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粮食价格的调整,水稻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河南沿黄水稻面积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开封严重发生,这是由于黄河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狭长地带独特的小气候,加上稻麦撒播的种植模式,为飞虱提供了丰富的藏身场所和食物来源,逐步形成了越冬量大、带毒率高、发病重的病源区,对当地水稻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篇1:

水稻田红米杂稻的发生特点及防除措施

摘要 红米杂稻发生传播与种子带杂、机械收获及栽培方式等有关,免耕直播的环境条件是造成红米稻发生蔓延的主要因素。防除途径除加强种子质量管理、调整栽培方式外,实行深耕深旋、及时人工拔除是直接有效的方法。关键词 红米杂稻;发生特点;防除措施

近年来,在宝应县水稻生产上田间红米杂稻的发生蔓延日趋严重,范围也越来越广,部分田块呈暴发趋势。这种红米杂稻早发性、分蘖性强,繁茂性好,株型松散,熟期早,糙米一般呈暗红色,生产上称之为“自生稻”、“野生稻”、“杂草稻”等。红米杂稻与正常栽培稻争光、争水、争肥,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一大公害。由于红米杂稻在形态上与中籼稻相似,农民往往误认为是种子纯度问题,种子质量争议不断,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红米杂稻的发生分布特点,探讨其防除措施,对于实现水稻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生特点

1.1 与栽培方式密切相关 直播稻、麦套稻等免耕田块明显重于育苗移栽田,其中以连续免耕田块杂稻发生最为严重。根据对宝应县8乡镇24个村典型调查,以麦套稻、直播稻田间红米杂稻发生比例最高,平均杂稻率分别为1.38%和1.45%,育秧人工移栽田杂稻发生较低,平均杂稻率为0.28%;机插秧最低,平均为0.18%(表1)。

田间调查发现,对于连续进行免耕田块,如果上茬不能及时有效去除田间杂株,翌年再度免耕将会导致田间红米杂稻的急剧增长。近年来杂稻发生严重的田块均为连续2年或2年以上免耕的田块(表2)。

1.2 相同栽培方式下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根据宝应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徐稻3号田间调查,红米杂稻发生在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之间差异较大,而同一栽培方式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小(表3)。

1.3 田间非均匀分布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同一块田分布不均匀,具局部性发生特点,特别是麦套稻、直播稻等免耕田表现明显;二是存在户与户之间不平衡现象,这可能与农户去杂情况有关;三是秧田与大田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据宝应县黄塍、范水等镇的调查,高的农户秧田杂稻率达1%~5%,这与部分农户对秧田去杂重视程度不足有关。

2 传播途径

2.1 种子带杂 红米杂稻最初的传入可能与收获机械的跨区作业及种子调运有关。近几年来,由于红米杂稻在水稻田普遍发生,种子繁育田也受到影响,特别是个别种子企业采用麦套稻田和直播稻田作为种子繁育田,如果田间去杂不彻底或质量把关不严,就有可能将杂稻夹入种子中随种传播。目前大多数种子企业均加大了对种子质量的自控力度,所售种子中不含红米稻粒或比例极低,总体而言,种子带杂有限。生产调查结果表明,手工插秧田平均杂稻率为0.28%,机插秧平均杂稻率为0.18%。但也有少数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把关不严或受利益驱使,经营不合格种子,致使杂稻比例偏高。如江苏铜山一种子企业在宝应县销售的镇9424种子,经抽样检测,红米稻粒比例达0.6%~0.8%。生产调查发现,部分农户自留和串换种子的红米稻发生比例明显偏高。

2.2 上年田间杂稻落粒产生自生稻 正常种植的水稻品种由于自身的生长或机械收获造成的落粒均有可能在翌年形成自生稻,一般在连年种植同一品种情况下不易发现,种植不同品种时有一定发生,但比例较小,生产上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红米杂稻由于成熟早,落粒性强,如去除不及时、不彻底,至正常水稻成熟时,田间就会出现大量落粒残留。特别是前两年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暴发,一些不抗病品种如武育粳3号等稻株死亡多,而红米杂稻由于抗病力强往往生长繁茂,部分农民未进行拔除,也导致了田间杂稻基数加大。特别是连续免耕的田块,田间杂稻的基数普遍偏高。据2006年对宝应县部分重发田上年收获粮食的检测,红米稻粒率高达2%~4%。同时,机械收获也会产生田间落粒,据生产调查,目前较好的收获机械也有3%左右的落粒,这些落粒中不乏红米稻粒。红米杂稻落粒因其较强休眠性和适应性,在田间经自然越冬后仍具较强发芽能力。有试验表明,落在田间表层至20 cm土壤中的红米杂稻,翌年发芽率仍达65.8%~66.3%,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的扬辐粳8号品种,其发芽率仅为8.7%~16.8%。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表明,这些红米稻落粒在免耕条件下经自然越冬后仍具有10%以上的田间出苗率。

2.3 免耕直播的栽培方式,为红米杂稻提供了自由的生长空间 红米杂稻在不同耕作栽培方式下发生存在显著差异,以免耕麦套稻和麦后直播稻发生最为严重。一方面,这两种栽培方式采用免耕或浅旋耕后播种的方式,上年落入田间的杂稻种子不能被深埋地下,容易萌发出土,而且麦套稻及直播稻田前期肥水管理对水稻出苗、生长非常有利,杂稻和播种的水稻一起萌发、生长;而在移栽稻田,经耕整后,上年落入田间的杂稻种子大多被深埋入土,不易萌发,且田间一般保持一定的水层,对杂稻种子萌发不利,加之活棵后,大田使用含乙草胺、丁草胺等除草剂对刚萌发的杂稻苗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因而田间杂稻大为减少;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对免耕麦套稻及麦后直播稻技术管理粗放,或受到特殊自然灾害的影响,正常稻株出苗少或死亡严重,致使田间杂稻比例上升。调查发现,管理越差的田块,田间杂稻比例越大。

3 防除措施

3.1 控制种源,严防种子带杂 首先,必须加强种子繁殖田的监控力度,严把种子田间检验关和种子收购入库关,要狠抓秧苗期和抽穗前10 d的关键时机,集中力量做好去杂工作,保证田间除杂效果,防止含杂种子收购入库和供应销售,直播稻、麥套稻田不能作为种子繁育田。其次,购种单位及农户在购进种子时,也要及时对所购种子进行甄别,以确保杂稻不随种子进入大田。第三,种子管理、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对不合格种子的监控、查处力度,制定相应的标准,严格进行控制,以切实保证农民利益。

3.2 轮作换茬,实行深耕深旋,减少杂稻基数 红米杂稻在耕翻或深旋条件下,出苗数明显减少。据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杂稻种在土表0.5 cm内,自然萌发率可达10%以上,而在土表2 cm时,则降至4%左右。对于田间上年红米杂稻多、去杂不及时不彻底、田间有残留落粒的田块,或长期进行少免耕的田块,应实行耕翻,禁绝采用免耕麦套稻及麦后直播稻等栽培方式。

3.3 及早人工拔除 在目前无有效化除方法的情况下,采用人工去除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红米杂稻与常规粳稻相比在形态上较易识别,表现为苗期早发,叶色淡,分蘖多,类似于杂交籼稻;中期生长优势强,植株高大,茎蘖呈放射状生长,叶色稍淡;后期叶片宽而披,熟期早,落粒性强,株型松散,籽粒偏小,糙米一般呈暗红色。人工去杂从苗期至收获前均可进行,但应立足于早,充分利用苗前期至抽穗前田间易识别的有利时机,可结合田间除草一并进行;否则抽穗后杂稻识别难度加大,更因为熟期早、易落粒带来翌年田间杂稻种源的上升。应特别注意水稻秧池田的去杂,防止落粒残留随翌年秧苗带入大田。在去除田间杂株的同时,对于田埂、沟渠边的红米稻株也应一并去除。

参考文献

[1] 高剑波,唐瑞森,陆钦武,等.水稻田红米杂稻的识别与防除[J]. 种子科技,2007,25(4):66-67.

[2] 吴永方,王德江,奚本贵,等.麦套稻田杂草防除现状及2.5%稻杰·10%千金的应用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43-944.

[3] 刘小林,胡宏云,王振荣,等. 苄·丙草胺40WP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的药效[J]. 农技服务,2007,(1):63-65.

[4] 季卫东,徐炳林,周良义,等. 24%乙氧氟草醚EC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68,2769.

[5] 董学锁,袁谷峰,刘荣宝,等.红米杂稻发生趋势和应对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2007(3):23.

[6] 陆廷鹤,郭春华.机插稻大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200.

[7] 王宝金,肖跃成,钱普祥. 麦套稻田“杂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J]. 中国稻米,2005(3):30-31.

作者:高剑波 郭恒龙 唐瑞森 相同德 倪书香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篇2:

开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控技术

随着粮食价格的调整,水稻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河南沿黄水稻面积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开封严重发生,这是由于黄河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狭长地带独特的小气候,加上稻麦撒播的种植模式,为飞虱提供了丰富的藏身场所和食物来源,逐步形成了越冬量大、带毒率高、发病重的病源区,对当地水稻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会导致水稻大量减产。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实现对黑条矮缩病的有效防控。

一、开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

开封市的农作物种类丰富,水稻、小麦等都是当地的常见农作物。在当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等。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疾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开封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灰飞虱生存提供了条件。因此,加强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应该要从消灭灰飞虱这个角度着手,在灰飞虱迁入稻田之前,将病毒传播载体截断,才是根本途径。在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时,常用的防治措施有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传统种植过程中采用的防治方法是化学农药防治,尤其是一些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认知不足,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虫防病,不仅浪费成本,还会导致病虫害进一步加重,影响水稻生长。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强水稻病害的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发病原因

多年来与全国从事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专家协作,经过多年观察发现,开封水稻黑条矮缩病频繁发生而且全国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抗病粳稻品种缺乏

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技术管理,还要加强对品种的更新换代,而当前有的地区品种还比较老旧,其抗病性较差。

(二)气候条件适宜病虫害发生

开封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近年来温度上升,加上开封市的农作物结构越来越丰富,小麦、玉米等作物栽培面积也逐渐扩大,加上黄河大堤森林防护带与陇海铁路防护带形成的中间温暖地带,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良好的寄存条件,确保了较高的越冬基数,也利于翌年病毒传播。

(三)耕作模式和种植方式为病虫害发生提供条件

稻麦轮作的耕作模式,育苗移栽的種植方式,为灰飞虱的迁飞生存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的保障。

另外,农民对这种病害的发生认识不足,管理不当,导致预防不及时,最后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三、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择耐病性高的品种

从连续多年的品种抗性试验结果来看,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抗病品种,整体概念是粳稻品种比籼稻品种抗性较好,从60多个生产上应用的粳稻品种比较试验来看,发现有个别品种耐受性还是比较明显。通过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水稻种植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耐性水平。

(二)移栽前喷药防止携带病毒

移栽前喷药,实现带药移栽是水稻病害控制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发病初期就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在秧苗移栽前2~3 d,选用三环唑加吡蚜酮或噻虫嗪等混合施用,均匀地喷洒在秧苗上杀死飞虱。带药移栽是当前种植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三)使用防虫网覆盖,采取物理隔离

灰飞虱循环刺吸传播是诱发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水稻苗期正好是灰飞虱从麦田迁出的高峰期(开封多年观察的结果在5月21—26日),为了防止飞虱迁入稻田危害,可以在水稻育苗期间采取防虫网覆盖,阻止灰飞虱入侵吸食秧苗,降低传毒致病概率。覆盖要及时,时间应该在易侵染的3叶期以前,最好能在水稻出苗后及时覆盖,从而有效避开灰飞虱传毒的可能性。

(四)加大水稻直播技术的应用、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利用时间和空间差规避传毒

自2012年始,开封就开展了水稻直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多年试验和应用,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超过2/3的水稻面积采取了直播的模式。小麦收获后,土地及时旋耕,选择适宜的直播稻品种,如郑稻9号、郑稻10号,用小麦机械播种机播种,每667 m2播种量8~10 kg。从时间上避开了灰飞虱迁飞时期,有效避免了这种病害的发生。机插秧播种的时间比水育秧迟,且秧苗比较瘦弱、矮小,植株老健,加上秧田有无纺布的覆盖,环境不利于灰飞虱生长繁殖,机插秧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较低,所以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可以广泛推广水稻直播技术和机插秧技术,在水稻秧苗上搭设无纺布和防虫网,防止灰飞虱迁入稻田传播病毒。

(五)在做好苗床虫害防治的同时,后期加强栽培管理

药物防治是最传统、起效最快的方法,在水稻栽种过程中应用时间较长,对于某些病症,其发病较快,而且遇到恶劣天气,病症还会加重。因此要及时采用药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大规模症状。在灰飞虱防治过程中,重点要做好苗床飞虱的防治,应该要选择合适的药物,特效药有吡蚜酮、噻虫嗪、呋虫胺,在病毒病发病年份,可以使用多种药物交替。每公顷施用25%吡蚜酮20 g以上,可以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要选择药效较好的剂型,在同等剂量下,乳油的效果要好于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液剂的效果又好于乳油,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首先选择药剂对水施用,其次施用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由于灰飞虱的传毒时间较短,最长60 min,所以在药物防治时要增加频率,发病严重年限,将用药期控制在1~2 d,发病中等的年限,每隔5~6 d用药1次。

作者:姜军 刘恩虹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篇3:

不同灌溉方式对徐淮稻区麦茬直播稻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徐淮稻区麦茬直播稻的影响。[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直播水稻品种采取直播旱管和直播旱种水管2种管水方式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出苗前管理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年份间所有品种,水管处理较旱管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平均提早2~4 d;分蘖率增加6.3%~68.4%;群体成穗率则减少了2.66%~15.60%;平均每穗总粒数增加3.03%~11.33%、结实率提高0.34个百分点~9.98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06~1.16 g,增产幅度1.06%~11.69%。[结论]小麦茬直播种植水稻采用旱种水管的栽培方式,促进了直播稻稻苗的快长快发,增加了群体数量,增加了产量提高的基础。

关键词直播稻;旱种水管;产量

A

Key words Direct sowing rice;Dry planting with waterl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Yield

直播稻是指在前一季作物收获后或在空闲地上进行耕翻整地,不经育秧、移栽,把稻谷直接播种于大田的水稻栽培方式。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减少了育秧、拔秧和插秧的环节,省工、省力、省秧田,且无移栽田出现的有植伤、有缓苗过程,缩短了大田的生长期,所以直播稻具有轻型、高效、节本等优点,已成为稻作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主要水稻栽培方式。但由于现有水稻直播未能形成规范化的栽培技术体系,我国各级农业部门一直未提倡和推广宣传。水稻直播主要建立在稻农自发经验,凭直观经验操作或简单模仿的基础上。

直播稻面积的增加反映了稻农种植技术的选择取向,必将对未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水稻种植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江苏徐淮地区因近年劳动力大量迅速转移,育苗移栽作为该地区稻、麦一年两熟积温不足重要补充的种植模式将面临着改变,直播稻作为一种传统栽培模式被利用,且种植面积有迅速扩大的趋势。但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配套,特别是徐州稻区,直播稻一直被认为是旱稻,管理上多采用旱作管理,往往造成生长量小、发育缓慢,后期极易遭遇不良的低温天气,导致直播稻的产量和品质双降低。该研究主要针对徐淮地区出现的选择品种偏差和技术管理偏差,开展了不同品种水稻直播旱管和直播水管技术研究,以期提高稻农对直播稻种植技术的充分认识,并为麦稻连作周年粮食增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及试验地点选用不同类型的品种3个,即徐稻3号、徐优502,并以郑旱277为对照。

试验地点:2012、2013年2年试验田均设在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4号试验田。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等。前茬均为小麦茬,产量6 375

kg/hm2,水稻采用人工条播,徐稻3号和郑旱277播种量为120 kg/hm2,杂交粳稻徐优502为90 kg/hm2。分别于2012年6月14日,2013年6月19日播种;2年收割期均为当年10月18日。

1.2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区分水管(按移栽稻管水方法灌排水,下称水管)区和旱管(关键时期灌排水,下称旱管)区2个主处理,每个主处理又以3个品种作为副处理,即共6个处理。水管区即水稻出苗后,一直按栽插稻的水管方式进行,直至收获;旱管区即关键时期浇水(3次即播后蒙头水、抽穗水和灌浆水)。其他时间仅靠自然降水。各灌区均有独立的灌排渠道,随机排列,重復2次,一重复用于计产,一重复用于取样调查。小区规格6.33 m×2.10 m,小区面积13.29 m2,试验田四周设有2 m的保护行,重复间、小区与保护行间均留有40 cm的走道。

1.3调查项目

(1)记录出苗率、出苗至成熟群体消长动态、单株分蘖情况、最后成穗情况,记载生育期[1-2]。

(2)产量及产量性状:成熟期取样,每点不少于60穗,取回挂晒,进行穗部性状考察,包括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空秕数及千粒重。

(3)收获计产后按处理取样品打米样用JSWL大米食味测定仪测定稻米品质。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

从表1可知,出苗前管理一致的条件下,2012、2013年份间所有品种水管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均早于旱管处理,平均早2~4 d;因品种特性,徐稻3号2年均未正常成熟。徐优502,齐穗后因叶色转化快,灌浆速度提高,水管条件下,正常成熟;旱管条件下因齐穗晚,加上可能因水分不足,光合物质转移速度慢,未能正常成熟。对照郑旱277因早熟,生育进程影响不明显。

2012、2013年2年的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即水管促进了营养器官的生长,充分利用温光条件,积累了更多的有机物质,促进了生育进程的加快,生育期相应提早。

2.2农艺性状

从表2可知,不同年份、不同品种间,水管较旱管分蘖率均有明显增加:徐稻3号年际间增加6.3%~13.6%,徐优502年际间增加39.4%~68.4%,郑旱277年际间增加7.7%~17.1%。徐稻3号与郑旱277相比,徐稻3号粒小,基数大,分蘖率不高可能是密度大,稻苗生长稍差,营养供应稍显不足造成的。徐优502由于是杂交粳稻,生长优势强,分蘖率高。从表2还看出,分蘖率与成穗率相反,不同年份、不同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同。水管较旱管,徐稻3号年际间减少2.7%~5.8%;徐优502年际间减少3.7%~15.6%,郑旱277年际间有增有减,但幅度不大。

总之,水管促进了直播稻稻苗的快长快发,增加了群体数量,促进了产量提高,但如基本苗数多,特别是生长优势强的杂交粳稻,更要控制播种量,以免生长过旺,造成群体过大,出现分蘖率高,群体成穗率低的现象。所以,大群体要够苗即断水适当烤田,控旺促成穗。

2.3产量及产量性状

从表3可知,不同年份间所有的品种,水管比旱管在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上都有增加和提高。平均每穗总粒数增加3.03%~11.33%,结实率提高0.34个百分点~9.98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06~1.16 g,增产幅度1.06%~11.69%,其中以优502增产幅度最大,2012、2013年分别达11.69%和10.55%。郑旱277产量不高的原因是成熟早,收获不及时,雀害重和倒伏重。

2.4稻米品质

从表4可知,水管较旱管各品种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却减少,说明灌水管较旱管对改善稻米品質方面有良好作用。

3结论

2012、2013年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早熟品种,还是中熟的常规稻和杂交粳稻,旱种水管较旱种旱管灌溉方式均促进了水稻品种营养器官的生长,加快了生育进程,相应缩短了生育期;水管促进分蘖生长,增加了群体数量,但减少了群体成穗率;水管促进了穗部的发育,使单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水管由于促进了子粒的充实,亦改善了稻谷品质。试验还表明,如基本苗数多,生长过旺盛,群体过大,则出现分蘖率高,群体成穗率低,单穗颖花量减少的现象。所以,直播稻选用品种时要合理安排播种量,大群体田块够苗即断水适当烤田,控旺促成穗,促大穗、促灌浆、促成熟。

参考文献

[1]

崔远来,李远华,余峰.水稻高效利用水肥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1(1):20-24.

[2] 孟文,常中央,魏新平.河西地区麦田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效益比较[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1):42-46.

作者:丁成伟等

上一篇:团市委希望办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管理部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