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都是农民,家里都在种地,饲养家禽家畜。所有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到的生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要合理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生物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合理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学设计,以及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等,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同时根据学校现状及学生的来源状况和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尽一切可能克服农村中学设备的不足,注重挖掘农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初中生物教学资源,使生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力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教材的研究及应用都非常重视,尤其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议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并明确提出“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1.自己动手,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取材方便的地理优势,发动学生自己采集实验标本,自带实物或活的动物。这样上课,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物相对照,通过观察、辨认、分类、归纳和总结,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在自己动手的同时,能够积极的寻找各种生物标本,对学习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利用农村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山水田野之间,和大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接触的生物资源十分广泛,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实物标本,学生自家的农田、菜园、圈舍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从种子的萌发,作物的生长、成熟,可以说应有尽有。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野外实地教学或利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三、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是农村学生的一大优势。比如在学习“蒸腾作用”、“根的吸收”之后,学生就可以告诉家长移栽树苗时去掉一部分枝叶的好处——增加成活率,在移栽蔬菜、花卉时最好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并且一定要带土移栽。在学习“根吸收无机盐”的知识后,学生根据所学的无机盐在植物生长中各有不同的作用,对家中农作物的施肥都能提出许多合理建议,“发芽了的测定”、“光合作用”、“开花和传粉”、“营养繁殖”等,在传授这些知识时,特别注重补充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如“种子的萌发”一节,除讲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外,主要让学生掌握在农业生产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这些条件,教学生学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在蔬菜、玉米、水稻的播种季节,要求学生回家对生产用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为家长精良播种提供可靠依据。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练习到位,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目的,虽学会了但不会用,那么学了也就等于白学。这就要求老师不单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还必需会使用。这还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例如,在讲解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列表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请学生辨别或做一些练习进行分析,在讲动物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对人、鸡、鲤鱼、蚯蚓、蜘蛛、蜗牛、蛔虫、青蛙、娃娃鱼、海龟、海豚进行分类;在讲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列举:婴儿吮奶、羊吃草、狐狸抓鸡、老虎扑山羊、孔雀开屏、百灵鸟鸣叫寻找配偶、母鸡孵蛋、蝙蝠昼伏夜出、燕子迁徙、老马识途、望梅止渴等让学生辨别,其检测和巩固效果都非常好,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好课和备好学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精神状态,把激发兴趣、积极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位的当堂检测有机地镶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7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长凤

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都是农民,家里都在种地,饲养家禽家畜。所有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到的生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要合理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生物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合理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就是教师按照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认识程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讲知识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理解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对学业水平有新的提高,使学生能从认知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其实,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是学生能从不会变会,把不懂的知识学懂,把简单的更进一步了解,把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慢慢培养成感兴趣的东西,把不热爱生物学的学生培养成热爱生物学的学生。也就是说,有效性就是把学生不爱的东西慢慢让学生能够接受,再到融会贯通的过程。

二、初中生物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范围、影响生物的因素、生態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植物的分类及各种植物的特征、各个器官的特征、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三、农村生物课堂与城市课题的区别与优势

生物课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它不像语文的学习,需要陶冶情操,阅读大量的书籍,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书籍来源,可能会导致学习的欠缺。但对我们的生物来说,越与自然接近,学起来就越容易。我们的大多数学,在节假日或周末一般都能和父母到农田中干活,也有的同学家里以畜牧业为主,学生对农作物、牛、羊、鸡、鸭等这些生物都很熟悉,不管是提到它们的生活习性,还是外貌特征,学生们都描述得一清二楚,这就有利于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为学生学好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例如,讲到动物的分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等时,只要给学生把各类生物的特征讲清楚,然后找一些动物,让学生按名称分类,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再也不用观察,只要听到某种动物常见的动物名称,就知道是哪一类。又如,在讲植物分类中,提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只要你讲到各种植物的特征学生就可以将它们分开。在被子植物中讲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只要老师给学生说明单子叶植物叶片不对称,叶脉成平行脉;双子叶植物叶片对称,叶脉成网状脉。然后提到下麦、青稞、大豆、豌豆、花生、玉米等进行分类,学生就会很快正确地完成。所以农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很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农村初中生物的课堂问题设计举例

1.影响生物生存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以农田为例,来让学生说出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有什么?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个并不难回答,只要接触过农活的学生就能说出几个来,如:水、阳光、空气、土壤酸碱度、肥料、病虫害、杂草等,然后老师给予归纳总结。把水、阳光、空气、肥料、土壤酸碱度等这些影响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因素归为“非生物因素”,而把病虫害、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归为“生物因素”。更进一步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农作物与杂草之间为争夺水分、阳光、肥料等而发生斗争为竞争关系;猫头鹰都要以老鼠为食,为捕食关系;蚜虫要以小麦体内的淀粉为食,为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可以从根瘤菌中获得氮肥,而根瘤菌可以从豆科植物中获得有机物等,它们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关系。然后让学生在举例说明生物之间关系,加深记忆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2.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一提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举例也不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例如:蚯蚓、蝗虫、牛、羊、各种鸟类、青蛙、蛇等,然后老师找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表性生物,让学生归类,最后老师总结: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如蛇)、鸟类(如麻雀)、哺乳类(如羊)等为脊椎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软体动物(如蜗牛)、节肢动物(如蝗虫)等为无脊椎动物。

五、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初中生物课对农村学生来讲,应该不是很难,很多学生对老师提到的知识点都有所了解,但对知识点的描述上可能不够标准。例如: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有的时候不用书面语言,在考查鸡卵的结构时,学生在试卷上往往会写蛋白、蛋黄等文字,所以老师在上课时就要注意语言表达,对学生再三强调,让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应该让学生科学的理解知识,达到课堂知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但教师上课时也要注意切合生物客观发展规律,使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1.有效备课

(1)在有效备课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水平进行有效地把控,基于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体现出学生自身并非一张白纸。从实际的生活来看,学生能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经过信息的洗礼,教师应该重点研究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及基础水平,通过有效的备课,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提升。

(2)有效备课需要教师能够针对教材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应用,以此为基础,展开创新。教材作为相关研究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心血,是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学校通过不断的精挑细选,为学生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教材。教师需要加强教材的使用和重视,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备课可以平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教材内容,然后进行拓展,有效的组织与提炼教材内容,从而科学的利用教材进行课前的教学准备。

2.有效讲授

(1)在有效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积极性的提升,吸引学生眼球。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景的创建,另一方面通过提前设立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在讲授阶段,很多教师没有提出教学目标的内容体系,而在有效的讲授内容中,需要教师传达课堂讲解的最终目标,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吸收程度,从而进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在有效讲授的体系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指明重点与难点内容,摆脱了传统的讲解方式,使课堂学习更加多元化。有效的讲授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有效记忆核心内容,在课堂学习开始、进行以及结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重复指明重点与难点内容,不仅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3)有效讲授需要教师按照相应的节奏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快速地使用教学安排与节奏,会让教学更加流畅和轻松,从而加强学生的暗示效应,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体系。

(4)在有效讲授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过渡性进行控制,如果教师转变主题,那么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过渡,这样才能够高效的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简洁明了的开展课程教学,同时也需要提前选取和设计过渡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

3.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主要确保问题的普遍性和大众性,可以使全体学生共同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共鸣,每个学生都愿意思考和尝试,争取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够加强课堂氛围的活跃性。教师在提问时,以所有学生为提问对象,抽取学生答题的时候应该扩大范围,并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随着教学内容进行提问难度的增加和减少,并且科学和合理的引导学生走进问题的研究中。

(2)学生通过教材可以寻求标准的答案,而有效提问需要教师提出比较有价值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体现出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利用高效的问题设计方式,可以使学生加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作者:朱尕五

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在很多农村初中,生物只是作为统考科目而非中考科目。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大重视生物学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干巴枯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材自身特点出发寻找突破点,搞活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成为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特点,立足生物学科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充分利用农村学生贴近大自然生物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作课件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教学是否有效就要看教师如何授课了。现在的学生早已不满足于“教师一支粉笔打天下”的现状,而是希望教师能将他们带进一个充满新奇而又神秘的知识领域。所以,设计课件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讲授“病毒”一章时,我通过备课掌握好知识要领,然后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安排幻灯片:重点是病毒的生活、结构;难点是病毒的繁殖。由于教材介绍相对简单,于是我上网查找病毒繁殖的相关资料,设计了病毒繁殖的四个步骤:吸附、入侵、复制、释放。一张张幻灯动画,让学生看得入神。在播放动画的同时,本课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在介绍病毒与人类关系的知识点时,我先展示了病毒使人类患病的图片:小儿麻痹症、非典等病人现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病毒对人类身体的危害。紧接着,又设计了一组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的图片:转基因技术、防疫疫苗的研制等,使学生看到了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一面。病毒有利有弊,学生的印象就深刻多了。这样,通过精心的课件设计,病毒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堂的有效性也充分显示出来了。

二、利用农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

农村虽然没有城市各方面条件优越,但有时也有农村自然富裕的一面,教师只要把握有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还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授“种子植物”时,可提前让学生将自家的土特产(花生、沙田柚、甘蔗、椪柑等)带到课堂,并和大家一起品尝这些果实。在品尝过程中,让学生写出哪些是种子植物,哪些不是。然后再将沙田柚、花生等种子植物分出来,仔细观察它们的种子结构。学生一边吃一边看,对种子的结构一目了然。教师再适当地穿插一些相关知识内容,这样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其乐融融。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帮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教学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又如,在讲授“生物主要类群中的无脊椎动物”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进行探究式教学。把学生带到小沟边或菜地里,让学生在水中和地里寻找无脊椎动物,并从他们抓到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有脊椎,哪些无脊椎。这样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水中的蚂蟥、地里的蚯蚓等属于无脊椎动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既有趣又有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课堂实效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本来就不够重视,如果教师一味地讲,他们会感觉枯燥乏味,课堂效率就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设置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堂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课前让学生在家准备好实验用的材料,如鼠妇(一种小生物)、湿土、纸盒等,探究光对鼠妇的作用。学生对事前准备用具很感兴趣,大都积极寻找鼠妇。在寻找鼠妇的过程中学生对鼠妇的生活习性有了初步了解。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逐一照做下来,学生都能得出“鼠妇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的这个结论。

又如,在讲授“鱼”这一章时,让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一条小鱼和一个有水容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运动等。然后再往水中滴几滴墨汁后再观察鱼的变化。这时教师根据课本的讨论问题逐一提问学生,再依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关知识点贯穿起来。这样鱼的有关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作为生物教师,应设计多样的课堂形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才会有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平台,打造出高效的生物课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作者:周玉华

上一篇:营销中心副经理工作报告下一篇:文教卫体委员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