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力量阅读题答案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爱的力量阅读题答案

爱的墓园阅读题及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2~15题。

爱的墓园

丛维熙

冬天,被冷风吹得端肩缩脖、疙疙瘩瘩的藤条,就像是僵死的老人一条条外露的青筋。夏天,这枯树又活了过来,捧出一串串翡翠色叶片;这些叶片编织成一把大绿伞:就像姑娘的长长筒裙,一直快拂到了地面。

这棵伞树究竟有多大的树龄了?这无关紧要!但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一天,制革厂的孟老师傅下中班时,赶上了一场雷暴。他忙不迭地跑进这棵伞槐里去躲雨,可他“呀”地惊叫了一声,又立刻钻了出来。借着雷暴闪光的一霎,他看见一张漂亮秀气的脸蛋,他究竟在哪部电视剧里见过她,孟老师傅记不清了,反正她是个不无名气的女演员;至于那个男人,当时正好背对着他,孟老师傅没看清他的面孔。他冒雨往家里跑,边跑边骂自己是“老糊涂”了。

虽说是人老珠黄,孟老师傅凡心并没褪尽。他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有收获:那姑娘总穿着那双白皮凉鞋,出自于他们制革厂,他不觉得惊奇;那男人穿着的皮鞋,每次都更换款式,棕色的,米色的,黑色的,带盖儿的、带漏眼儿的、三接头的……他娘的,这小子是鞋店经理的儿子吧!不然怎么会不断更换鞋子穿呢!?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才有两百多双皇后鞋,孟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虽说这数字远不及“夫人”鞋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孟老师傅觉得这是偷艺的最好契机,便常常坐在伞槐对面的长椅上,偷偷画下这些皮鞋的式样,以便带回厂子去,增强厂内皮鞋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是他画了几张鞋样之后,发现了一个奇迹:这个男人穿的皮鞋型号有大有小,鞋帮有宽有窄,鞋底有肥有瘦。他娘的,难道这鞋店经理的崽子,多肥多瘦,多宽多窄,多长多短的皮鞋他都能穿?

三问之后,他失去了对皮鞋描样的兴致,开始琢磨躲在伞槐下露出的白皮凉鞋。她是个什么电视剧里的演员?她名儿叫什么来着?孟老师傅暗骂自己记忆力衰竭得太早,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她叫啥样的一个名儿。

终于有一天,电视屏幕为孟老师傅恢复了记忆功能——电视台重播了神话剧《白蛇传》,他一眼就认出来她就是扮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白娘子——白素贞的演员。他“叭”地一下子把电视关闭了,心里又苦又涩。

“唉。好一个坚贞的白素贞!”

孟老师傅从此绕路而行,躲开伞槐里的另一个舞台……

(《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23期)

12开头对伞槐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13请简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哪几种艺术手法?(6分)

1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孟师傅,有人说是“白娘子”,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

15.文章以“爱的墓园”为题有何用意?文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4分)

试题答案:

12.描写伞槐的树和藤,①写出了时间的更替和生命的轮回,②营造了一种爱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背景,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对文章的主旨有暗示作用。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用以营造氛围、提供场景、塑造人物、象征暗示主题等)

13.从全文来看,本文艺术手法主要有:(1)烘托渲染。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渲染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2)对比。写“白娘子”,以其舞台上的“坚贞”反衬现实生活中的随意,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3)含蓄或象征。文章没有正面直接写“白娘子”的不“坚贞”,而是写和她约会的男人穿“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皮鞋”,说明约会的男人之多,含蓄的暗示了主题。鞋子的多变,象征了女主公的情感的多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可以把握作品运用的艺术手法。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合理,酌情给分)

14. 第一种说法:孟师傅。(1分)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孟师傅活动展开,(1分)因为躲雷暴偶见伞槐下相爱的一幕,(1分)然后动了“凡心”每次下中班路过伞槐免不了好奇扫视,(1分)乃至于干脆在对面的长椅上坐下来“偷偷学艺”等(1分),写出了他对美好爱情心生“赞美”到幻灭的整个过程。(1分)

第二种说法:“白娘子”。(1分)文中对她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着作者情感的褒贬。(1分)她的身份是一个“不无名气的女演员”,有清纯的外表(白皮凉鞋),有令人钦佩的银幕形象,(1分)但在生活中,没有严肃的爱情观,不停地变换着“约会”的男子,(1分)令人生厌(1分)。文章的主旨主要由她身上体现出来。(1分)(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见仁见智,但都要以事见人,见微知著,体会细节的内在意义)

15.用意在于说明在孟师傅心中,舞台上坚贞的“白娘子”已经死了,而伞槐就是她的墓园。这对小说的主题也有强烈暗示作用。(2分)

作品通过写女演员舞台和生活中角色的巨大差异,借以给演员、演艺界敲响了警钟,一个演员(一个观众心目中的人物)必须在追求演艺精进同时认真思考如何立德树人这一大的问题。(2分)如果从孟老师傅这个角度概括主题:比如表现了孟老师傅理想的幻灭等,可以适当给分,但不能得满分。

第2篇:爱的尊严的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 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到:“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②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

③“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④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⑤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⑥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⑦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

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⑧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⑨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⑩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11 可是走 选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12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13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头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14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

15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16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9.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2分)

_ →嘲笑→_ →感动(每空1分)

2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2分)

答:______

(2)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2分)

答:______

21.结合语境,说说第12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

22.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

23.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______

参考答案:

19.生气→嘲笑→后悔→感动(每空1分)22.答:(1)交代“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而后离开的原因,点明主旨; (2)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3)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4)对民工兄弟的评价和赞美。(写出三点可得满分)23.答:最令我们感动的人,可以是民工兄弟、“我”或者“女人”,能结合选文说明感动的原因,表达完整、流畅即可。(2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从“维护爱的尊严”或“献爱心”的角度答题均可。(2分) 答案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民工兄弟,因为他乐于助人,是个在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2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2分)

第3篇:生命的力量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理解是很多学生在这一项这都是得分率不高的一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生命的力量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当然不是指他个人的体力,而是指其智力、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独立思想的习惯,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世界观,那就没有力量。

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是非常有力量的。他可称为思想的巨人。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都体现出他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无论何时看鲁迅都是高山仰止,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 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们同岁。我们交往比较多,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我们给他开作品研讨会。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达,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可是从精神上,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哪里也不能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因此,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也应该向史铁生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没有经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沈从文说,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很大因素取决于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分量。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才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量的作家?(3分)

3.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5分)

(1)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2分)

(2)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3分)

5.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5分)

参考答案

1.作家应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2.有高尚的人格。有智力,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有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及独特的思考习惯。

3.举例论证,举出司马迁受宫刑而完成史记的实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没有经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1),双重否定,强调了正是铁生…(2),表不确定,未必之意。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5.先提出中心论点…,再阐述怎样才有生命力量。接着举出鲁迅,史铁生,司马迁的事例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文章最后一句话。

第4篇:《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阅读答案

①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②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在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

③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④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

【问题】

11.综观选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12.第②自然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参考答案】

11.(3分)①微博主要给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1分)

②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1分)

③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1分)

12.(2分)作比较,具体鲜明地(1分)说明了现代社会中微博带来的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1分)。

第5篇:白鹭阅读题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 修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年级白鹭阅读题答案 ,欢迎阅读。

《白鹭》阅读答案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莺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叫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一一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阅读参考答案:

1. 文章的第一段只有一句简短的话,你认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统领全文,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2.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 文章在着重写白鹭的同时,还写了白鹤、朱鹭、苍鹭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以白鹤、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比较,就充分表现了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4. 作者说“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从全文来看,白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白鹭的美体现在:色素配合和身段大小都适宜;恬淡、悠然的内心。

5. 如何理解“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答:可以理解为乡居的生活中因为有了白鹭而充满了生机,寂静的天空中因为有了白鹭而显得具有生命活力。

6. 这篇散文表现了郭沫若创作的何种风格?

答:这篇散文表现了郭沫若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创作风格。

7. 我国古典诗词中描写“杜鹃”、“黄鹂”、“白鹭”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不少,请各写出一句。

答: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黄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第6篇:题白杨图阅读答案

杨 礼 赞

一.阅读 一。阅读第二段做题。 1.解词

(1)垠 (2)砥 (3)视野

2.“黄与绿主宰着”中的“黄”指________,“绿”指________________。

3.“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5.“并肩”前应填____-。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_____和_______。 6.给文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7.“扑”与哪一个词呼应?体会其表达作用。

8.找出文段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并仿照此句写一句话: 二.阅读第

5、6自然段。 1.解词

(1)旁逸斜出(2)不折不挠 ..2.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3.“一律”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

4.文中说和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又说它“决不是平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5.文段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6.能高度概括白杨外形特点和内在气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 7.给本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 )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8.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黄绿措综 坦荡如抵 妙手偶得 潜孳暗长 倔强挺立 旁遗斜出 艰强不屈 不折不扰

9.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补写出第一联的下联。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__________。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三.阅读第7段做题.

1.文段《 》,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 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3.将“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改为陈述句。 4.文中表明白杨树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开头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6.本段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7.段中并未揭示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 ) A.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B.坚强不屈的守卫家乡的哨兵 C.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精神

D.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

8.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写兽虫鱼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被人们赋予了极深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四川内江有家药店名叫“松鹤堂”,这一命名背后显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就药店“松鹤堂”的店名含义作一番合理的解说。

9.仿照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你别人。 答案:

一.1.(1)边界(2)磨刀石(3)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土高原 田野麦浪 3.高原既广阔又平坦

4.(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的不平凡

(2)暗写陕北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宛若 好像 宛如 6.„„行驶/这时„„

一层: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色

二层:写高原给人的感觉 7.“涌”(1)与“奔驰’呼应;

(2)形象而准确地写出迎面而来的情景和汽车速度之快 8.(1)汽车„„是毡子

(2)站在青石壁顶,放眼望去映入你的眼帘的是宛延如一根细长白练的清水河,还有一张张巨大的青绿相间的棋盘。 二.1.(1)逃、斜、伸(2)屈服 2.那是„„枝 3.步调一致 绝不

4.答:不矛盾,因为“普通”是指白杨的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是指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5.答:白杨象征着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6.力争上游 7.B

8.措—错 抵—砥 孳—滋 遗—逸 艰—坚 扰—挠 9.枝枝争上游

三.1.白杨礼赞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2.由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你不会觉得它只是树 4.它伟大岸„„夫 5.欲扬先抑 6.C

7.答:松和鹤都是长寿、吉祥和象征,表明店家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健康长寿。

8.农民好比蜜蜂,虽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清洁工好比城市和美容师,虽然弄脏了洁净了大街小巷。

上一篇:山西省旅游下一篇:学生干部培训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