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结合东西方品德教育发展历程纵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几条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解决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品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少年品德教育论文 篇1:

台湾青少年品德教育途径及启示

摘 要: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青少年品德教育,台湾也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台湾在开展品德教育过程中探索出不少有效途径,这对于实施品德教育但效果有限的大陆来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品德教育;途径;启示

品德教育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台湾的品德教育侧重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培养学生,培养他们知善、好善和行善等多方面能力,兼重道德推理的过程与德行表现,从而将学生塑造成为优秀的个人与理想的社会群体。

1台湾学校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渗透在德育教材系统化中。台湾从小学到国中(初中)再到高中,相继开设了《生活与伦理》《公民与道德》以及《公民》三门道德教育课程。《生活与伦理》为高小学生开设,主要依据儿童生活经验的渐进扩展的特点构建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它强调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指导,以培养“国民”的基本习惯、态度和品德。高中教材进一步将国中阶段那种初始的理性认识加以深化、升华,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

品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台湾教育部门强调学校在将品德课程与各科正式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有明确计划和相切合的教学与引导方式,品德教育应贯彻于各学科领域。学校应将校内设施的置备与校园环境的营造,视为构建品德教育潜在课程的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留意学生的品德表现,以便抓住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渗透在实践活动中。台湾学校品教德育教材还设计了“生活规范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道德行为规范,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台湾的教材内容生活化、通俗化、时效化,台湾教材每年都修订,学生能感受到教材中材料就是身边的事情;从而感受一份成人责任和担当的义务。

品德教育渗透在社团活动中。台湾教育者认为“人生不能只有书籍”,学生的德行优劣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的,是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实现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文明诚信、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

品德教育渗透在对学生德行考核中。台湾学校把德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如其《高级中学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就从学生文化成绩和德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只有两项都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准予毕业。

品德教育渗透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品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品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与其他教师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对话与资源分享。

2台湾社会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渗透在对中华传统文明传承与弘扬中。台湾特别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及发扬,例如,台湾使用繁体字不用简体字。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人文素养的彰显在走访过程中比比皆是。学生的礼貌教育相当到位,对文明的传承不禁令人动容。

品德教育渗透在社区活动中。台湾学校倡导“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就学校层面而言,台湾学校的设施都积极向社区和居民开放:学校的操场、体育馆、图书馆不时可以看到社区居民锻炼、学习的身影,有的学校甚至还开放地下停车场,缓解社区停车困难等。

品德教育渗透于家庭教育中。台湾的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其内设机构比较齐全,有活動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夜辅组、文书组、爱心义务组等,这些小组在家长委员会会长的领导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

3借鉴与启示

组织社会服务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深入社区、街道、企业,为社会、为人们做好事,给人们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有力地激发青少年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利用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建立社区与学校合作机制。大陆学校尽管近几年在德育领域实行了多方面变革,但相比之下,大陆学校争取社会的支持可能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召开家长会、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观、争取社区各界财力上的支持等。

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建立有效的德育评价与反思的机制。德育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与修正,是保证德育品质与长远发展的根本。采用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就是将品德教育中各方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使品德教育具有实效性。

加大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台湾地方政府除了对学校的教育投入以外,在社会教育、社区教育方面也给予了足够人、财、物投入,城市的博物馆和各社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既有其名,又有其实。虽然我们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经费、场地、人力的投入和管理上还远远不够,社会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Z].台湾“教育部”,2006.

作者:邬春桂

青少年品德教育论文 篇2:

青少年品德教育浅析

摘 要 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结合东西方品德教育发展历程纵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几条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解决策略。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品德 东西方教育 和谐发展

一、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

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

二、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

1.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其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善对家长的教育问题。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行为规范,约束其行为导向。积极发挥多方面影响,保证孩子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健康乐观地生长。

2.发挥网络舆论教育,正确引导品德教育

近年来网络发展紧密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分析网络地位必将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削弱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建立监控引导机制,严格部署制定网络规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读书育人措施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明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4.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建立内因引导体系

内化是指自身思想与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和其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导向。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冲突。这时便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内化指学生把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层面,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性,变成学生自身认识重组的需要。而国家公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内化。

四、结论

现阶段要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使命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针,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需要教育者摒弃功利思想,长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余会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刍议.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东西比较.亚洲教育论坛.2004.8.24.

[3]李义军.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0-72.

[4]陈力思.现代化进程的生命线——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2000(5).

[5]付强.关于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教育技术通讯.2003.

作者:文迎春 张永华

青少年品德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在青少年品德教育中避免非正气因素的渗透

正气就是正义之气。所谓非正气就是以正气相对而言的邪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部分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至于见利忘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或听到一些这样的事例。如某学生在路上捡到一包人民币交还了失主,回到家母亲知道后,骂她“憨包,钱都不要”。又如,某少年见义勇为,被父亲责骂:“你不要逞能”。再如,老大爷不慎摔倒了,小张刚要去搀扶,母亲制止说:“不要多管闲事”。娟娟积极响应学校倡议为贫困学生捐款,回家向妈妈要钱捐款,妈妈则说:“我家都顾不上,还管他人,谁又要来捐给我点用用”。在校园里某老师看到学生违纪,认出不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就视而不见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极少数父母或教师不经意地给学生灌输了非正义的因素,在青少年纯洁的心田中播下了不健康的种子。换句话说,就是纵容和培养了学生歪风邪气。

那么,非正义因素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哪些危害呢?青少年由于年龄的特征,可塑性大,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差。像上述所举的例子中,父母一句“憨包”的责备,扼杀了孩子拾金不昧的品质;一句“不要逞能”,揉碎了孩子见义勇为精神;一句“不要多管闲事”,泯灭了孩子助人为乐的善举;一句“自己都管不上,还管他人”斩掉了孩子纯真的爱心;老师视而不见的行为纵容了学生违纪的气焰。久而久之象这样家庭的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私、孤僻、狭隘、无正义感等不良习性。有害于他们成长,乃至影响未来的人生。

怎样避免和防止非正气因素对青少年的侵害?笔者认为从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对青少年进行正气教育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没有正气,就可能亡国;一个民族没有正气,就可能灭族。”正气的树立,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总书记对正气的精辟论述,说明了对青少年正气教育的重要性。对青少年进行正气教育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遵循青少年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好培养工作。

一是从青少年身边的小事出发,提高青少年的正确认识。要多引导青少年对身边的小事进行观察、分析、对比,有意识地启发青少年进行思考,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做出正确地判断。如在学校有的同学发言很积极,有的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有的上课不专心、有的热爱劳动、有的乱丢纸屑等等一些常见的现象,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评判。提高学生分辩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能做,哪些事情是错的不能做。

二是引导青少年向有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学习,激发良好的情感。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父母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树正气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任老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给孩子讲一些弘扬正气的故事。如岳飞刺字精忠报国、文天祥正义凛然写下正气歌、徐洪刚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以及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等故事。教师结合思想品德课穿插一些自古以来具有浩然正气的高尚之士的例子。如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战争年代有刘胡兰、董存瑞、江姐等无数的革命先烈“舍身取义”,和平年代有焦裕禄、孔繁森等清廉之士“为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这些高尚的人,为国家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必然永远绽放出历史的光芒,激励我们后輩踏着正义之路前行。同时结合学习、生活实例进行扬正气抵制不良风气的教育。如在学校里带头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不起哄、不偏听个别调皮学生的不良鼓动,敢于同不良风气和行为作斗争。从小培养青少年敢说真话,有正义感和爱心,激发他们做好事的愿望,使孩童纯洁的心空中充满着正气的光芒。

(二)鼓励青少年扬正气的精神

鼓励和表扬是最廉价的赏赐。父母和教师要善于发现青少年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其闪光的东西发扬光大。如在电视广告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三位孩子一同去拿放在柜上的食品吃,不小心推翻放在柜上的花瓶,掉到地上打碎了。妈妈回家看到打碎的花瓶,问三位孩子是谁干的?三位孩子都说是自己打碎的花瓶。妈妈没有责备而是高兴地说:“孩子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敢于承认错误是好孩子”。妈妈高兴的是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呵护的是一颗诚实的童心。孩子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今天捡到了10元钱交给了老师,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听到后对孩子说:你做得对,捡到东西应该归还失主或交公等。因此,无论是父母或教师只要发现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善举都要给予鼓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着爱心、善良和纯朴。这种爱心、善良和淳朴就是正气之源。

(三)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正气品质

青少年正气品质的培养是要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力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来逐进形成。一是要鼓励青少年树正气的表现。如讲真话、正直、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献爱心、助人为乐等行为。二是提供自我体验的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内各种有益活动。如观看科技展览、校园科技活动、家里父母生病细心照料、乘坐公交车给老人让座、积极参与学校献爱心等活动。像有这样一位孩子和母亲赌气,独自出走,身无分文流浪街头,遇到一位好心的老板买给他饭吃,吃完饭后,这孩子跪在老板的面前流着泪说:“您比我的父母还亲”。老板说:“孩子,你不应该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样做,我只是买给你一碗饭,而你的父母把你养育了这样大,吃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真不容易呀!快开回家吧。”孩子方然悔悟回到了家,看到母亲病兮兮地躺在床上流着泪,分明是为自己淘气所致。后来,孩子知道自己出走后,父母到处寻找,寝食不安,悔恨自己的任性,给父母带来的伤害。通過从青少年经历感悟、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感的人的快乐,从而使青少年逐渐养成良好的正气品质。

总之,树正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树立正气,弘扬正气,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父母和教师共同担负着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任,在教育中多重视正气教育,避免对青少年非正气因素的不经意的渗透,让青少年幼稚的心空中充满着善良、纯真、正气的阳光。

作者:万炳芬

上一篇:CAD环境工程论文下一篇:寒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