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状调研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劳动人口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与乡村凋敝和衰落的趋向日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在这些贫困发生率、留守率、辍学率高居不下的乡村,教育困境、思想落后、经济迟滞三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这三者的共同结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留守儿童现状调研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论文 篇1:

甘肃省镇原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研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对象与学校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的矛盾日渐突出。结合自我农村工作实践对“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校生活方面存在大量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原因

一、我县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身体健康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质量和习惯问题

99%的学生学校离家较远,选择住校生活,而其父母亲又常年外出打工,只能每周周日带足本周的干粮和咸菜。这样营养搭配单一,难以满足生理旺盛的青少年身体需要。68%的学生饮食习惯差,喜欢吃零食,不爱吃饭,加之缺少父母的监管,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营养不良,身体健康越来越差。

2、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卫生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自理能力有限。个人卫生不能很好的得到清理。经我对本班的学生调查发现,90%的留守儿童一周洗一次头发,一周洗一次袜子和脚。8%的留守儿童两周洗一次头发。2%的留守儿童可以一周洗二次头发,一周洗一次脚和袜子。其中大部分留守儿童很少换洗内衣。

3、农村留守儿童私人空间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经济原因导致没有个人的私人空间,经常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特别是12岁到16岁的女学生,身体发育的多变期。许多生理问题得不到母亲的解答,导致出现心理恐慌和心理自闭。严重影响了学生与人交往和很好的接受学校教育。

4、农村留守儿童乘车安全问题

镇原地区地理条件差,多是山地和沟壑。经济不发达,公路建设匮乏。山区学生多数生活在离公路较远的山里,只有一两条狭窄崎岖的土路可以通往家里。农用车是当地山区的唯一交通工具,学生上学乘坐农用车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心理健康问题

1、 隔代管理导致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差、无责任感、意志薄弱。

隔代管理存在的缺陷:祖辈普遍存在过分包容、溺爱子孙的现象;祖辈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即使祖辈不溺爱子孙,但大部分教育方简单、粗暴,难以被儿童接受。(另有一些给予金钱奖励和物质刺激除外。)

2、寄托管理导致留守儿童冷漠、自我封闭、不善交流、不善合作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寄养在亲戚、朋友家存在两个不利的因素:一是孩子一年到头与父母交流二三次甚至更少,他们思念父母,思念亲人。他们的情感饥饿,有话时无人倾诉,久而久之,便关闭了自己的心扉。父母的长期离别,只是他们亲情冷漠;缺乏交流,致使他们固步自封,表现为不合群。二是亲戚朋友是受人之托,代亲戚朋友管理孩子,对于别人孩子的教育总是有一种距离感,总是心存芥蒂,最终只能是束手无策。

3、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失、不健全。

当今农村外出打工的多为男性,留守家庭多以母亲在家。因个人的文化素质、性格修养、教育方法的不同,给子女潜移默化式的影响也就不同。另外,儿童往往只受一方(多数是母亲)的影响,久而久之,性格难免不健全。如长期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人,缺乏父爱,往往文静、谨慎有加而坚强、勇敢不够。

4、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过重,不能承受较大的打击。

当今农村,村民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往往把升学率(特别是上重点高中的)作为唯一标准。部分学校、老师为获得村民们较高的评价,拼命的加班加点,给学生灌输升学的思想,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外出务工的家长与他们的子女交流少,也大都是灌输他们在外打工赚钱多辛苦、多不容易,只有好好读书,才会过上好日子。这样孩子受到的压力就更大了,逐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学校生活问题

1、留守儿童多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留守儿童都是由其爷爷奶奶照顾,监护人文化水平低,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加之儿童自控能力较差,无力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发现,全县28002名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5%,中等的占33%,中下水平的占35%,差的占27%。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懒惰、贪玩等不良习惯,多数留守儿童经常拖欠作业。

2、留守儿童多数心理扭曲。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小学生当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妈妈,您都出去打工八年了,我现在已经上四年级了,我好想您,您什么时候回来啊?……”调研中了解到,由于缺失父爱母爱,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一定的阴影和创伤。女孩子有了挫折,无处倾诉,心理压抑,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内向,有的乱交朋友,出现早恋现象。男孩子无人管教,或赌博、上网、打游戏,无心学业,周末放学不按时回家,走同学,窜亲戚,致使监护人到处寻找。

3、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有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作者:卢海军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论文 篇2:

贫困山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研与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探析

摘要: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劳动人口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与乡村凋敝和衰落的趋向日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在这些贫困发生率、留守率、辍学率高居不下的乡村,教育困境、思想落后、经济迟滞三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这三者的共同结果。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兼顾社会力量的帮扶,改善贫困山村基础教育,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重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桥梁,在疏导心理问题的同时防微杜渐,是改善贫困山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困境的重要出路。

关键词:贫困山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多视角审视

(一)自我认知难以建构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行为是儿童用来认知自我的重要因素,儿童可以从父母的道德行为、亲情行为、社会行为来确认自我的存在形式,并从外界反应中得到回馈。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中,儿童不但会逐渐熟悉并了解外界环境,并且从外界中得以认知自我。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的不完整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自信心、自尊心和安全的缺失,道德观、是非观的不健全,亲情关系的不健康等,这些长此以往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的敌意和焦虑。

(二)社会交际难以畅通

留守儿童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这两个方面。

在言语上的社交障碍主要体现为留守儿童沉默寡言、几乎不主动发言。父母不在身边,缺失了一部分交流对话的机会,同时,与其它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庇护,不敢在外人面前说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言语上的障碍,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儿童在社交行为上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与人对话时的口吻、与人交流时的动作都是儿童在观察父母时习得的。但由于留守儿童在父母亲情上的缺失,让他们缺少了模仿的对象,这更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社交障碍。

(三)个人情绪难以调控

留守儿童的情绪往往易受改变。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会对在外地务工的父母有深深的思念。这种思念很难向周围的朋友同学或者带自己的爷爷奶奶倾诉,留守儿童便将这厚厚的思念埋在内心里。同时他们身边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也导致了他们情绪难以调控。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多障碍剖析

(一)“失落的孤舟”:家庭教育重度缺失

在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亲子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疏远的状态,家庭的亲密度也较低,父母的榜样作用与监控机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弱化,这些都为家庭矛盾的产生埋下祸根。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的异常;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和放纵心理,易使留守儿童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而其采用的惩罚,干涉等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又极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失谐、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

(二)“多米诺骨牌”:社会因素多方联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现实特征。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在政策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不能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的权益,也造成了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三)“灰色的迷宫”:成长过程问题重重

留守儿童由于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管护形成“空档”,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教育方面,对于城乡间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他们进城难以分享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父母往往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特定的留守儿童群体。同时,由于父母管护的缺失,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容易下滑。经济因素和不断滋长的厌学情绪,致使这一群体辍学率高居不下,失学现象严重。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重问题,如同深入迷宫一般需要多方不断探索。

三、心理健康支教模式的多对策探索

(一)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新形式: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一方面,因其心理学知识的专业性,支教地儿童有较大的理解障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与封闭抗拒,使得单方向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取得实际教学成果。探索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引导孩子们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心理世界,促进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良性互动,又能将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传达给学生是不得不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团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开设别开生面的心理学启蒙课、心理健康小游戏和心理电影赏析课,注重把课堂的展示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发言。

(二)个性化定制洞察心理问题暗角:精准对接、沟通疏导

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孩子敞开心扉积极发言的同时,笔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团还应注意保护孩子们的心理问题隐私。而个性化定制与精准互动就能够既对课堂式教学做到有益补充,又能兼顾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深入心理问题的疏导。结合对基本情况档案的建立与跟踪,以支教团成员与支教地儿童“一对二”的比例,精准对接每一位孩子,洞察一切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暗角,有针对性的对孩子们进行帮助和疏导。

(三)解开留守儿童魂牵梦萦的心结:温馨港湾、用爱护航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和“爸爸妈妈”是最触动他们幼小心灵的词汇。很多时候,能够见父母一面都是他们过生日时许下的心愿;也不乏有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时间疏于管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和误解的状态。笔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团有必要解开孩子们内心最魂牵梦萦的心结,带他们重返父母身边,感受温馨的港湾。譬如,引导孩子们为父母写一封家信、鼓励孩子们向父母倾诉、带留守儿童驱车前去与在远方工作的父母见面、坚持家访等。

(四)素质拓展课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自尊自信、自强自爱

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长远的工作,对于在留守、离异或单亲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心中既成的心理问题结节,仅仅依靠心理课教学和心理沟通疏导是“治标不治本”的。他们自卑自闭、懦弱胆怯、备受欺凌,如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一项拿得出手的特长,引导孩子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步骤。因此,给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課程是不可或缺的,如天文课、海洋课、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音乐课、摄影课、辩论课、生理卫生课等。

(五)多渠道呵护贫困山村留守儿童:多方合作、不断前行

支教团的力量从来都只是短暂而微薄的,如何能够保证大学生支教团团队离开以后,留守儿童然能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与呵护,是历来困扰支教团队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应多渠道地调研和了解能够给孩子们带来长期保护的社会力量,并与之达成长久合作,譬如村委会、妇联、“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返乡学子联盟等。

作者:周一婷 赵启蒙 王梓宁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论文 篇3:

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现状研究

摘 要:为更好地助力菏泽市政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工作落地,本文特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现状调研,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应性策略。通过对菏泽市残联、菏泽市53家康复机构、50名残疾儿童及其家庭进行问卷和访谈等调研,发现菏泽市残疾儿童主要以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为主,残疾等级主要以一级残疾和二级残疾为主,康复需求量大,康复救助迫切,康复救助服务主要面向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言语残疾精准康复服务比例较低,孤独症精准康复服务比重较高。目前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面存在医疗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残疾儿童康复资金缺口大、康复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偏弱、部分残疾儿童放弃康复、康复专业技术培训缺乏、社区康复服务缺失、家庭康复专业知识缺乏等七类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以康复机构服务能力为核心、社区康复救助为延伸、家庭康复自救自助能力为依托、康复治疗人才的教育培养为保障的“五位一体”的菏泽市康复救助模式。

关键词: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黨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1]。残疾儿童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最有希望和潜力的群体[2],儿童时期又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时期。为帮助没有条件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应用各种措施最大程度减轻残疾带来的影响,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尽快融入社会,国家提出康复救助活动[3]。为推动“残疾儿童服救助制度”落地,进一步缜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网,为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提供研究基础数据[4],本文特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研方式,对菏泽市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中存在问题,以便提出适应性策略。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对菏泽市残联进行访谈,利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菏泽市市立医院、菏泽市妇幼保健院、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53家康复救助机构以及50名残疾儿童家长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访谈机构纳入标准为:1. 自愿参加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治疗;3. 承担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调查人群纳入标准为:1. 自愿参加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家庭中残疾儿童;3. 享受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

(二)方法

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包括菏泽市残疾儿童现状调查表、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需求调查表、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调查表、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现状调查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机构救助基本情况调查表共五类调查问卷。此外,还设有残疾儿童家庭康复救助基本情况访谈提纲、康复机构开展儿童康复救助情况访谈提纲、菏泽市残联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基本情况访谈提纲等三类提纲。由研究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和访谈。

(三)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率表示。

二、结果

(一)调研康复机构特征及调查人群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1. 调研康复机构特征

调研的菏泽市2区7县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共计53家,包括公立机构29家,民营机构24家,且市直机构数量较大,占总数量的30.2%,具体见表1。

2. 调查人群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受访者中48人为农村家庭,2人为城镇家庭,由此可推算出菏泽市残疾儿童绝大多数为农村家庭。受访者中父母学历初中以下为43人,初中以上学历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仅有3人,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见表3)。家庭收入2万以下的有41人,2—5万的有3人,5万以上的仅有6人,占受访者总人数的12%(见表4)。通过受访者了解到,残疾儿童中视力残疾3人,听力残疾3人,肢体残疾21人,精神残疾12人,智力残疾13人,言语残疾3人,多重残疾5人。数据分析显示,绝大多数残疾儿童来自农村家庭,存在父母学历低、收入低的特征,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支出和教育支出产生一定的影响,见表2。

(二) 菏泽市残疾儿童现状及康复需求调研

1. 菏泽市残疾儿童现状

通过市残联对全市残疾儿童的大面积普查得知,目前全市0—17岁残疾儿童有15583名,其中,智力残疾儿童4837名,肢体残疾儿童4553名,听障残疾儿童1441名,言语残疾儿童415名,视力残疾儿童593名,精神残疾儿童1049名,多重残疾儿童2695名。按残疾等级划分,其中一级残疾人数4244人,占比27.2%;二级残疾人数7304人,占比46.9%;三级残疾人数2313人,占比14.8%;四级残疾人数1722人,占比11.1%。从基础数据来看,菏泽市残疾儿童主要以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为主,残疾等级主要以一级残疾和二级残疾为主[3],见表3。

2. 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需求

50名残疾儿童家长均表示,残疾儿童迫切需要康复治疗,其中39名家长表示孩子需要医疗康复(手术),33名家长表示孩子需要功能训练,26名家长表示孩子有辅具需求,22名家长表示孩子对轮椅有需求,19名家长表示孩子对矫形器有需求。27名家长表示需要康复知识宣传,24名家长表示需要教育心理辅导。通过数据可知,菏泽市残疾儿童医疗康复(手术)服务量占康复需求量的74%,功能训练达到100%,辅具需求量、康复知识宣传教育和心理辅导康复服务量远超康复需求量。目前接受医疗康复(手术)的残疾儿童29人,接受功能训练33人,满足辅具需求33人,接受过康复知识宣传达36人,28名家长已接受教育心理辅导。目前所接受的康复服务中,46名残疾儿童一年可接受9个月以上的康复治疗,32名残疾儿童每周康复时间达到5—6天,27名残疾儿童每天康复时间在6—8小时。30名家长认为孩子康复效果一般,占比60%,15人比较满意孩子康复效果,5人对孩子康复效果表示非常满意,无不满意情况出现。不难看出,家长对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服务满意度尚可,但“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所占比重较低,需要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见表4。

(三)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及救助现状调研

1. 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

50名参与调研的家长认为康复费用较高,家庭经济负担过重。除去国家补助15000元/年/人,20人表示每年康复费用在3万以下,24人表示每年康复费用支出在6万以上,其中2人表示康复费用支出高达10万以上。36名家长表示康复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占调研对象的72%。关于残疾儿童康复政策,接受调研家长中23人一般了解,27人比较了解。其中,42名家长是通过医院宣传被动了解,只有3名家长通过网络前期了解残疾儿童康复政策,其余5名家长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讲到残疾儿童康复政策相关问题时,12名家长对政策理解存在错误,34名家长对政策一知半解,只有4名家长能具体解读残疾儿童康复政策,但仅限自家孩子的康复服务项目。调研中,有31名家长希望每年能延长康复救助时间至12个月,以满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缓解家庭康复压力。针对残疾儿童家长家庭康复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调研发现,仅有5名家长掌握残疾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知识,可以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其余家长均存在康复专业知识缺乏、无法正确指导残疾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的问题,均需加大康復知识指导。44名家长希望国家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减轻家庭经济压力,41名家长希望定期对家长和残疾儿童开展心理辅导。见表5。

综合调研结果分析,残疾儿童家庭对康复需求量大,医疗机构基本可满足康复需求;残疾儿童家庭普遍收入较低,但康复费用较高,家庭负担过重;家长对残疾儿童康复政策了解不足,专业康复知识无法掌握,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救助。

2. 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现状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精准康复服务)主要包含辅具辅助、集中康复、“机构+社区+家庭”、支持性服务等。通过菏泽市残联普查了解到,2020年全市为10886名0—17岁残疾儿童提供精准康复服务,视力残疾精准康复1151人,听力残疾精准康复1022人,言语残疾精准康复34人,肢体残疾精准康复3633人,智力残疾精准康复3886人,孤独症精准康复1160人,其中,在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3229(机构训练2895名,“机构+社区+家庭”训练334名)人,辅助器具适配1553人,支持性服务5433人,对持证残疾儿童服务率69%,有康复需求服务率100%。

团队主要对残疾儿童较多的单县、曹县进行实地调研,截至2020年底,单县残疾儿童人数精准康复人数为1690人,视力残疾精准康复53人,占比3.1%;听力残疾精准康复125人,占比7.4%;言语残疾精准康复2人,占比0.1%;肢体残疾精准康复477人,占比28.2%;智力残疾精准康复835人,占比49.4%;孤独症精准康复188人,占比11.1%。曹县残疾儿童人数精准康复人数为2168人,视力残疾精准康复257人,占比11.9%;听力残疾精准康复206人,占比9.5%;言语残疾精准康复3人,占比0.1%;肢体残疾精准康复706人,占比32.6%;智力残疾精准康复754人,占比34.8%;孤独症精准康复240人,占比11.1%。

通过数据可知,菏泽市精准康复服务主要面向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言语残疾精准康复服务比例较低,孤独症精准康复服务比重较高。见表6。

(四) 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机制运作状况

1. 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机制概况

2020年12月7日,山东省残联联合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出台了《山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后称《办法》),成为菏泽市开展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制度和政策保障[5]。相关调研情况如下:

救助对象为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须为未满十八周岁的残疾儿童或者持有符合规定的残疾诊断证明且未满七周岁的疑似残疾儿童。

救助内容和标准为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救助手术;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救助手术;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儿童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救助;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等服务。康复救助补助标准一般人工耳蜗植入、肢残矫治均全额救助[6],视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一般一次性救助每月不超过1000元,每年不超过6000元。其他康复训练类每月不超过1500元,每年不超过1.5万元,辅助器具类依据项目不同,基本救助在1000—5000元之间。

救助模式多采用“机构+社区+家庭”模式:“机构”按照服务目录、服务规范为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社区”由具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织提供以上门为主要形式的康复服务[7];“家庭”由监护人在机构或社区指导下开展家庭康复。

2. 菏泽市定点康复机构发展状况

菏泽市定点机构康复救助承担重点项目包括肢体训练、智力康复、孤独症、听力康复言语康复、视力康复、脑瘫等。调研的53家定点机构中,有42家进行肢体训练救助,46家开展智力康复救助,41家开展孤独症康复救助,6家开展听力康复救助,1家开展言语康复和视力康复,3家展开脑瘫康复救助,不难发现,肢体训练、智力康复、孤独症康复仍是康复救助的主要项目,见表7。

机构收费模式依照《山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鲁残联发〔2020〕28号文件,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产生的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助,定点康复机构不得向监护人收取额外费用,超出规定补助标准部分,由定点康复机构承担[8]。定点康复机构提供的服务超出服务目录规定的服务项目及频次,产生费用由监护人承担。

经过调研发现,公立和民营康复机构对符合救助政策的4年内的肢体、智力和孤独症残疾患儿的月康复费用约3000—8000元不等,菏泽市新农合报销比例约为70%,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约为900—2400元,残联补贴每月1500元/人后,最高的还需家长自付约900元,实际上超出部分都由康复机构承担,并未收取残疾患儿超出的费用。但是对于已经康复满4年的残疾儿童,很多家长仍然想对孩子继续进行系统康复,残疾每月补贴只有450元/人,这类残疾儿童的家庭就需要支付新农合报销后的自付部分,每个孩子家庭需要支出约400—2000元的康复治疗费用。

三、 讨论

(一)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医疗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省文件精神规定,经评估有康復适应指征的0—17岁脑瘫、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应该纳入门诊支付范围,但现在全市只有脑瘫和孤独症儿童纳入了医保门诊支付范围,其他类别残疾儿童没有纳入门诊支付范围,导致其他类别残疾儿童得不到更好治疗,加重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

2. 残疾儿童康复资金缺口大

残疾儿童康复如没有足额康复资金支持,康复救助就得不到持续保障,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需求残疾儿童多,康复资金需求量大,康复资金缺口大[9]。2020年,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训练3229名残疾儿童,共需求康复资金4510万元,山东省共拨付康复资金2760万元,缺口资金为1800万元,再加上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和支持性服务,缺口近2500万元。目前康复资金主要依靠党中央、省拨款,完全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只有解决康复资金缺口,残疾儿童康复才能得到保障。

3. 康复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偏弱

目前,菏泽市共有53家康复机构,基本上能满足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需求,但机构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偏弱,部分机构在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配套上相对欠缺[10],机构康复人才队伍整体偏弱,全市专家级人才屈指可数,有康复资质的康复技术人才短缺,机构康复人才培训渠道相对较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

4. 存在部分残疾儿童放弃康复

近几年,随着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宣传力度加大和救助补贴增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基本上实现免费,但依然存在部分残疾儿童放弃康复的情况。一是残疾儿童家长感觉孩子再康复没有什么效果而放弃康复[11],或是再生育二孩的家庭,在心理上基本上放弃残疾儿童,也导致残疾儿童放弃康复;二是留守残疾儿童多,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偏远农村的留守残疾儿童基本上放弃了康复。

5. 康复专业技术培训缺乏

菏泽市虽然拥有53家定点康复机构,但是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在岗康复治疗师普遍学历水平偏低,接受上级医院规范化培训的人次很少[12]。我国针对孤独症、脑瘫等专业教育经验不足,虽然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有相关内容,但篇幅较少、内容较浅,导致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到康复机构的岗位上势必依靠专项技术培训[13]。康复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菏泽市康复事业的发展。

6. 社区康复服务缺失

社区康复是指利用社区优势康复资源,为病、伤、残者后遗症期提供的可行有效的康复服务[5],有着价格便宜、服务方便的显著优势,对于残疾儿童的长期康复十分重要,也是推广全民康复意识的重要支点。但是菏泽市社区康复服务缺失,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调研中没有任何一例接受社区康复的患者。

7. 家庭康复专业知识缺乏

家庭康复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措施,是康复医疗整体服务中重要部分,是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切实帮助残疾儿童提升适应家庭生活环境的能力,参与家庭生活与劳动[14],但是家庭普遍缺乏康复专业知识,具体表现为:一是家长缺乏康复专业知识,二是再生二孩或三孩的家庭,家长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对残疾孩子开展康复训练,三是留守的残疾儿童,爷爷奶奶不会家庭康复。

(二)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建设思路

为更好地助力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必须构建以提升康复服务能力为前提,政府、机构、家庭、社区、教育在内的“五位一体”的菏泽市康复救助模式。

1. 以政府组织服务能力为前提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能力离不开政府机构的组织与引导,菏泽市政府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面已经采取多方措施,多措并举提升了救助水平和能力,但基于开展时间晚、救助工作量大等现状,仍需提升组织服务能力。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市县残联为依托,建立沟通平台,加强监督和引导;加大救助资金投入,通过融资、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拓展资金来源[15];提升救助标准,特别是孤独症、脑瘫等患儿纳入诊疗支付范围。

2. 以康复机构服务能力为核心

康复机构的康复服务能力直接决定着残疾儿童救助的实效,提升机构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应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等向康复机构转型的方式,拓展康复机构数量,加大康复机构在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配套设施投入,加强机构康复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访学进修方式尽快提升康复技能服务水平。

3. 以社区康复救助为延伸

社区康复是康复救助的重要拓展延伸。应利用社区便捷、集中的优势积极为残疾儿童开展治疗,早发现、早治疗。社区康复还有着开展预防保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加强残疾儿童的三级预防,通过知识宣教、健康讲座、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及时为残疾儿童提供知识与信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在全市范围加快完善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建设,为残疾儿童提供有利的服务场所。

4. 以家庭康复自救自助能力为依托

残疾儿童康复离不开家庭的自助自救。目前全民康复意识比较淡薄,家庭成员康复知识比较缺乏等直接影响残疾儿童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一些已经发生残疾缺陷的患儿家庭特别是多孩家庭缺乏在家庭进行康复救助的能力,菏泽应加强对参加儿童救治相关知识的宣传、多渠道多途径宣讲,为残疾儿童家庭成员不定期开展知识与技能指导,引导其通过网络公众号或视频网站,及时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实施多点执业,不定期进入家庭进入社区进行指导,特别是针对多孩家庭或留守儿童家庭建立专门档案,专门服务,提升家庭自护自救能力。

5. 以康复治疗人才的教育培养为保障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成果离不开优秀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康复救助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扩大康复专业人才的招生数量,实施育训并举、书证融通的育人方式,将校内学历教育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成立高水平结构化的优秀教学团队,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实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内容;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实施综合评价,提升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水平。

四、总结

总之,康复救助行动对促进残疾儿童参与社会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是实现“聚焦聚力改善民生、人人共享高質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省政府、菏泽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行动。通过全方位多维度对菏泽市内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现状、需求、存在问题的调研,不难发现,菏泽市在开展残疾康复救助方面力度较大、救助人群数量多、救助效果明显,群众的救助需求同样也越来越高,但也发现基于现有的救助条件,菏泽市康复救助还存在资金缺口大、救助机构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

菏泽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行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残联、学校、康复机构、家庭等全方位参与合作,并且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和制度体系,深层次助力残疾人康复工作。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必须加强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让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或者最大程度降低生活难度,提高生命质量。儿童时期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时期,及早治疗便能及早恢复其社会功能。儿童残疾人作为残疾人群的一部分,必须加强康复服务,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建峰,王加倩. 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标准化工作初探[J].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0(06):70-72.

[2] 汤夺先,张丽,朱翠琴.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存在的问题论析——以X省H市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6):57-66.

[3] 阚爽. 河北省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分析及政策优化研究[D]. 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0.

[4] 穆洁. 太原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

[5] 魏霞. 欠发达地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关照需求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6):89-95.

[6] 刘杰,杨超.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社会与公益,2021(03):66-69.

[7] 龙颖,刘可,王筠. 广州市残疾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09):1028-1032.

[8] 吴伟,刘宝臣. 协作治理视角下困境残疾儿童的可行能力构建——基于S市“康复救助项目”17个受助家庭的调查[J]. 青少年学刊,2020(06):43-50.

[9] 梁巍,周丽君. 关爱听力健康 落实国家救助制度——基于听力语言康复服务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9,17(02):81-83.

[10] 蔡晓露. 湖北省武穴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研究[D]. 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0.

[11] 郭超,王振杰,郑晓瑛. 中国精神残疾人社会参与及卫生服务研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4):471- 474.

[12] 高利波. 我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政策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3] 杨丹丽,罗英妹,韩冬雷,等. 残疾人社区康复现状研究[J]. 护理研究,2014,28(27):3329-3331.

[14] 曹跃进,纳新,孙光. 0 — 6岁残疾儿童康复研究[J]. 残疾人研究,2012(02):30-34.

[15] 郭子洁,晋卫国,王晓辉,等. 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应用于儿童粗大运动康复训练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2,50(01):103-105.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郭丽 刘开 张雯 张庆伟

上一篇:企业金融资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廉洁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