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立足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典型的多民族地区,分析新疆高校大学生厌学的表现,厘清了其厌学行为的6个原因,分别针对这6个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提出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厌学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厌学分析论文 篇1:

大学生厌学分析与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招生量逐年递增,高教事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进步。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学生厌学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方针的贯彻。研究学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其因,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矫治措施很有必要,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外部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的消极、懈怠、甚至否定的情绪。其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积极性,兴趣低落,求知欲缺乏或学习目标“短视”,学习行为懒散,不愿意学习,纪律松弛等。它所揭示的正是当前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学风问题。学生一旦产生厌学心理,便会毫不掩饰地在行动上充分流露出来。

1.放纵。主要指学生对学业的放纵。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产生了“该轻松一下”的想法,丧失了求知的压力与动力。又由于我国现有分配体制的消极影响,“专业好,学业精,不如家里靠山硬”的观念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也是造成学生学业放纵的原因之一。

2.对抗。表现为故意找岔子以对抗老师,致使班级某些工作难于开展。如果这类学生在班级中颇具影响力则更难对付,其后果更为严重。经常旷课学生,人格特征大多是内向、情绪不稳定型。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焦虑、忧虑、孤僻、冷漠等不良特征。

3.奢望。该类学生常奢望天天是周日,学校天天有意外情况而放假,甚至希望老师天天生病或有事出差。考风不正是对这类学生产生厌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随便瞟几眼”的现象滋长了学生的不学而获的投机心理。

4.学风不正。表现在:学非所学,学非该学。整日沉迷在小说、杂志、闲聊中,出没于游戏机房、舞厅、网吧等不宜场所。寻找刺激,束书高阁。他们对知识抱有一种很强的实用主义心态,对目前社会实用的就学,而对基础知识惟恐避之不急。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原因—内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因,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交织,从而导致当前大学生厌学的种种问题。

(一)内因和主观因素是造成厌学的主要原因,对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理想抱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但是有些大学生对学习和就业产生困惑和迷惘,看不到求学出路,认为上学无用,不懂得读书的目的,最大的理想便是混得一纸文凭。这类学生一般年龄心理特征不稳定,不健康,思想波动大,极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不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心中无大志,缺乏动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抗干扰和抗挫折能力差。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学习跟不上别的同学,而逐渐产生畏难情绪,对未来感到迷茫,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思学习,不求上进,这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不成熟的表现。有些学生有着较重的自卑心理,缺乏毅力和奋起直追的勇气,心理受到打击,从而精神不振,逐渐失去信心,自甘落后,自暴自弃。

3.注重实务,社会心理特征失衡导致厌学。有的学生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羡慕“下海”、经商、打工挣钱,认为自己的同学、朋友有本事有出息,回到现实再看自己,觉得差距大,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厌学情绪,也想到大潮中闯一闯,想放弃学业,打工挣钱。他们的知识观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二)外因和客观因素是影响产生厌学的重要条件,它们对厌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存在差异和缺陷。我国目前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都沿袭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适应当时需要而制定的。学科过程强调理论性,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个别教师本身为人师表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对那些差生有歧视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疲倦心理的同时,又由于不合理的评价,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校和学习。

2.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摇篮,因为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父母行为中的失误将会给子女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厌学情绪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而在激烈的学业的进展下,他们又经常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下,而导致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所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的不断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少数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对学习几乎完全放弃。

三、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大学生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与厌学行为高度相关,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抗挫能力至关重要。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防止一切伤害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减轻心理紧张。

2.创设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激发厌学学生学习兴趣。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素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学校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真正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启发学生主体精神,主张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开展个性化教育。做到使学生悦纳学校,悦纳自己。

3.改善教学方式,实行教材改革。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投影、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实行改革,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意志,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他注入激励活力,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积极性。建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意义也同等重要。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发挥各自的教育特长,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一些有利条件,多开展一些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大学生厌学问题查之有因,治之有法。只要我们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教务处)

作者:李 力

大学生厌学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原因和对策视角的新疆高校大学生厌学行为分析

【摘 要】文章立足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典型的多民族地区,分析新疆高校大学生厌学的表现,厘清了其厌学行为的6个原因,分别针对这6个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提出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大学生厌学已经日益成为高校的教学工作中面对的普遍性问题,逐渐引起校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因为厌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上的障碍,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对于正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来说,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如何帮助大学生摆脱厌学情绪,为社会输送学有所成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厌学的表现

笔者生活在多民族集中地区,身为大学教师,对于高校学生厌学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厌学现象深有体会,为了厘清新疆高校大学生厌学行为的表现,笔者曾针对本校2011级、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级的本科生和2012级、2013级与2014级的研究生进行过题为“你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厌学行为有哪些表现”的开放式问卷,经过对有效收回问卷的汇总,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理想和志向的普遍缺乏,对于学习欠缺热情。回想当年革命伟人周总理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在现世校园中恐已不为多见,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派欣欣向荣的升平繁华,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整体性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这种躁动同样影响了在校的大学生,很多时候为了当下的利益而缺少大局观和长远考虑,表现在学习上,也就是排斥读书这种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

2.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高。学生上课迟到现象频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经常集体性漠然,并且缺乏互动,课堂讨论也是一片寂寥,毫无生气,课下作业完成情况不佳,时有拖落、抄袭等现象发生,这显然并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对于科学文化知识强烈渴求的积极状态。

3.学习中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现象严重。经常可以看到,在课上,学生相互交头接耳讨论与课程无关的事情,玩手机、平板电脑、戴耳机听歌、吃东西、看闲书等更是司空见惯。

4.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相当部分的民族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低下,在民族生中,尤其是在民族班、民族语言双语班、民考汉学生中,主动退学、被开除、补考、重修、留降级的比重很大,经常出现整个班50%~60%的学生考试不及格参加补考、重修的现象。

二、学生厌学的原因

1.学业压力大,就业前景不乐观。在新疆这个民族地区,尤其是对于来自南疆的民族生来讲,教育相对落后,学生上大学以前的学习基本以其母语民族语言为主,条件稍好的地方也是中学才开始接触汉语教学,更不要说外语了,因此在大学学习中汉语和英语为主的教学致使语言基础薄弱的他们严重不适应,感到学业压力巨大,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于是产生了更加厌学的恶性循环;此外,虽然国家对于民族地区尤其是对民族生的就业政策多有照顾,但是社会上仍有对于民族生就业歧视的现象存在,这导致相当数量的民族生感到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前途无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不适应录取专业,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这种现象可为分为两各方面,其一是学生对于自己报考的专业了解不充分,入学后发现所学内容并不感兴趣或者学习非常吃力,进而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心生厌学情绪;其二是考生参加升学考试后没有被志愿专业录取而是调剂到了非自己心仪的专业,出于对调剂专业的“不感冒”,导致缺乏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个人因素。关于学生个人,也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在新疆,部分大学生特别是民族生,原本内心是渴望学习的,但是由于大学入学前接受的教育水平较差,这表现在之前的教育条件限制,汉语言和外语水平的限制等因素,使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掉队。在这个过程中,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了自暴自弃,厌恶学习;第二,部分学生,这里重点讨论民族生,在新疆这个特殊的民族宗教地区,民族语言和民族宗教意识对于民族生来讲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影响其各个方面,当然包括大学学习生活,由于某种原因,一些思想较为落后、不太进步的学生总有或多或少的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抵触心理,此外一些落后地区传统的腐朽落后的习俗甚至是恶习也是致其厌学,影响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因之一。

4.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新疆,经济条件整体来讲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相对落后,部分学生特别是来自诸如南疆地州、牧区的偏远地区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不好,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多有扶持照顾,但是目前来看,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学习优秀的民族生尚且时有因家庭经济原因辍学、退学,更不用说学习成绩差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民族学生了。但是,抛开单纯的家庭经济层面,在新疆偏远地区生活的居民的思想还是相对保守,父母不愿子女离家远行求学的固本守土的传统观念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家长不注重子女教育的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子女厌学情绪的产生。

5.学校方面的因素。谈到校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一,硬件方面,客观上讲,新疆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硬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首当其冲,目前学校用于学生教学的现代化电教、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老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学生对于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及其辅助设备的不满意是大学生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其二,软件方面,目前新疆高校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雄厚,教师从民汉比例、高级职称数量、性别与年龄结构、专业背景等方面还有待调整和优化,往往教师队伍的水平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大因素;此外,谈到新疆这个民族地区,就不能不谈到个别民族教师在非经文学院的大学课堂上公开讲宗教,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与大学所宣扬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抵制有神论调的大学精神相违背的,正是这种极个别的教师的反动蛊惑和煽动,造成了部分民族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6.社会环境的影响。上文已经提到,当今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急速前进,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已雄踞世界第二,各行各业繁荣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整个社会整体性的浮躁,并且似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脑体倒挂”现象已初现端倪,于是,“学习无用论”的负面论调有所抬头,于是学生普遍厌学,利用学习时间去打工、去创业的现象非常多见;再者加之新疆生活、工作节奏较慢,整体竞争压力相对不大,于是乎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似乎感觉不太需要认真学习将来也肯定能在新疆“混下去”,基于此,厌学之风横行校园。

三、纠正大学生厌学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通过开设或者完善已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辅导员在课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学生树立合理、客观的职业生涯预期,正视确实存在的就业压力,摒弃主观虚构的以及传言的某些就业压力,正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坚定努力学习一定能够成才的信念,对于前途抱有无限憧憬与希望。

2.着力培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部分大学生对于其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者兴趣不高,进而产生厌学的负面情绪,这是不可取的,其实,学生入学前都没怎么接触过大学专业,可以说还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完全是入学后培养的,这就需要校方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学校要做的工作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调派学识渊博的授课教师,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本身要做到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对于所学专业积极探索,渴求知识,发现本专业吸引自己的一面,并试图放大这一点,并且在学习中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心得,逐渐培养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爱好,变厌学为爱学。

3.培养后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首先,对于新疆高校的后进生,尤其是对“主力军”民族生来说,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他们至关重要,前文已经有所分析,不良的心态致其厌学,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感到学习压力将要自暴自弃厌学时,及时做出干预行为,引导他们摆正心态,正视挫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给他们补课,给他们吃“偏食”,给他们“吃小灶”,让他们感到学习有望,为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不掉队;其次,在大学中,尤其是民族宗教地区,大学里一定是不能讲宗教的,是不能有陋习的,大学的精神是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自由探索与博爱精神,坚决不能让腐朽落寞的东西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讲文明、树新风,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4.关注、关心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关怀,不仅仅是体现在其学业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对于其身心健康和家庭的了解。在民族地区,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不太支持子女完成学业,有的家庭则思想比较保守,也不愿子女读大学,作为校方应及时了解情况,积极与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沟通,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能使他们安心在学校学习,而不致其因为家庭的原因而顾虑重重甚至厌学。

5.学校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其一,硬件方面,用于学生教学的现代化电教、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采购、更新、维护要到位;其二,软件方面,完备新疆高校的师资力量,合理调整和优化教师队伍,要涉及民汉比例、职称比例、性别与年龄结构、专业背景等方面;此外,在新疆这个民族宗教地区,一定要杜绝宗教进校园、进课堂,学校要创造的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沐浴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海洋里,加强学风建设,杜绝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思想污染校园。

6.提高学生对于学习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提高大学生对于学习重要性的思想认识,靠学校一方恐独木难支,需要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和学校正确的教育熏陶,多方面形成合力。之所以目前“学习无用论”如此猖獗,是因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舆论导向出现了偏差,浮躁的社会的短视心理,急功近利的作祟思想,都让大学生的目光不能长远,而当代大学生则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立志高远,胸怀家国天下,充分认识到只有守得住寂寞,坐得住、立得正,经过大学的努力学习,学到真本领,将来才能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晓明,陶恒.人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人学出版社,2005.

[2]刘海涛,等.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影响的个案研究[J].学园,2014,(24):39-40.

[3]张红霞.教育功能视角下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14,(3):58-60.

[4]刘彦欣.浅析大学生厌学问题[J].学苑教育,2014,(12):17.

[5]许跃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与教育引导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38-39.

(编辑:秦俊嫄)

作者:古力先·司马义

大学生厌学分析论文 篇3:

大学生厌学情绪分析与疏导对策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和表现,提出采取优化社会大环境、改革教育方式方法、介入心理干预和多方位加强监管等疏导对策,帮助大学生摆脱厌学困扰,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 厌学情绪 疏导对策

随着就业、竞争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学生因为厌学而不能获得学位而留级,甚至被退学,这种现状让我们感到担忧和不安,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所谓“厌学”即厌恶学习或不愿主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1.厌学情绪的表现

1.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在中学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真正进入大学以后却失去了学习目标,表现出茫然、空虚、焦虑甚至厌倦的情绪,仅仅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1.2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待学习生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不再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常伴随的是不愉快的体验。因此表现出对学习有关的活动热情逐渐消退,失去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学业持负面态度。

1.3行为上有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学生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愿做作业,不参加实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且不认真听课,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性格孤僻、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2.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

2.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敏感且易于接受,但对事物的认识与把握则缺乏相应的自制力,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导致网络、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低俗文化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之沉湎于玩网络游戏,观看黄色视频;沉湎于交友、谈恋爱、吸烟、高消费攀比之中,人格发生明显变化,变得懦弱、自卑、萎靡、意志减退、丧失自尊,失去师生、家长的信任,并引起躯体和行为的改变。

2.2就业压力的增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改变,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不少大学生认为毕业即失业,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好找工作,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认为读书无用,学习好坏与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学习好未必能就业,学习差也不见得找不到工作,路子和关系才能成就一切。这种想法的形成对大学生不愿学习、厌倦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3学校教育的失误。办学思想不端正,对教育的内涵缺乏管理和提高,不能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对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于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另外,教师教学水平下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注重教材、教学和学生心理的研究,虽然大多采用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但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只是一味地观看屏幕,未能富有激情地穿插讲解,师生缺乏情感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甚至厌烦。

2.4学生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不良的个性有意志力薄弱、孤僻、自卑、抑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或遭遇失败,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和解决,也不愿寻求别人的帮助,总感到自我能力差,不如别的同学,是个无能者、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陷入学习能力越差越厌学、越厌学学习能力更差的恶性循环中。

3.厌学情绪的疏导对策

3.1优化社会大环境。全社会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倡导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决抵制不良的文化信息,优化教学和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2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学校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主动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还应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倦生体和信心,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3.3介入心理干预。对有厌学情绪表现的学生,可采用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并学会自救的能力。如学校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阅读疗法,把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或能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各种书刊推荐给他们,并由专门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阅读,使其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找出自身不良的认知或错误思维,并加以纠正和克服,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内在的学习动力和信心,最终快乐学习。

3.4多方位加强监管。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系,构建主体教育与监管体系,做到发现问题早、干预介入及时、不留有教育和监管的盲区,力争在大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能相互协同,齐抓共管,这也是有效防范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对策之一。

大学生厌学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常见问题,因此了解和认识大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和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疏导对策,帮助他们走出厌学困境,已成为各高校应该思考和应对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54-58.

[2]傅若宇.浅议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93-94.

作者:傅若宇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定语从句教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