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护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管理的要点,以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专业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易导致安全隐患的行为及老年病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的特征,结合专科特点制订单病种护理流程和相关管理措施和制度。结果:实施前后科内护理差错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老年病人护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年病人护理论文 篇1:

老年病人护理中常见的护理纠纷与防范对策

【关键词】 老年病人;护理纠纷;防范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2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对临床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牵涉到护患双方的关系和权益,严重者可能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因此,正确处理护理纠纷,维护护患的合法权益,是保障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现将我科老年病人护理中常见的护理纠纷报告如下。

1 老年病人护理纠纷常见原因分析

1.1 患者、家属方面

1.1.1 患者维权意识和要求提高 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患者,一年中反复多次住院,患者“久病成医”不仅对护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维权意识也在增强。

1.1.2 对医疗费用不满 医院大量高新技术的引进,各类新药、特药的应用,对老年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催缴医疗费用、解释医疗费用的工作多是护士来完成,在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护士语言稍有不慎,即会成为护理纠纷的导火索。

1.1.3 患者期望值过高 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多病集身、病程长,恢复慢,在接受诊疗期间,疗效与自己希望相差较大,而质疑疗效时,却常常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责怪护理不到位;另外有些患者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或追求的是享受性医疗服务,把自己放在消费者首位,一旦服务未达到患者的要求,导致患者不满,从而引起护理纠纷。

1.1.4 患者、家属医疗知识缺乏 患者、家属缺乏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对采取的护理措施不积极配合,存在抵触情绪,导致产生护理纠纷。

2 护理人员方面

2.1 沟通不足

2.1.1 医护沟通不足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做好充分的沟通,导致护理行为与医嘱不一致,引发护理纠纷,如:医生开出即刻执行的医嘱,却标识不清楚,也未告知责任护士,导致责任护士执行不及时,而引发护理纠纷;当患者有疑议或病情发生变化时,医护人员在患者或家属面前说法不一,甚至互相埋怨而引发护理纠纷。

2.1.2 护患沟通不足 责任护士为患者进行操作时,只按常规机械地完成工作,对所分管的患者缺乏了解,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或是生硬简短回答患者的提问,导致患者对护士的行为产生反感而发生护理纠纷。

2.2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老年患者多有听力下降,行动迟缓,反应慢,责任护士没有以“人”为本,及时处理患者的合理要求,回答患者提问时语气生硬、不耐烦,导致患者不满而产生纠纷。

2.3 未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理工作琐碎而繁重,在临床工作中,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凭经验、凭定势思维行事,而致打错针、发错药、接错瓶等;输液过程中责任护士未按要求巡视病房,未及时发现输液器与头皮针连接处脱落,药液、血液外漏弄湿床单、衣服,或是药液外渗到皮下,造成局部肿胀,疼痛,而引起护理纠纷。

2.4 人力资源方面 临床护士人员缺乏,而大量的非护理工作占用了护士大部分时间,如记账、取药、预约检查单以及医院职能科室的不完善造成较长时间等候等,因此,护士只顾忙于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而忽略了与病人的沟通,这与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形成反差,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不满。

2.5 技术水平不够娴熟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血管弹性差,加上反复住院输液血管受到严重破坏,且病情多变,年轻护士临床工作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做出判断,不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以致抢救时手忙脚乱,输液不能一针见血,老年患者容易产生不信任或不合作的态度。

2.6 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项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落实不到位质量控制措施不得力,导致护士工作时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而引发纠纷。

2.7 法律观念及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护士缺乏安全隐患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住院期间,允许病人私自外出或注射外购药品,对离院病人查对不严谨;法律意识淡薄,不注意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护理纠纷。

2.8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护理文件记录字迹潦草或涂改,记录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护理内容,甚至与实际不相符合,尤其是生命体征的记录,部分护士未经监测而随意记录,当出现医疗纠纷时,就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

3 防范措施

3.1 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查对制度、危重患者交接班制度、抢救工作制度等核心制度,都是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护理常规及规范更是确保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针对与输液有关的纠纷,科室应健全输液巡视卡制度,要求护士在输液前、中、后都做好“三查七对”,在病人输液时向病人交代共有几瓶液体,在使用每瓶液体时都要讲清药品的名称和剂量,并把病人输液的时间、药品、剂量、滴速和护士签名都记录在输液巡视卡和静脉输液执行单上,并随时查看病人输液部位是否渗液、有无肿胀、点滴是否通畅。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特别强调的是对“三查七对”制度的严格执行,不能因为疏忽和精简步骤而导致差错的发生和护理纠纷的出现。

3.2 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护理服务工作方式已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应顺应模式的转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病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关心、理解和体谅病人。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温和,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并灵活掌握说话的艺术。

3.3 增强工作责任心 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首要前提,护理人员应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规定认真巡察病人,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杜绝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而引发的护患纠纷。

3.4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精湛、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才能得心应手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护士应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学习新理念、知识和技能,苦练基本功,使自己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护理管理者也应加强护士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5 加强医护、护患沟通 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桥梁,作为临床护士要注重加强和医生、患者的沟通并掌握沟通技巧。与主管医生随时、及时进行沟通,向患者详细、耐心作好入院介绍和健康宣教,治疗、护理前后要向患者及家属作好解释工作、交待注意事项,暴露病人隐私部位时注意遮挡,顾及病人的心理感受。与患者交流时态度诚恳、热情,表情自然大方,交谈时语言通俗易懂,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对患者多用询问的语气,少用命令式的口气,老年患者因听力、记忆力下降,进行操作时应询问病人的姓名,由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告知注意事项应反复交代,以避免差错及遗忘。

3.6 规范收费制度,讲究催款技巧 医院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规范收费制度,做到合理收费、及时收费。实行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尊重患者的知情权[1]。如遇患者对费用提出疑问,要详细、耐心解释,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向患者和家属道歉。对欠费患者要提前告知,催款时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如先对患者表示关心和问候,再告知其欠费的原因,不可用简单命令式的语气催款,必要时可同时将欠费单交给主管医生,让其协助催款。

3.7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当今是一个法制时代,护理人员应与时俱进,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使自己知法、懂法,自觉地以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医护间的越权行为。护理文书不仅是护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医疗事故、护理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2]。因此,护理文件書写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禁止随意涂改,尤其在抢救病人过后要及时据实地补记录。

4 小 结

护士服务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珍惜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利和尊严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在住院期间更需要我们的精心护理与照料。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及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知识,才能为老年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有效的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更有利于我们行使护士的职责-帮助病人更好的康复,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护患纠纷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防范护患纠纷意义重大。加大质量控制力度,加强安全管理,实现护理质量、服务的最优化,减少、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秦玉菊,黄金.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护患关系[J].现代护理,2008,14(2):174-176.

[2] 韩扬扬,严谨.护患关系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2):1434-143.

作者:李红

老年病人护理论文 篇2: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管理的要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管理的要点,以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专业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易导致安全隐患的行为及老年病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的特征,结合专科特点制订单病种护理流程和相关管理措施和制度。结果:实施前后科内护理差错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结论:神经内科应根据专业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能显著提高老年病患者安全管理成效,确保老年病患者住院安全。

[关键词]老年病人;神经内科;安全管理;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减少医疗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关注的重点。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因此识别和预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现将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加强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经内科65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褥疮、误吸、其他差错、投诉等护理问题共27例,发生率为21.6%。

1.2护理管理

1.2.1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物品管理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布局合理,病区内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或3次,保持清洁,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于无菌柜内,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浸钳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备用;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1.2.2基础护理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者,由护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到内的原则,每次10~15min,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热、昏迷者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或2次,预防口腔感染。对吞咽麻痹病人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饮食呛咳者,不能由口腔进食,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应予鼻饲流质饮食。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应定时吸痰,吸痰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液由气管套管口喷出。

1.2.3制度管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医院制订的核心制度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患者服务,尽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遵循“写你所做,做你所写”的原则,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

1.2.4健康教育管理: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对于感觉障碍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进食、饮水时温度在40℃左右适宜;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患者应24h不间断看护。建立请假制度:凡病人离开医院必须请假,得到允许由家人带领方可离开。

1.2.5意外事件管理:在医院护理中,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惫入睡,意外事件更易发生。故应合理搭配夜间护理力量,尽可能安排双班制,新老护士搭配,保证人力资源配备。同时,告知家属注意看护,加强责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渗容易引起皮肤坏死。一旦引起输液部位肿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2结果

通过以上系统的护理管理措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和缺陷明显减少,科内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取得零纠纷、零投诉的成效,科内护理工作的进步获得医院及护理部普遍认可。实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27例,实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6例,实施前后指标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加强风险意识,以预防为主,充分认识医疗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采取风险管理的综合措施,才能有效规避和预防各种风险,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本组资料中,我们将人性化护理运用于病人,使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主导,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权利,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与愿望,使其生理、心理、精神上处于一种满意状态,使其自身有一种温馨感、亲情感、家庭感,从而体现病人的知情、同意、诊疗服务权。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同时提高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也对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马丽敏

老年病人护理论文 篇3:

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对老年病人护理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病人护理期间应用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其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病人(11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普通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患者同时还接受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就生活质量而言,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就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而言,观察组患者为96.43%(54/56),对照组患者为80.00(44/55),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病人在治疗期间,在常规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予以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老年病人;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常规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逐年递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采用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宣传健康知识,纠正并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继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基于此,本次研究将针对老年病人护理期间应用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其护理效果的影响展开以下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病人(11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以及女性数量分别为25例和30例,年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分别为82岁和66岁,均值(73.43±4.11)岁,受教育程度:20例高中以下,18例大专,17例本科及以上,职业分布:13例为退休干部,12例为退休教师,16例为退休技术员,14例为其他职业退休人员;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以及女性数量分别为26例和30例,年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分别为81岁和65岁,均值(73.28±4.24)岁,受教育程度:19例高中以下,19例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职业分布:12例为退休干部,13例为退休教师,15例为退休技术员,16例为其他职业退休人员,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宣传,主要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和目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述,讲述方式为以口头讲述为主,患者询问为辅,尽可能为患者解答疑惑。观察组患者同时还接受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以下为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的详细内容:

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解并建立成资料档案,并完成相关病情追踪卡的建立,如高血壓患者设置高血压追踪卡、妇科病患者设置相关妇科疾病的追踪卡等;建立相关疾病的QQ群,将同类疾病患者拉入到一个群中。选取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为固定时间,当天的9:00-10:00将老年患者集中在固定环境内,由专职护理人员讲述疾病的控制方法、饮食以及运动方面的注意事项,同时还需要将疾病相关知识详细讲述。讲课结束之后,所有患者可以在QQ群众交流自己的心得以及所学到的知识,长此以往,将会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将每次讲课的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者宣传材料,在患者出院之后发放给每位患者,便于患者在出院之后也可以不断了解疾病知识。最后,还需统计和分析患者的疑惑,统计频率为1次/2周,以此更具针对性的进行健康知识宣传[2]。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生活质量的评价需要借助SF-36量表完成,最终得分越高则说明生活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对疾病以及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具有由专人收集并于SPSS18.00统计学软件中录入、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借助均数加减平方差表述,并利用t值对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借助率表述,并利用x2值进行检验,最终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比对照组患者高,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疾病以及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为96.43%(54/56),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为80.00(44/55),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讨论

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护理方式,在互动期间可以让患者产生良好的就医体验,继而提高对治疗以及护理的满意程度,并且通过加强患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还有助于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将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为课件或者宣传材料,便于患者出院后巩固健康教育知识,以便达到良好的自我护理效果[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老年病人在治疗期间,在常规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予以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徐蕾. 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对股骨远端C型骨折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6,14(10):1059-1061.

[2] 王饶萍,叶晓青,唐春苑,等. 个体及互动式集体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6,15(5):64-67.

[3] 李茜. 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828-1830.

作者:李亚军

上一篇:水文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客房部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