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区域经济管理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章选用灰关联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对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小。根据分析结果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一篇: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地方保护主义以及重复建设问题等。本文将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角度切入,对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 区域经济合作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因此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区域地方政府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往往各自为政,这就导致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如何从公共管理出发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1.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内涵分析。区域经济合作指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多个区域通过合作的形式组成共同体。当前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区域公共管理指的是为了有效的处理经济、政治以及其它领域中出现的公共问题从而获得共同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协调纵向与横向重叠较差关系的管理形式。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不同区域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将区域公共管理和经济发展有机的融合起来。由此可见,只有高效的落实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各区域间利益的协调,进而保障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2.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这一情况也有效的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虽然极大的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对于跨地域流动的生产要素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通过行政权设置不合理市场标准,导致外来企业很难在该地区打开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不断恶化,已经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

2.2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区域合作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分工合作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出不同区域的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当前阶段,我国个经济发展区域分工合作不到位的情况普遍的存在着,产业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方政府过度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多缺陷,造成了区域资源的不合理浪费。

2.3行政区经济。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趋势和政府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主体,与此同时地区本位意识也变得越来越牢固,行政权力对经济市场的干预不断加深。

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区域公共管理有效策略分析

1.对制度进行完善。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也是工作成效的保障,因此只有监理完善的制度,才能有效的提升的区域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地方政府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同时,政府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当的下放权力,构建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系,集合区域内的所有力量推动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保驾护航。

2.健全法律体系。区域公共管理除了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依据,更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提供保障。通过法律规范的建设可以为区域公共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对管理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保障市场的规范运行。首先,地方政府应对经济领域的法律进行完善,结合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对产业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地方政府要对社会领域的制度进行改进完善,加快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制度的革新,实现各行业领域的协调发展。

3.加强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涉及到了多个区域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区域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则要做好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合作区域的计算机网络平台,采集各区域的市场的信息并进行共享,如此就可以加强参与合作的各区域之间的了解,同时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并对合作内容进行明确,便于对合作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处理。

4.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为了切实保障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对政府的绩效评价制度进行完善,实现对行政行为的有效约束的,促进行政效能的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对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因此对政府管理活动效益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必须建立覆盖区域经济发展全部内部的综合性绩效评价体系,如此才能保证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承担着协调各区域间利益冲突的重任,因此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必须完善体制、法律建设等各项内容,如此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沛桐.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5-16.

[2]劉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04):27-32.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26-30.

[4]段莉.试分析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7,(18):42-43.

作者:钱瑶婧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间经济合作已成必然趋势,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势必涉及区域公共管理,而区域公共管理的质量好坏将会直接决定区域经济合作的效率与效果,可以说完善的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公共管理的内容入手,剖析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区域公共管理在上述问题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公共管理

引言:随着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已经变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变成了约束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关键的意义。不过,在国际竞争越来越剧烈的背景下,受利益冲突的影响,导致区域内地方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公共管理效率降低等,限制着中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所以,怎样从公共管理的视角,通过从政策与机制方面做出调适,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就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

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指散布在不同行政区划中的那部分国民经济,是劳动区域分配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会很大的抑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使国家经济在区域取得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协作就是必须的趋势,而所谓的区域经济协作,是指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在各个地方之间经过协调发展形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公共管理,主要是指区域内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社区组织、私营部门等多元管理主体间,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共同产品、维护自然环境等,而采取联合、磋商、谈判等方法,对区域内公共事务实施统一协调管理的组织设计和组织活动。

如今,在经济一体化日益突出的大趋势下,区域经济协作势必要有所加强,但是地域差异,其人文、经贸和政治都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所以在发展区域经济协作活动时,将地方公共管理融入其中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证。所以,唯有将地方公共管理工作制定好、落实好,各地方间的共同利益才能有效获得,从而实现全区域经济实现共享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在区域经济协作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为了确保本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取得的经济成绩,地方政府通过会进行一定的政策设置,对于本区域的核心技术或是产品进行保护,比如增加市场准入壁垒等,这非但不利于本区域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也侵犯了区域经济协作中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也明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宗旨相背离。一些政府为尽可能的实现经营目标,大范围的招标引入,甚至采用了非正当的公平竞争手法,不断压低土地的转让价格和税费标准,这样的做法也会破坏原有的协作关系,导致公共资源无法配置。

2.行政区经济干预过多

我国区域经济存在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对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政策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为本质的原因就是我国的行政区域经济体制。在我国当初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我国存在明显的经济行政单元,各区域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在各个区域也逐渐出现了"小而全"的区域产业系统,并呈现出独立与离散的特点。

此后,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地方政府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当地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支和突出区域经济政绩建设的目的,开始积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工作的区位意识逐步加深,从而出现了政府过于重视局部小利益,而忽略了全局大利益的情况发生,这对于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权力机构对微观市场的过度干涉、金融服务国际化等社会问题,更是加速了行政区经济的形成。

3.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区域合作下要求全国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和协作,以进一步整合地方资源,从而达到区域资源合理分配的目标,以形成区域間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就当前整体情况而言,在区域协作中表现突出的有长三角洲、珠三角洲、京津冀等,但由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间的分工和协作还没有很深入,区域产业结构趋异性的问题仍然非常严峻。而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为谋求局部利益和企业效益,经常会引入一些技术要求低、变现快的小规模项目,这类项目带来的收益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会严重阻碍区域产业水平的提升,还会严重浪费社会资源。

三、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度是各地区实施跨地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也是处理其中一系列公共事务的主要标准。然而,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却相对缺失。一方面,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现状不同,产业结构与经济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区域公共管理的实施过程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达成过程存在较多矛盾,甚至难以协调多方利益;另一方面,我国的行政区域经济体系影响之下,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独立,政府机构管理也相对独立,并且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存在政府为了本区域经济发展而忽视全局的情况发生,因此各区域经济协作的过程中对于经济效益无法达到统一,这也影响了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共管理创新途径

1.优化区域公共管理的结构框架

区域公共管理的组织架构,是进行公共管理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的重要基石,其核心内容是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种主导主体。横向的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和纵向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构,对区域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在建立区域公共管理体系架构时,政府务必清楚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在一般情形下,各个区域的政府部门之间应当保持相互平等性,并且积极促进各类非政府机构的参与其中,各个区域之间应当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其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绩等原因的影响,区域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在进行区域经济协作以前就已建立了竞争关系,而利益冲突也无法回避,所以,为了减少因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不合理行为,各区域政府应该建立并扶持行业协会作为中间人,协调各方利益;最后,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政府职能转换等。

2.完善政府制度

管理制度是所有项目实施的准则,唯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提工作管理效率与水平的提升。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想提升区域公共管理,就需要完善行政部门管理制度。想要更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区域政府首先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用新发展的头眼看待问题,适时的改变观念,积极推进区域公共管理体系的革新,以培养区域合作共赢的主体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区域经济协作这个趋势的加强,导致不同区域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协作中存在的区域保护主义、产业趋同等问题建立相关的机制与法律保护措施,如此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区域保护主义给区域经济协作所造成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张哲,夏慧.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8(03):82-83.

[2]段莉.试分析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7(18):42-43.

[3]李沛桐.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5-16.

作者:宋少燕

第三篇: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选用灰关联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对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小。根据分析结果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区域物流;灰关联分析;区域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32

1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这块曾经的“黑暗大陆”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其战略地位逐渐形成。区域之间在经济上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区域间的物流活动也变得日益频繁。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等相关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20世纪末,由于上海浦东的开发,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多数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际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等。21世纪初,长三角两省一市在区域间出台了一系列联动措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此时的相关研究多关注经济环境、区域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情况。

刘明菲、李兰(2007)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物流产值的增加速度与GDP 关联度。何国华(2008)从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内容、指标选择和预测方法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全面综合地提出了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内容及其对应的评价指标。郭湖斌(2008)和张红波、彭焱(2009)先后运用了Logistic模型分析了区域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前者采取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法,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而后两位学者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用系统动力学建立相关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GDP 的增长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通过运用两个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强有力地证明,现代物流的发展的确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文培娜、张志勇、冯怡(2009)和李维国、王耀球、王静(2010)先后运用了能很好处理对相互关系不太明确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区域物流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关联程度;李全喜、金凤花、孙磐石(2010)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经济产出、物流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入手,构建区域经济指标体系,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上学者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含多种划分方式:从自然地理意义来讲,是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形成的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大致包括苏南、浙北及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从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则包括工业经济概念的大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以及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浙江省7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和江苏省8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共计16个城市(不含2010年新加入的淮安、盐城、金华、衢州、合肥和马鞍山)。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规模、人口的素质和质量、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上来说,该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的物流发展同样渐入佳境,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全球前10大物流企业和50家船运公司已经全部进入长三角。中远、中海、中外运、中储和中集等物流集团都已经在长三角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联合包裹(UPS)、马士基、联邦快递、日本通用株式会社、佐川急便和荷兰天地快运(TNT)等国际巨头也先后进驻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等城市,积极促进了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长三角已经意识到:发展物流产业前景远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各地区在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规划时都不约而同地对物流发展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物流需求市场,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子系统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长三角区域物流也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前进,物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也将日益凸显出来。研究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简介

由于物流系统本身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又因为所收集的数据为2008—2012年長三角地区16市的数据,反映的信息并不全面。因此,适合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比较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所谓灰关联分析方法,即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最早由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这种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因子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它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具有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高,可以利用一些贫信息、灰信息进行预测,使用限制少,中短期结果比较精准等特点,适宜在物流需求预测中广泛采用。

21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步骤

22衡量指标的选取

本文从现有数据的可得性、数据的合理性和代表性等角度出发,参考现有文献,选取收集长三角地区16市(上海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2008—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1)、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2)、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5)等区域经济指标,进行简单加总后,获得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衡量指标。

衡量区域物流水平的指标不外乎全社会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物流企业数量、物流业从业人员等,本文从现有数据的可得性、数据的合理性和代表性等角度出发,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选取其中较易获得的全社会货运量(万吨,x0)进行分析。建立比较序列,如下表所示。

3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六个指标,利用灰关联分析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研究。

31求每一序列的初值像

因此,影响长三角物流货运量的经济因素依次为: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

4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由灰关联度模型得出的计算结果可知,对长三角区域物流需求影响因素最大的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影响最小的是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现在分别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

41进出口总额与区域物流需求的关系最密切

进出口总额排位第一,说明这一指标对长三角区域物流的影响最大。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进出口贸易繁忙,主要由于该地区港口物流基础相对较好,腹地资源丰富,同时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尽管长三角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水平在全国尚佳,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正是国家推进长三角地区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国家对外全面开放的重要抓手,而长三角地区正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而提升。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未来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区域物流需求关系较密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是衡量地区消费能力的重要经济指标。该指标排在第二位,说明长三角区域物流服务在消费和流通领域的社会化程度较高。长三角地区在推动外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做好内贸经济,以内贸经济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同时以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内贸经济。

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物流需求关系较不密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位靠后,说明该指标对长三角区域物流的影响较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标偏低,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较低或回报较慢,因此对区域物流产生的短期影响较小。因此,长三角地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应遵循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应追求一蹴而就。

44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区域物流需求关系不密切

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最末,表明长三角的第三产业发展对物流业影响不如其他指标明显。物流业有相当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如运输、仓储、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服务等,因此该指标与物流业关系密切。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建立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以此促进物流业的不断发展。

5结论

从上述实例分析可以得出結论:区域经济的增长推动着区域物流的发展,区域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就越大,该区域的物流行业发展速度也就越快。长三角地区的物流需求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密切,主要是因为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仍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依靠外向型规模经济的产业模式,对风险的抗打击能力较差。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应密切合作,建立联盟,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打造大物流区域、大经济带。

参考文献:

[1]吴爽,赵达,刘殿国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5(7)

[2]刘春梅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J].物流技术,2012(21)

[3]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

[4]周君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经济纵横,2006(2)

[5]张红波,彭焱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

[6]樊敏中国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产业运作及联动发展视角[J].软科学,2010(5):11-16

[7]文培娜,张志勇,冯怡区域物流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分析[J].物流技术,2009(12):21-22

[8]郭湖斌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计量分析[Z].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8—2009

[9]何国华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及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3-37

[10]刘明菲,李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3):40-42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NSK14-33)。

[作者简介]王萍(1981—),女,广东汕头人,硕士,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研究,市场分析,农产品产业发展。

作者:王萍 范晶莹

第四篇:发展中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 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整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学,它把发展中区域的特征分析作为其研究起点,把结构调整与战略规划的编制作为其研究主体,把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和区域经济管理的实施作为其研究归宿,在深入分析与研究区域发展实际、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引导区域经济更加科学地发展。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区域经济学

[

一、问题的提出:发展视野中的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区域经济学所探索的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来就涉及到在一国和世界各个区域存在的地方性失业、人均收入增长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不公正、城市化问题、刺激经济发展问题、冲突的处理和环境污染等等内容。对于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以及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三农问题、贫困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农村工业化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城乡关系问题等等,则需要研究者引入发展经济学的新视角进行有益的创新性探索与重构。本文所探讨的正是这样的新问题——发展中区域的发展问题,亦即笔者所着手构建的发展区域经济学体系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的拓展。发展视野中的区域经济学框架体系整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并且需要为人们提供研究发展中区域新颖而积极的方法和思路,以此使它区别于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笔者力图界定发展中区域进而确立发展区域经济学,其目的是为许许多多钻研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城乡研究以及研究和关心区域发展中人口贫困、生态恶化、经济发展等等问题的人们提供交流平台。非常清楚的是,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诸多研究者在很多领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果,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发展中区域的研究和探索发展视野中的区域经济学整合问题。

二、反思与检讨:已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众所周知,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近180年的演进中,大体经历了主要以研究企业、产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而形成的区位理论,主要利用计量化和模型化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政策问题而很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理论这两个重要阶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以及区域管理学派的创新研究,使得人们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经济学已经成为具有确定研究方向的正日趋成熟的经济学科之一。与此相应,20世纪50年代后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为核心的发展经济学,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劳动力转移、资本形成不足、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城乡分割、人口过度增长与贫困等问题,提出大推进理论、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非平衡发展战略等学术思想,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学者如普雷维什和辛格也曾提出了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反思并检讨已有的诸多研究及其现有成果中笔者发现,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带有激进主义倾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基本上是以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经验为基础的,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另一方面,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其面临的新问题也不同于以前,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是以前未曾遇到过的区域经济发展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其背景而言,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中国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本质上是一个发展中的区域发展问题,加之特殊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发展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经验的。特别是二战以后纷纷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非平衡的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的区域发展问题愈加突出,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发展中区域的发展问题上。然而,对于发展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其针对性明显不足。

当前,各类区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日益加强,这些巨大的变化给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较过去更为复杂化的问题。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区域经济理论的传统思维以及为促进发展中区域的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基础,笔者突破区域经济学对于区域的传统认识,准备提出并界定“发展中区域”这一概念,认为以发展中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探讨发展中区域面临的人口与贫困、资源与环境、资本与技术、市场与政府、结构优化与制度创新、农村发展与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关键问题,就可以创建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新的学科分支——发展区域经济学。笔者认为,若把这样的想法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奉献给人们,至少对理解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和解决现实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难点问题会大有裨益。

三、研究的对象:发展中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区位是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以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区域则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经济活动的区际异质性和区内均质性为标准划分的经济区,或者说包括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文化、社会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区域。佩鲁吸收现代数学理论成果,采用拓扑空间的概念将区域分为三类: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作为势力场的空间和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吸收前人研究框架和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将区域分为三类: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的均质区域、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的极化区域、为一定管理目的而创造的政府计划和政策实施而实际存在的计划区域;列昂节夫等人在“世界经济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按人均收入水平及社会性质将世界经济分成四个发达的市场地区、两个发达的中央计划地区、六个发展中市场地区、两个中等收入地区。中国经济学者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有力地揭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影响。综上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依照不同的目的对区域进行了划分和阐释。但是,一方面,区域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始终是研究并揭示区域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为了保障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实现区域发展,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任务也正是由区域发展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决定的;另一方面,传统的对于区域界定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发展实际,均质区域、极化区域和计划区域的划分在区域规划实际中面临诸多操作性困难,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也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加之经济区域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而不能无限划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界限的模糊性与自身发展的开放性、系统内部的非均衡与非线性等内在规定会使原有的结论不一定成立。因此,面对区域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及其单元在功能作用方面的非同等性、非均匀性,为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互补、资源整合、结构优化、重组协作和实现区域势差的动态作用,揭示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深刻认识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空间结构组成单元等问题,重点强调发展中地区区域的特殊性问题与发展路径,必须对已有的认识进行适当修正以适应区域发展的实际。因此,把发展中区域作为区域空间的一种组织单元来进行研究,并在打破传统的对区域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区域,强调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和可分割性与联系性,重视发展中的区域的差异等各类问题研究,就会形成一个涵盖特殊区域空间的发展区域经济学。同时,笔者之所以特别强调发展中区域的发展问题,也是基于这一类型的区域在发展中面临着比发达区域更为复杂的问题,况且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多数区域都处于发展中区域,发展中区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困难更大、更多,也更需要我们从发展中区域的实际出发,探求其不同于发达区域的特殊发展路径。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发展视野中的区域经济学就是以发展中区域为独立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发展区域经济学以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充分借鉴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化与工业化、技术进步与传统农业改造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规律,通过分析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基本约束、要素流动、经济分异的过程与动力机制、产业分工与联系的机理,探讨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特殊性,研究区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以及区内经济的运行规律,为制订区域经济协调政策和促进发展中区域较快发展服务。发展区域经济学把发展中区域的特征分析作为研究的起点,把结构调整与战略规划的编制作为研究的主体,把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和区域经济管理实施作为研究的归宿,并把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区域经济管理的实施看作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区域区情、战略、规划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之上。

四、发展区域经济学:几个重点问题与关键领域

1. 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重点在于从生态建设入手,将生态发展、生态—经济—社会重建结合起来,从技术层面上建立各类人工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以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来促进发展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尚属空白。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以解决贫困为目标,着重研究发展中区域“三农”问题,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等;发展中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问题。发展中区域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环节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通过约束人为过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重点研究以生态发展推动经济发展途径与对策。对自然过程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通过生态恢复来解决,重点研究生态恢复的途径与对策。另一方面,发展中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经济问题之一是水土资源的紧缺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大批的生态难民,给发展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这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还应包括发展中区域生态经济问题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动轨迹及其原因、政策、体制人文因素的资源环境效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阈值、体制与政策;生态经济与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体制与政策因素分析,生态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理与对策等。

2. 非正式制度约束、民族问题与社会进步——发展中区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由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各异,因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制度文化和地域制度文化体系,该体系除了一般制度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群体性、稳定性、渐变性等特征外,与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相比还具有明显的非正式制度文化约束特征。因此,发展中区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在于发展中区域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民族自治制度的法制化,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与社会稳定的对策措施,发展中区域民族地区安全稳定与周边国际环境,保障发展中区域边疆安全的国家政策;民族贫困成因、特点及反贫困战略与政策创新,旅游业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民族关系问题与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成因以及对发展中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民族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分化与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流动问题、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等等。

3.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发展中区域自组织系统形成与结构变化的动力源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区域寻求增长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需要市场给出明确的需求导向,而这样的市场本身在这一区域并不存在,这便构成了发展的困境,即落后经济或传统产业很难突破自身发展的起点,相反地它落入了区域恶性循环状态之中:……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市场需求小—产出供给少—利润率低—工资水平低—收入水平低……如何突破发展的困境,跨越落后的门槛,使之产生持续增长的经济力量,需要在这一框架外寻求答案,实现发展中区域增长的良性循环。既然劳动积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并非独立的生产要素,它们从属于区域发展的过程,那么,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是如何实现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发展中区域经济增长的就成为我们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从劳动积累到资本积累、再到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区域在更高形式上实现的增长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相应地要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和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变,需要区域自组织系统的内在作用机制,而这本身就需要物质和技术积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的积累过程。发展中区域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要求我们在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时立足于区域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立足于两者的互动与制约关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增长动力以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区域的经济发展。

4. 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中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演进是以经济自身的发展为依托的,不是超越经济自身的无规律运动;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总与发展中区域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企业的发展和企业集群的形成始终是工业化推进的中坚力量。同时,在现代经济技术与传统生产手段融合发展的条件下,发展中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与信息化、知识化相融合的新格局,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二元叠加中,充分认识并及时抓住反映后工业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和新经济发展的机遇,对于发挥信息经济在发展中区域国民经济中强大的支撑效应、渗透效应和带动效应意义重大。发展中区域如何通过城市化与工业化拉动现代化,如何通过市场化和信息化实现区域现代化,如评价现代化的标准,到底在何时和何种程度实现现代化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达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构成该问题的研究主题。笔者认为,发展中区域的现代化建设,既面临着已实现现代化国家和区域的示范效应,又面临着自身固有的一系列实际情况及其与外来示范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以什么为参考系来取向,对发展中区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理论层面上,发展中区域如何从已有的现代化理论中提取合理内核,准确把握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在经验层面,如何吸取世界各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在实践操作层面,如何立足于自身的特性,从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出发,以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区域市场化与信息化互动关联选择适合的现代化路径,构成发展中区域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点。

5. 政府管理创新与区域政策支持——发展中区域的公共管理体系与重大公共政策。从根本上缩小发展中区域与发达区域的发展差距,推动发展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益,逐步降低对发展中区域投资的机会成本和成本风险,就应当围绕发展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目标,构建发展中区域公共管理体系,着手解决几个重大公共政策问题;重视发展中区域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支持及其战略意义,公共管理主体结构的协同机制与运行规范,公共管理体系的中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及其构建目标和策略,政府战略、能力与发展中区域发展,公共管理体系下的重大公共政策,包括反贫困政策、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要求的公共设施投资政策、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政策等。在这些系列问题的研究中,要特别重视政府公共财政补贴与金融支持、转移支付、基础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重视政府对于发展中区域的支持力度与实际效果,从制度与体制层面解决因市场自身的作用而导致的发展差距,保障居民具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重视妇女参与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的权利,防止发展中区域的边缘化倾向。

[参考文献]

[1]Isard, Walter et al., Methods of interregional and regional analysis,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Vt.: Ashgate, 1998.

[2]Hoover, Edgar M. & Giarratani, Frank,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Third edition.

[3]Solow, Robert M.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Kenneth J Arrow, Samuel Korbin and Patrick Suppeseds,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1959, pp89-10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朱传耿,沈山.区域经济理论分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6]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7]杨开忠.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J].地理科学,1999,19(4).

[8]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赵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10]H.H.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理论·问题·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1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2]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13]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4]程必定.区域经济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15]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16]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焦世玲

作者:李 泉

第五篇: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摘要: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区域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文章就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的缺失

制度作为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就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政府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不同区域的管理方式、理念不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冲突,难以达成利益的平衡性;其次,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管理观念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区域管理的主体一直是政府,进而容易造成政府专权的现象,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二)缺乏法律保障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加大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健全的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区域之间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由一变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有着的区域政府贡献力度大,有的则稍微不足,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区域公共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政府就必须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及时的更新观点,加快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其次,政府要拓宽管理视野,适当下放权力,大力发展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更好地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法律建设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率,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有关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行为,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在经济领域中,要完善经济法,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区域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要加强制度改善,加强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制度的改革,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区域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区域联系。首先,区域合作双方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管理网络,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的贡献。其次,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区域要深入到对方区域中去,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更好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就区域合作内容进行明确,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要明确补偿方式,进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区域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益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就目前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各项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主题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汇总,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双发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在区域公共管理中,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加强公共管理法律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4).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4]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郑红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姚玫玫,陈静华.论多层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基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J].黑河学刊,2006(05).

[7]彭正波.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泛珠三角”政府合作探析[J].特区经济,2008(02).

[8]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05).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作者:李沛桐

上一篇:人口学论文下一篇:企业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