚信缺失

高校是直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教育和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和高校的诚信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与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足、高校本身的失信行为密切相关,与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和学校的诚信教育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

学校诚信教育不足和重智轻德的倾向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个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大学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也不能模范带头,存在教育与自身行为的脱节和分离。凡此种种,都在潜移默化中动摇了大学毕业生的诚信观,对于他们脆弱的心理道德防线造成极大的冲击。

(三)高校诚信教育内容方法有限,效果欠佳

高校的诚信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多方配合的结果。但是,目前高校还没有较为完善和方法较为具有规律性和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内容,这也会使这方面的教育力量不够,教育效果较差。再者,很多高校的诚信教育途径,都是通过老师的课堂或者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主渠道,但是,这些途径也好,渠道也好,往往流于理论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缺乏教育的生命力。削弱了高校思政课对学生诚信培养的正面作用。

(四)高校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评价监督及惩罚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科学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把道德简单地用各种数据来量化衡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造成许多道德优秀的毕业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这就助长了不诚信的不正之风。

(五)高校学风建设滑坡动摇了毕业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基础

高等院校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追其根源与中学的教育偏差很有关系。在中学阶段,老师及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只集中应试考试上,以学生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更没有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进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幅提高,导致高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招生比例的扩大,使得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高校学风的滑坡,不仅使高校的教学质量下滑,更使学生的自身素质下降,严重影响了高校诚信环境的建设。

二、校内诚信教育机制的良性构建

(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理念的创新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学生管理方式陈旧、理论创新不足、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效率低等弊端,这不但不利于校园诚信机制的构建,而且严重阻碍了自身工作的开展,所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愈发显得迫切了。

管理制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管理水平的高低,学生管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现有的单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人人参与、透明公开的多元管理体制,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完善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知识,更要学如何做人。学生诚信行为的养成极大地受到学校教师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诚信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以教师的道德水平为衡量依据。校内诚信机制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好高校教师的诚信体系建设。

(三)完善学生诚信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毕业生开展诚信教育需建立完善的学生诚信档案。从而从整体上对学生诚信行为施加影响。

完善大学毕业生失信的处罚制度,健全诚信激励制度。对于失信的严格惩罚和诚信的殷殷激励,对于整体诚信教育的引导会起到很好的对比作用。对失信行为一方面处罚要严,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要明显。将学生的评优、入党、奖助学金的评选等都尽可能地与诚信品质进行相关,维护公正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环境育人不能放松

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利于熏陶出良好的诚信品质。加强诚信教育必须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把良好的价值观和精神财富等校园文化精髓,运用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学校诚信环境的熏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对事物的鉴别力,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牢固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使大学生自觉将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诚信行动,真正的建立起文明、向上、和谐、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良.社会诚信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刘建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O07(15)

[4]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郜攀峰

诚信缺失分析论文 篇2:

高考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改变个人命运,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高考诚信缺失是对高考公平公正最大的挑战。本文分析高考诚信缺失的表现,进而深入剖析原因,探索高考诚信缺失的对策。

关键词:高考;诚信缺失;对策

一、高考诚信缺失的表现

目前,诚信缺失已渗透到高考的报名、考试、录取等各个环节,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报名阶段:提供虚假个人信息的,伪造或非法获取各类荣誉证书及其他成绩证明等,騙取报名资格或者其他优惠政策的。如2017年有15名山东考生在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通过伪造或变造竞赛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等弄虚作假行为获得或试图获得报名资格的问题。

考试阶段: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考生考试违规行为主要分为考试违纪行为和考试作弊行为。从分析2015年至2018年山东省高考考生考试违规情况看,违纪行为类型基本在7种类型之下。每年涉及多的主要是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考试信号结束后继续答题、考试中偷窥他人答案,其次是在答卷上作标记、考试中交头接耳或打手势等类型。作弊行为类型,基本在10种类型左右,主要作弊行为是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材料进入考场(俗称夹带小抄)、携带具有发送或接收功能的设备、替考等。

考后阶段:冒名顶替他人上学,如罗彩霞事件,评卷中违规篡改考试成绩等。

二、现行高考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偏差导致高考诚信教育缺失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教育。一个人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学生成才。但有些家长,做出欺诈、“老赖”等不诚信行为,没有做到良好的以身示范。

其次是学校教育。部分学校“重教学,轻德育”,没有牢固树立“考试育人”理念,平时只注重考生文化教育的培养,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诚信考试光荣”校园文化的形成。

再次来自社会的影响。个别新闻媒体对社会上一些不诚信行为危害性的警示报道力度不够,对端正考风、诚信考试、涉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的诚信法纪意识和对高考诚信缺失的危害性的认识不够,考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诚信现象的影响。

2.考生自身建设不完善,影响考试诚信

首先,考生考试诚信观念不强,意志力薄弱。关乎考生的前途命运,其高利害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加之考生诚信教育缺位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诚信思想不牢固,诚信意志发生动摇,使考生产生投机取巧的想法,走上考试作弊的道路。

其次,道德水平有限。受社会、家庭不良风气影响,以及德育教育的落后,造成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不够全面,对考试不诚信行为的认识不够端正,影响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再次,诚信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考生产生侥幸心理从而铤而走险。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考试诚信控制体系,致使考试不诚信行为在很多学校中客观存在。使得一些刻苦努力学习的同学考试成绩反而不如考试时不讲诚信的,这些学生就可能会从心理上感到考试不公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之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别人没出事,自己也不会,于是也铤而走险,走上了作弊的道路。现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使一些学生认为诚信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导致认识和行为脱节,造成“学做分离”[1]。

3.考务制度不完善,考务管理有短板,影响着诚信考试

一方面,我国高考考务制度没有专门的《考试法》。现有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只针对学生,对于其他高考参与人员约束力不强,比如家长、学校、校外培训机构、作弊服务违法分子、考试组织部门相关人员。考试舞弊处罚力度不够大,震慑力不强。与参与舞弊双方获得的巨大利益相比,相关部门对考试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显然远远不够。而且实施处罚的主体多数是教育行政部门,带有强制执行力的司法机关很少介入,使得行为人、参与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恃无恐。《刑法修正案九》虽然有了作弊入刑的规定,但所适用的罪名、所适用的考试类型、处罚力度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考试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管理不严。比如自主报名资格审核不严,对考生报名所提供的虚假材料不严格审核把关,造成部分学生蒙混过关。有的监考员执行入场安检制度不严,致使考生将手机等违禁物品带入考场

4.考试的竞争性与回报性是考试作弊的动因

无论高考实行何种形式,只要存在竞争,并且这种考试结果对考生升学举足轻重,那么总有人投机取巧,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进行作弊。即使是现在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的阶段,“上大学”的竞争压力已大为降低,但是上“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只要竞争存在,在竞争中胜出对于考试作弊的诱惑便不会消失。同时,高考具有较高的社会回报率。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意味着他在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个人前程上获得了比一般人更有利的机会和条件。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意味着他在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个人前程上获得了比一般人更有利的机会和条件。考生就有可能铤而走险,趁机作弊[3]。

三、保障高考诚信考试的对策建议

1.加强诚信考试教育,形成不想作弊的文化氛围

首先,建设诚信考试文化。牢固树立“考试育人”理念,将诚信考试教育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构建勤奋学习、公平竞争、敬畏法纪、诚信应考的考试文化,让诚信考试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在校园形成“诚信守法光荣、考试作弊可耻”的主流价值观。

其次,开展诚信法纪教育。把诚信法纪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法纪教育和考试作弊案例警示教育,以案说法、形成震慑,让学生认识到考试违法违纪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自觉拒绝和抵制考试违纪作弊行为。构建家校社会诚信教育共同体,推动家长自觉配合学校教育孩子诚信应考,加大对端正考风、诚信考试、涉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法纪意识和对考试作弊危害性的认识。

2.加强考试管理,形成“不能作弊”的制度保障

首先,严格考试管理,扎牢考试安全的篱笆,形成有力的考试安全屏障,不给考试违法违规者有可乘之机。严把入场关,实施封闭区入口和入考场两次安检制度,对再次入场的考生要重新进行安检。严格监考工作,重点防范拍摄试题、接收答案等考试作弊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流动监考员和视频监考员对考场的监督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视频监考员的监督作用。视频监考员重点监督现场监考员履职情况及考生参考情况。视频监考员就像交警人员抓违章一样,既可以监督监考员的行为,又能够有效地发挥监控对考生的威慑作用,使考生“不敢”作弊。

再次,实行考试录像分级抽检制度。对考试监控录像进行分级抽检,发现违纪作弊、考务管理等问题,倒查追查作弊考生和监考员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一方面可以对考生形成一定的震慑作用,使之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在考试期间作弊侥幸没有被监考员发现,但是考试结束后仍有可能通过录像抽检发现其作弊行为;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监督监考人员履职履责情况的作用,督促其更好地履行职责[3]。

3.加大考試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形成“不敢作弊”的强大震慑

坚持依法治考从严治考。依据《刑法修正案(九)》《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考试违法违规行为,严厉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完善考试作弊惩戒制度,把考试诚信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方面,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和学籍管理体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坚决惩治考试违法违规行为,捍卫考试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刘保利.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高考的视角[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肖祖法.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作弊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赵洁.高考作弊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第23期.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考诚信考试控制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BZK201701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赵洁(1983-),女,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教育考试管理。

李妍(1973-),女,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教育考试管理。

作者:赵洁 李妍

诚信缺失分析论文 篇3:

助学贷款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

摘要:我国实行助学贷款政策,这项助学工程自启动以来,对缓解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和促进教育公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资源。虽然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很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在还款问题上却不尽如人意,一些贷款大学生逾期还款,恶意欠款现象极为严重,高比例的违约率使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工程陷入了尴尬境地;贫困大学生诚信观念受到社会的拷问,贫困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准出现危机,这不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是否能够驶入良性轨道,更关系到我国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最终实现个人发展和人生价值。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

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学生自身信用作为担保,无需任何抵押,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银行贷款。自1999年全面开展以来,我国针对助学贷款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但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还款问题上,高比例的违约率己经直接冲击着银行的贷款行为,一些贫困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令人担忧。

1.申请时的诚信缺失

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贫困补助,故意隐瞒家庭真实经济情况,通过各种关系使家庭所在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为其开具虚假家庭经济状况三级证明。抱着“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贷白不贷,贷了也白贷,白贷谁不贷。”的心理申请助学贷款。

2. 使用中的信用缺失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以学生信用作为担保的助学工程。少数学生将家长给的学费并没有交到学校,而是瞒着家长欠学费,欺骗学校为其办理助学贷款,用贷款的钱买名牌手机、电脑等奢侈品,其日常消费行为与贫困生的身份形成天壤之别,并且占用真正贫困学生的贷款名额和补助名额,从某种程度上侵占了他人的利益。

3.还款诚信缺失

近年助贷工作中,经常面临一些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毕业后不按时还款还息,调动工作后也没有将新的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及时告知给学校和银行,甚至出现恶意欠款现象,刻意回避毕业后的工作去向等重要信息,逃离银行和学校的控制范围。在完全有能力还款的情况下还仍然拖欠贷款,没有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因此,较高的违约率严重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行为规范之一, 解决国家助学贷款中贫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保障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以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几方面入手。

1.强化社会诚信,提高家庭诚信意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家庭入手,强化家庭责任和诚信意识,父母能够态度端正,学生就会在助学贷款时持谨慎态度。反之,家长态度模糊,甚至抱着占国家便宜的思想,学生就不贷白不贷。因此,家长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素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诚信环境,这是子女诚信品质形成的保障,也是助学贷款顺利进行的一大保障!

2.学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诚信意识

贫困大学生诚信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助学贷款能否顺利进行。在西方,诚信主要是建立在人们的契约法律关系和观念上的。而在我国传统社会,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主要不是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而是依靠传统习惯和舆论来维护。尽管这种文化传统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即缺乏连续性。由于历史上一度出现道德虚无主义,传统道德曾被无原则的舍弃,社会中传统的诚信伦理思想也遭受轻视。因此,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首先,高校要通过软环境和硬环境的结合来宣传诚信理念。硬环境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高校可以通过在宿舍、食堂和校园内的硬件设施上张贴关于诚信内容的宣传海报、诚信格言和警句。软环境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校风和学风、教师的素质及校园家属区的居民素质等。毋庸置疑,软环境是一所高校的总体文化,高校的软环境对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品质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利用广播、报纸以及板报来弘扬校风校纪,通过校园媒体、校园文化来宣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在高校内形成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通过高校大学生对彼此的监督,形成舆论压力,从而达到约束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目的。

3.建立诚信机制,完善跟踪体系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是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控制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危机,提高还款率的有力措施。大学生诚信档案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记载,不仅可以督促大学生信守承诺,提高其诚信意识,还为高校助学贷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大学生诚信档案应采用纸制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形式,这样具有一定的流转性和社会共享性。待大学生毕业后,学校将档案移交给用人单位,并进入人事档案,使这种信用监督延伸到社会。可见,大学生诚信档案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是保证大学生遵守诚信的有力武器。其次,建立诚信奖惩机制。高校将大学生诚信记录状况与奖助学金,年度评优,入党、保研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一切与学自身利益相关的标准结合起来,使诚信记录良好者受益,而对于诚信记录差者,高校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和全面监督,才能使诚信规范内化为诚信心理结构,最终形成诚信品质。最后,完善跟踪体系。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就业。建立与诚信档案配套的跟踪体系。档案进入人事档案,毕业后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提醒学生不要出现违约情况。

参考文献:

[1]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国家教育部 财政部.教财4号文件

[2]杨周复 《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7*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石兆俊、甘晖 对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的解读与分析 [J].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芦洁

上一篇:挂职副县长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项目经理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