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结合河北省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状况与区域经济中的三大产业,支柱产业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从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以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据此提出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以便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协调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篇1: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标准的再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区域经济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经济的区域发展对于我国现行经济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经济模式下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本文将就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标准进行再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内涵;标准;探讨

目前我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中国经济总体向善、总量升高的情况下,我们也看到了些许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城乡的差距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为明显,所以这是各地区在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必须要引以为戒的现实问题,要以有为争有位,要有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勇气。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有利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推动国家建设,就应当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予以完善、予以建立、予以巩固,确实达到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1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探讨

所谓的区域经济是经济学运用的一个观点,主要是对国内不同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空间组织的相关关系的应用进行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应用科学,除此之外区域经济还是对区域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规律揭示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以及发展规律,对于特定区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措施进行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出地区的优势,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且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相关理论和数据支持。在我国,区域经济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揭示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尤其是地区性明显的特征分析和产业结构的演进等问题,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合理化开发资源,最大化利用资源,真正的实现区域投融资的科学和有效。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构成中属于一个基础的构成,但是交通、人文、资源以及位置、气候的影响会造成发展水平的特色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别便凸现出来。

在区域经济中,文化以强大的渗透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物质产品的渗透,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转化变成文化资本,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经济的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教学的内容讨论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大环境下,对于教学工作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以下努力。

2.1 优化教学环境

为配合教学,学校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可以在校内建有国际贸易、民航、外语村、物流、报关货运、会计综合、金融综合、商务洽谈、会展谈判等实训室。为学生来提供行业培训机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对教师发展也是個很好的平台。

2.2 稳固“多点协同”

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服务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稳固推进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化工类、服务类等专业群,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例如,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可以与相关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成立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制作基地;利用计算机专业技术优势,承接企业研发项目,一方面服务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孵化了学生的创新项目和成果。

2.3 校地合作,共建地方研究院

面向地方需求,先后与周边省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研究院,健全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决策咨询为重点的校地合作机制。驻外研究院围绕地方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在沿海开发、水利信息技术、先进机电装备等领域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开展科技咨询、人才引进、成果孵化等服务。

2.4 加强再教育培训工作

组织培训,提升行业人才素质。例如,依托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组建水利行业队伍教育服务联盟,共同实施基层水利队伍培训工程。构建“云服务”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以提升基层职工专业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建立行业内不同教育机构、各类教育类型间的学分认证、转换、存取和兑换制度,搭建水利职工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启动水利人才队伍学历提升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

2.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建设一些相关专业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会计专业构建“分岗培养、学训结合”培养模式,通过建立VBSE平台把企业搬进校园和“订单式”培养实现工学结合;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渐进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企业交替推进校内实训—“钟点实习”—阶段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24”培养模式,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学校企业交替及顶岗实训实现工学结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计算机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建“4R”教学环境及引进企业项目实现工学结合。4个重点建设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新标准,形成课程新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情下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区域经济热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全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大政策的支持下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研究,真正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方式,通过全面综合的实施真正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好地方基础,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尚勇敏,曾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标准的再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5(01):62-67.

[2]张坤.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与东亚经济转型[D].吉林大学,2013.

[3]张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高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作者:马倩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篇2:

适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河北省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状况与区域经济中的三大产业,支柱产业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从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以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据此提出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以便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 发展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了达到该目标,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具备相当的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河北省为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河北省就开始了高职教育,并且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发展成最初的高职院校。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215所,在招生规模方面,与本科院校大体相当,其招生人数在313.4万人。在高职院校方面,我省高职院校共有58所,其中石家庄、保定、唐山、沧州、承德、秦皇岛、廊坊、邢台、邯郸、任丘、张家口、衡水的高职院校数量分别为25所、6所、4所、4所、4所、4所、3所、3所、2所、1所、1所、1所。我省的高职院校数量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4.8%,在全国居第5位。截止2011年其中有4所國家级示范高职院校。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以及学生和社会的青睐和认可,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显示。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我省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认为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通常情况下,需要借助区域经济的强力推动,对于发展区域经济来说,又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做支撑。

因此,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高等职业院校应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定位,同时结合所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和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含义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

在西方国家国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研究已历经百年,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模式。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模式中特别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能力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一定知识的拥有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其相互均衡;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和可持续能力。

目前,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国际上常用的模式主要包括:“双元制”模式、CBE模式和TAFE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双元制”模式

德国是“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表。根据这种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并且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人才进行岗位培训。

②“CBE”模式

加拿大、美国是“CBE”人才模式的代表。能力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重点,根据这种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岗位需要,确定相应的能力目标。

③“TAFE”模式

澳大利亚是“TAFE”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表。在国家框架体系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推动力,以学生为中心,政府、行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同时与中学和大学进行衔接。

而对于我国来讲,自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关于高职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等要素,为社会培养应用能力强,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或工作,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2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设想,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先决性质,同时也是开展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各学校应充分考虑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所在区域经济状况,本校学科专业特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对于河北省高职院校来讲,时逢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实施的重要阶段,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为河北省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各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笔者认为可考虑以该发展规划为切入点制定更为合理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满足本区域发展的需要,做到人尽其用。

3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专业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截止2011年,河北省58所高职院校中,专业布点共1440个,分布在19个专业大类中,据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河北省三大产业结构以及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如表1所示,从专业设置对应三大产业的情况看各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率明显失衡。由此可见,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上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因此,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从以下方面考虑设置合理的高职专业。

表1河北省高职专业与三大产业比较

3.1 以三大产业市场需求调整高职专业比例

根据河北省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考虑大力发展国家,省级建设专业,例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油化工两个专业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全国共11个);国家精品示范专业20个,省级示范专业达到106个。从而有针对性地按“发展,维持,扶植,放弃”的原则设置专业结构。从而使高职专业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3.2 以新产业发展情况为依托,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

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带头产业,是区域生产力中的关键环节,它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作用,能诱发,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由主导产业所衍生出的新领域,新工种等,结合自身条件,有计划的设置实用,复合,交叉的相关专业。例如河北省的医药专业和旅游专业,这些专业为省内培养了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熟操作的一线制药及医药营销、管理人才。

4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实用型课程体系

4.1 坚持以区域经济为主线,构建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围绕“强化专业素养,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的宗旨,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结构。

4.2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学习始终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基本形式。实践课程体系要突出与地方经济实体的合作,强化市场适应能力。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以及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行人才培养,利用行业、企业经验充实和改进课程,为行业,企业“订单式”的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比如,我校汽车专业的“T-Tep班”就是“订单”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课堂与现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人才数量及质量上的按需培养,做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4.3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经济要求

首先,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包括老师,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和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学校以市场产业结构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促进学校对学生培养模式的确定。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基于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背景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師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进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给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确保河北省高职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需要结合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对专业开发与专业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实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朱德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柳晓斌,何兴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8):2.

[3]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7(3).

[4]王诗端.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毕业的成功案例与分析,2007(8):http://www.cnprotec.com/mofei_list.asp?id=360.

[5]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2007(8):http://www.cvae.com.en/allfile/20051018/news71.html.

[6]王美凡.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的参与和努力[J],2007(8):http://zjxzlt.869869.cn/index.php?b,pe=3&flowid=35648.

[7]马思援,宋全政.从校企合作走向半工半读[N].中国教育报,2006.11.

[8]张文雯,曹晔.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9]余祖光.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N].中国教育报,2009.02-20.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1275。

作者:刘柳 王惠贞 孙秀华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篇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技术革命极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概念

1.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特殊对象,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研究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经济发展是指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多方面社会经济的变化,受自然资源、制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2.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类别

创新人才是指不断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备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具有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以及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的人。创新人才要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应用获取的知识与信息来提炼与创造出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能运用逻辑和形象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归纳和评价,并形成独到的新见解。创新人才可分为企业型、科研机构型、高校型。

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

1.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大量科技创新人才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和教育、科研两大系列,而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农艺等系列的科技创新人员比例过低;绝大部分人才积聚在长沙和大连个别条件好、发展快的地区,县乡所占的比重较低,而相对急需各类人才的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却人才严重缺乏。

(2)人才财力投入不足强度较低

湖南省研发投入总量虽持续增长,但是,科技创新人才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不够稳定。而且总体成连年降低的趋势。湖南省各个地方财政支出的差别较大,经济薄弱地区投入较少。另外,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经费投入总量虽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但是投入强度较低。

(3)科技创新人才产出效能不高

湖南省的科技创新效率明显较低,科技活动总量不足,科技产出成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专利的数量及构成来看,在湖南省,科技含量较高的职务发明仅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20%左右,不仅大大低于北京、上海50%的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

(4)科技创新人才软、硬环境有待完善

在硬环境上,湖南省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的种类和图书馆的建设情明显少于上海、江苏等图书出版种类过万的地区。2006年,江苏、广东等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湖南省的2倍。

在软环境上,湖南省企业文化缺乏先进性,市场竞争战略主要进行的是以价格战为主的低级别恶性竞争,而不是依靠科技创新追求产品差异化优势。

2.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培养主体作用不明确

第一,政府。湖南省政府更多的是从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宏观调控的力度还不够明显,在科技人才创新活动中的责任不够明确。

第二,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建成,企业应该和国家科研机构及高校一样,既要生产知识主要是技术知识、供应技术,更多的则应该是运用知识,并最终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参与创新的全过程。

第三,高校。高校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特别是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合作还十分有限。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难以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第四,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有些科研机构机制陈旧、学科结构老化、人员队伍固化等问题比较严重。中介机构尚不发达,主要依赖政府支持,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科技中介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公共信息平台,信息资源不流畅。

(2)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追加投资时只想到物质固定资产的折旧以及设备的更新改造,不知或不顾人力这种资本更需追加投资、更新改造的特性;轻视或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未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与保障体系与制度,忽视了系统科学的培训制度。

(3)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标准是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弊端。有标准但不客观,或者有标准但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课要充分体现学科前沿与交叉

创新不仅指原始创新,也包括集成创新;既包括知识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文化创新。而离开学术前沿谈创新是不可想象的。创新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继承、积聚和应用,更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无论是创意的形成还是创新设计,都需要新知识和新原理的运用。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要强调“新”;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要把学生有目的引入学科前沿。

(2)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可以更加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特点、兴趣和职业倾向,利于专业培养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应紧密结合专业课程、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把学科的新成果、新发现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主修科目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具体条件与学习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随意选择选修课,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

(3)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

美、日等国大学的有关实践表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10%-40%。如头脑风暴法就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其基本原则是,在课堂上集体解决问题,做出评价,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教师在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一是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二是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三是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4)加强实践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阶段,其培养目标主要着眼于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诱发研究生潜在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实践活动中,研究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就会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去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发展多种能力。

(5)加强创新方法课程,掌握创新技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时代,知识总量急剧膨胀,科技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一定程度上说,方法的掌握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积极开设创造性课程。创造学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创新、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灵感”,同时也需要掌握创新、创造的原理及方法。

(6)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学术自由是教育的第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缺乏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创新活力的衰竭。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既然是冒险,就有失败的可能。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失败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环境。

2.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交流培养模式

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两者都是科研机构乃至一切组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无论是从海外还是从单位外引进人才,对本单位而言,确是获取人才资源的捷径,科研机构人才工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成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引进人才绝非是人才工作的终极目标,甚至也不能作为人才工作的独立环节。人才引进应该与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才效益。在人才工作中只有更加重视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包括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和本土成长的人才,才能使人才资源不断增值,进而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人才的培养可通过使用来进行,使他们在承担科技任务和进行创新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锻炼。在人才交流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以紧缺人才为重点,一是在人才需求预测上,要根据科技发展目标,制定好引进人才规划;二是在人才引进重点在于通过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从而掌握国际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2)自我培训模式

自我发展模式是与“自我指导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模式,注重终身学习的个人动机并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和个人发展。这种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自我发展具有潜在的可能性,并且远景很好,是以人为中心的,和地位差别或性别无关;这种培训模式是比较适合科研机构的科研人才注重自我价值的情况,其目标是要探索个人发展的道路,取得较大程度的自主权、创造性、敏感性并承担自我指导、自我负责、自我评价的责任。作为科研机构,更要支持科技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从事目标导向更加明确的科技创新。既重视目标导向性的研究,又要适当鼓励一些人才从事自由探索性研究,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促使各类人才竞相发挥所长的有效方法。但是这种模式缺少组织的有效控制,其有效实施需要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个人要有持续学习的愿望与主动性;组织的文化要与学习相结合,使学习产生回报价值并使学习的绩效纳入企业的日常轨道;培训者也要做角色变化,变成促进学习者和资讯提供者。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要观察他们的努力与单位部门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

3.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产学结合培训模式

产学结合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协作办学,培训企业职工和企业紧缺人才。产学结合的培训模式一般为培训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企业与高校联合协作办学,企业为高校注入一定资金,选择本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人员,参加高校为其开办的培训班,如时间制(在职)研究生班。学员一般都具有一定任职年限及学业资格,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美国著名的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和著名的实验室就与企业协作采用这种模式培训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究生。

(2)企业创新人才的心理培训

科研人员应侧重压力管理培训、团队精神训练和创造力训练。

第一,压力管理培训。压力过重或压力长期存在,都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使科研人员出现免疫力降低、记忆力衰退、失眠等症状,重者更有可能发生人格特征的变化。压力和情绪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严重阻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还将在组织中扩散,对组织环境气氛造成不良影响。

企业可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情商训练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达到以下目的:①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察觉与理解自己的情感,并认识到它们对工作绩效、人际关系等的影响。②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自己能力有较全面认识。③能实现自我管理,控制破坏性情感,表现出诚实与正直,尽职尽守,克服困难,具有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④能培养社会意识,察觉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的利益,洞察组织动态。⑤能提高社交技能,用远景目标激励他人,不断给他人提供指导,帮助他人进步。

第二,团队精神训练。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是属于团队的。他们总是把公司或团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集体成功了,他这个积极地、有效地和不断进步地集体成员也跟着成功了。”很明显,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很高的价值,所以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第三,创造力训练。心理学家阿曼贝尔认为,创造力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工作态度和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当人们创造性地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时,将通过感官而得到问题和信息,知识和技能被激活,对问题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企业对科研人员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也就是既能将自己当作团队的一份子,又能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个性;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

四、结论

湖南省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经济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创新人才流失。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本文首先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内涵,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最后在分析湖南省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孝斌 陈 武王学军: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

[2]尹文秋:湘西北地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J].经济论坛,2009(05)

[3]韩建华:试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4]王 莉:高校宽口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8)

[5]姜建明: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J].教育评论,2009(08)

[6]肖日新:企业创新人才的孵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08)

作者:彭宗平

上一篇:秋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个人学期工作总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