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小说英文版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廊桥遗梦小说英文版

叶君健英文小说《山村》自译中的互文性策略

摘 要:双语甚至多语写作日趋普遍,自译研究正当其时,而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这一特殊的翻译形式更是值得引起当下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叶君健的英文自译作品《山村》为例,探讨叶君健自译中的三种互文性策略:文化还原、写译结合和互文性对话,揭示互文性视角对自译研究的启示,以期为当代自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非母语创作;母语自译;互文性策略;文化还原

自译(self-translation、auto-translation 或 authorized translation) 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是将作者本人的创作用另一种语言翻译过来的行为及其结果”(Baker & Saldanha, 2009: 257)。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翻译形态,文学自译曾被主流翻译研究边缘化。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双语甚至多语写作日趋普遍,自译研究正当其时。

文学自译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而在我国则开展相对较晚。国外自译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学者如Cohn等开始关注Samuel Beckett等的自译作品(1961),自译研究在西方初具规模”(陈吉荣,2007),“值得一提的是Hokenson和Munson的The Bilingual Text,于2007年出版发行,对自译这一未知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Baker & Saldanha, 2009: 257)。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Bassnett & Lefevere, 2001: 123),自译研究再次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Susan Bassnett就有一节专门讨论自译的问题。自译现象在中国文坛同样蔚然可观,且自译者多为有着双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文学家,如林语堂、余光中、朱曼华、萧乾、白先勇、张爱玲、卞之琳等都有丰富的自译经验,且其创作和译作都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然而,很少有学者对现当代双语作家、翻译家叶君健的成果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正是李保初教授所称的“叶君健现象”(李保初,1999)。故本文选取现当代作家、翻译家叶君健的英文自译作品《山村》进行研究,以期填补叶君健文学自译研究的空白。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6年基于索绪尔的符号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其《词、对话、小说》中提出,旨在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及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作为一种多元开放、时空交错的动态思维方式与策略,互文性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视角”(杜娟, 2010)。学界对互文性与翻译之联系的关注则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阿尔布雷赫特·诺伊贝特(A. Neubert)和格雷戈里·施里夫(G. M. Shreve)在博格兰和德雷斯勒(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语篇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译者要认识到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互文活动”( Neubert & Shreve, 1992: 123)。哈蒂姆和梅森在其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中认为“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广义互文性是翻译所有文本时理解的先决条件”(刘军平,2009: 226)。

本文基于广义互文性概念,探究多元语境中集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为一体的译者在母语与非母语之间创作与翻译的相互转换,体现不同语言背后自译者受到本国知识、信仰、风俗、社会习惯等文本文化因素影响下在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过程中采取的互文性策略。

然而,当前就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等特殊自译现象的相关研究尚未构成体系,从国内看,有倪婷婷①(2013)、江慧敏②(2012)、刘伟③(2011)、融融、谢昕妤④(2011)、章艳⑤(2010)、、姚申⑥(2001)等对非母语创作作出相关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对象仅仅停留在非母语创作或异语写作研究的相关层面,忽视母语自译或母语回译这一后续的特殊过程。对同一作者的自译研究大多对比自译与他译作品或对自译个案进行研究,探讨自译的忠实、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等问题,自译研究的视角相对单一。而国外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于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1995), Beatson (1999), Scheiner (2000), Liberman (2005), Trzeciak (2005), Hokenson & Munson (2007),不过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双语写作与自译的区分。因此,本文拟从互文性视角分析自译中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这一特殊的翻译形式,探讨翻译、自译与创作三者的关系,并指出自译是一种具有“再创造”性质的特殊翻译,揭示其创作与翻译中体现的文化还原、写译结合和互文性对话等互文性策略,以期为当代自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叶君健《山村》的自译现象

一提起叶君健,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其翻译的《安徒生童话》。作为一名翻译家,叶君健娴熟自如地用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世界语、西班牙语、丹麦语等语言进行翻译,其作品蜚声海内外(刘军平、罗菁,2014)。其实,同时身为一名作家的他也曾多次拿起进行宣传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武器,即文学创作。1945-1949年间,叶君健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文学研究,用英文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集,包括《无知的和被遗忘的》与《蓝蓝的低山区》,以及长篇小说《山村》和《他们飞向前方》(即《雁南飞》)。他于1983年将《山村》自译为中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君健全集》。就笔者所搜集的文献来看,叶君健自译作品的系统收集和整理暂未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内目前对叶君健自译现象的研究涉足很少,研究对象单一,只有两篇硕士论文⑦,且两者都是对英文小说《山村》的叶君健自译本和禾金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并未深入探究创作文本与自译文本间的互文性、翻译语言流向等现象。因此,本文选择对叶君健极具代表性的自译作品《山村》进行研究,以期得出新的发现。

1.1 创作背景与自译动机

1944年8月,应英国战士宣传部之聘,叶君健到英国各地宣传中国人民抗战的情况。《山村》是他在英国巡回演讲时就开始酝酿的一部作品。究其自译动机,我们可从叶君健在其《叶君健小说选》的前言中找到蛛丝马迹。“我现在从它们之中选出这几个样品,自己翻译成中文,连同那本已经译成了中文的长篇《山村》,希望大致能给国内读者一个关于我的外文创作的简要概念,作为交代,也供他们批评”(叶君健, 1983: 4)。正如其妻子苑茵在《关于山村》中谈到:“一九一八年伦敦《泰晤士报》在它七月十日的《文学增刊》上用近整版的篇幅介绍了叶君健的情况,还特别谈到了这部作品,可见它仍活在国外的一些读者的心中。现在它以中文的形式在国内出版,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苑茵, 1982: 189)。

1.2 《山村》的国内外译介与影响

叶君健非母语创作的英文小说《山村》于1947年由英国伦敦山林女神出版社出版后被英国笔会选为1947年的“最佳小说”之一。这部长篇,走红了西方,也走红了世界。先后出版它的国家和地区有:英国、挪威、美国、波兰、捷克、冰岛、希腊、南斯拉夫(有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两种文版)、德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香港等。仅在欧洲,《山村》就有十四五种主要文字的译本,包括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北欧的瑞典、挪威和冰岛以及西欧。在东方,中国、印度和印尼也有译本。许多西方批评家纷纷就小说故事的内容所暗示的历史进程发表评论,包括已故挪威作家协会的主席、剧作家汉斯·海堡(Hans Heiberg),也是《山村》的挪威文译者,北欧当代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霍尔杜尔·杜克斯奈斯(Halldor Laxness)、当代丹麦著名女作家苔娅·莫尔克(Dea Moerch)、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巴夫切克特等。可以说,叶君健的《山村》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其流通范围超越了自己的文化的‘原产地’,‘活跃地存在于其他文学体系的作品,以及体现于这类作品的‘流通模式’和‘阅读模式’”(Damrosch, 2003: 4)。叶君健英文创作《山村》的大获成功让其一步步踏上国际文坛,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真正走向世界的名作家之一。

2. 《山村》自译中的互文性策略

可以说,从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起,具有不同思想背景的学者就纷纷从各自的视角对之加以阐释与界定。就其分类而言,互文性主要分为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广义互文性以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为代表,认为“互文性是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程锡麟,1996)。狭义的互文性主要以热奈特、里法特尔、费尔克劳等为代表,认为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存在于该文本中的其它文本的关系。本文基于广义互文性概念,探究原文与译文间跨文化、跨语言的互文关系,分析叶君健《山村》自译中的三种互文性策略,即母语自译文本对非母语创作文本中文化意向的还原、母语自译文本中出现的写译结合现象以及创作与自译的互文性对话。这种创作与自译中跨语言、跨文化的互文性对话过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2.1 母语自译的文化还原策略

互文性强调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相互指涉( Hatim & Mason, 2001: 5),既不但译语文本要通过对源语文本的参照和指涉产生意义,源语文本的意义在译作产生后也必须通过译语文本才能全部彰显。这种指涉是文学翻译的基础,同时也是译文对原文的“折射”,包含跨文化文本转换过程中综合多种因素的互文活动(Lefevere, 1992: 185)。叶君健通过自译这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将非母语创作文本中诸多文化意义进行还原,让双语文本相互指涉,相互对话。

克里斯蒂娃认为,在译文文本中,互文性从一种语言流向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凭借文本间千丝万缕的互文联系,通过不同符号组织手段,展现出更强大的文化和语言魅力(萨摩瓦约,2003: 3-5)。集创作主体和翻译主体于一身的自译者,在用非母语创作之后,当其进行母语自译时,常常冲破传统意义上“忠实”的约束,呈现出更大的创造性。基于其面向外国读者而创作的异语文本基础上,自译者常常会考虑本国文化和本国人民受众,而将本国文化回归母体形态,即在母语自译时实现对非母语创作中无法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还原。这种文化还原策略表现在一方面作者在非母语创作时将中国的故事和角色放在西方语言环境中来完成,取材于中国本土的小山村,立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与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之下,完全是中国题材;而另一方面作者用母语自译的过程中,则选择将那些用非母语无法表达的中国文化意象进行还原。

作为一部革命小说,《山村》中涉及大量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典故、诗词、民俗等内容。西方读者缺乏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作为作家的叶君健在非母语创作时将中国文化以更易于异国读者接受的方式呈现。

时隔35年后,作者于1982年才将其自译本《山村》由河南出版社出版,呈现给中国读者。在将该英文小说返回其汉语语言形态时,作为翻译家的叶君健面向中国读者,考虑到本国受众的文化接受度,译者选择增补、注释等翻译策略还原非母语写作中没有体现的相关本国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译文明晰化,以帮助本国读者更好地阅读与接受,体现出自译者母语自译时对母语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与非母语文本的文化还原。

本文通过对非母语创作文本The Mountain Village及其对应的母语自译文本《山村》中出现的一系列文化凝聚词语和英汉对照语篇进行文本分析比较,并分析其采取的增补、注释等翻译策略,以揭示作者母语自译的文化还原这一互文性策略。

1)文化凝聚词语

英文原文 中文意思 中文自译文

nine-beaded bodyguards of the King of Hell 地狱王的九头护身 阎罗天子九头天神

Master of wandering ghosts 控制游魂的主人 游魂法师

magistrate or landlord. 地方法官或房东 县太爷或田老板

grey nankeen 灰棉布 南京蓝棉布

Flowers of May 木棉花 海棠花

herb doctor 草药医生 中医郎中

fakir 伊斯兰/印度教的苦行僧 怪头陀

public earthen closet 公共土房子 公共茅房

Revolutionary Volunteer Brigade 革命志愿旅 农民自卫队

ma’am 夫人 大娘

madam 夫人 大嫂

Fate 命运 阎王

wand 魔杖 灵牌

charm 魅力 符咒

armchair 扶手椅 太师椅

officer 军官,警官 丘八爷

a quarter of a mile wide 四分之一英里宽 一里路宽

writing serenades 编写小夜曲 写情诗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第五个月的第五天 端午节

The big bonus 丰厚奖金 分红

wretched land 废弃的田地 劳什子

其实,在英文原文和中文自译文中还有大量文化凝聚词,体现出作者在自译时采取的文化还原策略,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列出。东西方文化具有普遍共性,但同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这种特殊的个性正是两者文化产生差异的客观条件。东西方文化特有的个性在长期的流传和演变中逐渐凝聚成形,成为区别于彼此的“文化凝聚点”。这些文化凝聚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 232)。从列表中可见,叶君健创作英文原文《山村》时,一方面用大量表述西方文化中的意象或概念的英文词汇替代想要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亦或试图用带有“外来成分”的外语直接来描绘出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凝聚意象;另一方面,其在中文自译过程中多让中国文化直接回归母体形态,还原中国文化气息,向中国人民读者受众重构小说中的历史。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作者进入并吸收其他文本,然后形成自身的记忆与知识,在此基础上建构新文本”(克里斯蒂娃,1969: 45-146)。这些新文本带着历史和时代的印迹,聚合不同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风格,它们和以前的原文文本、语篇和语言符号互为文本,也与以前的文化思想互文(萨摩瓦约,2003: 3-5)。集作者、阐释者、译者为一身的自译者在进行创作和自译时,尤其是进行非母语创作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穿透语言的界限,运用自己内在的长期累积和沉淀的双语能力,在脑海中创造与重建用非母语想要表达的中国文化意象,实现文化还原。

2)英中对照语篇

(1)His father had been a landless peasant who could not feed him and had to send him to a monastery to be a lay brother. The abbot taught him to read and chant Buddhist psalms.

他的父亲是一个贫无立锥之地的庄稼人,因为养不活他,才把他送到一个庙里去当小和尚。长老教他识字和念经。

这句话向读者交代了老刘的身世背景,表明他是经历了无数艰苦磨练才学会这行技艺,也让读者对其经历更充满兴趣。这句话中的用词颇值得注意:“monastery”、“lay brother”、“abbot”三个词的中文意思分别是“修道院”、“修道院做杂役的僧侣;凡人修士”、“男修道院院长”。这三个词都是深深根植于西方社会,凝聚着西方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然而,作者并未将英文原文直译过来,而是在母语自译时选择将其还原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寺庙“、“小和尚”和“长老”,以表达深深根植于东方文化的传统意象。另一个动词词组“chant Buddhist psalms”也极具特色。“‘Psalms’指代圣经旧约中的诗篇,是The Book of Psalms的常用说法。该诗集汇聚了150首来自于犹太教、西方基督教和东方礼基督教会的诗篇”(Berlin & Brettler, 2004: 352)。作者用“Buddhist psalms”来指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经,无疑是他的“再创造”。中西方文化的互文性对话在这里突显。借用萨莫瓦约的一句话:叶君健“工作的土壤不过是共有的文化记忆和他对以前所读作品的回忆”(蒂费纳·萨莫瓦约,2003: 106)。正如叶君健所言,一方面,他希望让英国读者接受,读起来使人感到它是英语文学语言。另一方面,“英语不是我的母语,自然我用的也不是纯粹的英语,而且有许多造词,受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的影响,还有很鲜明的中国味(叶君健,1989: 146)”。叶君健的头脑中是以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智慧为蓝本进行创作的。作者通过母语自译后将这些想要表达的文化意象还原,更突显“鲜明的中国味”。

(2)“What kind-hearted god sends you both back home!”my mother repeated the same words again, her eyes now dilated with happiness.“You used to write me saying that you would not be able to come back home until you got the big bonus. Have you got it?”

“哪一位好心肠的神仙把你们两位送回家的!”母亲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她的眼睛大睁着,反射出快乐的光芒。“你一直在信中告诉我,你在没有分到‘花红’以前是不会回家的。你现在分得了吗?”

这是一段母亲和父亲哥哥间对话的描写,其中涉及到“分红”这样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字眼。非母语创作文本中叶君健直接用易于西方读者理解的写作方法,直接用“奖金”进行表达,这样能让西方读者顺利跨越文化差异,使得中西方文化的对话能够顺利展开。而进行母语自译时,作者不仅仅翻译出“花红”这样一个符合中国社会的文化凝聚词,还添加注释以解读“花红”:在中国旧式商号,老板为了笼络店伙,使他们勤勤恳恳地干活,每隔若干年就算一次“大帐”,在所得的利润中,拿出百分之几,分给店伙,作为“花红”,也就是奖金的意思,从而保护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还原中国传统文化,并与英文原文中的“奖金”互文,呈现母语自译的文化还原策略。

2.2 母语自译的写译结合现象

洛特曼(J. Lotman)曾经指出,“任何语言都必须扎根文化才能存在”,任何文化也应以语言为核心才能生存”(Lotman, 1978: 211)。“译者要认识到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互文活动”(Neubert & Shreve, 1992: 123),而自译者更是如此。叶君健在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的过程中,就分别表示过“我所用的创作语言并不是纯正的地道的英语,它的句子的结构与习惯的英语行为颇有距离,那是根据逻辑式的语法规律(多少还采用了一些世界语反映出的拉丁语系和日耳曼语系的语法规律)组成的”(叶君健,1995: 325)。而他自译时所用的母语也已在无形中受到了他者文化的影响,不再是纯习惯式的中文。因此,自译者行走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拥有更多自由,却又不能突破原作的藩篱,经历着不同于一般译者的互文性体验。这种创作与翻译的结合——“写译结合”现象在其自译本中更显明晰。

(1)My mother found her sitting stupidly on the doorstep of her cottage, when she went to offer a contribution to buy coffins for the dead couple. She immediately felt attracted to her and took her back home. In order to legalise her as a member of the household, my mother gave a small tea-party to our village elders, announcing that my elder brother was betrothed to her as her future fiancé when he grew up into a man. But according to the custom she was to be a servant girl before she got formally married.

那时她的村人正在为这对死于非命的人捐钱买两口棺材。我的母亲也去了,想帮一点忙。她看见阿兰正坐在门槛上发呆,因而我母亲注意到了她,于是把她带回到我们家里来。为了使她在我们家居留合法化,我的母亲请了一些人到家里来喝茶,宣布说收她为我家的童养媳,待我的哥哥长大后,将来和她结婚。不过按照风俗,在她正式结婚以前,她得在我家干童养媳的活。

可以看出,译文采用了顺序调整、增减等翻译策略,亦写亦译的特点十分明显。原句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我的母亲看见她正坐在门槛上傻傻地发呆,那时她正想为死于非命的人捐钱买棺材。阿兰迅速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把她带回到家里。为了让她成为我家一员合法化,我的母亲为村里的长者准备了一个茶欢会,宣布让我的哥哥在长大成人后成为她未来的未婚夫。但按照风俗,在她正式结婚以前,她必须干着仆人的工作。”对比自译文,可以发现,作者近乎于二次创作般对原文进行重组,并直接使用“童养媳”这一聚焦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化凝聚词来还原当时的情景。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意味的词汇表达,作者在将英文原文自译过来后使本国文化还原母体形态,让非母语文本的意义在译作产生后通过母语文本全部彰显出来,进行母语自译文本的互文性建构。

(2)We saw on the city wall many colourful posters, bearing slogans, all written by Uncle Peifu himself in classical calligraphy, such slogans as:“Welcome to our people’s army!”“Our humble place is honoured by your presence!”You are to us like water while we like fish to you; we can’t live without you!”

我们看到城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语和口号。这些全都是出自佩甫伯的手笔,书法是古色古香的,但是内容却很新颖。诸如:“欢迎常胜军!”“郁郁乎为民之师!”“承蒙莅临,敝镇增光!”“贵军如水,吾民如鱼;鱼非水不生!”

对比原文和译文,可见自译者基于原文内容,“再创造”地还原了中国旧社会经常使用的传统白话文语体,甚至类似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写译结合现象。叶君健进行非母语创作时,考虑到读者群体是英国普遍大众,所使用的仍是标准的英文写作手法。而进行母语自译时,他选择更符合创作背景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还原出了当时社会的语体特色。

2.3 创作与自译的互文性对话

就创作与翻译的关系而言,叶君健曾提出过“翻译也要出精品”和“再创造”的论断。他认为翻译确实有“再创造”的一面,因而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但这种“再创造”毕竟还是与作家本人的创作不同。而“精品”是指一部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能在该文字中成为文化财富,成为该文字所属国的文学的组成部分,丰富该国的文学宝藏。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就不单是一个“移植”问题了,它是再创造,是文学的再创造(叶君健,1997)。叶君健在海外进行的非母语创作作品,多用英文和世界语写作,而这些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或主题却都围绕着中国特有文化展开,并将其用母语自译过来。这种特有的创作和翻译方式,一方面使作者集创作主体和翻译主体为一身,另一方面又使非母语文本兼具了创作和翻译文本的痕迹,让母语文本充满了文化还原和互文性对话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写译结合”的创作与翻译风格以及创作与翻译的互文性。例如,作者多次将象征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意向和文化凝聚词同时出现在基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创作文本中,而在自译时又体现了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并通过改写、变译等手段对本土文化进行大量阐释,翻译亦是写作,创作亦是翻译,其间还深藏着作者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其文本中的诗歌翻译能够充分体现中西文学中的互文转换与“写译结合”的互文性策略。如非母语创作文本中的这样一首诗“My humble self was named after the Flowers of May, Reincarnated in a dewy morning in a scholar’s family; Dwelling by the brook with five weeping willows; I was taught classics and poetry and embroidery….It was no longer Lao Liu’s voice, but an elegant soprano.”作者将其自译为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七言律诗“奴家取名海棠花,花朝生在书香家;家在五柳溪边住,学得诗书并绣花。这已经不是老刘的声音了,而是一个娇滴滴的女高音”,本身就可谓是一种写作。而且,原文中的某些词汇如“Flowers of May”和“soprano”都具有深刻的西方文化内涵。“五月的鲜花”通常指代五月份为纪念圣母玛利亚“五月皇后”而在基督教会举办的一系列信徒祈祷活动中使用的鲜花。信徒会收集五彩缤纷的花朵来装饰教区教堂的祭坛和街道。作者将其自译时,并未采取一般的直译,而是将这一无法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文化凝聚词改写为素有“国艳”之誉、属于中国的特有植物“海棠花”,可谓是亦译亦写。而非母语创作文本中的“soprano”指代西方歌剧中的女高音,用在这样一个充满中国文化气息背景的诗词创作中,自译后也直译为“女高音”,正如作者所希望的那样,给译文注入一些“外来成分”,让其具有“外国味”。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对同一文本的互文联想会不尽相同,文本语言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也不会完全等值。作者将东西方文化凝聚词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与翻译,运用“写译结合”的策略,以诗译诗,在诗情和韵味上忠实于原文,在文化上互相指涉、对话,实现创作与自译的互文性对话。

3. 结语

自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互文活动,互文性视域下的自译活动也充满了创造性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而非母语创作和母语自译这一特殊的翻译形式更是值得引起当下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叶君健的英文自译作品《山村》为例,对其创作与翻译作品进行分析,以期填补叶君健文学自译研究的空白。本文探讨了翻译与创作的关系,并指出自译是一种具有“再创造”性质的特殊翻译,对非母语创作文本The Mountain Village和母语自译文本《山村》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其创作与翻译中体现的文化还原、写译结合和互文性对话等互文性策略,从而提出从互文性视域研究自译所得到的启示。由此可以看出互文性视域中的自译研究能打破传统的翻译研究格局,为自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在它的启发下,自译者穿梭于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历史踪迹中,达到创造和翻译的巅峰。

参 考 文 献

Baker, M. & G. Saldanh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09.

Bassnett, S. & A.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Berlin, A. & M. Z. Brettler. The Jewish Study Bibl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Damrosch, 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Herberman, C. G. et al.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ume 1:Aachen-Assize [M].New York:Robert Appleton Company,1907.

Hatim, B. & I.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Kristeva, J. L. Ie Dialogue et 1e Roman [M]. Paris: Seuil, 1969.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Neubert, A. & G. M. Shreve. Translation as Text [M]. 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陈吉荣.谈本位论观照之下的《金锁记》自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10): 1.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72.

杜 娟.《红楼梦》跨文化语际传释中的互文性[J].《红楼梦》学刊,2010,(1): 230.

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与文本运用[J].当代修辞学,2014,(5): 9.

李保初.论“叶君健现象”——兼论文学史的任务[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2): 4.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刘军平、罗菁.叶君健翻译思想及其特征探微[J]. 中国翻译,2014,(6): 44.

廖七一.当代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叶君健.谈文学作品的翻译[J].翻译通讯,1960,(9): 254.

叶君健.我的青少年时代[M].河南:海燕出版社,1989.

叶君健.读书与欣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叶君健.叶君健小说选[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叶君健.叶君健近期作品选[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苑 茵.关于《山村》[M].南昌:百花洲,1982.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Key words: writing in another language; self-translating in mother tongue; intertextuality strategie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王梦恬,女,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中西比较文化研究。

通讯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邮编430072

E-mail:15972976003@163.com

(责任编辑:谢瑾)

作者:王梦恬

第2篇:英文小说简介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绝无仅有的。她唯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边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三年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电影也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玛格丽特出生在美国南方城市亚特兰大,是哥典型的南方姑娘。出生于1900年的她并没有经历过美国南北战争,但是,由于亚特兰大在美国内战期间曾经被北方军攻陷,落入北方军将领舍曼之手,所以,这段历史成了亚特兰大市民十分热衷的话题。玛格丽特从小听到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谈论,这使她萌发了创作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一经作出决定,亚特兰大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作者定为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初稿早在1929年就已经完成,但玛格丽特并未马上付印,而是几经修改,终于使小说成了一本举足轻重的是世界名著,至今魅力仍经久不衰。正如有的出版商所说,《飘》的读者群是一代接一代的。老一辈读者有之,中年一代亦不乏其人,年轻读者的数量更是大得惊人。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除了亚特兰大失陷前五角场上躺满伤病员那悲壮的一幕外,其他战争场景并没有花费作者过多的笔墨。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书写美国内战的小小说,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的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这其中就有女主人公郝思嘉。应该说,小说中最具吸引力的人物非她莫属。出身种植主家庭的思嘉年轻漂亮,个性鲜明。然而,不幸的是,在她尚属青春年少的十六岁花季时,思嘉就遭遇了情场失意的痛苦。她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邻居卫希礼,可卫希礼却娶了善解人意的表妹媚兰。使郝思嘉更加不幸的是,战乱接踵而至,整个南方社会不得不投身战争岁月。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辛的生活这双重重压之下,历经磨难的郝思嘉成了一位二十八岁岁的成熟女性。

郝思嘉的父亲是个爱尔兰移民,身无分文的她只身来到美国,通过玩一手好牌和喝酒的海量赢得了一片红色的土地,几经创业把其发展成一个收入颇丰的种植园。思嘉的母亲出身于海滨城市萨凡纳的名门望族,因为情场失意赌气嫁给了比她大将近二十岁的郝嘉乐。作为他们的大女儿,思嘉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脾气暴躁的性格,自小又受到母亲良好家教和道德观念的教诲。所以,她的性格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她既想做个像她妈妈那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妈妈的道德框框的反骨。正是血管里流着的这种充满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思嘉敢爱敢恨、认定自己的目标便勇往直前、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 小说《飘》出版后,美国评论界对郝思嘉的性格莫衷一是,有人把郝思嘉说成是一个好不足取的女性。美国诗人约翰p.毕晓普曾经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郝思嘉都是毫不足取的女性。她吝啬迷信,还自私自利,简直无人可比。她显然属于她那一阶层的一员,但她只有在少女时代才在表面上有点该阶层的言谈举止;属于他们的情感,她却从来没有共享过。人是要有精神的,这一点于她是不可理解的,至于说思想,他知道的最多的就是那种属于小农意识的卑劣的狡诈伎俩。基于这一点,除了她那珍贵的皮肤、土地、和钱财以外,她什么也不看重。而这些正是使她的狡诈伎俩可以永久延续下去的东西。她手里抓着这个,眼里又觊觎另一个,为此,她杀了一个前来偷盗的北方士兵,洗劫了他的尸体、结了好几次婚、购买锯木厂、剥削囚犯的劳动、行使欺骗术、无情地把好几个人送上了西天。”

可以说,毕晓普用洗练的概述把郝思嘉为人鄙视的一面做了精确地描述。然而,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的一员,人的性格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既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全然的坏人。人只能是个多面体,人的性格也只能是多种性格特点的总和。主人公郝思嘉就是这样的多面体之一。在郝思嘉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与反传统的冲突在她身上的体现。毋庸置疑,她的性格有不足取的一面,但同样也有为人欣赏的一面。尽管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她还是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使这一点成为可能的正是她性格中为人欣赏的那一面也就凸显了出来。

玛格丽特在书中刻画了诸多南方妇女形象。通过对比,郝思嘉毫不虚伪、充分表现“真我”的性格特点便在读者面前一览无遗。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上流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颇为苛刻的。女孩子要让先生们欣赏,很大的一面就是要伪装自己,把真正的自我隐藏起来。不管这个女孩多么聪明,多么有主见,她在先生们面前都要表现得很柔弱、很无知。她们最好是胆小如鼠的懦弱女子,一见到老鼠就跳到凳子上;一听见令人惊愕的事就要晕过去;在别人家吃东西要像小鸟一样少,哪怕是别人的宴会有许多美味佳肴而自己也很想品尝也白搭;对先生们说话要表现得尽量无知,即使她们认为先生们其实很愚蠢,她们也还得假装崇拜他们的样子,要不时违心地对先生们夸上几句。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能合乎上流社会社会的习惯和所谓的美德,为了能找到一个体面、尊贵、有钱的丈夫;而一旦结了婚,她便成了男人的附庸,成了生儿育女的机器,而结了婚的女人自己亲自打点生意,就算她的丈夫是个很不精明的生意人,那也是离经叛道的行为,是绝对行不通的。然而,郝思嘉对这些做法嗤之以鼻,对所有这一切发起了义无反顾的挑战。

作者对思嘉的反叛行为最集中的描述就是她怂恿卫希礼和她私奔以及她婚后自己经营锯木厂这两件事上。年方二八的郝思嘉爱上了貌似风流倜傥的邻居卫希礼。遗憾的是,卫希礼却要和他的表妹媚兰结婚了。思嘉为了得到自己的所爱,采取了大胆的行动。在宣布卫希礼和媚兰要结婚的野餐会上,思嘉想办法单独面见希礼,坦言自己对他的爱情,怂恿他和自己私奔。遭到拒绝后,思嘉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巴掌。而后,为了报复,她不假思索地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理。读者可以想像,在当时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美国南方,一个女孩子要作出这样的举动要有多大的勇气。郝思嘉在这个问题表现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一如她一开始对白瑞德的恨意。她不像别的女孩,把爱深埋在心里,不敢对自己所爱的人言明。在她看,哪怕有一线希望,也应该争取的到自己的幸福。

作者对郝思嘉表现真我的个性刻画还体现在另一件事情上。那就是,郝思嘉再嫁给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后,自己借钱买下一家锯木厂。让全体亚特兰大人目瞪口呆的是,她居然自己亲自经营锯木厂,根本不理睬对她此举持反对意见的弗兰克。按照亚特兰大传统的思维,嫁给弗兰克后的思嘉应该安分守己,让开店的弗兰克养活自己,自己在家当个相夫教子的太太。可是,思嘉的举动却使亚特兰大人瞠目结舌。她不但在弗兰克生病时接管了店铺的生意,让弗兰克在邻里乡亲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私自买下了锯木厂,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女商人。这个举动虽然算不上大逆不道,可对于女人来说也是非常出格的。更令亚特兰大人气愤的是,她凭着自己的姿色和独特的经营方式,挤垮了同行中的男性竞争对手,成了木材行业里的佼佼者。思嘉的举动成了别人议论的中心,闲言碎语、造谣中伤铺天盖地而来。然而,思嘉对这一切置之不理,照样我行我素,朝自己认准的目标前进。其实,思嘉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正是现代社会中商场竞争的写照。竞争应该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男人也罢,女人也罢。强者存,弱者汰。从这点上说,十九世纪的郝思嘉倒是有了超前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思嘉性格为人称道的另一点是她的责任心。尽管他不喜欢她的妹妹,尽管她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尽管她对黑人态度严厉,但她在最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抛下大家不顾,而是千方百计统筹安排,带领大家咬紧牙关、挺过饥饿交加的最艰难的时期。她义无反顾地把一切揽在自己的肩上,而这负荷本来是要有两个男人才负担的了的。可她父亲傻了,母亲去世了,身为大女儿的她成了一家之主,她有责任承担这一义务,而她也确实义不容辞地履行了这一职责。为了避免失去家园、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她违心地嫁给了她一点都不爱的弗兰克,用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换来了挽救塔拉的三百美元。她后来处心积虑地经营锯木厂,千方百计地赚钱,一方面是为了自己不再会有挨饿受冻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塔拉能够维持下去,为了有朝一日塔拉能够恢复过去的风采,也为了家里人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她虽然也暗暗诅咒这种职责,恨不得能把这些负荷统统甩掉,但是,正如希礼所说的,她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

她的责任心不但表现在她对自己的亲人的照顾上,同样也表现在她对媚兰的态度上。媚兰是查理的妹妹,也就是思嘉的小姑。希礼参军后撇下媚兰孤身一人面对没有男人保护的孤寂,面对生孩子的痛苦,面对战争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时刻,陪伴她的只有思嘉。其实,媚兰代替自己占据了希礼的妻子这个位置,思嘉有足够的理由不去关照她。可是她虽然打心眼里不喜欢媚兰,甚至暗暗诅咒她死,但她答应希礼要照顾媚兰。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她,陪伴她。因为她不仅仅是希礼的妻子,而且还是她的小姑。从思嘉对媚兰的态度,读者似乎也能预见到媚兰死后,思嘉肯定又会承担起照顾希礼和他的儿子的义务,因为她已经在媚兰临终前答应了她。

如果说思嘉对媚兰的照顾完全是因为顾及希礼的情面,是为了她所爱的人的话,那思嘉对白蝶姑妈的照顾就跟爱情没有任何瓜葛了。白蝶是查理的姑妈,思嘉自从来到亚特兰大后就已经把照顾白蝶当成自己的责任了。媚兰怀孕后,按理留下来帮助媚兰的应该是上了年纪的白蝶姑妈,可白蝶姑妈早就扔下媚兰逃难去了。因为她没有能力照顾媚兰,也没有勇气面对北方军的来临。而在思嘉嫁给白瑞德后,白蝶姑妈的生活来源也全都靠思嘉。没有思嘉,她根本没有能力生存下去。因为她的产业全都被战争给毁了,而身为侄女和侄女婿的媚兰和希礼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资助她。所以,总的说,思嘉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姑且不管她这么做是乐意与不乐意,但她毕竟做了,尽了一份责任。所以,她在这方面为人称道的一面是不应被抹杀的。

思嘉的性格中最能给人鼓舞的一点还是她面对现实、不畏困难的精神。综观思嘉的一生,从故事开篇情场失意开始,打击一个连着一个。如果不是能够面对现实这一点支撑着她,她早就会被挫折、困难打倒了。年仅十六七岁的郝思嘉就经历了失恋的痛苦,紧接着是丧父的伤痛。年仅十七岁的她就已经成了有一个儿子的寡妇。如果说着一切都还只是个人生活上的不幸的话,那席卷整个南方的战乱给她带来的痛苦就是人所共知的了。我们来看看这么一幕:亚特兰大失陷前夕,郝思嘉拖着刚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媚兰和自己被炮火及北方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塔拉。思嘉从小崇拜妈妈,一有困难就去寻求妈妈的保护伞。此时的她之所以一心想回家,是因为她认为到家了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爸爸妈妈去顶住,回家后的她又可以过上少女般无忧无虑的日子。殊不知,正当思嘉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回到家的她愕然发现,妈妈在前一天刚刚去世,爸爸因妈妈的辞世已经傻了。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却几乎一无所有。

注视着默默望着她的一双双眼睛,面对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思嘉没有绝望,没有气馁,她既没有沉溺在过去美好的岁月中,也没有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她下决心要让塔拉存在下去,要让塔拉的人挺过这个艰难时世。她亲自下地摘棉花;拎着篮子在烈日下到邻居废弃的果园里挖剩下的菜蔬;骑着唯一的一匹孱弱的小马到邻居家借种子、了解外界的情况;甚是杀了一个前来偷盗的北方士兵。在塔拉受到要挟、大家面临无家可归的威胁时,她带着嬷嬷来到亚特兰大,想利用自己的魅力从白瑞徳手中借钱挽救塔拉。此计不成,她转而向小有资财的弗兰克展开攻势,终于让他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虽然思嘉把妹妹的男朋友夺了过来,而这也招致了许多人的指责和非难,但是,她不畏困难,敢于面对困难、想尽方法克服困难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结尾。真心爱慕思嘉的白瑞德最终因为失望而决定离开思嘉,而此时的思嘉刚刚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其实不是卫希礼,而是白瑞德,只是自己一直不知道而已。可是,白瑞德觉得自己虽然与思嘉生活在一起,但两人的心从来没有合二为一过。爱女的夭折更是使他产生了绝望心里。面对瑞德的离她而去,思嘉虽然也伤心难过,但她没有撒泼耍赖,而是坚强地接受了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我明天再想这事好了,到塔拉去想。那时我就承受得了了。明天我要想个办法重新得到他。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就是思嘉再碰到困难时屡试不爽的法宝。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思嘉的座右铭。她相信,所有的一切痛苦和挫折都将成为过去,明天将会是另一个开始。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思嘉一生坎坷,历经磨难,支撑她挺过一道道难关、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就是这一信条。小说作者原来是要用“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作为小说的书名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写本书是最先写好的即是最后一章。可见,作者着重要表现的就是思嘉的这一精神。

有人认为,《飘》出版的年代是三十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滑坡,全国人口失业率激增,许多人生活没有保障,过着艰难的日子。人们于是很难逃避现实,试图回到过去的岁月当中去。他们发现自己正在为生存打一场恶战,这场恶战和内战以后重建时期郝思嘉为生活而打的战役如出一辙。他们同样艰辛,同样困难。虽然郝思嘉采取的作战方式并不是全都合乎道德规范的,但是她至少没有躺下等死,而是竭尽全力去拼搏,去奋斗。人们从郝思嘉身上多多少少获得了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小说一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的原因之一。此种想法无不道理。其实,郝思嘉不畏困难、面对现实的精神和勇气也正是小说历经一个多世纪而魅力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这一信条不但适用于大萧条时期,而且适用于任何年代。生活对每个时代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不易的。谁要是在困难面前低头,那他就是生活的弱者;而如若她不畏困难,勇于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困难,那他就是生活的强者。

第3篇:英文小说

篇一:100本英文小说

1.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尤里西斯》(ulysses)1922 2.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 3.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 4.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洛莉塔》(lolita)1955 5.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 6.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fury)1929 7.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 《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8.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匈牙利 《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1941 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1913 10.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11.劳瑞(malcolm lowry)英国 《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1947 12.巴特勒(samuel butler)英国 《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1903 13.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一九八四》(1984)1949 14.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英国 《我,克劳狄》(i, claudius)1934 15.沃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 16.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美国 《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 17.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美国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eart)1940 18.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美国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19.埃里森(ralph ellison)美国 《隐形人》(invisible man)1952 20.赖特(richard wright)美国 《土生子》(native son)1940 2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雨王亨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22.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 《在萨马拉的会合》(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2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 《美国》(u. s. a.)1936 2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国 《小城故事》(winesburg, ohio)1919 25.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 26.詹姆斯(hey james)美国 《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7.詹姆斯(hey james)美国 《奉使记》(the ambassadors)1903 28.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 《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1934 29.法雷尔(james t. farrell)美国 《「斯塔兹.朗尼根」叁部曲》(studs lonigan-trilogy)1935 30.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好兵》(the good soldier)1915 31.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动物农庄》(animal farm)1945 32.詹姆斯(hey james)美国 《金碗》(the golden bowl)1904 33.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美国 《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 34.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一掬尘土》(a handful of dust)1934 35.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当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 36.沃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 《国王的人马》(all the king’s men)1946 37.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 《圣路易·莱之桥》(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38.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此情可问天》(howards end)1910 39.鲍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 《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40.葛林(graham greene)英国 《事情的真龘相》(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41.戈尔汀(william golding)英国 《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42.迪基(james dickey)美国 《解救》(deliverance)197043.鲍威尔(anthony powell)英国 《与时代合拍的舞蹈》(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1975 44.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针锋相对》(point counter point)1928 4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1926 46.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特务》(the secret agent)1907 47.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 48.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彩虹》(rainbow)1915 4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1920 50.米勒(hey miller)美国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1934 51.梅勒(norman mailer)美国 《裸者和死者》(the naked and dead)1948 53.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苍白的火》(pale fire)1962 54.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 55.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美国 《在路上》(on the road)1957 56.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美国 《马尔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30 57.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行进的目的》(parade’s end)1928 58.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 59.毕尔邦(max beerbohm)英国 《朱莱卡.多卜生》(zuleika dobson)1911 60.柏西(walker percy)美国 《热爱电影的人》(the moviegoer)1961 62.锺斯(james jones)美国 《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1 63.奇佛(john cheever)美国 《丰普肖特纪事》(the wapshot chronicles)1957 64.沙林杰(j. d. salinger)美国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65.柏基斯(anthony burgess)英国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62 66.毛姆(w. somerset maugham)英国 《人性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 67.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902 68.刘易斯(sinclair lewis)美国 《大街》(main street)1920 69.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 70.达雷尔(lawrence durrell)英国 《亚历山大四部曲》(the alexandraia quartet)1960 71.休斯(richard hughes)英国 《牙买加的风》(a high wind in jamaica)1929 72.耐波耳(v. s. naipaul)千里达 《毕斯瓦思先生之屋》(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 73.威斯特(nathaniel west)美国 《蝗虫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 74.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 75.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独家新闻》(scoop)1938 76.丝帕克(muriel spark)英国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961 77.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1939 78.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 《金姆》(kim)1901 79.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1908 80.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梦断白庄》(bride shead revisited)1945 8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奥吉·马奇正传》(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71 82.史达格纳(wallace stegner)美国 《安眠的天使》(angle of repose)1971 83.耐波耳(v. s. naipaul)千里达 《河曲》(a bend in the river)1979 84.鲍恩(elizabeth bowen)英国 《心之死》(the death of the heart)193885.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吉姆爷》(lord jim)1900 86.达特罗(e. l. doctorow)美国 《拉格泰姆》(ragtime)1975 87.贝内特(arnold bennett)英国 《老妇人的故事》(the old wives tale)1908 88.伦敦(jack london)英国 《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1903 89.格林(hey green)英国 《爱》(loving)1945 90.鲁西迪(salman rushdie)(印裔英籍) 《午夜的孩子们》(midnight’s children)1981 91.考德威尔(erskine caldwell)美国 《菸草路》(tobacco road)1932 92.甘耐第(william kennedy)美国 《紫苑草》(ironweed)1983 93.佛勒斯(john fowles)英国 《占星家》(the magus)1966 94.里丝(jean rhys)英国 《辽阔的藻海》(wide sargasso)1966 95.默多克(iris murdoch)英国 《在网下》(under the net)1954 96.斯泰伦(william styron)美国 《苏菲的抉择》(sophie’s choice)1979 97.鲍尔斯(paul bowles)美国 《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49 98.凯恩(james m. cain)美国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34 99.唐利维(j. p. donleavy)美国 《眼线》(the ginger man)1955 100.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美国《伟大的安伯森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18篇二:一百部最好的英文小说

《时代》杂志评出的100部最佳英语小说(含下载) 2008-07-02 22:18 | (分类:默认分类) 偶尔也做一回善事。。。

嗯。。我都下过的。这边的情况是教育网加迅雷。所以一般大学里都能下吧。。。

评选人是《时代》评论家lev grossman和richard lacayo,评选时限为1923年(《时代杂志》创刊的年份)至今,范围是全世界,语种是英语。100部小说名单如下(依篇名字母排序):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by saul bellow 下载pdf all the king’s menby robert penn warren american pastoral[美国牧歌]by philip roth 下载docan american tragedy[美国悲剧]by theodore dreiser 下载pdf animal farm[动物农庄]by george orwell 下载pdf appointment in samarraby john o’hara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by judy blume the assistantby bernard malamud at swim-two-birdsby flann o’brien atonementby ian mcewan beloved[宠儿]by toni morrison 下载doc,pdf the berlin storiesby christopher isherwood the big sleep[夜长梦多]by raymond chandler 下载pdf the blind assassin[盲人杀手]by margaret atwood 下载pdf blood meridian[血色子午线]by cormac mccarthy 下载pdf brideshead revisitedby evelyn waugh thebridgeofsan luisreybythorntonwilder call it sleepby hey roth 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by joseph heller 下载doc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by j.d. salinger 下载ebook a clockwork orange[发条橙子]by anthony burgess 下载pdf the confessions of nat turnerby william styron the correctionsby jonathan franzen the crying of lot 49[拍卖第49号]by thomas pynchon下载pdf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by anthony powell the day of the locustby nathanael west a death in the familyby james agee the death of the heartby elizabeth bowen deliveranceby james dickey dog soldiersby robert stone falconerby john cheever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by john fowles在线阅读 the golden notebookby doris lessig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by james baldwin 下载gone with the wind[飘]by margaret mitchell 下载pdf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by john steinbeck 下载pdf gravity’s rainbowby thomas pynchon下载pdf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by f. scott fitzgerald 下载pdf a handful of dust[一掬尘土]by evelyn waugh 下载pdf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心是孤独的猎手]by carson mccullers 下载pdf the heart of the matter[事情的核心/问题的核心]by graham greene 下载pdf herzogby saul bellow housekeeping[管家]by marilynne robinson 下载pdf a house for mr. biswas[毕斯瓦思先生之屋]by v.s. naipaul 下载pdf i, claudiusby robert graves infinite jestby david foster wallace invisible man[隐形人]by ralph ellison 下载pdflight in august[八月之光]by william faulkner 下载ebook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女巫狮子和魔衣橱]by c.s. lewis 下载ebook lolita[洛丽塔]by vladimir naboko 下载pdf lord of the flies[蝇王]by william golding 下载ebook the lord of the ringsby j.r.r. tolkein silmarillion下载hobbit下载 fellowship下载 twotowers下载 king下载 相关资料 lovingby hey green lucky jim[幸运的吉姆]by kingsley amis下载pdf 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by christina stead midnights childrenby salman rushdie moneyby martin amis the moviegoerby walker percy mrs. dalloway[达罗薇夫人]by virginia woolf 下载pdf naked lunch[裸体午餐]by william burroughs 下载pdf篇三:那些经典的英文小说开头 那些经典的英文小说开头

1.you better not never tell nobody but god. 除了上帝,对谁都要守口如瓶,切记。 ——the color purple《紫色》

2.they shoot the white girl first. 他们先开枪打死了那个白人女孩。 ——paradise《天堂》

3.every summer lin kong returned to goose village to divorce his wife, shuyu.军医孔林每年夏天都要回农村老家跟妻子淑玉商量一次离婚。 ——waiting《等待》

4.if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about it, the first thing you’ll probably want to know is where i was born, and what my lousy childhood was like, and how my parents were occupied and all before they had me, and all that david copperfield kind of crap, but i don’t feel like going into it,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如果你对我的故事充满好奇,你第一件想要知道的事情一定是我生于何处,童年如何,以及在生下我之前父母的罗曼史,还有david copperfield是怎样一个烂人。但是坦白地讲,这些我都不想写。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

5.the hegemony consul sat on the balcony of his ebony spaceship and played rachmaninoff’s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on an ancient but well-maintained steinway while great, green, saurian things surged and bellowed in the swamps below.领事正襟危坐在自己的乌木阳台之上弹奏着那架历久弥新的斯坦威钢琴,用升c小调演奏拉赫曼尼诺夫的《序曲》;与此同时,巨大的绿色蜥蜴在下方的泥沼之中蜿蜒逶迤。——hyperion《海伯利安》

6.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百年孤独》7.i was born twice: first, as a baby girl, on a remarkably smogless detroit day in january of 1960; and then again, as a teenage boy, in an emergency room near petoskey, michigan, in august of 1974. 我曾两次降生于世:第一次,一名女婴,在底特律的一个无烟日;第二次,一名少年,在密歇根托斯基的一件急诊室里,那是在1974年的八月。 ——middlesex《中性》

8.there is first of all the problem of the opening, namely, how to get us from where we are, which is, as yet, nowhere, to the far bank.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显然是,如何从我们现在所在之处,去往遥远的河岸。可是,我们连自己现在在什么鬼地方都不清楚。

——elizabeth costello《elizabeth costello》

9.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毫无疑问,单身钻石王老五都渴望有娇妻相伴。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10.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

第4篇:英文小说推荐篇目

英语小说阅读推荐篇目:(女生)

短篇或中篇

《格林·盖布尔斯来的安妮》又称《绿山墙的安妮》——喜欢

《鬼妈妈》——其实不恐怖,喜欢

《爱丽丝漫游仙境》——我第一部看的英文版小说

《绿野仙踪》

《简爱》——必读,简单的可以去读牛津书虫版,要提高的选择其他更详细的吧 《小王子》

《小公子》

《孤女努力记》——喜欢

《阿拉丁和神灯》

《长腿叔叔》——喜欢

《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诗》

《欧也妮·葛朗台》

长篇

《小公主》——我小时候最喜欢的

《傲慢与偏见》——女生都应该读的,个人认为女主与男主的结局在那个年代不太可能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魔法灰姑娘》——挺有趣的

《蓝色海豚岛》——讲的是印第安女生在岛上独自生活的故事,较喜欢,也不长,但没耐心看生活类故事的同学请放弃

《鲁滨逊漂流记》——同上

《小妇人》

《悲惨世界》——我较喜欢的,个人觉得比《巴黎圣母院》好看

(男生)

《在月亮下面》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彼得·潘》

《水孩子》

《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诗》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王子》

《基督山伯爵》——有必要的

《哈利波特全集》

《悲惨世界》——我较喜欢的,个人觉得比《巴黎圣母院》好看

《蓝色海豚岛》——讲的是印第安女生在岛上独自生活的故事,较喜欢,也不长,但没耐心看生活类故事的同学请放弃

《鲁滨逊漂流记》——同上/《指环王》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PS:男生的小说,我看的不多,(以上小说我看的大部分也只是中文版的)男女生间的阅读差别没有那么大,以上所列均可读。英文版可先选择 牛津书虫版的 看(基本上都有,若没有也请选择自己能接受的、能读懂的英文版,否则很难坚持下去),读完后请写读后感一篇(英文)。最后加一部老师推的《歌剧魅影》

第5篇: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全览

王锡璋 国家图书馆参考组代主任

美国蓝灯书屋的《当代文库》编辑小组于1998年7月间选出了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这份排名书单一公布,即引起举世回响和评论。国内媒体虽也报导了这件消息,可惜的是最多仅列出前十大小说的名单而已,一般读者对全部一百本小说是那些仍未能一窥全貌。笔者在《美国的图书馆》(American Libraries)杂志1998年9月号上看到这份百大小说的名单,乃试着查出其小说作者、书名的中文名称(以一般有中译本且有通俗译名者为优先取用原则,如无中译本,则参考《大英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及《剑桥百科全书》中之中译名称),并加上作者之国籍及出版年代,罗列于后,以供读者或图书馆参考。百大小说之圈选,争议难免;然而这毕竟是审视本世纪经典小说之一份参考名单。既是英文小说,入选者国籍自以英、美两国占多数,爱尔兰、匈牙利、千里达、印度等皆寥寥充数而已;然不见加拿大、澳洲等较大的英语系国家之作者入选,倒是遗憾之事。百大书单中,以英国航海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入选四本最多;其他如乔伊斯、福克纳、劳伦斯、福斯特、詹姆斯、渥夫各有叁本入选。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是第一名,这本书在其他单位选拔的名单(如美国瑞德克里夫出版研习班的「百大英文小说」及纽约公共图书馆圈选的「世纪之书」等)也都名列前茅,文学地位似可盖棺论定。就出版年代而言,出版最早的是1900年的《嘉莉妹妹》和《吉姆爷》;最近的则是1983年的《紫苑草》;1985年以于尚无入选作品,可见文学作品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本刊前两期曾连载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名单(175种),再对照本期之百大英文小说,本世纪之经典,大约应可尽纳其中矣!

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

1.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尤里西斯》(Ulysses)1922

2.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 《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1925

3.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Man)1916

4.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洛莉塔》(Lolita)1955

5.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

6.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声嚣与愤怒》(The Sound and Fury)1929

7.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 《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8.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匈牙利 《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1941

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1913

10.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11.劳瑞(Malcolm Lowry)英国 《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1947

12.巴特勒(Samuel Butler)英国 《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1903

13.欧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一九八四》(1984)1949

14.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英国 《我,克劳狄》(I, Claudius)1934

15.吴尔芙(Virginia Woolf)英国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

16.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人间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

17.玛克勒丝(Carson McCullers)美国 《同是天涯沦落人》(The Heart Is a Longly Heart)1940

18.冯内果(Kurt Vonnegut)美国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19.埃利森(Ralph Ellison)美国 《隐形人》(Invisible Man)1952

20.莱特(Richard Wright)美国 《土生子》(NativeSon)1940

2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雨王韩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22.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 《在萨马拉的会合》(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2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 《美国》(U. S. A.)1936

2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国 《小城故事》(Winesburg, Ohio)1919

25.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

26.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7.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奉使记》(The Ambassadors)1903

28.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 《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1934

29.法雷尔(James T. Farrell)美国 《「斯塔兹.朗尼根」叁部曲》(Studs Lonigan-trilogy)1935

30.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好兵》(The Good Soldier)1915

31.欧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动物农庄》(Animal Farm)1945

32.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金碗》(The Golden Bowl)1904

33.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

34.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一掬尘土》(A Handful of Dust)1934

35.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出殡现形记》(As I Lay Dying)1930

36.华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 《国王供奉的人们》(All the King"s Men)1946

37.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 《圣路易.莱之桥》(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38.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此情可问天》(Howards End)1910

39.包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 《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40.葛林(Graham Greene)英国 《事情的真相》(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41.高汀(William Golding)英国 《苍蝇王》(Lordof the Flies)1954

42.迪基(James Dickey)美国 《解救》(Deliverance)1970

43.鲍威尔(Anthony Powell)英国 《与时代合拍的舞蹈》(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1975

44.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针锋相对》(Point Counter Point)1928

4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妾似朝阳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1926

46.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特务》(TheSecret Agent)1907

47.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

48.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彩虹》(Rainbow)1915

4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1920

50.米勒(Henry Miller)美国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1934

51.梅勒(Norman Mailer)美国 《裸者和死者》(The Naked and Dead)1948

52.罗斯(Philp Roth)美国 《波特诺伊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1969

53.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苍白的火》(Pale Fire)1962

54.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

55.克洛厄(Jack Kerouac)美国 《在路上》(Onthe Road)1957

56.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美国 《马尔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30

57.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行进的目的》(Parade"s End)1928

58.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

59.毕尔邦(Max Beerbohm)英国 《朱莱卡.多卜生》(Zuleika Dobson)1911

60.柏西(Walker Percy)美国 《热爱电影的人》(The Moviegoer)1961

61.凯赛(Willa Cather)美国 《总主教之死》(Death Comes to Archbishop)1927

62.锺斯(James Jones)美国 《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1

63.奇佛(John Cheever)美国 《丰普肖特纪事》(The Wapshot Chronicles)1957

64.沙林杰(J. D. Salinger)美国 《麦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65.柏基斯(Anthony Burgess)英国 《装有发条的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62

66.毛姆(W. Somerset Maugham)英国 《人性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

67.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902

68.刘易士(Sinclair Lewis)美国 《大街》(Main Street)1920

69.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

70.达雷尔(Lawrence Durrell)英国 《亚历山大四部曲》(The Alexandraia Quartet)1960

71.休斯(Richard Hughes)英国 《牙买加的风》(A High Wind in Jamaica)1929

72.耐波耳(V. S. Naipaul)千里达 《毕斯瓦思先生之屋》(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

73.威斯特(Nathaniel West)美国 《蝗虫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

74.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1929

75.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独家新闻》(Scoop)1938

76.丝帕克(Muriel Spark)英国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961

77.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1939

78.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 《金姆》(Kim)1901

79.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1908

80.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梦断白庄》(Brideshead Revisited)1945

8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阿奇正传》(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71

82.史达格纳(Wallace Stegner)美国 《安眠的天使》(Angle of Repose)1971

83.耐波耳(V. S. Naipaul)千里达 《河曲》(A Bend in the River)1979

84.鲍恩(Elizabeth Bowen)英国 《心之死》(The Death of the Heart)1938

85.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吉姆爷》(Lord Jim)1900

86.达特罗(E. L. Doctorow)美国 《爵士乐》(Ragtime)1975

87.贝内特(Arnold Bennett)英国 《老妇人的故事》(The Old Wives" Tale)1908

88.伦敦(Jack London)英国 《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1903

89.格林(Henry Green)英国 《爱》(Loving)1945

90.鲁西迪(Salman Rushdie)(印裔英籍) 《午夜的孩子们》(Midnight"s Children)1981

91.考德威尔(Erskine Caldwell)美国 《菸草路》(Tobacco Road)1932

92.甘耐第(William Kennedy)美国 《紫苑草》(Ironweed)1983

93.佛勒斯(John Fowles)英国 《占星家》(The Magus)1966

94.里丝(Jean Rhys)英国 《辽阔的藻海》(Wide Sargasso)1966

95.默多克(Iris Murdoch)英国 《在网下》(Under the Net)1954

96.斯蒂隆(William Styron)美国 《苏菲亚的抉择》(Sophie"s Choice)1979

97.鲍尔斯(Paul Bowles)美国 《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49

98.凯恩(James M. Cain)美国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34

99.唐利维(J. P. Donleavy)美国 《眼线》(The Ginger Man)1955

100.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美国《伟大的安伯森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18

第6篇:英文原版小说阅读应该如何选择?

今天想和各位家长聊一下英语学习当中,英语原版小说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我想先从阅读的意义说起。

阅读是一种习惯,不管是英文阅读还是中文阅读,都是一种习惯,而不能把这个当成是哪些是好的阅读书目,哪些是不好的阅读书目,非常功利性的去看待阅读。这也是家长和学生们可能遇到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所以,阅读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大量的阅读中吸取各个方面的知识。因为我们的知识面其实很狭窄,唯有通过读书才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才可以培养起我们现在常说的“批判性思维”。但是试想,一个学生,她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其他想法的时候,她如何去批判性思维?这是我想首先讲的第一个方面。

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其他的同学、老师或者其他家长推荐书目,但是其实这种推荐书目,往往是一种误导。比如我喜欢看的书,并不一定是这位同学喜欢看的,或者书籍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如果分了,那么势必就让学生错过了很多重要的书籍或者启发学生灵感的机会,这样做的话,带来的后果是很难去预估的。我的建议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想看的书!但是家长一定会说,她不知道啊,她从来都不知道要看什么。可是试问我们很多家长是否给了小孩这样选择的机会,是否让小孩真的去自己决定自己想看什么,决定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第7篇: 2016看完这10部英文原著小说,就够了!

【编者按】2016年,将有10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轮番轰炸欧美院线。在这之前,大家不如先细细品味下这几本原著小说。

1. The 5th Wave(第五波), Rick Yancey

简介:又是一部地球遭遇外星人攻击的科幻小说。人类文明退回石器时代,16岁少女凯西作为仅存人类之一,挣扎生存,寻找希望。外星人总共发起五轮攻击,包括切断地球的能源供给、发动海啸、制造瘟疫。最后,他们登陆地球,有着和人类一样的外貌,意图混在人群中消灭幸存者。 亚马逊评分:4.3/5 星

2.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傲慢与偏见与僵尸), Jane Austen and SethGrahame Smith

简介:该小说保留了《傲慢与偏见》大部分的原始文本,但混入了超暴力僵尸大屠杀的血腥情节,把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升华到全新、另类的恐怖高峰。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心碎、戏谑,推荐给喜欢惊悚重口味的你。 亚马逊评分:3.4/5 星

3. How to Be Single(单身指南), Liz Tuccillo

简介:该小说由《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的作者Liz Tuccillo创作。故事讲述了朱莉,一个30岁的纽约单身女性,当她的朋友被丈夫抛弃后,被迫组织一个单身派对,但是朱莉已经厌倦了这种游戏并且希望找到自己的爱情。同名电影将是一部不错的戏剧。 亚马逊评分:3.6/5 星

4. The Jungle Book(丛林故事), Rudyard Kipling

简介:这部小说是世界闻名的冒险文学作品,在中国内地曾被翻译为《丛林故事》出版,讲述了被狼群养大的人类小孩莫戈里和其它几种不同动物的故事。之前的同名电影都是以动画片的形式,而这次将由真人演绎。 亚马逊评分:4.8/5 星

5.The BFG(吹梦巨人), Roald Dahl

简介:"BFG"即"Big Friendly Giant",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写作的中篇童话。这本著作讲述了一个叫索菲的小女孩被好心眼巨人带到巨人国后,和巨人之间发生的奇特故事。而其同名电影则由演绎过外星人、精灵、鲨鱼和恐龙等等元素的斯皮尔伯格操刀,又将是一部梦幻大作。 亚马逊评分:4.7/5 星

6. The Girl on the Train(火车上的女孩), Paula Hawkins

简介:“你不认识她。但是,她每天都从车窗里看着你。”这不到二十字的一句话,让本来已经陷入经济困境的伦敦女孩宝拉?霍金斯咸鱼翻身,成为出版商和电影公司的宠儿。小说从女主角每天搭乘的两班通勤火车写起,将车窗里的女孩,车窗外的陌生人,巧妙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气氛,令人欲罢不能。《火车上的女孩》采用心理惊悚的情节设置加上婚姻家庭的故事主线,被媒体誉为希区柯克的《后窗》与《消失的爱人》的完美结合体。同名小说电影也将在2016年上映。 亚马逊评分:4/5 星

7. A Monster Calls(恶魔呼唤), Patrick Ness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经树魔指引逃入一个奇幻世界,以应对同学的欺负以及母亲的绝症的故事。该书虽是青少年读物,但是描写的却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沉重题材,书中有着篇幅颇多,既黑暗又带有魄力的插图,借由一位小男孩与怪物的对话,三个故事,带出的是与死亡的拔河,不得不修习的生命课题。 亚马逊评分:4.7/5 星

8. Inferno(地狱), Dan Brown 简介:该小说是由《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运用艺术史、密码、高科技等标志性元素创作的长篇小说。该故事继续围绕《达·芬奇密码》主人公、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教授的奇异经历展开。其同名小说惊悚片也即将登陆。 亚马逊评分:4/5 星

9.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神奇动物在哪里), Newt Scamander/J.K.Rowling

简介:如果你喜欢《哈利·波特》,你也会喜欢这部由J.K.罗琳创作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在故事中的这个国家,几乎每一户巫师家庭都有一本《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作品一问世,就被指定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教科书。现在,麻瓜们也有机会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五足怪生活在哪里?蒲绒绒吃什么东西?为什么最好不要把牛奶留在屋外给刺佬儿吃? 亚马逊评分:4.4/5 星

10. 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怪屋女孩), Ransom Riggs 简介: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叫雅各布的男孩,爷爷死去之后,他陷入了病态,每日噩梦连连,而且反复做着同一个噩梦。他的家人把他强制送到了精神病诊所。为了寻求真相,雅各布逃脱出来,按图索骥踏上了前往神秘海岛的探索之旅,但他没有想到,真相远远比爷爷讲的还要离奇恐怖…… 亚马逊评分:4.3/5

上一篇:4号5号地铁方案下一篇:撰写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