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无疑已成为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其就业问题有没有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论文 篇1: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加高质量就业。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对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难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建议

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700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人,而2015年这一数据刷新为749万,再创历史新高。而当前一些行业用人需求减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相对不足。这样的形势将给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就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学以致用,凭借自己所学知识,在社会上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用自身的劳动能力,挣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在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同时,也不断为国家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足。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就业指导只是集中在毕业前几个月。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才知道有“就业指导中心”。同时就业指导太过简单,往往只是指导一些皮毛性的东西,就业指导“形同虚设”,做得不到位。就业指导的规模虽然逐渐扩大,收效却总是甚微。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就业工作按理应该政府牵头,但大学生就业却是多头管理,高校开拓市场、组织招聘会,却很难从人社部门获得经费支持。人社部门管理下的人才市场跟企业关系密切,却没有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企业信息需求发布平台,高校对各个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并不准确。一些地区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养老保险双轨制,让大学生对需求不大的机关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对需求较大的企业岗位却始终心存顾虑。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3.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力度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对于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展开,不少高校往往是在大学生大四的时候才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邀请主讲的是企业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经理,其内容局限于从社会和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很少从大学生的角度来介绍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进入社会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

4.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工作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由于大学生要完成自己的学业首先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学业完成过程中,这些大学生还要承担无数次考试竞争的压力与代价,这些付出与代价使得大学生期望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体面的工作、优厚的薪资待遇。事实上,目前更多的大学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边远地区就业。就业期望过高,造成心理不平衡。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1.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社会职业时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大学生的就业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或者阻遏大学生的就业。不切实际的就业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引导。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的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进行;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公司企业实地考察。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相适应,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2.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高等学校的教改工作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加强,专业设置要科学合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预测要建立在深入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学科模式、层次,积极倡导特色专业,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职业规划对策,比如在教学中设立就业指导课、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召开就业座谈会等,在就业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帮助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目标。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与相应用人单位的联系,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拓宽道路,比如开展校园和企业招聘会等,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

3.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一些合理的课程专业。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当前,国家正在探索高考制度改革,能否探索通过招生真正影响到高校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优胜劣汰的一种新的合理机制,值得期待。

4.加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始终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需要加倍和提前付出,在进入大学“象牙塔”时就做好全方位学习的思想准备,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性选择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择业技巧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培养,认真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5.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中的基础性内容,在就业指导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在就业指导教师的配备方面,很多大学做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仅仅只是把就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或者学院副书记作为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就业培训,因此在对学生的指导上还是值得怀疑的。另外,高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很多学校只是把其作为一般选修课对待的,致使学生从心理上就对其轻视,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方面,高校要提高认识度,配置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更要加大力度。另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紧跟时代歩伐,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以便提高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

6.加强校企合作。招工难问题将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就用人单位的主力军企业来说,企业要伸手接过高校递给的橄榄枝,充分回应,更要主动去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了解新新人类的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要求。用人单位可以在高校的相应专业上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制度,更要主动地向大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发展前景,既能促进大学生更好的了解招聘企业的信息,也能让这些用人单位更有效的挖掘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另外,企业要在创造条件、吸引留人上下真功夫。要给予九零后新生代大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和满足其个性化诉求。

参考文献:

[1]姜正华. 大学生公平就业机会研究〔D〕. 南昌大学,2011.

作者:张蓉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无疑已成为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其就业问题有没有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人才需求总量相比仍然不足,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缺乏标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3.学生就业准备不足,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4.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12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高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5.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全球金融危机肯定要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迅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出口下滑,对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这表現为: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去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受主权债务问题影响,纷纷出台财政紧缩措施,对未来的经济复苏和短期增长将会造成冲击。而由于就业复苏一般要滞后于经济复苏,国际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将持续3-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国内就业形势也很复杂,一方面,不仅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中西部地区企业也面临用工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失衡,“招工难”、“加薪潮”考验着全国各地方政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1.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2.重视职业规划,做好职业选择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失业”。学生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低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3.政府積极参与,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就业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坦言,大学生就业状况依然比较严峻。尹蔚民说,今年该部将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他说,首先包括进行就业的拓展计划,去年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包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科研单位,到中小企业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其二是大学生的援助计划,对困难家庭,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采取积极措施。使得他们尽快找到工作环境。最后是大学生的见习计划,对于部分大学生,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我们会相应的安排到企业里面,也包括事业单位见习。政府给予补贴。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2009(8).

[2]陈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人民论坛,2009(3).

[3][5]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2009(5).

[4]李荣.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3).

[6]何志涛.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问题[J].新浪教育,2006(5).

作者:曹宜君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推进过程中,面临全球的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尤为突出。在新形势下,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改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识和观念转变,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1.1 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第一年,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推进。200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一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到46.2%。2004年全国毕业生的总人数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而每年国家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求职的需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1.2 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进而发展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大衰退,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

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相关企业面临严峻形势,许多企业由于业务萎缩而冻结招聘。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造成薪资下降。另一方面即便是不在上述的专业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也会由于市场的大环境而不得不接受较低的薪资,也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1.3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首先,高校在自身定位上普遍存在盲目求大求全的问题,而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关注等方面却不断降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定位趋于一致,都在争夺同样的位置,导致众多高校都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培养出的学生趋于平庸,缺少竞争力。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社会对重点大学顶礼膜拜,对职业教育却是不屑一顾,对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趋之若鹜,而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不给予相应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才培养观的错位。

其次,当前高校教学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都与用人单位不吻合,脱节现象格外严重。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是盲人摸象,没有市场调研和论证,哪个“热门”就开设哪个,哪个容易就开设哪个,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大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再次,不少高校仍然沿袭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教学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1.4 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1.4.1 实践动手能力

当前,企业对大学生毕业生期望值比较高,希望学生上岗马上能胜任工作,而部分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差,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来适应工作岗位。

1.4.2 专业知识

大学生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关注程度不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学生普遍专业知识不足,对专业和行为知识的掌握能力缺乏。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长期以来养成了消极应对,盲目服从的不良风气,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为以后就业留下了隐患。

1.4.3 自我定位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造成在择业时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盲目攀比、消极观望等心态。一项《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就业,占调查总人数的39.72%。第二“吃香”的是外资企业,愿意到行政事业单位入职的毕业生占18.74%,位列第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相对稳定的国有企业自然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竞争日趋激烈。近七成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都把目标投向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外省在经济发达地区院校就读的学生中,愿意留在学校所在省分的毕业生占半数以上。相比之下,选择到西部或农村地区的毕业生却少得可怜,分别为5.03%和1.54%。

1.4.5 其他原因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国家及各地的就业政策的不甚了解,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如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材料组织,面试交谈等技巧等方面知识的缺乏,也导致大学生毕业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2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2.1 政府方面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关系到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2.1.1 构建以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

政府要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改善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以避免仅关注经济增长指标而出现的指标看好、就业反而减少的状况。为此,应构建以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劳动就业。同时,国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向非公经济单位、走向中小企业、走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

2.1.2 运用财政政策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

通过加大政府在直接购买和公共工程建设方面的支出,增加对社会产品的需求,以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雇用大学毕业生;通过财政支持方式,提倡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毕业生技能,使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等等。

2.1.3 完善就业服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人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服务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要将毕业生招聘会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之中,以为毕业生服务为宗旨,尽可能组织大量专业化、多样化、小型化的供需见面会,提高招聘的成功率;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构建互联网上的可靠信息平台,形成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的网络体系连接。

2.1.4 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毕业生应该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他们不仅是就业岗位的使用者,更应该是创造者。创业是就业之源,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予以法律支持。

2.1.5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

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

2.1.6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教育部门及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

2.1.7 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

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2.2 学校方面

2.2.1 专业设置及教育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积极进行教育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招生计划。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学,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迅速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在学科专业调整过程中要遵循高教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对市场需求过少、就业率连年过低的专业,要果断进行调整,减缩招生规模,甚至可以停招。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再培训和考核,使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专业的科技动态和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其全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意识。

2.2.2 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重视就业工作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责任到人,要把学生的就业工作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专业教学相结合,长久发展相结合。采取措施加大奖惩力度,提高各级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做好就业工作。

2.2.3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工作实效

就业指导服务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工作实践体系。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就业指导,使大一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调整生活方式,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使大二、大三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使大四学生全面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做好择业前的各种准备,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上,应由分散、零散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使其能把握时机充分就业、面向基层。通过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教学,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把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2.2.4 针对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手段

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方法和技巧。聘请企业或行业专门人士来学校做专题指导报告,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与毕业生进行座谈会,召开“签约成功”学生经验交流会等,并逐步健全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如引进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职前网络学堂等板块,免费开放就业信息查询室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各方面的就业准备。

2.2.5 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

通过学习、调研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2.2.6 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要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帮助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并通过历届毕业生的有效资源积极引荐,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2.3 学生方面

2.3.1 切忌盲目求职,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准备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要受到很大阻力,面对繁杂多变、眼花缭乱的社会,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面对着残酷严峻的就业竞争。面对着这重重阻力,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压力。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企业通常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有潜力的人、忠诚的人和敬业的人。对求职者而言,清楚了公司的用人要求,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案。

2.3.2 树立新时期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道路

打破传统求职观念,多双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并愿意开动勤于思考的大脑,再加上对身边不断丰富的信息资源的灵敏度,从而开创求职新思路,踏上人生新旅程。随着职业面的拓展,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求职机会。因此,在选择的时候,不应仅仅停留在原来意义上的职业上,放宽眼界,转变观念,把握更多展示、学习的机会。

2.3.3 树立正确求职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桂正华.探讨大学生就困难的原因及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的举措[J].市场周刊,2007,(5).

[2]张振军.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原因分析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J].2006,(6).

[3]姚慧文.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4]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G].2009,(1).

作者:林益彬

上一篇:社区干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有关关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