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推广科技创新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推广科技创新论文 篇1:

浅谈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

摘 要:主要分析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发展现状、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基本模式,以及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若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持久稳定发展,首先应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科技创新是基于农业推广服务的基础进行的,因此,农业推广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推动作用。但在实际的农业推广服务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对农业推广工作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所以,为了优化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体系,应解决目前已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探索发展,提出新模式,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1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内涵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推广服务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发展战略是以科技为主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也应顺应这一政策,加强对科技的投入,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1]。在科技的推动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促进更多的农民获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优质农业工程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新技术与新模式涌现出来,实现了有效利用科技的目标。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中,应不断加强农业推广服务工作。

2 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基本模式

2.1 建设农业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我国农业实行与推广最早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与当地政府机构共同合作的模式。通过农业科研机构或院校的专家在现场讲解种植或养殖的相关知识,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已有26个省(市)建立了农业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出了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的真正优势所在,从而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合理化。

2.2 选派专业技术人员

一线农业生产地区的推广模式与农业专家大院不同,前者选择的是农业技术特派员,是一种更为快捷且灵活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应用这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其可行性更强,并且推广范围更广。另外,这种农业技术特派员在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时,能促进农业相关从业人员更高效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学习。

2.3 创建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同样也是一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是以现代化农业技术为基础实现的。农业科技园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从而建设出现代化展示区。这些展示区能够高效地展示出农业的生产、技术等功能,并且能展示出目前的农业科研成果。除此之外,还能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及我国农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且我国农村能够更为高效地发展。

2.4 建立农民研究会

农民研究会通常是由农业相关从业人员自行建立的,是一种民间组织。农民研究会能够对农产品研发、畜牧业或种植业、农业技术的优化起到推动作用,并且在农业基础技术推广、技术信息宣传及培育品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我国农业的发展[2]。另外,农民研究会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在实际生产上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能够更好地推广。

2.5 建設农户科技园

农户科技园主要是通过创新土地的运营标准、经营联合及政策支持实现农业推广服务,从而实现农村有关人员与农业科技的对接。通过农户之间的合作,能够创建更多的农业经营方法,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并且能保证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能激发农村从业人员学习农业技术的兴趣。

3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发展现状

3.1 农业推广服务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现象。现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种植业与养殖业等产业都为农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各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不一,并且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在发展上还需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较为偏远的地区,对于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度不高,没有真正意识到农业推广服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造成我国农业整体发展进度缓慢。

3.2 农业推广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若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最不能缺少的是专业人才。就目前农业推广服务的人才而言,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当今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农业专业推广服务人才稀缺,并且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造成在推广范围上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进而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发展造成阻碍。

3.3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农业示范基地与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服务工作的主要开展模式,单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在农业推广中难以发挥出作用。农业示范基地与农业科技园是以农民为主导的,充分发挥出了农民在推广中的作用,但政府在农业推广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另外,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下,农业示范基地与农业科技园这两种开展模式也难以顺应目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策略

4.1 重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农业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果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首先要提高农业推广服务意识。我国农村基层干部与农业从业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要性,并且相关政府部门也应积极推动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有效进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科学的推广战略。此外,农业推广服务的宣传工作也应到位,加强对农民的宣传,促进农民真正认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认识其重要性,从而促进农民自主学习农业推广服务的相关知识。

4.2 注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用

在目前的农业推广服务中,实现对其的创新应用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在农业推动效果中起到重要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用。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应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不断优化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体系,促进资源的保障,从而推动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有效进行[3]。只有不断加强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用,才能确保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

4.3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农业从业人员是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群体,其具备的专业水平关系到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进程,因此需要农业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目前,部分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有待加强,因此,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顺利推动农业推广服务工作。可为农业从业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从而促进我国农业高效发展。与此同时,还可鼓励能力较高的农业人员分流至基层,带动其他农业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4]。

4.4 加强农业推广服务队伍建设

实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应具备专业的人才支撑。只有确保有充足的人才资源,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推广服务工作高效开展。因此,要加强农业推广服务队伍的建设,聘请专业的推广人才,同时应提高农业推广人才的地位,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人才的专业技能,从而满足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需求。另外,农业基层部门也应结合农业推广工作的实际情况,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其工作主动性。

4.5 融合新媒体推广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下,新媒体技术已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将新媒体融入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推广服务,例如,目前各个社交软件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可推送农业服务的信息,将农业推广服务渗入农民生活中,从而促进更多的人了解农业发展情况。

5 结语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而农业推广服务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还存在较多问题,对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并且创新力不足,从而导致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发展缓慢。因此,要实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应重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注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用,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并加强农业推广服务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 1 ] 耿建.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村科学实验,2019(26):54-55.

[ 2 ] 魏荣锋.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9):34-38.

[ 3 ] 曾毅,匡演,匡仁姁.探究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家致富顾问,2019(6):82.

[ 4 ] 杜祯玲.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9,39(5):177-178.

(編辑:李俊慧)

作者:谢秋霞

农业推广科技创新论文 篇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 摘 要] 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

1.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3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3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3.3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

3.4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促进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增加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4]。采取新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四是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五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4参考文献

[1] 潘嘉念.以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成效与新的工作思路[J].南方农村,2006(6):4-9.

[2] 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1):42-45.

[3] 《农民日报》编辑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1):1.

[4] 闫美玲.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43-344.

作者:李楠楠

农业推广科技创新论文 篇3:

基于技术供需耦合性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策略研究

摘要 基于库尔特·勒温的人类行为公式,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是农民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并在生活空间环境影响下针对适宜技术的有目的的决策选择行为,这一决策行为是农民、环境、技术以及技术传播媒介等因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四个行为因子入手,分析各个行为因子对农民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后从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与需求耦合性的视角,提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策略。

关键词 农业科学技术;供需耦合性;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

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Coupl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Technology

DU Shigui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pl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xtension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细数历年“一号文件”关注的焦点,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始终没有改变。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适用性的广度和深度与农业科技多样化需求矛盾突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与现实中农民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匹配,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化解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矛盾,真正发挥科学技术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技术供需耦合性视角出发,对农业科学技术链条上各参与主体的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耦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策略。

1 基于库尔特·勒温人类行为公式的农业科学技术采纳行为分析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Kurt认为人的行为是其需求和所处环境的函数,个人及其心理环境因素构成了个人的生活空间,因此个人采取的行为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即:B=f (P, E) =f (LP),

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P表示个人person,E表示环境environment,LP表示生活空间life space[1-3]。

基于库尔特·勒温的人类行为理论,就农民是否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这一行为而言:B=f (F, T, E, M),

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F表示农民farmer,T表示技术technolog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M表示技术传播媒介medium,

即:农民是否采用一项新的农业科技并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是农民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并在生活空间环境影响下针对适宜技术的有目的的决策选择行为(图1)。

首先,这一行为立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即农民的技术需求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供给是高度耦合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典型的“小农”特征,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从而单个农民或家庭抗风险能力很弱。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会充分衡量采用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本和收益,选择最少投入成本而最大农业生产回报的技术,而不会脱离自身实际选择风险高,回报低的农业技术[4-5],即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采纳是经济理性的决策行为。

其次,农业科学技术采纳行为是农民自身及其生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农民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水平,生产实践经验等个人因素无疑会直接影响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和选择;同时,农业生产又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都与无数的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就不再是个人的决策行为,而是要受到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作为技术采纳主体的农民及其生活环境,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关系,相互影响。

2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供需耦合性差原因分析

2.1 路径依赖下利益相关主体相互割裂,农业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不足

良好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媒介是农业科学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纽带,有利于提高技术供需的耦合度,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在计划经济及其惯性影响下,我国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其农业科学技术传播路径如图2所示。

在这一体系下,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依赖于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科研机构根据政府意愿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政府负责科研经费拨付和科研成果验收,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部门则在政府行政性命令指导下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政府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选择的主体,研究什么,如何推广取决于政府意愿,形成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不断地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环境刺激,禁锢了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自由选择权利,抹杀了农民真实的技术需求[6]。

政府主导下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作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源头的科研机构处于从属地位,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只需埋头搞科研,出成果,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则由政府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常常忽略与现有农作系统的相容性,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技术供给,市场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滞后于农民多样化的农业科学技术需求,无论是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环节还是在推广应用环节,各个参与主体相互割裂,

加之技术信息透明度低,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愈发使得技术供需双方有效沟通不足。此外,技术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更进一步扭曲了农业科学技术市场供求双方的不平等关系,弱化了农民作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核心地位。

2.2 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业科研推广应用社会公共服务有效投入不足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2.2.1 政府层面。由于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共产品特征,从而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投入非常巨大,在农业科学技术的社会公共服务上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建国以来形成的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选择,使得农业基础地位长期受到冷落,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虽然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但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得不到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2.2 市场层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主体各方遵循投入最小化,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各方需求,协调各方利益。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市场化面临着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制约,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产权不明晰,市场中介不成熟,农业科学技术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化程度低,沟通困难等诸多问题。

2.2.3 农业生产层面。农业科学技术最终目标是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因此,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必须满足适用性的原则,即农业科学技术应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要求,符合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真实需要[7]。另外,农业生产还具有地域性特征,农民的农业生产必然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的,人文的特征,农业科学技术采纳作为一种社会化行为,除了受农民自身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所处社会网络环境的影响[8]。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动农村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依然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是影响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

2.3 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忽视农民核心主体地位,农民有效技术需求关注不足

在整个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链条中,农民居于核心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需求是科技链条的源泉,引导和刺激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另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是其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和手段。国内学者大量的研究表明,农民个体特征会对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土地规模)、家庭收入水平、兼业化水平等[9-15]。

一般而言,随着农民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多,生产经验的积累,其对待风险的态度会越来越谨慎。相较于年轻农民,年龄大的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采纳的意愿低,且更愿意采用资金密集型技术。舒尔茨认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农民的教育水平越高,对新技术的认知水平也越高,更趋向采用新技术[16]。农业生产规模(土地规模)与农业科学技术采纳存在倒U型关系[17],农民采纳农业科学技术会充分权衡技术投入成本和经济回报效益。我国分散的小农经济,使得一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成本高昂,从而农业生产规模(土地规模)越大,平均技术成本越小,农民的技术采纳意愿也越高。农业科学技术采纳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投资活动,农民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可支配收入越多,从而更愿意采用农业科学技术。兼业化水平越高,农民从农业外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越多,农民越不愿意投资农业科学技术[18-19],特别是当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不合理,老弱妇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兼业化对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影响。另外,在组织层面,农民技术采纳行为与其所在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需求有高度的一致性,组织的技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行为。但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忽视了农民的核心主体地位,农民的有效技术需求未得到有效关注。

2.4 忽视农业科学技术适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离

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发挥农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前提必须是农业科学技术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耦合。农业科学技术供需的有效耦合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农业链条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以及同一环节的不同产业之间,因其产业特性,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农业科学技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产业性和适用性特征,脱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农业科学技术,不会被农民所接受,最终被市场淘汰。第二,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科学技术的供需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必须与农业生产实践同步发展,及时进行技术优化升级。但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体制形成了很强的路径依赖,农业科技有效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3 技术供需耦合性视角下的农业科研及推广策略

从上文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采纳行为是农民、环境、技术以及技术传播媒介等因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为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推广的有效耦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建立以需求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推广体系,满足农民有效技术市场需求

(1)变革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自下而上的双向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使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环闭合链条[20](图3)。

(2)改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绩效考核方式,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21]。不以农业技术科研成果和推广数量多寡为依据,更加注重面向农民的实际技术需求,提高农业科研质量和技术推广效率,形成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多元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

(3)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的中介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农民需求为基础,在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之间架起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发挥中介组织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形成政府和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格局。借助新兴移动互联网技术,拓宽以电视广播报纸为媒介的传统信息传播路径,注重推广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多渠道,点线面,一体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网络[22]。

3.2 优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投入

(1)农业科学技术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这就必然使得政府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政府要坚持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市场中介组织的政策引导功能。不断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通过信贷,税收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民采纳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采纳农业科学技术创造积极有利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2)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法律法规,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依靠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参与主体的职能边界,维护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市场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减轻信息不对称对农业科学技术供需双方的不利影响,扭转农业科学技术供需双方的不平等地位,形成以农民技术有效需求为主导的农业技术市场。

(3)国家还应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

3.3 面向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需求

(1)针对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持续不断的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培育一批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以农民需求为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体系,培训遵循贴近农民、适合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禀赋差异,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对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差别化的培训策略,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水平,

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传播和推广[23-25]。

(2)要想方设法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增加农民投资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来源。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确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结构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关系,优化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

(3)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运营方式发展,通过规模化和组织化来降低农业科学技术投入成本和风险,发挥先进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以此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

3.4 面向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源头,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有效供给和需求的耦合性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农民需求,让农民参与到农业科研和推广环节中去,使得农民和农业科研机构,政府及其推广机构,市场组织中介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

(2)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要遵循适用性原则,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特点,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注重技术的产业适用性,地域适用性,以及同一环节不同产业之间的适用性。

(3)农业科学技术的优化升级,要兼顾农业发展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综合考虑农业科学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农业科研的优先顺序,优化配置农业科研资源[26-27]。

(4)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要根据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同属性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方法,对于那些周期短、农业增效快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方面可以采取加大推广力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以有偿化的方式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供给。对于那些公益性强、商业化程度低、技术效果实现周期长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28]。

参考文献

[1]

杨华.略论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J].社科纵横,2004(8):176-179.

[2] 刘九林.当代社会心理学中“勒温传统”的内涵及影响[J].菏泽学院学报,2005(6):88-92.

[3] 智库·百科:库尔特·勒温[EB/OL].http://wiki.mbalib.com/wiki/.

[4] 战舰,韩纪江.有关农业新技术采用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11):54-60.

[5] 凌远云,郭犹焕.农业技术采用供需理论模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6(4):9-12.

[6] 丁振京.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0(9):39-40.

[7] 满明俊,李同昇.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2010(1):80-85.

[8] 马凤才,郭翔宇.农户技术选择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分析——兼论农户个体选择与村落群体选择的相容性[J].技术经济,2012(9):77-81.

[9] 徐世艳,李仕宝.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4):42-47.

[10] 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85-95.

[11] 常向阳,姚华峰.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23.

[12] 常向阳,姚华峰.农业技术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31-41.

[13] 傅建祥,罗慧,王军强.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状况调查分析——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0-24.

[14] 杨丽.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2):245-247.

[15] 董鸿鹏,吕杰,周艳波.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7(8):60-61.

[16]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9-153.

[17] 满明俊,李同昇.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决策依据、获取途径分析——基于陕西、甘肃、宁夏的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58-63.

[18] 满明俊,周民良,李同昇.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行为的差异分析——基于陕西、甘肃、宁夏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68-78.

[19] 朱明芬,李南田.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及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2):26-29.

[20] 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等.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50-56.

[21] 李立秋,胡瑞法,刘健,等.建立国家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3(11):125-128.

[22] 吴春梅,陈文科.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3):127-131.

[23] 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2.

[24] 徐金梅.农民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意愿与评价分析——基于江苏部分地区的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115-118.

[25] 孙国梁, 赵邦宏, 唐婷婷.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12):217-220.

[26] 廖西元,陈庆根等.农民对科技需求的优先序研究——水稻生产科技需求实证分析[C]//水稻可持续生产——政府技术与推广国际会议.中国杭州,2004:470-482.

[27] 王彦峰, 袁汝兵.基于供求均衡视角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为例[C]//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Volume 4.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2012:108-112.

[28] 吴春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J].经济问题,2003(1):43-45.

作者:杜士贵

上一篇:大学三年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职工维权企业工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