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纸的版面,简单地说,就是一份新闻纸的脸面。当阅读者每天第一眼见到报纸时,最先看到的不是展现内容的细节文字,而是重点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 什么样的报纸版面才是好版面,这是当前各报纸在新闻实务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话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篇1:

书香之间灵动的“空白”

摘要:在视觉艺术中,“空白”并非只是笔墨未及之空间。“空白”是“白”,是“无”,是“留白”,也是对比烘托之基底,是设计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在书籍设计中,经营好“空白”对做好设计至关重要。运用空白,不是随心所欲滥用,要考虑空白的形状,标题的位置,不能给人以简单粗糙的感觉。设计也是对“空白”运用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空白”;图书环境;封面;内文;对比

一、“空白”的概念

在视觉艺术中,“空白”并非只是笔墨未及之空间。“空白”是“白”,是“无”,是“留白”,也是对比烘托之基底,是平面设计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精辟的道出了“无”之大用。“无”之处处可见可用。从炎黄子孙生来具有的黑色的眼珠和白色的眼白到太极八卦图,再到国画和书法作品,无不体现着“黑”与“白”的对相生之缘,对比之美。

二、“空白”在書籍设计中的体现

“空白”始终伴随着书籍设计发展史。从兽骨上的刻字记物到简牍间的呈文,都展现着一条条印迹与被印迹切分成一个个各具形态的块状空白的对比,对比的双向作用,产生了运动的气息。我们的视觉注意重点落在深色的印迹之上,深色部分产生一种向空白区域延伸的张力,扩张的运动感觉使得空白区域居次而往后退缩。如此形成了视觉的层次差别,这才使得文字记载得以实现,从而发展成为之后的古代书籍(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现代的书籍设计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今天,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图书设计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巨大的变革。从作者到出版者,从编辑到设计者,从销售到读者,都认识到,“图书形态的塑造,不是设计者单方面的任务,而是需要作者、出版者、编辑、设计者以及后期印刷装订者共同参与并认真协同完成的系统工程。” 书籍整体设计需要达到书籍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和书籍直观的静止之美的完美结合。要达到双重美的完美结合,必须充分经营好一个重要的元素——“空白”。

(一)经营图书环境中的“空白”

从书籍的个体与其环境关系来看,一本设计精美的图书,如果放到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或者是放在颜色相近或相同的背景下,我们不容易发现它的存在。相反,如果将此书放在干净的写字台上,或者是放在与其颜色形状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它,从而感受到它的精美特点。书置干净的写字台上,周围有足够的“空白”,有足够的空间,作为主题的图书,分外显眼,我们想要不发现它都难。在布展书店或图书卖场时,需要充分利用“空白”,衬托图书本身,处理好图书与环境的关系。

(二)“空白”在图书封面中的运用

现代图书按其部件和作用分,可以简单的分为封面和内文两部分。在封面设计中运用“空白”元素时,我们可以大胆用大面积的空白配书名或者简洁的图案,也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图形图案之中留出一片空白。这样可以使封面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一目了然,能更加鲜明的衬托出主体。在快节奏的当下,要一把抓住读者的视线,首先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心理学告诉我们,越是简单明了富有特点的事物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过目不忘。设计过程中,要摒弃依靠电脑工具搬运堆砌素材的做法。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头脑风暴的爆发,是一个孕育,痛苦,挣扎,选择而后无限快乐的过程。应该是在对图书原稿内容深刻领悟、总结归纳的基础之上,将大脑中数以千万计的文字、符号、图像、色彩等元素进行的重组配置和再创造。再将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语言内涵的图案或符号植入恰当的面积和空间中。刘晓翔老师设计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就是将“空白”空间运用得很好的典型例子。对于浩浩 9卷18册的中国历代美学论著,汇聚中华文化的智慧文库,他没有在封面上用过多华丽的图案纹饰,只在视觉的中心位置(视觉中心一般是绝对数值中心位置靠上偏左一点)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纹样。将独特的纹样置于饱和的封面之上,四周充斥着广阔的“空白”,纹样分外突出,而又保持着和谐平静的含蓄。暗红色绢丝以其特有的材质语言述说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同时又自然而然的对比衬托出烫金纹样的精致,充显着华贵。吕敬人称赞,设计者巧妙得体地把握住“其质之美,物不足以饰之”的美学原理。

“空白”并不是真正的白色,并不是纯粹的一无所有。在建筑设计中,“空白”可能是天井,可能是广场,也可能是植被或者是矮层建筑。书籍设计中也一样,可能是浅色底,可能是黑色,也可能是能烘托出主题物的图案。《狼图腾》这本书就将“黑”当“白”用。设计者在“狼图腾”的符号字和两只小小的狼眼睛周围用大面积的黑色,衬托出主题书名和狼。封面中没有出现狼的鼻子嘴眉毛和头,但我们俨然已经看见一只机警敏锐的狼正定睛看着我们。“狼”使人心惊胆战,而我们又不舍离去,非得看出个究竟。设计者以无当有做到了“形不见而意见”,巧妙的牵着读者层层入胜。狼眼睛图案虽小,却能小中见大,以小空间进入到大的空间。“空白”给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看不尽、思无穷、意无限。

封面一般包含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前后勒口,有的时候为了图书宣传或是内容补充,还会增加书腰。精装书还会有硬封。在这些部件上也应有设计的规律,需要精心经营面积和空间。有时候为了增加信息量,在封四的勒口上满满当当充实着文字或者图案。其实不然,效果不尽人意。我们都讨厌拥挤不堪的环境,向往心旷神怡的地方。超大量的信息,会给人增加负担,会使读者产生排斥感。

(三)“空白”在图书内文中的运用

在书籍内文设计上,处理好“空白”元素也是相当重要。内文设计上通常需要考虑图书的整体风格和效果,也就是需要服从于封面设计方案。首先在封二和书名页(扉页)之间一般加一张环衬(可以精心设计图案印刷,也可以直接挑选精美特种纸张),这是在图书封面和内文之间增加一个“过渡带”。内文一般都是白色胶版纸(纯白、灰白和高白),封面一般都是印有大量颜色块的铜板纸张或是特种纸张,两者用材也不一样。过渡带作为“空白”起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缓和视觉落差。给读者一个舒缓带,放松视觉,轻松进入正文部分。

书名页(扉页)中除了必要元素(书名、作者、出版者),一般情况不要加太多的图案以及说明。它的主要作用是补充书名、著作、出版者等项目,其次是装饰图书增加美感。读者在五彩斑斓的书堆里游走,面对纷繁复杂的视觉信息,难免会感觉疲惫。打开一本书封面,进入内文,这里留出一些空白,正好可以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可容休憩、呼吸的视觉空间。也提供给读者回味、思索的心理空间,让图书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与读者交流,从而使图书中的信息更快捷、更顺畅的被读者所接受。

正文版式设计中,基本元素有标题文字,正文文字,附属信息和图片。附属信息包括书眉、页码、注释和图注等。首先需要明白设计的主题,然后将正文版式中的元素重要次要排序,并在设计中遵循此排序。通常将次要的部分作为相对的“空白”处理,以衬托重要的主体。如果工具书类图书,需要信息量大,检索方便,所以,标题要明显,字距行距需要紧凑,空白面积相对较小而分散。如果是诗歌散文类图书,内容舒缓,设计时就要将标题突出,字距行距相对较大。必要时还会在版面中的特殊位置适当留出一片空白,或是将一张图片充满整页,使版面通透开朗,给读者轻松舒缓的心境。吕敬人设计的《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版式中,用陶瓷图片做主题,让说明文字形成黑色块,同大面积的空白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心境。整面色底中只放置浅色的陶瓷器皿剪影和几行说明小字,大面积经营空白,深化意境,催人遐想。带给给人超然脱俗、清新雅致的感染力。他还将陶瓷器皿的归纳图形符号渗透在扉页、内文、隔页以及版权页中,再次契合整本书的主题,形成有效的秩序韵律美。

三、结语

设计中经营好大面积“空白”是很好的应用方案。运用大面积的空白,并不是随心所欲滥用空白。设计时要考虑空白的形状,标题的位置,不能给人以简单粗糙的感觉。设计是创新,设计是突破,书籍设计一样如此。人们对于书籍设计中“空白”的经营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展。抓住主题,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为了产生深远意境的感染力,为了遐想的心灵共鸣。

作者简介:

段文超,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段文超

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篇2:

报纸特刊设计中的“头脑风暴”

报纸的版面,简单地说,就是一份新闻纸的脸面。当阅读者每天第一眼见到报纸时,最先看到的不是展现内容的细节文字,而是重点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

什么样的报纸版面才是好版面,这是当前各报纸在新闻实务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话题。在当前报纸版式的革新中,好版面的评价标准大多出于两种角度,一个是从审美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要具备美的要素,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色彩鲜明、虚实得当等等;另一个从服务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以便于读者阅读为基点,逻辑清楚、视点集中等等。

对报纸而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使报纸对读者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但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到决定作用的。报纸的版式设计应该始终为其新闻内容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效果。

报纸版式设计不是新闻加艺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而是建立在视觉艺术、阅读习性、市场规律之上,是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

报纸“特刊”是指围绕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多角度推进新闻的深度报道的系列主题性版面。而报纸特刊的封面,在整个特刊中起着概括、统筹、引领的作用。封面做得是否精彩、抢眼,决定了这份特刊吸引读者的程度,不论最终呈现的是哪种设计风格,让读者看后心中暗自叫一声好,那就是我理解中的好封面。

一个特刊承载一段记忆。以北京晚报建党90周年《江山》特刊为例,将头脑风暴创意方法植入到报纸版面设计之中是一大收获。在现代设计界一直流行一种名为“头脑风暴”的设计方法。“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而现在则成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头脑风暴”是广告公司用于广告创意和推广的常用创意方法。我们第一次把它引用到纸媒体中,它要达到的目的是与读者达到心灵的沟通。“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第三,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第四,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北京晚报从今年4月22日起每周五推出特刊《江山》,每期16块版,共出版20期。特刊由“史”、“迹”、“士”、“镜”4大板块组成。历时近5个月。这样的大型特刊设计对我们美术设计人员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在最初设计阶段大家广开思路运用“头脑风暴法”从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入手,在短短几天内共设计出20多个封面设计方案。作为一个特刊封面设计的连贯性十分重要,用怎样的设计元素贯穿20期特刊让大家大伤脑筋,在开了几次策划会多方选择权衡之后终于选定了现在的封面设计方案。

报头“江山”开始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有石板刻字效果的,着重体现历史的厚重感觉;也有图章篆刻效果的,体现历史的印记;还有书法系列的;最后方案选用的是毛泽东其遒劲奔放的草书题字,和主题最为贴切。

主打图片每期都是一个能代表特定时期的物件,最初是带底色的,总感觉比较沉闷,最后决定不要底色,留出大面积的空白,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大标题使用超粗黑体的两个大字,十分醒目。整体封面的设计追求简洁明快的电影海报效果。经过十几期的特刊版面也达到了预期的设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这次的特刊封面是按照每一个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节点来作为线索的。所以封面的主打图片也是要根据每期的主题、重要事件来制作的。从每周一开完选题策划会我们为了做好设计,前期做了很多功课,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我们要熟悉当时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还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每期封面的主标题都是两个字,既要主题准确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在封面图形的确定上也运用了“头脑风暴”法:比如说第四期主题是五四运动,说到五四运动我们最先想到的画面就是五四青年穿着长衫,围着白色围巾的形象。我们查找了很多网上的相关资料找到了五四运动的纪念章,但是纪念章不能直接摆放在那,应该有个载体。因为第二期用过了中山装,所以不能再用五四青年的长衫了。那就用白围巾,但是并没有很合适的图片,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找来同事戴上一条彩色的围巾拍照,再利用制图手段将围巾去色变成一条白围巾,把五四纪念章别到围巾上,做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第六期留洋潮,我们想到了留法留日的学生帽子比较有特点,还有就是行李箱,我们把这两个结合了一下把帽子放在箱子的一角。

第十一期苏维埃政权的封面制图完全是用当时的纸币,一点一点搭起来一个房子。

还有第十二期主题是长征,我们想到了草鞋、皮带、树皮、雪山、草地。最后觉得草鞋最能体现主题,长征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通过这次《江山》特刊封面的设计,不仅制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对新闻版面制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江山》特刊每期共16块版,分为“史”、“迹”、“士”、“镜”四个板块。全部采用了假通版的设计,这样就避免了小版面拥挤局促的感觉,使空间充分展开。又由于每期16个版,比较多版型设计上尽量简洁,栏间距为3个字,文章和文章之间至少空6个字,人为加大了空白。主打图片充分放大和穿插的小图产生节奏感,使读者不会有视觉上的疲劳。8、9版是通版的大照片,都是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上难以见到的珍贵老照片,读者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能在读过很多文字以后有个调整休息的时间。

四个板块内容和侧重点不同,设计上也有不同的特点。

“史”——不是单纯地追忆历史,而是对发生在历史紧要关头的重大事件作出发人深省的提问,并综合大量相关的史料与文献努力给出参考答案。所以在设计时主打图片采用的都是历史事件的照片,穿插一些有意思的补白和小图片。

“迹”——都是挖掘北京历史的印迹,我们不是去瞻仰名胜古迹,而是怀揣一张泛黄的旧版地图、跟随特刊创作团队的脚步,去探访北京城的各个角落、大街巷、小胡同,试着找寻那或是保存完好或是难觅旧迹的院落中曾经有过的辉煌。6版的主打图是绘制的北京地图,把每期主要提到的地方在地图上体现出来,充分突出了《迹》这个板块的北京特质,让读者一目了然。

“士”——主打图是人物漫画,突出了“士”这个板块的特性。很明显的和其他板块区分开。

“镜”——行文紧扣主题,就像一面镜子,以外国人的眼光、从世界的角度,折射出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道路、所历经的雨雪风霜;百年激荡,走出一个江山万里的中国。

《江山》特刊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在风格和设计方面也保持了北京晚报的优秀传统,在视觉艺术理念下,对报刊版式设计又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版式设计的细节上,如字体的选用、图片尺寸和位置的确定,以及版面结构和色彩的设定等方面,都有精妙的设计。当然,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感强。其版式设计有如下特色:一是注意强调了设计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排除了只侧重于设计形式的做法;二是强调了报刊版式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整体设计的概念,解决了报刊的版式编排和空间形态,以及现代印刷工艺材料与新技术的利用等相关问题;三是在版式设计中运用了当代时尚的手法与形式,使读者能够充分体验翻阅流动中的视觉美感和精神遐想;四是融入国内外先进的报刊版式设计理念,大胆更新传统观念,既有探索性,又有创新性。可以使读者在版式设计的创意,字体、插图、色彩等构成元素的版式编排,以及视觉传达整体设计方面得到充分的享受;五是在引导和培育读者的审美意识,感受报刊新的版式风格与构造形态,以及体验“阅读快感”方面有新的理念和积极的实践。

《江山》特刊的最大的收获是将“头脑风暴”创意方法植入到报纸版面设计之中。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火花的结合使特刊给读者和每个参与设计的同事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作者为北京晚报《江山》封面编辑,《江山》美术编辑)

作者:高峡

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篇3:

太子港:作为城市规划基本参数的历史记忆

奥尔森·让·朱利安(Olsen Jean Julien)毕业于海地国立大学建筑系,拥有多米尼加共和国佩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国立大学古迹和文化财产保护专业硕士学位,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建筑和考古遗址保护专业高级研究证书。让·朱利安曾任海地文化与交流部部长(2008—2009),现任该国文化财产保护中心主任(该中心创立于2010年1月12日地震之后,是海地文化复苏项目的一部分)。他也是一家名为PH?魪NIXIENCE的建筑工程公司的负责人,该公司致力于海地重建。

让我们试想一下,一组受命创建新城市的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等)突然全部失去了记忆,变得对这个地方的历史一无所知。可以想象的最糟糕的情形是,他们仿效别人的做法,利用一切资源满足私利——购置时髦的办公室、崭新的IT设备和汽车,支付给自己顶级的薪酬等——彻底忘了手上的任务是什么。而可以想象的最好的情形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建立乌托邦城市的计划,为没有过去、文化和传统的虚拟人口设计家园,让这些人过上不受经济、社会或政治冲突影响的生活。然而,在所有情形下,我们想象出的这组人都无法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的原则,因为专业人员(“评估师、政策分析师、规划师、经理和行政管理者”)是“关注行动真实可能性的有选择性的组织者”。1

2010年1月12日的地震使太子港沦为一片废墟,震后,考虑到我们的队伍存在记忆缺失的问题,我开始重读乔治·考文顿的城市史。当我再次读到240年前,即1770年6月3日的那场摧毁太子港的地震时,这样一段话让我震惊:“在过去房屋所在的地方,一堆堆木头、石块和粉碎的家具之下,传来至爱的呼救声和垂死者的哀鸣,受伤的人呼吸渐渐困难……灾难的幸存者手持火把或是发出红色微光的灯,来来回回地寻找废墟下的亲人……恐怖的夜晚,充满了似乎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和毁灭!”2

我感到不寒而栗,这段描写与我经历的那个夜晚的情景何其相似,当时我参与了向医院运送伤员的行动。医院的地面上已经堆不下更多的尸体,遇难者不得不被直接运往附近的希尔维奥·卡托尔体育场。

在太子港,巨大的破坏令人无法分辨出监狱和医院,两处都堆积了无数的尸体,像是城市中的墓地。地震造成差不多25万人遇难,遇难人数占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城里的主要建筑物,包括总统府、国会大厦、法院、市政厅、购物中心、银行和其他政府办公楼均在地震中损毁。

所以,今天我们都面临如下问题:应该重建怎样的城市,又为了谁?是应该重建1749年的殖民城镇,还是19世纪的城市?重建传统的社会排斥的城市格局,还是贯穿整个19世纪的太子港运行不畅的城市分区?或者应该利用最新的城市规划工具,将未来的太子港设计成一座有创造力的、向世界开放的繁华国都,从历史的源泉和国民的文化母体中获得活力?

基于城市规划、文化和历史记忆之间的联系,本文为未来太子港的城市规划提供了若干新方法。

景观规划:时空单元的管理

景观规划与管理文化遗址一样,旨在将一个时空单元与外界分隔,以确保一种有效机制以改善其内部的社会群体生活。因此,空间规划涉及到确定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独特的时空单元的内部一致性、潜在可能性、变化过程、地标、危机和地理突变(界限、边界)。在这一方面,对于理解空间规划与保护社会群体的历史记忆之间的联系,突变(断裂、不连续)的概念大概是最有效的。

米歇尔·福柯曾明确提出假设:人类历史呈现出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一样多。基于此假设,现代历史学者可以日益专注于寻找研究历史断裂的理论性方法。在《知识考古学》一书的引言部分,福柯写道:“就其传统形式而言,历史‘记录’过去的遗迹,把它们转化为文献,并让这些印迹说话……今天,历史将文献转化为遗迹,在历史学者曾经解密人类印迹的地方,在他们设法辨认印迹旧貌的地方,历史展示出大量的素材,以供学者区分、组合、寻找合理性、建立联系、构成整体。”3

很奇怪,福柯的观点令人回忆起约翰·拉斯金,后者将历史建筑视作会说话的物体,认为其记忆事件的方式与历史书相同。4拉斯金将他的思想延伸至古老的城市,在他看来,这些古城是由具有特色的建筑、街道、广场和运河等元素组成的特殊实体,这些元素并置便赋予城市结构以独特的身份。这一身份后来被确认为“阻碍组织城市空间的新方法自由发展”5的城市遗产。

不过,福柯走得更远,他提出要改变历史研究的认识论。他相信人们应该怀疑主要的、预先设定的、连续设置的单元,取而代之的,规划者应该关注不连续的单元、断裂、界限和由这些产生的序列。将此方法论上的变化应用在空间规划领域,关注历史中心这一有待管理的、特殊且不连续的时空单元,会引导我们将历史记忆认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参数。城市空间里的历史中心具有特殊性和身份,它们通过自身的性质、用途或结果等,充实并传播居民的创造性表达。6

以太子港的情况为例,这里的建筑、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以及居民拥有和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人行道画廊、狂欢节、圣周游行及其他宗教游行)等,构成了海地人的文化身份。

当具有时空特殊性的遗产在活跃的、有人居住的地方充实起来,历史记忆即拥有了身份和风格。反过来,正如詹尼弗·乔丹所解释的,历史记忆在四个因素的交叉点上决定了城市景观:土地用途;土地所有权(通过记录保存的记忆);与遗址联系在一起的多重含义;以及经营现象(或官僚记忆)的存在(或缺席)。7因此,作为空间规划的一个基本参数,历史记忆在遗址结构中发挥作用。从一个地方到历史记忆,再从历史记忆到被充实了的地方,遗产客体——可以是一处综合遗址,或是一个历史中心——是改进区域良性循环的一部分。

文化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整合

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根据《宪章》,“为获得更好的效果,对历史城镇和其他历史城区的保护应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完整组成部分,并应当列入各级城市和地区规划……所要保存的特性包括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以及表明这种特征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元素,特别是:用地段和街道说明的城市的形制;建筑物与绿地和空地的关系;用规模、大小、风格、建筑、材料、色彩以及装饰说明的建筑物的外貌,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8

1965年,弗朗索瓦丝·肖伊写了一本《城市主义:乌托邦与现实》(Urbanisme: Utopies et Réalités)。书中,她描述了一种“文化景象”和“进步景象”之间的二分法:“文化景象”可以看作是对文化身份的保护,它完全是由过去继承下来的,而“进步景象”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始于城区范围内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创造。《宪章》出台后,此二分法逐渐发展为新的现实。

如今,文化被理解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同时可以发挥三种用途:经济基础;将公共领域私有化的论据;以及城区的观念控制和引导工具。9这样,文化变成了满足经济和休闲需求、加强城市所有权和治理的一种手段。10而且,正如凯瑟琳·肖恩菲尔德所言,“从广义上说,任何形式的城市规划都是一种文化规划。因为它必须考虑人们的语言身份、文化制度、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志向抱负,以及人们为城市面貌做出的贡献。”11

今天,随着查尔斯·兰德里和理查德·佛罗里达等人的著作12问世,“创意城市”这一术语正越来越被用于表达城市规划中文化元素的全面整合。

历史记忆、文化经济和新太子港的潜力

2009年,海地文化与交流部出台了“文化扶持和发展计划”(PADEC),确定了海地文化发展的七大领域:一、图书出版;二、表演艺术(舞台项目、狂欢节、主题节日等的制作与销售);三、视觉艺术(时尚、设计、绘画、雕塑、手工艺等);四、建筑、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的提升;五、视听和多媒体(电影、纪录片、短片、广告等);六、广播;七、信息和通讯技术。

通过文化发展的不同领域,获得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构成创意潜力的因素)支撑的文化经济可以成为城市规划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与城市空间艺术领域的发展相联系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则发展出形成创意城市的新景象。由此,在空间规划上实行创新观念成为可能。

对太子港而言,这意味着首先考虑遗址固有的自然特征问题(因为城市是建立在地壳构造的断层线上的),以及它的地理位置(根据海湾、岛屿、海岸线等考量)。需要将遗址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特征融入城市设计,并考虑城市布局的历史和前加勒比殖民城市的传统,特别是这一地区在西班牙殖民时代创造出的防御工事式的、组织有序的城市传统。也需要了解大安的列斯群岛各国首都(圣多明各、哈瓦那、圣胡安)的动态,这些城市都是港口和殖民首府向围墙外延伸的产物。太子港与这些首都拥有一系列共同的特征,譬如,与海湾、海洋的关系,相似的中心广场、市场广场、教堂广场、兵器广场,以及垂直式城市布局。因此,跟踪大安的列斯群岛各国首都历史中心的变迁,为重建太子港提供了一个良好思路。

一旦掌握了城市的物质特征和历史文化变迁,即可以投入发展创意城市需要的各项工作。它们包括:

1. 创建面向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体系,紧密联系其他规划体系及现有服务设施(交通、饮用水、卫生、电力、人防等);

2. 创建城市中心适足住房体系,包括面向创意人员(艺术家、教师、运动员、企业家、学生等)的住房;

3. 创建绿色走廊和公园体系;

4. 通过创建美观实用的城市设施(照明、广场等),促进城市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发展;

5. 创建可以举办一系列节日文化活动(狂欢节、主题节日、音乐会、游行等)的场所;

6. 创建一个集合了美术馆、会议中心、展厅、不同类型表演艺术场所的住宿、餐饮、休闲、购物网络;

7. 通过创建俱乐部、舞厅、酒吧等集中的特色街区,促进夜生活经济的发展;

8. 创建涵盖多个主要城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剧院、音乐公园、餐厅、制作工坊、工艺品市场、美术馆、表演艺术场所等)的网络。

所有的创意城市都把文化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体系摆在中心位置。现代的太子港不会自发形成,而是需要综合许多不同的、经过规划的组成部分。太子港的规划方法必然具有创新性,而不只是简单地将城市拼凑起来。从这个观点看,在此我建议文化资源的规划应该以人为本。人口结构,以及关心创新人才(包括年轻一代、创作者、思想家、艺术家、歌手、创意企业家、教师等)的福利,是城市创造力的关键要素。

对于这种规划方法而言,四种形式的相互结合至关重要。第一,人口统计、核心基础设施、金融和文化企业(遗产、艺术媒体、设计、创意服务等)的相互结合。第二,创建的公园、绿色走廊、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的相互结合。第三,文化基础设施(由文化中心、博物馆、演艺中心、大学、中小学等构成的多中心网络)和服务业(住宿、餐饮、休闲、购物等)的相互结合。以上的三种结合将引向一个创意城市的所有组成部分的全面结合,即第四种相互结合。

依逻辑发展,历史记忆作为空间规划基本参数的前提将通向文化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整合。回到太子港,历史记忆作为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构成文化经济的元素之一,这种文化经济给城市空间带来活力,并使其转化为21世纪的创意城市。相反,不对城市记忆加以系统性的考虑、只用传统方法规划一座崭新的太子港,将导致一系列的城市畸变,并且将延长住房危机。如果缺乏城市现实的历史描绘,土地用途、土地所有权问题、住房、城市暴力、创造力和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的许多关联都将继续令人困惑。

(王月江 译)

注释

1 根据约翰·福雷斯特(John Forester)的说法,“规划分析人员是关注行动真实可能性的有选择性的组织者……关于‘规划分析人员’,我指的是适当行动过程的商议阶段涉及的一系列角色:评估师、政策分析师、规划师、经理和行政管理者。”比较:《面对权力的规划》(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2 乔治·考文顿(Georges Corvington),《太子港城市史》(Port-au-Prince au cours des ans),第一卷(1743—1804),魁北克,2007年,第86—87页。

3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L’archéologie du savoir),巴黎:Gallimard,1969年,第14—15页。

4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威尼斯的石头》(The Stones of Venice),伦敦:Allen,1897年,第35页。

5 弗朗索瓦丝·肖伊(Fran?觭oise Choay),《遗产的寓言》(L’allégorie du patrimoine),巴黎:?魪dition du Seuil,1999年,第134页。

6 在这一问题上,请参考2005年《UNESCO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29/142919 c.pdf

7 詹尼弗·乔丹(Jennifer Jordan),《记忆的结构》(Structures of Memory: Understanding Urban Change in Berlin and Beyond),帕罗奥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第1条和第2条。

9 莎伦·祖金(Sharon Zukin),《权力的景观》(Landscape of Power: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城市文化》(The Cultures of Cities),牛津:Blackwell Publishing,1995年。

10 乔治·尤迪塞(George Yudice),《文化的私利》(The Expediency of Culture),达勒姆:杜克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 凯瑟琳·肖恩菲尔德(Katherine Shonfield),《富饶的城市》(The Richness of Cities: urban policy in a new landscape),伦敦:Comedia & Demos,1998年,第6页。

12 查尔斯·兰德里(Charles Landry),《创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伦敦:Earthscan,2008年第二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创意阶级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纽约:Basic Books,2002年。

作者:奥尔森•让•朱利安

上一篇:区委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