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第一课时分析

2023-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雾凇第一课时分析

雾凇第一课时

《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体会它的颜色美、数量多和姿态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的颜色美、数量多和姿态美。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还有的被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分别是:(齐读)(课件出示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吉林雾凇的一组图片)。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文就藏在里面(课件出示课题)《雾凇》。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凇”是什么意思吗?指生说,老师也回去查了资料,这是“凇”在字典里的解释:(课件出示)“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遇冷凝结成的冰晶。“凇”与冰有关,所以是两点水,同学们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了!下面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边写边讲解字形)。齐读课题。

2.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视频,看看雾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播放视频)旁白:同学们,想象一下,隆冬时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如朵朵白银,十分壮观。这就是吉林雾凇。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雾凇。

4.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②简单说一说,你了解到雾凇怎样的特点。[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问一到两人)

5.课文读完了,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

俗 称

凝 结

零 下

淹 没(“俗”是平舌音、“凝、零”是后鼻音) 模 糊

笼 罩

弥 漫

蒸 腾 江 畔

缀 满

镀 上

缭 绕

十里长堤

摄氏度

夜幕降临(“摄”是翘舌音)

洁白晶莹

琼枝玉树(“晶、莹、琼”是后鼻音) (1)分行请学生朗读;师正音,读不好的地方再请同学读;[分行读,分组读] (2)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好它们吗?[分行读,男女生读] (3)齐读。

6. 词语大家已经读正确了,带到文中,你能读好吗?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本,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读不好的地方,把没读好的句子再读一遍,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助读。 读完第二段:你可真了不起,把这么长的段落给读完了!

过渡语:同学们,课文已经读完了,现在你能说一说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吗? 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

7.(一起读一读)读完后,你知道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指生说,第一段:概括描写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奇观”是什么意思?首先看“奇”字,“神奇、奇特”的意思,所以“奇观”是“奇特的景象”的意思。(预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这种奇观的?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相机板书:颜色美、数量多

师总结:这一段概括描写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8.第二段:

(1)第二自然段很长,因为里面有很多的长句子,如果我们能把长句子读好了,文章就能读通顺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读完后,说说这段写了什么?(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指导读好长句子:

下面我们就一齐来看一看雾凇。

①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a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他读句子的时候有停顿。是的,我们读长句子的时候关注到停顿,就能读好它。出示停顿符号,齐读

c“凝结”是什么意思?理解凝结,凝也和冰有关,所以它和凇一样也是两点水,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谁能读一读:②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预设:读好了:你把停顿都读正确了,真不错!我们像他一样来读一读(出示停顿)

没有读好:你的停顿不够准确,现在谁能根据老师给的停顿符号来读一读(出示停顿)

a当年:同学们你们关注到这个词了吗?在这里读四声,区分两个音,把当年读两遍。 b解释“摄氏度”(表示温度)

谁来读这一句:③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同学们。“弥漫”是什么意思?从弥漫一词你知道了什么?(了解雾气的多)

接着“雾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谁来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A从这句你知道了什么?

B从笼罩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先解释笼罩的意思,再理解雾气越来越多)

这时)齐读: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引导:淹没是什么意思?什么被淹没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模糊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蒸腾的雾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生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A什么是“镀上”?(课件出示)镀上:用电解等化学方法是一种金属附着在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薄层。同学们,“镀”在这里是什么附着在什么上面啊?(雾气附着在松针和柳枝上,形成了白银)这里的白银,使我们平时所说的金属吗?(不是,是雾凇。)

b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品读“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师:所以这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的朗读也应该放慢语速:谁来试一试,指生读,齐读)

到这里雾凇已经形成了吗?(没有。)出示:(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同学们这也是一个时间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读?指生读,谁还想来读,我们一起读 你能用“最初,逐渐,最后”来说一句话吗?在书本空白处写一写。(1——2分钟写,指生说)

同学们,现在我们把这些长句子放在段落中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雾凇的形成。 9.清早,人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齐读

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1)“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姿态多)

(2)是呀!最初······(再读前文中的句子)这真是千姿百态呀! (3)从“琼枝玉树”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雾凇的颜色很美,读:洁白晶莹的霜花······ (4)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师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5)情不自禁就是:不由自主,你也用能“情不自禁”说一句话吗?

提示:看着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 )!

10.总结。范写“零、淹”。 板书设计:

23、雾凇 颜色美、数量多

奇观 形成原因、过程

姿态多

第2篇:公开课《雾凇》第一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但家庙镇中心学校 涂友莉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我们祖国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2、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这个字也念sōng 。“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三点水)。两点水表示什么?(冰)凇就是严寒季节里,地面上物体表面凝结的小冰晶。

3、我们一起来写雾。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在黑板课题位置田字格上板书:雾)

4、齐读课题。那么,“雾凇”就是由雾气凝成的冰晶。

5、见过雾凇吗?我们来见识一下。出示课件,这就是吉林雾松奇观。 想知道什么?(生质疑)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闻名全国的吉林雾松奇观。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1、自由读文。你们课文都预习了吗?读了几遍?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

1 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同位互相听读,你认为同学读得好的,就送她一个大拇指表扬表扬他。互相学习也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读了这么多遍,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

2、读生字词

生字词都会读了吗?那好,我来考考大家。出示课件。 夜幕降临 零下 俗称 摄氏度 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同位之间互相读,读错的相互纠正。

谁来读读?(了不起,这里有许多多音字,你一下子全读对了。)强调多音字:模糊 一起读一读。

小朋友们预习得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要再奖励你们多音字。出示课件。

饱和 当年 笼罩 情不自禁 谁会读?强调多音字:当年

3、书写生字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里面有几个生字你能写好吗?(出示电子书田字格生字)

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雾”(与“ 零”对比) 请同学们在书上把这三个字描红一遍。

这个同学写得又快又好!瞧,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啊。

4、读课文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也写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好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们可是小评委哦。(读中出现问题,立刻解决。解决后让其再读。读得好的,要表扬。)采用指名读、挑战读、推荐读、找有进步的同学

2 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读得真流利。读了课文,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那课文每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你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2、生默读课文。

3、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关键词:美丽 形成 赞叹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

1、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品读。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3、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4、你画的是哪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是从哪个具体词语当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理解“银光闪烁”,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 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体会数量之多。 “缀满”枝头也就是说雾凇挂满枝头。

3 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5、图片感知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想去看看吗?(课件)

同学们已经陶醉其中了,老师听到了大家啧啧赞叹的声音。作者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现在你能用你的语言把你眼中的美表达出来吗?(想像一下你脑海中的雾凇美景来读,老师相信你能读的很美;对啊,就是要突出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啊;对,语速放慢一点,就更美了;想像一下,这是我国的美景啊,要挺起胸来,读出自豪的语气„„)

6、配乐、齐声背诵第一自然段。

看来,此时吉林雾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7、引读第3段

这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给吉林的冬天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人们漫步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第3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复习《九九歌》。

2、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板书课题。

3、 读题,解题。

4、 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长堤 缀满 俗称 凝结 摄氏度 弥漫 蒸腾 模糊 松花江畔 情不自禁 琼枝玉树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出示: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第4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2. 雾 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雾凇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同学们,三九严寒的吉林到处可见到如此美景。江泽明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4.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题词读一下好吗?生齐读。

5.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将跟同学们一起走进吉林,去观赏这文明全国的自然景观。生齐读课题

6.指导书写“雾”“凇”。师提醒书写要点后,生描红书后习题二中的“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设疑:刚才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

1

感受?你有些什么疑问?(雾凇是怎么形成的?雾凇的形成有哪些条件?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子都要求,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1)、字

①生字正音:

畔 缀 镀 缭 琼

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②指导写字:

凝 堤 氏

③生描红。(书后习题二)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⑤读一读,并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122页,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根据时间灵活机动)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第5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doc《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能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其中一个说话。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但是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却有一种自然景观,以其“严冬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它是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它,像盎然的银花,晶莹闪烁;它,是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悠长;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它,如气势磅礴的落雪,装扮大地,点缀神州。江泽民主席还曾亲自为其题词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去松花江畔走走,去欣赏一下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雾凇。学生齐读,教师提醒“凇”的读音和写法。简介凇,凇: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遇冷凝结成的冰晶 。

3、围绕课题质疑。如:什么是雾凇?它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形成的?……

4、引入新课: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指名交流: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出示词语

四、出示长句子

五、精读第一段第三段

(一)欣赏雾凇(学习第一自然段)

1、色泽美。

①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雾凇有什么特点,找出关键词来读一读。

②交流:洁自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2、姿态美。

师:除了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呢!赶快找一找(千姿百态)。

(1)出示不同姿态的雾凇图片学生欣赏,并为它取名,

- 2(慢、轻)谁能用“慢慢地”或“轻轻地”说一句话,体会它们的不同。

③指导朗读,读出“慢慢地、轻轻地”的感觉

5、小结: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三)赞美雾凇(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雾凇不同图片,配乐欣赏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2、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在一夜之间,报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样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指导学生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配以音乐和雾凇图片,再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雾凇确实是美丽壮观的,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匪夷所思的是:这闻名遐尔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细地找答案。

四、总结

本文作者用他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

- 4

}奇观

千姿百态 前。在此过程中,我又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雾凇的形成条件。最后,当大片的雾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学生虽然没有见过雾凇,但通过本课的学习,雾凇的美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第二、课堂上的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比如:欣赏完武松图片后,以“雾凇千姿百态……”为开头的说话训练,学生因为脑海中有了鲜明的形象,所以说起话来轻松自如。这让我想到许多次的语文课上,面对教师的说话训练或是小练笔,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法交上满意答卷的现象,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上的疏漏吧。

本课虽然整体效果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感情不够到位,朗读效果欠佳。

第6篇:雾凇 第二课时

23.雾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难点: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读完两三遍课文,就能感悟到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之美。那本节课教学价值是什么?显然,第2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描写极为精彩,值得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合理大胆的想象,是值得师生细细品味咀嚼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小品文《雾凇》。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雾凇的特点。

我看到了

的雾凇。 2.PPT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闻名全国

雾凇奇观

3.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浪漫的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雾凇特点引入,激发孩子学文兴趣,让他们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一、读出层次

1. PPT出示:

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提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自然段落,初步感知段落的构段方式。

二、读出变化

PPT出示: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雾松奇观形成时的美丽姿态的? 1.交流。(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2.指名读,读出变化,谈朗读处理理由。

3.看图片,再读。感受“最初……逐渐……最后……”这一句式之妙。 4.训练擂台一: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 PPT给出句式。

天空阴沉沉的,曼妙的雪花最初… …逐渐… …最后… …

春天的暖阳里,校园操场边的香樟树最初… …逐渐… …最后… … 5.学生自由用句式造句,体会关联词之妙。

教师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能使行文条理清楚,动态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是科学小品文如此,我们平时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也让听众听出事情的一波三折。 如果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渡:作者写雾凇,除了按顺序描写,还有其它奥秘呢,我们继续探究! 6. PPT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涂上了白银。

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一种物质附着在别的物体表面。 7.文中的“镀”可否改成“涂”?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个别发言。(镀在文中是指雾气一层有一层地凝结成霜花附着在松针柳枝上。它有金属的厚重感和光泽感,有厚度,珍贵。 涂一般是石灰、水泥等,价值不高。) 8. 训练擂台二:填词

初冬的中午,灿烂的阳光给美丽的校园镀上了

童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给我的人生镀上了

底色。 9.学生用“镀”自由说话,感受“镀”字的厚重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出动态 PPT出示:

默读雾凇形成的片段,找一找,哪些文字体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圈画关键词,写批注。 1.根据交流,相机出示教学内容。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① 生交流。 ② “涌”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像水涌般的出现 ③ 联系旧知,《泉城》这样写道: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当中的“涌”体现了——(生答:珍珠泉水少而急,有颗粒感和光泽之美。) ④你觉得雾气涌向松花江两岸一幅怎样的画面?

雾气争先恐后,像一个个少年奔向远方;又像海浪,追逐嬉戏,一路向前,拍击岩岸,绽出生命之花;随着雾潮,无数个细小的雾气急着挣脱松花江的温暖怀抱,去书写自己新的美丽人生。

⑤ 这几个动词真是妙!谁来读出雾凇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把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读出韵味 PPT出示: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給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1、 生交流叠词之妙。

2、 追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体会叠词、逗号作用的同时,感受这句话所表现的对仗美、节奏美。

3、探究: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作者是在松花江畔的长堤上仔细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吗? ①带着问题看雾凇图片。。 ②生交流。

4.讲授:PPT出示: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

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过:“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动大胆的想象能让科学小品文激发读者想象,对美的追求。 5.再指名读,齐读。

6.这么美的雨后景,不仅要停留在眼前,更要永驻心田。根据提示试着背背看!喜欢哪句背哪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读,感受顺序美;二读,感受言语美;三读,感受表达美,这样层层深入地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每一次的朗读感悟训练落到实处,进而习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按顺序,打比方,抓动态,用叠词。

五、当堂训练 PPT出示:

请用“最初… …逐渐… …最后… …”的句式造句。 写一段含有“镀”字动态变化的文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交流了哪些知识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抓住动态描绘景物,学会用恰当的动词和叠词等)。

2.生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将作者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文章中来,从而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

五、课后擂台赛(布置课后作业) PPT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 2.将写好的语段誊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

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棒。

3.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感受想象的魅力。

雾凇之美来自严寒之时的锲而不舍地坚持,要想人前贵,人后必受罪。请大家认真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用大胆地想象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 【设计意图】

背诵第2自然段是很好的言语积累的过程,必须落实。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也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按顺序

抓动态 雾凇

打比方

用叠词

上一篇:辅警管理使用下一篇:主扇调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