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人才事迹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实用人才事迹

擦亮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名片”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中组部、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湖北省南桥村基地以“农民创业”为主题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家创业培训师团队到班授课。来自湖北恩施和湖南常德的100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业业务骨干参加培训。

聚焦农民创业培训——亮点纷呈

——聚焦精准培训。培训班紧扣“农民创业”主题,着力帮助学员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在师资配备上,优中选优,由4名理论扎实、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国家级创业培训师组成教学团队。在课程设置上,重点讲授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新型经营主体创业路上的“必修课”,指导性强、发挥作用关键。在培训对象上,重点选择创业时间不长、具有初步管理经验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为培育对象,他们在创业起步阶段遇到的问题会从培训中找到答案。

——聚焦小班化授课。小班化教学能增强老师与学员的互动,调动学员积极配合教学的主动性,是确保培训取得效果的重要方式。此次培训根据学员特点,组建创业起步班和创业成长班2个教学班,每班50人,设置不同的培训模块和培训课程,分类分层开展精细化培训,提高培训的科学性,满足不同创业阶段学员的学习需求。

——聚焦教学环节改革。培训班在总结历次培训班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环节,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做到 “长板更长”。在环节设置上,结合成人学习理解力强、目的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保留以前的经验传授环节,其它部分由一个师资团队全程负责,采用课堂讲授和模拟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情况反馈上,组织学员每天填写问卷,通过反馈结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员消化吸收情况,以此作为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的依据。

培训推出创新礼包——耳目一新

——创业典型传授经验,落实“村庄是教师、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育模式。一是创业典型是延长产业链的“样板”。2003年,陈世贵还是宜都市王家畈乡石材厂的厂长,而现在他已经是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该公司是我国柑橘产业唯一的国家工程中心、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陈世贵介绍,12年的接续努力,土老憨已发展成为集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商品化处理、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拥有桔子醋、陈皮豆豉、陈皮酱油、陈皮料酒、清江野渔等特色产品,总资产12亿元。二是创业典型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的“样板”。土老憨集团入驻宜都市绿色产品创业园后,牵头组建农民合作社,立足本地主产的柑橘和淡水鱼两大优势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推广标准化生产,形成系列畅销品牌产品。“土老憨集团采用‘一股份三合作’的组织运营模式。”陈世贵说,生产企业吸收农民合作社参股,让农民成为企业股东。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和旅游合作社。企业实现了“赏橘园生态美景、住橘乡农家民宿、吃橘子特色美食、品橘颂历史文化”的宜都柑橘 “4.0时代”,农民也跟着企业发展增收致富。三是创业典型是注重科技创新的“样板”。“产品没有科技含量,就不会有附加值,企业没有科技含量,就不会发展壮大。”在谈到实用人才带头人创业的关键环节时,陈世贵说,“我们成立湖北南桥村土老憨培训中心,邀请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授课,组织农民和员工学习柑橘栽培、管理技术。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发酵调味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从事柑橘栽培和深加工、淡水鱼和调味品加工,实现产学研合作转化,打造符合健康食养理念的新型产品群。”湖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柯枫英说,陈世贵是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先进典型,从他的创业历程中能汲取经验、坚定创业創新信心。

——创业团队精心授课,帮助学员在创业中用好企业经营体系管理“催化剂”。一是解答如何通过市场营销实现农产品增值。“在市场营销中,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品牌,四流企业卖产品。”郭巧玲老师在市场营销专题课上说。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员了解市场环境、产品构成和客户需求,通过掌握运用营销策略,发现、满足、引导和培养潜在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解答如何通过成本核算增加农产品利润。“林丰,你是湖北省汉寿县青蛙养殖公司经理,你能说说养青蛙的成本有哪些吗?”郭巧玲老师一上课便向学员抛出问题。林丰说:“我要买蛙苗、买饲料、还有人工费,这些都是我的成本。”“还有别的吗?你租用养殖场的费用、企业保险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生产设备的折旧要不要算到成本里?”郭巧玲老师接着反问。她指出,合理确定产品的价格是经营体系构建的基础,林丰所说的成本是生产中的直接成本,而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是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林丰恍然大悟。一堂成本核算课就这样开始了。学会了正确核算成本的方法,林丰也开始思考如何合理降低和控制自己的成本,获得更大收益。三是解答如何通过企业计划保障企业平稳运转。湖北省石门县董明新表示自己经常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尹岩老师说:“这暴露出企业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而完善的现金流量计划能解决企业周转不开的问题。企业要提前2个月依据现金现状、现金流入额、现金流出额制定现金流量计划。”四是解答如何通过记账管理确保财务体系规范有序。李晓翠老师问湖北省团风县史巧林:“你们公司怎么记账?”史巧林说:“我们每天都记现金流水账。”李晓翠告诉学员,除了现金流水日记账,记账管理还包括赊销日记账等,可以在发票本或现金销售日记账上记录。当阳市老丁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德木说,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合作社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前以为自己经验丰富,是管理合作社的行家里手,这次培训开拓了视野,理顺了企业管理体系,对下一步更好经营管理合作社起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培训课程通过“经营模拟”展现创业实景。尝试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是本期培训班的最大特色和亮点。郭巧玲老师说,本次培训以创办时间不长、有初步管理经验的企业为重点,通过模拟实施市场营销计划、计算控制产品服务成本等企业管理流程环节,帮助企业建立基本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水平,改善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一是市场营销模拟拓展了产品销售的思路方法。李晓翠老师布置给全体学员1个“紧急任务”,她把学员分为6队,每队提供100元的启动资金,让他们在90分钟内选购产品并销售获益,一场“营销实战”打响了。接到任务的第3战队学员们斗志昂扬,在队长程德红的带领下谋划团队的“创业之路”。“我们选的产品一定要有知名度、要有当地特色,最好还有故事性。”宜昌市高家兴园柑橘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泽建议。经过一番讨论交流,他们选择夏橙作为销售产品,针对购买量的不同设定不同价格层次。湖北省津市的雷朝霞说:“这次任务时间紧迫,建议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快速扩大市场范围。”这个建议得到队员们的一致认可,他们有的寻找客户面对面营销,有的通过微信开展网络营销。开售仅半小时,第3战队就售出夏橙18箱,盈利520元,成为当晚的销售冠军。二是企业经营模拟增强了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感。为进一步让学员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之中,培训班还设置了“供给和需求”“赢得顾客”两大经营模拟环节,让学员在经营模拟中充分体验融资采购、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农产品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经营模拟激发了学员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传授了企业创业发展的“真经”,获得学员一致好评。湖南省安乡县的简晓凤说,“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在模拟经营中,展现的管理思维、运用的方式方法、暴露的困难问题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缩影,对启发思路、指导实践很有意义。”

把脉创业理论实践——互融共促

——在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围绕外地户籍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在创业过程中申请不到本地的惠农补贴和金融支持的问题,建议农业主管部门制定惠农政策时,在统筹考虑区域农业发展和公平市场竞争的前提下,适当向非本地户籍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在培训班的后期跟踪服务上。重培训、轻后期跟踪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建议搭建全国范围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师资平台,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持续提供学习交流和培训服务,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创业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抓住了农村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业农村发展带头人,让发展新理念、经营新方式、技术新成果合力擦亮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名片”。

作者:许铁敏

第2篇: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

[摘要] 该文从农村实用人才概念的界定、现状、问题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及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实用人才 问题 人才开发

2010年6月,倍受瞩目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纲要指出,在未来10年,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什么是农村实用人才,当前农村实用人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实现纲要提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目标,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实用人才及其作用

自1998年人事部与农业部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农村实用人才”之后,该词便广泛见诸于各级党、政部门文件和一些领导的讲话中。但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践上多从可操作性和便利管理角度,从农村实用人才所包括的各种范畴对其进行细化,以便管理。如陕西省人事厅以分类培养、分类选拔、分级管理为原则,大致将农村实用人才分为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人、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营销专门人才等六类。理论界则从农村实用人才特点、特征、从业、分工等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如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

本文认为,农村实用人才就是指在农村地区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并能做出较大贡献、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理解农村实用人才的重点应该看此人是否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是否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否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农村实用人才包括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管理类人才四大类,包括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

农村多年发展实践证明,他们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扮演着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农耕文明的传承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首先,农村实用人才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中发挥着骨干作用。相比较而言,农村实用人才比较了解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农村情况,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自成一体的技术专长,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农政策上发挥着骨干的作用。其次,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关键因素。农村实用人才素质较高,而且长期活跃于市场,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预测市场产品需求、摸清市场经济动向,比一股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先导作用。第三,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致富中发挥着传动作用。农村实用人才掌握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备的信息、市场、技术等要素,在帮助农民选项目、找路子、出点子、传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传动作用。

2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关系党和国家农村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党和国家农村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各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训和管理,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有所增加,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稳定工作有新的起色,人才创业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据调查测算,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20万人,比2005年增长42%,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总体上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

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左右,与中央提出的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累计达到1300万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0.01%,而发达国家是0.3%~0.4%。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

农村实用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比例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福建省统计数据,全省农业从业人员613.87万人,农业实用人才仅为9.24万人,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0.5%,占全省乡村劳动力总数的1.5%,远高于江西、宁夏等中西部地区。

2.2 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在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方面,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根据山东的一项调查,农村实用人才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3:18:19,实用人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推广、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产业的实用人才较为短缺。对天津调查的结果同样如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相对较多,市场交易、贸易流通等服务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可以说,当前的800多万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实践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不高。如浙江省的农业从业人员有509.66万人,农业技术人员有19.24万人,但其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仅为0,22万人,中级职称仅有2,88万人,初级农业技术人员有16.14万人。北京市有农业从业人员65.66万人,有农业技术人员0.89万人。上海市有农业从业人员58.55万人,有农业技术人员0.4万人,并且两市的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更高。

从行业分类统计来看,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6.62万人,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比例为48.2:37.2:14.6,从事种养业的多,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少,外向型、开拓型经济管理人才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不相适应。

2.3 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而且流动性较大

农村实用人才层次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低文化、低发展。从总体看,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总人数的75%以上,具备与农业本专业相近或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寥寥无几。根据福建省调查数据,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中专以上仅占3.6%。从专业职称来看,高级职称有0.3万人,占3.24%,中级职称有1.45万人,占15.69%,初级职称有7.5万人,占81.17%。我国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之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学成才,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训练。他们中一些人虽然参加过培训班,但以短期培训为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全面的培训,靠的只是个人智慧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随着二元经济的影响,一些高素质实用人才正在外流,对农村实用人才存量和质量构成较大威胁。随着劳务经济的逐渐发展及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尤其是外出务工与纯务农人员的收入对比差距较大,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如2006年底,福建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高达399.48万人,而且年纪轻,学历高,绝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这样就造成了本来人数不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大量外流。

除了以上几个问题之外,农村实用人才还存在创业资金比较短缺、实用人才联合体少,以及有效的农村实用人才再培训和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

3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政策建议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涉及农村各行各业,惠及农村各个产业,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意义重大。针对以上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等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社会氛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在广大农村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社会氛围,激发农民形成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行为。要坚持行政推进、舆论导向、典型引导、政策调节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宣传我国的人才政策,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农村人才工作的典型经验,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形成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第二是结合国家中长期规划,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训内容要区别于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突出新知识和新技术,区分对象分类、区分等级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改变以往在同定地点“摆张桌子发资料”的简单方式,将课堂“的移”,把握农产品种养、储藏等关键时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零距离指导。要在引导农民重视培训的同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专项扶持经费,切实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生活和创业条件,营造和谐农村人才创业环境,对农村实用人才自主创业,在审批、办证、立项、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促使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是应加强开发管理,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大、工作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重要意义,明确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列入各地各有关部门年度人才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级组织、人事、农业、财政、教育、劳动保障、科技等单位和部门,要切实搞好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能,扎实开展工作,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农村实用人才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一同纳入人才开发的统筹管理范围,及时研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上,搞好配合协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动态管理的新格局,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作者:张袁媛 张海涛 赫松伟

第3篇:构建民族职教体系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永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要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教育无疑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永顺教育的决策者们立足于为当地农村培養大批中初级技术人才和具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这一办学目标,不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步建立起主动适应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l、职教因素渗透型

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独立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但同普通教育仍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根据农村建设特点在全县普通中、小学进行渗透职教因素的教育教学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树立职业观念,培养职业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培育“爱农”品质。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生产实习基地上好劳动技术课,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县民族中学利用位于猛洞河旅游区的地理优势,大胆进行“普通高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改革,建成了面积达15亩的柑桔园。开办了土家织锦厂和根雕盆景开发部,自编《土家织锦初级教程》和《柑桔的栽培与保鲜》两本乡土教材,通过劳动技术课和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技术教育。几年来,该校不仅毕业会考合格率、高考升学率等教育指标居全州农村中学前列,而且学生在省、州劳动技术操作竞赛活动中连连获奖,柑桔、土家织锦、根雕盆景等产品远销省内外。高坪乡初级中学建设了12亩茶叶基地,杉木乡中心完小开发了50亩蚕桑基地,通过生产实习在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渗透职教因素。还有土伴湖、力南、大井等村小也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县中小学共有生产实习基地3180亩,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建起了校办工厂,学校普遍开设劳动和劳动技术课,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1992年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总收入达134万元。普通教育渗透职教因素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2、普教职教结合型

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校教育主动地适应当地经济建设、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永顺县根据农村边远山区的特点创造了普教与职教同步施教有机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即松柏模式,走出了一条“两教”和谐发展的农村教育新途径。

1983年秋,远离县城100多公里的松柏乡初级中学,毅然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将职业技术教育引进普通教育之中,更名为松柏园艺中学。首先、松柏中学进行了三项教育改革。一是改革培养目标,确立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宗旨,高扬起既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当地农村培养技术人才和合格劳动者的旗帜。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在完成普通初中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开设药材种植、果树栽培、农产品加工及养殖等四个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同时在文化课中增加农村应用常识课。三是改革学制,将原来的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四年中学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用一年的时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两类课程的教学分开编制教学计划,又同时纳入课程表,穿插安排,实施同步教学,使之互相交融,有机结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格局,其次,确立了“课堂教学+校内实习+社会实践”的教、学、用“三结合”教学体系。他们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年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辟了73,2亩梨园、药园、苗圃,建起了4个校办厂、场,作为生产实习基地、这些基地1992年创纯利5,4万元,九年累计收入达27,3万元,同时,他们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坚持“三教”统筹,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自改制以来,该校参加省、州毕业会考,各科成绩皆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毕业的773人中,有512人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有261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学校帮助他们制定家庭经济发展规划,传递科技信息,提供技术服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较熟练地掌握了二至四门农业实用技术,成为当地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同时,他们还办起了农民科技学校,培训当地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进行巡回指导,开展上门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第四,建立了“三三”管理机制。他们把学校主要工作分为德育、教学、基地建设三大块,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中心组成班主任、团组织、全体教师三条德育管理线,以教导处为中心组成年级组、教研组、生产实习组三条教学管理线,以生产实习处为中心建立种植组、养殖组、加工组三条基地建设管理线,各条管理线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团结协作,做到公平竞争,奖优罚劣。松柏园艺中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受到国家教委、民委等部门的表彰。

3、职教专业培养型

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建设,不仅需要大批合格的新型劳动者,更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酱管理的中级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当地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永顺县对初中毕业生实行“四股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一部分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一部分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一部分进入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学习。就县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而言,主要是办好所属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目前,永顺县高中层次的职业学校有长官林业中学、麻岔职业中学和县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长官林业中学原为永顺县第八中学,于1985年改办为长官林业中学。长官林业中学地处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小溪原始次森林景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学校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开设了林业开发、食用菌培植、柑桔栽培等专业课程,从全县范围内招生入学,致力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为边远地区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麻岔职业中学是永顺开办历史最久的一所职业中学、1985年以前只招收小学毕业生入学,自1986年起开办了民族音乐舞蹈和民族工艺美术两个专业。学校把“面向社会为各条战线培养中级艺术人才”为目标,建立起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和开发式的教育机制,到1993年止,该校两个专业共毕业223名学生,其中对口升入高等院校15人,录用为国家千部职工31人,工作在教育战线的35人,工作在文化战线的20人,就业于深圳、福建、武陵源等地的38人,在县内外工厂企业从事文艺宣传的63人,就业率高达95%。

永顺县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前身为永顺县第十中学,1985年因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需要改建为连洞职业中学,1987年升格为永顺县民族职业中学,1989年再次晋升为永顺县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为省合格职业中专。该校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全省最早开办农村家庭综合经营专业的学校之一,迄今为止,这个专业共毕业学生560人,除对口升学59人外,其余毕业生遍布全县47个乡镇534个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该校自1988年以来,又相继开设了工民建筑,机电、财会、文秘、加工等专业,为适应猛洞河风景区的开发利用,该校还开办了旅游专业。第一届工民建筑专业的38名毕业生,除2人对口升学外,其余36人全部进入县、乡、镇建筑单位担任管理千部或技术人员。1992年该校的珍~珠鸡孵化、饲养实验项目获州科技实验一等奖,1993年又组建了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公司,并在海南特区设立窗口,拓宽了职教领域。

职教因素渗透型、普教职教结合型、职教专业培养型等三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构成了永顺县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塔型体系。

在这个塔型结构体系中,渗透职教因素的中、小学是职教与普教的“融合”,构成体系的“大底座";松柏式四年制初中是职教与普教的“交叉”构成体系的第二个层次;职高与职专是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与普教“分流"后的专业化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农村经济结构是多层次的,各种经济需要的技术结构也是多层次的,因而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规格的。在这个体系中,三个层次的职教、三种类型的学校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受到社会意识、科学技术同职业准备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斷地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以适应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一体系的建立,使永顺的职业技术教育跳出了只管几所职业学校的小框框、拓宽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领域。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县教育局在1993年春的机关机构改革中,将职教股、成教股、普教股合并为“教育股”,在教育股内设专人专抓职教,这样既考虑了职教工作的独立性,又有利于发挥“三教统筹”的综台效益,从而为全县职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事业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永顺民族职教体系的建立,不仅丰富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也为永顺未来职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为使这个体系更趋完善和充实,笔者认为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将“在晋通中、小学渗透职教因素”作为一个重要教改课题纳人职教研究范畴,充分利用劳技课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勤工俭学活动中的职教因素、挖掘职教潜力,拓宽职教领域努力发挥教育的综合效益。

2、稳定现有四年制初中学校规模,将学校的专业课教学、生产实习基地、社会实践等列人职教管理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在条件成熟的情沉,将四年制初中向边远地区的乡镇转移,或者在板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增办四年制初中。

3,现有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要扩大办学规模,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在政府统筹安排下,走“与部门联办、同乡村联姻”的路子,采取“长、中,短”相结合办班的方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在注重社会欲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再增没1-2所职业高中。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戴员培先生曾经指出:“只从职业学鸭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会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永顺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正有待于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识之士的热切关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作者:张大庆

第4篇:***农村实用人才事迹材料

***,男,**年11月出生,**乡**村*组村民,共产党员,全家*个人口,*个劳动力。九十年代初,开始种植香菇,每年1.2万袋香菇、花菇、平菇,带来了良好的效益。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勤劳致富典型称号,随着香菇效益的逐年滑波,又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项目,2000年后种植了120亩毛竹、油茶30多亩、1500株**梨、200株油柿,养殖黑羊年出栏30多头,池塘养鱼12亩。***十分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指导生产,认真钻研果树、毛竹、油茶栽培新技术,积极参加县农业局、林业局组织举办的各种果树、毛竹、油茶技术培训班,虚心向县、乡林果技术员和经验丰富的林果农请教。特别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熟练掌握了拉枝、开心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实两次套袋、科学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果树管理新技术,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每年生产优质套袋**果1万公斤,产品供不应求,全年总收入4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果大户,自家也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

他致富不忘帮乡亲,作为**乡科技典型户,经常帮助群众解决技术难题,并带领他们到**县城、**等地开展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在他的带领和技术指导下,激发了林果农对果树和林业的管理和投资的热情。

第5篇: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社旗县桥头镇小河流村张建青

几年来,张建青同志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科技作文章,提出了“对上争项目,对下搞服务,对内抓管理,对外树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健全网络强基础,抓好基地育亮点,突出重点抓科技,创建示范树形象”的工作措施和办法,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该同志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注重“充电”,坚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农

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知识。2000年报名参加了省农业广播学校为期二年的函授学习,每年精读农业科技书籍及其它类型的书刊上百本。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种植技术,尤其对大棚蔬菜技术有独道的研究。还多次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经营管理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了大棚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张建青同志明白了“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万万行不通”的道理。

二、先吃螃蟹,积累经验带民致富。率先投资自建了1亩

地的大棚蔬菜试种反季节西红柿,当年净赚8000元以后,动员本村25户建起了蔬菜大棚,年创效益29万元,至目前,本村已发展蔬菜大棚495座,成为全县有名的大棚蔬菜专业村。

三、强化服务,倾心为民。在张建青同志的发动下,于2004年8月在小河流村成立了蔬菜协会,并被农户选举为理事长,他

1主动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起动资金、产品销售等各项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授课与现场演示、观看录象与印发技术资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与培养业务骨干相结合的办法,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群众开展各项技术培训达48场次,受训人数达4500余人次;开展科普讲座23场次,听讲人数达2160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1万余份;每年的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科技下乡活动,他都能组织群众参加,且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他还组织村民到省外的山东、湖北和省内的新野、方城等地参观学习20余次,请专家到村为群众现场授课30余次,会员之间相互观摩25次。目前,全村群众基本都掌握了种粮、种菜、育苗、沼气管理等技术和畜禽疫病防治常识,每人都至少掌握了3-5门实用技术。争取小额农户贷款前后共计270多万元,建成495座日光温室大棚,占地89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5.2%,亩均效益1.5万元。同时,种植露地蔬菜12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0.3%,亩均效益4000元。为解决技术难题,村里购买了种植技术光盘,在全村巡回播放。同时,从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聘请吴小波研究员为常年技术顾问;到方城县博望镇请来了蔬菜土专家王世信,无偿为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向群众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协助支部统一规划蔬菜生产区,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3年,小河流村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止2010年末,小河流村专门从事蔬菜种植的有422户,人均纯收入已超过4880

元,蔬菜种植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

四、创新理念,提高经营质量。自费赴郑州引进JP402和朝研219等西红柿先进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推行无公害种植,在技术指导上主动与省农科院“联姻”,在销售上创新销售模式,组建了覆盖周边城市的经销网络。

五、乐于奉献,赢得村民交口赞。张建青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致富时刻不忘家乡事业,经常捐资给贫困的中小学生,多次带头捐资改造乡村道路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热心为村邻提供就业信息和致富途径,邻里遭遇困境,主动过问,慷慨相助,真心诚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据统计,每年他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5000多元。2003,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四月被南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南阳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第6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

张金锁事迹材料

张金锁,男,1962年10月出生,安泽县府城镇小黄村村农民。近几年来,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农村实际,靠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不断发展新的创业项目,不断开拓新的致富门路,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成为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重粮大户。

张金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后,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自身贫穷面貌,然而。经过自己的多次努力,无情的事实将他拉回到了现实。于是,他也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走上了外出的道路。几年的打工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贫困面貌。2008年,他看到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许多人在农村也很快地发家致富,使他看到了致富的美景,充满了希望。于是,他毅然辞工回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当一名种植大户。张金锁家田地不多,每年庄稼地里的收获只够糊口。怎么办?他看到很多打工人家的田地撂荒,心里是又高兴又难过,难过的大好良田因无人种植荒芜了,高兴的是看到了有田可种的希望,于是,他包种了三户人家的近10亩荒地,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喜获丰收,第一次通过种田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他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在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他一下子包种了40余亩水田,为了能提高生产效率,他投资购买了农用手扶、农用三轮车,2010年又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机械喷雾机,形成了耕、整、种、收一条龙的机械化作业。2012年又一次性承包100亩荒地,农忙时节,他不仅能独立完成自已的生产任务,还能抽出时间帮助村民们整田、播种、收割。现在共种植玉米140亩,每年种粮收入就能达到14万元左右。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当一名致富典型。作为一名农民,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应该说是相当不错了,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张金锁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近两年,他多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利用自己的机械低价帮助群众田间生产,向村民传授自己的种粮经验、宣传优良品种,带动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为当地村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第7篇:***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事迹材料

***,男,**年出生,***(乡)镇**村农民。2010年,他种植绿色水稻1200亩,并且完全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是全村最有名的致富能手之一。其主要品种是被称为长粒香的“松粳九”,年产优质有机大米600多吨,实现产值156万元,年效益60多万元。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奖励。

目前,他还是**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拥有80

4、5

54、

324、24等各类型拖拉机6台,大型农机具3台套,井官全自动插秧机2台,收割机1台,明年计划再购买插秧机2台、收割机1台以适应扩大生产的需要。

人们问他种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依靠科学技术”。因为他一直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记在心头,并实际应用于指导生产中。他还是个好学习、爱进步的人,他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农业生产,经过研究总结他意识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了,要想实现脱贫致富,要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走科学化和规模化道路。因此,他开始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和“智农网”等方式取得的农业科技信息指导水稻生产,并且一次承包1000多亩耕地,尝试水稻集约化经营模式的科学性,并把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应用到规模化经营中。试验成功后,他还把这些技术利用农闲时间无偿传授给其他农民,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和产业化农业。通过他的指导和帮助,全村先后有500多户农民、近2000口人受益。目前,**村360户农民仅有耕地5500亩,

在他的带动下,该屯农民在周边乡镇(场)村屯承包水稻面积达16000多亩,是该屯耕地面积的3倍。现在仅他所在的***村就有水稻插秧机200多台,小型收割机56台,四轮车几乎每户一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追求绿色健康生活的目标越来越明显,绿色有机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光敏锐的他率先申请并实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的种植,并将***村建设为全国AA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所有生产过程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按照认证要求进行操作并,采用全程统一生产技术模式、统一使用优良品种、统一投入品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档案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组织生产的“七统一”管理模式进行水稻生产,不但使水稻产量提高10%,而且还打响了“***村绿色水稻”品牌,使水稻每公斤售价提高0.15元,全村15000亩水稻直接增收近130万元。目前,投资80万元正在建设的精制米加工生产线,设计日可加工大米100吨,村民不用出门就能把粮卖掉。项目建成后,就可形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改变农民卖原粮的现状,每公斤稻米可增加收入0.5元。其产品全部为绿色有机无公害大米,远销云南、北京等地。

在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时候,他就明白:“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能赚钱”, 这也是他常对村民说的一句话。通过广泛调研,他发现浓香型大米—“稻花香”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于是,在2010年春他大胆试种了200亩,果然到年底就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销售一空,每亩地比其他水稻增收1000元,今年他又扩大种植面积到800亩,预计年末

仅小香米一项收入就可达200万元。

这几年,他是有政策就争取,有帮助他就要。按照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要求,要切实增加单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借此机会,他积极向上争取,通过协调得到了建设育秧基地项目的帮助,基地率先采用水稻智能化大棚育秧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但实现了水稻秧苗大小整齐化一,有助于机械插秧,还提高了秧苗质量,增加了秧苗的抗逆性,缩短秧苗返青期5—10天,最终每亩可提高产量15%左右。目前有标准育秧大棚50栋,同时可满足2500亩水田的秧苗需求。根据秧苗需求量,计划明年对育秧大棚再进行标准化扩建60栋,扩建后的基地,可解决各种植户分散育秧浪费资源的问题。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他真正的理想。为了实现村民共同致富的目标,2010年他注册成立了燎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目前入社村民28户。加入合作社后村民不但能得到农资和农机具上的帮助,就在农产品销售上也比其他农民价格高、有保障。很多农民开春各地没有资金,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不忍心看到村民们为各地而发难,于是他就以合作社的名义为村民担保贷款2000多万元,帮助村民购买农资。如今,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全村农民外包耕地16000多亩,全村耕种面积22000亩,仅农业年产值预计2800万元,预计人均收入9800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几年,在带领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不但体现了作为一名村民带头人的价值,还折射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使他成为了安合村农民心中的“致富领头人”。

第8篇: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推荐材料

秦安县王尹乡政府

尹继存、男、汉族,中共党员,原秦安县西川中学党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于1997年退休后,他主动回到村里来。一心扑在果树的栽培上,为全乡人民谋福利,为带动全乡人民致富呕尽心血。几年来,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执着与追求,诠释着对党和农村事业的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用慧眼和丹心,把科学技术带给农民,使绿色的田野收获着不尽的希望和硕果,他用科学文明新风,剔除愚昧迷信,帮助广大群众走向了致富奔康之路。紧紧围绕农村科技作文章,提出了“立足本乡,服务农民”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健全网络强基础,抓好基地育亮点,突出重点抓科技,创建示范树形象”的工作措施和办法,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该同志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注重“充电”,坚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知识。

2006年报名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新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的学习,并获农技师。每年精读农业科技书籍及其它类型的书刊上百本。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种植技术,尤其对果树栽培技术有独道的研究。还多次到山东烟台等地学习果树管理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了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尹继存同 1

志明白了“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万万行不通”的道理。

二、率先示范,积累经验带民致富。

于2008年春率先投资自建了60亩地的果树栽培示范园,动员本村50多户建果园,至目前,本村已发展果园1000多亩,成为全县有名的果树栽培专业村,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三、强化服务,倾心为民。

在尹继存同志的发动下,于2004年8月在尹川村成立了果业协会,发展会员39人,并被农户选举为会长,他主动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起动资金、果品销售等各项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授课与现场演示、观看录象与印发技术资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与培养业务骨干相结合的办法,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群众开展各项技术培训达48场次,受训人数达800余人次;开展科普讲座23场次,听讲人数达1000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1万余份;每年的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科技下乡活动,他都能组织群众参加,且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他还组织村民到自己的果园参观学习20余次,请专家到村为群众现场授课30余次,会员之间相互观摩25次。目前,全村群众基本都掌握了果树的栽培、修剪、农药的合理使用、病虫害防治常识,每人都至少掌握了3-5项实用技术。争取小额农户贷款前后共计30多万元,栽种优质果树89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0%,亩均预计效益1.5万元。为解决技

术难题,他个人出钱为协会购买了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光盘,在全村巡回播放。同时,从天水市果树研究所聘请研究员为常年技术顾问;到县城请来了果树修剪专家,无偿为果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向群众传授果树修剪技术,协助支部统一规划果树栽培区,为苹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乐于奉献,赢得村民交口赞。

尹继存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致富时刻不忘家乡事业,经常捐资给贫困的中小学生,多次带头捐资改造乡村道路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热心为村邻提供就业信息和致富途径,邻里遭遇困境,主动过问,慷慨相助,真心诚意为他们排忧解难。2008年四月被王尹乡人民政府授予“农村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第9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村料

陈恒,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上蔡县蔡都办事处民政所所长。他已在民政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十七个春秋。他坚持十七年如一日,热爱民政工作,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对工作认真负责,舍小家、顾大家,舍自己、为群众,处处做民政工作的有心人,时刻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努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深得群众的称赞。曾先后多次被办事处党工委和上级有关部门授予“优秀镇干部”、“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他工作的所在单位连续六年被上级部门授予 “先进单位”。

一、 克难求进,甘于奉献

陈恒同志在平凡的民政工作岗位上多年如一日,各项工作处处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总是把生活最困难、情况最特殊、最需要救助的特殊群众作为自己的朋友,牢牢装在心里,处处予以帮助。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为领导、为组织分忧。由于民政工作是一项社会性行政事务性工作,民政所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工作大都在基层,为做好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到群众家里了解情况,认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办事处民政对象的“活字典”

蔡都办事处辖12个村(居)委会、5.6万多人口,民政对象比较多。各类低保对象上千人,对于一般人,要记住户主的名字就相当困难,但是陈恒却对每一户的情况了如指掌。每年县里开展“千名万户”走访慰问活动、领导慰问让他作向导,他总能轻车熟路地带到贫困户家里,做到不错不漏一户,介绍家庭成员情况不漏一人,介绍困难原因如数家珍。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人来到陈恒办公室,叫他帮助查一下某某低保户的某项情况。陈恒随即说:“不用查,他那情况是这样的……”把情况说得清清楚楚。有一次,有一个人打通陈恒的手机:“麻烦你帮我查一下某某社区某某的具体住址,我等下再打你的手机。”陈恒随即说:“不用挂断电话,他的户口是在市场巷XX号,因为那已是危房,他在上个月就搬到白云大道XX号住了,那家房东的名字叫某某某。”

不少人都说陈恒的记忆力好,其实,这是他用脚走出来的。他走遍了全镇的每一个村落、每一条街巷,每个困难户的家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陈恒同志对每一户申请或需调整的低保对象他都得户户登门,不漏一户。对各村(居)报来申办低保的材料,他都仔细审查,如有对象的姓名感到生疏,就对报材料的同志说:“要带我上户调查了解情况”。即使报了很详细的困难情况,他还是要亲自上门调查确认情况属实后才予以向上呈报。

在时间上,陈恒是“白天不够,晚上凑”。他不打牌、不打麻将、不去娱乐场所,除了在办公室或开会,就是走村串户,走街串巷,晚间上户调查访问是常事。

陈恒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业务工作,还能发挥熟人多的优势,积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由于少数人对现行政策理解有偏差,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有些参战退伍军人近年来经常聚集上访。陈恒发现这一情况后,认真分析,抓住重点,多次挨家挨户走访,向带头人员苦口婆心地讲解文件精神,深入细致地宣传国家政策,使他们很快明白事理,思想稳定下来,由于陈恒思想工作做到位,在群众中有信誉。通过他做工作,有效地制止了数次赴京、赴市上访事件的发生。

三、刻苦钻研业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陈恒除了对村(居)报上来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外,还善于在平时发现困难群众。当他听到有人说谁有什么困难时,即使是没有交申请到村(居)委会,村(居)委会没有报上来,他也会主动去了解情况,发现确实有困难的,他会及时向上级汇报,为困难群众及时解决困难。

救灾工作是基层民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是考验民政工作者的关键时刻。陈恒总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为群众排危解难,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核灾报灾,尽快争取政府对灾区群众进行救助,把救灾款、物等及时地发放到灾民手中,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

四、坚持原则,廉洁自律

蔡都办事处各类低保优抚及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繁多,工作岗位十分重要,责任重大。几年来,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按政策程序规章办事,他拒请吃喝,谢决礼物,从不把原则当儿戏;他性情耿直,原则性强,为此他不顾得罪了同事、朋友、同学和亲戚,多年来,他廉洁自律,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民办实实在在的事。

由于陈恒乐于助人,不知有多少群众向他“表示感谢”,而陈恒除了收下群众感谢的话语,对于物质的东西一律不收。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是真正的群众的贴心人啊!

陈恒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到他工作过的地方走一走,都能听到对他的一片赞扬声,为群众做过的好事、实事多不胜数。他始终牢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宗旨,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谱写民政工作的新篇章。

上一篇:学校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听名师课堂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