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绿色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为载体,通过新技术的孵化与示范辅射,建立起“科技园-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带动了藁城市绿色蔬菜的产业化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1:

浅析黑土地上的绿色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摘 要:针对黑土地上的农业绿色科技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充分发挥出农业绿色科技的价值,更好地保护黑土地,促进东北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黑土地;绿色农业;科技发展

我国东北处于黑土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我国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注重对绿色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加强生态建设与粮食生产,对绿色发展优势进行不断巩固和提升,坚持发展农业科技,坚持用养结合和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立足黑土地,对农业绿色科技进行深入探讨,寻找未来东北绿色农业发展重点内容,进而促进我国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振兴东北乡村战略。下文针对黑土地上的农业绿色科技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1 黑土地上的绿色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黑土地养分较高、结构较好、土质较松、肥力较足,为我国提供稳粮增收保障。但是,现阶段黑土流失与劣变情况越来越严重,质地变硬、土层变薄、肥力变瘦、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该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时间不合理耕作和超负荷农业生产[1]。并且,东北黑土地处于丘陵区,自然立地条件先天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流失,对黑土地进行保护就是对未来进行保护。而农业绿色科技的发展可以有效保护黑土地,从认知到实践、从政策到标准、从技术到产业,通过整个系统工程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资源布局进行优化,构建良好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因此,在黑土地上发展绿色农业科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起到保护黑土地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提升生产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 黑土地上的绿色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2.1 创制绿色投入品

在农业产业中,投入品属于源头,投入品的数量、品种、质量、方法对农业产出生产效率与优质化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黑土地上,要想有效发展绿色农业科技,可以先从创制绿色投入品入手[2]。例如设施蔬菜,最近几年我国设施蔬菜产量不断上涨,已经达到了蔬菜总产量的1/3,在数量方面,设施蔬菜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是仍然处于大面积投产与增产中,过度及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且使土壤劣变,在该环境下蔬菜出现病害,也常常出现中毒事件,因此需要在产前、中、后给予绿色生产技术支持。首先,可以加强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挑选出抗病虫优质专用品种,提升设施作物的抗病虫能力;或者可以加强防护消毒力度,尽可能地避免病原菌和害虫进入设施;又或者是可以利用生态环境调控对病虫害进行抑制,如控制湿度、温度、光质等。其次,需要保证科学合理地施肥。结合作物品种,对最佳土壤营养指标、目标产量营养需求进行确定,并结合设施中的土壤营养情况,对施肥量进行计算,进而提升配施化肥和有机肥的合理性。

2.2 创新农业机械科技

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始终是我国农业关键领域和发展的短板。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加强创新农业机械科技,可以从以下3点入手:首先,要补短板。以农业生产薄弱环节作为基础,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其次,要攻克核心。在现代农机装备技术上,尽早获得突破,其中包括共性关键技术、基础零部件和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工艺等。最后,要强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对智能机械装备的研究,其中包括农机导航、传感器、智能运维管理及精准作业。

2.3 安全防控采后果蔬

在农民增值产业中,果蔬种植属于支柱。果蔬属于鲜活的农产品,采摘后仍然进行着生命活动,产后果蔬的损失率接近30%[3]。因此,针对采后果蔬,需要加强安全防控工作。近年来,经过深入研究果蔬成熟与品質调控分子机制、病原菌治病与产毒依据、果蔬衰老和抗性应答关联机制等内容,创制了果蔬产后防病保险技术,且该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实现了减损增效的目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可以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把理论作为基础对技术创新进行指导,把技术作为基础对产业发展进行推动,把育种、栽培、采后的有效融合,注重队伍建设与培养人才工作,进而有效提升果蔬生产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4 安全绿色生产畜禽

现阶段,我国养殖业正在发生改变,从家庭散养逐渐转变成为规模养殖,且养殖量在不断上涨,虽然保证了禽畜产品稳定供给,但是粪污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禽畜养殖中,要想发展绿色科技,先要解决粪污问题,把粪污变废为宝。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坚持统筹养殖、种植、农村能源等问题,考虑整建制系统[4]。在该过程中,可以把绿色、优质、环保、生态、可持续进行融合,形成现代化种养结合模式,对养殖业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粪污问题进行有效缓解。此外,还需要注重禽畜的疫病防控工作,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创新疫苗审批机制,促进禽流感绿色防控发展。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黑土地上发展农业绿色科技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保护黑土地,还可以促进我国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绿色作为导向,不断发展黑土地农业。在该过程中,需要以创新作为发展驱动,对科技资源布局进行不断优化,创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进而全面振兴东北,促进黑土地农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池巧凤.浅析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议[J].种子科技,2018(12):8-9.

[ 2 ] 夏传莹.黑河市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调研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25-26.

[ 3 ] 刘馨.坚持绿色导向 引领乡村振兴——以哈尔滨市松北区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2018(12) .

[ 4 ] 贾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以及推广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18(20).

作者:战鹏飞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2:

藁城市农业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绿色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为载体,通过新技术的孵化与示范辅射,建立起“科技园-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带动了藁城市绿色蔬菜的产业化发展。该园区的企业化经营运作,架起农业技术依托厂商通达农村、农户的桥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藁城市;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与推广;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

1 藁城市农业高科技园发展概况

河北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是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由藁城市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筹资建立、企业化经营运作、以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创新与推广为宗旨的一个农业科技园。科技园总面积10500亩,其中核心区500亩,示范区1万亩,辐射区50多万亩。到目前为止,科技园累计投资达2000多万元,拥有技术人员和园区工人26人,设有名特新蔬菜品种试验区、无公害设施蔬菜高效生产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科研培训中心等8大功能区,是河北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和省级科普基地,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单位。

科技园建于1998年,前身是藁城市农业局良种示范场,具有一定的良种试验、示范经验和技术基础。该园以促进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引进100多个名特蔬菜新品种,研发十余项蔬菜种植新技术,按照“一定二约三健全”的模式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网络,架起绿色蔬菜生产新技术通往农户的桥梁。在科技园的带动和示范下,2008年藁城市蔬菜产值占藁城市种植业总产值的60%。绿色蔬菜产业成为藁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

2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表现

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科技园带动藁城市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二是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辅射功能,两种功能的衔接形成蔬菜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

2.1 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

科技园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生产资源条件,从国内外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引进100多个新品种以及温湿度控制、生态栽培等多项新技术,经过试用筛选等一系列再开发过程,使之本地化、商品化,并在应用中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从而使之在本地区得以推广。

2.2 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辐射功能

科技园主要通过技术成果示范展示来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通过技术的推广,不但可以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还可以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3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科技园作为一家企业性质的农业技术组织,通过带动周边地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科技园以新品种引进试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为基础,建立了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户后顾之忧为目的,建立了绿色蔬菜产销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了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生产,以三方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了“科技园+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3.1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机制

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抵御风险能力弱,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技园组织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0余家,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借助合作社同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贯庄、落生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作为新技术的提供者,科技园提供种苗培育,供应农资、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种植户的带头人,负责组织、联系种植户按技术质量标准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组织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接收农户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向科技园反馈。科技园根据反馈情况对农户进行针对性专门辅导,协同合作社对蔬菜成品质量检测,统一组织销售,从而形成“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绿色蔬菜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化运作模式。

3.2 以新品种引进试种为基础,建立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

在蔬菜生产中,育苗是一项关键环节,严格的技术条件限制使之存在很大风险。提高育苗质量,保障种苗供应,既是农户的需求,更是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的需要。科技园购置了专业育种设备,建立年供苗能力5000万株的自动化育苗车间和智能化育苗温室,根据农户需求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育苗,通过专业合作社将以较低的价格将种苗销售给农户,组织统一种植。高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保证了绿色蔬菜产业化生产的进行。

3.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绿色蔬菜产销体系

科技园将产品定位于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碧青”品牌商标,认证多种国家级绿色蔬菜品种,按照品牌化标准组织种植。为保证绿色蔬菜生产,科技园规定严格的种植技术标准并统一为农户编码,保证蔬菜生产质量。

为了顺畅外销,科技园同种植户签订风险和回收协议,建立了年收购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的物流配送中心,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测回收蔬菜,合格的统一加工包装、冠以“碧青”商标,销往国内外鲜菜市场、国内大城市的超市、绿色蔬菜专营店、酒店、单位食堂等处。

3.4 以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

科技园建设有560㎡的组培科研中心,拥有多名中、高级农业技师。根据市场和潜在的需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园自行开发出多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并先后承担完成了省市科技部门的多项技术项目。

科技园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给农户,在解决种植的风险的前提下由农户自愿种植;同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技术传播站”,组建专家团队做长期指导和短期培训,并及时接收农户信息反馈、回应反馈并做跟踪技术指导;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培育“农民专家”实现技术辐射。通过专家团队辅导、“农民专家”的技术辐射以及多种媒体的技术宣传形式实现新技术的推广扩散。

4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绩效评价

科技园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4.1 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科技园通过引进新品种,开发种植新技术,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园的带动辐射下,当地建成多个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科技园的种苗销售收入每年可达150万元,蔬菜种植户年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实现经济利益上的共赢。

4.2 推广种植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科技园和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开发与推广,科技园重点推广的十大蔬菜种植技术得到周边农户广泛认同和应用。仅其中的“节水一体化”技术,就可以节约灌溉用电量55-60%、综合劳力90%,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蔬菜产品品质。

4.3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民

科技园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打破当地农业的传统格局,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机制,搭建科技与市场、企业、农户相连接的桥梁,使得农民的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技术应用水平都得以提高。

4.4 形成产业化农业布局,扩大就业

在“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中,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物流公司共同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绿色蔬菜产业链,创造出新的职位需求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拓宽周边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

5 启示与建议

5.1 启示

(1)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引入私人资本,通过民营化途径做好惠农事业。农科技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业技术的推广路径可以由强硬性的行政命令转变为私人资本作为示范点示范推广,这样既能有效实现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也为公共服务事业民营化进程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

(2)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科技园和合作社通过经营活动,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标准化经营管理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为更好地配置农业资源,发展高新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节能环保型农业是河北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河北省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先对偏低,但同时又是京津生态资源输出地。为长远发展计,发展节能环保型农业尤为重要。科技园研发推广的节能环保型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效益,为河北省农业长远发展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5.2 建议

(1)鼓励私人资本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结构。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宜鼓励私人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信贷、贴息等多种途径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测手段、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与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长度。

(2)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地宜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扶植农户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组建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与市场的对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产业,在生产中很容易遭受风险。由于更高的成本投入,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存在着更大的风险。故而,发展农业保险事业,鼓励农民为作物和农业设施投保,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将会大大地降低不可预期事件对农业的破坏程度,减少农民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8).

[2]罗伟雄,丁振京等.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5).

[3]肖洪安等.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作者:程瑞芳 肖瑞鹏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山东省科技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现就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以下意见: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围绕粮食安全保障需求,深入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保障。

(一)建立以现代农业技术理论为基础的作物增产理论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相协同的应用理论研究,开展作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调控和生理生化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实现分子设计育种和种质突破奠定基础。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机理相关技术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为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目标的精准化、定量化提供理论支持。开展生态环境因子的互作调控、有害生物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为病虫害有效防控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提供基础理论保障。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速现有技术优化集成,针对不同地域和差异环境条件下超高产、大面积均衡增产要求,开展超高产育种途径、群体质量调控、肥沃耕作层构建、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水肥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开展抗逆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低产田障碍因子消减、咸水亚淡化用于灌溉等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实现技术突破。因地制宜建立支撑不同区域作物持续丰产的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三)突破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新的路径支持。扩大“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试验成果应用范围,建立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体系。围绕作物生物菌肥、低成本节水灌溉、盐碱地与低产田改良、高效轮作等技术集成,开展盐碱地吨粮田技术模式综合示范,深度挖掘并释放作物增产潜力。组织实施小麦增产科技支撑工程,培育小麦增产新品种,构建应用新体系,建立技术新标准,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力争在小麦试验品种、技术、产量上实现新突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二、构建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以现代育种技术理论为依托,突破农业新品种培育技术。围绕新品种种植推广,建立技术规范,构建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建立现代种业创新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基础性、公益性育种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扶持公益性育种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研发平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组建作物育种数据库,建立高通量的基因型和表型鉴定技术系统。在作物基因组变异与优良新基因发现、重要性状遗传机理与网络调控机制、优良育种新材料创制等方面努力实现重要突破,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标记和新种质。

(二)建立多元化育种技术支持体系。强化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种业技术联合创新,尽快建立基础性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机制。继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小麦、花生、林果等公益性较强的常规作物育种。支持种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优势互补,形成以种质改良为主的前育种研究与商品性开发相衔接的联合育种模式。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新兴科技创新组织独立承担攻关任务、实施科技项目,推荐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

(三)构建专业化、集约化、流水线式的育种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商业化育种和产业化发展,重点突破新型作物不育系和强优势杂交利用、亲本保纯及繁育、作物机械化制种等关键技术。实施现代种业科技示范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和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引导种业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作物新品种培育、繁育和应用推广的投资力度,实现良种创新投入的多元化,提升我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探索建立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与遗传资源多样性评价等技术系统。完善省级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建设,加快组建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中心,建设省级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全省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体系。

三、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

(一)开展标准化技术示范,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以原产地、原风味、高值化为目标,围绕我省果蔬、畜禽、水产等地方名优特色农产品,着力突破种质优化、标准种植、适宜采收、风味保鲜、规模养殖、产地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品牌化经营和高值化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

(二)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示范,打造高效产业链。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围绕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与示范。突破农产品活性营养物质提取制备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农业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质量效益。

(三)加快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实现农业投入品绿色化。提供绿色农业技术保障,重点突破高效生物制剂、生物反应器等农业生物关键技术,加快创制高效新型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饲料用酶制剂、生物土壤修复剂等投入品。

(四)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重点突破农业化学品(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减量化、水肥利用低影响一体化、重金属原位钝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生产措施调控等关键技术,提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畜禽粪便处理等关键技术,建立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促进现代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发展。

(五)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控制技术,实现安全可追溯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创新,重点突破人工智能生产、精准监测控制、农产品药残快速诊断检测等关键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实现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查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障技术体系。

四、开发智慧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

深入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集成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先进农业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符合国情省情的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体系、推广应用机制。

(一)推进农业信息化智能化。以人机物一体化、生命体数字化、装备设施网络化、生产经营智能化为方向,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重点加强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农业云服务、移动互联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农业现场信息、动植物生命体信息的数字化检测、关键感知技术及装备和农业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技术及装备,开发一批低成本、先进、实用的产品,构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物联网技术体系。

(二)推进农业管理精准化。推进农业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开发农业数据资源优化整合技术,研究数据资源整合标准、统一标识和规范协议等。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开发农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等技术,研发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环境与资源、市场和消费监测预测,为推进农业精准化管理提供支持。

(三)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坚持用工业化、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机装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农机农艺紧密融合的生产技术体系。加强节水灌溉、高效收播、农产品贮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机械设施研制,开展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提升我省现代农业机械化、装备化和设施化水平。

(四)推进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打造个性化、智能化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鲜农产品现代物流保鲜技术、农产品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测与跟踪技术、农产品物流装备与标准化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装备、工艺、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中的集成应用。加强农产品物流科技园区建设,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备和服务功能健全的配送中心和科技型物流企业,构建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以技术集成、超前引领为特征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创新示范平台、智慧物流研发基地,提升我省现代农产品物流科技发展水平。面向优势产业培育一批规模化、区域性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重点建设、提升区域性电子交易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形成品牌效应,以现代服务业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五、加快农业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按照凝炼特色、择优支持、培育成果、促进转化的原则,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源头创新实力。强化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的培育,支持围绕我省农业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源动力。加快推进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提质升级。落实相关政策,支持重点实验室、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独立单位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科技服务业为技术领域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有关优惠政策。

(二)提升农业企业研发能力。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参与或主持农业科技重大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推动骨干企业与优势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实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展应用研究。优先支持具有独立研发机构的农业企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参与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提高成果孵化能力。依托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农高区”)等农业园区和基地,围绕粮食安全、农业资源约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加大区域性产业关键技术的引进示范力度。全面推行省级农高区政府授权管理制度,建立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农高区建设发展水平。按照技术引领、成果孵化、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原则,建设国家农业、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精确灌溉、设施蔬菜、果品和耐盐植物等农业科技新成果展示基地,增强农业产业技术辐射带动能力。

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

(一)突出重点带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种质资源和管理经验,利用科技部自主、中欧、中俄等专项合作计划,推进我省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重点加强与以色列、俄罗斯、欧盟等农业科技领先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省现代种业、节水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设施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信息化等快速发展。围绕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组织重点领域、重点国别技术交流对接活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依托农业科技国际会展中心、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循环农业国际创新园、滨州中以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等开展专业对接,通过签署重点合作协议,创建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和基地,引进重大技术和项目,实现转化应用。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科技和产业化优势,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集中布局,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加工基地、仓储物流设施、营销网络等,促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化开发。

(二)加强与国内优势院校交流,招研引智合作发展。进一步完善省部会商和共建合作机制,针对我省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链的技术瓶颈,加强与国内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围绕我省农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院士论坛、院士山东行等活动,为加快我省农业创新战略提供咨询,指导开发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充分发挥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中国(菏泽)林产品交易会的农业技术展示和集聚作用,加速转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我省果蔬·林木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的产业化、国际化。重点开展中国科学院山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试点建设,针对全省现代农业重点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形成一批技术模式和创新典型。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针对农业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强化产学研对接,打造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覆盖全省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主导产业的创新团队体系。进一步研究完善技术成果、产权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产学研合作交流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开展联合攻关。依托国家级、省级农高区构建现代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交流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家庭农场构建实用技术合作交流基地。

七、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工程,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一)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领军人才助推计划和高效生态农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重点支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农业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依托农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突破行业或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构建农业科研中坚力量,打造齐鲁农业科技英才品牌。

(二)支持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加快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每年遴选并支持一批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鼓励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一批杰出中青年人才进入国家人才计划,逐步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建设一支科研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提升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启动农业科技企业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支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团队。完善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健全农业企业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定向培养人才,支持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兼职和双向流动。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推进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

(四)培训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通过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计划和星火培训计划,支持和培训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学习研修、学术交流和观摩培训等方式提升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五)积极开展对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快培养知识型现代职业农民。实施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在农业科技领域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尽快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用得上、留得住的本乡本土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造就成为现代职业农民。

八、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农业技术创新稳步推进

(一)建立健全以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按照“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原则,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准确把握科研方向,优先支持创新能力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示范带动作用大的农业科技项目,提高科技经费产出效益。对基础前沿研究和公益性项目主要采取政府无偿资助的方式进行继续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完善以农业产业联盟为主体申报、实施项目的模式,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

(二)改革农业科技评价考核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改革农业科技人员绩效和成果评价系统,正确引导科技创新方向。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创新规律,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将科研人员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实际贡献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标准,向更加注重物化科技成果、专利、品种等自主知识产权和解决现代农业生产关键重大问题转变,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注重农业科技创新质量转变。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与农业企业联合进行科技创新,科研人员在企业研发的科技成果和解决的实际问题纳入评价体系,切实激发科研人员服务产业的内生动力。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和交易中心,以市场作为衡量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

(三)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以农高区为载体创办、引进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专业性农业企业孵化器,为农业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融资、信用评价等配套服务,政府通过委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与适当支持。进一步加大公共科技资源面向企业开放的力度,免费提供科技情报服务,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型仪器设备应用“创新券”等政策措施,支持农业中小微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四)加强农业技术成果交易。建立健全各类技术成果和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及管理体制,加快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以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为依托,搭建全省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和托管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知识产权有序转让,加快推进寿光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培育种权交易市场,促进我省种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业知识产权托管中心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成果托管、交易、项目融资和打假维权。推进建设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中心,改变现有成果展示形式和供给方式,实现“平台”展示与实物展示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科技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承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五)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切实增强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以农作物新品种权、农资等领域为重点,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督相结合,打击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维护生产经营者和农民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加强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充分发挥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制定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科技特派员制度化建设和社会化管理。加快推进基层科技创业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产业链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领办实体。集成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等农业创新资源,开展果树提质增效、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畜禽健康养殖等技术示范,加快推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引导科技特派员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开展服务创业,推动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七)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支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集成水、肥、药减量化技术,提升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重点建设公益性育种专业技术平台,开展公益性和基础性种业研究;设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型种业企业培育、商业化育种和种业成果转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探索有效路径,重点支持新技术和新成果孵化转化、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科技。省自主创新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农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全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入库企业贷款融资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开展农业科技新型信贷产品、质押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和推广。充分发挥省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作用,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知识产权质押、农地使用权及农机设施抵押等多种抵质押融资方式的试点探索。加快筹建省农业科技产业化基金,探索创新农业科技现代产业投资模式。积极引进海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发起设立私募投资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参与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上一篇:电子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家具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