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总结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首每一天的周而复始,你是否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验?工作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工作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标志,为自己写一份独有的工作报告吧。让我们在回首自己忙碌岁月的同时,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寻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总结》,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总结

擦亮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名片”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中组部、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湖北省南桥村基地以“农民创业”为主题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家创业培训师团队到班授课。来自湖北恩施和湖南常德的100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业业务骨干参加培训。

聚焦农民创业培训——亮点纷呈

——聚焦精准培训。培训班紧扣“农民创业”主题,着力帮助学员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在师资配备上,优中选优,由4名理论扎实、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国家级创业培训师组成教学团队。在课程设置上,重点讲授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新型经营主体创业路上的“必修课”,指导性强、发挥作用关键。在培训对象上,重点选择创业时间不长、具有初步管理经验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为培育对象,他们在创业起步阶段遇到的问题会从培训中找到答案。

——聚焦小班化授课。小班化教学能增强老师与学员的互动,调动学员积极配合教学的主动性,是确保培训取得效果的重要方式。此次培训根据学员特点,组建创业起步班和创业成长班2个教学班,每班50人,设置不同的培训模块和培训课程,分类分层开展精细化培训,提高培训的科学性,满足不同创业阶段学员的学习需求。

——聚焦教学环节改革。培训班在总结历次培训班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环节,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做到 “长板更长”。在环节设置上,结合成人学习理解力强、目的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保留以前的经验传授环节,其它部分由一个师资团队全程负责,采用课堂讲授和模拟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情况反馈上,组织学员每天填写问卷,通过反馈结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员消化吸收情况,以此作为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的依据。

培训推出创新礼包——耳目一新

——创业典型传授经验,落实“村庄是教师、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育模式。一是创业典型是延长产业链的“样板”。2003年,陈世贵还是宜都市王家畈乡石材厂的厂长,而现在他已经是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该公司是我国柑橘产业唯一的国家工程中心、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陈世贵介绍,12年的接续努力,土老憨已发展成为集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商品化处理、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拥有桔子醋、陈皮豆豉、陈皮酱油、陈皮料酒、清江野渔等特色产品,总资产12亿元。二是创业典型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的“样板”。土老憨集团入驻宜都市绿色产品创业园后,牵头组建农民合作社,立足本地主产的柑橘和淡水鱼两大优势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推广标准化生产,形成系列畅销品牌产品。“土老憨集团采用‘一股份三合作’的组织运营模式。”陈世贵说,生产企业吸收农民合作社参股,让农民成为企业股东。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和旅游合作社。企业实现了“赏橘园生态美景、住橘乡农家民宿、吃橘子特色美食、品橘颂历史文化”的宜都柑橘 “4.0时代”,农民也跟着企业发展增收致富。三是创业典型是注重科技创新的“样板”。“产品没有科技含量,就不会有附加值,企业没有科技含量,就不会发展壮大。”在谈到实用人才带头人创业的关键环节时,陈世贵说,“我们成立湖北南桥村土老憨培训中心,邀请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授课,组织农民和员工学习柑橘栽培、管理技术。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发酵调味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从事柑橘栽培和深加工、淡水鱼和调味品加工,实现产学研合作转化,打造符合健康食养理念的新型产品群。”湖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柯枫英说,陈世贵是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先进典型,从他的创业历程中能汲取经验、坚定创业創新信心。

——创业团队精心授课,帮助学员在创业中用好企业经营体系管理“催化剂”。一是解答如何通过市场营销实现农产品增值。“在市场营销中,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品牌,四流企业卖产品。”郭巧玲老师在市场营销专题课上说。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员了解市场环境、产品构成和客户需求,通过掌握运用营销策略,发现、满足、引导和培养潜在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解答如何通过成本核算增加农产品利润。“林丰,你是湖北省汉寿县青蛙养殖公司经理,你能说说养青蛙的成本有哪些吗?”郭巧玲老师一上课便向学员抛出问题。林丰说:“我要买蛙苗、买饲料、还有人工费,这些都是我的成本。”“还有别的吗?你租用养殖场的费用、企业保险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生产设备的折旧要不要算到成本里?”郭巧玲老师接着反问。她指出,合理确定产品的价格是经营体系构建的基础,林丰所说的成本是生产中的直接成本,而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是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林丰恍然大悟。一堂成本核算课就这样开始了。学会了正确核算成本的方法,林丰也开始思考如何合理降低和控制自己的成本,获得更大收益。三是解答如何通过企业计划保障企业平稳运转。湖北省石门县董明新表示自己经常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尹岩老师说:“这暴露出企业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而完善的现金流量计划能解决企业周转不开的问题。企业要提前2个月依据现金现状、现金流入额、现金流出额制定现金流量计划。”四是解答如何通过记账管理确保财务体系规范有序。李晓翠老师问湖北省团风县史巧林:“你们公司怎么记账?”史巧林说:“我们每天都记现金流水账。”李晓翠告诉学员,除了现金流水日记账,记账管理还包括赊销日记账等,可以在发票本或现金销售日记账上记录。当阳市老丁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德木说,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合作社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前以为自己经验丰富,是管理合作社的行家里手,这次培训开拓了视野,理顺了企业管理体系,对下一步更好经营管理合作社起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培训课程通过“经营模拟”展现创业实景。尝试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是本期培训班的最大特色和亮点。郭巧玲老师说,本次培训以创办时间不长、有初步管理经验的企业为重点,通过模拟实施市场营销计划、计算控制产品服务成本等企业管理流程环节,帮助企业建立基本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水平,改善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一是市场营销模拟拓展了产品销售的思路方法。李晓翠老师布置给全体学员1个“紧急任务”,她把学员分为6队,每队提供100元的启动资金,让他们在90分钟内选购产品并销售获益,一场“营销实战”打响了。接到任务的第3战队学员们斗志昂扬,在队长程德红的带领下谋划团队的“创业之路”。“我们选的产品一定要有知名度、要有当地特色,最好还有故事性。”宜昌市高家兴园柑橘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泽建议。经过一番讨论交流,他们选择夏橙作为销售产品,针对购买量的不同设定不同价格层次。湖北省津市的雷朝霞说:“这次任务时间紧迫,建议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快速扩大市场范围。”这个建议得到队员们的一致认可,他们有的寻找客户面对面营销,有的通过微信开展网络营销。开售仅半小时,第3战队就售出夏橙18箱,盈利520元,成为当晚的销售冠军。二是企业经营模拟增强了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感。为进一步让学员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之中,培训班还设置了“供给和需求”“赢得顾客”两大经营模拟环节,让学员在经营模拟中充分体验融资采购、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农产品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经营模拟激发了学员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传授了企业创业发展的“真经”,获得学员一致好评。湖南省安乡县的简晓凤说,“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在模拟经营中,展现的管理思维、运用的方式方法、暴露的困难问题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缩影,对启发思路、指导实践很有意义。”

把脉创业理论实践——互融共促

——在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围绕外地户籍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在创业过程中申请不到本地的惠农补贴和金融支持的问题,建议农业主管部门制定惠农政策时,在统筹考虑区域农业发展和公平市场竞争的前提下,适当向非本地户籍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在培训班的后期跟踪服务上。重培训、轻后期跟踪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建议搭建全国范围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师资平台,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持续提供学习交流和培训服务,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创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抓住了农村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业农村发展带头人,让发展新理念、经营新方式、技术新成果合力擦亮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名片”。

作者:许铁敏

第2篇: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

[摘要] 该文从农村实用人才概念的界定、现状、问题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及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实用人才 问题 人才开发

2010年6月,倍受瞩目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纲要指出,在未来10年,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什么是农村实用人才,当前农村实用人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实现纲要提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目标,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实用人才及其作用

自1998年人事部与农业部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农村实用人才”之后,该词便广泛见诸于各级党、政部门文件和一些领导的讲话中。但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践上多从可操作性和便利管理角度,从农村实用人才所包括的各种范畴对其进行细化,以便管理。如陕西省人事厅以分类培养、分类选拔、分级管理为原则,大致将农村实用人才分为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人、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营销专门人才等六类。理论界则从农村实用人才特点、特征、从业、分工等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如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

本文认为,农村实用人才就是指在农村地区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并能做出较大贡献、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理解农村实用人才的重点应该看此人是否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是否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否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农村实用人才包括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管理类人才四大类,包括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

农村多年发展实践证明,他们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扮演着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农耕文明的传承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首先,农村实用人才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中发挥着骨干作用。相比较而言,农村实用人才比较了解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农村情况,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自成一体的技术专长,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农政策上发挥着骨干的作用。其次,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关键因素。农村实用人才素质较高,而且长期活跃于市场,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预测市场产品需求、摸清市场经济动向,比一股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先导作用。第三,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致富中发挥着传动作用。农村实用人才掌握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备的信息、市场、技术等要素,在帮助农民选项目、找路子、出点子、传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传动作用。

2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关系党和国家农村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党和国家农村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各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训和管理,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有所增加,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稳定工作有新的起色,人才创业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据调查测算,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20万人,比2005年增长42%,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总体上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

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左右,与中央提出的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累计达到1300万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0.01%,而发达国家是0.3%~0.4%。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

农村实用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比例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福建省统计数据,全省农业从业人员613.87万人,农业实用人才仅为9.24万人,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0.5%,占全省乡村劳动力总数的1.5%,远高于江西、宁夏等中西部地区。

2.2 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在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方面,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根据山东的一项调查,农村实用人才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3:18:19,实用人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推广、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产业的实用人才较为短缺。对天津调查的结果同样如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相对较多,市场交易、贸易流通等服务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可以说,当前的800多万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实践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不高。如浙江省的农业从业人员有509.66万人,农业技术人员有19.24万人,但其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仅为0,22万人,中级职称仅有2,88万人,初级农业技术人员有16.14万人。北京市有农业从业人员65.66万人,有农业技术人员0.89万人。上海市有农业从业人员58.55万人,有农业技术人员0.4万人,并且两市的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更高。

从行业分类统计来看,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6.62万人,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比例为48.2:37.2:14.6,从事种养业的多,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少,外向型、开拓型经济管理人才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不相适应。

2.3 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而且流动性较大

农村实用人才层次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低文化、低发展。从总体看,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总人数的75%以上,具备与农业本专业相近或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寥寥无几。根据福建省调查数据,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中专以上仅占3.6%。从专业职称来看,高级职称有0.3万人,占3.24%,中级职称有1.45万人,占15.69%,初级职称有7.5万人,占81.17%。我国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之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学成才,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训练。他们中一些人虽然参加过培训班,但以短期培训为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全面的培训,靠的只是个人智慧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随着二元经济的影响,一些高素质实用人才正在外流,对农村实用人才存量和质量构成较大威胁。随着劳务经济的逐渐发展及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尤其是外出务工与纯务农人员的收入对比差距较大,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如2006年底,福建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高达399.48万人,而且年纪轻,学历高,绝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这样就造成了本来人数不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大量外流。

除了以上几个问题之外,农村实用人才还存在创业资金比较短缺、实用人才联合体少,以及有效的农村实用人才再培训和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

3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政策建议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涉及农村各行各业,惠及农村各个产业,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意义重大。针对以上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等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社会氛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在广大农村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社会氛围,激发农民形成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行为。要坚持行政推进、舆论导向、典型引导、政策调节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宣传我国的人才政策,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农村人才工作的典型经验,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形成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第二是结合国家中长期规划,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训内容要区别于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突出新知识和新技术,区分对象分类、区分等级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改变以往在同定地点“摆张桌子发资料”的简单方式,将课堂“的移”,把握农产品种养、储藏等关键时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零距离指导。要在引导农民重视培训的同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专项扶持经费,切实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生活和创业条件,营造和谐农村人才创业环境,对农村实用人才自主创业,在审批、办证、立项、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促使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是应加强开发管理,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大、工作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重要意义,明确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列入各地各有关部门年度人才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级组织、人事、农业、财政、教育、劳动保障、科技等单位和部门,要切实搞好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能,扎实开展工作,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农村实用人才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一同纳入人才开发的统筹管理范围,及时研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上,搞好配合协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动态管理的新格局,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作者:张袁媛 张海涛 赫松伟

第3篇:构建民族职教体系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永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要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教育无疑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永顺教育的决策者们立足于为当地农村培養大批中初级技术人才和具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这一办学目标,不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步建立起主动适应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l、职教因素渗透型

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独立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但同普通教育仍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根据农村建设特点在全县普通中、小学进行渗透职教因素的教育教学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树立职业观念,培养职业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培育“爱农”品质。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生产实习基地上好劳动技术课,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县民族中学利用位于猛洞河旅游区的地理优势,大胆进行“普通高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改革,建成了面积达15亩的柑桔园。开办了土家织锦厂和根雕盆景开发部,自编《土家织锦初级教程》和《柑桔的栽培与保鲜》两本乡土教材,通过劳动技术课和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技术教育。几年来,该校不仅毕业会考合格率、高考升学率等教育指标居全州农村中学前列,而且学生在省、州劳动技术操作竞赛活动中连连获奖,柑桔、土家织锦、根雕盆景等产品远销省内外。高坪乡初级中学建设了12亩茶叶基地,杉木乡中心完小开发了50亩蚕桑基地,通过生产实习在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渗透职教因素。还有土伴湖、力南、大井等村小也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县中小学共有生产实习基地3180亩,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建起了校办工厂,学校普遍开设劳动和劳动技术课,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1992年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总收入达134万元。普通教育渗透职教因素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2、普教职教结合型

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校教育主动地适应当地经济建设、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永顺县根据农村边远山区的特点创造了普教与职教同步施教有机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即松柏模式,走出了一条“两教”和谐发展的农村教育新途径。

1983年秋,远离县城100多公里的松柏乡初级中学,毅然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将职业技术教育引进普通教育之中,更名为松柏园艺中学。首先、松柏中学进行了三项教育改革。一是改革培养目标,确立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宗旨,高扬起既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当地农村培养技术人才和合格劳动者的旗帜。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在完成普通初中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开设药材种植、果树栽培、农产品加工及养殖等四个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同时在文化课中增加农村应用常识课。三是改革学制,将原来的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四年中学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用一年的时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两类课程的教学分开编制教学计划,又同时纳入课程表,穿插安排,实施同步教学,使之互相交融,有机结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格局,其次,确立了“课堂教学+校内实习+社会实践”的教、学、用“三结合”教学体系。他们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年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辟了73,2亩梨园、药园、苗圃,建起了4个校办厂、场,作为生产实习基地、这些基地1992年创纯利5,4万元,九年累计收入达27,3万元,同时,他们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坚持“三教”统筹,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自改制以来,该校参加省、州毕业会考,各科成绩皆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毕业的773人中,有512人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有261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学校帮助他们制定家庭经济发展规划,传递科技信息,提供技术服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较熟练地掌握了二至四门农业实用技术,成为当地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同时,他们还办起了农民科技学校,培训当地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进行巡回指导,开展上门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第四,建立了“三三”管理机制。他们把学校主要工作分为德育、教学、基地建设三大块,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中心组成班主任、团组织、全体教师三条德育管理线,以教导处为中心组成年级组、教研组、生产实习组三条教学管理线,以生产实习处为中心建立种植组、养殖组、加工组三条基地建设管理线,各条管理线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团结协作,做到公平竞争,奖优罚劣。松柏园艺中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受到国家教委、民委等部门的表彰。

3、职教专业培养型

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建设,不仅需要大批合格的新型劳动者,更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酱管理的中级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当地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永顺县对初中毕业生实行“四股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一部分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一部分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一部分进入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学习。就县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而言,主要是办好所属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目前,永顺县高中层次的职业学校有长官林业中学、麻岔职业中学和县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长官林业中学原为永顺县第八中学,于1985年改办为长官林业中学。长官林业中学地处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小溪原始次森林景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学校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开设了林业开发、食用菌培植、柑桔栽培等专业课程,从全县范围内招生入学,致力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为边远地区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麻岔职业中学是永顺开办历史最久的一所职业中学、1985年以前只招收小学毕业生入学,自1986年起开办了民族音乐舞蹈和民族工艺美术两个专业。学校把“面向社会为各条战线培养中级艺术人才”为目标,建立起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和开发式的教育机制,到1993年止,该校两个专业共毕业223名学生,其中对口升入高等院校15人,录用为国家千部职工31人,工作在教育战线的35人,工作在文化战线的20人,就业于深圳、福建、武陵源等地的38人,在县内外工厂企业从事文艺宣传的63人,就业率高达95%。

永顺县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前身为永顺县第十中学,1985年因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需要改建为连洞职业中学,1987年升格为永顺县民族职业中学,1989年再次晋升为永顺县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为省合格职业中专。该校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全省最早开办农村家庭综合经营专业的学校之一,迄今为止,这个专业共毕业学生560人,除对口升学59人外,其余毕业生遍布全县47个乡镇534个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该校自1988年以来,又相继开设了工民建筑,机电、财会、文秘、加工等专业,为适应猛洞河风景区的开发利用,该校还开办了旅游专业。第一届工民建筑专业的38名毕业生,除2人对口升学外,其余36人全部进入县、乡、镇建筑单位担任管理千部或技术人员。1992年该校的珍~珠鸡孵化、饲养实验项目获州科技实验一等奖,1993年又组建了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公司,并在海南特区设立窗口,拓宽了职教领域。

职教因素渗透型、普教职教结合型、职教专业培养型等三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构成了永顺县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塔型体系。

在这个塔型结构体系中,渗透职教因素的中、小学是职教与普教的“融合”,构成体系的“大底座";松柏式四年制初中是职教与普教的“交叉”构成体系的第二个层次;职高与职专是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与普教“分流"后的专业化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农村经济结构是多层次的,各种经济需要的技术结构也是多层次的,因而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规格的。在这个体系中,三个层次的职教、三种类型的学校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受到社会意识、科学技术同职业准备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斷地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以适应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一体系的建立,使永顺的职业技术教育跳出了只管几所职业学校的小框框、拓宽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领域。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县教育局在1993年春的机关机构改革中,将职教股、成教股、普教股合并为“教育股”,在教育股内设专人专抓职教,这样既考虑了职教工作的独立性,又有利于发挥“三教统筹”的综台效益,从而为全县职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事业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永顺民族职教体系的建立,不仅丰富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也为永顺未来职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为使这个体系更趋完善和充实,笔者认为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将“在晋通中、小学渗透职教因素”作为一个重要教改课题纳人职教研究范畴,充分利用劳技课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勤工俭学活动中的职教因素、挖掘职教潜力,拓宽职教领域努力发挥教育的综合效益。

2、稳定现有四年制初中学校规模,将学校的专业课教学、生产实习基地、社会实践等列人职教管理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在条件成熟的情沉,将四年制初中向边远地区的乡镇转移,或者在板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增办四年制初中。

3,现有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要扩大办学规模,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在政府统筹安排下,走“与部门联办、同乡村联姻”的路子,采取“长、中,短”相结合办班的方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在注重社会欲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再增没1-2所职业高中。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戴员培先生曾经指出:“只从职业学鸭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会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永顺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正有待于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识之士的热切关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作者:张大庆

第4篇:农业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总结

XX市农业人才及农村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和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速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科学,练技术的热潮,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强对现有在职职责和农村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提高农业人才素质。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各级涉农部门的教育培训职能,积极争取各类涉农教育培训项目,多层次、多形式的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队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提高劳动力外出所需素质,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一、丽江农业生产及人才基本情况

XX市总人口118.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17万人,占总人口的81.68%,农村劳动力总数59.71万人。全市山区半山区居多,农村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农民科技素质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94元,今年预计为6116元。经过多年来农业人才工作的不断发展,到2013年8月底XX市农业人才总量为239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88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002人。截止2012年底,XX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1918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21%。

二、农业人才工作扎实开展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理论,深刻领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深入了解人才状况,不断改进人才工作

根据省农业厅、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人才发展排行榜统计工作的安排,自2011年以来全市农业系统全面进行了农业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的统计分析工作,得出了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加强在职人才培训培养”的人才工作新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努力才能成才、立足本职成才”的新理念。

3、加强干部职工能力培训培养工作

根据市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在职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培养工作,使广大干部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尽快成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才。一是做好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今年安排了所有干部职工都参加各种培训。二是抓好在岗学习。

4、加快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提高

(1)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中心认真开展科教兴农工作,切实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科教兴农工作在全县的开展,使科技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认真抓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历年来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认真总结、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搞好培训基地认定,提高培训质量,加强项目监管,圆满完成了省市阳光办下达为我市每年新增转移2万人的任务,达到了增加收入的目的。(3)积极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13年我局开展了食用菌、水果、草莓、水稻等新技术培训班102次,培训人数达87550人,为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良种良法得到有效应用。认真做好了以水稻、蔬菜为主要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5)促进并开创全市农广校大中专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工程及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全面发展,市、县(区)农广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已经基本上将各县(区)都进行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中专积极进行招生教学,招收学历生98人,毕业266人,在校学生325人,为广大农民及基层专技人员提供了专业学习的机会;绿色证书工程克服经费短缺、政策不到位等困难,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培训绿证学员4680人。

5、狠抓队伍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三是严格考核违规连带责任追究方案、实行奖优罚劣,确保全年工作目标完成。四是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职责干部带头抓农业示范基地,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五是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使机关工作、队伍建设形象良好、作风扎实、工作效果明显、办事效率提升,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组成部门。

三、工作计划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人才工作观念

各级农业部门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的辨证关系,破除“重物轻人”的陈旧观念,把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使人人都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实现人才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结合。

2、合理提高我市农业人才编制,提高农业人才数量。

合理提高我市农业人才编制,提高农业人才数量,才能为我市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农业人才。

3、强化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4、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意见》及《云南省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云南农科〔2013〕31号)及XX市农业局的转发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农广校在农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规范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任职资质、知识更新、绿色证书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广校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建设,不断推进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创新,努力为丽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5、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

本着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原则,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逐步形成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

6、保障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为实现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在量上得到扩充,更应该在质上得到提高。因此,要着重抓好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环节,在观念、组织、机制和体系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支重要的人才保障。

第5篇:关于农业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总结

XX市农业人才及农村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和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速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科学,练技术的热潮,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强对现有在职职责和农村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提高农业人才素质。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各级涉农部门的教育培训职能,积极争取各类涉农教育培训项目,多层次、多形式的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队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提高劳动力外出所需素

XX市总人口118.9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17万人,占总人口的 81.68%,农村劳动力总数59.71万人。全市山区半山区居多,农村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农民科技素质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94元,今年预计为6116元。经过多年来农业人才工作的不断发展,到2013年8月底XX市农业人才总量为239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88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002人。截止2012年底,XX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1918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21%。

二、农业人才工作扎实开展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理论,深刻领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深入了解人才状况,不断改进人才工作

根据省农业厅、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人才发展排行榜统计工作的安排,自2011年以来全市农业系统全面进行了农业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的统计分析工作,得出了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加强在职人才培训培养”的人才工作新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努力才能成才、立足本职成才”的新理念。

3、加强干部职工能力培训培养工作

根据市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在职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培养工作,使广大干部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尽快成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才。一是做好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今年安排了所有干部职工都参加各种培训。二是抓好在岗学习。

4、加快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提高

(1)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中心认真开展科教兴农工作,切实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科教兴农工作在全县的开展,使科技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认真抓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历年来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认真总结、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搞好培训基地认定,提高培训质量,加强项目监管,圆满完成了省市阳光办下达为我市每年新增转移2万人的任务,达到了增加收入的目的。(3)积极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13年我局开展了食用菌、水果、草莓、水稻等新技术培训班102次,培训人数达87550人,为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良种良法得到有效应用。认真做好了以水稻、蔬菜为主要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5)促进并开创全市农广校大中专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工程及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全面发展,市、县(区)农广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已经基本上将各县(区)都进行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中专积极进行招生教学,招收学历生98人,毕业266人,在校学生325人,为广大农民及基层专技人员提供了专业学习的机会;绿色证书工程克服经费短缺、政策不到位等困难,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培训绿证学员4680人。

5、狠抓队伍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三是严格考核违规连带责任追究方案、实行奖优罚劣,确保全年工作目标完成。四是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职责干部带头抓农业示范基地,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五是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使机关工作、队伍建设形象良好、作风扎实、工作效果明显、办事效率提升,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组成部门。

三、工作计划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人才工作观念

各级农业部门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的辨证关系,破除“重物轻人”的陈旧观念,把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使人人都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实现人才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结合。

2、合理提高我市农业人才编制,提高农业人才数量。

合理提高我市农业人才编制,提高农业人才数量,才能为我市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农业人才。

3、强化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4、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意见》及《云南省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云南农科〔2013〕31号)及XX市农业局的转发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农广校在农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规范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任职资质、知识更新、绿色证书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广校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建设,不断推进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创新,努力为丽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5、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

本着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原则,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逐步形成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

6、保障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为实现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在量上得到扩充,更应该在质上得到提高。因此,要着重抓好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环节,在观念、组织、机制和体系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支重要的人才保障。

根据《XX市农业局办公室关于转发农业厅办公室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普农办[2014]39号)文件部署安排,我县积极落实省、市关于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检查和整改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年初制定的渔业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切实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目前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现将半年来的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渔业股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建立完善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保障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并向社会公布渔政执法及办公室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渔业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增强依法保护渔业生态环境意识和渔业安全生产意识

认真组织开展渔业“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安全生产教育活动,采取无声宣传和有声宣传相结合,固定宣传和流动宣传相结合,现场说教和咨询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及宣传车,编写简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宣传,在主要交通沿线及重点水域制作标志牌和警示标牌,广泛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云南省渔业条例》、《澜XX县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糯扎渡电站库区非法设置网箱养鱼及库区放物的通知》、《澜XX县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糯扎渡电站库区非法捕捞及垂钓鱼活动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印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编写简报信息10期。

(二)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检查和渔政执法工作力度

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库区巡查和检查力度,共出动执法车辆46辆次,执法船艇21艘次,执法人员242人次。在执法检查行动中,共发放《关于限期停止糯扎渡电站库区(澜XX县辖区)擅自使用“三无”船捕捞及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捕捞行为的通知》112份、《关于限期拆除糯扎渡电站库区(澜XX县辖区)擅自网箱养鱼设施的通知》38份、《关于禁止在糯扎渡电站库区(澜XX县辖区)擅自收购、加工、经营水生野生动物行为的通知》15份、执法警告165起,查处禁渔期非法捕捞1起,没收并放生渔获物275千克,查处禁渔期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1起,没收鲜活加工半成品渔获物495千克,加工好成品干鱼1005千克。立案调查2起,处以罚款2.4万元人民币;销毁30m×40m抬网26张,价值14.3万余元。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检查行动,从源头上治理违法行为,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平衡,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维护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和渔业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养殖生产安全的监管

重点检查糯扎渡电站库区养殖网箱浮桶的安全承载及救生、消防相关安全保障设施的配置,养殖场电路及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工人吃、住、行和工作平台的安全检查指导及培训,检查渔业工作船及渔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实际操作,渔业安全基础设施配备情况指导服务,做好山洪、泥石流防范措施。

(四)加强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2014年3月14日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县渔业生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县渔业工作,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县人民政府与20个乡(镇)人民政府签订2014年渔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与2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与县直属的4家渔业生产企业也签订了2014年渔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切实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省、市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及县渔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渔业安全生产的领导和监督管理,渔政执法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细致抓,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并加强定期和不定期渔业安全生产情况的检查指导,进一步完善各项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渔业养殖苗种与用药安全生产管理台帐、养殖场电路及机械设备安全状况的监管,努力做到每季度进行1次渔业安全生产情况的分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政执法大队现有编制4人,实有专职执法人员3人,人员少,工作量大,管理力量薄弱。

(二)渔政执法工作经费和执法装备严重不足,手段落后,目前仅有渔政执法艇一艘。

(三)由于我县辖区面积大,库区水域面积广,渔政执法和渔业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大。

(四)电站库区乱捕乱捞和非法放牧现象突出,渔业安全隐患较大。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电站库区渔政执法和渔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

(二)加大执法工作经费的投入,完善渔政执法装备,改善执法手段。

(三)制定出电站库区管理办法,提升库区的管理水平。

总之,我县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辖区面积大。库区水域面积广,渔政执法和渔业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大,乱捕、乱捞现象突出,渔业安全隐患较大。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全县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稳定,实现渔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目标任务

1.水稻高产创建:2014年共安排我县部、省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5片,其中农业部整乡制推进4片,面积为4万亩;省级万亩示范1片,面积1万亩,力争万亩示范区单产达650千克以上。

2.玉米高产创建:省级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2片,面积2万亩,力争万亩示范区单产达650千克以上。

3.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中心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平均亩增产粮食30千克以上,实现总增产粮食390万千克。

4.集中育苗:集中育秧0.2万亩,移栽大田6万亩。

(二)完成情况及成效

XX县科技增粮措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项目在农业部、省农业厅关心支持和省、州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全县科技人员和示范户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经技术指导组全面自测,州级专家抽测和省专家复测结果,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水稻高产创建:实际落实完成水稻高产创建50925亩(早、中稻40805亩、晚稻10120亩),完成计划面积的101.85%。其中:

1.1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4个片,面积为40925亩(早稻30805亩,晚稻10120亩),实施地点为勐遮镇、涉及13个村委会,185个小组,4938户农户受益人口23828人。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早稻示范片,经项目小组自测及州级专家组复测共22点,面积31.33亩,综合平均亩产为681.1千克。与目标任务650千克/亩相比较,平均每亩增产31.1千克,增幅为4.78 %;与2014年勐遮镇预计水稻平均亩产533千克相比较,平均每亩增产148.1千克,增幅为27.79%;其中:受云南省科技增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西双版纳州农业局组织州内财政、科技、统计部门的有关专家,分别于7月

24、25日,对XX县勐遮镇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早稻示范片田块进行实测验收。实测3个点面积为3.69亩,平均单产为808.8千克。

晚稻示范片:经专家组实测验收,平均单产565.9千克/亩,与目标产量350千克/亩相比较亩增产215.9千克,增幅为61.68%,与上年晚稻示范片423.3千克/亩相比较增产142.6千克,增幅为33.68%,与2014年勐遮镇预计水稻平均亩产533千克相比较,平均每亩增产,32.9千克,增幅为6.17%。

整建制推进示范片早稻/晚稻两季产量合计可达1374.7千克/亩,与早稻/晚稻两季产量达到1000千克的目标任务相比较平均亩增374.7千克,增幅为37.4%。

早稻示范片30805亩,可增产粮食456.22万千克,晚稻10120亩,可增产粮食33.29万千克,两季共增产粮食489.51万千克,以稻谷2.7元市场价计,可现实新增产值1321.68万元。

1.2省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1片,实际落实完成面积为10000亩,完成计划面积的100%,实施地点为勐混镇,涉及7个村委会,34个小组,3305户农户16525人,经项目小组及专家组实测9个点,面积10.47亩,平均单产为719.8千克,与省下达目标产量650千克/亩相比较,平均每亩增产69.8千克,增幅为10.74%,与2014年勐混镇预计水稻平均亩产535千克相比较,平均每亩增产184.8千克,增幅为34.54%。其中:受云南省科技增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西双版纳州农业局组织州内财政、科技、统计部门的有关专家,于8月12日,对XX县勐混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田块进行实测验收,实测1个点面积为1.13亩,平均单产为849千克。

省级万亩示范片10000亩,可增产粮食184.8万千克,以稻谷2.7元市场价计,可现实新增产值498.96万元。

2.玉米高产创建:落实完成示范面积为21300亩,完成计划面积的106.5%,项目具体安排为勐遮、勐满、西定、勐阿4个乡镇各5100亩,格朗和、打洛2个乡镇各200亩,其余5个乡镇各100亩,共涉及24个村委会、57个小组、1876户农户。经项目小组及专家组实测4个点,面积1.73亩,平均单产为671千克,与目标产量650公斤/亩相比,平均每亩增产21千克,增幅为3.23%,与2014年全县预计玉米平均亩产337千克相比较,平均每亩增产334千克,增幅为99.1%,其中:受云南省科技增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西双版纳州农业局组织州内财政、科技、统计部门的有关专家,于9月23日,对XX县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地块进行实测验收,实测1个点面积为1.09亩,平均单产为687.8千克。

省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21300亩,可增产粮食711.42万千克,按玉米市场价2.5元/千克计,可增总产值1778.55万元。

3. 粮食作物间套种:在全县11个乡镇实施完成粮食作物间套种核心示范面积2000亩,中心示范30000亩,大面积辐射带动100000亩,涉及85个村委会,466个小组,29883户农户,经项目小组及专家组实测 8个点,面积 8.25亩,平均单产为159千克,与省下达增产目标30千克/亩相比较,平均每亩多增产129千克,其中专家组于9月11日,在勐遮镇幼龄茶叶套种玉米核心示范片上实测验收,实测面积为0.87亩,平均单产为508.6千克,增产效果显著。

粮食作物间套种推广完成13万亩,全县可实现粮食增产2067万千克,总增产值5167.5万元。

4. 集中育苗:实际完成水稻集中育秧2200亩,大田移栽66000亩,完成计划面积的110%。

5. 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近年来,我州水稻单产不断在提高,XX县最高单产已突破850千克、XX市750千克、XX县650千克。为不断探索我州水稻单产潜力,州农业局组织州内有关专家及示范区技术员研究决定,2014年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在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时继续建立水稻“789工程”攻关田:分别为XX县设计单产900千克/亩、XX市800千克/亩、XX县700千克/亩。

2014年XX县共建立“789”攻关工程200亩,勐遮、勐混镇各100亩,其中勐遮片经项目小组及专家组实测10个点,面积11.74亩,平均单产为818.3千克,最高单产为907.4千克;勐混片经项目小组及专家组实测6个点,面积7.71亩,平均单产为830.2千克,最高单产为870千克。

6.工厂化育:根据全省农机农艺融合会议精神,XX县认真整合项目,抓好工厂化育秧技术指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粮食生产效益,共完成工厂化育秧推广机插面积500亩,推广机插秧面积23900余亩。经专家组实测二个点,实测田块面积2.02亩,平均亩产为742.9千克。

7.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展示和示范种植:为不断探索水稻、玉米等作物的高产措施,2014年XX县依托科技增粮项目建立3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展示和示范种植及1840亩玉米健壮素示范展示,其效果较为显著。其中:于7月30日,西双版纳州级农业专家对XX县引进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两优航2号” 进行实测验收,测产地点:XX县勐混镇曼赛村委会曼赛小组,实测田块面积1.04亩,平均亩产达941.1千克,比2013年XX县历史记录872.5千克高出了68.6千克,再创西双版纳州水稻(早稻)单产历史新高;经项目小组在勐混、勐遮、勐阿三个乡镇实收测产,喷施玉米健壮素的地块单产为605.27千克,出籽率为83.46%,与未喷施健壮素的同一地块单产543.98千克,出籽率81.26%相比较,亩增产61.29千克,增幅为11.27%,出籽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增产效果较为显著。

二、具体做法

为确保科技增粮措施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我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抓好我县粮食高产创建、间套种等主要科技增粮措施的实施工作,县人民政府调整充实了以分管农业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和科技局局长、政府办副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财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统计、农垦、审计、农业和科技、水务、勐遮镇人民政府等各职能部门组成的 “XX县科技增粮措施及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和科技局,负责对全县粮食生产主要科技措施项目的推进工作统筹协调,办公室主任由分管种植业副局长兼任。为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具体分工负责如下:县农业和科技局负责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协调和落实,县发展改革局负责项目规划,县审计局监督项目资金使用,示范区镇政府负责项目宣传动员、落实面积和项目协调工作。勐遮镇人民政府整充实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镇长长、农业中心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各站所负责人、村委会负责人组成的“勐遮镇科技增粮及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2.强化技术指导:为加快我县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提高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集成水平,充分发挥农业集成先进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挖掘我县粮食增产和增收潜力。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粮食生产主要科技措施技术指导组,办公室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兼任,成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种子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骨干组成,负责项目的实施、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抓。

(二)整合项目资源,强化政策支持。

把示范点建设与相关粮食项目实施有机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各项措施落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补贴、测土配方和病虫统防统治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和项目的综合优势,从而提高了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

(三)认真开展好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交流和对外信息宣传工作。

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到户,技术指导到田,技术培训到人”和“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的要求,举办了县乡两级育秧、移栽、大田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集中技术培训65期,培训人数5650人次,现场技术指导120次,技术指导小组针对示范区生产环境条件,制定了各种技术方案,技术员实行分片、分类、到户指导,提高了技术入户率。

在作物生长关键季节,组织农技人员、技术专家、行政村干部、示范农户在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10次现场观摩,开展技术交流,参加观摩、学习、交流人数达650人。

(四)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氛围

示范区所在乡镇及行政村采取通过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技增粮活动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开展政策宣传及动员工作20次,发放宣传资料25000余份,进行了10次的电视台新闻及报刊报道,发布了省、州、县农业信息100余篇。

(五)强化检查指导,做好测产验收工作。

在作物生产各个环节,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按计划抓好阶段性工作检查、技术交流与指导等工作。前期工作重点抓好示范点的选点、面积落实、人员组织、方案制定、技术培训等工作;中期工作重点抓好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和技术指导,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工作;后期工作重点抓好测产验收及总结评比工作。按照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测产验收,由县项目执行组会同统计部门进行产量预估、田间产量调查和自测后,报请省、州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抽查测产验收。

(六)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

明确专人负责科技增粮活动档案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农户信息表、测产表、专家验收意见、工作总结、图片等材料的收集并建立台账和电子档案。

(七)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根据《西双版纳州农业局关于印发2014年西双版纳州主要科技增粮措施实施方案指导意见的通知》西农发[2014]53号文件要求,合理使用项目资金,资金主要用于:1.粮食高产创建:(1)示范区种子部分农资等补助;(2)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展示和示范;(3)配套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4)技术培训及观摩;(5)测产验收、绩效评价、考核及总结。2. 粮食作物间套种:(1)示范区部分农资等补助;(2)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展示;(3)配套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4)技术培训及观摩;(5)测产验收、绩效评价、考核及总结。

五、经验启示

1.是要破解农业增收难题,就必须依靠科技这个“助推器”。如何改变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广种薄收的现状?科技增粮措施项目告诉我们:发展农业,必须把科技摆在首要位置,以科技为支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集成高产高效技术,做到农机、农艺结合。

2.是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就必须创新现代耕作技术含量。现代耕作技术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败。我县通过不断优化配置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综合生产技术的全方位、多领域扩散延伸,引导农民精耕细作,走高产高效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依靠科技为农业“强筋壮骨”。随着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间作套种、集中育苗等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变耕作模式、提高复种指数。特别是新型农机具的配套使用,使我县坝区基本实现了耕、耙、收全程机械化,山区实现了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科技增粮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良种良法标准化操作规程。实施科技增粮项目,可以把优良品种、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病虫综防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找准最佳结合点,通过技术整合,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成熟的集成配套技术,使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 实施科技增粮项目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科技推广平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科技推广力度。

5.实施科技增粮项目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通过开展科技增粮项目,可以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有效地把项目区的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课堂建在田间地头,采取现场培训、现场指导的形式,为广大农户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

科技增粮措施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只要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善于把各种增产技术和措施 进行组装配套,开展集成创新,粮食增产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组织化程度低,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行政化手段,技术措施难于完全到户,示范区整体平衡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农资产品涨幅过大,成本投入增加,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自国家对粮食、良种进行补贴及取消农业税率以来,对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民种粮热情极高。但农资产品涨价过快、过多及成本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限制农资涨价的措施,但市场上农资化肥价格仍然没有回落迹象,农民种田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对农业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

3.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示范区土地产量水平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示范片的整体效果,需进一步加大标准农田建设。

4.资金到位滞后,对项目实施造成较大压力。

5.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科技措施难以普及。

(二)建议

1、继续给予项目扶持,进一步巩固科技示范成果。

2.继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知识。

3.进一步加大新品种,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示范推广。

总之,实施科技增粮项目促进了我县粮食增产,为我县粮食增产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转变了工作作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好科技增粮工作,为我县粮食增产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6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东方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人才强市”战略,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精神,大力实施以抓培训、抓服务、抓投入、抓管理为主的四项举措,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及分布

1、农村实用才人总量:全市农村现有实用人才总量5294人,万名乡村人口拥有量 170人,占乡村劳动力比重2.8%,每个行政村拥有量29人,每万元GDP占有的农村实用人才125.8人/万元。

2、农村实用人才的结构特征: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5294人,其中男4884人,女410人;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332人,30—50岁的4622人,30岁以下340人;从文化知识水平上看,大专106人,高中2731人,初中1937人,小学及以下520人;从技术职称上看,高级没有,中级没有,初级469人,无职称的4825人;从从业领域看,生产型人才3922人,经营型人才521人,技术服务型人才238人,特有技能型人才473人,社会服务型人才378人;从地区上看,沿海乡镇、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农村实用人才较多,山区乡镇、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农村实用人才较少。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培训、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

1 农民常年耕作在田园上,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开展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学员202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400人,市农业、畜牧、农机、热作、扶贫、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还结合各自职能深入地开展对口培训,每年培训农民约2.5万人次,印发资料约3万份,让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提高了劳动技能,为高产栽培、高效养殖、外出务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催生了一大批的农村实用人才。

2、抓服务,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创造条件

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在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定立足东方设有糖厂的优势,发展甘蔗规模化生产,为了促进这一产业的顺利发展状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甘蔗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领导机构,出台了2007—2011年对本地农民新种甘蔗给予每吨23元补贴的优惠政策,较好地调动了群众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还组织群众前往白沙县或本市示范村进行参观,增强群众发展甘蔗种植的信心,玉雄村符业民、金雄巨分别种了150亩和36亩,进而带动其他人发展种植,2008年全市种植甘蔗5.4万亩,推动了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3、抓投入,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才干搭建平台

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产条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较好地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热

2 情,市政府今年还兑现给农民2007新种甘蔗补贴款331万元,投入800多万元对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菊花的基础设施进行扶持,让菊花这一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能顺利推广,使有心想种而资金短缺的青年农民有条件种植菊花、有了施展才干的用武之地,目前4家合作社种有菊花300亩,分别是三家镇岭村90亩;八所镇小岭村90亩、高排村60亩、上红兴村60亩,2008年全市种植菊花达1000亩,预计产值4000万元,将为菊花生产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4、抓管理,促农村实用人才成长

目前,对农村实用人才基本还是条块管理,如乡村医生由卫生部门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发证,畜牧兽医员由畜牧局通过乡镇作业务指导,农技员由科协通过乡镇作业务指导等。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少,知识文化水平低,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渠道不宽,机制不活;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扶植使用尚缺乏专项性的措施,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仍是条块管理,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制约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1、对农村实用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总认为不是什么高、精、尖人才,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显等;

2、教育培训机制尚待整合以进行系统化培训,发挥合力。

3、政策措施缺乏专项针对性的配套措施。

4、服务管理尚缺乏统筹性的规范化的管理,没开展相应的资质

3 认证。

5、财政投入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费用尚低。

6、来源渠道不畅。主要是土生土长的一些土专家、田秀才,后劲不足。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1、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或者临时的联席机构,统筹农业、卫生、教育、城建、人劳、科信等涉农职能部门,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

2、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概念、界定范围应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不宜太高,对认证为实用人才的应有少量的补贴,并优先给予资金资助、扶持,激励他们干事创业。

3、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探索整村推进机制,发挥应有的效益。

4、建立健全信息工作点,配套相关上网的器材资料,给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快捷的信息,掌握形势的变化和需求,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5、对各类技术员、能工巧匠、经纪人要深入发掘,分门别类,做好引导促进他们的发展,带动地区发展,有条件的要加以资质认证,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九年三月十五日

第7篇: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的报告

关于推荐龚万祥同志为2010湖北省

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的报告

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鄂人社办发„2010‟127号)精神,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对照通知条件,现推荐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万祥同志为2010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龚万祥,农艺师,现任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峡口茶叶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秭归县十六届人大代表、宜昌三峡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他凭借以质量引领市场、以诚信服务社会、以产业致富一方的经营理念;以诚实做人、诚信兴业的人生信条,用科技引领农村,用品牌致富村民,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发展绿色天然九畹丝绵茶,奉献自然与健康是龚万祥同志的奋斗目标。从2000年起,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周坪乡峡口村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任该村村主任的龚万祥就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带领群众依托退耕还林发展九畹丝绵茶,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力求国家得生态,地方得发展,农民得实惠,把培育品牌,建生态农业的设想变为现实。2008年投资250万,新建厂房1200平方,添臵机械30台套,2010年编制了九畹溪镇茶叶基地发展及加工厂的规划,申报有机茶认证,计划今冬明春投资1000万元新建清洁化茶叶加工

厂。在龚万祥的精心培育下,“九畹丝绵茶”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宜昌市“三峡怀”农产品金奖和宜昌市“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名优茶新秀奖”、“宜昌消费者满意产品”等殊荣。

龚万祥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科技兴茶,建好、管好、用好丝绵茶园。针对茶叶种植规模小、农民管理意识差、茶园有抛荒现象、管理技术不到以及锄草、施肥、修剪等各方面问题,龚万祥积极与镇政府、农业部门商讨对策,从茶园改造入手,做好科技示范,为解决技术难题,龚万祥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茶园管理率先作示范。从茶园的修剪、锄草、施肥等几个环节入手全面加强茶园的管理,力使全村茶叶真正成为有机产品。龚万祥坚持农村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这一思想,积极邀请省茶研所、林科院专家进村开展种植、栽培等示范,还聘请市、县、镇专家、技术人员对广大农户进行茶叶管理技术培训,免费提供茶叶栽培技术资料,为当地科技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2003年龚万祥个人向银行贷款二十万元办起了九畹溪丝绵茶厂,开始了“茶厂+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作为厂长的他不坐办公室,常奔波在农户的茶园里,帮助改造茶园、指导培管、采摘。建立茶叶良种比对园,选育丝绵茶三棵单株进行繁育,并在全国选调14个优良茶叶品种与本地丝绵茶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应本地的优良品种。为节省农民朋友的交通费,他上门上户送技术、送信息、送茶叶款。茶叶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有了稳步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茶叶的产量和产值均翻了两番,茶叶面积达到5000亩,茶厂年

生产能力达到1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为茶农增收250多万元,户平增收5000元,使当地500多户农民奔上了小康之路。为进一步做大产业,做大做强九畹丝绵茶品牌,龚万祥在新县城设立茶叶专门店,同时还注册了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有力地推动着茶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如今,九畹丝绵茶不仅成为一个村域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被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指定用茶。

综上所述,龚万祥同志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奉献精神,确有真才实学,实践经验极其丰富,技术水平高超,在加快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成绩显著,在产业创新、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九畹溪镇名副其实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我镇同意推荐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万祥同志为2010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九畹溪镇人民政府

二O一O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8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中提出:(1)着力培养一批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和生产能手。到2010年,全省生产能手(包括种植、养殖、捕捞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能手)达到30万人。(2)着力培养一批家庭工业创办者、“农家乐”经营户、小企业经营者、农业龙头企业领办者、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到2010年,农村各类经营能人达到40万人。(3)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我省制造业、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能工巧匠。到2010年,全省农村能工巧匠达到30万人。(4)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等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到2010年,全省乡村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万人。

山东省从2008年开始评选“山东省乡村之星”,每两年评选一批,每批100名左右,由省政府命名表彰,并给予奖励。

近日,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绿色行动”的意见,由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等12个部门单位合力推出20条政策措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意见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村科技致富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文化人才、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等“七大人才培养计划”,大规模培养造就各类农村人才;通过实施“绿色行动”,推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教育、人才、科技等资源,全方位服务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全方位激发农村人才创业致富活力。

意见确定,建立“山东省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制度,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最高荣誉奖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人才,可实行重奖。

黑龙江省近年来高标准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集聚平台,在全省范围内成立了各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指标纳入到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中,支农资金逐年递增,6所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确定。

湖北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繁荣农村经济为重点,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评价、激励体系,营造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成长创业环境,使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结构不断优化、能力和素质有较大提高并充分发挥作用,逐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贡献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着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23工程”,即培养100万名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乡村农技人员等农村技能人才,培养20万名具有一定管理知识、掌握1—2项农业生产技能的优秀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培养30万名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湖南省按照本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0万名左右。各村、乡、县都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每个村联络数十名实用人才,每个乡镇培养数百名实用人才,每个县选拔数千名实用人才。并

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四支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围绕农业增效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起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技推广人才使用机制。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素质,适度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规模。到2010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型人才总量达到10万名左右。

——农村营销管理人才。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改革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提升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与农村经纪人的营销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建立农村商品营销网络,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推动乡镇企业与营销合作组织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壮大农村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到2010年,农村营销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0万名左右。

——种养能手。继续抓住粮食、柑橘、茶叶、油料、棉麻丝、特色蔬菜、奶业、肉制品等8大优势产业,加强对种、养能手的技术培训。根据农业区域布局和种植业、养殖业的不同情况,采取函授培训和实地讲解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以师带徒相结合等方式,培养一批又一批种养能手。到2010年,种养能手人才总量达到20万名左右。

——能工巧匠。具有一技之长的加工、建筑等技能型人才,是生产经营和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能工巧匠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能工巧匠传播技艺与技能,并通过承包、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专业化劳务队伍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学习实用技能,壮大能工巧匠队伍。到2010年,能工巧匠型人才总量达到30万名左右。 江苏省:以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培养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100万名左右,乡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万名,招募选派5000名高校毕业生和1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活动。城市人才比较充盈,江苏省将采取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把“城里人”引向农村。

四川省出台的《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四川将逐步壮大农村人才规模,重点开发乡(镇)村管理人才、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外出务工人才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各类新型人才,力争“十一五”期间四川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农林牧渔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1.5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达到85万人左右,农村外出务工的较高素质的人员达825万人左右。 四川将着力实施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的“新型农民素质提升”战略和以城市人才支持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城市人才服务农村”战略,重点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涉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川军”品牌打造、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城市人才支持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8个建设项目。

山西省委组织部了解到,为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型、科技型人才,该省将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工程,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60.58万,其中农村经营能人18.17万、生产能手36.34万、能工巧匠6.07万。

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工程旨在建设优势、特色农业创新人才队伍,结合该省农业的“三大优势区”、“四大主导产业”、“十大优势农产品”的建设规划,重点培养一批针对该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其中,优势产业建设项目将有计划地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该省还将结合实际,实施“项目带动人才”创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是依托省内“十一五”期间农村开展的各项国家、省支农项目,如山西省在贫困地区开展的“旱作节水、种草养畜、农产品加工、移民开发”四大扶贫增收工程等,以项目拥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利用科技人员,结合项目实施内容进行人才培养、引导性培训和带动输出,有目的地培养一批有专门技术的实用人才,并在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和农业开发项目等方面优先对农村实用人才给予支持。

针对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该省将实施“科技示范户”人才培训创新工程。将其纳入科技推广体系,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和精神奖励,对科技示范户采取挂钩帮带的形式,在科研院所中有计划地指派导师,专项辅导与帮带,形成新的以农户为单元的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巾帼实用人才”创新工程则主要针对该省目前对女性劳动力培训重视不够、潜力挖掘不深的状况,帮助妇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运用市场化的操作方法,采取独办、联合社会资源办、鼓励扶持妇女骨干办等形式,创建妇女技能培训基地。

第9篇:如何培养农村乡土实用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自身的经济是现在政府的重要任务,人才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其中培养乡村人才是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一股强大的生力军。政府应该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等方面入手,认真落实,因地制宜,积极选拔培养基层的人才。

一、 健全选拔机制,为人才选拔提供有力的保障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那人才就是“发动机”,可见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建立规章制度,行为政策,是选择人才的一切行动的保障。一是建立人才政策体系。根据当地的经济实际需求,及本土乡村人才特点,制定相关选拔的方法和落实有关待遇政策,为人才的选拔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根据目前翁源大力发展工业,发展有特色的农业的这一特征,就要求选拔的人才应该充分了解翁源经济的结构特征及发展方向,对农业、工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妥善处理好群众间的矛盾,还要制定合理的待遇政策,做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发展。二是促进政策的推行落实。确定选拔的范围和对象,根据当地基层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在农业方面,从种植、养殖、销售等相关行业的人员中选拔。选拔人才要实行考核制度,确保公平公正,优胜劣汰,积极在人才中营造比贡献、比成绩的良好气氛。三是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各镇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选拔培养人才的工作,并对此进行记录跟踪,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发展的档案,对选拔培养基层人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及时记录下选拔培养基层人才中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实行常态化工作。

二、健全培养制度,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人有高低,路有不同”,每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和知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应当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来进行培养。一是理论结合实际。定期组织相关专业老师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讲授自己发展成长经历经验。二是加强示范交流。定期组织去一些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学习他们如何服务基层,更好地让基层人才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技巧,借鉴并推广成功的经验,提高大家服务基层水平,鼓励他们为基层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鼓励自学成才。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自我学习,各种技术竞评职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出台一些奖效政策,提高积极性。四是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牵头,与一些企业公司搭建发展、合作、交流平台。组织乡镇人才前去参观学习,学习相关知识与经验,培养一批农村经济发展的能人,并发挥他们的带动效应,带领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三、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为乡村人才提供舞台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奖励效应是人才发展的一大助力,让乡村人才时刻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一是推动乡土人才“双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当地一些思想素质好,能力强的人对当地的影响,可以选拔一些政治素质好的业主和他方面的能手进驻村“两委”干部,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从经济和政治上实行“双轨制”并行。二是支持乡村人才创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我们大胆起用一些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在搞企业等方面有专长的人,鼓励帮助他们开创一些新领域,新型行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政策,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比如开设农场、果园、山塘水库,使之发展成既可以旅游休闲的度假景点,又能创造其它的收入。三是引导乡土人才做好“传帮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要求各行业人才通过结对子,以一带

一、以点带片、科技齐头并进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便是那举足轻重的“领头雁”,引领着千千万万农民铿锵前行,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强农兴农,让翁源的农民朋友们都过上好日子,实现广大农民朋友们所企盼已久的“三农”中国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环保计划下一篇:年调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