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名师人生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感悟名师人生

感悟教育人生

2002年5月,承蒙当年几位同仁和学生,在我从教五十周年的日子里,编辑、出版了《陈君实教育实践文集——荆棘之路》。福州一中为此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福建日报》、福州电视台等媒体也做了报道。时间又过去数年,我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我仍在思索着当年的办学和这本书的内容,感到仍有些许心得,写了下来,借贵刊一角,以发老凤之声。

我在民国时期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小学、中学各上6年,然后通过联考进入大学经济学系。在大学期间,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学生运动和闽西南游击区的武装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我在闽北农村做土地改革工作,组织农民分田分地。1952年6月,奉召到福州报到,为福建省第一批派校干部。当年8月底,任福州一中副校长,负责教学和行政工作。1956年起任校长(后兼党支部书记)。1959年在“反右倾”运动中,以“坚持白专通路”、“对三面红旗信心动摇”等等“罪名”,遭撤职、调离处分。1962年夏,经“甄别”返校任校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初起,又因莫须有罪名,被“群众专政”入“无间地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再返校接任书记兼校长,直至1983年调省教育厅。学校本来应当是风平帆直、细雨润物的育人场所,不料我却遇上雷霆震怒多事之秋,让我的个人遭遇起伏跌宕、曲折万分,出现“三进三出”福州一中的奇特经历。但是,同党的伟业比较起来,个人的不幸算不了什么。我仅从技术层面和人文层面来说明当年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我们接收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学校,并加以调整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人民学校。但这性质全新的人民学校究竟是怎样模式,则没有现成的依据,只能靠人们在实践中探求,逐步建构、充实起来。而在这一全新的探求中,除了上级的正确指示之外,校长(或书记)个人的教育素养是起着很大作用。可以这么说,我当年是凭着自己在求学中积淀的“教育直觉”和“教育良知”开始我的教育生涯。比如,当时强调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在改造旧学校,建设新学校的工作中,也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那么在一所中学里,该如何举步,才算是贯彻了这条路线?我很快意识到,最为基本的是发动、组织教师队伍,依靠他们办好学校。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内行、专家,才是学校的稳定力量。有了这一基本认识,我就不避当时的忌讳和风险,对校内从旧社会过来的教职员,不抱胜利者君临的态度,而是从人格上尊重他们,业务上信任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同他们平等沟通,展开对教材内容的研讨,对教学形式的切磋,同他们建立起互动互信的“合力关系”。我坚持深入课堂听课,了解不同的教学风格,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到岗,而且到位。所以,尽管当时有些外来的干扰,但是由于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福州一中很快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秩序,浓厚的教研风气,和谐的进取步调,为学校后来的质量全面跃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5页,1977年)后来又加上诸如“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限定”。教育界立即掀起学习贯彻热潮。与此同时,也提出向苏联学习,引进凯洛夫教育学。在学习、实践、思索过程中,我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着重于两个支撑点:“全面发展”和“生产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在未来的新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9—260页,1966年)我理解人的“自由发展”必然是人的潜能的充分的、全面的、多元的发展。《宣言》又提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党的教育方针中的两个支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在我国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所谓的治校方略,主要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坚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不可或缺;坚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接触社会实际。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良好的进取心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必由之路,必须列入计划、持之以恒。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我们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配以充分的实验设施的教学体制,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模式,建立了雷打不动的“三表”制度,大力提倡深入理解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以拓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为宗旨的课堂教学风格。我们获得了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成就了连续三年“高考红旗”辉煌业绩,奠定了福州一中在中学界的领先地位。所有这一切,在《荆棘之路》中都有较为详细的总结与记述。所以说,从具体的技术层面看,我们白手起家,潜心研讨,付出了代价,也获得了宝贵经验。正如《荆棘之路》编委在首发式上说明的那样,“在这里凝聚着基础教育的历史经验:教书与育人,基础与能力,课内与课外,传统与前瞻,继承与改革,求实与创新,政治与理念,思想与人格,领导与教师,纪律与养成,严格与宽松,授业与教化,发愤与启迪,积累与提高……凡基础教育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这所试验性示范性的学校里得到解读。”在这许多关系之中,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是福州一中最为可贵的经验:

一、遵循认知逻辑,坚持探索精神。学习、实践、求索、思考、提高,达到对外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教育内在的功能。它不但要成为学校领导者、全体教育者的基本素养,也应当成为学生优良品格中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要有一条正确的全面发展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基础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自由发展”提供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条件准备”。学校必须竭尽全力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机会。

三、智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与核心,教育本来就是为开发人智而产生的。“智育第一”是学校工作的“硬道理”。智育涵盖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与认知,知识的获得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运用等各个方面,值得教育者终身探究与实施。

四、给学生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这基础知识(当然是指在教学大纲要求之中)既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又融进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既体现知识的传承,又蕴含人们创新活动所必须的诸如发现、质疑、推断、分析、综合等能力。世界上没有离开知识(经验)的能力,就像没有离开载体的精神存在一样。如何在讲授知识的过程培育能力,是中学教学的“艺术节点”,同样值得教育者终身追求与完善。

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必须是负责任的,有教学激情的,敏于时代与科技进步的;他们必须协调步调,到岗又到位,以教育者为自豪;在心境上,他们应当耐得了寂寞,坐得下“冷板凳”,拒绝浮躁。他们的精神状况,将直接决定学校的命运,影响学生的未来。

由于当年特殊的政治气侯,对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认识,某些部门和同事持有异议。有异议本也正常,但他们“上纲上线”,把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变成“政治问题”。先是认为我们所坚持的是“白专通路”,接着又批我们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等等,力图把福州一中打成教育界“十七年黑线专政”的“黑典型”。我个人确实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需要创新,但教育不能跟“风”。只有坚持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坚持按基础教育本身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推进事业健康发展,做到对人民,对社会负责。

说到福建省中学基础教育的建构、探索,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教育厅厅长王于畊同志。是她的高瞻远瞩,提纲挈领,才有了福州一中奠基性的成就。对我这位校长,除了鼓励、信任与担当之外,她没有“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给了我在当年教育体制之内可能具有的自由发展空间。这让我终身铭记。

如果说在办学的技术层面上,我们的付出最终获得了具有传承意义的成果,那么从人文层面观察,则让我们感觉到苦涩、无奈,以至尴尬。

学校是人文精神最为浓厚的领域,是社会关怀的摇篮。在这里,不但传授知识,探究真理,创新科技,而且培养人才,孕育精英。作为基础教育,对于这一切都必须予以把握,把它融入日常的教学教育中去。可是,一旦教育被其他一些社会力量,如政治、金钱、意识形态等等所“绑架”,则它的独立精神、特有的作用且又有普世价值的内涵,将被阉割,人文光辉也会消失殆尽。想想我们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在中小学提倡推广“十个字”的礼貌用语,才将学生工作处从“政治处”改为“德育处”,那么就可以知道,这之前在“极左”路线占了上风,在“文革”十年中,学校都教给了学生们什么。那时候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政治教育,其核心是“阶级斗争”“划线站队”的教育。大有把全社会都变成学习“斗争哲学”、实践“终极真理”的“大学校”。在汹涌的逆势潮流底下,我们每个人都显得非常弱小,非常惶惑。在我“二进”一中时,政治形势可以说是“风雨满楼”。可是凶险并不能泯灭我内心的教育良知。在我能够视事的时候,我就在夹缝中实施自己的主张,深化自己的办学理念。比如试验高二文理分科,试行年段管理,加强“双基”教学等。我被“打倒”时就在“牛棚”中,在冷室里深入思考、反省,求索现代化下办学之路。我始终认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自由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知识的积累、观念的培养、方法的训练,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情怀,懂得社会关怀的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我们不应该因为某种“需要”,而把他们推进政治是非的漩涡里,成为权力格局里面的棋子。

我非常清楚当时形势的不可逆转,也隐约感到极“左”的一些作法对学校工作的冲击和对学生的危害。但是我不能多说,否则就要灭顶。为了福州一中健康地发展,我选择沉默地“走钢丝”。比如,“文革”爆发前些日子,从北京传来极其落后的封建性意识形态“血统论”引得一部分家庭出身好(领导干部或工农家庭)的学生一阵躁动。他们要求以家庭背景在学生中划分阶级阵线,要保证“红五类”的至高无上地位,对所谓的“黑五类”和“白专分子”实行“阶级专政”。这就引发生学生之间的严重对立与冲突。我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制止这种情绪的蔓延。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小部分学生出于对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的激情,自认自己是革命的当然接班人,这愿望不能说都是错误的。我们对荒谬的血统论进行批判,不能也把一时迷恋于该谬论的学生加以全盘否定。但是他们缺乏实践锻练,情绪偏激,唯我独尊,伤害同学,造成恶劣后果,这是必须予以纠正的。我们坚持采用正面教育引导。我要求团委会选择列宁《共青团任务》中一些精采段落,如“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等,以及有关青年修养的一些文章和领导讲话,印发给团员、干部学习,鼓励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知识丰富自己,胸怀解放全人类抱负,努力学习,准备占领科技高峰。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反复说明“革命者不是自封的”,只有在三大革命实践中磨练,才能成才。从来没有“自来红”,更不允许“不准别人革命”。通过我们大胆的、坚决的引导,一些比较偏激的学生逐步冷静下来,学生整学生的局面也得到改变。

有时,我也利用某个时期政策上出现宽松的迹象,抓住难得的机遇,推进正面教育。大约1963—1964年间,中央有个关于作好“可教育好的子女”工作意见。我认为这是一项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它体现着团结、和谐、发展的精神(虽然现在看来“可教育好的子女”这个提法也值得商榷),立即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布署,迅速制定了掌握政策,过细工作,典型引导,重在表现,共同进步的工作方针,并卓有成效地加以贯彻。许多“典型学生”脱颖而出,更多的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争攀学习高峰。我们的工作也得到教育厅党组的肯定。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赶在“文革”发动之前,利用这一宽松机会,通过对“可教育好子女”的工作,培养锻炼了一批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干部,他们大多脱去偏狭的心理,具有较为开放的待人眼光。同时我们也保护了一批积极进取、境界不凡的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学校的温暖。在“文革”大动乱之中,没有那几年毕业生“杀”回学校造反,反而有一批校友是当年“南下红卫兵”,他们来到母校,见我正同受难者们一起劳动,居然向我招手,喊着:“陈校长!陈校长!”这场面一直令我感动,令我家人欣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当年所做的工作,是得到青年学生认可的。

我还认为,教育领域应当是一个比较平等的领域,特别是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除了个体差异外,不应当把“社会歧视”、“阶级偏见”带了进来。但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要坚持学生人人平等和升学机会均等特别困难。那时高中毕业生实行家庭、社会关系政审“密级”制度。“密级”决定了一个学生能否升学,能读何种专业。这是一条“高压红线”,谁都触动不得。人的出身无法选择,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有着重大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马克思说过,“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见《共产党宣言》)。学生们的父辈祖辈即使曾经属于敌对阵营,那也同他们无关,且这已成历史,怎么好追究到无辜的后代。这么一个无需经过深思熟虑就能了解的问题,在极左时期却成了“死结”。在“密级”不能触动的情况下,我要坚持平等、公平竞争的观念,就只能在有关学生的毕业评语上网开一面。我要求毕业班班主任和政治处有关人员,在对这部分学生下定评时,要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予以肯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追求进步”是他们的基本立场。同时要求不要轻易使用当时流行的内涵与外延均无确定性的政治术语,如“思想落后”“只专不红”“不问政治”等等。这不是我有意偏袒做假,而是我对当时青年学生思想上、政治上的基本估计。值得欣慰的是,几十年过去了,回头来看这“基本估计”并无大错。也因此在那山雨欲来的动荡年代里,更多的学生获得升学的机会,也减轻了有关学生进入社会的阻力。

众所周知,在“文革”爆发之初,我的所有主张和努力,我的整个教育人生,都变成为“罪名”,受人格侮辱,要“批倒斗臭”。这是我的教育人生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因为我不能同极“左”合流。当社会失去公正,机会失去平等,当青年学生被无端剥夺了应有的权利,面对这种同教育所要达成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相违背的现象,做为校长怎能不有所作为呢?我以我的方式进行了抗争,虽然力量是很微弱的。为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为学校选择了“避害趋利”措施,可我个人收获的却正相反:“趋害避利”。这实在有些苦涩,有些无奈。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当教育失去独立精神,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将遭难。不过,我赞赏教育前辈张伯苓说的一句话:“不以办学为进身之阶,不以办学为求富之道。”也许这就是教育的良知所在,这就是教育人生的价值所在。

(本文成文过程中,沈瑞其、游天容共同参与讨论修订)

(本文作者系原福州一中校长)

(责任编辑:赖一郎)

作者:陈君实

第2篇:感悟生命 珍爱人生

〔关键词〕感悟生命;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学生们变得越来越迷茫和脆弱,校园伤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心理课程或团体辅导,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命的意义,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感知生命,体察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敬畏生命。

2.体验生命的挫折,懂得珍爱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活动重点】体验生命的挫折,感受并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活动准备】每人准备一支笔、一张纸和一把尺子;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命、生命》《没有四肢的生命》《最好的未来》

【活动对象】高中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引出课题

活动:我的生命线。

预测死亡年龄的依据:本人的健康状况、家族的健康状况、所生活地域的平均寿命。

找出今天你所在的位置并标注上年龄、日期。

想想高中毕业后你将在哪里?标注一下。

设想一下,你将何时参加工作?

标出你60岁的位置。

师:请大家找到你现在的位置,把之前的一段撕掉,这段时间已从你的生命中流逝,一去不复返;请找到你高中毕业的时间,之后把它撕掉,看看目前你所能掌握的时间还有多少,对此你有何感想?(适时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面对生命的过往与未来,思考一下,在你的心目中,生命是什么?

二、感悟生命的情怀

播放《生命 生命》动画朗诵视频,体验、觉察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师:提到生命,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生命词语联想: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师:我最想说的是:生命是个奇迹。

三、生命是个奇迹

PPT呈现(图片赏析,体察感悟):

什么时候,你感受到生命是个奇迹?

教师自我分享:每当我想到,人是从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成长为眼前有着各种相貌、各种性格的人,就足够让我觉得生命本身的奇妙,就足够让我觉得生命是个奇迹了。

请大家以“每当我想到_________,就让我感到_________”的句式,谱写我们生命的赞歌。

例:每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想到人类能够以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宇宙空间,就足以让我感到生命的伟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教师点评。

师:然而生命有时也是脆弱的,在巨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不堪一击。

四、生命很脆弱

请看一组图片(教师PPT展示):5·12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组图。

现场互动:面对生命的脆弱,你有何感想?

教师引导:在天灾面前,生命变得很脆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能遇到“人祸”。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 还有校园暴力、自杀事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得过且过,还是轻率放弃,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你自己之外,你的生命属于谁?

学生发言。

师: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生命属于你,同时也属于那些爱你的人们。

(教师PPT展示)算一算:孕育成长的代价。

1.一个生命的孕育、成长需要父母花费多少时间?(假设父母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交流、接送、辅导等时间是2个小时。)

2.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父母花费多少金钱?(据统计幼儿一个月花费1000元不算多,中小学生每年花费约1.5万元至2万元,另外还有各类的补习和培训费。)

3.从小到大需要多少个老师的辛勤付出?

4.需要哪些人的关爱?国家社会要提供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生命没有彩排,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将痛苦留给最疼爱你的亲人。生命中总会碰到挫折、失败和不如意,这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才能让生命绽放光彩?

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游戏体验:鼓掌游戏。

师:请大家高举双手,热烈鼓掌(全体学生掌声一片);再请大家鼓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更加热烈);请大家鼓出最整齐响亮的掌声。现在请大家双手交叉在背后,体验失去双手的不适感,尽量保持这种感觉。现在请大家鼓掌(学生们稍怔片刻,立刻以双脚使劲“鼓掌”)。

教师:假如有一天你遭遇不幸,失去双手,你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假如你自己不能鼓掌了,你还能否让这个世界为你鼓掌?想想看,有没有这样的人,自己失去双手,却让全世界的人为他鼓掌?(学生马上想到无臂钢琴师刘伟)是的,刘伟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他说:“至少我还有完美的双腿!”假如一个人既没有双手,也没有脚,他的生命会是怎样的呢?

播放视频:没有四肢的生命——力克·胡哲的故事。

师:享受生命可以如此简单,连手和脚都可以不需要,胡哲以他的残缺之身作为一个生命的见证,以他的生命去和别人进行连接。

今晚回去请告诉你的父母,感谢他们,给予你如此健康的身体;感谢命运,让我们以一种生命的形态体验生活的美好;感谢父母,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故而弥足珍贵;时光不能倒流,生命不可逆转,所以,从今以后,让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今以后,让我们热爱生活,善待自己,推己及人,我们也要善待和尊重别人的生命。

最后,请全体起立。请把右手放在胸前偏左一点,让我们感受心跳,感受生命,一起向生命宣誓:

生命的誓言

我郑重地宣誓:在生命的每一天,珍爱自己的生命。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在短暂的人生路上,保持乐观的态度,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创造人生的辉煌,享受人生的幸福。

最后,播放音乐视频《最好的未来》,课程结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徐州,221006)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作者:朱海梅

第3篇:《名师人生》有感

《名师人生》读后感

教师,它是一种职业,但它更是一份责任。它关系着民族的兴衰,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它需要用智慧和良心去塑造人。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名师,我们的社会呼唤名师,做名师也必须成为我们教师的追求。

一、有一份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

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要蹲下来看学生。”于永正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反思自己教学取得一点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颗童心。正因为有了这颗童心,于永正老师和学生相似了,才能蹲下来看学生,并时刻记住自己曾是一个孩子,时时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想想自己上学时最希望老师怎么样,最想老师做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同样拥有童心的还有李吉林老师,她因孙女一句像小孩子的评语而惊喜,认定这是一种赞誉。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李老师仍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职欲望,因此她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不断吮吸着新的营养,而这一切却是教孩子必须的。她也常常像孩子一样怀着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去想问题,正是这颗童心帮助她想

出许多受孩子欢迎的好办法,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享受当小学语文教师的快乐。

童心能使教师保持工作的激情,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童心还是促使教师教学机智的法门。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用一颗童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抹去学生心灵的尘埃。

二、有一颗爱心

于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当一位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令其他老师都为之头疼的学生调到他们班时,于漪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训斥、蔑视,而是要尊重她,与其他同学一样,平等相待,去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从寻觅她身上不起眼的细节入手,拉近距离,拨动她心中隐秘的琴弦,以产生共振。在于老师这里,这位学生的长处得到了肯定,也

坦然接受了老师中肯的建议,学习上进步明显了,就连性情也改变了许多,最终学有所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单纯美好的,爱每一个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认识到自己存在在世界上的价值,从而完善自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况教师捧着一颗爱心,那收获的也是满满的爱,在爱的世界里,快乐生活,快乐教育。

三、多一份勤学。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而且是点燃生命的事业。要搞好这个事业,自

己首先得是一个只是渊博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不倦学习的人。

有许多名师都不是科班出身,却干出了漂亮的成绩,这和他们平时的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是分不开的。教师职业要求老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价值体系,道德品质,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永远不断前进的职业。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教师要用有限的一生,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教给我们学生最新最实用的内容。

四、多一点思考。

近代教育史上,杜威曾率先强调教学要有反思或反思性。反思在我们教育工作甚至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作。“吾日三省吾身”先哲用这样的要求约束自己,我们更需要向古人看齐。每课一结,每日一结,每天一些小小的思考,积累下来便可以发生质的变化。

在这本书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名师崇高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敬业态度、无私的奉献精

神。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以名师为榜样,做一个受学生、家长欢迎的,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好学生的老师。

第4篇:读《名师人生》有感

游小张莹

最近读了《名师人生》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但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热爱是相同的,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对自己目标是明确的。虽然他们所任教的学科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但是他们确实一样踏实、认真、坚持。有时候,看到书里的有些文字,总是会很有感触。因为看了别人的事迹,我就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成了名师,而我确实一名普通教师。

【摘抄1】

学生交上作文时,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希望自己的用心良苦处有知音者,如果能从眉批、符号和评语中感到老师的热情鼓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体验到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欢乐,也会增加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体会: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记得班上有个孩子不是很爱发言,但是孩子天生就是那种内向不是特别爱表现的孩子,所以我就没有对孩子提更高的要求。但是后来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上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家长跟我交流说晚上孩子回去以后兴奋的拿自己的智慧题给她看,因为老师在上面写了一句“今天上课,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评语。孩子妈妈说这句评语不只是孩子很高兴,全家都很高兴。为了让这样的改变变成长时间的一种改变,后来的几天,只要是孩子表现好的,我都会给孩子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现在班级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孩子精彩的发言。其实班里这样有潜力、期待老师关注的孩子很多。我也知道了,只要我这样一直继续下去,我的更多孩子会有改变。

【摘抄2】

一个人幼年时期,能不能种下读书的种子,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的习惯,直接关系到他的成长,更关系到终身幸福。

我的教学优势是知识面比较广,高中学生佩服的往往就是这一点。

读书,是我的长项,可以有力地支撑我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不至于竭泽而渔,而是保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发展势头。

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就是初一的语文老师。他上课的样在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那时候邹老师每次都可以不带语文书,他习惯把手背在后面,但是却可以把课文讲的很好。记得那时候他可以准确地让我们翻到指定的一页,在教室里一边慢慢地走,走到谁的身边低头一看,然后继续娓娓道来。那时候我觉得邹老师简直帅呆了。这个老师还会在课前跟我们讲讲自己看的某本书,上课前会给我们讲一个成语故事。班上有孩子报了运动会3000米长跑项目,老师说这样的比赛主要考研耐力,能坚持跑到最后已经很了不起了。后来,班上的2个孩子都跑到最后了,邹老师奖励这2个同学一人一本书。虽然没有奖励给我,不过到现在我还记得书名是《我的太阳》。因为是老师奖励的缘故,所以几乎班上的每个孩子都买了这本书来看。就这样,以后大家都以看过老师推荐的书为荣,因为这样就能跟老师有聊天内容了。

现在的我竟然也成了1名老师,而且是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班上的孩子会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会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但是肯定会听老师的话。我很惭愧,虽然我知道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我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虽然我也读书,但只限于零星、随性地读一些书,没有把这

样的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我觉得小学老师其实也可以称为杂家。你各方面都应当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是十万个为什么,老师如果能够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那么我想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老师的。

曾经的我尝试过在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看看童话故事,但是因为孩子们光顾着看,忘记了吃饭,所以这项计划不得已就得终止了。曾经的我也尝试让孩子早上在晨会的时候请孩子轮流来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后来发现学校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会占用晨会的时间,又不能影响任课老师上课,所以这项计划也是无疾而终。尽管这2项试验都失败了,但是我还是始终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选择相信孩子,在教会孩子怎样做,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孩子们的表现会让老师满意和惊叹。所以我想从下学期开始,我得实施我的一系列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让孩子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摘抄3】

激情,是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有了激情,就能将学生求知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教育不是灌溉的,而是一种感染的艺术。

每每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凝聚了无数双学生的眼睛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做教师的一种莫名的神圣与庄重。因而我总是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走上每一天的课堂,生怕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伤害学生的心灵。

体会:一个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整个班级的激情。课上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那么课后孩子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就会很少,那么老师就不存在订正或是补差的工作。课堂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很少有上课上的没劲的情况下,一般情况我都会和亢奋。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蔫蔫的。这样的课上下来,我心里就会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没有把课设计的很有趣,让孩子们能对我的课感兴趣。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及时反思自己。有时候可能自己把课上的太家常了,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有时候可能自己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内容就不是很充分;也有可能自己确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教法上存在问题。为了让班上的孩子跟着我少走弯路,我都会及时地向师傅请教。请教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走进师傅的课堂,赶紧学几招。幸运的时候每次听过师傅的课后,我的教学状况都会有一定的改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了这本书上的文章后,我想我知道想成为怎样的老师。书上的名师、特级曾经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不成熟的年轻老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不想当名师的年轻老师,不是好老师。我渴望自己也能有魅力感染我教过的孩子们,但是我知道这还得靠我自己的努力。以后,我会扎扎实实地走好教学的每一步,不断给自己充电,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第5篇:走近名师 激励人生

黄陂横店小学 胡建华

刘溥生名师工作室成立快一年了,这一年来,工作室的全体学员在刘溥生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不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理论研究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与名师对话,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

在“刘溥生名师工作室”,我们不仅学到了语文教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名师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人格魅力”,什么是“孜孜以求”,什么是“毫无保留”。刘老师在学员面前从来都不曾说教些什么,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洗涤我们的心灵,让学员在感动中受到启迪。刘特的身体一向都不是很好,本学期较之上学期更严重的是,刘特因病做了一个大手术,住院了一段时间。原本以为,勤奋的刘特这回可得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我们学员也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想到刘特他老人家一出院就开始布置工作室“送教下乡”的活动安排,其中就有我主讲的任务,让我的弦一下子又绷得紧紧的,同时也让我们前去探望他的几位学员为师傅的身体紧捏一把汗。为了提升我的课堂教学效果,约好试教的那一天,大雪纷飞,巧遇2010年的第一场雪,天寒地冻的,担心刘特身体的我打电话叫师傅不要过来了,可没想到年近六

十、身体欠佳的刘特早已出门在来我校的路上。他就是这样,在学科上、做人做事方面毫无保留地指导我们,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为人师者要有大爱,为人师者要志存高远,为人师者要从心做起”。

二、与学员对话,我们的智慧得到了碰撞。

工作室的各位学员,虽然各自的工作都很繁忙,但是工作室的活动大家都积极响应并予以支持。我们喜欢来工作室,这里勤勉、励志,充满学术氛围;我们喜欢来工作室,这里温馨、团结,充满家的气息;我们喜欢来工作室,这里单纯、无暇,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工作的辛苦,从“老师”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体会学习的快乐。学员们各有特色,每一次的活动、每一次探讨都闪现着我们的智慧;每一次的聚会,每一次的重逢,都充斥着我们互相问候、交流谈心的温情。在这里,我们不避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为同伴们一起讨论一起帮助,可以消除困惑,给予支持和鼓励;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交流感想,共同提高;在这里,我们经常争论,各抒己见,却又仔细聆听他人的想法,博采众长。

三、与书本对话,我们的思想得到了沉淀。<莲山课 件 >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有的在汉口市内,有的在黄陂城区,还有的在农村,我们除了在师傅刘特的安排下定期组织活动以外,联系我们的又一特色就是利用电子平台——网络和书本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刘特常鼓励我们,即使一线的老师也要多动笔,因为“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要做一个有心人。他要求我们多上网学习,多参与工作室博客的制作。我们工作室的博客有21个板块,点击率达三万多次。大致可分为教育篇、教学篇、学习篇、反思篇、励志篇,内容有教学案例、习作探讨、学习体会、读书心得、教学理论研究、教科研论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里不仅有师傅毫无保留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还有我们学员的一些学习成果,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感受。相信通过全体学员下一年的努力,这里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加有质量、有深度、有思想的教育教学论坛。

四、与自己对话,我们的未来引起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有机会参加“刘溥生名师工作室”是我的幸运,我也一直认真把握可贵的学习机会。经历一年的学习,有导师的指导、同伴的帮助,参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莲山~课件 ]让我体会到:自己原来所关注的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感悟等其实只是语文教学研究中极小的部分,还有很多的问题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或是思考不深入而现在知道应该进一步研究的,比如“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很多东西是我以前忽略而现在发现是值得重视的,比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有很多领域是我以前望而却步但现在看来可以涉足的。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今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工作室的一年里,我也有很多收获。我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获得区级一等奖;教学论文《写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获得市级一等奖,并在武汉市第六届书法教学年会上作现场交流;我参与辅导的学生黄芷曦也在武汉市第六届大江杯书法比赛中获得低年级组一等奖;我撰写的论文《文本解读,细节入手》经师傅刘特的推荐参评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新教育时代》杂志上;我全程参与辅导的本校教师张洁在黄陂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武中获得一等奖。我主讲了工作室公开课《小草的生命》,虽然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收获也是很多的;我还有幸参加了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进城交流活动,湖北省师德论坛活动,与蕲春四中教师、师德楷模汪金权老师近距离交流;我参加了湖北省“十佳师德模范”评比活动,并被武汉市教育局推荐参加省级评选。本学期我还参加了计算机四个模块的考试,也都顺利过关。我自己的工作室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各种活动,虽然建博只有半年,“胡建华工作室”博客的点击率也已接近两万。

能够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是我的幸运,我会珍惜这个机会,戒骄戒躁,向更高的目标进取。我相信我们全体学员一定会精益求精、永攀高峰、传承师魂!

第6篇:名师培训感悟

得去培训学习是一种幸运和幸福的事,虽然在这过程中很辛苦,压力也较大,但是收获很是挺多的。从教育思想上有一定的转变,对这份职业的态度有个从新认识。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学习感悟记录下来。

感悟一:《课堂观察和课堂教学评价》有感

听了汤建芬老师的《课堂观察和课堂教学评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汤老师抛了三大问题让我们思考:一是什么是一堂好课;二是课堂观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价值、课堂观察的内容、怎样进行课堂观察)三是听课要求。

针对什么是一堂好课,汤老师让我们每个人想自己心目中的好课,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最后考试取得好成绩。听了其他学员的理解、汤老师的讲解,反思自己的见解,真是笼统而又肤浅,说明自己的理论基础很欠缺。再是课堂观察的四个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不去用心留意,上完一堂课就行了,至于课堂的环节如何,等待学校研讨课留给其他老师去评议吧。最后是听课的要求。平时去听老师的课,只是简单的看和听。听了汤老师的讲座,明白了不仅要听,听包含哪些内容,还要看、记、思。

说听了汤老师的讲座,我的收获很多,帮助很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鞭策我要学习再学习。尽管认识到这些,但行动起来就不是那么的一回事,所以内心很忐忑,我还是鼓励自己加油吧!

感悟二:《对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有感

展秀婷老师给我们进行此讲座,让我对“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有了一点认知,在教学中我没有真正读过课程标准是什么,更没有去看以前的教学大纲是什么,只是在答得教学活动中听说,然后脑里闪过他咋懂得那么多呢,走出教室,我已记不清刚才自

1 己的疑惑是什么,长此以往,如何谈“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也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是无从下手,在这环节里,让我认识最深的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其实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常常渗透这样的数学思想,但却不懂是什么,经过本次的培训,哦,原来是这样,真是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味道。展老师在讲座前,还给我们观看了三个教育故事片段(永不放弃、梦想成真、泰迪的故事),令我内心很震撼,特别是泰迪的故事,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可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有时忽视了,有时找很多的理由避而不视。通过此段片,我的感悟是:要常常师生换位思考,教学的历程上会更精彩。

感悟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渗透》有感

本次讲座,汤老师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机渗透。挂在我们嘴边的常是有机渗透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我听了看了很是困惑,什么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又不好意思问,显得自己好二百五的,课后也给忘了。回想自己的这份工作,真的是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不去认真读懂它的内涵。

感悟四:《个人课堂教学的改进计划的研究》有感

黎有文老师质朴、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听他的讲座,是一种享受,又得到许多的启迪,在教学中力求去落实,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益。黎老师从五大方面去讲解。一是怎样寻找改进问题。二是怎样确定改进目标。三是怎样制定改进计划。四是怎样实施改进计划。五是怎样形成改进成果。

首先黎老师让我们写下“你心目中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接着学员汇报,再是

2 “你遇到的主要课堂教学有哪些?”之后学员汇报等活动环节,让我们边反思自己的教学边整理,感觉既不枯燥,跟自己的切身实际又很密切,所以每个学员都认真去思考,并记录下来。我想那种收获是深刻的,感触也是最多的。以前我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是带着一肚子气回办公室,然后跟同事发牢骚这些课学生如何如何,真是气死人啦,而不去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反映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去做到反思自己,反思课堂,哪怕一丁点,肯定比以前有所进步。

感悟五:《计算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感

肖炜清老师利用晚上的时间给我们讲解《计算教学的实施策略》,受益匪浅。因为在教学中计算教学这部分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质量检测中占的分数也很大,也是学生常常容易出错的环节,因此,我们万分期待肖老师的讲座。

在这一讲座里,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算理,什么是算法,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反思自己的计算教学,一般情况下是重在算法,即使也谈到算理,但都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再练习,可效率还是很低,于是埋怨学生,讲了那么多次,练了那么多次,还是不懂方法呢。现在想想学生应该是对算理不清,所以当还是这个类型,只是形式发生改变,学生就无从下手,做出的题能不错吗。

肖老师的讲座,真是一场及时雨!谢谢!!

感悟六:《少一点“我认为” 多一些“我发现”!》有感

很荣幸能再次听到彭建日老师的讲座,他激情飞扬,语言幽默,充满自信,又平易近人。本次讲座他给我们上的内容是如何写教学案例。说实话,写教学案例,对我来说,

3 很遥远,一是没理论基础,二是不知写什么,怎么写。彭老师给了我们作详细的分析,让我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我是一个慢半拍的人),在经后的教学中,要善于积累材料,并分类整理,争取能写出一篇好的案例。

感悟七:对“观摩基地学校校本研修”有感

(一)

前段时间老师给了我们作一个知识理论的培训,后面的几天我们下到基地学校进行校本研修的学习。在这短短的几天学习里,我的收获蛮多的。看到了基地学校老师的教学风格,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问题的提问,都经过精心设计,环环紧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师生互动是那么的自然与融洽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背后的辛勤努力,回想自己的教学,只是简单的一本课本加以往所谓的经验走进课堂,然后走出课堂,真是汗颜!

感悟八::对“观摩基地学校校本研修”有感

(二)

除了观看基地指导老师的课,我们每组学员还得上一节汇报课。我看到了每个组都积极准备,力求把本组的最亮点展现出来。我所在的组尽管上课不是我,但从这节汇报课里,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如下午决定上什么内容,成员立即分工,然后汇总综合,形成初案,第二天早上试教,针对问题再修改教案,晚上成员一起再磨课、试教,最后定案。以前我认为是以上课老师为主线,成员只是帮看看、说说点而已,这种看法真是太幼稚了,我也明白了:一个人要想走很远,必须结伴而行!

感悟九:对杨松名师的课《确定位置》有感

听了杨老师的课真是赞叹不已。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个个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

4 从此至终学生保持着很高的学习激情,练习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这过程中自然渗透思想教育,学生除了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更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思想的教育熏陶,真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因为杨老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以及他深厚的文化体蕴和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执着分不开。我想,回到原学校以后,我该做些什么,当我有一天离开这讲台时,我还能留下些什么。

感悟十:听杨松名师的讲座有感

当杨老师说“我的讲座到此结束,下次有机会再聊。”教室里响起最热烈的掌声,从这掌声里体现了对杨老师的无限钦佩之情。他的讲座是《岁月如歌,人生似酒》,我概括为两大内容:一是杨老师成为全国最年轻名师的艰辛历程;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诠释。就是从思想上去“悟”,简单说“不爱它就放了它”、“不能改变它,何不适应它”,不要把它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我觉得他讲出了我们一线老师的心声、心中的困惑,同时也为我们指引一条出路,让自己的潜在价值得以体现,杨老师的成就我们是望而不可及,但他的敬业精神值得去学习,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值得去借鉴。我认为,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一定会取得一点成绩。谢谢杨老师!非常期待您下一次的精彩讲座与授课!!

第7篇:聆听名师 感悟作文

——听一线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有感 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孙亚平

从教15年来,一直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在语文教学中,深知阅读和写作这两项训练最难,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语文水平必须把阅读与写作抓好。 12月24日至12月25日,甘肃省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中小学作文教学教法指导经验交流会,我有幸听了聆听了张红、陈长泉、陈延军、武琼,这四位北京一线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让我饱受了一次营养大餐,感受到了我们的作文课堂是如此的真实,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有如此广阔的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师有无穷的智慧可以施展,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这么多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风景。

北京特级教师张红一节“玩”课,让我们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没有教材,没有任何修饰,有的只是一支普通的粉笔,一块普通的黑板和老师充满智慧的语言。听张老师的课《神奇的莫比乌斯怪圈》作文课很自然、朴实,并没有什么花架子,而学生却上得津津乐道,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我不得不佩服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这堂作文课,张老师的导入就很特别,开始时和学生像朋友聊天一样,从给老师改名谈起,让孩子学做手指操,自然地过渡到这节作文课的主题“写观察日记”然后,引导三年级同学明确:作文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审题;接着引导学生明白学会选材,让同学们尽可能的捕捉我们到脑中已有的素材;教给了学生这些方法后就开始做游戏了,这引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张老师边做游戏边,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出游戏的过程(老师的动作、同学们的表现、游戏的结果等)这次作文的内容几乎全部由学生说出来了。正因为学生了有了写作的内容,所以,最后仅用20分钟的时间,学生们就写游戏的过程。听完课有一种感觉:自然、亲切、简约,有情趣。但在简约的教学环节背后,则透露出张老师对作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高度把握。

想想自己每次作文教学时,与张老师完全相反,先是指导学生怎样写,然后读一些例文,再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想写哪些内容,所以学生每次都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而张老师是在学生抓出写哪些内容时,再指导学生怎样写,所以学生个个”思绪如泉涌,下笔若有神”。

陈长泉老师的课贴近生活实际,他先出示视频:他们学校——北京密云的同学们介绍了他们的家乡特产、景点以及向同学们发出了邀请函;接着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突出特点;然后让同学们介绍兰州的景点、特产,如:中山桥、黄河母亲的雕塑、水车及特色小吃“牛肉面”同学们有话可说,能自豪的表达,最后就让同学们向密云的小朋友也发出了邀请函。

陈延军老师的《故事编故事》看似平淡,却又语文味实足陈老师在课上让学生读出古诗并大胆想象编故事。陈老师的课体现了以下两点 :

一、平时注重积累词语

陈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说说带有“秋”字的2字词语、3字词语、4字词语及古诗等,就是让孩子们平时注意语言的积累。

二、让学生养成快速完成作文的习惯

课上,陈老师在让学生动笔写作时,一直在组间徘徊,不时说出“真棒,已经动笔了” “呦,都快成小作家了!”“5分钟过去了”这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在督促他们抓紧时间,毕竟考试时作文是有时间限制的。 回想自己在作文教学时,有时孩子一节课写不完我就让他们拿回家去写,回来的文章要不是好的“惊人”,当然肯定少不了“高人”指点;要不糟糕的气人,肯定是玩玩写写,敷衍了事。 所以陈老师一直强调要改放在家作文为现场作文,培养学生“一气呵成”的能力。在现场作文,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完文题时,和学生商量写作时间,时时提醒,和时间要作文,让学生时时记住“快”字当头。这样自己思维的敏捷性也可得到很大锻炼,水平会有很大提高。

武琼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如一位慈母,亲切地给孩子们讲了一节作文课《“连词成句”游戏》。

在上课时,当老师宣布这节课“我们来玩时”,学生很是兴奋,迫不及待地询问老师“我们玩什么?”“我们怎样玩?”“为什么玩呀?”……一个个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思维闪出了一个个火花。当老师宣布玩 什么,及相关的游戏规则时,学生听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因为大家都知道,违反游戏规则将会被淘汰出局,谁也不想。游戏内容:每一组同学上黑板,一人写一个字,要求组成一句完整的话,但不许交流。第一轮游戏,只有一组成功,其余五组写得句子均不完整,或是病句等。对于老师正确的引导、人性化的评语让学生们玩得“乐在其中”。在玩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评价什么是完整句,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游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团结一致,心有灵犀。这一道理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这一点学生感受很深。

这一节课,武老师展示的不仅是特级教师的魅力,还有她那富有亲和力的言谈举止,让学生玩得兴趣盎然,玩出了花样,玩出了启示。这是学生从未想到的,也是我们听课教师未预料到的。当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想玩吗?”全班学生高声回答“想玩!”但老师说,现已是到下课时间了,学生齐声回答“我们继续玩,不下课了!”那一刻,感动的不仅是教者,听课的所有教师都为学生的热情所感动了。平时,为什么我们就达不到这种教学效果呢?“再玩一遍这游戏,我们叫什么?”学生说“再玩游戏。”“第二遍游戏。”老师适时引导“有没有更好听的?”学生又有了“第二局”“第二回合”等富有创意的说法。武老师的教育、引导无处不在,她的一言一行均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每一处都能品位到她的用心,但又看不出她的刻意修饰,一切是那么随意、那么自然,正如一句诗所云“润物细无声”。

在游戏中,老师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在第二回合游戏中,有一位急功近利的学生由于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不由自主的喊出了“句号!句号!”。原来,他是在提醒他们那一组最后一位同学不要忘了写句号。对这一位没遵守游戏规则的学生,老师及时引导,“应怎么处理?”学生说:“淘汰出局。”老师说:“虽然我为这一组感到很惋惜,但是违反了游戏就应该受到惩罚。否则,游戏就失去了应有公平、公正。同学们,你们说呢?”那一组同学听到老师的正确评判,输得心服口服。同时,也让学生深深懂得了,做任何事要遵守规则。“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在追求功利性的今天,我们仅仅在“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在这节课上,武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育人的可贵、育人的重要性。

“现在,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还想玩这个游戏吗?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几分钟之后,教师让每一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送给每一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评价语言,…….”武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告诉我们教师,这一切,你都真正的做到了吗?

这节作文课,她有太多的精彩之处,让我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收获,可惜我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的语言是多么的贫乏、多么的无助…….。

聆听了几位特级教师的课和报告,感触颇多,整理如下:

1、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没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不成的。张老师、陈长泉老师和武老师的作文课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方面卓有成效。

2.重视想象作文练习。用陈延军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大量写“虚”。陈老师认为新课标和旧的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虚实相济”,要增加想象作文的分量。他把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的原因,归结于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想象训练。而让学生利用古诗改编故事,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做的不够,要引导教师注重写“虚”练习。

3.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从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他们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多读,边读边改。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4.评价方式采用先肯定后建议。几位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孩子作文时都毫不不吝啬鼓励的语言,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再让同学指出不足及建议,老师做适当的补充,这样孩子就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5.要大幅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陈长泉老师在讲座中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我深为认同。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跳出课文,把学生带向更广阔的天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大餐。在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量这方面,现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广泛涉猎,快速浏览,注重量的提高;一条是精读精背,不断积累,注重质的提升。因为我认为,抓住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强这一特点,让学生头脑中多装一点经典的东西,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总之,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要认真学习特级教师的作文指导与批改的方法,尽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8篇:大学与人生----名师访谈

大学与人生

——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韩希明教授“名师有约”交流会 12月7日晚6:30,“名师有约”交流会在中和楼213隆重举行,各院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员代表到场参与活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韩希明教授应邀参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大学的感悟给信息员们上了一堂生动、趣味的人生指导课。 韩教授一生都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讲述了从她在公社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到毕业后从市委回到高校任教的经历,教导同学们调整好心态、珍惜学习机会、学会换位思考,这些都为信息员们的学习、生活指引了方向。

韩教授的平易近人、幽默睿智使整个会场气氛格外轻松。她就毕业后的选择问题,解答了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时间在洋溢着热情与欢乐的氛围中过得很快,短短两个半小时很快过去了,同学们个个意犹未尽,深感受益匪浅。

本次交流会增进了师生间和学院间信息员们的交流,对同学们学习和做人方面有很大启迪,解决了同学们在大学中遇到的困惑,推进了我校职业规划教育,将对同学们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篇:therebe用法下一篇:新时期党外干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