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教学发展趋势。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契合性,能够有效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甚至提高这一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提升其人文素养,塑造其优秀的内在品格。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契合形势下的有效教学指导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1: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摘 要:语文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而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加快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让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心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思维有利。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学方法与课外阅读等多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有效措施,简要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意义,旨在为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予以参考。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契合;措施

当前全球化的文化渗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各地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频繁,促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逐渐受到重视,也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高中生正处于构建人生观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而我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三观”的树立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应试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较大,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受重视。考虑到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需要,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效。

1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有效措施

1.1教学方法多元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样化,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有着明显差异,并非所有语文教学内容都契合传统文化。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以及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需要,为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案的科学设计,划分出语文教材中适合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外国文化的渗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教育。新课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要求语文教师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在一起,大胆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突破传统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局限,有机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传统文化,改变墨守成规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改善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凝滞氛围,消除高中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倦心理,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综合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需求,以及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语文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消极影响,语文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不能将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赤壁赋》创作背景与内容含义的讲解,注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赤壁赋》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具象且生动的呈现《赤壁赋》的内容,有机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以及与《赤壁赋》有关的影视资料,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赤壁赋》这篇文章及其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对《赤壁赋》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以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赤壁赋》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赤壁赋》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感怀赤壁之战的同时,领会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豁达胸怀,加深对《赤壁赋》内涵的理解,实现《赤壁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情怀壮志,进而达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目的。

1.2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中普遍选用了一些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文章或片段,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为目的,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坚决落实新课程标准,结合语文教材中内容的实际教学,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如我国四大名著等经典名著,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红楼梦》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较为广泛,包括诗词与饮食和建筑等多方面。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通过阅读《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增加文化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深入探索经典名著中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化知识,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通过實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降低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有助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与不屈不挠的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优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

3结束语

文字与文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综合考虑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以及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丹.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8):109.

[2]唐家文.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J].考试周刊,2018,(63):54.

[3]夏长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8,(1):7.

作者:蒲荣权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2: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及教学指导分析

【摘要】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教学发展趋势。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契合性,能够有效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甚至提高这一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提升其人文素养,塑造其优秀的内在品格。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契合形势下的有效教学指导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指导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则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理念渗透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从这一点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是相契合的。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状态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不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其课堂教学中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现象。当前社会越来越浮躁,渗透传统文化,发挥其良好的熏陶作用,这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育领域,有些教师还是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重视,过于追求现代化,其语文课堂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传统文化,但是却没有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不能完全契合,导致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意义

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相契合,实际上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两者契合发展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契合,有利于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与课文知识相关联,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师要完成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这一教学目标,则可通过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相契合这一路径来实现。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相契合,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当前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外来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要抵抗不良思想文化的冲击,则需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这一重大任务还需要从学生入手,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坚固又优质的思想品质。最后,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相契合,这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这一文化素养培养教学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也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则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素质型的人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教学指导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可以挖掘课文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或者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引进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对文本内容、文本内涵和文本情感等进行全面的理解,切实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语文教学与传统历史文化的融合教学

历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文化无疑是珍贵的,它的留存和弘扬,能够让今日的人们回顾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魅力。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则不可忽视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建立起历史文化情结。以《荆轲刺秦王》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其以东周列国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既感到一定的趣味性,又能够融入这一历史故事的情境之中,感知其中的历史文化。比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巧用教学语言:“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荆轲是这个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当学生聽到四大刺客时,会产生较强的兴趣,瞬时会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鲜明的刺客形象,继而积极地走入“有名刺客为何刺杀、如何刺杀秦王”的情境之中。而且荆轲这个历史人物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因为在学生的认知里,刺客与慷慨悲壮这个形象不相符合,但是荆轲却无疑就是这样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不由得产生浓浓的兴趣,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感悟其中勇于反抗、一诺千金、义薄云天等精神。

(二)语文教学与道家思想文化的融合教学

道家思想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华所在。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道家思想文化,熟读《庄子》等古典书籍,接受道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将道家思想文化弘扬和传承下去,同时又助益于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比如在《逍遥游》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融入道家思想文化展开教学。这篇文章选自《庄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文化,深刻体现了道家精神。在讲解本节课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庄子》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来为学生进行文本讲解,浸润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阅读古典书籍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会摒弃人性中“伪”的杂质,体会到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凝滞于任何思想或者利益等事物,深刻感悟“逍遥”精神。

(三)语文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教学

传统节日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不少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古诗词教材内容中,不仅涉及了传统节日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教师在课堂上融合传统节日文化来开展语文教学,同时挖掘更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比如在《离骚》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融入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让学生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屈原这个人物。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索屈原身上的人格魅力与高尚品质。屈原在政治上一直都推崇“美政”,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可以将一个国家治理好,体现了屈原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也渗透了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虽然经历了政治失败,《离骚》这篇文章也深刻抒发了他的忧愁,但是也渗透出他献身理想的忠贞不屈精神。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等句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离骚》这篇文章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而融合了传统节日文化来剖析诗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将其思想情感、政治理想、高尚品质等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理解能力,感悟全文的中心思想与整体情感特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传统文化缺位或者渗透不到位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价值,并努力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下,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情感的感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贺.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

[2]连欣.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融进高中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

(编辑:龙贤东)

作者:王忠容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3: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摘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便需要关注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创新语文教学。对此,本文探讨了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价值作用,然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希望可以借此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价值作用;教学措施

我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大国,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有许多传统文化流传下来。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许多新文化也不断涌现,这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受到了阻碍。弘扬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高中语文作为文化类的课程,是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一个关键阵地。语文教师需要对此形成清楚的认识,然后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进来。

一、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 教学现状

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讲,有一个现象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教学活动较为局限,现在在高考范围之中,缺少拓展与变化。在当前的新时期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而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中,就涉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就目前教学实际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不多,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足,对于一些古文古诗词的挖掘力度也不够,没能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展现出来,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创新,不少时候还局限在教师为主的讲读式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性不足,没能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

(二) 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一点语文教师需要形成清楚的认识。首先,符合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学生展开培养。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便可以对学生这方面的素养进行培养,正好与教学要求相符合。其次,能够扩充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语文课本的知识相对而言有所局限,毕竟课本的篇幅有限,融入传统文化,就可以有效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多的认识,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从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了解,日后便能形成较高的传统文化传承基础。正如毛主席曾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对传统文化实现继承,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在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时所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于古文翻译辅助书籍存在过度依赖

作為高中教学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来说,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促进语文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不仅能有效地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迎合素质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主要是通过古典文学作品来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的。而且,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学生对于古文翻译辅助书存在过分的依赖性,没有及时进行正确地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的古文作品。在学习古文作品的过程中,也无法深入地去理解古文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在了解古文作品时也只会一味地去查询古文翻译辅助书,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学生们也无法真正地领悟到古文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融合。

(二) 没有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是学生思维形成、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时,应当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学习相关的古诗古文时,要重视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指导学生展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种方式,对于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个别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仅仅只注重教授学生古诗古文的翻译方法与相关的基础知识,导致学生仅仅只能够从表面上了解到古诗古文的意思,无法真正地去理解古诗古文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从而无法切实地领悟古诗古文中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三、 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为二者之间构建起一道桥梁,作为语文教师,便需要对教学措施进行研究。

(一) 引入古典名著拓展语文教学

古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名著之外,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文化作品。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古文,而在清代出现了一部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其中收录了很多古代文化大家的经典作品,是清朝的私塾文学读本,目前高中语文中的很多古文,在《古文观止》中都可以窥见其身影。因此,要融入传统文化,便可以将《古文观止》这类包含了历朝历代优秀文章的书籍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学习。此外,还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不同分类,来引入不同的古典名著,比如教学到小说类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入《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教学到戏剧类课文时,便可以引入关汉卿、汤显祖等人的作品。通过引入古典名著拓展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形成多元化的认知,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二) 构建文化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传统文化的融入,既可以是宏观角度的,也可以是微观角度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引入古典名著,这就算是一种宏观角度的教学措施。与之相对的,还可以从微观角度来引入传统文化,比如构建文化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体验。比如,在教学《蜀道难》这首诗歌的时候,这是李白的名篇,全诗对蜀地道路难行发出了强烈的感叹。为何蜀道难行呢?因为当地地理环境是丘陵多山,道路在山与山之间来回穿梭,非常难走,因此李白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构建起对应的文化情境,让学生代入李白的角色去感受蜀道难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再比如教学《雨霖铃》这首词的时候,这是柳永的一首送别词,教师也可以结合词作的内涵立意,构建一个对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行感受。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情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 组织游戏活动融入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能缺少实践,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是说实践是理解知识的开始,而知识的获得是实践的成果。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便需要关注到实践。而从实践形式来讲,游戏活动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高中生普遍对游戏活动具有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融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诗词朗诵大会,在教学到柳永、苏轼、李白等人的诗词时,就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事先自主搜集一篇诗词作品,在课堂教学完成后,轮流到讲台上进行朗诵。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去深入理解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再比如,在教学到小说、戏剧这类课文时,则可以开展课堂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演绎。这样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认知与理解。

(四) 借助新媒体创新解读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方式一定要灵活,不能过于单调。目前社会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也让传统文化的解读产生了新的形式。比如在网络上就有历史文化名人小漫画,通过漫画的形式,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经历与代表作品进行解读,方式新颖有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此,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入这些漫画,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辨析。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小视频、紀录片等素材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课堂。

四、 结束语

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融入传统文化,比如引导古典名著、构建文化情境、组织游戏活动等等,都是值得一用的可行手段。具体选择何种方法教学,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庄彩霞.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对语文学困生的影响和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57):27.

[2]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

[3]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192-193.

作者简介:

严荣龙,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建瓯市第七中学。

作者:严荣龙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领导演讲稿下一篇:管理岗位的优秀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