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与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该文是著名学者庞朴先生的一篇较为抽象的学术论文。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初次教学中,设置了“字音当堂巩固训练,谈谈对所学内容的感受、收获,归纳所学内容”三个实效检测环节,让学生当堂反思、归纳、总结,做到“一课一得”。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显得“传统”有余,“创新”不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教学与教学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教学与教学设计论文 篇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丝路文化研究与教学设计

【摘  要】一带一路开展以来,沿线各国对丝路文化越来越认同,丝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學丝路学院留学生学习丝路文化的信息收集、归纳、整理,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丝路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丝路文化教学设计等问题,进一步传播丝路文化。

【关键词】丝路文化;一带一路;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引言

(1)研究背景。一带一路开展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积极推广丝路文化已成为其传播的重要抓手。丝路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对丝路文化的研究会为丝路文化提出更完善的传播方案,促进丝路文化走进沿线各个国家。

(2)研究意义。本文将文化传播同教学设计进行了结合,可以为留学生带来更加全方位的教学。将目光锁定在丝路文化上,为留学生带去更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教学。

(3)研究内容、目的及方法。①研究内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丝路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传播丝路文化内涵?通过对丝路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关系的探讨,不断加深对外汉语教师对丝路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②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探索汉语本体知识教学和丝路文化教学如何融合的问题,力图让汉语学习者在习得的同时,加深对丝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传播丝路文化。③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将文化、传播、教学三者相结合,涉及教育学、传播学、以及经济学相关知识。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丝路学院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获取最直接有效的信息,为研究结论提供实证资料。

(4)研究现状。关于丝路文化,前人做了很多研究。如邓雅娜、黄晓颖(2018) 提出要树立合作、开放的思想观念,如开展对外汉语留学教育等。南楠(2018) 提出有关课程设置的问题,汉语课应分班教学,文化课应侧重实践,在文化课程中多开展文化活动,如太极拳,使学生参与中国文化,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陆俭明(2016)提出,要让语言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搭桥,“一带一路”汉语教学要重视商务语言教学,将培养商务汉语人才作为沿线各国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李欣在(2017)提出,汉语传播的关键在于汉语人才的培养,围绕 “一带一路”战略的汉语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独特性,既要满足“一带一路”战略需求,又要满足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符合汉语习得的科学规律。黄方方(2017) 提出汉语教育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获得语言能力,更应该通过学习汉语而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进而促进所在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减少误会,避免冲突,和谐共融。

从以往专注于商务汉语人才的培养到今天“汉语+”教学理念的转变,“一带一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逐步走向完善。但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侧重于丝路文化教学的意义,并未提出一个完善可行的教学设计。本论文将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丝路文化教学设计,试探“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汉语课堂语言文化教学的最佳融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丝路文化,传播丝路文化,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长足发展。

1.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丝路文化传播

1.1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背景。“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需要语言的推动,要实现语言相通,这对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来说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2)一带一路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影响。在“一带一路”如火如荼的开展下,汉语也从国门推了全世界。许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起了合作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在2018年9月迎来了第一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

1.2丝路文化

(1)古丝绸之路及跨文化交流。①古丝绸之路。自唐朝与西域交往以来,古丝绸之路至今已经有近2000年历史,是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交往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趋于稳定的重要出口。②跨文化交流形式。古代丝绸之路跨文化交流方式是一系列因素和条件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即使节、宗教活动、商贸活动、民族交流、书籍等。如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喜爱汗血宝马,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寻求良马。

(2)新丝路文化传播.①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月刊《丝绸》上。直到2000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名为《新丝绸之路”写辉煌》的新闻,该术语才进入学术研究领域。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之后,丝路申遗也顺利推进,新丝绸之路的文化意涵开始被人们所重视。②传播渠道。在传播和发展丝绸之路文化过程中,高效合理地运用新媒体开发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应用的客户端,使大众更加了解丝绸之路。

2.丝路文化传播调查与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为例

2.1丝路学院概况

2018年5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约近100名硕士留学生入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

2.2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调查问题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且提供英文的翻译,并根据结果和外国留学生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8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73份。

2.3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在有效的73份问卷里,包括女性28人、男性45人。有43位法国留学生、3位印尼留学生、2位土耳其、加纳和俄罗斯留学生,其他都是一些来自丝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调查问卷的对象汉语水平不均匀,且低水平的人数占绝大比例,39.7%的人是零基础的学生,35.6%的人HSK1级,HSK2级到HSK3级,HSK4 级到5级的人数各有9人,5级的有2人。平均年龄在24岁,大部分学习了三个月左右的汉语,还有5位留学生学习了三年,学习年份最长的是八年,总的来说,大部分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都不很长,因此基础可能不是很扎实。

68.29%的学生对丝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100%的留学生对于学习丝路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关于在课堂上学习丝路文化,45.21%的人选择“教过一点”,28.77%的人认为“很少”,说明丝路学院目前的教学涉及部分丝路文化的知识。在课堂上介绍过的丝路文化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儒家思想,高达68.49%,其次是丝绸47.95%,依次往下是茶文化和佛像,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上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文化活动中,儒家思想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一位留学生还补充到,在课堂上时间过短,老师无法告诉学生许多详细的东西,仅仅在讲座上提到过海上丝绸之路。关于熟悉度,并列排行第一的是“郑和下西洋”和“嘉峪关长城”,其次是“马可波罗游记”,这类的丝路文化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知名度高。“郑和下西洋”和“马克波罗游记”都是历史悠久的最具中西交流代表型的故事,“嘉峪关长城”也是中国的著名建筑更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点。

43.86%的留学生认为课上学习丝路文化对汉语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留学生认为帮助不大,但丝路文化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不提高对丝路文化的重视,可能无法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以及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理解。

在学习方式上,大部分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课堂学习,46.58%的人选择了和朋友一起学习,其次43.84%的人选择了课外培训,依次往下是网络和自学以及无所谓。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的留学生大部分汉语水平都不是很高,并且对于丝路文化的了解都不够多,但对学习丝路文化有着一定的热情和兴趣,认为课堂上缺少一定的丝路文化的教学,希望课堂型和讨论型的教学,喜欢系统型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

(2)个别访谈结果分析。访谈对象A 基本情况:男生,来自法国,学习汉语3年,HSK4级

该留学生表示,在来中国前已经了解一部分丝路文化,比如“郑和下西洋”。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丝路文化的内容较少,主要学习过“茶文化”等,希望能在中国汉语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相关丝路文化知识。

访谈对象B 基本情况:男生,28岁,HSK3级,来自哥斯达黎加,

他表示,来华之前对丝路文化有了解,但是知道得并不多,如丝绸、航海家哥伦布和马可波罗游记。课堂学习主要以国家政治、国际关系、交通等话题为主,此外还有小部分涉及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的知识。因此,他表示不清楚一些相关的丝路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希望今后能够多多了解。

访谈对象C 基本情况:女生,HSK1级,来自非洲加纳,学习汉语7 个月。

她表示,了解一些丝路文化对学习汉语有很大帮助。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建立一个丝路文化俱乐部,探讨丝路文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意义。

访谈对象D 基本情况:男生,30岁,来自伊朗,学习汉语7个月。

他提到,对丝路文化仅限于制作瓷器,伊朗受到丝路文化的影响较小,学习汉语比较困难。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提供双语字幕,和课堂教材进行配套讲解,这将会受到留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访谈发现,课堂上涉及丝路文化的知识较少,仅有很少留学生部分了解相关历史故事。他们对丝路文化知识很感兴趣,也愿意多学习了解一些。不仅是在课堂上,也愿意在课下学习,如小组学习、朋友讨论、看纪录片等,也有留学生提出可行性建议,如建立丝路文化汉语角、丝路文化讲座和俱乐部等。

(3)留学生对丝路文化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大部分留学生认为,了解丝路文化对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汉语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并展现极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一部分留学生认为,学习丝路文化对汉语学习帮助的作用有限,这也说明了由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尚处于一个较为的薄弱环节,部分留学生并未充分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丝路文化”学习更多的是从兴趣角度教学,从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未深刻探索其后内涵。留学生在对“丝路文化” 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尚未意识到文化学习与语言技能学习、交际能力培养的正确关系,这也使树立学生对丝路文化学习的正确态度,清楚认识到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我们日后教学任务之一。不少留学生表示,对目前丝路学院对外汉语课堂的文化教学满意度一般,希望适当增加国内对外汉语课堂文化教学的比例。

总的来说,大部分留学生认为“丝路文化”对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在汉语教学课程中进行相关 “丝路文化”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留学生更倾向于以开展课外知识培训和拓展或者成立丝路文化俱乐部,来作为了解丝路文化的重要途径。

3.关于丝路文化传播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3.1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从业人员丝路文化传播能力

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汉语教学中,如何对丝路文化进行有效教学,可以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从业人员丝路文化传播能力入手。过去的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和教学方式的学习,而现在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播文化,也需要纳入学习的重点范围。

3.2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内容

留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和“马可波罗游记”很感兴趣,可设计有关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教学,如话题式教学,从“丝路”的取名缘起,即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探究其出游背后值得铭记和传承的“丝路精神”,可以使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性加入到了解丝路文化的行列中,还可以从路线和交流的物品上,进行教学展示,展示一些物品的流传,如出使路线图。

3.3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汉语桥》等传媒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丝路文化传播也可以借鉴现有的文化传播经验,做好丝路文化传播,也可将视频链接到专门介绍丝路文化的书籍中,突出丝路文化因素,让留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学习丝路文化。

3.4开展课外文化实践活动

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中华文化。大到文化展览、传统文艺演出等,小到手工制品,如剪纸、绘画脸谱。可以组织汉语文化角、太极、功夫演出、古代经典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剧场表演等,也可以适当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周,诵读经典、背诵古诗词比赛等。

参考文献

[1]艾 卡. “一带一路”背景下吉尔吉斯斯坦的商务汉语教学现状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6.

[2]安亚伦,段世飞.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06):45-52.

[3]邓雅娜,黄晓颖.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合作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5):80-83

[4]邓英英.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丝路文化传播研究与教学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生)成果+19YJH002。

教学设计:综合课

一、教学内容

丝绸之路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对象

10名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汉语水平为中高级

四、教学目标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能够理解丝绸之路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具

地图,展板,小旗子

六、教学重难点

丝绸之路基本情况和现代丝绸之路的联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50分钟)

步骤一:组织教学(3分钟)

挂世界地图,组织上课

步骤二:复习(7分钟)

步骤三:主题学习

1.展示宣传片 说剧情

2.词汇和句型 领读,跟读,并抽查

3.将生词词卡让学生标写拼音并贴在黑板上

4.在地图上标上要探索的地点,三人为一组,

选择地点进行讨论。

(1)提供长安、希腊等国家,给每小组一把小旗,讨论该

地特产。(8分钟)

(2)让长安的同学介绍准备出使西域的马车、物品等。

(3)到达各个地点后,负责该地点的同学到讲台上介绍该地的特产,并进行交易。

(4)总结。

(5)布置作业:现代的“一带一路”,并将其和古代的进行对比。

第二课时(50分钟)

步骤一:组织课堂

步驟二:复习生词和句型,以及路线图

步骤三:走进现代“一带一路”

1.说说找到的信息,并补充

2.整理路线图

3.播放宣传片(有古今对比)

4.提问: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现代的“一带一路”主要用来传播什么?更喜欢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5.带领学生读新生词,并解释,标拼音。

6.书写重点生词

7.分为两组,一组去找“一带”的详细信息,一组找“一路”的信息。搜索“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和路线,展板展示本组信息和思路

8.谈谈自己的国家的外交情况,教师进行应答。

9.总结,并升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非常喜欢与周边国际建立良好的关系的民族,并且坚持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通有无的原则)

10.布置作业:谈谈对一带一路的感想

作者:郭嘉莉 麻莉丽 陈跃源 符哲敏

文化教学与教学设计论文 篇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该文是著名学者庞朴先生的一篇较为抽象的学术论文。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初次教学中,设置了“字音当堂巩固训练,谈谈对所学内容的感受、收获,归纳所学内容”三个实效检测环节,让学生当堂反思、归纳、总结,做到“一课一得”。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显得“传统”有余,“创新”不足。教学目标表述模糊,教学过程不尽科学,问题设计笼统而缺乏驱动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学习空间并没有因为多媒体网络的参与而得到激发和拓展。这些都制约了课堂实效性的提升。为此,结合教学实际,反思这一设计,我有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实效

定准课堂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前提。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去进行的,是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所以,定准了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反之,就可能走入歧途。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就容易迷失方向。

语文课里教什么,怎么教,这首先要问学生。课文里可教的东西是什么,哪些是学生不懂的,哪些是有价值的,这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心中装着学生。

多尔在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指出,课程目标不应预先确定,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可以课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学生的“初读感受、困惑与发现”形成本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性。想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

二、依照规律,优化过程,提高实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另外,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疑惑之上,教学环节应该有一个“写出已知、摆出未知”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可以变为:写出已知、摆出未知、合作获知、探究新知。而教学环节可以设计为:一、初读感受;二、再读质疑;三、三读探究;四、深度解读。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衔接学生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三、激发兴趣,问题驱动,提高实效

要提高课堂实效性,必须设计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立足文本,要么能够促进学生的言语智慧,要么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要么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在“交流探索”环节中,“交流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新的认识”问题过于笼统,大而无当。在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传统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些核心问题之后,可以就“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去探讨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课堂的实效性。

钻研教材,要钻进去把文本中的文字读到站起来与你对话,还要能够跳出来抓住其显著特点。语文教学该细的地方要纤毫不爽,该放的时候要毫不吝惜。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只有用有思维的驱动力的问题推动教学,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效。

四、突出主体,重视主导,提高实效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善于集中、总结问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实效。

我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教学设计虽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而在“交流探索”环节中,看似是为了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试想,高一学生面对这样一篇较为抽象、枯燥的学术论文,在没有老师的必要引导下,又能交流探索出什么新意呢?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五、重视阅读,凸显写作,提高实效

实效课堂,也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课堂要弥漫读书声,墨香味。

美中不足的是,我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教学课堂设计中似乎少了点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于漪老师的经验是:一节好课,要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语文味就是这种“感情浓度”和“余音缭绕”,就是课堂要有朗朗的书声。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阅读似乎都是为问题而设计,这样容易走上“重思轻读”之路。而真正的语文课堂,不仅要阅读,还要朗读;不仅要为问题而阅读,还要为朗读而阅读。

谈到读,自然就联系到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读写相成,才更显语文味。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最好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练笔的机会。

六、借助媒体,整合资源,提高实效

面对这样一篇较为抽象、较为枯燥的学术论文,课堂教学有必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资源整合,将课内与课外对接、文本与现实碰撞,在学生疑难处、探究点,适时地链接相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资源,引领学生深度解读、迁移探究,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时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以链接一些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直观、可感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现实对话,并在交流、探索中得到启示,构建新知。这既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丰富了课堂容量,形成了生动活泼、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总之,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围绕学习内容与生命成长,各种元素有机结合与协调运动,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环节,做到步步精深、自主生成、层递发展。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质疑探究、合作交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高级中学。

作者:葛艳红

文化教学与教学设计论文 篇3:

有关公选课《汽车文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现代社会,学习与汽车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培养起对汽车的那种爱好与激情,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提升鉴赏汽车的水平,从而从汽车世界中享受到人类历史传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主义文明。本文就围绕《汽车文化》这一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分析与实践探讨。

【关键词】精神文明;个体素质;理论考试

《汽车文化》这一课程实际上是人文与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艺的融合。换句话来说,不只是那些汽车专业的学员需要学習,就连那些非专业者也要了解些与汽车有关的知识。获取汽车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学生提升自己鉴赏汽车的品味,从而从汽车世界中享受到人类历史传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主义文明。这样做不仅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还能更迅速地促进汽车文化的普及、拓展。

1.有关《汽车文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宗旨

《汽车文化》是一门公选课程,通常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方法,直接忽视了职业教育最主要的职责和方向,将那些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案直接生搬硬套到职业教学过程里,过分强调传授、积累文化,另一方面,则忽视了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力度,使得师生间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中。直接缺少动态情景化以及社会生活气息,使得学生不能转换自身角色,身临其境。让简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脱离,使得整体的教学效果偏低。

由上所述,我们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来实施课程教学:智能化、人才化、成功论、学习观、引导行为学、工程思维形式化,遵循职业教育本质特点跟文化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而突显出学生的自我积累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个人素养,完善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使得师生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轻松。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素养跟企业需求的人才间差距变小,强化学生对经济时代的适应能力。

2.教学《汽车文化》课程的设计程序

实际上,《汽车文化》这一课程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指:凭借学习《汽车文化》的课程知识,让学生获取一系列文化内涵:中外汽车历代发展过程、中外各种著名汽车品牌公司、汽车造型、运动、色彩以及先进技术的延伸等,培养学生对汽车文化的热爱;通过各类社会活动,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跟组织性,增强他们学习汽车文化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地适应人才需求发展速度。

创设“班级《汽车文化》知识学习小组”,老师按学生个性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 “自我经营管理、自负实际盈亏”这一基础原则积极参与到 “汽车俱乐部”的总积分赛中,各个小组凭借最科学、最高效的措施,尽可能地调动起本组学生学习汽车知识的积极性,使得小组获得更高的积分。项目化教学通常被分成几部分,由各个小组积极自主参与,而老师则根据小组内的各个成员表现给予评价、打分,在期末的时候根据实际的积分值给小组评出A、B、C的等级:

2.1读书报告

每一个小组分别派1-2名代表,选择性地确定主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明确发言的顺序,并精心制作ppt文件。按照小组成员实际表现给予分值。这样通过报告过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汽车整个发展历史、世界汽车行业的兴衰、全球最著名的汽车企业、品牌以及潮流汽车名人。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其管理、表现以及口语表达、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2.2模拟汽车知识的理论性考试

所有同学到机房里面去学习交通法规并进行相应的与之有关的跟礼仪方面的测试。小组成员集体平均记分值。通过测试之后,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有关汽车知识的交通礼仪跟法规。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知到,成熟的汽车环境下必须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要学会礼让。为未来降低“拼抢”的不合规制度,使得大家都形成文明的避让交通理念跟环保的意识。以违反交通作为可耻行为,为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为可耻。

2.3模拟买卖汽车的大型店

营销、采购环节。让一半小组团队成员都做汽车营销,向另一半的成员介绍汽车的品牌力度、形状、颜色以及内部装饰、动力、省油以及汽车设计的优质理念等。还有很挑剔的顾客扮演者来买车子。他们可以是最普通的打工者,也可以是国家公务员,更可以是高层的白领,他们通过对销售者的提问来了解汽车性能,而销售者必须要达到“顾客至上”的目的,直到交易成功。最后由评委进行评价。在此过程里,让学生知道顾客的消费趋势,改变盲从的消费观,使得买车变得更加实用化,提升健康消费的档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整个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延续。

3.《汽车文化》课程的实践过程

针对《汽车文化》这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强化实践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能力以及剖析程度。由此可知,在教学《汽车文化》时,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直接联系起来。所以老师必须努力去指导学生去大胆地进行实践,注重实践带来的成果,在过程中找到问题,并自主解决,进一步充实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实现知识的创新任务。

想要提升在实际训练环节下的高效性,一般可以实施下面改革方案:

(1)老师可以把孩子们领到大型的一个停车场,去观察各个汽车的牌子、外形以及颜色、数量等。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里就能记住一些牌子,知道某些品牌特定的形状,知识各个地区的牌照,知识哪些颜色是最大众化的。这样就能将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调动起来,进一步使得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联想。

(2)老师带孩子们直接去4S品牌店参观,进行实习作业。一般学校都没什么大型的汽车博物展览馆,所以必须把学生带到专业的4S店里去考察、去学习汽车知识。这样的话,一方面就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品牌以及具体的销售实情,还能培养起学生对汽车知识的兴趣、爱好,确定所学到的知识跟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力度。想要课程教学变得高效,不能单方面地去教学,必须要综合性地去结合各部分教学。由此可知,改革《汽车文化》课程就必须要全面化,使其达到最优的功效。

4.结语

综上所述,《汽车文化》的教学应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专业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起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责任感跟辨别力,使每一位学生变得成熟、个性,这样就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判断。

【参考文献】

[1]何花.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6).

[2]宋玉秀,欧振明.谈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9).

作者:薛红华

上一篇:技术员述职报告(3篇)下一篇:景区上半年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