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谈谈教学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导入

笔者将在基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谈谈对教学心理学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的一些思考。

一、 教学心理学视角下课堂导入的内容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感知——即感觉与知觉——和理解教学内容开始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初步呈现(即课堂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学习的主体能够比较清晰地进入学习情境时,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教模块5 Unit 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进行导入: Do you keep in touch with your friends? Have you ever fallen out with a very good friend? How would you mend a broken friendship? 这些问题有效地契合了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为一节良好英语课的形成打好基础。

教学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导入主要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作为教学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课堂导入,即弄懂学生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

二、 教学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导入方法

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导入策略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良好的效果一般又体现在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等,当然,良好的课堂导入还能帮学生打下感知、理解、记忆等思维基础。

在具体的课堂导入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方法一: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导入包括音频导入、视频导入、图片(PPT)导入等。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用电影资料作为导入,笔者在一节优课观摩中就曾看到上课老师用美国经典电影《终结者》中的片段作为导入;也可以用音视频结合的材料导入,笔者曾经用经典老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画面加上编辑同步的《My heart will go on》作为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在校内教研课中,还经常看到有老师用《猫和老鼠》中的视频作为导入,虽然是面对高中生,却可重拾他们儿时的记忆,效果极佳。

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如此奏效呢?原因正在于多媒体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以视觉与听觉为主),当学生有所思考后又会触发知觉,而感觉与知觉正是思维材料形成的基础。从刺激兴趣的角度看,多媒体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导入设计时,我们需要的是超越经验层次,从刺激感知觉与兴趣的角度,对多媒体材料进行选择与设计。

方法二:利用插图、绘图导入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心智发展相对成熟,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他们提供直接刺激仍然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复杂的知识而言。另外,图片可以刺激学生的综合思维,也就是说有时用语言只能刺激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而如果给学生呈现一个图片,可以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想像,这是其它素材所无法替代的。从图片功能角度看,它们可以作为一种知识情境,可以提示教学内容,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举不胜举。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中英语课堂导入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知识内容自己绘图作为一节课的引入。例如,牛津译林版英语高二下册Module 7 Unit 2 Fit for life一节,笔者就曾自己画过四幅图作为引入,印象比较深的是利用完我绘的图后,有个学美术的学生说他可以画得更好。当他把自己画的四幅图给我时,果然画出了这节课中知识点所要描绘的意思,我问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他说结合老师画的图,他读懂了课文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恰恰证明了绘图对于课堂导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方法三:利用时政新闻导入

高中生对时政特别感兴趣,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利用英文版的时政新闻作为课堂导入,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曾多次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播出的新闻作为课堂导入,比如今年学期要结束之时,正是距英国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英语频道出现了系列的有关奥运的新闻报道,从中提取这些素材作为课堂引入,学生能保持持久的兴趣。如果缺少这样的素材,还可以用每天都出现的英语天气预报作为引入,由于形式相对单一,可以起到重复训练的作用,效果也不错。

从为学生提供积极刺激的角度来看,时政新闻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英语的情境,而情境的作用在建构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中都被强调;另外,因为主持人的英语表达更接近国人语言习惯,学生容易听懂,而外籍主持人的表达相对于一般口语表达而言也更为严谨,学生也更为喜欢。

三、 教学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导入带来的思考

课堂导入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表面看来是取决于教学设计的巧妙,而实质上却是取决于导入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因素。

作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笔者以为,如果我们能够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中印象深刻的课堂导入和在教学观摩中看到的优秀的课堂导入,以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工具,就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践诞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也才可能成为现实。当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一节高效的英语课堂也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作者:陈湘

第2篇:谈谈高中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开始的起始环节,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成功的导入能立疑激趣,启迪智慧、诱发思维,振奋精神,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导入 温故知新 趣味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課程的延续思维,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失败的课堂教学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不主动。因此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下面是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本人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在进行新知识讲解时,可以先回忆与新知识有关的已学的内容,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双曲线时,先复习椭圆的定义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大于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趣味式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

例: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把在微信上看到的一道选择题,觉得很有意思,就拿去让学生做出选择:1.今天一次性给你一百万元 。2. 今天给你一元,连续三十天每天给你前一天二倍的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

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一次性要一百万。也有的学生开始飞速的在算草纸上开始算。选择1的只能得到100万元,而如果选择2的,却能在第30天得到10亿多元!当我把这个结果说出来时,学生们不敢相信,第一天仅有一元,每天也只是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怎么到了第30天就积蓄到10亿多元呢?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给学生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学生们兴趣盎然。

三、制造悬念导入法

悬念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而青年学生的天性又恰恰是追求知识、了解知识、渴求知识。正因为如此,设置悬念情境,有益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撞击他们的求知心灵,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问题情境:2005年10月12日 “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据相关资料介绍,飞船是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飞行。现将一张报纸反复对折,请想一想,折叠多少次后,其厚度可以达到这一高度?学生估计折叠多少次都不可能达到,这样便悬念产生了,于是师生一起来探求。

这样就自然的引出了对数。经计算,大约折叠32次,即可达到这一高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错觉是由直觉思维造成的,但事实胜于雄辩!

四、设障立疑导入法

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造成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以一个趣味小故事引入,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比试解题,诸葛亮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老二、老三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谁胜的可能性大?请同学们帮忙做一回裁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今天要学的知识,这样顺势导入新课,妙趣横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索。教师在课堂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五、故事导入法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 …… 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

例: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德国数学家高斯( 1777--1855 )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上学后不久,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 “ 把从 1 到 100 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 ” 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到了答案 5050 ,这使老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

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新课引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落实这一主旨的切入点。新课引入不得力、引入不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易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新课引入是教师的“再创造”活动,也是学生获得“再创造”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即使是同一个课题,也可以进行不同的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新课引入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应大力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愿广大同仁都能在新课导入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中体会到教学的无穷的魅力与乐趣。

作者:陈晓明

第3篇: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新课,英语没有语言环境,而且越往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成绩越差,上英语课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这个问题到了九年级就愈加地严重,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准备。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预备,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另一方面也是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铺垫过程。基于此,这学期我对导入环节非常重视,也有了一些想法。

1.Free Talk自由交谈引入。如Unit 11 Reading The shirt of a happy man,在与大家问好之后,我开心地说:“I’m very happy today,because I have already done today’s work.Are you happy today?”学生们回答,有的说开心,有的说不开心,我接着再问:“Why?”学生们踊跃地说起来,原因有很多,作业多啊,一天到晚上课啊等,我看时机已到就顺势说“You feel unhappy because there is no more money,time for you to play ,so,Will you be happy if you are a king? You have owned the wealth,power,and fame!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之后又炸开了锅“当然开心!有钱有权又有许多妃子,哈哈哈”我说:是啊,但是,有个国王他不是这样的,他总是不开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不开心,最后有发生什么事了?这样一来学生都迫不及待得想要知道结果,所以都很认真地看了起来。

2.歌曲导入。歌曲导入较容易被大众所喜爱,且易于学习。因此英语歌曲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它不仅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在一些语言教学内容,如词汇、语音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优于其它教学方法。

如:在学习将来时态时,那首“What will be ”,对学生学习将来时态作用举足轻重。歌词都是将来时态的典型例句。除此之外,我还拿歌词来 “做题”比如,在Unit 11Sad movies make me cry 单元,正好有首英语歌叫Sad movies make me cry,而且本课的知识点只可以是make sb+adj,因此,我用听音乐填空的形式就把这一用法进行练习(这一用法以前接触过),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学法都挺感兴趣,相信,通过这个练习,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用法。Unit 10 Reading 是讲法国的餐桌礼仪,因为第九单元我们上的是定语从句,我喜欢的歌曲和电影,因此,我决定以一首法语歌(伊莲)引入,待学生们听完,我问“Do you like this kind of song? Can you guess which country it belongs to? ”有个别学生曾经听过,说 “法国”,接着,我确定了答案。

好莱坞电影Titanic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片中由加拿大著名女歌手Celine Dion演唱的主题由My Heart Will Go On同样迅速征服了大家。Celine Dion中嗓音音域宽广,演唱激情高亢,相信学生们听后必能很快被带进一种浓厚的学英语氛围中。此外,一些推荐曲目还有影片Ghost中的插曲Unchained Melody,由莎士比亚名剧Romeo And Juliet而改编的电影插曲A Time For Us等。另外一引些名曲,如My Sunshine, Yesterday Once More, Five Hundred Miles, One Way Ticket 等都很值得一听。

3.情境导入。(延续上面的实例)我继续问道:那么对于法国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开始说了:香水,包、埃菲尔铁塔、时装等。我再一一展示法国的标志物、地标。让学生对法国有所了解,因为本篇阅读是关于一个交换生去法国留学的文章,因此,我抛出问题:假如,你是这个去法国留学的交换生,那么对你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们说:饮食、风俗。对啊,听说法国大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接着,我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待学生们都沉浸在法国文化的情境中,再来看这篇文章,学生自然乐于接受,也乐于去读!

在第十二单元Reading中,我与同学们先聊了聊自己最幸运的事情,大家都很踊跃的参与进来,连平时不爱言谈,英语成绩不佳的马杰都说了自己的经历,当时都把自己激动的不行了,眉飞色舞的,说的是他去游泳遭遇危险被别人救的故事。这时候大家都已经融入这样的一个情境,我随即说“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糟糕的和幸运的事,像马杰这样在鬼门关转悠了一圈又回来的人,真是幸运之至,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有个人曾经经历了两次大事件,每一次都差点要了他的命,我们是不是该说,真是有上天庇佑啊”,有的学生说“真是幸运儿!”接下来,我们看看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起书来。 其次,课堂上提问也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同时,英语课堂上的提问也是师生用英语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一堂成功的英语课离不开师生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和对话。 纯粹的知识讲解在一堂英语课上的比重通常占的比重是相当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应该用在交流上,在交流中呈现新知,练习新知。

4旧知识导入新课。知识是连贯的,流动的。在上有些新课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或提问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 5故事导入法。采用学过的词汇和浅显的语言,把课文改编成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这种故事导入法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习兴趣,符合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如在第七单元Reading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中,对于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学业与兴趣爱好的关系处理,以及父母的态度。我把这篇课文以我弟弟的口气讲出来,(这篇文章大概讲了Liu yu喜欢跑步,他想当一名专业的跑步明星,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每天努力锻炼,甚至晚上也联系跑步,他的成绩一落千丈。父母担心他的身体,也从各方面帮他分析了这样做的利与弊,但是他还是不能理解。)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也存在,有个别学生酷爱篮球,学习一落千丈,怎么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的非常不好。讲完故事,我抛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根据原文回答问题。之后,我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怎样看待学业与兴趣的关系?”最后,我做了总结,以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他们这堂课确实有所收获。

总而言之,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形成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学习任务中,为完成好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要想让学生们对英语感兴趣,我认为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切入点。今后,我会再接再厉,认真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

第4篇:谈拼音教学中的趣味导入

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之间引起学生对拼音的兴趣, 在拼音教学中,使学生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如何设计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导入方式呢?

1.由图导入

拼音教材配有多幅插图。教字母的图,大部分是直接表音或表形的,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是多为儿童熟知的事物,易说易记,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如教学i、j、X等音素时,先出示衣服、鸡、西瓜等彩图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即出示相对应的拼音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又使插图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故事导入

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生动有趣,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学拼音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读或编说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f”这一声母前,教师先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正当学生兴味盎然时,教师板书“f”,告诉学生,像如来这样受人膜拜的就叫“佛”,带读“fff”,再联系课本插图f的音、形。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新的学习任务。

3.儿歌(或谜语)导入

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因此,以儿歌或谜语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如教学g之前,教师朗诵儿歌“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教师问:这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什么音节?从而引出声母g。由此,教师将学生引入了学习情境。

4.演示法导入

这种方法以演示实验、操作玩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解演示现象产生原因的强烈愿望,从而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声母q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玩具——一个圆气球和一根木棒。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玩玩具:左手拿气球,右手拿木

吉林省双辽市那木逸夫小学教师

包丽丽 棒,将气球放在木棒顶端左边。然后告诉学生:你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q。而教学P前,要求每人准备一张薄纸,放在靠近口的正前方,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向外送气,送气过程由轻转短,气流较强。这时,纸会被气流推出,让学生反复做这个试验,学生觉得很有趣,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声母“P”的发音过程。这样的小实验引起的有趣现象,立即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演示导入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牢牢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 5.绘画导入

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入拼音教学之中,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过程,如教ü之前,引导学生:谁会画一条活则乱跳的鱼?学生画出(),这条鱼今天遇到了件高兴的事,它的嘴里会吐出什么?(泡泡),要求学生在鱼嘴上画出一个小泡泡,由于它太高兴了,跳得很高,所以尾巴上也溅起了小水花,请学生在尾巴上添上一个水泡,画成()。这条小鱼真可爱。于是教师板书ü,师生共同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以绘画形式导入新课,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6.游戏表演法导入

游戏表演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不妨让学生做做游戏或参与表演,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教学m前,可以让一名学生蒙住眼睛,和其他同学做“摸瞎子”的游戏,从而引出“m”。而在教拼音方法时,可让两名学生分别拿大卡片b和a,相对快跑,最后拼成ba,这就把拼音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形象地体现出来了。

除上所述外,还可用唱歌、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等形式引出所学内容。实践证明,这些富于变化的导入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当然,趣味导入过程时间不宜过长,以2分钟左右为宜。导语要力求精练、巧妙、准确、有趣,既能造成悬念,又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5篇:在拼音教学中的趣味导入方法

在拼音教学中,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之间引起学生对拼音的兴趣,使学生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如何设计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导入方式呢?

1.由图导入

拼音教材配有多幅插图。教字母的图,大部分是直接表音或表形的,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是多为儿童熟知的事物,易说易记,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如教学i、j、X等音素时,先出示衣服、鸡、西瓜等彩图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即出示相对应的拼音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又使插图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故事导入

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生动有趣,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学拼音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读或编说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f”这一声母前,教师先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正当学生兴味盎然时,教师板书“f”,告诉学生,像如来这样受人膜拜的就叫“佛”,带读“fff”,再联系课本插图f的音、形。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新的学习任务。

3.儿歌(或谜语)导入

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因此,以儿歌或谜语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如教学g之前,教师朗诵儿歌“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教师问:这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什么音节?从而引出声母g。由此,教师将学生引入了学习情境。

4.演示法导入

这种方法以演示实验、操作玩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解演示现象产生原因的强烈愿望,从而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声母q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玩具——一个圆气球和一根木棒。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玩玩具:左手拿气球,右手拿木棒,将气球放在木棒顶端左边。然后告诉学生:你们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q。而教学P前,要求每人准备一张薄纸,放在靠近口的正前方,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向外送气,送气过程由轻转短,气流较强。这时,纸会被气流推出,让学生反复做这个试验,学生觉得很有趣,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声母“P”的发音过程。这样的小实验引起的有趣现象,立即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演示导入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牢牢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

5.绘画导入

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入拼音教学之中,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过程,如教ü之前,引导学生:谁会画一条活则乱跳的鱼?学生画出(),这条鱼今天遇到了件高兴的事,它的嘴里会吐出什么?(泡泡),要求学生在鱼嘴上画出一个小泡泡,由于它太高兴了,跳得很高,所以尾巴上也溅起了小水花,请学生在尾巴上添上一个水泡,画成()。这条小鱼真可爱。于是教师板书ü,师生共同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以绘画形式导入新课,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6.游戏表演法导入

游戏表演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不妨让学生做做游戏或参与表演,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教学m前,可以让一名学生蒙住眼睛,和其他同学做“摸瞎子”的游戏,从而引出“m”。而在教拼音方法时,可让两名学生分别拿大卡片b和a,相对快跑,最后拼成ba,这就把拼音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形象地体现出来了。

除上所述外,还可用唱歌、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等形式引出所学内容。实践证明,这些富于变化的导入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当然,趣味导入过程时间不宜过长,以2分钟左右为宜。导语要力求精练、巧妙、准确、有趣,既能造成悬念,又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6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周 增 琼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在开始传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如何能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便吸引学生的目光,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眼球,勾住学生的心,让活泼好动的学生尽快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中来是尤其重要的。课堂导入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方式都应有所侧重。

一、 导入的方法

1、旧知导入法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已学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联系的较高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在开始新课前,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以复习、提问、做练习等教学活动开始。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PEP三年级下Unit6 How many?一课时就可采用旧知导 入法。本课内容是学习数字11——20。在三年级上Unit6 Happy birthday day 我们已学习了数字1——10。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复习主题句How many?和数字1——10。可以直接出一些示物品问学生How many pens/books/...?或问How old are you? ,学生在回答时就自然地复习了数字1——10。同时在问或答的过程中把数字1——10写在黑板上,这样的导入会唤起学生对数字1——10的音、形、意的记忆。紧接着就可以开始新课的学习,这就为学习新的数字做好了铺垫。同样地,在上四年级下Unit2 What time is it?时我们就可以用数字来导入。Unit4At the farm我们可以用What’s this ?/What’s that ?及回答It’s a....来导入引出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及回答They’re.... 在运用旧知导入法时,我们还可以用“头脑风暴”来进行。比如上四年级上册Unit5 Dinner’s ready时,如果是上随堂课可以先准备已学过的许多食物卡片,让学生快速看或者读一遍后再让他们复述出来,一遍觉得难度大就两遍。再结合主题句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进行本节课的开始。紧接着就出示新的食物名称,进行替换练习。如果是运用多媒体就更方便了,直接在屏幕上快速出示已学过的食物单词,教师问What would you like ?并引导学生回答I’d like ....接着又导出新词按此方法进行。

在上六年级上册Unit

What does he do?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六年级前我们学过What do you do?和一些职业名称,比如teacher,student,pupil,worker等等。可以这样导入:

T(分别提问几个学生):What do you do? S:I’m a pupil. T:What does Amy do? Ss:She is a pupil. T:What does she do? Ss:She is a pupil. 这样变换职业名称再导出新的职业名称。

2、直观导入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用图片、简笔画、投影片、实物、图表、录像片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利用直观教具可以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由于直观教具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食物、水果、文具、颜色、服装和身体部位这些内容时,可采用直观导入法。文具、服装、颜色和身体部位是学生本身就有的,水果和食物是容易准备的。上身体部位时,我们可以教师先做示范(边做动作边说):Look at me.This is my head /body/ face....导出重难点单词和主题句This is my....让学生跟着也边说边做。记得多年前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这一课。她是先画了一个机器人贴在黑板上,指着画一个一个部位地教。最后在巩固操练时才让学生边做边说。虽然学生也会说了,但画这张画我觉得是多余的。身体部位是每个孩子都知道的,画一张画既费时又比不上用自己的身 体部位直观。又比如在教学水果和蔬菜时,我们可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好,直接拿到课堂上用。这样既方便又直观。

3、游戏导入法

“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听、说、读、写教学游戏。从游戏导入,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英语、喜欢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游戏的种类有很多:猜谜语、顺口溜、捉迷藏、找朋友、藏东西等等。游戏的设计一定要新颖,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一些问题。

在教学三年级下Unit4 Where is my car?时就可用游戏导入法。教师先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放一个学生已学过的物品。教师问“What’s in the box,guess please?”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都尽力的猜。学生猜了几次后教师才拿出来。“Oh,it’s a ruler.It’s in the box.”教师又快速的悄悄把橡皮捏在手里,不放进盒子里,又问“What’s in the box?”学生肯定会回答“It’s a ruler.”这时候把空盒子出示给学生“Ruler?Where is my ruler?”学生也会觉得奇怪,于是教师边说“Where is my ruler?”边到处寻找。并作出终于找到的样子“Oh,it’s under the chair.”这样来开始方位介词和主题句的学习。和这个类似的猜测游戏还有摸口袋里装的物品。比如上水果就可以用直观导入法。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口袋装上各种水果,让学生来摸摸并猜出是什么。这样使学生有好奇心和成就感,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4、歌谣导入法

歌谣,特别是英语儿歌和Chant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形式,如果课的导入就有目的地引入一些能结合本节课教材的、优美动听的乐曲、歌曲、童谣,那么不仅能使学生得到乐趣和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思维。如在第一节英语课上,学生还不太明白上英语课是怎么回事,我们就可以先给他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 HELLO来导入新课。

这会让孩子们感到愉快、轻松。在教数字时我们可以用Ten Little fingers等这些简单易学的英文歌,虽然有的教材上并没有出现过,但我们教师可以给学生听。

在2014年10月份的优质课竞赛,我们听了28节课。有好几位老师也是用歌曲或Chant来导入。我印象比较深的一节课就是陈海燕老师上的四年级上册Unit5 Dinner’s ready。她的教学内容是Let’s do,这部分的内容是学习

Rhythm kitchenPass me the bowl.Pass me the knife.Cut the vegetables.Use the spoon.Use the fork.Now let’s try it.

她把它设计成一个“动感厨房”,教学生做沙拉来作为一条线,整节课都贯穿着这条线。。上课一开始,她出示了一段chant,带着学生一起唱。

食物food真good, 牛肉beef蛋egg 米饭rice汤soup, Chicken是鸡fish鱼;

牛奶milk果汁juice,松软面包bread,

吃完noodles喝soup, Vegetables蔬菜记心上

你也来,我也来,健康饮食快快快! 你也来,我也来,健康饮食快快快!

学生配合着老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始了这节课。她的导入和她的“动感厨房”紧紧相扣。所以整节课学生都很High,但一点儿没乱。

在前几年听课,我们有时看到的、听到的用歌谣作为导入的课也很多,但有的老师在选择歌谣时可能忽略了,她选的歌谣与这节课内容没有什么关联,只起了活跃气氛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注意。

5、情景导入法

模拟真实情景来导入新课,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缩短了进入语境和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的过程,并且既真实又生动。我们的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情境会话,如购物、打电话、问路等,内容接进生活且篇幅短小,有利于学生学后直接用于生活。比如,上三年级上Unit4 We love animals一课时我们可以把它设计成小动物们在动物园里开音乐会,这一课A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的内容是掌握pig,bear,cat,duck和cat这5个动物名称,主要句子是Wha’s this?It’s a ....我们可以模拟动物的声音、动作和配上头饰导入。把音乐会这条线从头到尾都连起来。上三年级上Unit6 Happy birthday时可以把它设计成开生日晚会。经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学生身临其境,就更贴近生活了。在上My room时,我们可以设计成请学生到家中做客,把自己家的各个房间拍下来,给学生介绍自己家房间来导入。在上三年级Unit2 My family时可以先请6个学生上前台,他们的角色分别是grandpa, grandma,father, mother,brother和sister。学生手举着卡片或带头饰。这样导入:

T:This is my family.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This is my grandpa./This is my grandma....(顺次介绍,再请两组。)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家庭成员名称。

6、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比较好的多媒体导入。

二、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回到我们自己的课堂,我们还是发现在课堂导入环节,有些教师对课堂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导入环节或匆匆而过,或拖沓冗长。我综合了一下,有以下四种现象:

1、目的不明确,师生难配合。

导入不可只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其主要目的,它应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在课的开始,有的教师试图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他所选择的歌曲与本节课的内容却没有什么联系。这可能是在选择歌曲时没有从教学目标出发,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导致的。这样的导入只是履行了导入这个程序,并没有为下一步教学做好热身和铺垫,没有起到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作用。又比如,有时候运用情景导入法,教师只是开课设置了情景,上着上着这条线就断了。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导入法,都要与当节课的教学目标紧紧相扣。

2、学情未分析,话题难展开。

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导入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水平。有的教师在设计情景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话题很难开展下去;有时候,有的教师一开始语速过快, 无形之中设置了语言信息输入的障碍,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也是造成话题无法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异地上课)。如果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很容易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产生学习焦虑。

3、活动不新颖,兴趣难激发。

合理的导入能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兴奋感,能将学生带入学习的准备状态。有的教师在设计导入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活动过于单调、重复,导致整节课效果差。有位曾经支教的老师给我们讲过,每次隔壁班上英语课,她都有些担心,因为学生整节课都是在读,从上课一直读到下课,要么教师教读,要么学生读。这位老师的课根本就没有上课的必须环节。当然,农村小学的师资是薄弱,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力给学生创造条件,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们是会感到厌烦的,最起码会没兴趣。

4、时间未控制,结构不合理。

课堂导入需要有针对性,要简洁、精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就会主次不分,使课堂的主要环节时间不充裕。如果导入的时间短,又会使课堂导入起不到唤醒旧知、推出新知的作用,影响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这方面我自己就有亲身感受。这学期我上六年级四个班。第一课是Unit1 How tall are you?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T(请一个个子较高的学生到前台):How old are you? S:I’m 12 years old. T:How tall are you?(学生听懂了,不知怎样回答,老师说可以用中文回答)。

S:I’m(1.62...) S:I’m 1.62 meters.(告诉学生,长度单位“米”是meter,1.62米读one point sixty-two教读。接着又请了一个学生后) S:How tall is Ms Zhou,guess please?(学生兴趣来了纷纷猜测。若没有猜对的,待时机成熟直接告诉学生:I’m 1.50 meters.)He is 1.62meters.I’m 1.50 meters.So he is taller than me.(引出比较级。)I’m older than him. 我用这种方式导入,三个班的效果都不错。只有一个班,感觉很费劲。因为在我刚走进教室上课,教师里边有点乱,招呼了一会纪律,感觉上课时间较紧,就直接让两个学生比了一下就开始比较级的学习。所以,整节课都觉得学生的反馈没有到位。

三、 课堂导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切忌时间过长

导入应简洁明快,内容恰当,时间一般以3-5分钟为宜,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语言简洁,内容简单,即当堂所学(训练)内容之重点。否则会影响到整节课的进程。

2.导入切忌过于追求“乐”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会采用一些游戏、唱歌等比较活泼的手段来创设情景。但教师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在这些趣味性较 强的活动中,虽说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但也往往容易出现学生情绪失控,导致课堂“一团乱”的现象。所以,我们在运用这些活动来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忌过于追求“乐”。

3.导入切忌过于“重导入”而“轻过程”。教学过程由“复习”、“导入”、“操练”、“练习”和“巩固”构成。 “导入”的重要功能就在于“介绍、引入话题及任务”。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便犹如舍本逐末,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总之,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方法都应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导入的各种方法并加以比较、总结才能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设计好了导入这一环节,我们的教学环境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英语教学的目的才能如期达到。

2015年3月10日

第7篇: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铁山学校 陶继伟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的意义

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导课技能,可以达到如下的教学功能: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此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新课引入的好,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刚上课时,学生学习成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在学生动脑过程中往往有好多个兴奋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学习效果。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承上启下 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复习旧知识,为理解新知识作了铺垫,可自然顺畅地把新知识“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新课的知识内容,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使新知识更易被理解。

4、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论文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蒸馒头和面时,为什么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馒头总是喧软多孔?天冷和面时, 为什么就不容易发开?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的类型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教师对学生讨论不作正面回答,而要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出判断(先课外布置学生进行绿豆萌发试验,自己观察并作记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观察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因为鲫鱼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有的小组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有的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有的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六)、新闻导入法

从电视报刊上撷取有关的新闻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学习《细菌、真菌》时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经常引用新闻热点,能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设计好的导言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由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8篇:浅议导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历史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因为成功的导入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因为影响学生上好新课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仍然未能安定下来,还有课前教室内外的偶发事件,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导入艺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直观性的视频画面和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成功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皮亚杰说过: “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 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在导入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再次,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的导入设计,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自然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最后,成功的导入有利于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是不同的,通过导入,教师可以清晰地阐明本节课、本子目的教学目标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形成学习期待,自觉地以教学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近年来,我做了一些导入方法的尝试,力求用新颖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具体做法有:

1、结合时政,设置悬念导入。

例如:学习《美国的南北战争》这课时,从当前时政入手,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今天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最感谢谁吗?”,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纷纷猜测“美国总统奥巴马最感谢谁”,此时抛出答案“奥巴马最感谢的人是——林肯,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本课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从当前时政入手,缩短了历史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复习提问导入法。

例如:在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时,提出问题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性质、结果”,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目的打倒了吗?”,再顺势提出“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争夺从战场上转移到了会议桌上,形成战后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有利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把握历史线索,又有利于理解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突破难点。

3、引用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有点睛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史中可引用的成语很多。如:春秋争霸时期的“一鸣惊人、卧

薪尝胆、问鼎中原。”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孙武的“三令五申”、班超的“投笔从戎”、祖荻的“闻鸡起舞”、项羽的“破釜沉舟”、淝水之战的“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等等都可以作为“开场白”导入新课。这样能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4、借助音乐作品导入

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如我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之前,先播放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悲壮、愤恨、沉重的歌声将学生带入了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踏入东北领土,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曲的结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借此导入新课,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课,效果良好。

5、利用文物、模型及课本的插图、图表和其他直观教具导入

文物、模型及其他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如讲《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之前,我带去了文房四宝,先问学生文房四宝指哪些东西,然后一一向学生展示了毛笔、墨汁、宣纸、砚台四种实物。接着再问学生这些东西用途是什么,学生回答写书法、作画。王羲之、顾恺之就是用文房四宝写了《兰亭序》,画了《洛神赋图》。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6、故事导入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如将商鞅变法时,讲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个改革家在变法前,担心人民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门,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很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后又下令把赏金增到五十。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城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说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以此故事就引入新课——《商鞅变法》。

总之,历史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中导入语要语言简练,占用时间不能太多,否则会喧宾夺主。

上一篇:乡镇团委工作计划下一篇:有关三爱的国旗下讲话