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持续遭受了内需不足、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进口纱冲击等不利发展因素,行业整体经营形势出现持续萧条景象。棉纺织企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即实行规模化运作、注重技术和管理创新、产品定位有特色的棉纺织企业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资金实力不足、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生产普通产品的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不断出现停产、倒闭现象。缺乏特色和创新、生产常规中低端产品的棉纺织企业已难以生存,产品结构调整、管理和技术创新升级已经成为棉纺织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鑫旺-长纺杯”2015 全国纺纱创新技术研讨会在开封市召开,全面探讨行业内涌现出的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产品,直接帮助我国广大棉纺织企业梳理全年发展思路,推动企业迅速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调整升级。

纺织互联网是趋势

在“鑫旺-长纺杯” 纺纱创新技术研讨会上,14场专题报告围绕纱线技术、产业分析等问题展开,如环锭纺新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探讨,转杯纺、涡流纺新品开发经验介绍,剖析国外纺纱厂的先进设备配置及管理经验,探讨升级转型方向,紧密纺生产管理和技术创新,粗细联系统市场化应用效果分析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指出,纺织行业新常态有四个特点,即经济增长逐步减速换挡、结构调整支撑行业稳健发展、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和资源配置优化调整行业发展格局。他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和人才培养等发展战略重点落到实处,把握好行业新常态的外部形势和内在本质要求,努力从自身转型升级中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精彩论述无疑为我国纺织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指明了方向。

夏令敏特别指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纺织互联网是趋势。这也是纺织行业在信息化改造的同时,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的过程,应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和智能化”三大新特点。为此,以红豆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涉足电信、互联网领域,体现了纺织企业对行业互联网应用乃至信息化服务的重视程度。

在ITMA2015中发现可持续方案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必须是生产商、品牌所有者以及时装零售商品牌策略中的核心部分。

ITMA区域市场通讯总监方惠芳特别呈现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和服装制造技术展会——ITMA的历年参展情况,ITMA 将会为这类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和购买者提供一个相关平台,企业可在ITMA2015中发现可持续方案。她还欢迎企业参加今年于11月12~19日在意大利米兰的新米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ITMA2015。

“鑫旺-长纺杯”由中国纱线网和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由开封市人民政府尉氏县人民政府、开封市鑫旺棉业有限公司江阴市长纺科技有限公司等协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赵洪、《中国纺织》杂志社总编徐红、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名誉会长李书勤、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会长袁建龙、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松文等嘉宾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的棉纺织企业、纺机器材企业、纺织院校、科研机构等55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作者:梁瑞丽 徐红

第2篇: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上海普天邮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普天”)紧紧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节能环保和打造新型产业园区为驱动力,通过转型创新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上海普天是国务院国资委所属中国普天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之一,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的华东邮电器材厂,是国内最早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之一。1981年更名为邮电部上海通信设备厂。1993年7月进行股份制改制。同年10月18日,公司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994年10月20日,B股上市。

60多年来,上海普天创造了历史上的许多第一,曾经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传机、第一架载波机,创造了近千项科技成果,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上海普天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新能源产业建设的政策,在新常态下迎接新挑战,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将原有的轨道交通、商业自动化、能源集成、安防通信四个产业板块进一步整合和集成,结合上海普天产业园区建设,迈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步伐。

新兴产业 新思路

上海普天是中国普天旗下唯一的一家从事能源集成综合运营服务的公司。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智慧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公共设施能源建设”、“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化系统工程解决方案”、“合同能源与环境管理”等五大业务板块,目前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央企大型能源集成综合运营服务商和智慧低碳城市整体能源规划建设运营商。

技术创新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动力。上海普天坚持技术创新,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等清洁能源新技术,将农村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变废为宝”,经加工成为清洁燃料,生产蒸汽供企业使用,一方面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等问题,一方面也显著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助力推动企业向低碳化生产转型。为上海汇阳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生物质锅炉蒸汽供应项目”中,在成功应用生物质能技术,高效产热的同时,避免了传统燃煤锅炉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预计该项目实施后,5年内供给企业的蒸汽总用量可达45万吨以上。在智能化系统方面,上海普天的专家团队自主研发的“智慧化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系统”,能够为用户能耗设施进行能源系统监控,分析统计精确数据,直观反映楼宇用能情况,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控制能耗设备,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能耗费用。该系统目前已成功运用于中国普天大厦等楼宇,为高效节能提供智控助力。上海普天为南京栖霞区打造的智慧用能管理云平台项目,也创新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融合技术,有效实现对区内用能单位能源数据的自动收集、集中管控,使区内企业能耗使用的实时情况被及时反映,有利于政府帮助企业找准用能漏洞,提高节能降耗的针对性,促进绿色节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该平台也为政府进行能耗监测、统计等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

上海普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成立的专业能源技术公司,拥有一批博士组成的高级专家团队,提供项目顶层规划、咨询和技术解决方案,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示范等服务,致力于成为国际顶尖的低碳智慧技术供应商。上海普天密切关注创新技术动态,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备高推广价值的能源技术。如其撬装式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智能城网示范工程项目(CIEN),该项目通过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市电、空气能等多种能源,实现多能互补、梯级利用、按需供能,达到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目标,同时兼具因地制宜、组合灵活的优势,应用价值巨大,是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专项项目。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提升经营效益的助推器。节能环保产业利国利民,除技术创新外,它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紧密的市场合作。上海普天敏锐感知当前节能环保领域的市场需求,通过深入考察、细致调研,根据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创新引进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商业合作模式(EMC、BT、BOT),引导市场资源高效、优化配置,为推动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通过灵活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创新商业模式,上海普天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显著降低了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上海普天以市场为主导,已连续主办了两届“合同能源管理创新合作论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合作模式,吸引了众多环保节能领域的有识之士在这个平台上携手交流。上海普天能源也曾在该平台上,成功与浙江仙居大卫集团等8家单位分别签署了关于关智慧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智能照明节能、智慧农业、节能生态城区建设、工业变频节能、油田电机设备节能、余热利用节能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上海普天能源与各界的合作进一步深化,综合节能服务运营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上海普天作为国家发改委节能服务机构资质备案单位、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EMCA优秀会员单位、上海节能产业战略联盟理事会理事单位、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智慧园区发展促进会理事单位,始终保持着对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希望和热情,并为此不断开拓创新,付出努力。公司曾荣获:“节能中国十大贡献单位”、“2014节能服务产业品牌企业”、“节能服务公司综合能力等级—公共设施领域AAAAA级证书”、“节能服务公司综合能力等级—建筑领域AAAAA级证书”、 “2014年度上海节能金钥匙奖—优秀节能服务公司奖”、“2014年度上海节能金钥匙奖—最佳节能案例奖”、“2014年度上海节能金钥匙奖—上海五十强节能公司奖”等荣誉。

传统产业,再创新

轨道交通设备的制造是上海普天的传统产业。自1996年开始与上海地铁进行技术合作,开始了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研发和生产,获得过美国CUBIC公司(全球最优秀的AFC产品供应商)的授权,生产磁卡自动检票机在上海地铁、天津地铁首先上线运营。从此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给国产开辟了道路,被喻为国内轨道交通AFC系统开山鼻祖。

2003年上海普天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全球第一套薄型非接触IC自动售检票系统,给轨道交通收费系统找到了便捷、低成本、易维护的解决方案。后续在上海地铁1、2号线进行了磁卡系统到IC系统的改造,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从此在国内众多城市进行了推广,北京、重庆、长春、上海都用上了上海普天的产品。

然而,随着技术难点被攻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集成商涌现,另外由于国内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急剧下降。人员流失和利润下滑造成了上海普天AFC事业进入了瓶颈期,并且整个轨道交通AFC市场进入了一片红海,没中标的单位没饭吃,中标的单位不仅没利润,还有背负着巨额的资金成本。

如何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上海普天及时调整策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一方面,向轨道交通其他领域渗透,确定了通信、电源、屏蔽门、综合监控、系统软件等方向,逐步完善轨道交通机电产业链;同时,花大力气引进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包括轨道交通建设人才、运营人才、工程管理人才等,逐步向轨道交通机电系统总包转型。

经过三年的部署和耕耘,终于于2015年5月28日签署了哈尔滨地铁3号线2期BT总包项目,总投资244亿,上海普天负责信号、通信、自动售检票、FAS等机电系统。中标哈尔滨地铁3号线2期工程为上海普天轨道交通事业部的第一个BOT 项目,为今后轨道交通业务产业转型升级,向集成、资本升级争取首个业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为进一步挺进东北市场和国内总承包市场奠定了基础。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十二五”阶段及此后若干年内将是我国城市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其中以城市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建设将是关键环节。有权威数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的轨交项目将吸引约4万亿元的总投资规模。在上海普天促成下,中国普天与中交集团共同成立的1000亿轨道交通基金,可撬动约3000亿的轨道交通投资,带动了普天旗下企业至少200亿的产值。这样上海普天由传统产业、发展到机电总承包商,并迈向了资本运作这个平台。

除此之外,上海普天从原来的仅仅是产品研发能力的产品供应商,转型升级为轨道交通系统总承包商,这一转变将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带进未来轨道交通建设,给未来轨道交通的成本控制,运营管理科学性、多样性带来了新的可能。诸如移动互联、大数据、O2O增值服务、云平台技术,使得轨道交通插上智慧的翅膀。

上海普天轨道交通事业正迈向历史的最高峰,并将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随着4GLTE 宽带无线技术和“互联网+轨道交通”的发展,会给普天带来新的未来。

园区产业,新引擎

上海普天为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发展与园区发展并举的产业布局,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与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合作,全力构筑集研发、中试、产业化和国际化于一体的精品产业园——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联动发展。产业集群就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划分的专业化产业区域。上海普天园区在坚持发挥信息通信产业领域中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优势,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建立了适应信息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技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容纳园区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发展,致力于打造高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的新型产业集群,并助园区企业快速成长。通过亚洲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巨人网络和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海隆软件等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入驻,带动产业链发展,以点带面、以核心链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培育一批凸现竞争优势的企业,同时筛选具有未来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扶持,使园区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截止2014年底入驻企业31家,商业单位34家。其中国内上市公司三家:上海普天、2345(原名:海隆软件)、交大昂立;新三板上企业一家:北塔软件。2014年,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一期入驻企业合计营业收入47.44亿元,纳税额5.71亿元。

产业与城市其他功能融合,不断延展园区功能。上海普天园区在建设和运营中认真落实上海市和徐汇区政府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服务环境、技术环境等,增强产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并对园区企业进行政策支持与引导,增强园区的软实力,促进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始终以满足入驻企业需求、为员工提供优质、完善配套服务为宗旨,注重提升园区的社会服务功能。也主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今年与入驻园区的易信知识产权公司共同搭建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园区内创新创业的科技企业提供专利咨询、专利申请、专利保护等相关的服务。为打造服务型精品园区,按照“对外标准化、对内流程化”要求,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大力推进物业公司服务观念由被动转向主动、管理转向服务。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着力提升为企业、便企业的服务能力,在提升服务中改善民生,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积极寻求创新运营模式,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上海普天产业园区积极寻求新常态改革创新的的运营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下园区开发运营模式、招商模式、服务模式的思考。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园区成为创新驱动和产业孵化的重要载体。一是以园区的优质科技项目吸引专业风险投资公司,采取跟随专业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的策略,锁定投资理念比较接近、项目操作比较成功的投资公司,重点选择拟上市企业进行资本投资,并积极探索,把目前园区的互动平台转变为盈利平台,形成园区和企业相互信任的优势,分享园区企业快速成长的成果。二是在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内建设一个信息科技企业的专业孵化器,这是园区信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必须,也是将孵化器的科技产业的培育服务覆盖全区的必须。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将对专业孵化器建设做好充分论证,培养人才,物色骨干,一旦条件成熟便将设立,并且向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的目标挺进。三是在做好“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业务的同时,还要重点考虑园区的细分功能、布局,把园区建设成为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系统集成、培训服务以及相关配套商务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区,使“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成为上海的“聚集科技产业、研发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人才”的品牌园区。四是关注政府出台政策,建立与各类部门联系,提供包括知识产权、高新企业认定、审批服务、人才、融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和未来的各类服务。形成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资源互补共享。一是申请专项专额补贴。二是引导创投基金公司参与园区运营服务。三是形成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各类中介机构共同服务于园区中小企业发展。四是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提高园区扶持能力,做到信息对称,体现园区价值所在。

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奉献自己的力量。2014年,信息产业园一期入驻企业合计营业收入47.44亿元,纳税额5.71亿元。园区还先后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评定为“上海市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上海市软件出口(创新)园区”等荣誉称号,创新转型升级的正面效应逐渐显现。

作者:张冬莉

第3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要法治保障

2012年12月7日,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市立法研究所联合召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法治建设”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关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高度,研讨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方针进一步加强上海法治建设的具体路径,更好服务全市工作大局。来自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部分区县人大常委会、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主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汉民致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培生发表重要讲话。

王培生副主任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召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法治建设”研讨会,总结探讨如何加强法治建设,进一步促进和保障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很有意义。他结合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实践和探索谈了三点意见:一要深刻领会加强法治建设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法治建设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一总方针,只有通过法律的权利、义务安排才能变得明确而具体,只有转化为具体的法律规则并加以遵循,才能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二要充分认识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对上海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产业结构等经济领域的调整,也包括社会、文化等领域,更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对上海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法治建设内容上,要更加聚焦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法治建设理念上,要更加突出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在法治建设目标上,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法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都坚持权利本位,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要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加强法治建设,助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科学立法,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共同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法治环境。

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市人大工作研究会会长姚明宝,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洪浩,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陈幅宽,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袁以星,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等嘉宾先后在研讨会上发言。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现将研讨会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系

与会同志针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系,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类型、经济发展方式创新转型面临的法治环境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类型和发展转型应遵循的原则,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发展导向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政府有着较强的经济职能,积极引导市场实现发展,中国经济有着政策与市场两种动力。这一体制下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在立法上应考虑几个原则:第一,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型是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第二,转变政府行为方式的关键是构建科学的发展指标体系。特别应当关注国民总收入GNI,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一般贸易出口额及其增加值,外资企业的税收贡献度,内外资企业的相对比重变化等。第三,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既要注重激励又要注重限制。要限制与粗放型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各种经济行为,如限制土地的粗放使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各种排放等。第四,从动态变化长期发展的要求进行立法,为政府提供创新、探索空间。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及其对经济法制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有观点认为,现在土地开发难以为继,环境承受能力愈益加重,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基于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传统制造业优势不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都是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原因和因素。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还有诸多阻碍:一是既有政策覆盖面有限,难以覆盖新型业态企业;二是垄断因素阻碍市场行为;三是相关政策受部门分隔影响难以落地,尤其是一些政策涉及的两个政府主管部门时,其落实更显困难。

二、关于提高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对推进上海法治建设,推进“创新转型发展”大有可为。围绕提高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能力加强人大工作,与会同志从履职创新、提高立法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水平和加强改进经济领域立法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于人大履职创新,有观点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大依法履职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在履职意识上有新高度。要把推进上海“创新转型”的法治建设工作放在国家整体部署和总目标中思考,放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去谋划。二是在履职内容上有新内涵。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三是在履职方法上有新创造。以智慧、魄力和韧劲破解立法和监督中难题。

关于立法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水平,有观点认为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提高立法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水平。一要吃透十八大精神,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来指导今后的立法实践。二要开动脑筋,用智慧、魄力和韧劲,采取立法手段,为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三要及时总结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固化下来,力求取得制度的先发优势。四要抓紧梳理本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做到心中有数,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做好总体谋划和安排。

关于加强经济领域立法,有观点认为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和担当经济领域立法的重任。一是找准方向,增强地方性法规针对性。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通过立法建立更符合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二是把握方寸,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三是创新方法,提高法规的实效性。当前凡是有立法必要性、实践经验比较成熟、各方面认识比较统一的经济立法项目多数已经实施;凡是实践经验尚不成熟、现实中还存在较多突出问题、亟需用法律来规范解决的立法项目仍有不少。这就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抓住“关键的那么几条”着力推进,要“在夹缝里作文章”。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对法规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估。

三、关于提高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发挥“一府两院”的法治保障作用

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与会同志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立法模式和加强金融检察工作等方面作了探讨和交流。

有观点认为,要实现依法行政助推“创新转型”,在观念上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应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改革促转型、以改革建制度。二是先行先试也应坚持法治精神的引领、法定程序的规范、法律监督的制约。关于创新行政立法模式,有观点认为,一要加强对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商业模式创新的调查与研究。建议政府部门在起草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时,重点加强对新兴商业模式的调查研究。二要敞开立法大门,注意听取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的意见建议。更多地吸纳行业协会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起草。三要整合资源,加强立法综合协调与研判。关于加强金融检察工作,有观点认为一要积极推进金融检查工作专业化,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切实维护金融安全;三要加强金融领域犯罪预防,从源头上防范金融风险;四要加快金融检察人才培养,提高服务金融中心建设能力。

本次研讨会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者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大家畅所欲言,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法治建设议题互通信息、交换意见、凝聚共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上海进一步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强上海法治建设,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上海市立法研究所)

作者:郑辉 郝晨宇

第4篇: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为加快推进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而奋斗

——2013年杭州市旅游工作回顾与2014年旅游工作思路及举措

一、2013年旅游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旅游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全国形势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旅游法》、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这对于杭州依法强旅、旅游强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市上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旅游行业艰苦奋斗、奋发有为,鼓足精气神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也客观看到,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内雾霾、禽流感疫情以及高温天气、政府三公消费控制等多重因素制约,旅游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年来,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仍取得较好的业绩。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03亿元,同比增长15.19%;国内旅游人数9409万人次,同比增长14.23%;国内旅游收入1469亿元,同比增长17.29%;入境旅游人数316万人次,同比下降4.57%;旅游外汇收入21.6亿美元,同比下降1.87%。归纳2013年旅游工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拉动消费成效显著。从2013年10月1日起,我市发行杭州通〃旅游消费卡成为全市涉及面最广、工作最为繁重、影响力最深远、也是举全市之力最重要的一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创新举措。截至去年底共销售旅游卡10万张,实现充值18.9万次,充值金额1.39亿元,实际消费33.7万人次,

- 12旅”、“文化演艺之旅”、“运动休闲之旅”、“购物之旅”和“茶文化之旅”等旅游线路,千方百计抢占高铁游市场。

三是《旅游法》宣贯落实迅捷。我市及时制定《学习宣传贯彻<旅游法>实施方案》,启动《旅游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依据《旅游法》制订了《旅游合同》(范本),并印发行业广泛推广实施。对需要“立、改、废”的法规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旅游法》的政策措施、配套文件,制定印发《 旅游法自由裁量规则》,组织开展《旅游法》专项执法和“一日游”专项检查,全年共实施行政处罚5起,发出责令改正(限期责令改正)通知书25份,查处违规带团导游148名,IC卡扣分438分。全年受理旅游投诉1266起,办结率、反馈率、满意率98%以上。坚持不懈推进旅游目的地常态化联合执法,对重点区域欺客宰客行为保持高压整治态势,杭州连续三年保持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前8位。

四是旅游投资保持百亿规模。去年全市实际完成投资117亿元。按项目类别看,宾馆酒店22.96亿元,大型综合体44.05亿元,商贸购物14.25亿元,特色街区和自然景区分别达11亿元,旅游基础设施6.8亿元,历史古迹2.3亿元,温泉养生0.85亿元。按区、县(市)来分,萧山区34.39亿元,江干区14.48亿元,淳安县12.28亿元,桐庐县11.27亿元,上城区10.4亿元,下城区、滨江区也超过4.5亿元,西湖风景名胜区3.52亿元,其它区、县(市)均在2亿元左右。按项目实际投资额来看,超亿元的项目有26个,其中像湖滨国际旅游综合体、萧山湘湖景区建设工程、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桐庐县潇洒休闲运动公园旅游综合体等旅游项目投资力度大,前景十分看好。去年有10个旅游大项目已完成全部项目投资。我市还推进了一批示范性、创新性较强的新业态项目,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如尚城1157旅游综合体、武林路时尚女装街277皇后公园、杭州西山光明寺运动休闲公园、塘栖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深澳古村落旅游开发项目、河桥古镇慢生活街区、青芝坞休闲旅游慢生活特色街区、湖边邨精品酒店、“隐居西湖”民宿等,成为创新、融合及协同发展的典范。在今年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旅游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中,杭州获得观光旅游投资竞争力城市排名第三名,休闲旅游投资竞争力和综合旅游投资竞争力城市排名第一名。

五是“美丽杭州”建设初显成果。为全面贯彻落实城乡统筹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杭州”建设的战略部署,由我委牵头起草并由市政府印发实施《“美丽杭州”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计划》围绕全市旅游休闲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打响最美杭州品牌、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共推淳安先行先试六大方面共推出了31条工作举措。一年来,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明显,淳安县成功创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湖区蒋村街道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强镇(乡、街道),玉泉社区(青芝坞特色村)成功创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临安成功创建清凉峰省级旅游度假区,富阳市新沙岛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桐庐县江南古村落、余杭区良渚玉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3A景区,余杭塘栖、临安太湖源、河桥古镇、江干钱江新城创4A已通过省旅游局初审;全市新增“三江两岸”绿道119公里,建成驿站10处,建成旅游码头13个,主城区绿道北线贯通。

- 56少了收入反而增加了,那更是能耐。他还指出,旅游业要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消费群体、企业和政府都要从观念上做出一些改变。为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最近国务院正在起草“促进旅游消费意见”,这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旅游业的综合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决定》作出“围绕推进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形成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体制机制”重大决策,成为“十大举措”(简称“杭改十条”)之一。全会要求,加快推进旅游与时尚、休闲、会展、特色产业等融合共生,培育消费新增点,拉高消费贡献度。要求2014年要制定出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向旅游观光、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转型,着力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这些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杭州旅游业的远见和决心。

㈡拓展空间,探索当前旅游业发展出路。综观旅游业发展势头好的旅游目的地,一个共同的特征,旅游市场能适应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特征的变化,尤其在少数人高端消费被遏制和公务活动锐减的消费时代,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旅游经营者都要适应这一时代变化。谁在经营模式上调头快,谁就能抢占市场份额。具体表现在:一是旅游目的地将更加开放。随着散客化、自由行、自驾游、城市旅游和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越来越多的进入目的地公共场所,参与到老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城市和乡村开始成为散客与本地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二是旅游者品味要求将越来越高。散客化、自助化、智能化等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休闲游将会得到显著增长。三是旅游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游客对城市旅游综合环境也更为敏感,对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旅游新业态成为市场主角。高端宾馆饭店将持续受到影响,新型民宿业、主题酒店、特色餐馆、乡村旅游成为新宠;传统旅行社业也将因在线旅游业务的扩张而受到影响。旅游景区将凸现换代升级。五是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政府将从政策指导、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综合协调等方面推进杭州市旅游全域化发展。

㈢找出差距,明确当前旅游业努力方向。旅游业是杭州的优势产业、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十年来,杭州旅游业立足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旅游发展在许多方面成为全国标杆型城市,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正视自身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发展理念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往存在重游客人数轻人均花费、重项目投入轻产品升级、重营销投入轻绩效评估、重GDP增幅轻游客体验感受。二是产业融合的差距。体现在旅游与商贸、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会展的融合度还不高,产品融合的叠加效应不明显。三是项目投入的差距。随着政府旅游项目投入的减少,民营企业后续投资的乏力,我市在如何吸引企业家来杭旅游投资方面还缺乏紧迫感。四是产品结构的差距。来杭游客基本消费(交通、食宿)仍占据总花费的66%,拉动社零增长的非基本消费(购物、娱乐)比重处于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最低警戒线,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速度远远滞后于观光产品。五是环境容量的差距。杭州近郊、远郊的游客分担率严重不足,旅游旺季严重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而周边素有江南文化底蕴的旅游吸引物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

- 910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在行业管理层面,认真贯彻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将旅游部门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放权于市场、放权于基层、放权于协会(中介组织),同时不断提高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在机关层面,优化机关内部机构设臵,改变行业指导方式,改进营销推广方式、改进旅游统计方式、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改进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进办展办节方式等,建设服务型机关。在企业层面,推动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支持市商旅集团建立混合型旅游产业集团。扶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组织旅游行业民营企业参加各类经贸交流活动,为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㈡突出重点,突出旅游与休闲、文化、会展的融合。这既是杭州旅游产业融合的重点,也是杭州产业融合的特色与优势。从今年起到2017年,通过部门携手、市县联合,推出一批示范性强、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旅游产业融合扶持项目。一是推出7条休闲特色街区。重点打造建国南路中医街(上城)、新安江“双江”特色休闲街、 临安锦北美食休闲特色街、中国御茶街(江干)、皋亭山休闲旅游特色街区、孩儿巷婴童特色街和运河塘栖特色街区群。二是大力培育会奖旅游市场。力争聘请杭州市会奖旅游大使50名,容纳1000人以上的会议场所10个;召开国际会议20个以上(ICCA组织统计标准)。三是做强旅游演艺市场。重点提升“宋城千古情”、“吴越千古情”、“印象西湖”、“西湖之夜”旅游演艺品牌,新创“良渚印象”、“径山禅茶”、“新安江之夜”大型旅游文艺节目;重点开发“杭州丝绸文化之旅”特色旅游产品,推动龙头文化休闲旅游企业上市,培育4-6个品牌市场演出团体。四是建设旅游产业融合基地。重点推进千岛湖啤酒休闲园、建德汽车越野运动基地、余杭运动休闲集聚区、萧山达利丝绸产业园、千岛湖游艇帆船俱乐部、富阳龙门山休闲综合体、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富阳)、临安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五是提升杭州特色节庆品牌。重点举办西湖龙井开茶节、咖啡西餐节、足浴文化节、天目源茶文化节、西子美丽节、亲子杭州休闲文化节、杭州骑游大会、西湖登山节、横渡钱塘江、开步节等十大特色节庆品牌。希望各相关区、县(市)和有关部门根据市里确定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行动计划。

㈢拉高标杆,推进“国际游客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就杭州而言,没有旅游国际化就没有城市国际化。今年将围绕国际散客旅游无障碍建设标准,不断提升杭州旅游城市品质。一是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年内力争开通直达美国航线,争取杭州对持有第三国签证的外籍人士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二是扩大杭州旅游消费卡的使用覆盖面。为方便散客自由出行和小额支付,深度体验杭州,杭州旅游消费卡要扩大使用商家,包括更多的社会餐馆、民宿、超市、娱乐场所,同时向五县(市)延伸。三是优化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和完善五县(市)旅游集散中心,实现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与五县(市)旅游集散中心线路互通、客源互送、业务互联;完善火车东站城市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提供游客汽车租赁、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完善星级饭店汽车租赁服务体系。加快区域内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 1314立重要会议来源渠道的营销机制。四是放大国内投入。重点做大做强高铁旅游市场;积极启动2014“美丽中国游”和“中国旅游日”活动;继续打造推广“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加强国内专题市场营销;实施好“中国智慧旅游年”相关主题活动。今年要充分借助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契机,主动牵头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建立旅游营销联盟,推出中国大运河旅游线路并争取纳入国家重点推广旅游线路。

全年市场营销将更加强化“一盘棋”理念。一是抓资源整合。近年来市县携手在央视投放大杭州广告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年要加强市本级与区、县(市)及旅游企业的三方合作,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合力促销的良好局面,发挥资金的最佳效应。二是抓活动的整合。旅游节庆在旅游市场宣传推广中一直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以往每年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达100多个,但也存在着内容同质、时间重叠、特色不明显、市场效果欠佳的问题。我们要借助规范和清理各类庆典活动的大好契机,保留并提升主题明确、特色明显、成效共享的旅游节庆项目,努力打响杭州旅游节庆品牌。三是抓平台的整合。要善于“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利用好文化、新闻、商务、外事、农业、体育等部门平台,强化旅游与历史、商品、工艺美术、新闻、体育、商务等元素的融合,放大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应。

㈥转变职能,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旅游部门要弱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旅游新业态引导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与规范。这几年,杭州住宿业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旅游部门要不断创新理念与手段,关注连锁经济酒店、主题酒店、民宿、青年旅舍等社会酒店的成长,建立社会酒店联系制度,出台社会酒店服务规范。标准化建设是转变政府工作方式、竭诚服务企业的有效手段。市委《关于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探索现代旅游业发展标准化新机制,创新全要素旅游目的地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全市将逐步成立政府层面的旅游标准化推进领导小组、专家层面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民间标准化培训辅导推进机构,指导和支撑杭州旅游标准化建设、机制及其管理模式的创新。今年将突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主题,以智慧旅游为载体,标准化建设为内涵,打造杭州旅游标准化建设网页,宣传智慧旅游与标准化工作。同时推广国家级千岛湖景区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省级西溪湿地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成果;启动深澳古村落景区旅游服务业、旅行社服务网点标准化等试点工作,年内至少各培育一个国家级、省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㈦主客共享,启动2014年杭州旅游进社区活动。以“乐游杭州〃和谐社区”为主题,以便民、惠民为目标,针对杭州、上海、南京市场,全面构建规模化、信息化,操作性和延展性强的社区旅游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旅游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旅游信息、产品、服务机构进社区。鼓励支持品牌旅行社走进社区服务市民,号召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参与到更多的文化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引导,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旅游活动;组织县市旅游进社区;引导旅行社与社区进行对接,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旅游服务;整合旅游、民政系统公共服务资源;派发各类旅游宣传手册;联手华数在条件成熟社区服务中心增设

- 1718 -

第5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四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演讲比赛演讲稿之四:创新驱动当先锋,科学发展立新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一澜胜一澜。创新,一个我们耳熟目详的词。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词时时撞击我们的耳膜、震撼我们的心灵。可是,什么是创新呢? 创新可能是思维火花的瞬间碰撞,也可能是深刻思考的结果。比别人领先一步是创新,比别人多几个角度看问题是创新,比别人多一份创意是创新。但创新关键是要有创新的胆魄、创新的胸襟、创新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氛围、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成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顾北京中远物流十一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是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是创新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北京区域广大干部职工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独辟蹊径,用智慧、汗水和激情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弘的创新进行曲。我们的企业基础最薄弱、资源最匮乏,可我们的科学发展成绩最突出,企业利润年均增长超过30%。我们的工程物流,没有大件车队,却早早奠定了系统内海运租船平台的稳固地位;我们的货运部,没有船代业务和港口资源支撑,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功实现了传统货运向综合货运的转变;我们的产品物流,以质押监管业务为契机,严控风险,确立了“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持的步伐;我们的管理部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提升管理,为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有这些,无不凝聚着团结的力量、闪烁着激情的火焰,激荡着创新的浪花!

创新,需要把握大势,实现路径超越。一个企业的发展超越,核心关键是发展路径的超越。路径实现超越,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惯性困局、摆脱外部约束、增强持久内生动力。北京区域公司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超越发展必然是在物流核心资源匮乏、缺乏港口船代资源有效支撑的现实约束下进行的,必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运营成本持续增加的现实挑战下进行的,必然是在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现实宏观背景下进行的。2011年以来,公司领导班子以确立《 “二五”规划后三年发展纲要》为重中之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学习总部“二五”规划的内容,认真分析北京区域自己的“二五”规划,结合前两年实施“二五”规划的心得和体会,特别是按照总部领导多次提出的业务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深入系统论证和调查研究。公司党委中心组重点安排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中远物流“二五”战略规划、加速转型发展对策研究与思考的系列讲座,为班子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持续探索和不断完善,公司最终形成了“以航运和跨国运输为依托的供应链增值发展策略”,提出“加强自身的物流业务操作能力、快速开发一批核心客户、建立口岸公司和内陆公司有效的合作机制、快速完善内陆营销分中心、培养一批核心骨干人员”等五项具体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与中远航运、中远散运等船公司的战略合作,快速确立了北京中远物流比较竞争优势,为公司指明了发展方向,夯实了前进基础。

创新,需要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2012年以前,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大陆对于北京中远物流工程物流事业部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待开垦的处女地。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东方电在波黑有一个电站项目。波黑,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北京中远物流工程物流部的同事们没有放弃,他们迎难而上,并成功中标。电站项目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重大件货物的境外运输环节,由于受克罗地亚港口条件所限,项目前期的营销和境外路勘准备工作成为中标前的最大难题。运输的大件货物须远洋运输至罗马尼亚,再由驳船经塞尔维亚运至波黑内河卸港,在卸港再由重大件运输车辆运至工地现场。中间经过环节众多,港口、内陆运输资源有限、途径各国转关手续规定繁杂不一。面对着众多的问题,项目部多次往返发货港和国外卸货港,投标制定方案之前,项目负责人张肖一同志只身一人深入前往波黑卸货港,与当地代理讨论一个个技术难题,一次次反复论证装卸方案。2013年在波黑项目的基础上,工程物流部完成了工程物流项目欧洲市场调研报告,吹响了北京区域工程物流进军欧洲市场的号角,为工程物流国际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需要永不言败、逆势而上的坚持和执着。 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一定的模式和套路,需要靠勇气和毅力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充满了艰难和风险。“摸着石头过河”,创新的道路上难免摔跤甚至“呛水”,失败在所难免。失败不是结果,而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教训,更是一笔财富。在我们企业的创新实践中,我们有过众义达、山西陆通这样的失误和教训,面对失误,公司领导班子没有责备,只有担当,在马总的带领下,公司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但成功化解了相关案件所造成的重大风险,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也是基于总结上述案件教训的基础之上,我们的质押监管业务流程和风险防控体系才日益健全。创新也离不开坚持和执着,近两年来,我们海外综合货运业务一直饱受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困扰,中国有色项目停滞不前,但是货运部的全体同事在顾金祥总经理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不要,推行“最后一公里”营销理念,坚持开展全员营销,中工玻利维亚糖厂项目、新兴铸管多哥项目、索通阳极项目见证了他们逆势而上、永不放弃的坚持与执着。

创新,需要科学管理的强力支撑。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的管理部门牢固树立服务公司业务开拓,服务公司业务部门的意识,提升管理,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财务部创新思维,通过对富余流动资金的科学运作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并协助唐山外代创新开发“银关通”业务;商务部严格合同管理和风险防控,及时规避业务创新中的风险点;人力资源部和企划部积极学习天津外代先进管理经验,率先在全系统制定了《岗位说明书》及《岗位业务指导书》,为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群部加强典型选树、宣传及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为企业科学发展营造了和谐氛围。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给航运物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崭新课题,谁能抓住有利条件从困境中率先奋起、谁就能在经济复苏时占据先机、领先一步、胜人一筹,踏上发展制高点。在新一轮竞争中,我们必须不懈怠、不畏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有为化危机、以敢为求生机,打破传统常规的守旧意识、树立独辟蹊径、弯道超越的创新精神,使发展不断增创新亮点、使发展速度不断实现新突破!

鲜花在每一季的绽放都经过了三个季节的孕育,硕果在每一次的收获都要经过数个日月的储备,北京中远物流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人无数的汗水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肩、在转型升级上做示范,在创新驱动上当先锋,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出更加和谐、更加辉煌的北京中远物流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第6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九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演讲比赛演讲稿之九:创新变革,转型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货运部的徐向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变革,转型发展》。

当2013年新春钟声敲响的时候,北京中远物流有限公司货运部正式步入了第12个发展的年头。窗外烟花绚烂,炮竹声连连,好似都在诉说着货运部这12年每一段艰辛成长的历程。望向窗侧,一幅普通的世界地图便充分见证了货运部在国际物流领域发展的进程。一个个踏实的脚印几乎遍布了五大洲,而非洲及中南美洲便是货运部在近几年哺育大型综合货运项目的乐土。

回首货运部自成立以来一段段的奋斗历程,无不向我们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转型,货运部才能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货运部的前身是人员仅有十余人的北京外轮代理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传统集装箱订舱、代理陆运及代理报关业务。辛苦赚来的一点点代理收入也仅够维持日常运转,根本无盈利、发展可言。随着创新与转型思想理念的逐步建立,货运部积极学习、领会精神、落实工作,在多个方面完成了初步转型,即:业务类型转型;收入来源转型;客户类型转型和操作模式创新----从以国内文件操作为主向国外现场物流方案实施转型。

另外, 在业务转型、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货运部也不忘管理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推进内部管理创新:率先在部门内部引进分板块、分层次考核机制,划分二级考核单元市场一部、二部、三部,充分挖掘团队潜能积极创效;积极进行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向市场营销倾斜,打破大锅饭,逐步拉开奖金分配距离;摒弃固有单纯管理模式,逐步深化以营销为主、以营销为重、全员营销、分层次营销的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成绩已为过往,近两年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物流企业都在经历着自身业务发展的寒冰期。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一直致力于探索中求发展的货运部,把“加大营销力度,优化操作水平”作为创新转型发展的重点,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展大客户营销,尤其是含金量较高的综合性客户,为其提供全面的服务,秉承一贯坚持的“不等、不要、不靠”的信念,积极主动开拓市场,通过不懈努力与业务模式创新,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古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是的,我们做货运,就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终究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伴随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的发展,货运部自2010年起在区域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组建队伍,以东非五国服务网络及坦桑尼亚驻点为基础稳步发展非洲综合货运项目,将原有委托代理合作模式成功提升为以自营办事处形式独立操作、经营的业务模式,自行调拨社会车辆资源组织跨境运输并开展海外代理报关业务。中国有色、中航技、中色金属、北京建工等几个非洲跨境运输项目在原有基础上都做得有声有色。另一方面,货运部在提供原有出口到门物流服务链条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江苏大宏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皮棉进口项目成功建立由坦桑尼亚至中国的进口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将原本单一的单向物流服务拓展为双向循环物流体系,有效提升竞争实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做好一番事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货物部在稳定布局原非洲综合货运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南美洲综合货运服务网络,中工国际玻利维亚糖厂项目及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特立尼达铸管运输项目2个自行开发的综合货运项目正是货运部在中南美洲市场开拓的成功案例。货运部通过近2年时间对中工国际玻利维亚糖厂项目进行持续的跟踪与营销,最终赢得客户信任,并受邀于2012年7月与客户组团前往玻利维亚进行了运输路线考察。从智利阿里卡港到项目现场有2条可选路线,长度分别为1000公里和2600公里。货运部派出2名精兵强将历时8天驾车穿越“死亡之路”将两条路线全部考察完毕。考察中他们经历着沿途道路的剧烈颠簸,悬崖边行车的惊心动魄,海拔4500米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以致在夜半时分需要紧急就医的各种考验。这一切的付出客户看在眼中感动在心中。2012年9月货运部终于收获了中标第一批4800方设备全程物流运输的喜讯。

但我们深知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毕竟这个市场对货运部来说是全新的市场,海外运输道路艰险,拉美地区人员工作效率远比国内要低,当地雨季的迫近又对接下来的海外内陆转运和清关实战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坚强的货运部坚守信念并未因此有所畏缩,工作团队一如既往发扬着攻坚克难的精神,潜心钻研、精心安排、不分昼夜进行国内外联动,硬是打响了中南美洲综合货运项目攻坚的第一战。由此可见,开发并保住新客户,不但要有信心、有耐心,更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一流的服务意识以及高超的业务操作水平。只有对业务熟练掌握,对操作过程严格把关,我们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像中工国际这样的客户。

货运部项目团队通过近5年的业务沟通、以操作其尼泊尔、哥伦比亚、秘鲁等多个项目为基础不断将到门运输服务理念渗入其贸易开发中,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等营销手段最终在2012年底成功拿下特立尼达4.9万方铸管到门运输项目。货运部全体项目组成员深知责任的重大,项目方案设计及操作质量不仅关系到货运部与客户长期业务发展的前景,更关系到客户在区域经济中业务开拓的成败。货运部需要在保证原有港到港运输质量的同时,开拓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更为安心的延伸服务。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沟通,货运部在对客户市场开拓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需求调研后,决定将普遍意义上到门运输车板交货服务模式进一步做二次延伸,将服务节点推进拓展至门点卸货并按客户要求将货物堆码、摆放完毕,最终达到收货人可立即按需使用的服务结果。

浩大的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一个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代理网络我们就找资源,没有成功经验可寻我们就跑现场、做设计,目的就是要给客户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解决方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带病上岗,多少次日夜兼程,甚至是本该与亲朋好友欢聚共度新春佳节的时间也被我们忽略而打包行囊奔赴一线,心中所牵只有项目的万无一失。实践证明,该服务模式的成功操作我们确已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认可,这也必将预示着中远物流综合货运服务领域的实践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货运部内外兼修,一方面已初步具备了在面对复杂、困难情况下分析、判断、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在危机与苦难面前能够沉着应对,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货运部为了贯彻落实物流总部“二五规划”战略部署,继续以市场开发为重点,聚焦大客户,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坚持以为“中”字头企业海外项目提供门到门服务模式为市场定位,以全员营销、分层次营销、最后一公里营销思想为指导,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开发、走访客户,通过各类延伸服务巩固客户关系。通过与北京建工、中铝国际、中材国际、中航技、中电工等多家中字头企业的紧密联系,为综合货运业务的进一步开拓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传统货运不断向综合货运转型开辟道路。

回首过去,我们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持之以恒,奋发进取,勇敢地搏击市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途径,开辟了业务发展的新天地;

展望未来,货运部将不断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公司的发展定位,力争将自身打造成具有较高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物流服务团队,这个团队能够随时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能够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全球化运作!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的,我们所从事的现代物流事业,是一项宏伟的事业,虽然我们现在正处于过坎、爬坡的艰难上升阶段,但,通过我们的创新实践和拼搏进取,未来,我们一定能攀登上事业的高峰、人生的险峰,去领略事业成功的无比喜悦、人生价值的无限风光!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规划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蓝图!在这样的宏伟时代背景和和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区域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和大支持下,货运部全体员工必将与时俱进,创新变革,转型发展,为北京中远物流事业大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早日实现中远物流的光明愿景而奋勇拼搏、而不懈奋斗!

谢谢!

第7篇: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转型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转型发展 年11月10日07:39新闻晨报

晨报讯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8日至9日在上展中心举行。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上海“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办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全会上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作关于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的说明。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董君舒、沈红光、杨晓渡、江勤宏、杨雄、屠光绍、杨振武、丁薛祥、徐麟等出席。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决议》。全会票决了有关干部推荐人选。

“十二五”是上海转型发展、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

俞正声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推进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着力在科学发展的主题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又好又快发展不是片面追求速度,不能以牺牲群众合理合法利益为代价,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而应该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在加强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上下功夫,在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上下功夫,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在改善人民生活上下功夫,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 ”

俞正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上海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动力在于创新,在于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发展的新优势。创新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着力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上海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实现创新驱动有赖于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活力和创造力,最根本的要靠人才和人才的创造力。浦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旗帜,是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应全力支持浦东先行先试。要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重大应用工程,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建设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要因地制宜推进区县发展,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径。“要尊重群众意愿,做好群众工作。 ”

俞正声指出,世博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需求。“十二五”期间涉及的许多社会发展问题都是民生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重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难题。要更加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发展基层民主,积极探索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新措施、新途径;积极探索改进社区管理的新办法。要切实尊重群众的意愿。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办案。“要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

俞正声强调,办好世博,关键在党。搞好“十二五”发展,同样关键在党,还是要靠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保持和发扬办博时期的好作风、好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为上海未来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要发扬奋力拼搏的精神,把精力用在发展转型上,把功夫下在攻坚克难上,把力气花在改善民生上。要提高执行力,务求实效,对确定了的目标和任务,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限,一抓到底,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对策,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要加强学习,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攻坚突破的能力和水平。要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作用,群策群力,共谋发展。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谦建设。

俞正声指出,世博会后续工作还很繁重,后世博的任务相当艰巨。要认真做好世博会总结表彰、人员安置等工作,进一步谋划好世博后这篇大文章,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为上海未来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第8篇: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

—————杭钢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报告

童云芳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今天,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杭钢集团隆重召开全国企业文化现场会,授予杭钢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对杭钢集团全体干部员工是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在此,我谨代表杭钢集团,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杭钢集团创建于1957年,是一家以钢铁、贸易流通、房地产为核心业务,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黄金开采冶炼等多元产业并举并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将超600亿元、利润超12亿元。近年来,杭钢集团先后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150多项,并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2004、2007全国最具影响力企业,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杭钢全体干部员工的团结拼搏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引领支撑。借此机会,再次向大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钢集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百年杭钢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企业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以持续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做大做强做优杭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杭钢文化的特点

杭钢文化吸收和传承浙江文化的精髓,经过一代又一代杭钢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提炼,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国企特质、杭钢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1、市场导向的战略文化

杭钢集团由于地处杭州这个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钢铁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规模可以不扩张,但杭钢不能不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杭钢集团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制定了“钢铁主业精,产业结构优,经营机制活,企业形象美,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钢铁主导,适度多元,创新应变,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为杭钢集团改变单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确的发展战略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执行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多年来,杭钢集团广泛开展以“培育执行文化,提高执行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企业文化融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全过程。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晨7点45分的早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各种生产经营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执行文化体系建设。比如,在财务管理上,制定了各子公司不准对外担保、不准对外拆借资金、不准擅自对外投资“三个不准”的硬性管理规定,确保了各子公司的资金安全。经过长期培育和不断完善,集团上下已经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战略执行文化,保障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转型的成功实施。

2、多元统一的开放文化

任何优秀企业文化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善于吸收其它文化的精华,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杭钢集团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要求,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先后经历了改制重组、挂牌上市、与民企合资合作等重大改革阶段。如何处理老企业与新发展、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传统的公有制与新兴的混合所有制、集团的国有独资与

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成为事关杭钢集团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杭钢集团坚持“向一切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一切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学习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跨越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吸收一切有利于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精髓,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善于广泛吸收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杭钢集团十分注重自身文化的传导输出,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文化就渗透到哪里,让杭钢文化在每一个产业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着力营造宽严并济、创业创新、踏实肯干、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我们注重加强集团母子文化的融合管理,用共同的价值观统一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使他们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认同并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杭钢人无论到哪个行业、哪个地区,融入哪个群体,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自我约束等方面都拥有鲜明的杭钢文化标记。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杭钢人”意识,已经成为杭钢集团稳健较快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3、人企合一的和谐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近两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杭钢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努力以文化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我们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大力开展实事工程建设,先后投入10多亿元实施了住房补贴、车改、企业年金、健康体检、疗休养和环境整治,员工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为提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收入水平,钢铁主业员工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17520元增加到2009年的64169元,非钢产业各子公司员工收入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托起杭钢就是托起我们自己的未来”,这是杭钢集团人企合一和谐文化的真实写照。在杭钢,员工与企业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为帮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杭钢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扎实推进素质工程建设,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员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建业报国的责任文化

杭钢集团始终坚持把加强社会责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十五”以来,杭钢集团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0多亿元,在加强综合利用、控制总量排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钢铁产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各项环保指标一直优于国内同类型企业,厂区环境明显改善,“绿色杭钢工业游”被杭州市列为首批国际化旅游景点,成为宣传“文化杭钢”、“绿色杭钢”、“和谐杭钢”的重要窗口。

杭钢集团始终高度关注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积极回报社会。近几年来,在为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等各类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中累计捐款近5000万元,与省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8个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出资200万元设立浙江大学“春晖助学工程——杭钢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此外,还承担了杭州市医疗固体废弃物和有毒铬渣无害化处理任务,有效解决了困扰政府和市民多年的城市环保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杭钢文化的脉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杭钢文化伴随着杭钢的创建而孕育,伴随着杭钢的发展而提升。纵观杭钢53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升华、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

1、实干文化引领创业发展

杭钢创建之时,条件艰苦、百废待兴,杭钢人以“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硬是在杂草丛生、荒冢遍地的半山脚下,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为国家和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杭钢集团自建厂之初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办起了厂报,组建了技术学校、职工业余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和体育协会,培养和锻炼了浙江第一代钢铁工人,涌现了一大批生产能手和英雄模范。改革开放后,杭钢先后成立了文联、艺术团,编纂了《杭钢志》和《杭钢年鉴》,传播企业精神,弘扬新风正气,营造

昂扬向上、凝聚人心的舆论氛围。进入新世纪以来,杭钢集团总结提炼了“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企业精神、“是钢铁就要成脊梁”的企业价值观、“创造财富、贡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诚信、双赢”的企业道德,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2、市场文化引领跨越发展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杭钢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努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非钢产业反哺钢铁产业的能力。战略转型意味着杭钢集团不仅要从比较熟悉的钢铁产业向不熟悉的、有一定风险甚至较高风险的贸易流通、房地产、环境保护等新领域拓展,还要由单一的所有制向国有、民营、外资混合的所有制转变,与方方面面有着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企业进行合作,文化的碰撞和价值理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针对这些问题,杭钢集团明确了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即以市场文化为导向,破除封闭、僵化、保守、拖沓、短视等一切不利于战略实施的文化障碍,大力弘扬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效率、共赢等一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积极因素,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引领战略、服务战略、支撑战略。凭借思想上的解放、文化上的升华,杭钢集团依托钢铁、多元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如今,杭钢集团非钢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已经走在全国钢铁企业前列,非钢产业成为集团发展的新支柱,形成了钢与非钢并举并强、体制与机制全面变革、管理与文化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3、创新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杭钢文化活力迸发的关键基因。近年来,杭钢集团以思维创新为先导,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举措,没有举措就没有出路”的创新文化理念。在钢铁产业发展创新上,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坚持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精品作业线为目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改方针;在非钢产业发展创新上,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思路上要大胆,决策上要慎重;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着力加以培育;有进有退”三条原则;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上,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提合理化建议、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等活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7年,在杭钢创建50周年时,我们提出了打造百年杭钢,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愿景目标,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正是由于思维上的创新、文化上的引领,有力地推动了杭钢集团的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党建创新以及其他一系列创新,广大干部员工把“肯吃苦、肯吃亏”的优良作风与创业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生动局面,企业发展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三、杭钢文化的作用

在杭钢集团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育市场意识,坚定发展理念

市场意识是制胜市场的关键,发展理念是引领市场的航标。十多年来,杭钢集团走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初步实现了战略转型的目标,市场化能力全面提升,市场竞争意识深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杭钢集团一直把竞争意识和市场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各级管理人员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运用市场化思路来经营和管理企业,推动企业逐步完成了市场化的蜕变。面对转型发展中的重重困难,杭钢集团坚定科学发展理念,做精做强钢铁产业,做实做强非钢产业,不仅使钢铁产业在没有增加一寸土地的前提下产量提高了三倍、优钢比提升到85%,而且使非钢产业蓬勃兴起,成功实现了战略突围。

2、强化制度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杭钢集团的发展源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推进,但是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打破和重新构建,都会涉及到改变旧有文化和再造新兴文化。为应对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复杂局面,杭钢集团坚持以市场文化为先导,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资产责任制、党建责任制和“四好”领导班子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融合力。同时,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累计废除制度95个、修改和新订制度131个,使公司制度体系更趋完善,

管理绩效持续提升,保障了战略转型的顺利进行。

3、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文化优势铸就品牌力量。杭钢集团的核心优势和能力,不仅体现在资金雄厚、信用良好上,更体现在企业文化对杭钢品牌的塑造上。我们聘请专业机构对品牌标识进行总体策划,并创作了《杭钢颂》、《钢铁脊梁》、《杭钢组歌》等文艺作品,有效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在非钢产业发展过程中,杭钢母品牌对子品牌的核心优势和能力的输入,对非钢产业发展和品牌成熟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非钢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创造的影响力价值、品牌价值、无形资产价值也迅速增长并聚集,反过来又有力地提升了杭钢集团的品牌形象。钢铁产业和非钢产业共同携手打造杭钢大品牌,对杭钢集团的稳健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杭钢文化建设的感悟

杭钢集团多年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既取得了积极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里,我们有三个方面的深刻感悟:

1、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转变思路是核心

思路决定出路。杭钢集团实施战略转型既是社会形势、生存环境和市场压力下的一种被迫选择,也是传统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主动选择。企业要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有效解决内外部各种复杂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转变思路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转变思路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在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创新思维、形成共识,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真正形成上下同欲、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保证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

2、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管理是关键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文化只有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落实从严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是杭钢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年来,杭钢集团坚持把从严管理落实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努力营造严谨细致、精益高效的管理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我们又把推进管理升级作为全年工作的主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管理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融入管理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在研究管理规律,改进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体制和手段上下功夫、见实效,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3、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是重点

发掘特色,彰显个性,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杭钢集团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并赋予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紧扣时代的企业文化体系。从创业文化到实干文化,从市场文化再到创新文化,充分体现了杭钢企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对杭钢集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是重点,只有在锻造富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文化上重创新、出实招,才能持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稳健较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杭钢集团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打造千亿企业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提高文明素质,满足广大干部员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促进企业持续稳健较快发展,为我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9篇:围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年以来,我区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市委建设法治文化名城战略为指导,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夯实基础与创新争先相结合,坚持拓展阵地与挖掘文化相结合,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七五”普法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为×区“决战新三年、决胜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在求真务实中做到谋篇布局成竹在胸

我区对“七五”普法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作为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使命。为保证“七五”普法工作启动快、开局好,我区从制定规划、健全组织、发动宣传入手,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动员部署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保证了“七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明确目标,科学制定规划。根据中央和省市“七五”普法规划精神,我区在全面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并经由区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决议》。及时分析普法现状与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工作意见,明确工作重点,真正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进度、有措施。

二是强化领导,加大保障力度。区委、区政府把普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启动之初,及时调整充实了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由区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镇(街道)、各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全区完善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普法工作组织网络。同时,区政府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逐年递增,确保普法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三是层层部署,全面宣传发动。×年×月,我区召开了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七五”普法启动大会,对新一轮普法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并与各镇(街道)、机关各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全面拉开“七五”普法工作的序幕。各地、各部门也层层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本地、本部门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意见,与基层各单位签订责任书,将责任分解到基层、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形成普法宣传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注重成效,在贴近实际中做到提升素质一着不让

按照“七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我区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坚持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引导干部群众联系自身实际,在工作、生产、生活中学习实践相关法律知识,具体做到了“四抓、四突出”:

抓重点,突出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始终把领导干部学法作为“七五”普法的重中之重,坚持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制讲座制度,做到年度有学法计划、每月有学法重点、每季有学法考核,全年有学法心得报告,并做到自学与集中学、辅导与交流、学习与调研相结合,从而强化了领导干部学法的自觉性、规范性、有效性。在全面实施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推行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法治建设实绩和依法执政能力作为领导干部任用的重要条件,着力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带动全体公职人员法律素养的不断提升。围绕服务民生、招商引资、产业优化、公共管理等领域,邀请专家、教授为领导干部上法制课,利用党校阵地、远程教育等形式和平台,广泛开展集中培训与自学轮训。×年以来,全区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共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场,讲学互动讲座×场,每年组织×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合格率达×%,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

抓基础,突出青少年学法普及化。坚持学科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机制,目前我区配有法制副校长×名,校园法制师资力量与法制教育能力得到增强。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园”等一系列创建工作为抓手,广泛组织法律知识座谈、法治校园演讲比赛、法制青春志愿者等各类适合中小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开展法治夏令营、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活动和法制专题黑板报、手抄报制作评比、“唱响法治畅想明天”法制歌曲唱响校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增强了中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预防违法犯罪的自觉性。整合家庭、村(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少先队员、青年团员成立村(社区)团队,组织青少年在阅览室、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市民学校等场所参加有意义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了他们的学法自觉性和守法自律性。

抓骨干,突出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实用化。坚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每月依法学习制度,突出学法重点,实行普法与园区企业、重点项目挂钩服务工作机制,及时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传递普及最新的、最实用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联合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采取法制讲座、骨干企业座谈会及走访企业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经管人员培训。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模拟纠纷调解等法制实践,企业经管人员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法制演讲、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专家为企业送去贴近式法律辅导,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企业干部职工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充分发挥企业普法骨干作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定期开展法制安全知识与依法维权等培训与辅导,农民工群体法制意识进一步强化。×年以来,我区共举办企业普法骨干培训班×场次,参训人数×多人次,开展送法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场次,举办企业经管人员普法讲座与座谈×场次,组织个体户法制辅导×场次,开展各类企业经营管理法律咨询活动×多场次,有效增强了企业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抓基层,突出群众学法多样化。依托镇村普法讲堂,广泛开展普法“接力棒”活动,通过村(社区)普法骨干学法讲法,层层传递普法接力棒。目前全区×个镇(街道)完成从村(社区)向企业、学校、机关部门的交棒。推进法制书香工程,保障群众学法有阵地、有教材。编印《农民学法手册》和《外来(出)务工人员学法手册》各×万册,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充分整合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党员远程教育、农村广播网站等平台资源优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五个百千万”工程,建立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法治同盟者、法律服务工作者、燎原志愿者等×支百人宣讲队伍,举办千场法制宣传活动,组织万名基层群众参与其中,让法治文化深入民心。截至目前,×支队伍共开展普法活动×余场次,受益群众超×万人。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农民工学法活动月”、“余林杯”法律知识竞赛、“喜迎十八大网上学法考试竞赛”、“纪念宪法三十周年文艺汇演”等活动,推动基层群众接受多层次、多模式、全方位、全覆盖的法制宣传教育,基层群众学法用法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景象。

三、贴近群众、弘扬文化,在创新实干中做到因时循变寓教于乐

“七五”普法以来,我区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将法治融入文化,促进平台与队伍相协调、风景与阵地相交汇,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不断拓展法治文化的社会覆盖面,扩大法治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体做到了平台、形式、阵地的“三创新”:

创新法治文化推广平台。一是打造法治文化模型。我们借鉴和发扬企业文化模型理论,从法治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工作重点着手,在双桥街道康乐社区和地税局率先打造了由价值追求、行为规范、视觉形象三大核心模块组成的法治文化模型,并在全区加以推广,成为了扬州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在基层实践的一种新模式。二是构建校园法治同盟。在环保、卫生、国土、工商、质监等×个部门选聘了×名优秀执法人员作为法治同盟者,定期为在校学生讲授专业法律知识,并借助自身工作专业条件,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青少年学法用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专业+社会法治同盟”的模式,搭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平台,提升了校园法治文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打造法治文化建设联动机制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三是开通免费法律咨询电话。开通×免费法律咨询电话,实现全区居民法律咨询“零成本”,充分调动了居民“平时学法、日常守法、遇事找法、维权靠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开设普法微博短信。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推广,在原有×普法网的基础上,开设普法微博,针对网民的特点制作发布一些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法治产品,寓教于乐。定期向居民发送普法短信,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创新法治文化表现形式。一是“原生态”法治文化精品日益丰富。作为全国诗词、毛绒玩具之乡,我们组织×多位诗词创作者深入到基层、社区和厂企单位一线采风,创作编印了《×法治诗词》。采用卡通形式制作的法制动漫长毛绒玩具,让法治文化随着玩具礼品传播到千家万户。二是地方法治文化主题巡演寓教于乐。×年在×街道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年在汊河街道举办法治文艺调演出,×年在双桥街道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巡回法治汇演或主题活动,向全区群众展示各镇(街道)地方特色法治文化,让群众在娱乐中提升法治素养。三是地方特色民间普法队伍深得民心。在加强法治文化传播、引领法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典型人群、典型做法的引导示范作用,成立了×等多支地方特色民间法制宣传队伍,引导他们在发扬社区文化和镇村特色的文艺表演、义务实践和志愿调解等各项活动中,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创新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一是法治文化“四线百景”遍地开花。结合新一轮的区划调整,按照“一地一品牌,一类多亮点”的目标,沿润扬路、扬天路、扬菱路、文昌路“四条主线”建设“百个”法治文化阵地,不仅依托现有的法治景观资源进行层次提高,品位提升,同时凭借“万亩良田安居工程”、工业集聚区、双拥一条街等农业、工业、人文资源进行优势整合,资源共享,使各类法治景观相串联、相呼应,做到串点成线、串珠成链,铺线成面,铺花成锦,形成具有×特点、富有鲜明个性的法治文化精品。至今,建成邗上消防文化街、西湖镇金槐村普法大道、黄泥沟石刻法治风光带、税收法治文化宣传基地等×座大型法治文化阵地,基本实现每镇有阵地、每村有景观、机关有典型,其中引潮河法治文化广场喜获首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二是法宣中心核心工程紧跟潮流。×年,我区投资×多万元,建成×平方米的以声、光、电多媒体展示形式为主的区法制宣传教育中心。法宣中心自今年×月运作以来,举办多次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等重点人群法制讲座与培训,接待×多批省内外兄弟单位莅临参观交流,并获得广泛好评。三是法治文化“示范工程”覆盖全区。在全区实施基层法治文化“×”示范工程,重点培育×个法治文化示范镇(街道)、×个法治文化示范机关、×个法治文化示范村(社区),以典型带路,构建富有特色、覆盖全区的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法治文化体系。

四、强化基础、突出检查,在创先争优中做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七五”普法以来,全区各地以宣传促发展,以试点带全面,用典型促整体,基层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创建带动,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强化以村居民依法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标准、夯实基础、丰富内涵、培育特色,进一步规范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内容和程序,提升“双创”工作质量。全区已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村”×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个,市级创成率达×%。通过开展普法“接力棒”延伸工程、村(居)换届选举法制培训和法律服务等基层普法活动,推进“学法讲堂”建设,引导广大公民自觉有序地参与依法治校、治村、治企等法治实践,基层依法自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艺鼓动,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法治文艺是我区开展普法教育的重要渠道。我们坚持“文化搭台、法治唱戏”,在全区开展“法治文艺大篷车”进镇入村巡回演出,以歌舞演出、知识竞赛、小品短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缩短了法治文化与群众间的距离,引发了参与者的强烈共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重视法治文艺宣传队伍的建设和法治文艺作品的创作,成立了区法治文化中心、邗上街道木兰苑普法文艺队和大学生村官普法工作室,区、镇、村三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业余)的骨干,每年创作大批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等获奖作品素材取自基层,创作依靠基层,成果贡献基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欢迎。

检查促动,整体提升法制宣传水平。按照考核验收办法,我们对全区×个镇(街道)、×家单位进行了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促进全区“七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有效提升了我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水平。

五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依法行政不断强化,行政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公正司法有效推进,司法为民理念进一步确立,社会管理协调有序,法治惠民实践进一步丰富,民主政治得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升,“七五”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是普法教育在基层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把职工的普法当作一种负担,被动应付。二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提升流动人口普法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今后,我们将紧密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深化对普法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抓好普法工作领域的拓展,进一步打造普法工作的品牌特色,不断加快全区法治化进程,以法治环境的优化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提升。

我们将以此次“七五”普法中期考核为契机,把思想高度统一起来,把精力高度集中起来,把力量充分凝聚起来,在区委的领导下,以积极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务实的举措,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着力提高全区普法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稳定大局,为我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环保相关法律知识试题下一篇:教案物流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