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帝国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阿里帝国

阿里巴巴帝国

此次,阿里巴巴[微博]宣布接任马云[微博]的CEO人选沿用了惯用的公关手法。3月10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CMO(首席市场官)王帅在微博上说:“特别惊险,集团CEO不是我。明天我告诉你们,是谁。”随着王帅有意无意的“预告”,3月11日,媒体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阿里巴巴。

当天下午,终于公布出答案:此前呼声较高的集团首席数据官陆兆禧将接任CEO。

瞬间,陆兆禧从“端盘子”到“打工皇帝”的人生蜕变,成为众所周知的“励志故事”。从陆兆禧的升迁经历,再一次看到马云用人的独特之处。

完成新CEO人选的指定,阿里巴巴向一家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过渡,而马云也开始勾画更大的版图。

组织和人结合才是完美的

管理的分层使得阿里巴巴公司治理结构更规范、更严谨。马云退到幕后,真正管理阿里巴巴的将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唯一的一个人。

阿里巴巴公司的结构一直在调整,2012年分为7大事业群,2013年年初又调整为25个事业部。去年集团出现的另一大变化就是“管理分层”,成立了战略决策委员会和战略管理执行委员会。其中战略管理执行委员会有9人,名单早已对外公布,包括姜鹏、张勇、张宇、吴泳铭、张建锋、陆兆禧、王坚、叶朋、吴敏芝。而战略决策委员会显得颇为神秘,构成人数是多少,除马云之外,其他人究竟是谁,阿里巴巴并未公布。除前述9人之外,阿里巴巴现有高层还有CFO蔡崇信、彭蕾、CMO王帅、CRO(首席风险官)邵晓峰、总参谋长曾鸣,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几位都应该是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成员。

管理的分层使得阿里巴巴公司治理结构更规范、更严谨。CEO不再是公司唯一的标志,更多的是一个代言人,是一个符号。而马云退到幕后,真正管理阿里巴巴的将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前不久,马云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要找的人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不找一个道德标准很好的人,我找的是一个有承担力的,有独特想法的人。有独特想法的人未必有执行力,有执行力的人未必有独特想法。所以你要pick a team(选择一个团队)。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想法很好,执行能力又很强,这样的人不太会有的。所以我经常说三流的点子一流的执行,一流的点子,你先把它干出来再说。 这两个技能很少配在一起。你要想找一个这样的人,可能你要等十年才找到一个。所以我要找各种各样的人,这人有想法,有执行力。你不是找一个接班人,你是找一个团队,找一群人。没有人是完美的。组织和人的结合,才是完美的。

“组织部”里的故事

事实上,阿里巴巴已有一套成熟的接班人制度——“组织部”,着眼于干部制度的建立、干部的成长与企业文化发展和传承。

2008年,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微博]曾公开问过马云是否会退居二线,彼时,马云应对并不甚清晰,“一个人不为未来做准备,就很难做好今天,为自己负责才能为别人负责。”两年后,当他再次被问及这个话题,这一次他说,他一直在为阿里巴巴寻觅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他希望接班人能够超越自己,把阿里巴巴经营得更好,但是尚未发现。

事实上,阿里巴巴已有一套成熟的接班人制度——“组织部”,着眼于干部制度的建立、干部的成长与企业文化发展和传承。其核心是每一级主管都必须有意识地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将自己的管理心得、思路以及对未来管理形式的探索,通过言传身教以及“传帮带”的形式,传输和分享给年轻的管理者,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为下一代管理者。近两年,马云甚至故意不回公司,他认定最好的培养就是“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做主”。

“组织部”每年都会对阿里巴巴集团和各个子公司进行一次大规模人才盘点,为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人才储备。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组织部”派生出了新的组织——“风清扬班”,数十位集团高管成为其中学员,这是为未来再下一代管理团队做储备。风清扬是马云在阿里内部的花名。

此外,针对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阿里巴巴还设有“接班人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制定胜任力模型,培养后备力量。界定每一个重要岗位上人员所必需的胜任力模型,再根据这些胜任力模型为每个重要岗位设立一套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课程,将这些培训课程系统地提供给该重要岗位的下一层次的员工学习。而当该岗位需要人员顶上时,就可以有备无患,并通过对这些胜任力模型的考核来选拔人才。

可见,马云的“pick a team”,这个team的来源,完全基于阿里巴巴多年的接班人机制。

画一张更大的“政治版图”

数据库是阿里拥有的最大的潜在宝矿,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但业内公认这将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一直以来,马云打造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人形象,对于传统经济他是挑战者,对于互联大网经济他是引路人,对于百万网商马云给了他们生意机会,对于十亿网民马云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马云那句名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对传统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彻底改造,从最初的挑战、对抗,走到今天已经开始自然而然地演进与融合。

“中国的每一个企业家的内心,在他们没有成功的时候,都有一个所谓经济版图,但是当他们成功以后,他们内心都还有一个政治版图。谋求更加稳健的控制和更大的版图。”前述业内人士所指的“政治版图”并非是一官半职,而是对社会的影响力甚至对某些政治领域的影响力。

马云曾讲过阿里集团未来十年的三大战略是平台、数据、金融。阿里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B2B、B2C平台,接下来就是如何更好地整合、更好地打通。数据库是阿里拥有的最大的潜在宝矿,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但业内公认这将是最有价值的财富。此前的业务整合中,陆兆禧就是被指派负责这一业务。

接下来就是金融帝国。前不久,阿里正式宣布筹备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服务的金融业务,由另一位马云接班人呼声较高的干将彭蕾负责。艾瑞咨询[微博]评价阿里金融的社会价值时称:“加速小微企业成长,推动传统金融改革。”小微金融只是阿里金融帝国的起点,此前马云(阿里巴巴)、马明哲(平安保险)和马化腾(腾讯)联合组建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三马”在网上卖保险。就像1999年成立阿里巴巴,马云誓言改变中国商业模式一样,马云发动了又一场革命:用互联网改造金融。

第2篇:阿里巴巴帝国的发展历程.

阿里巴巴帝国的发展历程 一 阿里巴巴的发展史 1. 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集团创立于1999年,是一间提供电子商务在线交易平台的公司,业务包括B2B 贸易、网上零售、购物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和云计算服务。集团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有阿里巴巴B2B 、淘宝网、天猫、一淘网、阿里云计算、中国雅虎及支付宝。至2012年九月底止的财政,以美国会计准则计算,阿里营业额按年增长74%至318.39亿元(港元),盈利急升80%至37.75亿元。

2. 阿里巴巴创始人

阿里巴巴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云被著名的“世界经济论坛”选为“未来领袖”, 被美国亚洲商业协会选为“商业领袖”,是五十年来第一位成为《福布斯》封面人物的中国企业家。

他曾多次应邀为全球著名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讲学 2005年马云成为日本最大的《日经》杂志的封面人物。日经杂志高度评价阿里巴巴在中日贸易领域里的贡献,“阿里巴巴已达到收支平衡,成为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骄傲”。

3. 阿里巴巴公司简史

1999年3月团队领袖马云正式回杭州创业。

1999年7月阿里巴巴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同年9月阿里 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 2001年6月阿里巴巴韩文网站今天在汉城正式开通

2001年12月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 2002年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向阿里巴巴投资。

2002年12月阿里巴巴公司当月冲破收支平衡线,盈利达几万美金 2002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日文网站全面进军日本市场,此举成为阿里巴巴构建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的重要行动

2002年底全面实现盈利冲破现金盈利600万元。 2007年7月宣布投资淘宝网站。

2004年2月阿里巴巴再获8200万美元投资。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和全球最大门户网站雅虎达成战略合作,阿里 巴巴兼并雅虎在中国所有资产,阿里巴巴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二. 阿里巴巴成功发展的七个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时中国制造业崛起,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客观上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发展。这些大环境的形成为阿里巴巴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与成功的空间。

第二,定位准确,专做信息流。汇聚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 阿里巴巴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今天能做到的事,循序渐进发展电子商务。

第三,阿里巴巴采用本土化的网站建设方式,针对不同国家 采用当地语言。

简易可读这种便利性和亲和力将各国市场有机的融为一体。 第四,巧妙地吸引大量会员。

在起步阶段,网站放低会员准入门槛,以免费会员制吸引企业登陆平台注册用户。从而汇聚商流,活跃市场。阿里巴巴会员多数为中小企业,免费会员制是吸引中小企业的最主要因素。

第五,阿里巴巴会通过增值服务为会员提供优越的市场服务。 第六,适度但比较成功的市场运作。

比如福布斯的评选,提升了阿里巴巴的品牌价值和融资能力。 第七,优秀的创业团队与企业文化。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时,阿里巴巴的员工只能拿到每月500元的薪资,但团队成员没有一人在此时离开。正是这种团队凝聚力,为阿里巴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马云作为团队的领导核心,有着过人的商业天赋和人格魅力,这是阿里巴巴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阿里巴巴所有人才按照四年的速度在更新,保持其团队的年轻与时代的创新性。

三,阿里巴巴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项目

项目的选择是一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选择 团队 没有一个执行力强的、高效的团队,再好的项目都无法实现 资源

企业要成功或更快的成功肯定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整合

第3篇:《阿里巴巴的网商帝国》读后感

每个人都曾身怀梦想,每个人都曾是追梦人。梦想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自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创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阿里巴巴的网商帝国》一书中的主人公——传奇人物阿里巴巴的造梦者马云就是用梦想创造奇迹的人。

最先知道马云是从高中的时候接触网购开始的。记得那是在高二的时候,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紧张,第一次在网上购物,在淘宝网上买了一个鼠标。我怀着忐忑不安又十分期待的心情第一次拆开快递包裹,试用过后发现鼠标很好用价钱也挺便宜的。自从有了这次的淘宝经历后,我就慢慢喜欢上了网购这种新的购物方式。到现在已经有了五年的网购经验了,也算是个淘宝半资深会员了。也许是在我第一次接触淘宝之后,我就对马云,这个酷似“外星人”的小个子,一个英文好到可以用来思考问题的中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在某一段时间里一直将其与中国互联网的另一位大佬陈天桥视为自己的偶像。他就像是一个梦想的缔造者,在我的面前缔造了一个属于阿里巴巴的网商帝国。并在自己的商业世界梦想中孜孜不倦。他值得赢得我的尊敬与崇拜。

阿里巴巴和马云的创业故事,相信许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当你真正拿起这本书,碰触阿里巴巴的创业点滴,了解马云以及他的创业团队的故事,你会为他们的坚韧的毅力所折服,为他们追求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而深深感染甚至于激动;你也会为他们今日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自豪,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先驱与唯一的领导者;你也会为阿里如今遇到的内忧外患而感到担忧,迫切的想为他做点什么,期盼着看到他冲破重重困难,就像是在与“四十大盗”的斗争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我不是阿里人,但我与阿里巴巴并不是毫无关系,因为它每天都在改变、影响着亿万中国互联网民的生活,我们希望它能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服务与产品。

1999年1月15日,马云和他的团队(17人)悄然南下,回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家——杭州。而在此之前,马云只是个普通的大学英语老师,只是在一次普通的机会中了解到了互联网,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马云已经30几岁了,已经过了创业的高峰期了。所有的一切听起来十分悲壮:马云和他的团队的创业地点是在马云的家——杭州刚刚开发的城西居住区的一个公寓;创业的资本是50万

元钱,这是所有员工把自己的积蓄凑起来的总和。他们都不向别人借钱,尤其不向父母借钱,他们都做好创业失败的准备。甚至在有些团队成员还没弄清楚马云究竟要做一个什么东西,认为马云说的都是不着边际的情况下,他们成功了。他们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企业,旗下的淘宝把ebay打的落花流水,从而败走中国市场。时至今日,阿里巴巴已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网络公司,旗下拥有阿里巴巴B2B、淘宝、天猫、支付宝等13家子公司。可以说,马云已经初步构建了他的网商帝国版图。

但荣耀的背后也是暗流涌动着的。阿里巴巴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正处于“成长的烦恼”这一阶段。对内,高速的扩张以及表面的繁荣让内部员工产生了懈怠,安于现状,甚至产生了腐败问题;公司内部对马云的个人崇拜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创新;与用户的沟通也存在着问题,中小卖家围攻淘宝事件就是长久积怨爆发的结果。对外,日益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无疑成了一块香饽饽,各互联网企业纷纷扎堆做电子商务,俨然是一副群雄争霸、你死我活的局面。就像是最近愈演愈烈的电商价格战,这对企业的长久发展都是一个不利的成长环境;与雅虎的回购股份谈判,以及愈来愈快面临的IPO上市问题,都是阿里巴巴急需解决的问题。马云特别喜欢金庸武侠小说,所以此时此刻对阿里巴巴对马云来说,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先练好“内功”,再一聚将“外功”修炼至上层境界。我相信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一定会像故事里说的那样,通过斗智斗勇战胜困难。

永不言弃,乐观向上。这本书中,传递给我,也是最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样一种激情:制定目标后,就要怀着必胜的决心去实践。就像是已过而立之年的马云,却依然凭着满腔激情选择放弃安逸的生活去创业。这本书的作者荆林波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财经学家,通过客观、严谨的叙述角度,对阿里巴巴做了深入的探究,,也提出了很多疑问和思考。不像很多书那样一味歌颂,褒贬共荣。这是一本研究性强一些的书,让我拜读过后学到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同时本书也是一本励志的书,其中情节催人奋进,让人心潮澎湃,让人坚信只要努力 “天下没有难做的事”。

突破自我, 迎接变化。 一个有梦想的人会很强大,强大到他的精神能让我的心震撼。人生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观察到,观察到了有没有分析它,它的的价值、潜力、趋势,我有没有去好好利用它,要如能把握要怎么做,

这些都是看完本书之后给我带来的反思。今天很美好,明天要更美好,做为一名大学生,不但要去适应变化,要坚信变化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应该把敏锐触角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去寻找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在工作中要善于自我调整,建立新方法,新思路。即便遇到挫折与失败,也能够重新调整,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改进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帝国与传播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一般来说很少读学术论文或是关于学术的书籍,因为总觉得枯燥乏味且又难懂,然就锻炼思维而言其又是不二人选,所以只好硬下头皮埋头苦干。

《帝国与传播》乃是加拿大著名的经济学家、传播学者伊尼斯的代表作之一。伊尼斯,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与麦克卢汉并称为加拿大传播学的“双星”。略微考虑其头衔,则不难发现伊尼斯在传播学派内的贡献卓越,为传播学的改革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实则不然,伊尼斯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而并非传播学家。在传播学领域中的“独树一帜”,纯属误打误撞。从其传奇般的人生,不由使我惊叹三点。第一,人类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第二,新闻记者是杂家,传播学家则是大杂家(需涉猎各种知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等)。第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处在紧密联系中的。

其中,《帝国与传播》中的许多东西我都不能理解。但是我总结出了一个大体的脉络,即政治体制——传播制度——文明的产生。从中西方发展历史来看,充分的证明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形成了不同的军事制度和宗教制度,导致了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偏向,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传播制度,包括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言论出版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文明,拥有着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其背后又怎能与政治体制脱离关系呢?正因为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才能够实现对中原的大一统,避免纷繁复杂的战乱与纠纷;同时对百姓实行思想上的控制与约束,由此避免了文化的分裂、丢失与消逝。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偏向于时间,注重持久与延续,从而也使得文化能够得以长期保存。西方则不然,以希腊为例。希腊盛行民主政治,公民权利意识强烈。如果君主保障不了人民的权利,如果君主违背了对人民的承诺,则面临着被推下台的威胁。人民民主意识强烈,再加上希腊地理环境分裂、岛屿众多,从而导致政权更迭不断。政权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的消逝与破坏。所以我认为,西方文化传播偏向于空间,注重空间的便捷与迅速,这是战争的需要,也是地理环境所需要的。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则是经典一例。

《帝国与传播》一书中令我感触较深的还有作者详细的注解,密密麻麻、不厌其烦,伊尼斯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对事物真实细致的客观要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借鉴与学习的。

以上便是我读完《帝国与传播》之后全部的感触。

第5篇:金融帝国

这一讲,我准备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古老家族崛起的历史——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帝国!

那么究竟罗斯柴尔德是什么?如果从事金融业的人从没听说这个家族,就如同一个军人不知道拿破仑,一个物理学家不知道爱因斯坦。但是,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它的存在?甚至于大部分美国人都不知道。其隐身能力不禁让人惊叹,甚至恐惧!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辉煌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但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却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每一代子孙几乎都是金融方面的人才,并且极少犯错,这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昂然屹立,百年不倒的秘诀。金融界对这个家族是这样评价的:“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样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钱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这也让我很好奇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如何教导孩子的。

老罗斯柴尔德原名梅耶·A·鲍尔,是一个犹太人,他的父亲摩西是个流动金匠和放贷人,可以说罗斯柴尔德的骨子里就留着金融的血液!由于父亲早逝,13岁的梅耶从英国汉诺威的偶本海默银行学徒做起,接过了父亲的放贷生意。而敏锐的他发现,项各国的政府和王室放贷要比贷给个人的利润和保险系数高得多。所以,在一系列精心谋划下,借着祖传的对古代钱币的收藏和研究通过冯·伊斯托佛将军与德国威廉王子搭上了线,成为了宫廷正式代理人,并改姓为罗斯柴尔德,德文意为红色之盾。那么威廉王子是谁呢?在18世纪,他是以“租借军队给他国维和”闻名于世,为人嗜财如命。以至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对付的德国士兵比英国士兵还多!

而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上台更是给了梅耶梦寐以求的机会。由于不愿再形势不明朗之前做出选择,威廉王子首鼠两端,拿破仑大兵压境,王子仓皇逃往丹麦,并把一笔300万美元的现金交给梅耶保管。而当他得到这笔还不属于他的巨款时,已经决定大干一场!他的五个儿子犹如吧、五把利剑奔赴欧洲的各个战场。

内森是梅耶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有胆识的一个,他的目的地是英国。当时英法互相封锁,靠着和弟弟詹姆斯走私赚了一大笔钱。后来英法大战,威灵顿公爵筹不到军饷,内森灵机一动。当时动因的共识正有一批黄金出售,但英国政府觉得价格太高,想等等再看。于是内森带着梅耶的300万美元和自己走私赚的钱购买了80万英镑的黄金,并抬高价格。英国政府眼见军情紧急,黄金价格连连上升 ,只能高价购买。大赚特赚之后,内森更要求护送黄金到威灵顿公爵军中,因为风险很大,英国愿意高价补偿。他让詹姆斯通知法国内森会运送黄金到法国,黄金流入法国会削弱英国的经济实力,而英国政府会因此愤怒。于是法国很高兴的下令全国警察护送。在两国的护送下,内森在巴黎将黄 1

金兑换成金币又偷偷转运给西班牙的英军。整个过程犹如好莱坞大片!

罗斯柴尔德家族自建立之处就建立了遍及全欧洲的情报组织,那些代理人被称“孩子们”。也正是这些“孩子们”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威灵顿公爵与拿破仑决战之时,整个伦敦最紧张的地方不是英国政府,而是英格兰银行。无数投资者都在等待。他们拿着英国公债债券祈祷。如果威灵顿公爵胜了,大家会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拿破仑赢了,那手中的债券会变得比废纸更加不值钱!

当拿破仑最终败于滑铁卢时,一名名为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看到了整个过程,他立刻骑快马到布鲁塞尔,再转道奥斯坦德港,乘坐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来到英国,内森亲自接见了他。而这个消息比威灵顿公爵的信使快了整整一天!

内森面无表情的看向家族的交易员,接着海浪一般的抛售英国公债。所有的投资者都疯狂了,拼命地抛售手里的债券。很快,英国公债变成了废纸。然而这个时候,内森的交易员们又开始收购英国公债,吃掉了市面上的每一张债券。一夜之间,内森狂赚20倍,一举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主导了英国的公债发行。控制了英格兰银行。英国公债是以未来的税收保证,于是英国征税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人民征税,实际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英国政府打了胜仗,却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只能向私人银行借钱,每年支付8%的利息。内森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他写下这样的话语: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

詹姆斯是梅耶的第五个儿子,主要在法国活动。拿破仑战败后,法国急需经济支持,但詹姆斯却始终无法接近法国贵族圈子。于是,詹姆斯兄弟开始计划,先是隐蔽的买进法国公债,然后突然抛售,很快将法国公债变的一文不值。惊慌的贵族们虽然也知道可能是詹姆斯兄弟搞的鬼,但却只能妥协。国王路易十八召见了詹姆斯。很快,法国公债的价格便稳定下来,而“制止”债券崩溃,从危机中拯救了法国的的詹姆斯兄弟成了法国上下瞩目的中心,连他们的衣服样式了也成了法国的流行款式!詹姆斯坐拥6亿法郎,只在法国国王的8亿法郎之下,全法国银行家的财富加起来仍比詹姆斯少了1.5亿。巨大的财富赋予了詹姆斯可怕的权利,甚至能推翻政府。众所周知,法国梯也尔政府就是被他推翻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老二所罗门剑指奥地利。可惜,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自恃神圣罗马帝国王室的身份,对所罗门很是不屑。在这样的情况下,所罗门找了一块垫脚石——奥地利外长梅特捏!梅特捏名震19世纪欧洲政坛,有她牵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19世纪最长的和平时期。在奥地利国力衰弱的局面下,梅特捏拉拢普鲁士、俄国组建神圣同盟,即遏制法国东山再起,又限制了俄国躁动的野心,同时联合压制了境内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浪潮,控制了

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将制衡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1818年亚琛会议是商讨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权利分割的重要会议。正是在这里,所罗门和弟弟卡尔认识了梅特捏,并很快成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融资伙伴。1822年,所罗门还获得了男爵称号。在所罗门的支持下,奥地利开始频繁的出兵,到麻烦地区维护和平。原本就国力衰弱的奥地利陷入了债务泥潭,因此更加依赖所罗门的钱包。人们称1818年——1848年为“梅特捏时代”,而梅特捏身后却是罗斯柴尔德银行。1822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罗斯柴尔德银行获得了利益最丰厚的中欧铁路项目。1843年,所罗门收购了Vitkoice联合矿业公司和奥地利-匈牙利冶炼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当时世界上十家最大重工业公司之

一。人们笑言:奥地利有一个费迪南皇帝和一个所罗门国王“!

罗斯柴尔德老大阿姆斯洛留守德国,并成为了德意志联邦首届财长,罗斯柴尔德银行雨丝成为了德国金融界的中心。由于膝下无子,阿姆斯洛对年轻人特别关注,而其中最受他的赏识的便是后世著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得到了银行家布雷克劳德的支持,他这个人正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

老四卡尔在才能上是最平庸的一个,他前往意大利建立了那不勒斯银行,资助了梅特捏派往意大利镇压革命的军队,并迫使意大利承担了占领军的费用,还帮助他的朋友麦迪奇夺回了那不勒斯财政大臣的位子。渐渐的,卡尔成为了意大利宫廷的财政支柱,影响力遍及意大利半岛。甚至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接见卡尔时,破例伸出右手让卡尔亲吻。

老罗斯柴尔德留下了森严的遗嘱:所有要职必须由内部人员担任,只有男性才能参与商业活动,只能在表亲之间通婚,绝不对外公布财产,财产继承不许律师介入,只有长子能够接班(除非家族一致同意次子接任)。任何反对遗嘱者静失去继承权。

战争从来都是银行家的喜讯,不管战争是胜还是负,政府都将陷入债务危机,平时消耗缓慢的商品会瞬间灰飞烟灭!老罗斯柴尔德的夫人临终之前说道:“如果我的儿子们不希望发生战争,那就没有人喜欢战争了。”

到19世纪中叶,英、法、德、奥、意等欧洲主要国家的货币发行权都落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之手。到20世纪初,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控制的财富估计达到了当时世界总财富的一半!据经济学家估计,1850年时,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6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以6%的回报率算,到150多年后的今天,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

第6篇:金融帝国读书笔记

冰山原理

无论我们对市场分析的有多么详细,那么我们找到的原因仍就是有限的,并且所有能够影响市场的原因还是可以分为已知原因和未知原因。如果承认结果,也就是真实的价格是由众多原因产生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出“已知原因a+未知原因x=结果b”的公式。通常对于未来走势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未知原因。

树形原理

树形原理,说的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简单的说,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同样的原因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我看来,交易者是否能够长期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巨变效应

市场的本质也许就是两种相反力量的正反馈与负反馈。上涨意味着继续上涨,就是正反馈;而上涨意味着下跌,就是负反馈;同时负反馈具有封存效应!上涨的本身就在不停的聚集着下跌的力量,同时上涨又让交易者对下跌的理由视而不见。当市场最终处于临界状态时,一个小事件就能使得聚集起来的下跌因素瞬间爆发出来,从而产生巨变现象。

恐龙效应

也许“恐龙效应”真得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环后快速的陨落。能够戴上光环的交易者,必然更多的利用、依赖了市场中的微观规律。一个交易者越能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后的市场环境。这时通过过度适应市场而戴上光环的同时,也就为其后的陨落卖下的伏笔。当市场的特征出现巨变的时候,这种过度适应市场的交易者就会被市场迅速的扫地出门。

钟摆效应

所谓市场,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能够为一次交易负责的单向真理,而是由众多对立矛盾的概念组合而成的。当你能够找到一种交易的方法,那么我肯定还存在一种与你相反的交易方法存在。或者说,任何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内都是会有“占便宜”和“吃亏”的时候。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称的,但市场也并非完全对称的。市场具有某种概率上的不对称性,利用这种概率上微弱的不对称性,建立一种具有概率优势的一致性交易策略,从而实现长期必然的获利。

高低错觉

一般人都喜欢于卖高买低,这时对于个股而言就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股票越涨市场介入程度就越低,而股票越跌市场介入程度就越高。道理很简单,一只反复上涨的股票,曾经的持有者会因为价格高而卖出,同时持币者也不会买入找不到高点作为参照物的股票。

在那个庄股横行的年代,庄家反复利用散户这种心理弱点以及对高点的判断错觉。一只股票从 5 元涨到 10 元时,散户会越来越少,这时筹码流向庄家和趋势跟踪者手中。当股票一路上涨时,能够抛售的散户越来越少,所以越涨就越不费力气。如果庄家准备在20 元实现成功撤庄的话,那么通常会拉高到 30 元、甚至 40 元。道理很简单,没有“打折效应”,散户是不会当傻子的!

对错悖论

对于对错的评价应该是基于交易策略而不是基于结果。在我看来,交易者能否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取决于坚持“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能力。其中第一个“错误”代表自身交易策略带来的合理亏损,而第二个错误代表交易方向错误而出现的亏损。

对于任何交易者来说,都必须找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易绝对不是没有成本的不劳而获,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我们能够承担的成本是什么?然后,找到一种合理的策略来一致性的实现全部交易。如果你不能接受“盈亏同源”的事实,那么你就不可能找到固定的基石,自然你的全部交易技术就只能够是空中楼阁。

学习效应

市场的机制就是制造微观定势,然后突然打破这种定势,而将追随定势的交易者一网打尽。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最吃香:一种是信仰坚定的人,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价格的涨跌就是绝对没有信仰的人,绝对的随势而动。但我对趋势思维又是信仰异常坚定的人,无论输了多少次,我都还敢继续下注。而如果你是既有信仰,但又不坚定的话。那么你就会随着市场这座大钟而左右摇摆,并且永远慢市场半拍。

超市原理

正确率的高低,同预测水平的好坏并非具有绝对的相关性;而与离市策略具有更大的相关性!理论上讲,即使在随机开仓的情况下,只要止损的幅度数倍于止赢的幅度,那么正确次数就能数倍于亏损次数。所谓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是被众多的人(次)平分,而亏损是由少数人(次)承担。由此看来,股民的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兑现、亏损挂起”的癖好在

起作用。

复利悖论

衡量获利速度的快慢有三个指标:正确率、赔率、交易周期。从“超市效应”中我们可以得知,正确率同赔率是互损的。

鸵鸟现象

如果一种现象你无法消除它,那么与其回避还不如正视它,从而承认它、接受它、研究它、合理地控制它。如果你连承认都不敢承认,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合理控制它的。这样一来,我就承认并且接受业绩可能虚假这个现实,从而研究如何控制这种风险对自己的伤害。慢慢的,这种理念甚至成为我其后交易策略形成的一条主线,那就是:从对抗到包容。

圆木桶理论

对于一笔获利的交易而言,你必须把各个环节都做正确;但对于一笔亏损的交易而言,并不需要你把各个环节都做错,只要做错一个环节就足够了!这也是我反复提倡交易应该简单而不是繁琐的原因。

点球原理

不追求确定性还有可能成功,而追求确定性就必然会失败!如果将守门员扑球比做交易的话,那么三分之一的正确率在五倍的赔率面前照样可以获利,而追求确定性的交易者通常什么都得不到!看出趋势的思维方式是错的!趋势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

小蝴蝶的故事

大多数交易者的动机,他们只不过是逃避不确定性的存在。所有的优势等于可能捕捉到所有的利润,但所有的劣势又等于可能遭受所有的亏损(承担所有的成本)。事实上,如果一种交易方法能够具有明显的期望收益优势,那么虽然单次(微观上)无法找到确定性,但却能够实现长期战绩(宏观上)的确定性。

上一篇:校庆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教你怎样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