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廊桥遗梦

《廊桥遗梦》英译汉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英汉句法差异是英汉翻译的要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影响译文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从英汉比较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对外国小说《廊桥遗梦》的节选片段进行中英比较和分析。从细节之处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地认识。

关键词:英译汉;中英差异;小说

ST: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8, 1965, Robert Kincaid locked the door to his small two-room apartment on the third door of a rambling house in Bellingham, Washington.

TT: 1965年8月8日上午,羅伯特·金凯在华盛顿贝林厄姆一栋杂乱无章的房子里锁上了他那间位于第三扇门的两居室小公寓。

此句话主要对罗伯特·金凯的居住环境进行描写。英汉比较差异首先体现在时间的翻译,英文中的日期是“由小到大”,一般情况的顺序为“月+日+年”或“日+月+年”,日和年之间用逗号隔开。中文是“由大到小”,顺序为“年+月+日”。所以译文是按年、月、日的顺序翻译。英文将morning作为定语放于句首,限定August 8, 1965,中文将“上午”放于年月日之后表明具体时间段。

此句话中,Robert Kincaid为主语,locked为谓语,door为宾语。to his small two-room apartment为宾语补足语,表明“锁上的门是他的两居室小公寓的门”。“on”和“in”两个介词都表示他房子的地点。中英句法结构存在差异,英文习惯把重要的放在前面,修饰部分放于后面。原文先说了“罗伯特·金凯锁上了门”,再说“是他两居室小公寓的门”,最后说“他这两居室公寓的地点”。在译文中,先译了“a rambling house in Bellingham, Washington”,将其处理为地点状语,译为“在华盛顿贝林厄姆一栋杂乱无章的房子里”;再译谓语“locked”,锁上了;将源语中的“on the third door”处理为中文的定语“位于第三扇门的”,来修饰最后译出的“两居室小公寓”。

ST: He stepped from the truck and looked at her, looked closer, and then closer still. She was lovely, or had been at one time, or could be again.

TT: 罗伯特一边目不转睛(增译)的看着她,一边从皮卡车里踉跄而出,距离越近她越发动人,若影若现,似有似无。

“stepped” 和“looked”为并列谓语,结合后文语境可以看出罗伯特对弗朗西丝卡的痴迷,所以译文用了“一边……一边……”表示罗伯特对弗朗西丝卡第一次见面就一见钟情。在译文中,两个比较级closer与lovely进行合译,译为“越……越……”句式,更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

中文多用四字格,能加强语言效果,使得译文在音韵上有节奏美,形式上有整齐美,内容上有意向美。此句话多个地方运用四字格。如“目不转睛、踉跄而出、越发动人”,这些都强化了罗伯特第一次见弗朗西丝卡时就被其所吸引,因为盯着她看下车时都要摔跤了。“踉跄而出”还与后文罗伯特见到女人时的“手足无措”相对应。“She was lovely,or had been at one time, or could be again”表明弗朗西丝卡的美并非一直都是外露的,译为“若影若现,似有似无”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原文之意,一方面这样连续两个ABAC形式的四字格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

ST: And immediately he began to feel the old clumsiness he always suffered around women to whom he was even faintly attracted.

TT: 他立刻又开始有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他在女人面前总有这种窘态,即使那女人对他只是隐约有些吸引力。

英文表达往往比较抽象,中文表达则较为具体。“clumsiness”的英文释义为“A clumsy person moves or handles things in a careless, awkward way, often so that things are knocked over or broken”,在译文中被具体化为“手足无措的感觉”。

“old”为形容词,英文释义为“former; belonging to past times or a past time in your life”,在文中表示“手足无措之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翻译时运用了词性转换,将形容词“以前的”转换为副词“又”。为了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会使用不同的结构来表示,因此为了适应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我们在翻译中必须运用一些词性和表现方法的转换技巧。

词句中还运用了显化技巧,增译了连词“即使”,在目标语中对源语隐含的可以从语境或情景中推断出的信息加以明确说明。“即使”就表明即使这个女人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罗伯特也会感到手足无措。

此句话还采用了分译。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英语中常用一个词或短语表达一层意思,而汉语常用包含动词的小句表达一层意思。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把英语一句话中的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从句译成汉语中的几个词或几个短语。主句主语为“he”, 谓语为“feel”, 宾语为“clumsiness”。“he always suffered around women”为宾语补足语,修饰“the old clumsiness”,译文将“he always suffered around women”单独提出来译为“他在女人面前总有这种窘态”

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中文里常主动语态。“whom he was even faintly attracted”采用了被动语态,主语为“he”,谓语为“was”,宾语为“attracted”。翻译时转为主动语态,主语改为了“那女人”。

作者简介

腾秋雯(1998—),女,傣族,云南瑞丽市人,翻译硕士,英语笔译。

作者:腾秋雯

第2篇:古格遗梦

对于古格王国,说它一夜消失,那只是浮夸或感怀的现代流行说辞。不过就算西藏已不再神秘,阿里也褪去了隐秘的光环,古格也依然可以高傲地面对世人的探索。

上世纪前叶,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在对古格进行考察后,曾乐观预言:“虽然他们要经受艰难困苦,但古格会成为世界上最漂亮和最健康的地方之一。”

古格王朝的崛起、兴盛,以至最后的殒落,我们完全可以依照有据可查,有史料佐证的规则与尺度去一探究竟,而非人云亦云。

序篇:阿里前史

古格,一个厚重的挥之不去的古国名字,一个曾叱咤风云700年的神秘王朝。可以说,它是整个阿里高原上最为生动最具诱惑的一个词汇。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正试图走近它,以领略它独有的沧桑与美丽。而它的历史,还得从遥远的古国象雄开始说起。

车行驶在阿里广袤的荒滩戈壁上,黑色的柏油路笔直地消失在天边。一望无际,除了远处的群山,近处的白云,阳光火热地笼罩着万物,没有人烟,只有偶遇的野生动物。连续行驶几个小时,视野里的景色依旧没有变化,在苍凉厚沉的阿里高原上,那是一种被“母体”包容的恍惚感,游人专注而疲乏的神情与体态,已和这高天厚土契合在一起。

这是去阿里地区常见的画面。行政地理上所说的“阿里”,是指西藏自治区西部统辖七县的“地区级”行政区,这是一个面积不算小(304683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却是世界上最低(0.37人/平方公里)之一的地区。它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和昆仑等伟大山脉在此聚首;雅鲁藏布江、狮泉河、象泉河以及孔雀河等繁衍辉煌文明的大河在此横流;玛旁雍错、拉昂错、班公错、扎日南木错等高原大小湖泊在此星罗棋布。

远行了的大鹏鸟

难以想象,在这苍凉的荒原之地,千年之前,曾经存在一个有着自己的文字,高度发达的伟大王国——象雄。其最辉煌的时候,国土上至克什米尔和拉达克,中间为现在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下到青海、四川。它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在汉族史籍中被记载为“大羊同”及“大羊同国”。如唐代的《册府元龟》中就有: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

“象雄”,在古象雄语中,意为“大鹏鸟之地”。象雄人认为他们是大鹏鸟的后代,国王戴着鹏犄王冠,臣民以大鹏鸟为图腾。大鹏鸟自远古以来,世世代代护佑着他们,国强民盛,丰衣足食。松赞干布的妹妹赛玛噶嫁到这个王国之后,就曾经感叹道:“我们的一份饮食是鱼和麦子,吃也吃不完。”

它还是苯教的发祥地。象雄盛世,也是西藏苯教盛行之际。苯教在象雄传统文化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它源远流长,遍及青藏高原,至今仍深深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生活。而古格王国的前世今生,也与苯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行政区域上的阿里地区,都是古老的象雄王国的辖区。由于海拔高、人烟稀少、交通艰难、气候恶劣、补给不便等综合因素,这里是人类生理极限所能达到的一个高点,故长时间以来,到阿里旅游一直是“勇敢人的游戏”,即便现在阿里已经开通了昆莎机场,219国道日土至拉萨段也全程铺上了柏油路。

阿里地区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与克什米尔(印占)毗邻,北部连着新疆及中亚各地的特殊地望,决定了这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节点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也曾经商贾如流,车水马龙。

据常霞青先生《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一书所言,西藏从唐帝国获得的丝绸,有一部分转贩到西方,以获得西方的财物。除了丝绸,西藏与西方交流的最大宗商品是麝香。早在公元一世纪时,罗马帝国就有来自于西藏的麝香。其贩运途径除了经吉隆、普兰、亚东等地到达印度,由印度商人再贩运到西方外,另一途径就是通过阿里地区,从日土等地北上,经克什米尔等地最终到达西方。而西方运向西藏的商品,最特殊的可能是钢铁制成的武器,据说还取得过法兰克——国卡罗林王朝时期所生产的法兰克剑,以及锁子甲与马的披甲等物件。

象雄王国与吐蕃王国皆为古代青藏高原大国,藏史《佛法铁柱》记载:“象雄与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为古象雄之辖区。”在吐蕃松赞干布时,吐蕃与象雄王室联姻,即松赞干布娶象雄公主李特曼为妻,同时将嫡亲妹妹赛玛噶嫁给象雄王李聂秀(有说李迷夏)为妻,两国和亲结成联盟,以达到互不侵犯的目的。

公元644年,赛玛噶被象雄王李聂秀冷落,这可能是象雄强于吐蕃,对吐蕃王室有轻视之举的体现。在王妹的激励下,松赞干布于是年发兵攻打象雄,杀了李聂秀,将一切象雄部落均收为吐蕃治下。653年,吐蕃以布金赞·玛穷任象雄之“岸本”征收象雄部的赋税,进行了制度化的管理。史书记载松赞干布曾把西藏划分成“五茹”,即伍茹、约茹、叶茹、茹拉、苏毗茹,征服象雄后,增设象雄茹,共6个茹。其中象雄茹拥有10个豪奴千户,所谓“豪奴”,是指臣民中拥有奴隶财产者,有组织参加战争的资格。在象雄的10豪奴千户中,有一个千户叫“古格”千户,只是其辖地不知与后来名扬天下的古格王朝是否属同一个地方。

平静的年景不长,公元677年以后,象雄叛服无常。到了赤松德赞时期,他大力废除苯教,改信佛教,这又引起了崇信苯教的象雄的反叛。然而赤松德赞硬攻象雄不克,于是收买象雄王的妃子“朗准来”为内应。根据朗准来的情报,吐蕃军队埋伏在象雄的腊仓地方,发动奇袭,以一万之军,战胜了象雄十万之众,杀了象雄王,从此象雄再无叛乱之举,完全归顺在吐蕃治下,直到公元842年,吐蕃王国崩溃。

两任象雄王或多或少都因女人而身亡。想不到近千年后,古象雄的领土上,又发生了这种巧合。只是这次的主角变为吐蕃王室的后裔,古格的末代王赤.扎西扎巴。

王子受难记

“阿里”,古时是个特定名词,不仅指地理区域,还有政治概念。在公元10世纪以前的敦煌古藏文和吐蕃金石文中,还尚未出现这一词汇。到了10世纪以后,吐蕃王族后裔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陆续建立一些小王朝后,阿里一词作为特定地名才开始出现于藏文文献中。其特殊含义是:“吐蕃赞普政权已灭亡,赞普的血统管辖或拥有西藏西部这片领地,这些地方从此称之为阿里。”

它的产生是千年前上演的现实版“王子受难记”。

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弘扬苯教,史称“朗达玛灭佛”。末代赞普的“灭佛运动”不仅是对新兴的佛教的强力抵制,同时也导致了吐蕃集权政治的衰落。公元842年,朗达玛被佛教僧人刺杀,而后两位王子威松与永丹为争位,互相征伐,吐蕃陷入规模空前的混战中,其间吐蕃全境又爆发平民起义,终于导致吐蕃王朝的崩溃。

其后百年间,永丹后裔占据或散落在卫藏各地。而威松之子贝科赞的地盘,被永丹及后裔占据,晚年只能移至仲巴拉孜(现拉孜县),建拉孜宗,宗府设在现拉孜县的拉孜镇(现存遗址,建于石山之上〉,并建立短暂的政权,虽“贬其祖行,恭敬佛法”,但后来还是被叛臣所弑。

贝科赞有两个后裔,后妃所生的长子赤扎西孜巴贝很幸运,他生有三子,白德、维德、吉德分别统治现日喀则西部一带的不同的地方,史称“下部阿里三德”。吐蕃王朝崩溃后的一段时间,全藏处于战乱与分裂当中,成为无主之地的贡塘地方(今吉隆县)的百姓,可能是怀着对吐蕃王族血统的敬意及王子所代表的吐蕃腹地文明的仰慕,于是派梅布堆吉赤吉和香晋丹仁莫两人,把下部阿里三德之一白德的长子维色德迎请到贡塘,并奉维色德为贡塘之王,委任两个邀请者为大臣,从而开始建立贡塘王朝,并形成一个独立的世系,史称“贡塘王朝”,维色德被尊为贡塘王朝的始祖。

而贝科赞正室所生的二子吉德尼玛衮在有些史料中说是被放逐的,“一道离开了自己依恋的故士及王宫,前往象雄故城遁去”。《布顿宗教源流》中说:“胞弟吉德尼玛衮被放逐于阿里,在布让修建尼松寝宫为正宫”。传说吉德尼玛衮在被迫移至上部象雄之时:“睹物思人行,父王说,那里形似张开的南门隅深谷,常受到勃律、巴尔提和地上蚂蚁等人类和非人的侵害,故此要按照显密宗的仪轨供养本尊及护法神,予以禳解,这是阿里赞普之政权世系受到的大力加持。”

途中,两位大臣送行到后藏的吉马雍仲地方,临别时两大臣一位敬献了狼皮大氅,另一位敬献了一头骡子,相互伤心痛哭,舍不得分离。临别时,吉德尼玛衮对二位大臣言:“我到阿里建立起政权时,请二位为我各派一名妃子来。”说后就向阿里进发。

《王朝金链》中记载说:“吉德尼玛衮在民变时,由曲白玛功嘎穷.白丹珠和米纳巴·阿嘎拔杂二人为首的成百上千骑士护送前往阿里,途中,因用布巾擦拭鱼和蛋,敬献于他,故而使用布巾成为西藏王族之习俗。”

从这些记载来看,吉德尼玛衮似乎被放逐(最大可能是被顺位继承的大哥所放逐),或情不得已的原因而前往上部象雄;二大臣送至后藏上部,敬献衣服及坐骑,前行时被以曲白玛功嘎穷为首的一队骑兵看护,食用根本不喜欢的鱼和蛋。

虽然被放逐,又落魄,但王子的身份及“品行高尚、智慧过人”的品德让一行骑士最初在现在的噶尔县扎西岗乡境内象雄玛尔域的热拉地方站住了脚跟。热拉是一个广阔无垠群山环绕的大草原,他在深处的一座石山上兴建了一个城堡“热拉红堡”。

似乎是为将来分封三个儿子所做的注脚,王子派三位大臣去四边打探情况:布让(普兰)如同剖开的马腹被雪山所环抱,其地之人像罗刹;古格地如白色鱼肚,由石山所环抱,人似绵羊;玛尔域(拉达克)如同积满水的洼地,由湖泊所环抱,人同蛤蟆样。这次调查,更像是吉德尼玛衮对祖先的领地的一次摸底,根据《古代象雄与吐蕃史》所载,象雄王在这一带建有古格札布让咔尔(今古格王朝遗址)、布让达拉咔尔(普兰猛虎城,后在其上建有贤柏林寺)等城堡。

虽然此时距吐蕃灭亡已百年左右,“平民起义”后,“各地形成了分割的局面,在各割据势力统治期间,虽然终结了赞普世系统一治理的历史,但是大小地域并没有废弃王臣与民众庶民之间的等级关系,不仅在分割的西藏还存着王臣统治,朵麦、阿里等地也继续存在赞普的统治余威。”在这种情形之下,吉德尼玛衮的侄孙维色德很幸运,被迎请到贡塘地方成为贡塘王,吉德尼玛衮也同样幸运,他被拥戴为布让(即普兰)王。

传说当时布让的统治者格西·扎西赞听到天降预言:“众生共业善成果,名曰尼玛吐蕃裔,将自布让殊胜地,弘扬佛法如日照。”之后,或是“虚无”的预言,或出于对王子所代表的先进的雅砻河谷农耕文化的向往,或许吉德尼玛衮的千余骑兵与王室血统起到的微妙的作用,他专程来到热拉红堡拜见吉德尼玛衮,不仅仰请王子到布让当王,还许于其自己的女儿为妻(联姻)、为其建辜卡尔松城堡等丰厚条件。王子答应了他,古老的象雄血脉与高贵的吐蕃王室合流,于是落魄的王子华丽丽地转身,变为了布让王。

藏语中被称作“马甲藏布”的孔雀河穿布让而过,其两岸的耕地是阿里地区最肥沃、最丰饶的耕地。孔雀河无疑是伟大的,它在中国境内干流全长仅110公里,然而其流域中粮食播种面积占现今整个阿里地区约1/3,粮食总产量超过一半。丰沃的土地与代表着当时农耕最高水平的吐蕃文化结合,为“落魄王子”吉德尼玛衮提供了强大的重生力量与支持。他在布让“发展商业、满足人们食品等需要措施”,在古格、藏北的罗顶等处开采金矿,制定新法,成功地发展地方经济。

国力强盛后的吉德尼玛衮并未安于享乐,他四处征战,收复吐蕃曾有的领土,“此后以武力征服了古格,复又发兵玛尔域,占据该地区,并制定了适合该地的法规”,为光复先祖荣耀,征战中,吉德尼玛衮不再是上文所说的“品行高尚”,则更多体现了他的凶残:“对那些不服从尼玛衮统治的人员,轻者让其承认罪过,若不如实承认罪过,继续违抗,将给予砍头的处罚,如此软硬兼施,建立了统治整个阿里三围的君王政权。”

在吉德尼玛衮建立领土广阔、法规完善、城堡完整的“阿里”王朝政权时,当年曾护送他的二位大臣按许诺,分给许配给尼玛衮1名女儿为妃。他与大哥一样,也生有三个儿子:白吉衮、扎西德衮、德祖衮。可能是为了不重蹈王室兄弟阋墙的复辙,吉德尼玛衮把他的领地以地形为标志,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分封,三个儿子长大后分别统治了上阿里的三个地方,史称“上部阿里三衮”。

长子白吉衮的辖区在玛尔域与勃律之间(大致为拉达克),次子扎西德衮统治象雄、亚孜等地(古格、普兰等),幼子祖德衮统治桑嘎尔、果松等地(古格以西,达拉克以南之地)。这三个地方,应是阿里王系诸政权最强大时期的政治疆界,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诸政权势力的消长,地区间的分界历代都在变化着。对于这种政治格局,由此产生了“阿里三围”的名称,也就有了上部阿里三衮占三围的说法。

就这样,两个落魄的王室后裔,在远离政权中心的异地他乡卧薪尝胆,获取重生的力量与希望,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的特定名词也因此而产生。只是,上部阿里的古格王朝与下部阿里的贡塘王朝,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建立,也灭亡于17世纪的中叶,前后只相差几年。而且都是在强敌入侵时,国王顾及百姓残伤,走下城墙,束手就擒,王朝自此烟消云散。

历史,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中篇:古格创世纪

获得古格领地的古格首位国王扎西德衮他一生似乎忙于建国立业,留下的资料不多,当时他是在父荫的庇护下,以布让的辜卡尔松城堡为其王宫,还是定都古格,似乎说不清。扎西德衮生有两个让他名留青史的儿子,松额与阔热,他把领土分成两份,松额为第二世古格王,阔热为布让王。

而古格王国的崛起,正是从第二世王松额开始的。

上路弘法

“古格”原本是象雄语,译成藏语后其意思为“文字”,位于以苯教立国的原象雄国的腹心地带,也曾是苯教最繁荣的地方。如从布让(普兰)经达巴至古格,这是一条沿着象泉河而下的交通要道,在古时充满如流的商队,上世纪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也在此道上留下他考察时的专注身影。这条古道也是象雄王国用心经营之地,沿途及附近分布着众多象雄的古遗址,如:琼隆银城,为苯教创始人辛饶米沃的说法之地,然后要依次经过卡游当巴咔尔(意为泥城,达巴乡达巴遗址)、象雄米香皆瓦咔尔(米香老鼠城,位于达巴乡)等象雄城堡,就连古格王朝最终定都的札布让,也曾是象雄人盘踞之地,叫古格札布让咔尔。

虽然以苯教立国的象雄被实施佛教的吐蕃灭亡,但苯教对象雄民众千年来的影响并没有随之消散。甚至到上个世纪,在曾属于崇佛的古格王国领地——斯必提还流行着苯教,考察过这个地方的图齐这样写到,“喇嘛教甚至迄今都未能战胜和压服这些地方的礼仪各神灵,这里是苯教的地区,是信仰魂灵主义的的国家,盛行巫术、酗酒,这些信仰与习惯同信奉土地神紧密相联,佛教至今未能根除这些信仰。”

当松额每次往返于布让到古格之时,途中浓厚的苯教氛围应让他感受深刻。祖先朗达玛因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应是松额心中的一个隐痛。所以,对于建国之初的古格王国,信仰中兴后已日薄西山的佛教,还是迎合当地民众普遍信仰的苯教传统,这是必须选择的关乎王国存亡的大事。

松额做出了现在看来无比英明的选择——弘扬佛教,这也成就了古格王朝的无上辉煌。他弃王位而出家为僧,取法名拉喇嘛·益西沃,在后世“重佛轻典”的众多藏传佛教的学者、史学家的记载中,益西沃以“虔诚的佛教徒,富有远见的弘法者,多个寺院的创建者,佛教教义纯正的实践者”形象而被人津津乐道。

图齐认为,拉喇嘛·益西沃有组织地在苯教的故土积极弘扬佛法背后,也隐藏了或多或少的政治目的。一是竭尽全力支持传播和确立佛教,让信奉苯教的王国“敌人”改从新的信仰,用佛教的教义仪轨把他们的灵魂统一起来;二是让古格王国在不断的扩张、吞并其他部落时,能用宗教的利器,粉碎已经战胜了的部落的抵抗;同时,王室成员作为宗教领袖,能够取得凌驾于信佛臣民之上的无上威权,便于统领庞杂的部落。

但当时由于长时间的灭佛禁教,导致佛教教义、教规极不规范,“所谓歪门邪道大有泛滥之势。”在一些寺院与拉喇嘛·益西沃有关的题记中,还提及了他与苯教的艰苦斗争。对佛教放任自流的状况,使藏地新信徒不可避免的被加入到本土信仰之上,即便自称为佛教徒的,其行为修持与苯教作法也越来越不容易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拉喇嘛·益西沃担负起了弘扬佛法的重任,首当体现在他还身为国王尚未出家之前,在他30岁之时,开始修建了弘扬佛法的基地——托林寺。

始建于公元996年的托林寺仿桑耶寺的布局,用不同形制的建筑比拟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等。只是桑耶寺体量宏大,它的圆形围墙的直径超过300米,托林寺小而巧精巧,其主殿巧妙地将桑耶寺建筑建体所表现的设计思想和内容紧凑地组织在一幢建筑中:在中心用一座平面为十字形的建筑比拟须弥山;将象征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的建筑围成一圈,四隅还各有一座塔楼,总体布局紧凑,集聚浓缩,小中见大,规模也远比桑耶寺小,但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上乘之作。

据说,拉喇嘛·益西沃还在托林寺的东面修建了一座金色的佛塔,当太阳升起时,阳光照耀在佛塔上,所有的佛殿都一片金碧辉煌。对于托林寺,他自己也十分满意:“我边地小王国的事业,也不比我祖先统治全藏时的丰功伟绩小。”

他还采取派出去、迎进来的办法弘扬佛法。选拔十岁到二十岁之间天资聪慧的当地人,并视其聪明的程度将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其中选出异常聪慧的七人,仆从七人,服侍者七人,分别向其父母支付财物,将他们买下,让他们携带大量黄金,派往佛教圣地印度学习佛法。被派往印度学法的人先是到了“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其中十九人因不能适应当地炎热气候和瘟疫流行的环境,都染疾身亡,只有大译师仁钦桑布和小译师雷必喜饶二人得以幸存。仁钦桑布于三十三岁返回阿里,建立了迦湿弥罗的瑜伽体系,并主持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史称藏传佛教新译密乘。

益西沃还请来东印度的班智达法护,广为弘扬“律宗”的讲说与实践,培养出以“三护”即德护、善护、般若护为主的弟子,其传承的学派称为“上部律传”。上路律传与新译密乘,构成了著名的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上路弘法。

火龙年大法会

在一本关于仁钦桑布的传记中,并未提及仁钦桑布曾受古格王之命同国王挑选的其他青年一起去印度学佛。但从记载看,他归来后,古格王室给了他极大的尊荣,被称为“主要福田”及“金刚上师”,这两个头衔无疑在王室和王国里提高了他的声望与权威。在托林寺,仁钦桑布与印度学者合作,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在显教方面,译了十七部经、三十三部论;在密法方面,主要译传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父续法类的典籍,以《密集金刚续》及龙树、月称等印度祖师对此所造重要注疏为主。此外,他还翻译了一些医疗典籍。

虽然仁钦桑布不属于现今藏传佛教众多教派中的任何一派,但是他的重要性使任何的藏传佛教史学家都不能忽视他。他不仅是大译师,也是遍布西藏西部佛塔与寺院的建造者,传说修筑大小不等的108座佛寺,遍布阿里地区的古寺无不在传统上与大译师有联系。更有传说,普兰县的科加寺、扎达的托林寺、拉达克的娘尔玛寺等著名寺院,可能都是在仁钦桑布的提请,王室的支持下建造的。(托林寺与科迦寺有可能是扩建并重新开光,而非始建)。

纵观大译师仁钦桑布的一生,他几乎是古格王室崇佛的集中体现。修筑三座大寺后,仁钦桑布应古格王室之命,去迎请一些法本和艺术家,再次踏上了前往印度的艰辛旅途。6年后,仁钦桑布带着三十二位迦湿弥罗艺术家回到了故乡,他把这些艺术家分配在古格王室封给他的二十一处封地上,逐步建起二十一座佛寺,加上上述的三大寺,完成了佛教在阿里地区的广泛传播。

仁钦桑布建这些佛寺之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出生地建热尼寺时,似乎引起了势力依然强盛的苯教的抗议。仁钦桑布似乎部分重复了莲花生大师降服苯教神的行迹:他完全降服龙女玛萨拉马提及其四兄弟等苯教神灵,并让它们成为热尼寺护法的护法神。

佛教似乎主要以这种方式成功地取代了一度传播广泛、势力强大的苯教。阿里地区的人认为,西藏最灵验的佛像有三尊,称之为西藏三“觉沃”(也有四觉沃之说)。除了大昭寺的十二岁等身“觉沃”外,如今普兰科迦寺的银质文殊三尊被称为“布让文殊觉沃”,仁钦桑布为其父“荐亡”而从迦湿米罗定制的卡孜断指佛像为另一个最灵验的“觉沃”。虽然卡孜断指觉沃因不通公路而藏于深闺,但也足以反映当时佛教的强势。

会集于译师仁钦桑布周围的弟子,不仅来自阿里,还有来自于卫藏地区,他们见证了古格作为教法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古格无比辉煌的时期,在穿越古格干涸的山谷或荒原时,或许无人能够想象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些零星分散的寺院或遗世独立的禅房中曾凝聚过如此浓烈的生命,曾成就过对藏族文化影响如此深远的功业。与仁钦桑布一起从印度回来的小译师雷必喜饶,后来在拉萨的堆龙德庆县创建桑普大寺,藏传佛教的“辩经”就源于此寺。

仁钦桑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寺者、大译师,也是一个西藏印度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生活在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转型期,对于印度而言,受伊斯兰教的冲击,佛教的教法中心和僧院逐渐遭受破坏,日落西山的印度佛教班智达与瑜伽士在周边寻找更好的弘法之地(人员如此众多,以至于藏王鉴于有限的资源规定移民居留不得超过三年)。而王室派遣朝圣者与译师至印度平原学法后,他们携带法本、艺术家及新的证验而返。紧随着班智达与译师的是工匠和艺术家,因此,佛教的复兴对阿里藏区艺术的推动很大。其间,仁钦桑布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学贯大小五明”,自然也包括了工巧明——比如寺院如何建设,怎么去塑佛像,怎么绘制唐卡等。

也是这个时期,来自克什米尔、拉达克、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艺术家和工匠汇聚古格,修建寺庙、塑造佛像、绘制壁画,兴起了一场“文艺复兴”活动。古代的古格并不像人们想象那般荒蛮、偏远,它的建设者们曾经拥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和丰富的交流渠道。

古格王室的“弃旧图新”,吐蕃时期发达的农耕文化,处于古代中亚商道的核心地位,印度的“正统”的佛教艺术加之仁钦桑布等大师的倡导,古格王朝的生产力水平及各种艺术。呈现了蓬勃的井喷,在淘金、冶炼、制陶、铸造、建筑、绘画、雕刻、印刷等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被称为古格八十明。

绘画,被古格人称为“古汁”的壁画,其遗存最为完整,分布及数量也最为众多,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其具有代表性,从几百年前流传到现在,很多人用“噶当巴”来形容这种风格,虽不完全正确,也说明了这种绘画的独特。

古格银眼,意大利学者图齐曾到过札达县的鲁巴乡,在他收集的样品中,他这样认为:“某些工艺品是从处国传入或反映外国画师曾到过西藏,他们招收了大批的学生,并教他们绘画、铸像或雕塑工艺。在鲁地,那里现在仅有几间普通的房子,但它曾被视为全藏最主要的艺术中心之一。”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古格彩多尔玛,产自古格的朱砂铃。

古嘎珠日,古格龙纹瓷碗。

此外,还有对象雄时期的宣舞、噶尔、卓等歌舞形式进行改编,形成了流传到现在的古格宣舞等。

在仁钦桑布一生中,还亲历过一件影响西藏佛教的大事,那就是印度佛学家阿底峡尊者的入藏。关于迎请阿底峡尊者到阿里,有以下的解释:“虽获得一些密咒的教授,然而行为不轨,远离空性三摩地,发生所谓的‘交合解脱’和淫行等许多粗暴恶行,这些情况阿里诸王虽然看在眼里,但没有强行阻止,而是迎请许多善巧有功的班智达到西藏,安置众人于清净正道中来消除其罪恶行径。”在这样的形势下,拉喇嘛·益西沃的侄孙绛曲沃派遣专人去印度用重金迎请阿底峡尊者。

在阿底峡尊者到达古格时,降曲沃组织了前所未有庞大的欢迎队伍,隆重欢迎大师:三百匹白马和三百个身穿白衣服的骑手高举宝幢、伞盖、缎幡浩浩荡荡地前往迎接,道路两旁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跳起庄重的“宣”舞,僧人们吹起了国王专门为迎接大师制作的铜质特大长号(后来西藏寺院中普遍运用的特大长号是从这里开始传扬的)。尊者在阿里生活三年,没有辜负绛曲沃的殷切期望,对抵制邪教弘扬佛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阿底峡尊者到达阿里之时,仁钦桑布已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了,对于一直持阴谋论的作者来说,迎请阿底峡有可能是古格王室为了威压仁钦桑布的威望而进行的一次制衡,也有可能是后世的教派进行的粉饰之词,抑或是当时佛教的真实之需,仁钦桑布按阿底峡大师的指点进行修行,在九十八岁之时因一心专修而获得殊胜成就,“在卡孜翁奇示现涅槃。时,广大虚空中,诸天神齐奏音乐,普降花雨,凡此瑞相,均为城中一切男女老少所见。”

1076年,古格第六代国王孜德作为施主,在托林寺召开了闻名全藏的大法会。这次大法会上,“召集了卫、藏、康三区所有持法藏大师们,各尽其长转所有的诸法轮”,史称“火龙年大法会”,高僧们聚集一堂,传受显密,规范教规,整肃教法,使此次大法会在古格历史上以及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藏地分散杂乱的佛教活动开始得到统一规范,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举行的隆重盛大的法会之一,与后来萨迦法王八思巴召开的“曲米大法会”(位于日喀则地区曲米乡)、宗喀巴大师召集的“拉萨大法会”,并称藏传佛教史上闻名的三大法会,托林寺也依此成为西藏西部最为著名的佛寺。

而古格王国也因火龙年大法会,从此成为西藏佛教的中心之一,它达到了王国辉煌的顶点,虽然比较短暂,但足以流芳千古。

尾篇:王国沉浮

佛法的荣耀似乎一直光耀在古格王室身上,然而却没有给他们带来国土安稳、边境安宁、万蕃来朝的庇护。

不仅未能与拉达克保持“和平共处”,古格王朝自己内部也陷入“多事之秋”。

隐患与危机

拉喇嘛·益希沃“舍命请阿底峡”的典故,虽然被五世达赖喇嘛认为是“智慧低劣的表现”,但还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典故是这样的,拉喇嘛·益希沃出家后,把王位禅让给弟弟阔热后,“虽已逊位,但仍掌军权”,他带兵与克什米尔地区的噶逻国作战时不幸被俘。噶逻国王提出释放益西沃条件:要么放弃佛教信仰,要么以等同于益西沃身体重量的黄金作为赎金。

为了救出益西沃,古格积极筹措黄金。当只剩头部重量的黄金还未凑足时,益西沃则传话给他的侄儿绛曲沃说道:“现在我已老迈,对谁也无利益。因此应将所获黄金拿去迎请许多班智达来建立佛法。”故事的结局是绛曲沃用这笔黄金请到前文所提的阿底峡大师一行及其他班智达入藏,使古格王朝的佛法“如日中天”。

若去除典故中的佛教色彩,它反映了古格王朝初建之时的外敌入侵频仍的状况。从当时的周边环境看,古格周围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拉达克等出于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原因的考虑,对古格王国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从而对古格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古格王朝坐享商品交流的重利时,也要承担周边诸国给其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加之立国之初,对王朝各地的统治并未完全牢固,四处征战、抵抗外敌似乎是常见的事,益西沃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反映吧。

直到古格第六代国王孜德在位时,这种征战还在继续。后人尊称孜德王为拉钦(尊胜)孜德,他不仅以召开上文所说的火龙年大法会而闻名,还以其赫赫的战功而被后代传诵。“藏历水猪年时,率大臣与王室领兵出击与古格同边的部落交锋奋战,在此次战斗中,同边的13个土王皆臣服投降,将统领权拱手交给了古格泽德王。”

传说孜德王还让赫赫有名的林.格萨尔臣服。林·格萨尔见到孜德王气势威猛强大,于是派出4名使者,以大量的财物与牛羊作为请和的贽礼。礼品有:盔甲18套、名贵松耳石20件、颈饰10套、财箧子3个、宝剑18把、腰刀15把、吉祥马鞍20套、各色骏马150匹和大量牛羊。如此可以推断当时孜德王在位时,古格国力之强盛。这期间布让和亚泽王也先后归于古格管辖。

长期的战火,让历代的古格王采取了“深挖洞、广积粮”的措施,在苦心经营札布让的古格王宫之外,还在都城外数公里到近百公里范围内的战略要地或险要位置上,建立了一批外围防御的“卫城”,使古格都城形成内外两重防御系统,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防御体系,使王国更加牢固。这些卫城,在古格王国灭亡后,因人口骤减等原因,形成了众多规模宏大的遗址:如多香遗址、达巴遗址、香孜遗址、卡尔普遗址、东嘎皮央遗址等。不过这是后话了。

古格在11世纪左右开始的光辉,一直闪烁到12世纪。据记载,12世纪中叶的1150年前后,拉达克国王不仅占领了古格西部的下拉达克,并且占领了古格城及东部地区的普兰和洛沃地区,古格失了自主权,成了拉达克国喇钦乌德巴拉的领地。喇钦乌德巴拉保留了他所占各地的原来国王,以此作为获得贡品的最好手段。只是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取得贡品,但也使得反叛变得非常容易,事实上古格很快就恢复了独立。据史料记载,第七代古格王的长子扎西孜战败后被杀,三子魏巴尔孜因战败被俘入狱,后死于敌牢,很有可能就是指的12世纪的这次拉达克的入侵。

从1150年以后到1450年,《拉达克王统记》中有三个世纪没有再提到古格,这就使得人们可以想象,这个王国从那时起已经不属于拉达克了。1450年后不久,古格再次丧失独立,沦为拉达克统治下的一个部落。《拉达克王统记》中记载:直到洛卓却丹国王在位的1440-1460年期间,曾占领古格,战争中取得的最大胜利莫过于从古格获得的贡品——盔甲18套、宝剑18件、腰刀15把、名贵松石15件,马鞍20套、各色骏马150匹、奶牛20头、公牛20头及大量的山绵羊等,拉达克就此兴旺发达。

不仅未能与拉达克保持“和平共处”,古格王朝自己内部也陷入“多事之秋”,第九代王泽巴尔赞以象泉河北岸的东嘎为王宫治所,其两位王妃各生有二子,由于“北岸的某些尼姑(东嘎)和南岸(札布让)某些人的挑拨,两位王妃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两位王妃之子分别占据古格南北,出现了南北分治的局面。”

在这期间,可能在以托林寺为中心的古格地区还发生过一次类似于吐蕃“朗达玛灭佛”的灭佛运动。1997年考古人员在托林寺红殿(杜康大殿)中发现了一篇历史题材的诗体题记,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善缘极薄当地人,邪恶之心大膨胀,逼迫解散持法僧,佛经庙宇化成灰。”但这起引人注目的事件,究意是何人所为,又为何而为,其规模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从现有的材料中,尚不得而知。

重新点起古格王朝佛法的熊熊大火也在同一个题记内:“此后长久无佛光,象雄善缘终未尽,迎来宗喀大弟子,阿旺扎巴燃佛灯。继承仁钦桑布业,佛法再度逞辉煌,绛色袈裟满地红,大师升迁兜率天。”

题记中所提到的阿旺扎巴大师,又被尊称为堪钦·古格·阿旺扎巴,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弟子,是宗喀巴大师弟子中“属于在各边区地方护持教法的六人之一。”他出生于东嘎(东嘎遗址),学成后回东嘎创建东嘎·扎西曲林寺。传说阿旺扎巴大师有极大的法力,征服在当地危害极大,连萨迦、止贡等派的上师也没有能够征服的称为“扎巴本莫”的魔女。

古格王室听说阿旺扎巴大师的盛誉后,向他请求传授佛法。《黄琉璃宝鉴》一书对此事有精彩的描绘:

阿旺扎巴说:“王者如果要听受佛法,必须坐在低的坐垫上,舍弃三器之过,必须依止六想。如果能做到这些,就来听听佛法,否则不能对王者的傲慢奉献佛法。”

当时法王身旁有一位萨迦派格西活佛,听到阿旺扎巴的话后说:“对于听讲佛法者应该如此要求。”

国王问:“那么,你为什么不那样做?”

他说:“是担心那样做大王不高兴。”

国王说:“按照听法应该那样去做。”

于是请来阿旺扎巴大师,听受了佛法。

阿旺扎巴大师对其弘扬的新兴的格鲁派的教义的信心及执着,完胜已经在王室中弘法的萨迦派,自此“阿里王臣庶民都成了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教法的虔诚信徒”,他也被任命为托林寺、玛囊寺、洛当等多个寺院的堪布。格鲁派在古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七世达赖喇嘛时期,托林寺被划归色拉寺管理时,托林寺已有属寺25座。

王国的飘零

虽然先祖吉德尼玛衮在建国后不久,把国土分为三份,封给三个儿子,希望他们不要重蹈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覆辙,只是他的良苦用心却事与愿违。古格王国与拉达克王国在各自建立的一百年之后,就开始不断的纠缠、争斗与厮杀。古格王朝在经历近700年的统治,26代王后,最终被拉达克王国所灭。

不过古格与拉达克似乎采取了一种类似于“联邦制”的统治,对领土下面的部落强酋、土豪,只要能效忠王室,按期上贡、纳税,就不会让王室的触角深入下面。比如上文提到的阿旺扎巴大师修筑东嘎·扎西曲林寺时,他的施主就是当时的扎巴王甲央兴地,在创寺之初,似乎与古格王室没有太多的联系。

不过在与拉达克王国的争斗中,古格王室似乎处于劣势和下方。十五到十六世纪一直是古格王国伺机脱离拉达克统治的时期,到十六世纪中叶,拉达克新国王才旺曾平定过古格王国参与的一次反叛,作为惩罚,古格王国此后每年要向拉达克纳贡900克黄金、100头饲养了3年的绵羊和一匹马。在才旺国王去世后,古格王国开始了一个繁荣自由的阶段,一直到葡萄牙传教士安夺德的到来。而这段时间,被图齐先生认为是古格王国最后的鼎盛时期。

只是不幸的是,到17世纪初,所有的政局发展似乎都朝着有利于拉达克王国的方向发展。

公元1600年,继位拉达克国王的,是有着“最伟大的君主”美誉的森格南杰,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瓦解古格王朝。森格南杰在《拉达克王统记》被为“宗教之国王”,他一生有两大嗜好,战争和宗教,虽然史书上说他对宗教更为偏爱,可是也战功赫赫。“国王在年轻的时候就同古格最边远地区的居民打过仗,并从古格的北部和卡拉沙牵走了马匹、牦牛、绵羊和羊羔等,以使本国富庶。非常幸运的是,他变得越发勇敢,并开始向古格腹地推进。”其后,他向古格内地发动了战争,杀死了沙汪和萨叶(可能是古格下面的二个小王),“拉达克整个国土上也随之遍布牦牛与绵羊。”

对拉达克国王森格南杰在位期间的重大事情进行梳理,能对古格王国的灭亡有更深刻的理解。

1612年左右,古格第二十六代王扎西扎巴生了一子,这样他就有了王位的继承人。可生子之后,王后丧失理智,久未康复,国王经两年徒劳努力后,想另行婚配,并请求森格南杰之妹相嫁。定下此婚事,是经过一番周折的,但当新王后来到离王宫仅两天路程的地方时,国王却命令她返回。不知是何原因使得国王如此生气,但能肯定地说,新王后是王国崩溃的主要原因,因为拉达克国王森格南杰立即就对古格宣战。根据传教士安夺德的信件,战争持续了十八年,国家因为不能耕作土地,不能开挖金矿而贫弱不堪。

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缓和局势,当时的古格国王扎西扎巴才提出娶森格南杰的妹妹为妻。世事轮回,当两位象雄王因女人而亡时,绝对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吐蕃后裔古格王也是如此而亡国的。

1618年,有两个圣僧分别对古格及拉达克王国进行了访问,这对两个王国的局势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到访拉达克的是主巴嘎举的圣僧达仓热巴。他原名才旺伦竹,法名阿旺嘉措,是藏传佛教后宏期能与大译师仁钦桑布齐名的著名僧人,受森格南杰国王的尊崇后,成为了拉达克国王的首席国师,并且他还促成拉达克国王在同年与主巴嘎举重寺德庆曲果寺(今山南贡嘎县)结成了顺缘关系。

同样是在1618年,格鲁派的第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应古格国王的邀请,在夏天到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朝圣。在这次旅行中,班禅正式登上了仁钦桑布在托林寺中的法座,确定了格鲁派在古格的尊崇地位。只是他在古格的香孜城堡时,收到了拉达克国王的邀请信,请他前往拉达克,但是被回绝了,这个信息隐约透露出一丝教派之争的味道。因这次到访之后,古格国王向当地和卫藏寺院的巨额馈赠,而让国力慢慢出现了损耗殆尽的现象。

1622年,主巴嘎举的圣僧达仓热巴想重建围绕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岸修建与莲花生大师有关的胜迹,但是信奉格鲁派的古格王扎西扎巴不同意重建。这样,达仓热巴在札布让只停留五天时间,就去了拉达克。

1624年主巴嘎举的僧人们从冈底斯山附近的娘波日宗寺院出发,到古格境内进行劫掠后,古格王和主巴嘎举之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了。信奉主巴嘎举的不丹夏仲阿旺南杰被激怒了,起来反对古格统治者,他派人从南路来到古格,进行抢劫和掠夺,古格的军队采取了镇压行动。

也是1624年,古格王国来了一个特殊的人物,传教士安夺德。从人文角度讲,古格确实不是一个适宜于传播福音的地方,如果说发现了这片土地是安夺德的最大幸运,那么不能在这里传播福音则是他最大的不幸,他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在印度莫卧儿宫廷任职的安夺德,听到在各地经商的克什米尔穆斯林向其述说,说整个大西藏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这样说的根据可能是那里的寺庙与教堂极为相似)。那里的所有人应当信仰天主教,他们的先辈在古老的庙宇里应受过天主的真传。于是为了找寻这古老的传说,安夺德误打误撞,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古格。

安夺德到达时古格王国的形势是这样的:上世纪出现的奇迹般的兴盛已经荡然无存,正处在急剧衰落之中,而它的敌国拉达克却继续上升,并派遣人员骚扰古格领土,肆意掠夺。人民穷困潦倒,各方首领试图分裂,加之内部分歧,这分歧主要反映在国王与担任喇嘛头领的国王兄弟之间。

安夺德到达古格后给外界的第一封信(1624年11月8日)中说,有三个地方首领揭竿反对古格王,期里那加王也曾借机对古格宣战。当安夺德1625年再次来到古格时,看到国王又一次陷于战事之中,写于1625年9月10日的信中,安夺德这样写道:“国王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次战争,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战争,国正正处在出征前的准备之中。”

国王的叔叔和兄弟,不同意国王亲近基督教的行为,他们对国王说:“如果国王长此以往,就会使国家陷入明显的危险,会给喇嘛们造反提供新的机会,国家当今正与3个小王国处于战争之中。”安夺德也向国王发表了自已的看法:“陛下,您树敌过多了。”

表面上,传教士安夺德等人到达古格后,取得古格王的赞赏,并在此建立教堂,王后和她的表妹以及一位公主接受了洗礼,僧侣和传教士展开辩论,传教士们取得全面胜利,僧侣一败涂地,这似乎是传教士的荣耀。但这可能只是古格王扎西扎巴为制衡因1618年四世班禅大师到来而带来的宗教势力的膨胀,以减少对王室权力的影响。

僧人们为了避免西方教士招收教徒,开始大规模招收俗民为僧。国王剥夺了其弟的庄园租金收入,王弟则立即警告国王,国王如果继续让传教士传教,将引起民众暴动。国王则针锋相对,于1627年开始强制僧侣还俗。

古格王扎西扎巴在1627年所实行的反喇嘛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当然也有下面这一原因:国王曾抱怨当时的喇嘛兄弟仅在一天之内就接纳了120位青年加入自己的宗教组织,而他需要召集200名士兵保家卫国时,却招不齐。正因如此,扎西扎巴国王说,如果他的兄弟照此继续下去,王国就难以募集到战争所需要的足够士兵。

1630年,暴动开始。僧人们给拉达克国王捎去口信,欢迎拉达克进入古格。拉达克的到达,使力量对比立刻发生重大转变。但国王的部队坚守最后的堡垒,久攻不下,拉达克人于是想退兵。僧人们开始恐慌。国王的弟弟亲自出面,安排以手足之情诱降,他向哥哥保证,只要国王投降,并保证向拉达克进贡,他可以说服拉达克退兵。此时已经病重的国王无心恋战,走出皇宫,结果是古格覆灭了,曾经一度辉煌的太阳陨落在碧血黄沙中。

在主巴嘎举的高僧达仓热巴的传记中,对此有一些言简意赅的叙述,1630年,当拉达克的军队进入古格,袭击了札布让城堡,为了商议投降的事宜,达仓热巴被召见。他和一些弟子一起来到札布让,古格国王已经接受了多香寺的主持阿尼曲杰的建议同意投降,先前背叛拉达克的帕热琼和定居在札布让的一些人仍然坚守城堡,然而他们的处境十分无助,请求达仓热巴给予保护,他们的要求获得允准,被护送前往布让,人财无损,所有古格的居民保持着他们以前的生活状态,古格王与他们的兄弟向拉达克王表示效忠后,带着二十多名侍从和全部财富被送住拉达克,安置在一座特别而舒适的居所里,在那里,国王和他的兄弟终老而死,并获得国葬之礼。

还有一种惨烈的说法,古格遗址的中部有迥然不同于古格遗址洞窟式建筑的石砌壕沟,那是个“通天塔”式的建筑。战争中,古格王室凭借到达王宫最后一道天险“地道”顽强地抵抗拉达克人的进攻。久攻不下的拉达克人“异想天开”,企图修筑一座高到山顶的“通天塔”,使之能与王宫守军在同一高度上作战。这与其说是切实而巨大的军事威胁,倒不如说是一摆死战到底决心的战术。拉达克人强迫掳获的古格百姓夜以继日地从象泉河北岸背运石头,到半山腰垒碉砌墙,在皮鞭棍棒下苦不堪言,肩背磨破,血流不止,哭喊泣嚎声不绝,末代古格王不堪目睹受苦筑墙的臣民百姓,于是走出城堡议和,古格王朝自此灭亡。

只是在《黄琉璃宝鉴》一书中,古格王室并没有绝后,在记载中,1647年,古格王子娶拉达克王后的妹妹为妻。古格王朝的末代王子白玛扎西德于1692年来到卫藏地区,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贵族,一直居住在拉萨直到死去,没有男嗣,其小女儿嫁给了一位拉达克国王。

这样也好,祖先的血脉分成古格与拉达克,最后的血缘又联在一起,世事流转,因缘相起,是非成败转眼空。王朝兴盛与灭亡,如同一梦,无论这梦中,是苯教还是佛教的色彩。

作者:范久辉

第3篇:闽北光泽看古廊桥

横立村口的房屋式永寿廊桥。

廊桥,又称篷桥、棚桥、厝桥、凉桥。光泽境内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全县有溪河110多条,有溪河就有桥。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该县历史上建桥约200座,遍布城乡,其中有廊桥数十座,“邑民建墩上覆其屋”。这些廊桥是从宋朝建县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兴建,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廊桥一般都建在路口、村口和出水口处,一为进出方便,二是讲究风水好。溪水回转,桥挡住财富不会带走,更是作为当地一个景点标志,外人一来就能看见。桥面上搭篷建房,设廊安椅,让过往的人休息,遮风挡雨,同时保护桥体,延长桥的使用寿命,平时也作为村民集会娱乐的场所。

今天的闽北光泽县,真实地保留了10数座古色古香的廊桥。你惊叹它独特的造型,感受它丰富的历史人文,体味它浓郁的风俗民情。

月牙形状的油溪承安廊桥

在光泽,名声最大的是油溪的承安廊桥。它位于城北10里的鸾凤乡油溪村村口。旁边水口山金锭峰竹木成林郁郁葱葱,数株上千年的老樟树雄立脚下,如巨伞遮盖在桥的上方。

油溪是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古村,这里地方平阔,土地肥沃,世代居住的大都是傅姓人家。村中的傅氏宗祠、金锭峰庙,还有流传千百年的三角戏、茶灯戏,以及喝擂茶、打糍粑、烤花饼等地域风情让这里吸引人。特别是这座廊桥,为村里增色不少。

油溪廊桥又名承安桥,横跨村口溪水上方。该桥长约50米,呈月牙状扇形。桥下五墩四孔,桥墩条石砌成,墩顶为船形状。每个桥墩上方叠架纵横10层圆木托住桥体。桥体圆木横架结构相连,钉上木板,铺上三合土而成桥面。中间是一溜方形石板,两旁镶上一排排整齐的鹅卵石,与条石卵石地面相似。桥面距桥顶高约4米,上方木架房梁,正中主梁两边旁梁,斜低对称过去。榫头相接,横梁檩条,上铺钢瓦,如天篷长屋一般。一共18节,每节长2.5米,宽5米,节节相连。下面两旁各为一排廊椅,供人休憩。椅外桥边是1米多高的木制栏杆,一节节过去。栏杆上做有木披,从顶上垂下,遮风挡雨。橋头南面旁为一排石阶上桥,北头有一桥头庙昂然伫立。

该村族谱记载,油溪桥为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兴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相传是傅秀成两兄弟自小父母双亡,靠村里人你家一顿,他家一餐养大。两兄弟后来经商成为富人,他们不忘当年乡亲们的养育之恩,出钱建这座廊桥来造福村人。400多年来,桥上的木架篷厝几毁,现有的是1944年当地乡民集资,请高手泥木匠人重造,花工累月经年而成,且一直保护下来。桥上木顶主梁记载犹然可见。建筑造型保留明清式房屋建筑风格,呈天篷状,有房屋功能,为现在少有,很有研考价值。

承安廊桥上演三角戏。

村子以这条油溪的溪为界,溪北居人,溪南田地,村民外出和下田劳作必须从这廊桥上过溪,回来可坐在桥廊椅上歇息。饭后工余到桥上坐坐,夏日纳凉,冬日聚会,平日晚上摆龙门阵。在桥上办擂茶会,演三角戏和跳茶灯舞,非常热闹。还有这里有“量桥”风俗,“量”就是“走”的意思,是民间信众的“夫妻桥”,人“量”过桥一生才会夫妻和睦。因这廊桥上有天篷遮挡,风雨不扰,冷热不怕,所以村里议事大都到这里,是该村一个公共场所,也是该村一大景观和村民至今引为自豪的建筑奇观。平时许多游人会来这里观赏,坐在这廊桥上,品味前人这人工桥梁建筑艺术,感受乡村这独特的风景和迷人的宁静。

全木式的大洋坪廊桥

光泽大洋坪村位于县城北30多里的崇仁乡境内,这里山川秀丽,地方平阔。村后的百灵山风景区远近闻名,更有全木式的大洋坪廊桥吸引人往。

大洋坪廊桥立于村口处,一条大溪从村后的百灵山流出,蜿蜒穿过村中向外流去。据村中老人介绍,廊桥始建于清朝中叶,距今约200多年历史,由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为方便来往行走而集资兴建。廊桥在1923年被洪水冲毁,后又修复。桥上的棚厝几毁,最后是1939年重建,到现在也有66年历史了。桥长约21米,宽约4米,高约5米。区别于其它廊桥的就是全部桥体都是用木头的。除两岸桥头是实地基础支撑外,中间两个桥墩都是由6到8根大圆木支立而成,上叠横竖排列8至10层方料,托起整座桥体。桥梁都是大圆木并排铺过,上面搭着约10厘米厚的木板平铺成桥面。桥面上方按木屋的方式立柱架梁,中高旁低,榫头相接。顶部木梁檩条,全部铺瓦。桥面两旁是两排高1米左右的栏杆一溜过去,都有木披挂下,风雨不侵。桥上共分七节,中间一节供奉祖师神位,保佑桥的平安。两面各有三节,每节高约5米,长约3米。一节节过去。一节如一屋,每节两边是木板廊椅,宽约半米,栏杆为椅背,中间2米多宽为过道走路。该桥建筑精巧,结构优美,造型独特,木头都是选用上好的材料,可以看到当年工匠精湛的技艺。远观此桥,如一长屋而立,是该村一道古朴的人文风景。

叠架桥顶的上严洋廊桥。

桥两边住着人家,数百年来人们下田外出,上山打柴,都是走这座桥。它也是村里的一个公共场所,村里议个什么大事,都会集聚在桥上。平时闲下来,人们会坐在桥上摆龙门阵打牌。夏天在这桥上纳凉,冬天拎个火笼到桥上找人闲谈,这是该村有桥以来的习惯。更有当地人称这桥为“子孙桥”,意思是这桥在就会保佑这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发达。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这里有祭桥的风习,附近几个村的老人都会到这桥上神位前烧香念佛,吹唢呐,打锣放炮,保佑子孙,非常热闹,成了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桥附近的风景很美,上游30米处就是山峡,谷静涧深,岩奇水秀,两岸风景清丽,与古篷桥相衬,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坐在桥上看风景,享受这无边的风光,看蓝天白云和古篷桥倒映水中,听小溪流水声声,和着山边的鸟鸣虫唱,颇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该村人十分重视对这座古廊桥文物的保护,立有乡规民约,谁也不敢破坏。早些年都收桥费用于保护,后来人们定时挨户收钱维修。桥下的木柱随着年代久远有倾斜,影响了桥体的平衡,前几年村民自发捐款,将木柱全部用条石包住做成桥墩来保护,而只留下一处几根木柱让人看到原桥的旧影,显露乡村这清代古桥的建筑奇观。

花轿型的亲睦廊桥

亲睦村,原叫黄家村,位于县城西约50里的止马镇。说是过去一个县官到这里见人们相亲相爱,谦逊礼让,相处和睦而感叹地说了一句“这里应为亲睦村”,于是就留下了这亲睦的村名。

亲睦廊桥立在村口,横跨溪水上方。廊桥为单孔石墩拱桥,上为木瓦棚厝。据有关史料记载,该桥建造于清朝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桥长26米,宽3米,建筑造型立意独特,与其它桥不同。整座桥形只是一个横跨溪面直径约6米单孔的石拱桥,溪水从桥孔中流过。两边石墩延伸两岸,形成坚固的整段条石桥体,所以能历经数百年而不毁损。桥面青板条石铺就,光滑平整。桥面上方为木架瓦顶,横梁檩条,顶高旁低,两边对称,榫头相接,一排过去,如房厝相似。中间顶部一节突起,整体看呈花轿形状,顶上镶立着一个陶制宝葫芦,增添了桥的肃穆和神韵。全桥共12节,每节长2米左右,节节相接,桥两旁都有1米多高的的木制栏杆,整座桥似一长屋和一有篷的长廊。

亲睦廊桥的桥墩历经数百年不坏,桥上的木厝却经过多次修整而得以保留下来。桥北面为村,南面是田地和外出之路,村人每天过桥做事,收工回来在桥上歇息。外出回来也要沿着石板路蹬石阶而上桥,坐坐再回家。闲时村人也总爱上桥栏上坐坐,议议事。人人都懂得保护这桥,使得亲睦廊桥一直保护完好,成为该村的一大古建筑景观。

房屋式的永寿廊桥

青郁的山野,阴森的草木,小溪从两山夹口处潺潺流出,横立着一座古朴的廊桥,这就是永寿廊桥。

永寿廊桥地处光泽县华桥乡石壁窟村的山寺自然村,离城约50里。这里地处偏僻,周围大山环立,山谷中现出一块小平地,零零散散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门前是一块块田地,清亮的小溪如带环绕这里,流出村去。农人在田间挥锄,鹅鸭水中嬉戏,如“世外桃源”一般。出村水口处建起一座廊桥,横立在水上,当地迷信说是挡住风水“财不外流”。桥内中央设有神龛,桥顶飞翘,远观如寺庙,又立在大山中,所以自古以来该自然村就叫山寺。这里历代出过不少文人名士,明朝闽地著名的反清人士“网巾先生”就躲在这里读书生活,从事抗清活动。

顺着山野小道走到这里,路口接到桥口。长期以来进村就要先经过这座廊桥。从左桥口进桥右口下桥到路进村。廊桥为单孔石拱桥,桥墩两边条石双卷成拱,桥面泥石铺地,上面木梁架构,头尾砖墙,两侧木披,一边分五栏,下有廊椅供人歇坐。桥中间设有神龛,供有真武祖师等神像。上为硬山式八字瓦顶,正中一段高出一截,既显美观气派,又通风透气。桥面到顶高约5米,宽约4米。桥边立有《永寿桥碑》、《公议条规》、《亿万斯年》、《乐捐芳名》四块清朝重建时的石碑,上面记录现存的廊桥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起名为永寿桥,意为桥千年万代永立。当地人对桥很虔诚,每逢年节和菩萨生日都来烧香祭祀,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平安。桥右首数米还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村民把桥庙信仰结合在一起。当地村民每天经过进出,在桥上休息乘凉,避风躲雨。有时在桥上聚会、娱乐。人们历来很爱护这桥,平时都相互告诫和教育子孙保护好桥。数百年来村民定期有捐建修桥记载,2007年还家家捐资来进行维修。

永寿廊桥是桥梁建筑文物的“瑰宝”。在给人行走和遮风避雨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生活愉悦的享受。当你坐在桥上,欣赏这山野古廊桥的建筑,感受古人的建造智慧,观赏周围的山野风景,听桥下的小溪流水,嗅山风携来的草叶清香,顿感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自在。

叠架顶的“上严洋廊桥”

止马镇双坑村的上严洋自然村村口,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造型美观的廊桥,格外引人注目。上严洋,离城约百里,是光泽县最边远之一双坑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地,一条大溪从后山流出穿过村子,向山外流去。村子中有五六十戶人家,以傅姓为主。因这里四山包围严实,有这条大溪流过。当城人称溪为洋,所以就把这里叫做严洋,因为这里在溪的上游,所以叫上严洋。这里东面是虎塘村,那里上下10里有三四个大村。过去当地村民要往江西资溪等地,还有商贾贩运,都会从虎塘村上来,经过上严洋这座廊桥,顺山道翻山而去。江西当地的村民来福建光泽这些村庄也是走过廊桥,顺山路过去。

上严洋廊桥为清代所建。桥形状为单拱石孔,花岗岩砌成桥墩,高出水面5米。上面是高高的廊屋,分为三节,顶部中间高出,下设有神龛。两边平行对称,远远望去显得整齐美观。立柱架梁而去,上面铺瓦,高约5米。全桥长约22米,宽3米。两边外有桥廊,下有条木供人休息。廊外有木披,遮风挡雨。桥面为石板鹅卵石铺成,石面黝黄光亮,标志着年代的久远。廊顶木梁上还有“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的字样,是那个年代留下的标语。桥建在村口,东西横立,除给人们进出方便外,还有把住村头水口山的“风水口”之意。村中没庙,在桥正中设有神龛,供奉神明,人们初一十五上桥祭祀,保佑平安。桥旁边还有年代已久的樟树等“风水树”,高大挺拔,蓊郁葱茏。

廊桥是上严洋自然村的一个公共集中地,桥上遮风挡雨。夏天在桥上“讲古”,乘凉消暑;雨天在桥上谈天说地,躲雨消闲;平时坐在桥上,观赏山野远近风光。过去,村民们非常注意保护这座廊桥,桥上的廊屋一有破旧就集资修复。现在桥上的建筑是1941年建的,后经过修整。梁上还有捐助人、工匠等人姓名。近些年来,因乡村道路硬化改道,人们外出基本是坐车走大道,这数百年的山道旧路就少有人走。但桥依然屹立在村口,成为村中一道亮丽的建筑文化风景。

小巧别致的严家廊桥

李坊乡李坊村的严家自然村,村口溪水处立有一座古朴小巧的廊桥,叫严家廊桥。

严家自然村离村乡约5里,离城约70里,与江西交界。过去一直是光泽西南面通往江西的交通路口,每天商贾行人来往不断,他们都会在村口这座桥上歇歇脚。据桥正梁上的文字记载,该桥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当地众人为行人来往方便,集资合力重加木瓦,建此凉桥。村中老人介绍说,严家自然村过去有70多户人家,严姓、张姓、丁姓等人居住,以严姓占大多数。当时由严姓人牵头,大家齐心协力,在村口严家溪上建起这座凉桥,供行人来往方便,在此遮挡雨雪,休憩乘凉,也作为村民自己平时休息,夏日纳凉和聚会娱乐的公共场所。

严家这座清代廊桥,形状小巧,造型美观,桥体为花岗岩条石砌成的拱型,横跨溪水两边。桥上盖木瓦顶篷,中间重顶。屋梁檩条过去,长约10.5米,宽约5.2米,高约4.4米。正梁中有八卦图案,文字记载建桥时间和董首姓名等。两旁桥栏,设栏杆靠椅4节,每节长2.4米,中间过道。左边靠椅中间一节设为神龛位置,供奉水神祖师的塑像,一年四季有人祭祀。逢年过节和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人们都会在这里点燃香火,祈祷平安。因为这里是村口,前后左右路口横竖,地势开阔,清风徐拂,心旷神怡。现在因为有了公路,光泽、江西来往人不走这里,但成了村民平时生活的一个集聚点。桥上可容纳三四十人,村中人们中午晚上端饭到桥上吃,空余时间都会坐在桥上休息谈天说笑,村里的大事也会集聚在桥上一起商量。特别是夏日中午晚上,桥上凉爽,人们都坐在桥上纳凉,以避暑气。平时村中老人坐在桥上抒旧话新,感怀时月。

多少年来,村民对这廊桥非常爱护,作为村里一个文物不准任何人损坏,并定时组织修理,所以桥上的木屋桥栏自建以来200多年大体都保护完好,只是桥面原铺垫的鹅卵石因时间久远而损坏不少,大前年铺上了水泥。当你今天来到这里,坐在这廊桥上,村民会坐过来向你讲述这桥的前昔与今天轶事。

此外光泽境内还有杉关廊桥、排下廊桥、高坊廊桥、虎塘廊桥等。一座座,如散落在山野中的明珠,都寓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期待着人们来观赏,来品味,来追溯它昔日的荣光。

作者:王建成

第4篇:廊桥遗梦

《廊桥遗梦》观后感

卡洛琳和迈克姐弟两人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困扰,在母亲弗朗西斯卡去世后留下的一封长信中了解到母亲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两人在桥边一起工作,拍照。夜色降临,回到弗朗西斯卡的家里,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两人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然而弗朗西斯卡却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后来,她得知了金凯的死讯。弗朗西斯卡在遗嘱中要求将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卡洛琳和迈克都被母亲的感情故事和对家庭的责任心所感动同时,他们也开始珍视目前的家庭,放弃了草率离婚的打算。

影片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其中的情绪表现却十分细腻。影片揭示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与情感平衡问题,其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较为正统的维系家庭的主题。自由并不意味着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摒弃和背离。人如果放弃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了海市蜃楼般的虚无缥缈。《廊桥遗梦》以其对中年人家庭和情感问题的细腻刻画引起了众多中年观众的共鸣。

对于爱情的升华发展,瓦西列夫在情趣与伦理上作了精要的概述,“只有双方在审美和道德方面能够逐渐充分而细致地相互适应,真正的爱情才会发展”,爱情附丽着对责任的承担和在审美与情趣方面的相互认同。弗朗西斯卡在廊桥贴的留言条,说明了她找到了心目中认同的爱情,找到了知己,她已经爱上了金凯。

影片的高潮部分,在大雨中弗朗西斯卡与金凯最后的见面,也就是弗朗西斯卡在最后的选择中与金凯分别那场戏,华丽的精彩!就像整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一样,以一种很慢的节奏,用演员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场景中的雨水,在水雾中闪烁的红灯让观众去静静去体会,在这最后的时刻,两个人的那种期待与心痛,尤其是弗朗西斯卡走与不走之间的折磨!风雨之中,坐在车里的弗朗西斯卡,看着不远处站在雨中正与她对视的金凯,曼妙舒缓的音乐响起夹杂着着雨声与整个场景相得益彰,画面推向金凯与弗朗西斯卡的脸,站在雨中的金凯显得是如此的憔悴,而弗朗西斯卡也失去了那四天里的光彩,没有对话,没有旁白,只有音乐与雨水的声音,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个人的脸交叉的展现我们面前,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却是两人对于彼此的期待,从他们闪烁的眼神,从他们嘴角划过的短暂的微笑,可是同时金凯的全身湿透,头发散乱也分明向我们诉说着他内心的痛苦,他如此深爱的女人正坐在她丈夫的车里,手里提着刚刚从商店里买来的食物,正如这场雨一样打湿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心!弗朗西斯卡在看到金凯的那个瞬间她的整个人也似乎就在同一时间里从家庭与所在的生活中脱离了出来,只有她与金凯,只有他们两个人,如此恬静的世界,她是多么想就这样与她深爱的男人厮守到死!而这一段正是很好的表现出几天没见面的两人对于彼此的爱慕与思念,直到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回到车里,才把她毫不留情的拉回到现实的世界之中!而此刻也正是家庭与爱情同时正面的出现在弗朗西斯卡的面前,也是她最为直接的选择机会!

两辆车同时开动,也同时在一个十字路口被同一个红灯拦下,在红灯的这段时间里就是弗朗西斯卡选择的时机,如她所说她要下车并不难!电影很好的把握这个场景,对于弗朗西斯卡内心世界的突出相当的到位,她眼神中始终让人心

痛的泪水,不断的深呼吸都反映出此时她的煎熬,她是多么的希望就这样下车奔向她的爱人,告别那些琐事与乏味,可又始终放不下她对于丈夫与孩子的责任,她的内心是在做着怎样的对抗!画面从弗朗西斯卡身上改为从她的角度观看金凯,在车内他俯身拿出弗朗西斯卡送给他的项链,而此时旁白弗朗西斯卡的声音回忆起了她与金凯之间这四天里美好的回忆————点点滴滴,在旁白的叙述与金凯将项链挂在后视镜的动作中,隔着车外的漂泊的雨,通过画面角度的选取,在弗朗西斯卡的角度透过这个简单的动作我们看到了金凯对于弗朗西斯卡最后的邀请,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动!画面再次传向弗朗西斯卡,给了她一个转动门把手的特写,她的手紧紧的抓住,在颤抖在激烈的挣扎,很用力的推,却始终差那么一点点,这个精彩的特写也正是她内心不断对抗的实体表现,让观众也同时跟着女主角的这种折磨思考着到底如何抉择!红灯最终转为绿色,金凯的车尾灯左边方向在闪亮,却没有即使离开,他希望在这最后的时刻给弗朗西斯卡或者说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即使只有几秒钟的停留也充满了期待,但最终弗朗西斯卡的门没有开,金凯向左边转去,而弗朗西斯卡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这仿佛也预示了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从此回到了各自的人生,外面的雨依旧在下,而车内的两个人的心早已湿透!“让我再说一次为什么我不能离开,在告诉我一次为什么我要离开。这样的感情一生只能拥有一次”弗朗西斯卡满面泪花,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是她心痛的声音!

人活着的时候总是有太多地顾及,或许死了之后也就不再担心什么!弗朗西斯卡的爱情是幸福的同样也是辛苦的“在生前我是属于我的丈夫我的孩子的,希望我可以在死后属于金凯”,这也正是弗朗西斯卡为什么决定在死后,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廊桥的原因。过去因为种种她不能背弃,不能离开,终于她的生活,她对于婚姻对于家庭的生活结束了,终于可以对过去的责任做一个终结,终于可以抛开一切的去追寻她的梦想与爱情,金凯就在他们相识相恋的廊桥等待着她,等待着迟来的相逢,等待着爱的烈火将他们再一次永恒的融化在一起!弗朗西斯卡的骨灰被儿女用双手整个洒向廊桥,空中自由飞舞的她在此刻我想也正向着金凯,带着满身的疲惫,轻松的微笑着奔去!

第5篇:关于《廊桥遗梦》

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约翰逊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在小说《廊桥遗梦》中倾力塑造的理想的男人和女人。金凯被称之为“最后的牛仔”,在他的身上既具备了男性原始的力量、又有着文明社会中的儒雅,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顽强生命力、迥异于周围人的“怪物”,世间庸俗的女人似乎无法与他匹配,他身上始终有一种隐秘的自然之源。而弗朗西丝卡这个四十二岁的风姿绰约的农妇却像一颗天然的钻石,一直深深“埋藏”在那封闭的小镇里,这是一个有着美丽理想的农妇、一个世俗的反抗者,在她身上既有勤劳朴实,也有诗情画意。作家沃勒让这样两个在不同境域里有着不同生活的魂灵相遇后一见钟情,在四天之内演绎了一场坚贞不渝的可歌可泣的崇高爱情,且从续书《梦系廊桥》中也可以看出,四天的时间不仅演绎了男女主人公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向世人道出了爱的真谛,情的本质。

一、理想爱情的诠释

“爱就行动”,雨果在逝世的前一天曾写下的这句格言揭示了处于爱河中的人最根本的特征。爱情所固有的主动性特征包含两个难以区分的过程,两者构成一个整体。第一个过程是性欲,第二个过程是爱欲。性欲赋予爱欲以巨大的内在力量,是爱欲的潜意识动机,爱欲则规定指导着性欲的冲动,是性欲同人的审美、道德、社会存在性的高级领域和谐的统一体。性欲以一种“暂时被忽略的方式”蕴含在爱欲之中。

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到身体结合,就是在爱情所固有的主动性的双重过程中顺利实现的,正如作家沃勒《梦系廊桥》中所说的那样:“弗朗西斯卡,冒着她一生中最大的风险朝他靠过来,他向她靠过去。如果世界上存在原罪的话,那么,他们的原罪是相互的,应由两人平均分担。”

情爱是性爱的铺垫,浪漫是现实的序曲。两个中年人的感情在双向交流中缓缓的积聚、靠近、拥抱、交织,然后撞击出原始的热烈的雄壮的伟大的激情,这的确是相爱的男人和女人才拥有的如醉如痴、如火如荼的灵与肉的结合。在“强有力的、使人升华的”汹涌澎湃的性爱激流中,他们真正体验了性爱的身心愉悦,从而感悟到生命的诗意与音乐般的和谐。这里既有魔力、疯狂、野性和迷乱,更有人性的澄明清澈、纯洁和美丽,它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走向灵的一端,也有异于《金瓶梅》走向欲的一端,而是铸生命冲动与精神生命于一体,融理智与情感于一炉,在灵与肉高度紧张和谐统一的浪漫情调中,在对强劲的物

质力量与温顺的精神力量合成的原始生命力的崇高中,呼唤着生命的伟大,歌唱着人性的光辉,因为性爱既是生理的、肉体的,又是情感的、精神的,它以人的生命个体冲动为基础,又注入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生内容。爱既是生命个体自我的实现和升华,又在双向运作中相互创造。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的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在倾泻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一个永远不死的“第三生命”——即一切精神生活中伟大的顶峰„„ 因此,我们把这种从“肉”到“灵”强烈震撼读者心灵和强烈扣动读者心弦的情感,称之为人世间最伟大、最本原、最纯正的爱情,也是最“理想”的爱情。

二、现实生活的两难

人类美好自然的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有时会受到重创,面对这种重创彼此相爱的人恰恰能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下,也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借助于这种独特的语言,我们从中能够领悟觉察到彼此最深切的关怀与忧伤。这种忧伤不仅仅喷薄于双方的内心深处,煎熬着彼此真挚的情感,而且要让双方在自我的情感上做出惨痛的选择及巨大的牺牲——他们只能把自己真挚的情感托付给所深爱的对方——托付给整个倾心相爱的历程。弗朗西丝卡当初嫁给理查德.约翰逊,并非是她理想中的归宿,处在当时特殊境遇中的她,面临选择的有限,只能做出无奈的决定。而敦厚善良的理查德给她提供的合理的选择方式就是;待她好,还能给她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国。弗朗西丝卡来到了麦迪逊县。虽然这里没有她理想中期盼的一切,但是在这里她孕育了一双儿女,过着普通家庭千篇一律的平静生活,在婚后二十多年的封闭生活中,弗朗西丝卡称得上是贤妻良母,她长期遵循乡村文化所要求的克制、含蓄、不苟言笑的行为准则。在寒冷的十月之夜看儿子迈克打橄榄球、带着女儿卡洛琳到得梅因去买参加大学舞会的衣裳,为全家人煮可口的饭菜,然而家人谁也没有想过弗朗西丝卡的习惯爱好和需要,这恰是在许多现实婚姻中女人最大的悲哀与不幸。

作者沃勒一边把弗朗西丝卡塑造成模范式的妻子,而另一边又在向读者展示着她内心的孤寂和躁动,暗示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理想的爱情”作基础所组合的家庭会有很多的遗憾和忧伤。现实与婚姻存在着的冲突,有时是隐性的,结果造成双方的孤独或一方的孤独;有时它又是显性的,使相爱的双方痛并幸福着,由于这种幸福是瞬间即逝的,所以,它的美丽是残缺的。正如弗朗西丝卡与金凯偶然的相遇——在个性气质、文化修养、道德观念、情趣爱好和心理感受等方面都是那样的互相匹配,但因为一方或双方有家庭的缘故,这种矛盾就显示出其残

酷性,无论怎样选择都需要一方放弃,必然以牺牲双方的情感为代价。

婚姻是一种有约束力的社会制度,它使组成家庭的双方赋予了双重的责任,这也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弗朗西丝卡已为人妇为人母,在经历了让她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四天恋情之后,她必须要做出选择,金凯也期待着她的选择。当丈夫和孩子回来之前,此时女主人公的内心是责任与情感的碰撞和煎熬,最终,弗朗西丝卡选择了对丈夫、对孩子的责任和社会普遍认可的情感,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对爱情的责任和忠诚。面对弗朗西斯卡的抉择,金凯这个强有力的男人,这个“最后的牛仔”在对爱情人生的理解中,在灵魂和肉体的搏击过程中,毅然决然地让人性的光辉充满胸间,尊重了自己所爱的人的选择,忍痛离开了和自己融为一体的恋人,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而完善。在《梦系廊桥》中,再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所负载的社会传统价值中的责任——即对家庭的责任,这也是相爱双方相互理解尊重和真爱的一种最佳表现形式。

三、笃守爱情的理想

在生活中,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基于道德和责任所做出的自我情感牺牲,这并不是屈服。作者沃勒虽然没有给读者设定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是再次重逢的美满结局,但男女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爱情精神却始终回荡在人世间,也将永远给世人以情感上的激荡和认识上的启迪。

在《廊桥遗梦》和《梦系廊桥》两本书中,作家在描述自然属性的男人和女人相爱后所带来的无与伦比、刻骨铭心的爱情幸福的同时,又大义凛然的让他们做出牺牲。这种残酷的现实并没有阻碍爱情的继续发展,相反,在爱情与责任两者之间作家的态度是并重的,可以说在情感的天平上加上了同样的砝码。看似矛盾而又相得益彰。弗朗西丝卡作为农夫之妻、儿女之母,在社会体系中是有责任的,当然这种责任既来自人内在的天然情感,也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弗朗西丝卡与金凯之间的爱是刻骨名心的,他们的选择也是对彼此相爱责任的选择,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珍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升华,当然,读者也从中体悟到了爱在生命中的精义,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

正如金凯所说:“我想我们两个都进入了另一个生命的体内,这是我们创造的,叫做‘咱们’。其实我们也不是在那个生命的里面,我们就是那个生命。我们都丢掉了自己,创造了另一样东西,这东西只能作为我俩的交织而存在。天啊,我们就是在相爱,天上人间爱能有多深就爱多深。”弗朗西丝卡在留给孩子们的信中也再次确定他们之间确实已创造了第三生命,这第三生命就是他们俩人毕生

所守望的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这一生命的出现,使两个分离的有情人,在精神上始终如一,情感上相互守望。他们两人把四天之内所有的爱情细节都铭记于心。虽然分离,但对那些能捕捉到当年的生活情景里的任何事物都满怀深情:旧的餐桌、迷人的照片、伴舞时的音乐、跳舞时的裙子、还有那写有叶芝诗句的小小的纸条„„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人——两颗心深深相爱、始终渴望重逢、渴望再度汇入爱河的两个人。在《梦系廊桥》中,作家向读者讲述了自男女主人公分别后,除了遵从社会体系中的道德责任外,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和行为上都忠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弗朗西丝卡为坚守爱情,丈夫去世后仍留在麦县,守望着那片土地,拒绝了身边所有对她倾慕的男性。她留守在那里,期盼自己思念多年的人来找她,渴望着能够弥补他们一生情感生活上的缺憾。金凯为坚守爱情,仍旧过着孤独远游生活,他在《旅途生活散文集》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不过,我做了选择。我最大的毛病是总是向前而从不回头,从不为我留在身后的东西感到空虚,除了那个女人。由于这个毛病,我放弃了家里的灯而选择了出游。”正是由于他和弗朗西丝卡在一起度过的亲密时光成了他界定爱的时刻。此后,他选择一直不停地远游,决没有超越任何界限的风流韵事发生。在《梦系廊桥》中出现的一些关于金凯与几个模糊印象的女人之间短暂的风流韵事和一个“从天而降”的儿子这样的插曲,只是陪衬了金凯对弗朗西丝卡爱的深沉和忠贞。往事如烟,重回罗斯曼桥才是他最向往的方向。他们双双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的坚守着自己的爱情阵地,直至桑榆暮年。而金凯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就会闪现在弗朗西丝卡的面前。然而就是因为“责任”和对她的深爱,他委屈摧残着自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垮掉,因为他的内心始终渴望着与所爱的人相见重逢。为了自己的生命在消逝于宇宙之前能够无怨,他驱车向罗斯曼桥驶来,即使看不见弗朗西丝卡,见见那桥也足以了却他一生的心愿。因为恰是这座古老的桥使他和她相遇、相识、相爱、相知,在这座古老的桥头他收到了写有诗句的“邀请函”。也正是在这座古老的桥面上,弗朗西丝卡看到了金凯留下的新的脚印,感觉到了相爱之人的那熟悉的气息,却又在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走向两极的残酷的情景设置,又怎能不令读者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呢?生活如同戏剧般变化着,在没有情节的时候制造了矛盾;在情节一发不可收拾之时又戛然而止。廊桥上的再度失之交臂,给读者留下了男女主人公可能再次重逢的信号,但就在金凯完成生命的终极心愿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时,却又仓促地离开了人间。

一本《梦系廊桥》很自然地镶嵌在《廊桥遗梦》中了,弗朗西丝卡在充满希望之时,收到了金凯的骨灰和遗物,此时对她的打击是沉重而致命的。此后弗朗西丝卡生活的全部精神寄托,就只有这些遗物和回忆陪伴她度过余生。她趴在了那张留下他们美好片断的餐桌上,在静静的思慕和平静的回忆中安详地离去。

曾经有人说过,生存便是付出自己寻求永存,而寻求永存以及付出自己便是死亡。这与其说是对生命的悲观主义态度,不如说是对生存的肯定和礼赞。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生时为爱情、为责任努力得付出自己,而死亡的来临也给他们带来了跨越生死的理想归宿。他们的骨灰在廊桥相融一体。这座桥是他们情感历史的见证,是他们爱的起点,也是他们爱情结合的象征和爱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读懂了弗朗西丝卡最后的要求“把我的生命给了我的家庭,我把剩下的遗体给金凯。”这种生死不渝的情感定位,特别契合东方文化规范的审美习惯和心理定势:今生不能在一起,来世也要长相守。

从《廊桥遗梦》到《梦系廊桥》,詹姆斯·沃勒给读者深化的是同一主题——“爱情”与“责任”,赞美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的、完美和谐的爱情,推崇作为社会个体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自然社会与理想社会对立统一的体系中,作为自然社会中的个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触到了人性的深度,在这种深度中使理想的爱情、现实的生活、爱情的理想在三个层面达到了辩证统一,从而获得情感与生命的升华。

第6篇:廊桥遗梦笔记

一、开篇

1、平凡的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故事。介绍本篇小说的来源----迈克·约翰逊和妹妹卡洛琳要求向作者讲述了他们母亲的故事,希望作家发表,但要隐藏真名。故事吸引住了作家,他同意了。

2、为了写好这本书,作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其中,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丝卡弗朗·约翰逊的事迹和思想给了作家很大的影响,还写出了罗伯特·金凯思想和言行的独特之处。

二、罗伯特·金凯(一九六五年八月)

1、罗伯特·金凯做好充分的准备后,从贝灵汉出发,开始了新的摄影之旅。

2、描述他穿越喀斯喀特山脉的漫长而曲折的路程。一边为未来的摄影积累素材,一边穿插描写他的一些心理。如:他想养狗;他的伙伴;他的前妻;

3、深夜他到达蒙大拿州的卡列斯佩尔,在那里的“惬意旅舍”过夜,一起都很有条理;在北达科他州印地安人的保留地拍摄;宾西,它使他想起《此情永不移》,又想起前妻;苏必利尔国家森林的幽静,使他想有一个伴,但他知道不可能。他想起了他的一段艳遇,女主角看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引出他从小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喜欢文字和形象、他喜欢的地名、读遍了当地图书馆有关探险和旅游的书籍,没钱上大学,也没有这个愿望、父亲死了,参军养家、在部队,他爱上了摄影、爱上一个模特,但不知抓住机会,因不喜欢时装,他离开了时装摄影;母亲的去世,使他得到了一笔微薄的遗产,他买了高级摄像器材,成为了自由摄像者;二战中他又参军了,退伍后,以华盛顿州为基地恢复了自由摄像的身份;52岁时,他去了好多地方;

4、离开苏必利尔湖后。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向依阿华驶去;到达得梅因,打算拍廊桥;他想找罗斯曼桥;在找桥的过程中,他来到了弗朗西丝卡家,见到了她。

三、弗朗西丝卡(1987年)

1、弗朗西丝卡一人在过生,孩子没因事都没回来,丈夫去世了,朋友们上午来过了;她为什么嫁给理查德·约翰逊;黄昏时,他打开牛皮纸信封,开始了例行的阅读;她一边看信,一边回忆两人间的交往;阅读罗伯特·金凯的来信(1965年的来信);弗朗西丝卡看着照片,回忆着今昔的变化;她回忆着他的样子;他给自己照相时的样子;罗伯特·金凯最初给弗朗西丝卡的印象。

2、弗朗西丝卡回忆初次见面时的情景①当时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样子;②初次见面,罗伯特·金凯的举止,和弗朗西丝卡的感受;③弗朗西丝卡为罗伯特·金凯指出道路,并希望给他带路;④他给她在车上腾地方;⑤弗朗西丝卡仔细观察他的车里的东西;⑥两人在车内的对话和她眼中车内的布置;⑦两人吸烟详细的动作。

3、罗伯特·金凯为次日拍摄做准备工作;弗朗西丝卡眼中干活的罗伯特·金凯;罗伯特·金凯的体型吸引住了弗朗西丝卡;周围的动静;弗朗西丝卡走下车,来到桥上,体验着桥上的氛围;罗伯特·金凯献花;坐车回家;受邀喝茶;在喝茶时,他观察她换鞋子,被她迷住了;两人之间吸烟、对话:两人互相介绍各自的情况;两人很有缘,她邀请他吃饭,他同意了,并说不吃荤;他清理东西、洗澡,她也洗澡、做饭、精心打扮自己;他邀请他喝啤酒,她同意了,他为她打开;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对话;她准备晚饭,他清理自己的东西;他帮助她准备晚饭;两人在做饭的时候对话:谈到了他的婚姻、意大利和夕阳的光线;他谈自己对摄影的看法;在炖菜的过程中,两人做在了一起,她又吸了一棵烟,开始谈她的生活;当谈到她先生时,她又感到一丝不知在,但随着深入交谈,她被他吸引住了;他吃饭很文雅,很礼貌;两人饭后散步,她想起了平常自己的生活,他告诉她什么是反射;他读了一首诗,她很欣赏,但她知道当地人很不欣赏诗;她邀请他喝白兰地,他同意了。他发现自己爱上了她,想着两人在一起的感觉;她意识到了他对她的感觉;两人说了一句祝酒词,就相互沉默了,描述周围的氛围;他拒绝续酒,离开了她家,并安慰她。他开车离开了她家;她在镜中观察自己的裸体,她看到了缺陷,但有没有必要改进,因为爱人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她写了一张条子,送到了廊桥的桥头。

星期二的桥

黎明前一小时罗伯特·金凯一边吃早饭,一边驶过理查德·约翰逊的家;弗朗西丝卡裸身躺在床上,想起了叶芝的诗句;他以上来就头入了紧张的拍摄工作,发现字条,但他并没有读,仍旧拍摄,又计划赶到下一个桥拍摄;在经过理查德·约翰逊的家时,他放弃了某些想法;第两座桥的拍摄也很顺利;在换胶卷时,他发现了那张纸条;在给汽车加油时,他和她确认了晚上见面的时间和方式;中午,他在县政府广场吃午饭;想到县里人民的排外情绪,他劝她不要约会了,但她拒绝了;4点钟时,在旅社,他开始为出行做准备;再次见到弗朗西丝卡,她的举止,他的不知在;他向她解释什么是拍摄;她帮他拿包和三角架;他的举止吸引着她;她帮助他拍摄,言谈间,他觉得自己笨拙了;他观察和评论着她;他为她拍照;

她邀请他到她家洗浴,他同意了;她将他引到自己的浴池,关注着他的一点一滴;为了晚饭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买了葡萄酒和新衣,精心准备了饭菜;接到了丈夫的电话;对洗过澡的金凯,她感到很新奇;他要到外边清理衣服,她要洗澡,他为她准备了啤酒;长久以来的婚姻生活和农场已使她厌倦了;他认为怕改变和整个社会环境是丈夫惰性形成的原因;普通男女对生活的分歧,给生活带来了不稳定;洗澡后,她精心打扮了一下,对自己很满意;他一下子就爱上她了;他夸她是绝世佳人,他的真诚感动了她,他一下子爱上了她。

又有了能跳舞的天地

两人相互吸引住了;她一边和邻居打电话,一边抚摸着金凯;打完电话,他打开了收音机;两人开始晚餐;弗朗西丝卡的坐姿吸引住了金凯,他在也退不出去了,他们开始跳舞了;他们跳舞时,彼此的感觉;金凯详细的解释自己为什么是最后的牛仔;两人接吻了;弗朗西丝卡在六十七岁生日时回忆这一切,感到精神澎湃,她常常想到他;两人来到了卧室;他们长久的交流着----既有肉体,也有精神;早晨,他为她照相;

大路和远游客

接下来的三天,两人尽可能的在一起;两人一起到美音去寄照片,吃饭;未来怎么办?两人进行了谈话;因为责任,她拒绝离开,他也理解;她送他离开了农舍。晚上,理查德和孩子们回到家里,生活又恢复了正常;她有点疏远理查德; 她避免进城,以避开金凯;周二,夫妻二人进城买菜和机械配件;两人开车回来时,遇到了金凯的车;她压抑着情感没有跑上去,分手后,她哭了;

灰烬

一九八七年,她六十七岁生日晚上,她仍回忆着他;她下楼来到厨房,坐在那张旧桌子上,回忆过去;理查德死之前,他从没有找过他,只是定了地理杂志,并把他的相关文章和照片精心保存;她仔细观察他的照片,发现他渐渐的老去; 从照片上发现他脖子里的银项链上系着一个小小的圆牌;1975年,在杂志上,她再也找不到他了;1979年,先生去世后,她试图给他打电话,但没打通,但听到了编辑对他的评价;她写下对他的思念;她的许多行为被看成老人的古怪;1982年,她受到了他的遗产;她清理他的遗产;她读一九七八年,他给她写的信;她开始读文稿。

从零度空间落下

金凯的文章;按程序,弗朗西丝卡过着自己的生日。

弗朗西丝卡的信

弗朗西丝卡一九八九年一月去世;按遗嘱,她的骨灰被撒在廊桥;在清理遗物时,孩子们发现了这一切,看到了母亲给他们的信;两个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在屋里找着相关的物件。

后记:塔科马的夜鹰

我到西雅图,试图再发掘一些关于他的尚未发现的情况;在翻阅一九八零年的报纸时我见到一张黑人爵士乐演奏者的照片,是金凯照的,作者上门了解金凯的情况;为了照一个好的广告照,乐手找到了金凯,金凯老土的打扮和独特的拍摄方式给乐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照的很好;他来看演出,两人成了朋友,

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成了朋友;金凯向他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乐手为他谱曲;不久金凯去世了,因病乐手也不吹了,只是偶尔闲暇时会吹给他铺的曲子,想起他。

第7篇:廊桥遗梦经典台词

篇一:廊桥遗梦经典台词

廊桥遗梦经典台词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过去中,人们会用一分钟的时间去认识一个人,用一小时的时间去喜欢一个人,再用一天的时间去爱上一个人,到最后呢,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一个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到天亮时他稍稍抬起身子来正视着她的眼睛说,“我在此时来到这个星球上,就是为的这个,弗朗西斯卡。不是为旅行摄影,而是为爱你。我现在明白了。我一直是从高处一个奇妙的地方的边缘跌落下来,时间很久远了,比我已经度过的生命要多许多年。

我要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了。

终于,他明白了一切:他走过的所有荒野沙滩上所有那些细小的脚印,那些从未起锚的船上装的神秘的货箱,那些躲在帘幕后看着他在昏暗的城市曲折的街道上行走的一张张脸——所有这一切的意义他终于都明白了。像一个老猎人远行归来,看到家中篝火之光,所有的孤寂之感一下子溶解了。终于,终于??他走了这么远、这么远来到这里。

带我走,现在就走,带我去你到过之处,到世界的另一端

她走到庭院门口站着,然后走到小巷口。

这是你的家。不是什么旮栏儿。我愿意说。我想想??恐怕比起来,我到过的最有趣的地方是非洲。那是另一个天地,不仅由于那儿的文化和人民很棒,而且,那儿天空从黎明到黄昏的色彩,所有一切都那么真实迷人。那儿生活是原始的,人和野兽不分彼此,谁该活?谁该死?没有任何法庭判决。在那儿??不存在虚伪的东西。一切都那么朴实。

可是那力量,那骑着彗星尾巴来到这个世上的豹子,那个在炎热的八月的一天里寻找罗斯曼桥的沙曼人,还有那个站在一辆名叫哈里的卡车踏板上回头望着她在一个衣阿华农场的小巷的尘土中逝去的人,他在哪里呢?在这些词句中能找到吗? 不过他浪迹天涯,漂亮女人到处都是。

不。

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弗朗西斯卡在六十七岁生日时坐在窗口望着秋雨细细回味。她拿着白兰地到厨房去,停下来凝视着他们俩人曾经站过的那块地方,内心汹涌澎湃不能自已。每次都是这样的。

你使我害怕,尽管你对我很温柔。

不,我们一直在谈话。是你在提问题。

现在很清楚,我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很久了。

这儿没有我??少女时候的??梦想

股骚劲儿,我这辈子从来没有看见过,它的头发乱蓬蓬的,多的出奇。

没事儿,不用解释。我就当你在恭维我。

你们的父亲去世以后,我曾经找过罗伯特,可他已经离开了地理杂志社。没人知道他在哪儿。我把对他的思念,寄托在我们曾经到过的那些地方。 篇二:廊桥遗梦 经典台词 中英

“(弗朗西斯卡)我对你感情太深,没有力气抗拒。

“不过,求你别让我这么做,别让我放弃我的责任。我不能,不能因此而毕生为这件事所缠绕。

罗伯特·金凯沉默不语。他知道她说的关于大路、责任以及那负疚感会改变她是什么意思,他多少知道她是对的。他望着窗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拼命去理解她的感情。

随后他们两个长时间地抱在一起。

他们那天夜里——星期四夜里——又做爱,在一起躺着互相抚摸,悄悄耳语,直到日出很久。然后弗朗西斯卡睡了一会儿,等她醒来时已是红日高照,而且已经很热。她听见哈里的一扇门嘎嘎作响,就披衣起床。 牛仔已经穿扎停当,准备上马了。

她点点头,开始哭起来。

编辑本段经典语句 1. 罗伯特,你身体里藏着一个生命,我不够好不配把它引出来,我力量太小,够不着它。我有时觉得你在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比一生更久远,你似乎曾经住在一个我们任何人连做梦也做不到的隐秘的地方。你使我害怕,尽管你对我很温柔。

离火太近

我同一小股旅行者一起

从东边来 可能救我者和可能卖我者

总是嘁嘁喳喳

赤条条躺在蓝色鲸鱼游水处

她祝他拥有

从冬天车站开出的冒汽的火车

在我变成人之前,我是一支箭 很久以前

3. 他母亲说,“罗伯特生活在他自己缔造的天地里。

4. 我照相不是按原样拍摄,我总是设法把它们变成某种反映我个人的意识。我的精神的东西。 5. 终于,他明白了一切:他走过的所有荒野沙滩上所有那些细小的脚印,那些从未起锚的船上装的神秘的货箱,那些躲在帘幕后面看着他在昏暗的城市曲折的街道上行走的一张张脸-所有的这一切的意义他终于都明白了。像一个老猎人远行归来,看到家中的篝火之光,所有的孤寂之感一下了溶解了。终于,终于??他走了这么远。

6. 到天亮时他稍稍抬起身子来正视着她的眼睛说:“我在此时来到这个星球上,就是为了这个,弗朗西丝卡。不是为旅行摄影,而是为爱你。我现在明白了。我一直是从高处一个奇妙的地方的边缘跌落下来,时间很久了,比我已经度过的生命还要多许多年。

7. 当白蛾子张开翅膀时

为了一个叫罗伯特。

nobody understands when a woman makes a choice to marry and have children, in one way her life begins, but in another way, it stops. you build a life of details, and you just stop and stay steady, so that your children can move. and when they leave,they take your life of details with them. you are expected to move on again, but you dont remember what it was that moved you, because no ones asked you in so long. not even yourself. 大家都不了解,女人决定结婚生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另一方面却结束了。生活开始充斥琐碎的事,你停下脚步,呆在原地,好让你的孩子能够任意来去。他们离开后,你的生活就空了。你应该再度向前,但你已忘了如何迈步。因为长久以来,都没有人叫你动。

------------------ now i want to keep it forever,i want to love you the way i do now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

------------------ all i can do is try to hold on to both of us somewhere inside of me.

------------------ 我要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了。

------------------

------------------------- seems right now, that all i have done in my life was making my way here to you.

------------------ the true love belongs to the adults.

------------------

------------------ love wont obey our expectation. its mystery is pure and absolute. 爱情并不遵从我们的想象。 篇三:《廊桥遗梦》经典对白

《廊桥遗梦》经典对白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该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 改编。

nobody understands when a woman makes a choice to marry and have children, in one way her life begins, but in another way, it stops. you build a life of details, and you just stop and stay steady, so that your children can move. and when they leave,they take your life of details with them. you are expected to move on again, but you dont remember what it was that moved you, because no ones asked you in so long. not even yourself. 大家都不了解,女人决定结婚生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另一方面却结束了。生活开始充斥琐碎的事,你停下脚步,呆在原地,好让你的孩子能够任意来去。他们离开后,你的生活就空了。你应该再度向前,但你已忘了如何迈步。因为长久以来,都没有人叫你动。 now i want to keep it forever,i want to love you the way i do now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know each other before the date.

seems right now, that all i have done in my life was making my way here to you.

the true love belongs to the adults.

love is magic, but without responsibility,its magic will gone.

love wont obey our expectation. its mystery is pure and absolute. 爱情并不遵从我们的想象。 篇四:《廊桥遗梦》:经典中重温旧梦

《廊桥遗梦》:经典中重温旧梦

[摘 要] 电影《廊桥遗梦》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摄影师罗伯特与农庄已婚妇人弗朗西斯卡在一次偶然邂逅中产生的田园诗一般的爱情。鲜明而细腻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不 尽相同的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性格特征。电影最终以两人分手为结局,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实现了从叛离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回归。

[关键词] 《廊桥遗梦》;浪漫主义;爱情;性格特征;现实主义

一 座桥、两个人、四昼夜、一个梦,这便是《廊桥遗梦》所讲述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在一个小镇,寻访廊桥的途中,意外邂逅了生活在农庄的已婚 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两人心性相引,情趣相投,在四天四夜之中,演绎了魂梦相系一生的刻骨之爱。之后便是22年的无尽相思,直至终老。美国摄影家罗伯特? 詹姆斯?沃勒用三天三夜完成的这部构思并不复杂、情节也并不曲折的小说,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廊桥遗梦》至今已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发行 量亦超过1 200万册。[1]在这样一个文学与电影联系如此紧密的时代,影响波及如此广泛的一部小说,没有理由被排斥在电影这个梦工厂的金色大门之外。小说出版3年 后便被搬上了银幕,由美国影坛的“城市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该片于1995年与观众见面,并跻身于该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佳影片之列。这部既 为美国社会主流观念所容纳又有某些叛逆风格的电影,给观众带来声色光影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心灵上的震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情感与婚姻问题的深刻思考。 《廊桥遗梦》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艺术经典之作。

一、浪漫的诗意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远感兴趣的话题。浪漫如诗一般的爱情更是无数人向往的情感归宿。

首先,从人物上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外形俊朗,身材修长,留着灰白的长发,穿着宽松的衬衫和天蓝色的牛仔裤,将主人公罗伯特那既有简练的风度又富有 成熟男人的沧桑感表现得极为出色。而饰演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则成熟知性,有着红棕色的长发和一副“优美而有活力”的身材。

其次,从情节上看。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偶然邂逅、一见钟情以及昙花一 现。这些无不透射出令人心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男女主人公相遇之前,他们的生命几乎不可能出现任何的交集。男主人公过着流浪一般的旅行生活,游离于主流社 会之外。而女主人公则在一个宁静的小镇,过着平凡单调、日复一日的农庄生活。但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和未知性。这通常是富于幻想和浪漫情怀的人经常 期盼的场面——生命中一次美丽的邂逅。接下来便是男女主人公的一见钟情。这又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浪漫主题。弗朗西斯卡说:“我看了他不到五秒钟就知道我要 他。”在平淡的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否认曾经幻想着自己的生命里出现这样的时刻。但这样的事情距离现实又太远了,于是人们转而期望看到这样的图 景出现于眼前,借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补偿与内心的满足感。于是,电影把梦变成现实,成全了幻想。但诗一般的爱情往往是与平凡的生活所不相容的。很难想象, 如果男女主人公终于生活在一起,厮守终身的话,他们的爱如何还会像这几天几夜一样,一直将这种浓烈的激情保持下去。诗意的爱情,就像一首诗。它来自诗人头 脑中一瞬间的灵感,这一瞬间很快就会流逝。全因这样才见其珍贵。而诗被记录下来,却正是用来回味与重温那灵感突现的时刻。因此,只有短暂的才是最美的,只 有暂时的才是永恒的。这种爱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最后,从影片所铺陈的环境中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 个田园小镇。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自然来说无异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洗劫运动。特别是二战后的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和科技发展极为迅猛。物质生活的进 步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使得人们在精神上开始自我反思,并对美国社会模式产生了怀疑。于是很多青年选择了对主流生活方式的疏离与反叛。离开城市的 “愤怒与喧嚣”,在路上重新寻找属于个体的精神家园。田园生活宁静的氛围,广袤的土地与天空,往往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向往。田园小镇正契合了这种社会心 理。偏僻的乡村和古老的廊桥,只有这里才能生发出天然的、纯洁的爱情。虽然,这样的浪漫主义带有一些消极的、忧伤的情调,但它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二、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反叛性人物性格

只有浪漫的爱情,却失于表现鲜明的人物性格,显然也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罗伯特崇尚个体对于群体的独立性, 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与价值。这也是美国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有许多人都与罗伯特一样,对现实生活采取蔑视和反叛的态 度。他们选择自我放逐,通过忽视主流社会规范的方式来或逃避或展示反叛。罗伯特便是这样的典型,切合了社会心理。进而,观众对他的接受也从外表进入内在的 精神层面。他以一个孤独的旅人出现,从事自由职业,没有了家庭。从身体到心灵都无所依存地在旅途中漫步,寻找归属。在遇到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时,他被她的 美丽和气质所打动,没有任何爱情之外的理由,对她心生情愫,也没有对弗朗西斯卡是个已婚女人的现状有过多的顾虑,并决定“待在这里,或者城里,你家里人回 来后,我直接跟你丈夫谈”。他想要“两人都进入对方生命的体内”,并与弗朗西斯卡“一起走四方”。而他的请求在弗朗西斯卡以家庭责任为由,受到拒绝后,他 几次想打断她的话, 却欲言又止。他选择尊重对方的决定,将自己的感情埋在心底。可见,罗伯特不但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也同时又具有尊重他人选择自由的品 格。这些影片都给予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在她身上则体现出了复杂的矛盾性。与罗伯特相比,她可能正代表了归顺于主流社会的人物形象。弗朗西斯卡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在 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初始的地方,她身上不乏浪漫热情的天性。这也为这个人物的精神困境埋下了伏笔。农庄生活的单调乏味,社会主流观念的规约使她压抑, 商业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其个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与罗伯特不同的是,她选择了忍耐,使自己麻木,但内心对新鲜和刺激的渴望之情却挥之不去。从 这个角度上来说,她也代表着与罗伯特所不同的现代人的另一种迷失的精神状态。罗伯特是以疏离的姿态表现一种反叛,而弗朗西斯卡则是在等待中期冀变化,直到 她遇见了罗伯特,这种等待才有了结果。但她又是矛盾的。当她捧着罗伯特送的花束时,仿佛成了初恋的少女。当罗伯特问道她丈夫的名字时,她变得不自然,不得 不从幻想回到现实。但她终于还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与罗伯特在一起尽情地享受爱情带来的激情和幸福。期间丈夫打来电话,再一次表现了弗朗西斯卡紧张与愧疚 的矛盾心态,也再一次将她从梦想拉回到现实。最后一次从梦幻般的爱情回到现实的场景,是弗朗西斯卡丈夫回来之前,两个人的谈话。虽然,弗朗西斯卡说不知道 该要如何,但很明显,不与罗伯特私奔是其内心深处早就决定了的。

她没 有选择与自己心爱的人远走私奔。从表面上看,弗朗西斯卡甘愿受困于现实的牢笼,受其牵绊,向往自由却不自由。然而,这是不确切的。弗朗西斯卡很显然与罗伯 特不同。确切地说,在追求自由与个体独立上,弗朗西斯卡反而比罗伯特走得更远,也更实际。弗朗西斯卡对主流社会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家庭责任是认同的,也不 会自私地为个人自由而使亲人陷入困境。她在寻找到精神上的爱的归属后,仍坚持在现实中继续自己的社会角色。

就反过来了,罗伯特是消极地回避一切,因此,他是不现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一个人物形象。

三、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回归

一是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不得不走入现实,面临选择。男女主人公的表现一方面契合了现代人所渴望的个体独立与自由这一共同的社会心理。人总是希望超越和摆 脱现实的藩篱,自由掌控爱和恨的权力。他们之间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便是这种叛逆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使影片获得了很大的心理上的接受性。另一方面,主人公 的叛逆又没有完全超越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他们的选择终于维护了这些观念的合理性甚至是不可动摇性。这也使得影片又没有违背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在价值观上 也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进而,影片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 篇五:电影经典台词!!

1、《红磨坊》:没有法律。没有界限。只有一条规则:永远也别坠 、《红磨坊》:没有法律。没有界限。只有一条规则: 、《红磨坊》:没有法律 入爱河; 入爱河;

2、《异度空间》: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 、《异度空间》: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 、《异度空间》:我不爱你了

3、《断臂山》:如果我知道怎么舍弃你,那该有多好。 、《断臂山》:如果我知道怎么舍弃你,那该有多好。 、《断臂山》:如果我知道怎么舍弃你

4、《 、《2046》:爱情这东西,时间很关键。认识的太早或太晚,都 》:爱情这东西 、《 》:爱情这东西,时间很关键。认识的太早或太晚, 不行; 不行;

5、《一声叹息》:这么多年,牵着你的手,就象左手牵着右手没有 、《一声叹息》:这么多年,牵着你的手, 、《一声叹息》:这么多年 感觉,但砍下去也会生疼; 感觉,但砍下去也会生疼;

6、《卡萨布兰卡》:世界有那么多城市,城市有那么多的酒馆,而 、《卡萨布兰卡》:世界有那么多城市,城市有那么多的酒馆, 、《卡萨布兰卡》:世界有那么多城市 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 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

7、《霸王别姬》:不行。说好是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 、《霸王别姬》:不行。说好是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 、《霸王别姬》:不行 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8、《半生缘》: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会永远 、《半生缘》: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 、《半生缘》:我要你知道 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9、《麦兜》:麦兜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麦兜》:麦兜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麦兜》:麦兜他不是低能

10、《廊桥遗梦》: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就。。。 、《廊桥遗梦》: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就。。

用我的双手把我的爱人紧紧地拥在怀中, 哪怕只有一次。 没有品尝过温暖的感觉, 也许我不会这样寒冷; 如果我从没有感受过 没有品尝过温暖的感觉, 也许我不会这样寒冷; 爱情的甜美,我也许就不会这样地痛苦。

第8篇:廊桥遗梦观后感

《廊桥遗梦》----爱情与责任

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很晚的一个夜晚了,那时候不懂爱情,不懂责任,并且伴随着睡意,所以记忆中的《廊桥遗梦》是朦胧的。直到这次再次重温一回,再次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一部影片就像一段人生,懵知时期和了解世事后的我们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也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在获得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这段影片是讲述两个中年人的爱情,这部影片的结局很伤感,雨中的离别,很有古代诗意化的感伤。

对于爱情,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中,为了爱情而牺牲一切的人实在太多太多,爱情至高无上的观念也深深地印刻在许多年轻人的心里。影片中因丈夫和孩子外出而独自在家的弗朗西斯卡遇到了前来问路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从他身上,弗朗西斯卡感受到了从未在自己丈夫身上有过的感觉。对她说过: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面对这一迟来的真爱,弗朗西斯卡最终没有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而是选择留守在了自己的家庭之中。在她心里,责任,尤其是对于家庭的责任高于一切。如果她选择了离开,伤害的将是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在她眼中,她的丈夫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美国乡村农民,他一生都没有做错过任何事,并且始终爱着自己,离开他是对他的不公平。而她的孩子虽已长大但都还未成年,自己贸然的离去带给他们的伤害无疑将是巨大的。在责任和道德面前,弗朗西斯卡纵然再痛苦,再难以抉择,依然在那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里把自己留在了丈夫的车里,从罗伯特﹒金凯在雨中向她走来的那一刹那,她就已经明白他是在向自己告别,而不是挽留。

影片中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之间的爱情之所以令人动容,原因在于他

们懂得家庭和对于家庭的责任高于一切,这一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颇有老婆和老妈同时落水先救哪个这一残酷问题的味道。虽然丈夫没能实现自己年轻的梦想,但在爱情短暂的保质期过后亲情将成为彼此之间永远联系的时纽带。家庭带给自己长期平淡却又温馨的快乐不经意间超越了那四天短暂的激情涌动。为了付起对于家庭的责任,弗朗西斯卡把有生之年全部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而把死后所剩的一切留给了双方铭记一生却再未谋面的罗伯特﹒金凯。

第9篇:廊桥遗梦观后感

最近闲置的时间不多,这点不多的时间,我都贡献给了泡泡龙3,自己都觉得很过分。曾经卸载过一次,以把它关出门外的姿态表示要与其断绝来往。很快,有了一个心里负累太重的借口,电脑玩不通的我又摸索着安装好了游戏程序,重蹈了前段日子的覆辙。就这样,瑜伽练才练了两天罢停,佳木斯操也变得可有可无,散步又变成了个断断续续的破折号,就连吃口吃了会变美的韩国高丽蜂蜜人参的时间也没有,开关冰箱,得多少时间呐,可谓是分秒必争。

闺蜜小鸟,脚崴后在家里禁足,脑子摔出花的她开始重温那些从青春中走来的经典影片,她强烈向我推荐《廊桥遗梦》。这部影片,之前有没有看过,我想了好久都记不起来了。看来游戏打多了变成脑残是迟早的事,这不征兆已经出来了。

上周五晚上,家族聚会,从酒店出来后拒绝麻将,把这些时间挪出来看《廊桥遗梦》。我很好奇,看过大世面的美艳不可方物的小鸟同学居然会因为这部影片泪崩,道理何在?可能人与人的经历不同,产生的观后感也截然不同。

电影《廊桥遗梦》没有帅气的男一,也没有惊艳的女一,这在我不知轻重的青葱岁月里自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记,全然忘光也是正常的事。如今,以一个飞过洞庭湖的麻雀好歹算是见过些世面的过来人再次重温佳片,感动的竟然是别人忽略的。

影片有三个桥段触动了我在黑暗中看片的心。

一、在男女主人公吃完最后一顿晚餐,男主人公罗伯特暂时告退,说是在近处旅馆会再待上几天,等待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回心转意,一起去浪迹天涯,去非洲、去意大利、去听远方的音乐,去扣离天堂最近的大门。这时,弗朗西斯卡说了一段话:“大家都不了解,女人决定结婚生孩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另一方面却结束了。生活开始充斥着琐碎的事,你停下脚步,呆在原地,好让你的孩子任意来去,他们离开后,你的生活都空了。你应该再度向前,却已经忘了如何迈步。因为长久以来,都没有人叫你动,你自己也忘了动。”

看到这里,尽管觉得弗朗西斯卡的主意改变的有点突然,女人真是情绪的动物,但还是被感动,廊桥真的很遗憾,因为她说出了大多数已婚妇女的心路历程,那些埋藏在心底深处的秘密。对大多数安分守己的已婚妇女而言,一旦结婚,即使碰到再让自己心动不已的男人,也会选择转身离开,飞蛾扑火的女子内心有夸父那般强大的心里素质,她们才是真的爱自己!

二、在街角的一次邂逅,也许是最后一次,也的确就是最后一次。在一前一后等待红绿灯时,罗伯特做了最后的召唤,他拿出了弗朗西斯卡送给他的定情物挂在反光镜上,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跳脱,弗朗西斯卡的心肯定跳得很快很乱,只要再给她一点动力,哪怕在多给几秒钟时间来下定决心,他们就可以不顾一切的比翼双飞了。催促的喇叭声滴滴而起,弗朗西斯卡跌入残酷的现实中,现实是扯天扯地的雨。罗伯特的车子向左转,弗朗西斯卡的车前行,从此萧郎是路人,从此炽热的肢体缠绕、深情的彼此注视只能在午夜梦回中……美国的天空的也煽情,泪流满面,痛不欲生。

三、女主人公的老公理查德临死时说:“我知道你有梦想,很抱歉,没能帮你实现。”突然就被这个长相敦厚的理查德给感动,喜欢他胜过喜欢男一号。这真是一个干净的男人,一个值得女人把下半生依附于他的心胸宽广的男人。所以,恐怕是下辈子,弗朗西斯卡想要与罗伯特在一起都很难,因为弗朗西斯卡没能偿还这辈子欠理查德的情,而她偏偏信奉:“爱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

如果廊桥真的就是爱情,那实在是太遗憾了,它只能是一个梦,一个遗憾的梦。小鸟说:“电影无非讲了一个偷情的故事。”的确,对于大多数结婚后的男男女女而言,爱情远排在于责任、亲情等等后面。只有小姑娘、帅小伙们才有资格向世界宣战:“爱就爱了吧!”

上一篇:课文林海听课有感下一篇:童话剧表演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