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兴业务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做好党的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治理等方面的管理,还须统筹资源布局,优化综合能源服务板块、工程建设板块、信息通信板块、科技与高端装备制造板块及电力综合服务板块五大板块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文章从五大板块的发展思路、实施主体及界面、重点发展举措三方面谈新兴业务企业的整合发展,助力电网企业转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论文 篇1:

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实践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IPv6、三网融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计术的引移入、以及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为促进互联网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加强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安全管理,工信部在2011年下发了《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各运营商也随之下发了各自的管理办法,也做了细化的明确要求。本文着重探讨对于“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的一些理解和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电力建设 信息化管理

一、引言

随着安全服务市场的不断演变,在单纯的安全技术评估、安全加固的基础上,更希望能够通过安全建设保障其业务的持续、顺畅运行,保障其业务发展战略的实现。我们通过在信息安全评估中不断的探索,落实“以业务为中心、风险为导向”的评估思想,建立和推动信息安全评估理论、方法、操作流程和作业规范的完善和提升,彰显信息安全评估对保障客户业务顺畅运行的意义,提升安全服务的工作绩效以及安全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二、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内容解读

1.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的主要内容。根据工信部与三大运营商对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与业务相关的网络架构安全、设备安全、平台安全、业务流程安全、内容安全、业务数据安全、系统运维及人员管理安全等方面。

2.业务信息安全评估与“传统”安全评估的对比。虽然安全风险评估基本都按照了ISO13335-2中的方法来操作,但是我们通过对业务信息安全评估的内容和“传统”安全评估内容对比不难看出,“传统”安全评估主要集中在网络、系统和应用软件层,且每层的评估比较孤立,很难全面的反应业务的主要风险。“以业务为中心、风险为导向”的业务系统安全评估能够与客户的业务密切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和安全建议能够与客户的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最终做到促进和保障业务战略的实现。

三、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主要方法

1.主要思路和理论。

1.1“业务为中心、风险为导向”的信息安全评估思路。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是开展其他信息安全服务的基础,而以“业务为中心、风险为导向”的信息安全评估思路,是切实落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根本保证。“以业务为中心,风险为导向”的信息安全评估是指以客户组织所提供的业务为中心,去了解实现其业务的一系列业务流程。然后,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去了解其组织结构、部门职责、管理制度和规范、审计制度和规范,并评价和分析管控措施对风险的控制程度和能力,以及是否满足相关的标准规范要求;从IT系统角度去了解系统提供的业务功能,梳理其IT流程,并基于系统及网络结构对IT流程进行刻画和描述,并深入了解贯穿IT流程的数据处理活动,分析和评估价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对IT风险、业务风险的控制程度和能力。最终全面、系统的分析业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

1.2基本概念。业务是什么?在组织层面上讲,业务一般是指基于自身的产品和能力为客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一个组织通过业务的正常、有效运作,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并维持组织的有效运转和发展。从顾客的角度看,业务就是提供给顾客(内部、外部和第三方)的有价值的服务。业务的实现层面上讲,业务的本质就是由一系列业务活动所组成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一个技术术语,一般可以理解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ISO9000】。这些活动可以为特定的市场或顾客生产具有价值的输出。业务流在管理层面的表现是什么?从管理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角度看,业务流程表现为一系列的跨部门、跨岗位的业务活动组成,这可称为管理流程。通常客户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流程文件来对管理流程活动次序、人员职责、输入输出、绩效要求进行规范和明确。例如人员的入职流程、离职转岗流程等等,都表现为一系列跨部门的活动。业务流与IT系统是什么关系?在IT系统中的表现是什么?业务流程通常需要IT系统来支持和实现,而IT系统的建设通常是由业务驱动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业务流程决定了IT系统的需求、规划和设计。从概念上讲,IT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这里的“一定的应用目标”可理解为支持或实现特定的业务流程。从技术、IT角度看,业务流程表现出一系列的业务数据处理活动,这可称谓IT流程。在网络逻辑拓扑图上或系统应用结构图上,IT流程表现为一个或若干个业务数据流,贯穿整个数据流的是一系列的业务数据处理活动。数据处理活动是什么,如何描述?数据处理活动是描述IT流程的基本单元。一般通过数据处理模型或信息管理模型来描述【IATF】。数据处理活动通常由用户主体(人员角色)、处理过程和活动(访问过程和活动数据对象(访问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数据处理活动可以跨越进程、主机、网络、系统的边界。例如,通常见到的跨主机、跨系统通信的情况。数据处理活动是业务调研和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进行信息保护的基本單位。

1.3主要流程对于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来说,我们认为能分为三大基本步骤:第一大步:深入业务,分析流程;第二大步:业务威胁分析、业务脆弱性识别和人工渗透分析;第三大步:风险分析和处置。

1.4深入业务,分析流程.目标是了解业务信息系统承载的业务使命、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等;客观准确的把握业务信息系统的体系特征。

1.4.1管理层面调研和分析。围绕“业务”,管理调研的内容主要为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岗位设置、人员能力、管理流程、审计流程等等,其调研核心是一系列的管理流程。通常,组织中有多种类型的管理流程,管理调研的重点是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流程、制度及其落实、执行和效果情况。管理措施通常贯穿于整个管理流程之中,目的是保证管理流程的有效流传或者不出现意外的纰漏。管控措施的设计一般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工作相关、职责分析、最小授权等等。

1.4.2业务系统层面调研和分析。业务系统提供的功能一般是指被外界(例如客户、用户)所感知的服务项目或内容,是IT系统承载、支持的若干个业务流程所提供功能的总汇。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常常与多个业务流程相关,一种(个)业务功能,常常需要若干个业务流程来实现。对于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来说,可以通过其提供的业务功能,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地梳理、归纳,并验证业务流程分析的完备性、系统性。一个具体的业务流程也常常跨越多个系统,某个具体的IT系统可能仅完成整个IT流程中的某一个活动。因此,业务功能通常是对业务系统进行调研的最佳切入点,并将业务流程简化成为单纯的数据处理过程,将各个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简化成为点对点的流。然后基于数据流分析,建立信息视图,明确信息的流转、分布、出入口把业务系统简化成为数据流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分析数据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

1.5脆弱性识别。系统和应用软件层脆弱性识别。对评估范围内的主机操作系统及其上运行的数据库/Web服务器/中间件等系统软件的安全技术脆弱性,得到主机设备的安全现状,包含当前安全模块的性能、安全功能、稳定性以及在基础设施中的功能状态。网络层脆弱性识别。明确被评估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口逻辑关系、和其他业务系统的访问关系、得出清晰的基础设施拓扑图 ; 从網络的稳定性、 安全性、 扩展性、( 易于) 管理性、 冗余性几个。管理层脆弱性识别。识别和分析安全组织、 安全管理制度、 流程以及执行中存在的安全弱点。

1.6业务威胁分析。于业务系统来说,安全威胁及安全需求分析的最小单位是数据处理活动。可以通过安全威胁列表来识别威胁,构建安全威胁场景来进行威胁、风险分析。如何能将安全威胁很好的列出来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现有的安全威胁分析模型,例如微软Stride模型(假冒、篡改、否认、信息泄漏、拒绝服务、提升权限)都提供了一些安全威胁的分类方法。识别和构造威胁路径依据自身(企业或部门级)的业务特点,进行细化,识别和列出安全威胁来,如拒绝服务、业务滥用、业务欺诈、恶意订购、用户假冒、隐蔽、非法数据流、恶意代码等。

1.7业务渗透测试和攻击路径分析。因为业务的特性是“个性化”,那么就很难用一个或多个工具发现所有问题;且业务的个性化,在业务逻辑、接口等安全测评中,必须要有人工参与。利用业务流程分析、威胁分析和脆弱性分析的相关数据,实现渗透测试。

1.8风险分析。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数据整理:整理现场实施阶段获得的各种风险要素数据,以及相应的评估报告。风险计算与分析:风险计算风险量化、分析编制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处置与建议:风险处置准则确定、风险处置决策、风险控制目标确定和控制措施选择、编制安全建议。

作者:杨扬

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论文 篇2:

探索新兴业务企业的整合发展

[摘 要] 新兴业务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做好党的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治理等方面的管理,还须统筹资源布局,优化综合能源服务板块、工程建设板块、信息通信板块、科技与高端装备制造板块及电力综合服务板块五大板块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文章从五大板块的发展思路、实施主体及界面、重点发展举措三方面谈新兴业务企业的整合发展,助力电网企业转型。

[关键词] 新兴业务;整合发展;综合能源;三商转型

一、整合发展的背景

目前,新兴业务企业已基本实现规范管理管控,但仍面临新的形势与问题,急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发展策略。一是转型战略要求新兴业务需深入探索“云大物移智”与传统电网业务的深度融合,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向上游整合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向下游整合智慧用能、需求侧管理,横向整合多网融合、多能互补,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二是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电网盈利模式从“购销价差”向“输配电价”模式转变,售电市场、增量配电网逐步放开,电价也有所下调,电网公司成本空间受到压缩,新兴业务过去依靠主业获得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要从“着眼向内”向“着眼向外”转变,大力拓展非股东业务。三是新兴业务企业面临改革与发展双重压力,急需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新兴业务企业资产规模、员工队伍庞大、基础管理薄弱,但客户资源优势显著,业务发展限制较少,急需加快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属地化资源和灵活机制优势。

二、整合与发展举措

(一)综合能源服务板块

1.发展思路。建设综合能源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开展数据增值服务,与其他板块共同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合”的发展机制。

2.实施主体及界面。省级层面开展客户设备代维平台、电动汽车产业、市场化售电、储能等业务。地市层面积極拓展效益好的新能源、节能服务、能源综合利用、电能替代、客户设备代维等业务。业务如下。(1)客户设备代维。省级主体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信息系统接入、物联网设备安装、供需撮合等平台业务。通过收集数据、生产数据、分析数据,建立客户大数据库,协助新兴业务企业提高客户黏性、提质增效,为构建电力物联网、能源生态系统奠定基础。属地企业负责利用属地客户资源优势和省级平台的信息化优势,快速扩张市场份额,为省级平台集聚客户数据,为开展其他综合能源服务累积客户资源。(2)电动汽车产业服务。省级主体负责平台运营管理,开展盈利性充电设施投资运营、电动汽车租售等业务。属地企业负责属地电动汽车产业服务的投资运营,鼓励加强与属地公交集团等企业合作,积极投资盈利性充电设施;负责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维等属地化业务。(3)市场化售电。售电业务由省层面统筹,按照“规范市场、服务客户、兼顾效益”的原则,带头执行市场规则,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市场持续规范;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探索数据增值服务;落实市场化售电业务利润分成机制。(4)储能业务。省级主体重点拓展电源侧和用户侧储能项目,试点开展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并为储能项目提供设备集成服务,发挥设备采购规模效应,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属地企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拓展属地储能项目。

3.重点发展举措。(1)制定开展客户设备代维业务的指导意见,推广优秀商业模式,扩大市场份额。以客户设备代维功能模块为切入点,开发综合能源电子商务平台。(2)将拓展盈利性充电设施纳入业绩考核,快速扩大市场份额。(3)制定市场化售电策略并统筹开展相关业务,依托综合能源电子商务平台探索数字化增值服务。(4)大力拓展电源侧、用户侧储能项目,试点投资建设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

(二)工程建设板块

1.发展思路。提升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建设等全产业链业务能力,构建业务平台;支持属地优质企业打造区域龙头企业;加大属地施工企业重组整合力度,加强区域联动。

2.实施主体及界面。省级层面开展智能运维、应急服务等电网服务业务,巩固电网工程建设业务,拓展工程咨询、设计、EPC总承包、电厂大用户接入系统评审、政府服务咨询等业务,扩大非股东业务比例,适度拓展国际市场。地市层面开展属地工程建设相关业务,积极拓展非股东业务。

3.重点发展举措。(1)采取“子改分”、吸收合并等方式,打造区域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施工企业重组整合。(2)鼓励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共同开展电力工程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信息通信板块

1.发展思路。推动信息通信业务实现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营,抢抓战略转型带来的信息及通信业务机会,全面支撑各业务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需求。

2.实施主体及界面。省级主体统筹开展信息业务,深度参与“云大物移智”技术与电网生产的融合应用;统筹开展公司通信业务,全面支撑各业务领域通信技术应用需求。地市层面负责协同省级主体开展市场开拓、建设运维等属地化业务。

3.重点发展举措。(1)通过收购等方式整合板块优质资源,选取合适的地区设立分公司,提升通信支撑服务能力。(2)加大“云大物移智”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智能电网示范区、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产品、服务及一揽子解决方案;为各业务领域提供咨询、规划、建设、后期运维全过程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通信网络富余资源对外运营,拓展综合传输专网业务。

(四)科技与高端装备制造板块

1.发展思路。面向生产经营一线和能源科技前沿,加快成果转化、产业化。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大力支持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优化1平台与N个基地协同机制,构建“研发—制造—销售”的产业链体系。

2.实施主体及界面。省级主体负责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育及产业化,负责孵化器公司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地市层面打造中低压智能设备制造、电力电子智能设备制造及线路器材制造等N个基地。

3.重点发展举措。(1)研究制定科技成果分红激励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产生项目收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分红激励,加大对科技人才等核心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2)研究制定推动1平台与N个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高端智能装备基地建设;对经营效益差、技术含量低的板块内企业,稳妥推进关停并转;引入社会企业竞争,优化“1+N”协同机制。(3)开展高端装备制造品牌建设和运营,塑造知名品牌。

(五)电力综合服务板块

1.发展思路。明确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等综合服务公司的开发模式和整合工作机制,加大盘活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关停并转。

2.实施主体及界面。土地盘活工作由省级主体统筹开展,属地企业配合协助省级主体制订盘活计划。

3.重点发展举措。(1)明确存量土地开发模式。(2)争取参与高压线路入地、变电站改造等释放土地的一级土地开發。(3)树立企业品牌,发挥示范效应,节约主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4)探索开展教育产业相关业务。

三、管理管控措施

(一)完善企业治理体系

规范新兴业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事会职权。配优配强配齐新兴业务企业内设机构和管理人员,增强新兴业务企业管理能力,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

健全投资管理体系,按照权限履行决策程序;严控投资风险,明确项目投资收益率不得低于融资成本加风险溢价,严禁高杠杆投资。

规范预算、资金、会计信息、资产税务、对外股权投资及内部控制等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按照“效益决定工资、效率决定用工、业绩决定用人”原则,实现市场化用工。薪酬管理方面,赋予内部薪酬分配自主权,实行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明确安全管理职责界面,构建分级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生产管理举措,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加强施工作业安全及分包商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等。

(四)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以问题和价值为导向,建设“上下协同、及时高效”的新兴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强化经营数据归集与分析能力,打造重点财务业务指标和关键流程监测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

(五)加强风险管控

协调整合发展工作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建立维稳工作机制,制定维稳预案,及时上报维稳信息,积极有效处理相关维稳事件,确保队伍稳定和经营稳定。

(六)加强党的建设

持续推进党建条款进章程工作,落实党组织在企业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将反腐倡廉摆在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结语

新兴业务的整合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样本,企业要结合内外环境明确发展定位,积极挖掘抢占资源,开发优势板块业务,大力拓展非关联交易业务。

作者:江蓉

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论文 篇3: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副处长仝海威以示范工程为抓手信息消费取得突破发展

8月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中国电子报社主办,京东集团承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协办的“2016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应用城市行”启动活动在北京举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副处长仝海威介绍了北京促进信息消费的做法与经验。

仝海威在讲话中表示,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以来,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发展转型,努力发挥信息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的基础性作用,获得全国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称号。

以示范工程为抓手

多方面取得突破

仝海威表示,北京市以示范工程为抓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新业务新模式探索、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宽带北京”、“三网融合”为契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截至2016年6月底,全市具备光纤接入能力家庭累计超过120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累计约698万户,其中,20兆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约89%,50兆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约65%;4G基站累计达5.29万个,北京移动已实现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移动宽带用户数达到2595万户;IPTV用户累计约91万户,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接入互联网的用户累计达45.7万户。

以应用为导向、以示范工程为突破点,在云计算产业、大数据应用、智能终端、北斗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着力打造云产业生态系统。统筹布局中国云产业园、中关村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专业园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云计算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涵盖云计算软硬件、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应用支持服务等主要环节的云计算产业链。深入实施“祥云工程”2.0版,推进教育、健康、交通、政务、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云应用。第二,大力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截至2016年7月底,北京市级政务云平台为北京市35家委办局或事业单位的99个业务系统提供云资源租用服务,其中正式上线系统49个。已完成首都之窗、北京市公务员门户、市人大选民登记等系统的迁移工作。完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共接入70个市级政务部门和16个区县,支撑了1100余项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的共享交换工作,为各部门100多项业务工作提供支撑。第三,加强高端信息产品供给。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了信息终端和核心技术产业化,增强了国产智能手机的研发能力,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家居等新产品相继涌现。第四,加快推广北斗产业化应用。抓住北京市成为国家区域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区域的契机,围绕“城市精细管理、城市安全运行、便捷民生服务、高效产业提升”四大板块,开展10个示范项目建设,应用北斗终端9.4万台/套,成为全国北斗应用最广泛、终端推广量最大的城市之一。北京市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6.4万套北斗终端的安装,开展了相应平台的建设及标准编制工作。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合作协议》,推动京津冀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市场导向为主体,在数字文化社区、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等领域探索新业务新模式。第一,有序开展数字文化社区建设。整合多种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建设网络平台“电子公共阅览室”,推动“书香北京”社区在线公共阅读平台的建设,并引入智能化的阅读终端,建成独具特色的“数字科普信息港”。全市共建成300个数字文化社区,利用智能化终端向居民提供便捷的科普文化信息服务。第二,积极探索电商发展新业务新模式。京东、小米等企业率先试点推广电子发票。去年7月31日,全国首张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电子发票在京东集团总部开出,截止到2016年2月,京东已经累计开具超3亿张电子发票,节省发票综合成本近亿元。统筹加强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建设,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着力培养电商村、电商镇、电商县等新兴区域经济体。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链协同开放平台、中小微海外销售平台、大宗产品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传统商贸企业信息化改造等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型示范项目。鼓励传统企业与电商企业相互借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聚德、菜百等老字号企业不断扩大网络营销规模。第三,通过“北京通”卡聚合多项公共服务。“北京通”卡将信用管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用事业服务等20多种服务集合在一张卡上,并承载发放养老助残补贴、助学金、低保、车改补贴等金融功能。截止到2016年7月底,累计共发放北京通卡704.6万张,其中养老助残卡54.9万张,残疾人证49.2万张,京医通卡600.4万张,健康卡1000张。

在公共服务、医疗、信用、中小企业服务等重点领域,完善平台建设,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第一,公共服务信息消费进一步扩大。在智慧养老、社区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信息智能发布等方面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截至去年年底,共认定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覆盖366万户969万居民。完善全市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16个区县政府和工商、质检、卫生、城管等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建成覆盖全市7.1万个普查小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PM2_5监测网络。第二,建立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广网络挂号、远程诊断、电子病历、电子档案等互联网医疗服务,完善可供查询、共享的医疗基础资源信息平台,全市建成了约400个健康自测小屋,全面推进了“社区与家庭医疗监测及健康服务系统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第三,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享资源服务平台,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全市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了“一厅”、“一网”、“一联盟”的立体化服务体系。联通了16个区县、33个委办局、138家优质服务机构、154家联网平台,面向全市42.5万家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全要素、全品类的公共服务,成为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资源的总入口和总出口。2016年上半年,平台网络共开展公共服务活动251场,参加企业10322家次,路演创业项目1058个,为企业提供咨询8747次,对接服务2117次。

以政策为保障营造信息消费环境

据介绍,北京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信息消费政策。第一,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保障工作有序开展。为加大对消费工作的统筹力度,北京市构建了责任明确、协同配合的四级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市领导牵头统筹、市经济信息化委等7部门协调推进、各区县组织落实信息消费特色区县建设、依托企业构建信息消费服务平台及服务保障的工作体系。

第二,构建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工作顺利实施。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立足于北京市产业特点与优势,北京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宽带北京行动计划的政策措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拉动信息消费的支撑政策。

另外,北京市还探索管理新机制,提高政策扶持效率。“我们整合多种渠道提供资金保障,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文化创意企业优惠政策扶植互联网企业发展,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互联网企业借助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市场平台加速发展。”仝海威表示。

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贯彻落实《2016年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指南》的有关要求,主要从五方面着手: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消费工作的领导,二是要继续抓好信息消费政策落实,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三是要积极开展信息消费监测分析工作,四是要加大信息消费宣传力度,五是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北京市将利用‘互联网+’的契机,继续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正向作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使信息消费成为本市扩内需的新动力、稳增长的新引擎、调结构的新举措和惠民生的新途径。”仝海威表示。

作者:徐恒

上一篇:人大教科文卫室工作总结下一篇:乌海市政府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